卷八
關燈
小
中
大
以煩執事14!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15!焉用亡鄭以倍鄰16?鄰之厚,君之薄也17。
若舍鄭以為東道主18,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19,君亦無所害。
且君嘗為晉君賜矣20,許君焦瑕21,朝濟而夕設版焉22,君之所知也。
夫晉何厭之有23?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24,若不阙秦,将焉取之25?阙秦以利晉26,唯君圖之。
”秦伯說,與鄭人盟,使杞子、逢孫、楊孫戍之27,乃還。
子犯請擊之。
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28不及此。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29;失其所與,不知30;以亂易整,不武31;吾其還也!”亦去之。
初,鄭公子蘭32出奔晉,從晉侯伐鄭,請無與圍鄭33,許之,使待命于東34。
鄭石甲父、侯宣多35逆以為大子,以求成于晉36,晉人許之。
今注 1以其無禮于晉:晉公子重耳過鄭,鄭文公亦不禮焉,見僖公二十三年《左傳》。
2且貳于楚也:“鄭伯如楚緻其師”見《左傳·僖公二十八年》。
3晉軍函陵:《河南通志》說:“在今河南新鄭縣北十三裡,山形如函,故名函陵。
” 4秦軍氾南:《一統志》說:“在河南中牟縣南三十裡,一稱東氾,所以别于南氾也。
” 5佚之狐:鄭大夫。
6國危矣:國家已甚危險了。
7燭之武:鄭大夫。
8臣之壯也,猶不如人:我強壯的時候尚且不如旁人。
9今老矣,無能為也已:現在老了,更不能有所作為啦! 10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過也:現在事情急而求你,這真是我的錯誤! 11然鄭亡,子亦有不利焉:但是鄭國若被滅亡,你亦有甚多的不利。
12夜缒而出:乘着夜晚由城上缒着出去。
13鄭既知亡矣:鄭國弱小既然自知必亡。
14敢以煩執事:那就敢有勞秦國的執事人員。
15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經過旁的國家以達到遠的地方,你亦知道這種困難。
16焉用亡鄭以倍鄰:焉就是安,何必使鄭國滅亡以增加它的鄰國的封疆。
17鄰之厚,君之薄也:鄰國的富厚就是你的薄淺。
鄰國指晉而言。
18以為東道主:鄭國可以為秦國往東方去的主人。
19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行李是指使臣,意說使臣路過,鄭國可以供給各種缺乏的事物。
20且君嘗為晉君賜矣:晉君指晉惠公夷吾。
21許君焦瑕:《地理志》說:“陝縣有故焦城。
”在今河南省陝縣南二裡。
至于瑕,顧炎武《日知錄》說:“晉有二瑕,其一《左傳·成公六年》諸大夫皆曰必居郇瑕之地,在今山西臨晉縣境。
其一文公十三年,晉侯使詹嘉處瑕,以守桃林之塞。
《漢書·地理志》:‘故曰胡,武帝建元元年更名湖。
’古瑕胡二字通用,是瑕轉為胡,又改為湖,而瑕邑即桃林之塞也。
郦道元以郇瑕之瑕為詹嘉之邑,誤矣。
”《春秋大事表》以“陝縣西南三十裡有曲沃城,即晉之瑕邑”。
22朝濟而夕設版焉:晉惠公早晨由秦回晉渡過黃河,晚上就設版築以拒秦國。
23夫晉何厭之有:晉國什麼時候能滿足呢? 24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既然東邊的封疆已達到鄭國,當然更想擴充他的西方邊境。
25若不阙秦,将焉取之:假如不取秦國土地,那将怎麼辦呢? 26阙秦以利晉:使秦國國土受損而使晉國有利。
27使杞子、逢孫、楊孫戍之:杞子、逢孫、楊孫三人皆是秦大夫。
逢音旁。
使他們三人以軍隊看守鄭國。
28微夫人之力:夫人是指秦穆公,意在說那個人。
29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用他人的力量成功而損害他,這是不合于仁義的。
第一句是指着晉文公的返回晉國,是受到秦穆公的幫助。
30失其所與,不知:失掉與他合作的人,是不聰明的。
知音義同智。
31以亂易整,不武:用戰亂換去整齊,不合于武猛。
32鄭公子蘭:即鄭穆公。
33請無與圍鄭:請求不要參加圍鄭都。
34使待命于東:使他在晉國東境等候命令。
35鄭石甲父、侯宣多:石甲父及侯宣皆鄭大夫。
36以求成于晉:用此以求達成與晉國和平。
今譯 九月甲午那天,晉侯秦伯一同率兵圍攻鄭國,因為鄭國對晉文公無禮而且有了二心,和楚國通好的緣故。
晉兵駐紮在函陵,秦兵駐紮在氾南。
鄭大夫佚之狐對鄭伯說:“國家危險了,若派燭之武去見秦君,秦兵肯定會退回去的。
”鄭伯聽從他的話,便去求燭之武,燭之武推辭說:“臣年壯的時候,還不及他人,如今老了,越加沒用了。
”鄭伯說:“我不能早些用你,現在事情急了才來請求你,這都是寡人的過失,不過鄭國滅亡以後,于你也有不利的呢!”燭之武隻得應許了,夜間把身子用繩懸到城外。
燭之武見秦伯說:“秦晉兩軍圍住鄭國,鄭國已經早知道要滅亡了。
如果鄭國滅亡以後,有益于君,自然要煩勞你們執事的官員。
不過要路過他國,到邊遠地方去,君也該知道難保的罷。
為什麼要滅亡了鄭國,增加那鄰國的土地呢?鄰國的土地多了,你的土地就顯得少了。
如果留下鄭國,使它做個東道主,将來貴國有使臣往來,也可以供給種種缺少的東西,在你也并沒有什麼不利啊!而且你曾經受到晉君夷吾的賞賜,晉君允許把焦瑕二邑給你,哪知他早晨渡過黃河,晚上就築城守住,這也是你所知道的。
晉國哪裡有滿足的時候,若是東邊滅了鄭國,推廣他的封疆,便又要擴充他西面的疆土了。
如果不削弱你秦國,叫他到什麼地方去取呢?弱了秦國,強壯晉國,請君自己思量罷!”秦伯聽了這話,非常高興,便和鄭人訂盟,反而使大夫杞子、逢孫、揚孫替鄭國守城。
自己領了兵回去。
子犯請追擊秦兵,晉文公說:“不可以的,沒有穆公的幫助,我不能到這地步。
依靠秦國得了國,如今反要損害他,這便叫作不仁;失掉共事的人,這便叫作不智;用一場混戰代替原計劃的陣容嚴整的協同作戰,這是不符合用兵之道的。
我們也回去吧!”于是晉國也帶着兵回去了。
最初的時候,鄭穆公逃到晉國,跟着晉侯讨伐鄭國,請求不要參加圍鄭國都城,晉侯答應了他,使他在晉國東境等候命令。
鄭大夫石甲父、侯宣多,迎接他以做太子,用這來達成與晉國的和平,晉人允許了。
經介人侵蕭1。
今注 1此經無傳。
今譯 介人侵了蕭國。
經冬天王使宰周公來聘。
傳王使周公閱1來聘,飨有昌歜,白黑形鹽2。
辭曰:“國君文足昭也,武可畏也3,則有備物之飨4,以象其德;薦五味,羞嘉谷,鹽虎形5,以獻其功,吾何以堪之!” 今注 1周公閱:亦稱宰周公,是周王室的三公而兼宰的名閱的人。
2飨有昌歜,白黑形鹽:昌歜是用昌蒲做的菜泥;黑是用黍熬成的黑黍糕,白是用稻做成的白米糕,和虎形鹽塊。
歜音觸。
3國君文足昭也,武可畏也:國君文治足顯揚四方,武功可以使人畏懼。
4則有備物之飨:備物是指文武兼有。
5薦五味,羞嘉谷,鹽虎形,以獻其功:甘、鹹、苦、辛、酸為五味,吃黍、稻兩種嘉谷,并有虎形狀的鹽,以彰顯他的功勞。
今譯 周王派了周卿士周公閱來魯國聘問,宴享中有昌蒲做的藻泥,白米糕黑米糕和虎形鹽塊。
他辭讓說:“國君凡是文可以昭明者,武可以被人畏懼,就有備物之食,以表示他的德行,吃五味調和之食,另外吃美好的糧食,享用虎形的鹽,以彰顯他的功勞,我怎麼當得起呢?” 經公子遂如京師,遂如晉。
傳東門襄仲1将聘于周,遂初聘于晉2。
今注 1東門襄仲:即公子遂。
2遂初聘于晉:乘這機會,就往聘晉國,這是春秋時魯始聘晉國。
今譯 公子遂将聘問周國,這是遂第一次聘問晉國。
僖公三十一年(公元前六二九年) 經三十有一年春,取濟西田。
經公子遂如晉。
傳三十一年春,取濟西田1,分曹地也。
使臧文仲往,宿于重館2。
重館人告曰:“晉新得諸侯,必親其共3。
不速行将無及也4!”從之,分曹地自洮5以南,東傅于濟6,盡曹地也。
襄仲7如晉,拜曹田也。
今注 1取濟西田:獲取濟水以西的田地。
2宿于重館:在重館住宿,《一統志》說:“在今山東省魚台縣西北十一裡。
”按:地當屬魯。
3晉新得諸侯,必親其共:按:共音義皆同恭。
晉國新近得獲諸侯,必親近對他最恭順的。
4不速行,将無及也:不趕快前往,就甚難得到分曹國的田地。
5洮:洮水名。
6東傅于濟:東邊直達到濟水。
7襄仲:東門襄仲即公子遂。
今譯 三十一年春天,魯國取濟水以西的田地,這是分曹國的土地。
叫臧文仲去,住到重館這地方。
重館人告訴他說:“晉國新近得到各諸侯的擁護,必親迎對他最恭敬的,不快去,将分不到曹國的土地。
”臧文仲就聽他的話。
分到曹的地方,自洮水以南,東邊連到濟水,這全是曹地。
公子遂到晉國去,拜謝分到曹國的田地。
經夏四月,四蔔郊,不從,乃免牲,猶三望。
傳夏四月,四蔔郊1,不從,乃免牲2,非禮也。
猶三望3,亦非禮也。
禮不蔔常祀4,而蔔其牲日5。
牛蔔日曰牲6,牲成而蔔郊,上怠慢也7。
望郊之細也8,不郊亦無望可也9。
今注 1四蔔郊:四次占蔔郊祭天的日子。
2不從,乃免牲:占蔔不聽從,就舍除牛牲。
按先蔔得吉日,始定祭所用牛為牲。
3猶三望:對于分野之星及國中山川皆于郊祀時遠望去祭祀它們。
4禮不蔔常祀:按時須舉行祭祀者按禮不須占蔔。
5而蔔其牲日:隻占蔔用牛的日子吉或否。
6牛蔔日曰牲:占蔔用日以後的牛就叫作牲。
7牲成而蔔郊,上怠慢也:在已經定名為牲以後,方才占蔔郊天,這是在上的怠慢。
8望郊之細也:望祭星辰與山川,是郊祭的細節。
9不郊亦無望可也:不行郊祭亦不必行望祭禮。
今譯 夏天四月,四次占蔔郊祭的日子,占蔔全不聽從,就免去了郊祭的牲口,這是不合于禮的。
而且三次望祭山川,也不是合禮的。
常祭祀者按禮就不占蔔,隻占蔔用牛的日子,牛占蔔的日子以後就叫作牲。
有牲以後而再占蔔郊天,這是在上的怠慢。
望祭山川是郊天的細節,不郊天也可以不望祭了。
傳秋,晉蒐于清原1,作五軍以禦狄2,趙衰為卿3。
今注 1清原:《一統志》:“在(山西省)稷山縣東南,與聞喜縣壤地相接”。
2作五軍以禦狄:以前晉在三軍以外,另作三行。
今作五軍是在三軍以外,更作上下新軍。
3趙衰為卿:僖公二十七年說“命趙衰為卿,讓于栾枝先轸”,現在又命他為新軍帥。
今譯 秋天,晉國在清原大蒐,作五個軍隊以防備狄人,趙衰做卿。
經秋七月1。
今注 1此亦必具四時的例子。
後不再注。
今譯 秋天七月。
經冬,杞伯姬來求婦1。
今注 1杞伯姬來求婦:杞伯姬為她的兒子來求魯女為婦。
此經無傳。
今譯 冬天,杞伯姬到魯國為她的兒子來求夫人。
經狄圍衛。
十有二月,衛遷于帝丘。
傳冬,狄圍衛,衛遷于帝丘1,蔔曰:“三百年。
”2衛成公夢康叔3曰:“相奪予享4!”公命祀相。
甯武子不可,曰:“鬼神非其族類,不歆其祀5,杞、鄫何事6?相之不享,于此久矣!非衛之罪也!不可以閑成王、周公之命祀7!請改祀命。
” 今注 1帝丘:《寰宇記》說:“衛自文公徙楚丘,凡三十餘年,其子成公遷都于此。
”今河北濮陽縣西南三十裡,有颛顼城。
2蔔曰:“三百年”:占蔔說可在這裡建都三百年。
3康叔:周文王子,衛國的始封君。
4相奪予享:相是夏後啟之孫,他奪了我的祭享。
5鬼神非其族類,不歆其祀:鬼神要不是他同族同類的人,不享受祭祀。
6杞、鄫何事:杞國同鄫國全是夏的後人,他們有祭祀的義務,為什麼他們不祭祀呢? 7不可以閑成王、周公之命祀:不可以違反周成王與周公所命令的應該的祭祀。
今譯 狄國圍了衛國,衛國遷到帝丘去,占蔔說:“可以建都三百年。
”衛成公夢見康叔說:“相奪了我的享祀。
”公就命人祭祀相,甯俞認為不可以。
說:“鬼神不是同族的不能夠受他的祭祀,杞國同鄫國都是相的後人,他們有祭祀相的義務,為什麼不祭祀呢?相不受祭祀已經很久了,這不是衛國的罪狀;不可以違反成王與周公所命令的祭祀。
請修改祭祀相的命令。
” 傳鄭洩駕1惡公子瑕2,鄭伯亦惡之,故公子瑕出奔楚。
今注 1洩駕:鄭大夫。
2公子瑕:鄭文公的兒子。
今譯 鄭大夫洩駕痛恨公子瑕,鄭伯也恨他,所以公子瑕逃到楚國去。
僖公三十二年(公元前六二八年) 經三十有二年春王正月。
傳三十有二年春,楚鬬章1請平于晉2,晉陽處父報之3,晉楚始通4。
今注 1鬬章:楚大夫。
2請平于晉:請求與晉國和平相處。
3晉陽處父報之:陽處父,晉大夫,到楚國去聘問。
4晉楚始通:晉與楚開始相往來。
今譯 三十二年春,楚大夫鬬章請求與晉國和平,晉大夫陽處父來聘問他。
楚晉開始交往。
經夏四月,己醜,鄭伯捷1卒。
今注 1鄭伯捷:就是鄭文公。
今譯 夏天四月己醜,鄭文公死了。
經衛人侵狄。
經衛人及狄盟。
傳夏,狄有亂,衛人侵狄,狄請平焉1。
秋,衛人及狄盟2。
今注 1狄請平焉:狄人請求和平。
2衛人及狄盟:衛人同狄國人結盟。
今譯 夏天,狄有亂事,衛人侵狄,狄人就請求和平。
秋天,衛人同狄人盟會。
經冬十有二月,己卯,晉侯重耳卒。
傳冬,晉文公卒,庚辰将殡于曲沃1,出绛,柩有聲如牛2,蔔偃使大夫拜曰:“君命大事,将有西師過轶我3,擊之必大捷焉4!”杞子自鄭使告于秦曰:“鄭人使我掌其北門之管5,若潛師以來,國可得也!”穆公訪諸蹇叔6,蹇叔曰:“勞師以襲遠,非所聞也7!師勞力竭,遠主備之8,無乃不可乎?師之所為,鄭必知之,勤而無所,必有悖心9,且行千裡,其誰不知?”公辭焉10。
召孟明、西乞、白乙11,使出師于東門之外。
蹇叔哭之曰:“孟子12!吾見師之出而不見其入也!”公使謂之曰:“爾何知?中壽13,爾墓之木拱矣14!”蹇叔之子與師,哭而送之曰:“晉人禦師必于殽15。
殽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後臯之墓也16!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風雨也!必死是間,餘收爾骨焉17!”秦師遂東。
今注 1将殡于曲沃:古人在死以後将棺陳列在他祖廟中名為殡。
2柩有聲如牛:他的棺材裡邊出來的聲音如同牛叫一般。
3将有西師過轶我:将來有西方的軍隊經過我們這裡。
4擊之必大捷焉:我們要去攻打他,必定可以打大勝仗。
5鄭人使我掌其北門之管:鄭國的人使我掌管北門的鎖鑰。
6穆公訪諸蹇叔:秦穆公訪問秦大夫蹇叔。
7勞師以襲遠,非所聞也:勞動軍隊去遠處偷襲,這不是我所知道的。
8師勞力竭,遠主備之:軍隊很勞苦,而力量也已用完。
遠方的主人已有防備。
9勤而無所,必有悖心:勤勞而沒有結果,軍隊裡必發生反叛的心。
10公辭焉:秦穆公不接受他的勸告。
11孟明、西乞、白乙:孟明是百裡孟明視,西乞是西乞術,白乙是白乙丙,皆是秦國的将帥。
12孟子:是蹇叔對孟明的稱呼。
13爾何知?中壽:你懂得什麼?據古人的解釋,上壽一百二十歲,中壽一百,下壽八十。
14爾墓之木拱矣:你的墳上的樹已經合抱。
意思說你已經很老了。
15晉人禦師必于殽:晉國的軍隊抵抗秦國的軍隊必在殽這個地方。
《河南府志》:“殽有東西二山,東殽在洛甯縣北二十裡,二陵在焉。
西殽在陝縣東南七十裡。
兩殽相去三十五裡,古道穿二殽之間,魏武帝西讨巴漢,惡其險而更開北道,至今便之。
” 16夏後臯之墓也:夏後臯是夏桀的祖父。
17餘收爾骨焉:我将在兩個墳之間,去收你的屍骨。
今譯 冬天,晉文公死了,庚辰這一天,将要出殡到曲沃去,剛巧走出绛都的時候,靈柩中發出一種聲音,好像牛鳴一般。
蔔偃使大夫再拜,而且說:“這是君王吩咐将有戰事,要有西方的軍隊侵犯我國,我們如果去攻擊他,定能大勝!”杞子從鄭國差人告訴秦穆公說:“鄭國人差我掌管他北門的鎖鑰,如果你們暗中發兵到來,就可以取得鄭國。
”穆公就這事訪問蹇叔。
蹇叔說:“勞動了兵衆,去襲攻遠地方的國,我沒有聽說過呢!兵士勞苦了,其力必定耗盡,鄭國的人已在防備我了。
這事恐怕是不可做的呢!且出兵的舉動,鄭國定能知道的,倘使秦兵勞苦了,卻沒有所得,定要生背離的心。
何況走這千裡的遠路,還有哪個不知道呢!”穆公不聽他的話,便叫孟明、西乞、白乙,使他們出兵,走出東門的外面。
蹇叔哭送說:“孟子,我隻看見你們軍隊出去,卻看不見你們再進來了!”穆公差人對他說:“你知道什麼,你隻享得中壽,你墳上的樹木,已有兩手合抱那麼大了。
”蹇叔的兒子也在軍隊中,蹇叔哭送他說:“晉人定在殽地,抵敵我兵,殽地有南北兩個陵,南陵便是夏後臯的墳墓,北陵便是周文王避風雨的地方,你必定死在那裡,我到那裡收你的屍骨罷!”秦兵就此向東出發。
僖公三十三年(公元前六二七年) 經三十有三年春王二月,秦人入滑。
傳三十三年春,秦師過周北門1左右免胄而下2,超乘者三百乘3。
王孫滿4尚幼,觀之,言于王曰:“秦師輕而無禮,必敗5。
輕則寡謀,無禮則脫6,入險而脫,又不能謀7,能無敗乎?”及滑8,鄭商人弦高将市于周9,遇之,以乘韋先,牛十二犒師10,曰:“寡君聞吾子将步師出于敝邑11。
敢犒從者12。
不腆敝邑,為從者之淹13,居則具一日之積,行則備一夕之衛14。
”且使遽告于鄭15。
鄭穆公使視客館16,則束載厲兵秣馬矣17。
使皇武子辭焉,曰:“吾子淹久于敝邑,唯是,脯資饩牽竭矣18。
為吾子之将行也19,鄭之有原圃,猶秦之有具囿也20,吾子取其麋鹿以閑敝邑21,若何22?”杞子奔齊。
逢孫、楊孫奔宋。
孟明曰:“鄭有備矣,不可冀也23!攻之不克,圍之不繼,吾其還也24。
”滅滑而還。
今注 1秦師過周北門:秦國的軍隊經過周的北門外邊。
江永以為即昭公二十四年之乾祭門,在今洛陽縣西北。
2左右免冑而下:軍隊全都摘下鐵帽子下車。
3超乘者三百乘:跳着上車的一共有三百輛車。
4王孫滿:是周王孫,名字叫滿。
5秦師輕而無禮,必敗:秦國的軍隊輕狂而不合禮節,必定會戰敗。
6輕則寡謀,無禮則脫:輕狂就沒有計謀,不合禮節,就容易疏忽。
7入險而脫,又不能謀:進入險的地方,而竟有輕視的意思,又不能夠計謀。
8及滑:滑是姬姓國,在今河南省偃師縣南二十裡。
9鄭商人弦高将市于周:鄭國的商人弦高将到周國去做生意。
10以乘韋先,牛十二犒師:古代将獻于人的物件,必定先獻輕者,而後獻重者。
所以這次弦高先用熟皮革貢獻,然後再用十二頭牛送給秦國軍帥。
11将步師出于敝邑:你們領着軍隊經過我的國家。
12敢犒從者:我要犒勞你們的左右。
13不腆敝邑,為從者之淹:我這不富厚的地方,可以供給你們的停留。
14居則具一日之積,行則備一夕之衛:你們要居留,就可以供給你們一天所用的食糧。
你們要走,也可以作為一夜的保衛。
15且使遽告于鄭:并且趕緊派人乘車報告于鄭國。
16鄭穆公使視客館:鄭穆公派人看秦國所派的杞子等三個大夫所住的客舍。
17則束載厲兵枺馬矣:看見他們已經預備車輛,整理軍隊喂馬飽食,大概是預備迎接秦國的軍隊。
18吾子淹久于敝邑,唯是,脯資饩牽竭矣:你們在此住了很久,恐怕你們的米糧同肉食,皆已經吃完了。
19為吾子之将行也:為此你們要走了。
20鄭之有原圃,猶秦之有具囿也:《水經注》說:“圃田澤西限長城,東極官渡,北佩渠水,東西四十許裡,南北二十許裡,中有沙岡上下二十四浦。
”據洪亮吉說:“具囿就是具圃,在現今陝西省隴縣西邊。
”
若舍鄭以為東道主18,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19,君亦無所害。
且君嘗為晉君賜矣20,許君焦瑕21,朝濟而夕設版焉22,君之所知也。
夫晉何厭之有23?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24,若不阙秦,将焉取之25?阙秦以利晉26,唯君圖之。
”秦伯說,與鄭人盟,使杞子、逢孫、楊孫戍之27,乃還。
子犯請擊之。
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28不及此。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29;失其所與,不知30;以亂易整,不武31;吾其還也!”亦去之。
初,鄭公子蘭32出奔晉,從晉侯伐鄭,請無與圍鄭33,許之,使待命于東34。
鄭石甲父、侯宣多35逆以為大子,以求成于晉36,晉人許之。
今注 1以其無禮于晉:晉公子重耳過鄭,鄭文公亦不禮焉,見僖公二十三年《左傳》。
2且貳于楚也:“鄭伯如楚緻其師”見《左傳·僖公二十八年》。
3晉軍函陵:《河南通志》說:“在今河南新鄭縣北十三裡,山形如函,故名函陵。
” 4秦軍氾南:《一統志》說:“在河南中牟縣南三十裡,一稱東氾,所以别于南氾也。
” 5佚之狐:鄭大夫。
6國危矣:國家已甚危險了。
7燭之武:鄭大夫。
8臣之壯也,猶不如人:我強壯的時候尚且不如旁人。
9今老矣,無能為也已:現在老了,更不能有所作為啦! 10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過也:現在事情急而求你,這真是我的錯誤! 11然鄭亡,子亦有不利焉:但是鄭國若被滅亡,你亦有甚多的不利。
12夜缒而出:乘着夜晚由城上缒着出去。
13鄭既知亡矣:鄭國弱小既然自知必亡。
14敢以煩執事:那就敢有勞秦國的執事人員。
15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經過旁的國家以達到遠的地方,你亦知道這種困難。
16焉用亡鄭以倍鄰:焉就是安,何必使鄭國滅亡以增加它的鄰國的封疆。
17鄰之厚,君之薄也:鄰國的富厚就是你的薄淺。
鄰國指晉而言。
18以為東道主:鄭國可以為秦國往東方去的主人。
19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行李是指使臣,意說使臣路過,鄭國可以供給各種缺乏的事物。
20且君嘗為晉君賜矣:晉君指晉惠公夷吾。
21許君焦瑕:《地理志》說:“陝縣有故焦城。
”在今河南省陝縣南二裡。
至于瑕,顧炎武《日知錄》說:“晉有二瑕,其一《左傳·成公六年》諸大夫皆曰必居郇瑕之地,在今山西臨晉縣境。
其一文公十三年,晉侯使詹嘉處瑕,以守桃林之塞。
《漢書·地理志》:‘故曰胡,武帝建元元年更名湖。
’古瑕胡二字通用,是瑕轉為胡,又改為湖,而瑕邑即桃林之塞也。
郦道元以郇瑕之瑕為詹嘉之邑,誤矣。
”《春秋大事表》以“陝縣西南三十裡有曲沃城,即晉之瑕邑”。
22朝濟而夕設版焉:晉惠公早晨由秦回晉渡過黃河,晚上就設版築以拒秦國。
23夫晉何厭之有:晉國什麼時候能滿足呢? 24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既然東邊的封疆已達到鄭國,當然更想擴充他的西方邊境。
25若不阙秦,将焉取之:假如不取秦國土地,那将怎麼辦呢? 26阙秦以利晉:使秦國國土受損而使晉國有利。
27使杞子、逢孫、楊孫戍之:杞子、逢孫、楊孫三人皆是秦大夫。
逢音旁。
使他們三人以軍隊看守鄭國。
28微夫人之力:夫人是指秦穆公,意在說那個人。
29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用他人的力量成功而損害他,這是不合于仁義的。
第一句是指着晉文公的返回晉國,是受到秦穆公的幫助。
30失其所與,不知:失掉與他合作的人,是不聰明的。
知音義同智。
31以亂易整,不武:用戰亂換去整齊,不合于武猛。
32鄭公子蘭:即鄭穆公。
33請無與圍鄭:請求不要參加圍鄭都。
34使待命于東:使他在晉國東境等候命令。
35鄭石甲父、侯宣多:石甲父及侯宣皆鄭大夫。
36以求成于晉:用此以求達成與晉國和平。
今譯 九月甲午那天,晉侯秦伯一同率兵圍攻鄭國,因為鄭國對晉文公無禮而且有了二心,和楚國通好的緣故。
晉兵駐紮在函陵,秦兵駐紮在氾南。
鄭大夫佚之狐對鄭伯說:“國家危險了,若派燭之武去見秦君,秦兵肯定會退回去的。
”鄭伯聽從他的話,便去求燭之武,燭之武推辭說:“臣年壯的時候,還不及他人,如今老了,越加沒用了。
”鄭伯說:“我不能早些用你,現在事情急了才來請求你,這都是寡人的過失,不過鄭國滅亡以後,于你也有不利的呢!”燭之武隻得應許了,夜間把身子用繩懸到城外。
燭之武見秦伯說:“秦晉兩軍圍住鄭國,鄭國已經早知道要滅亡了。
如果鄭國滅亡以後,有益于君,自然要煩勞你們執事的官員。
不過要路過他國,到邊遠地方去,君也該知道難保的罷。
為什麼要滅亡了鄭國,增加那鄰國的土地呢?鄰國的土地多了,你的土地就顯得少了。
如果留下鄭國,使它做個東道主,将來貴國有使臣往來,也可以供給種種缺少的東西,在你也并沒有什麼不利啊!而且你曾經受到晉君夷吾的賞賜,晉君允許把焦瑕二邑給你,哪知他早晨渡過黃河,晚上就築城守住,這也是你所知道的。
晉國哪裡有滿足的時候,若是東邊滅了鄭國,推廣他的封疆,便又要擴充他西面的疆土了。
如果不削弱你秦國,叫他到什麼地方去取呢?弱了秦國,強壯晉國,請君自己思量罷!”秦伯聽了這話,非常高興,便和鄭人訂盟,反而使大夫杞子、逢孫、揚孫替鄭國守城。
自己領了兵回去。
子犯請追擊秦兵,晉文公說:“不可以的,沒有穆公的幫助,我不能到這地步。
依靠秦國得了國,如今反要損害他,這便叫作不仁;失掉共事的人,這便叫作不智;用一場混戰代替原計劃的陣容嚴整的協同作戰,這是不符合用兵之道的。
我們也回去吧!”于是晉國也帶着兵回去了。
最初的時候,鄭穆公逃到晉國,跟着晉侯讨伐鄭國,請求不要參加圍鄭國都城,晉侯答應了他,使他在晉國東境等候命令。
鄭大夫石甲父、侯宣多,迎接他以做太子,用這來達成與晉國的和平,晉人允許了。
經介人侵蕭1。
今注 1此經無傳。
今譯 介人侵了蕭國。
經冬天王使宰周公來聘。
傳王使周公閱1來聘,飨有昌歜,白黑形鹽2。
辭曰:“國君文足昭也,武可畏也3,則有備物之飨4,以象其德;薦五味,羞嘉谷,鹽虎形5,以獻其功,吾何以堪之!” 今注 1周公閱:亦稱宰周公,是周王室的三公而兼宰的名閱的人。
2飨有昌歜,白黑形鹽:昌歜是用昌蒲做的菜泥;黑是用黍熬成的黑黍糕,白是用稻做成的白米糕,和虎形鹽塊。
歜音觸。
3國君文足昭也,武可畏也:國君文治足顯揚四方,武功可以使人畏懼。
4則有備物之飨:備物是指文武兼有。
5薦五味,羞嘉谷,鹽虎形,以獻其功:甘、鹹、苦、辛、酸為五味,吃黍、稻兩種嘉谷,并有虎形狀的鹽,以彰顯他的功勞。
今譯 周王派了周卿士周公閱來魯國聘問,宴享中有昌蒲做的藻泥,白米糕黑米糕和虎形鹽塊。
他辭讓說:“國君凡是文可以昭明者,武可以被人畏懼,就有備物之食,以表示他的德行,吃五味調和之食,另外吃美好的糧食,享用虎形的鹽,以彰顯他的功勞,我怎麼當得起呢?” 經公子遂如京師,遂如晉。
傳東門襄仲1将聘于周,遂初聘于晉2。
今注 1東門襄仲:即公子遂。
2遂初聘于晉:乘這機會,就往聘晉國,這是春秋時魯始聘晉國。
今譯 公子遂将聘問周國,這是遂第一次聘問晉國。
僖公三十一年(公元前六二九年) 經三十有一年春,取濟西田。
經公子遂如晉。
傳三十一年春,取濟西田1,分曹地也。
使臧文仲往,宿于重館2。
重館人告曰:“晉新得諸侯,必親其共3。
不速行将無及也4!”從之,分曹地自洮5以南,東傅于濟6,盡曹地也。
襄仲7如晉,拜曹田也。
今注 1取濟西田:獲取濟水以西的田地。
2宿于重館:在重館住宿,《一統志》說:“在今山東省魚台縣西北十一裡。
”按:地當屬魯。
3晉新得諸侯,必親其共:按:共音義皆同恭。
晉國新近得獲諸侯,必親近對他最恭順的。
4不速行,将無及也:不趕快前往,就甚難得到分曹國的田地。
5洮:洮水名。
6東傅于濟:東邊直達到濟水。
7襄仲:東門襄仲即公子遂。
今譯 三十一年春天,魯國取濟水以西的田地,這是分曹國的土地。
叫臧文仲去,住到重館這地方。
重館人告訴他說:“晉國新近得到各諸侯的擁護,必親迎對他最恭敬的,不快去,将分不到曹國的土地。
”臧文仲就聽他的話。
分到曹的地方,自洮水以南,東邊連到濟水,這全是曹地。
公子遂到晉國去,拜謝分到曹國的田地。
經夏四月,四蔔郊,不從,乃免牲,猶三望。
傳夏四月,四蔔郊1,不從,乃免牲2,非禮也。
猶三望3,亦非禮也。
禮不蔔常祀4,而蔔其牲日5。
牛蔔日曰牲6,牲成而蔔郊,上怠慢也7。
望郊之細也8,不郊亦無望可也9。
今注 1四蔔郊:四次占蔔郊祭天的日子。
2不從,乃免牲:占蔔不聽從,就舍除牛牲。
按先蔔得吉日,始定祭所用牛為牲。
3猶三望:對于分野之星及國中山川皆于郊祀時遠望去祭祀它們。
4禮不蔔常祀:按時須舉行祭祀者按禮不須占蔔。
5而蔔其牲日:隻占蔔用牛的日子吉或否。
6牛蔔日曰牲:占蔔用日以後的牛就叫作牲。
7牲成而蔔郊,上怠慢也:在已經定名為牲以後,方才占蔔郊天,這是在上的怠慢。
8望郊之細也:望祭星辰與山川,是郊祭的細節。
9不郊亦無望可也:不行郊祭亦不必行望祭禮。
今譯 夏天四月,四次占蔔郊祭的日子,占蔔全不聽從,就免去了郊祭的牲口,這是不合于禮的。
而且三次望祭山川,也不是合禮的。
常祭祀者按禮就不占蔔,隻占蔔用牛的日子,牛占蔔的日子以後就叫作牲。
有牲以後而再占蔔郊天,這是在上的怠慢。
望祭山川是郊天的細節,不郊天也可以不望祭了。
傳秋,晉蒐于清原1,作五軍以禦狄2,趙衰為卿3。
今注 1清原:《一統志》:“在(山西省)稷山縣東南,與聞喜縣壤地相接”。
2作五軍以禦狄:以前晉在三軍以外,另作三行。
今作五軍是在三軍以外,更作上下新軍。
3趙衰為卿:僖公二十七年說“命趙衰為卿,讓于栾枝先轸”,現在又命他為新軍帥。
今譯 秋天,晉國在清原大蒐,作五個軍隊以防備狄人,趙衰做卿。
經秋七月1。
今注 1此亦必具四時的例子。
後不再注。
今譯 秋天七月。
經冬,杞伯姬來求婦1。
今注 1杞伯姬來求婦:杞伯姬為她的兒子來求魯女為婦。
此經無傳。
今譯 冬天,杞伯姬到魯國為她的兒子來求夫人。
經狄圍衛。
十有二月,衛遷于帝丘。
傳冬,狄圍衛,衛遷于帝丘1,蔔曰:“三百年。
”2衛成公夢康叔3曰:“相奪予享4!”公命祀相。
甯武子不可,曰:“鬼神非其族類,不歆其祀5,杞、鄫何事6?相之不享,于此久矣!非衛之罪也!不可以閑成王、周公之命祀7!請改祀命。
” 今注 1帝丘:《寰宇記》說:“衛自文公徙楚丘,凡三十餘年,其子成公遷都于此。
”今河北濮陽縣西南三十裡,有颛顼城。
2蔔曰:“三百年”:占蔔說可在這裡建都三百年。
3康叔:周文王子,衛國的始封君。
4相奪予享:相是夏後啟之孫,他奪了我的祭享。
5鬼神非其族類,不歆其祀:鬼神要不是他同族同類的人,不享受祭祀。
6杞、鄫何事:杞國同鄫國全是夏的後人,他們有祭祀的義務,為什麼他們不祭祀呢? 7不可以閑成王、周公之命祀:不可以違反周成王與周公所命令的應該的祭祀。
今譯 狄國圍了衛國,衛國遷到帝丘去,占蔔說:“可以建都三百年。
”衛成公夢見康叔說:“相奪了我的享祀。
”公就命人祭祀相,甯俞認為不可以。
說:“鬼神不是同族的不能夠受他的祭祀,杞國同鄫國都是相的後人,他們有祭祀相的義務,為什麼不祭祀呢?相不受祭祀已經很久了,這不是衛國的罪狀;不可以違反成王與周公所命令的祭祀。
請修改祭祀相的命令。
” 傳鄭洩駕1惡公子瑕2,鄭伯亦惡之,故公子瑕出奔楚。
今注 1洩駕:鄭大夫。
2公子瑕:鄭文公的兒子。
今譯 鄭大夫洩駕痛恨公子瑕,鄭伯也恨他,所以公子瑕逃到楚國去。
僖公三十二年(公元前六二八年) 經三十有二年春王正月。
傳三十有二年春,楚鬬章1請平于晉2,晉陽處父報之3,晉楚始通4。
今注 1鬬章:楚大夫。
2請平于晉:請求與晉國和平相處。
3晉陽處父報之:陽處父,晉大夫,到楚國去聘問。
4晉楚始通:晉與楚開始相往來。
今譯 三十二年春,楚大夫鬬章請求與晉國和平,晉大夫陽處父來聘問他。
楚晉開始交往。
經夏四月,己醜,鄭伯捷1卒。
今注 1鄭伯捷:就是鄭文公。
今譯 夏天四月己醜,鄭文公死了。
經衛人侵狄。
經衛人及狄盟。
傳夏,狄有亂,衛人侵狄,狄請平焉1。
秋,衛人及狄盟2。
今注 1狄請平焉:狄人請求和平。
2衛人及狄盟:衛人同狄國人結盟。
今譯 夏天,狄有亂事,衛人侵狄,狄人就請求和平。
秋天,衛人同狄人盟會。
經冬十有二月,己卯,晉侯重耳卒。
傳冬,晉文公卒,庚辰将殡于曲沃1,出绛,柩有聲如牛2,蔔偃使大夫拜曰:“君命大事,将有西師過轶我3,擊之必大捷焉4!”杞子自鄭使告于秦曰:“鄭人使我掌其北門之管5,若潛師以來,國可得也!”穆公訪諸蹇叔6,蹇叔曰:“勞師以襲遠,非所聞也7!師勞力竭,遠主備之8,無乃不可乎?師之所為,鄭必知之,勤而無所,必有悖心9,且行千裡,其誰不知?”公辭焉10。
召孟明、西乞、白乙11,使出師于東門之外。
蹇叔哭之曰:“孟子12!吾見師之出而不見其入也!”公使謂之曰:“爾何知?中壽13,爾墓之木拱矣14!”蹇叔之子與師,哭而送之曰:“晉人禦師必于殽15。
殽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後臯之墓也16!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風雨也!必死是間,餘收爾骨焉17!”秦師遂東。
今注 1将殡于曲沃:古人在死以後将棺陳列在他祖廟中名為殡。
2柩有聲如牛:他的棺材裡邊出來的聲音如同牛叫一般。
3将有西師過轶我:将來有西方的軍隊經過我們這裡。
4擊之必大捷焉:我們要去攻打他,必定可以打大勝仗。
5鄭人使我掌其北門之管:鄭國的人使我掌管北門的鎖鑰。
6穆公訪諸蹇叔:秦穆公訪問秦大夫蹇叔。
7勞師以襲遠,非所聞也:勞動軍隊去遠處偷襲,這不是我所知道的。
8師勞力竭,遠主備之:軍隊很勞苦,而力量也已用完。
遠方的主人已有防備。
9勤而無所,必有悖心:勤勞而沒有結果,軍隊裡必發生反叛的心。
10公辭焉:秦穆公不接受他的勸告。
11孟明、西乞、白乙:孟明是百裡孟明視,西乞是西乞術,白乙是白乙丙,皆是秦國的将帥。
12孟子:是蹇叔對孟明的稱呼。
13爾何知?中壽:你懂得什麼?據古人的解釋,上壽一百二十歲,中壽一百,下壽八十。
14爾墓之木拱矣:你的墳上的樹已經合抱。
意思說你已經很老了。
15晉人禦師必于殽:晉國的軍隊抵抗秦國的軍隊必在殽這個地方。
《河南府志》:“殽有東西二山,東殽在洛甯縣北二十裡,二陵在焉。
西殽在陝縣東南七十裡。
兩殽相去三十五裡,古道穿二殽之間,魏武帝西讨巴漢,惡其險而更開北道,至今便之。
” 16夏後臯之墓也:夏後臯是夏桀的祖父。
17餘收爾骨焉:我将在兩個墳之間,去收你的屍骨。
今譯 冬天,晉文公死了,庚辰這一天,将要出殡到曲沃去,剛巧走出绛都的時候,靈柩中發出一種聲音,好像牛鳴一般。
蔔偃使大夫再拜,而且說:“這是君王吩咐将有戰事,要有西方的軍隊侵犯我國,我們如果去攻擊他,定能大勝!”杞子從鄭國差人告訴秦穆公說:“鄭國人差我掌管他北門的鎖鑰,如果你們暗中發兵到來,就可以取得鄭國。
”穆公就這事訪問蹇叔。
蹇叔說:“勞動了兵衆,去襲攻遠地方的國,我沒有聽說過呢!兵士勞苦了,其力必定耗盡,鄭國的人已在防備我了。
這事恐怕是不可做的呢!且出兵的舉動,鄭國定能知道的,倘使秦兵勞苦了,卻沒有所得,定要生背離的心。
何況走這千裡的遠路,還有哪個不知道呢!”穆公不聽他的話,便叫孟明、西乞、白乙,使他們出兵,走出東門的外面。
蹇叔哭送說:“孟子,我隻看見你們軍隊出去,卻看不見你們再進來了!”穆公差人對他說:“你知道什麼,你隻享得中壽,你墳上的樹木,已有兩手合抱那麼大了。
”蹇叔的兒子也在軍隊中,蹇叔哭送他說:“晉人定在殽地,抵敵我兵,殽地有南北兩個陵,南陵便是夏後臯的墳墓,北陵便是周文王避風雨的地方,你必定死在那裡,我到那裡收你的屍骨罷!”秦兵就此向東出發。
僖公三十三年(公元前六二七年) 經三十有三年春王二月,秦人入滑。
傳三十三年春,秦師過周北門1左右免胄而下2,超乘者三百乘3。
王孫滿4尚幼,觀之,言于王曰:“秦師輕而無禮,必敗5。
輕則寡謀,無禮則脫6,入險而脫,又不能謀7,能無敗乎?”及滑8,鄭商人弦高将市于周9,遇之,以乘韋先,牛十二犒師10,曰:“寡君聞吾子将步師出于敝邑11。
敢犒從者12。
不腆敝邑,為從者之淹13,居則具一日之積,行則備一夕之衛14。
”且使遽告于鄭15。
鄭穆公使視客館16,則束載厲兵秣馬矣17。
使皇武子辭焉,曰:“吾子淹久于敝邑,唯是,脯資饩牽竭矣18。
為吾子之将行也19,鄭之有原圃,猶秦之有具囿也20,吾子取其麋鹿以閑敝邑21,若何22?”杞子奔齊。
逢孫、楊孫奔宋。
孟明曰:“鄭有備矣,不可冀也23!攻之不克,圍之不繼,吾其還也24。
”滅滑而還。
今注 1秦師過周北門:秦國的軍隊經過周的北門外邊。
江永以為即昭公二十四年之乾祭門,在今洛陽縣西北。
2左右免冑而下:軍隊全都摘下鐵帽子下車。
3超乘者三百乘:跳着上車的一共有三百輛車。
4王孫滿:是周王孫,名字叫滿。
5秦師輕而無禮,必敗:秦國的軍隊輕狂而不合禮節,必定會戰敗。
6輕則寡謀,無禮則脫:輕狂就沒有計謀,不合禮節,就容易疏忽。
7入險而脫,又不能謀:進入險的地方,而竟有輕視的意思,又不能夠計謀。
8及滑:滑是姬姓國,在今河南省偃師縣南二十裡。
9鄭商人弦高将市于周:鄭國的商人弦高将到周國去做生意。
10以乘韋先,牛十二犒師:古代将獻于人的物件,必定先獻輕者,而後獻重者。
所以這次弦高先用熟皮革貢獻,然後再用十二頭牛送給秦國軍帥。
11将步師出于敝邑:你們領着軍隊經過我的國家。
12敢犒從者:我要犒勞你們的左右。
13不腆敝邑,為從者之淹:我這不富厚的地方,可以供給你們的停留。
14居則具一日之積,行則備一夕之衛:你們要居留,就可以供給你們一天所用的食糧。
你們要走,也可以作為一夜的保衛。
15且使遽告于鄭:并且趕緊派人乘車報告于鄭國。
16鄭穆公使視客館:鄭穆公派人看秦國所派的杞子等三個大夫所住的客舍。
17則束載厲兵枺馬矣:看見他們已經預備車輛,整理軍隊喂馬飽食,大概是預備迎接秦國的軍隊。
18吾子淹久于敝邑,唯是,脯資饩牽竭矣:你們在此住了很久,恐怕你們的米糧同肉食,皆已經吃完了。
19為吾子之将行也:為此你們要走了。
20鄭之有原圃,猶秦之有具囿也:《水經注》說:“圃田澤西限長城,東極官渡,北佩渠水,東西四十許裡,南北二十許裡,中有沙岡上下二十四浦。
”據洪亮吉說:“具囿就是具圃,在現今陝西省隴縣西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