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八
關燈
小
中
大
呂臣:楚大夫。
18實為令尹:将要做令尹。
19奉己而已,不在民矣:隻是為的保守自己,目的不在人民的利益。
今譯 最初的時候,楚國子玉自己做了玉石的帽子同玉石的帽纓子,而他沒有戴過。
在打仗以前,夢見黃河的神對他說:“把這頂帽子給了我,我将把孟諸的麋鹿賞給你。
”而他不給。
子玉的兒子大心和子西,派榮黃去進谏,子玉不聽。
榮黃就說:“死對國家有利,仍舊可以做,何況是玉石呢?這等于是糞土。
假使可以幫助軍隊成功,又何必愛惜它呢?”子玉仍舊不聽。
榮黃出去告訴那二人說:“這不是神使令尹失敗,令尹不關愛人民,這是自己敗亡的。
”既然打敗以後,楚成王派人告訴說:“大夫若回來,怎麼樣能對得起申和息兩個地方的人民?”大心和子西告訴王說:“子玉将死了,我們兩個人阻止他不死,他說:‘你要将他殺了。
’”到了連穀,子玉就自殺了。
晉文公聽說了以後,高興得見于顔色。
說:“沒人再能害我了。
呂臣以後做令尹,就是為自己,不是為的人民。
” 經衛侯出奔楚。
經五月癸醜,公會晉侯、齊侯、宋公、蔡侯、鄭伯、衛子、莒子盟于踐土。
傳衛侯聞楚師敗,懼,出奔楚,遂适1陳,使元咺2奉叔武3以受盟。
癸亥,王子虎盟諸侯于王庭4,要言5曰:“皆獎王室,無相害也6。
有渝此盟,明神殛之7。
俾隊其師,無克祚國8。
及其玄孫,無有老幼9。
”君子謂是盟也信10,謂晉于是役也,能以德攻11。
今注 1适:往。
2元咺:咺音選,衛大夫。
3叔武:是衛侯的弟弟,暫時攝理衛國的政事,也就參加盟會,所以在《春秋》上寫為衛子。
4王庭:踐土宮中所修的庭院。
5要言:即是盟誓所說。
6皆獎王室,無相害也:全都獎助周王室,不要互相侵害。
7有渝此盟,明神殛之:如果要是違背這個盟誓,明神來誅殺他。
8俾隊其師,無克祚國:隊音義同墜。
就把他的軍隊毀壞了,不能再享受國家。
9及其玄孫,無有老幼:一直到他孫子的孫子,不論年老的和年輕的。
10君子謂是盟也信:君子說這個盟會很合于信義。
11謂晉于是役也,能以德攻:說晉國在這次戰役中,能以德先教化民衆,然後再用他們去打仗。
今譯 衛侯聽見楚軍打了敗仗,害了怕,就逃往楚國,先到了陳國。
就派元咺陪侍他弟弟叔武來受盟誓。
癸亥,王子虎在王庭對諸侯盟誓,誓言上說:“全要獎助王室,不要互相侵害。
假設違背了這個盟誓,明神就來殺害他,把他軍隊也毀掉,沒有方法享有國家,一直到他的孫子的孫子,不管年輕或年老。
”君子說這盟誓很可靠,說晉國在這戰事裡中,能夠以德先教化民衆,然後,再用他們去打仗。
經陳侯如會1。
今注 1陳侯如會:陳本來與楚國聯合,因楚戰敗而畏懼,所以轉向晉國,來不及盟會,所以隻稱為如會。
此經無傳。
今譯 陳侯到會去。
經公朝于王所1。
今注 1王所:指着在踐土所修的王宮。
此經無傳。
今譯 魯僖公到王住的地方去朝見。
經六月,衛侯鄭自楚複歸于衛,衛元咺出奔晉。
傳或訴元咺于衛侯1曰:“立叔武矣2!”其子角3從公,公使殺之。
咺不廢命,奉夷叔以入守4。
六月,晉人複衛侯5,甯武子與衛人盟于宛濮6,曰:“天禍衛國,君臣不協7,以及此憂也。
今天誘其衷,使皆降心以相從也8。
不有居者,誰守社稷9?不有行者,誰扞牧圉10?不協之故,用昭乞盟于爾大神,以誘天衷11。
自今日以往,既盟之後,行者無保其力,居者無懼其罪12;有渝此盟,以相及也13。
明神先君,是糾是殛14。
”國人聞此盟也,而後不貳,衛侯先期入15,甯子先,長牂守門16,以為使也,與之乘而入17。
公子歂犬、華仲18前驅,叔武将沐19,聞君至,喜。
捉發走出20,前驅射而殺之21,公知其無罪也,枕其股而哭之22。
歂犬走出,公使殺之23,元咺出奔晉24。
今注 1或訴元咺于衛侯:有人在衛侯面前說元咺的壞話。
2立叔武矣:叔武是衛侯的弟弟,說他擅立叔武為君。
3角:是元咺的兒子元角。
4咺不廢命,奉夷叔以入守:夷叔即是叔武的谥号。
元咺不放棄他的職務,就侍奉夷叔去守衛國都城。
5晉人複衛侯:晉國人把衛侯複職。
6宛濮:衛地,在今河北省長垣縣西南二十裡。
有宛亭,近濮水。
7天禍衛國,君臣不協:上天使衛國禍亂,君同臣全都不相和睦。
這是指衛侯當初欲聯合楚國,而衛國貴族不願意。
8今天誘其衷,使皆降心以相從也:現在天引誘他的衷心,使他們互相改變思想,也互相服從。
9不有居者,誰守社稷:要沒有居住在國内的人,誰能看守社稷,也就是保衛國家。
10不有行者,誰扞牧圉:要沒有奔走在外的人,誰能夠放牧牛馬。
11不協之故,用昭乞盟于爾大神,以誘天衷:由于不和諧的緣故,所以在你們各大神面前盟誓,用以引誘天心。
12行者無保其力,居者無懼其罪:奔走在外邊的必須盡力而為,居住在國内的不要畏懼犯罪。
13有渝此盟,以相及也:如果要違背這個盟誓,就會受到懲罰。
14明神先君,是糾是殛:大神同祖先就糾正他們,并且将他們殺死。
15國人聞此盟也,而後不貳,衛侯先期入:貴族們聽見這個盟誓以後全都沒有二心,衛侯在約定的時間之前就進入衛國都城。
據杜預注,說他是不相信叔武。
16長牂守門:長牂是衛大夫,他看守着城門。
17以為使也,與之乘而入:以為他是衛侯派的使臣,跟他車輛一同進去。
18公子歂犬、華仲:歂音船。
歂犬和華仲全是衛大夫。
19叔武将沐:叔武将要洗頭。
20捉發走出:沒洗完澡,握着頭發就走出。
21前驅射而殺之:前驅拿着箭射殺他。
22枕其股而哭之:把頭枕在他的腿上而哭他。
23歂犬走出,公使殺之:因為歂犬射殺了叔武,就逃走,衛侯就叫人殺了他。
24元咺出奔晉:元咺就逃到晉國,因為想述說殺叔武的緣故。
今譯 有人說元咺的壞話,對衛侯說:“立了叔武。
”元咺的兒子角跟着衛侯,衛侯把他殺了。
元咺也不放棄職守,侍奉着叔武,到衛國都城來守衛。
六月,晉人使衛侯回國,甯武子同衛人在宛濮盟誓,說:“天将禍災給衛國,君臣不和,以達到這種憂愁。
現在天使他們和諧,使他們全能相随從。
沒有在裡邊的人,誰能看守國家?沒有在外邊的人,誰能夠幫着喂養牛馬?因為不和諧的緣故,所以對于你們大神們乞求盟誓,以得到天意。
從今天以後,既然盟誓了,在外邊的人要為國家盡他的力量,而在裡邊的人不要怕有罪。
違背了這個盟誓,就會受到懲罰,明神同先君全都來殺掉他。
”貴族們聽到這個盟誓,然後沒有二心,衛侯提前進入國都,甯武子領先,衛大夫長牂看着城門,以為他是使臣,跟他坐着車一起進來。
公子歂犬同華仲在前邊走,叔武将要洗頭,聽見君來了很高興,握着頭發就走出來,前驅用箭把他射殺,衛侯知道他沒罪,把頭枕到他的腿上來哭他。
歂犬逃走,公派人殺他,元咺就逃到晉國去。
經陳侯款1卒。
今注 1陳侯款:陳侯與魯僖公曾四次同盟。
此經無傳。
今譯 陳侯款死了。
經秋,杞伯姬來1。
今注 1杞伯姬來:杞伯姬是莊公的女兒。
來是到魯國歸甯。
此經無傳。
今譯 秋天,杞伯姬到魯國歸甯。
經公子遂如齊1。
今注 1如齊:到齊國聘問。
此經無傳。
今譯 魯國公子遂到齊國去聘問。
傳城濮之戰,晉中軍風于澤1,亡大旆之左旃2。
祁瞞奸命3,司馬殺之以徇于諸侯,使茅茷代之4。
師還,壬午濟河,舟之僑先歸,士會攝右5。
秋七月丙申,振旅恺以入于晉6。
獻俘,授馘,飲至,大賞,征會,讨貳7。
殺舟之僑以徇于國,民于是大服。
君子謂文公其能刑矣,三罪而民服8。
《詩》雲:“惠此中國,以綏四方9。
”不失賞刑之謂也10。
今注 1風于澤:中軍牛馬在湖澤裡因風走失。
2亡大旆之左旃:旆音沛,為旗幟的通稱。
旃音詹,是大旆上面用綢子所做的裝飾品。
3祁瞞奸命:祁瞞是掌軍馬及旗章的官吏。
奸命是他管這兩件事,而不能實行得甚好。
4使茅茷代之:茅茷是晉大夫,他替祁瞞的職位。
5士會攝右:士會是士的孫子,他代理舟之僑的職位。
6振旅恺以入于晉:恺是勝利的樂章。
奏着勝利的軍樂以進入晉國的都城。
7獻俘,授馘,飲至,大賞,征會,讨貳:馘音國。
在宗廟中獻楚國的俘虜,并割下死人的耳朵。
在廟中喝酒,大賞有戰功的人,征召諸侯預備在溫會盟,讨伐對晉國有二心的人。
8三罪而民服:三罪指颠颉、祁瞞、舟之僑三人認罪。
民服是說人民全都服從。
9惠此中國,以綏四方:對中國加以恩惠,以安定四方。
這是《詩·大雅·生民之什·民勞》篇。
10不失賞刑之謂也:這是指賞刑适當而言。
今譯 城濮打仗的時候,晉國的中軍牛馬因為風在湖澤裡失散,又丢掉大旆的左旃。
祁瞞管這二件事,而沒有做好,司馬就把他殺了,徇示給諸侯看,叫茅筏替代他。
軍隊回來,壬午過黃河,舟之僑先回去,士會替他做車右。
秋天七月丙申,凱旋的軍隊進入晉國都城,獻楚國俘虜在廟裡,割下了耳朵也同獻,大喝酒,大賞賜,征集諸侯,讨有二心的。
殺了舟之僑在國中宣布,人民于是大服從。
君子說文公能夠使三人服罪,而人民全都服從。
《詩經·大雅》說:“對中國加以恩惠,以安定四方。
”這是指賞刑适當而言。
經冬,公會晉侯、齊侯、宋公、蔡侯、鄭伯、陳子、莒子、邾人、秦人于溫。
傳冬,會于溫,讨不服也1。
今注 1讨不服:是讨伐衛國同許國的不服從晉國。
經中邾人,在石經、嶽本則将邾人作邾子,與《穀梁》同。
今譯 冬天在溫的地方會盟,為的是讨伐不服從的國家。
傳衛侯與元咺訟1,甯武子為輔,鍼莊子為坐2,士榮為大士3。
衛侯不勝4,殺士榮,刖5鍼莊子,謂甯俞忠而免之,執衛侯歸之于京師6,置諸深室7,甯子職納橐焉8。
元咺歸于衛,立公子瑕9。
今注 1訟:是打官司。
2甯武子為輔,鍼莊子為坐:甯武子即甯俞,做打官司輔助的人,因為春秋時代以為君不可與臣打官司。
所以使鍼莊子為被告。
3士榮為大士:士榮做治獄的官。
4衛侯不勝:衛侯沒有打勝。
5刖:刖音月,斷足,古肉刑名。
6執衛侯歸之于京師:把衛侯逮起來送到周的都城。
7置諸深室:深室就是囚犯住的地方。
置諸是擱到。
8甯子職納橐焉:甯俞就專管他的衣服,同飲食。
9立公子瑕:立公子瑕為君。
公子瑕即是公子适。
今譯 衛侯跟元咺打官司,甯俞做輔,鍼莊子做被告,士榮做治獄的官,衛侯沒能打勝,把士榮殺了,把鍼莊子的腳剁斷,說甯俞忠實,免他罪,把衛侯送到京師去,擱到深的囚室裡,甯俞管他的吃食。
元咺回到衛國,立了公子瑕為君。
經天王狩于河陽,壬申,公朝于王所。
傳是會也,晉侯召王,以諸侯見,且使王狩1。
仲尼曰:“以臣召君,不可以訓。
”故書曰:“天王狩于河陽2。
”言非其地也,且明德也3。
壬申,公朝于王所。
今注 1且使王狩:且叫周王打獵。
2河陽:晉地,在今河南省孟縣西三十裡。
3言非其地也,且明德也:意思說這地方狩獵不對,但是由于表明晉文公的功德。
今譯 這次開會,晉文公召王去,叫諸侯來見他,并且使王打獵。
仲尼說:“用臣來召見君,不可以作訓。
”所以《春秋》上寫着說:“天王狩于河陽。
”意思說在這地方打獵不對,且表示晉國的功德。
壬申,魯僖公在王的地方朝見。
經晉人執衛侯歸之于京師,衛元咺自晉複歸于衛。
今注 此經的傳見“秋,杞伯姬來”。
經諸侯遂圍許,曹伯襄複歸于曹,遂會諸侯圍許。
傳丁醜,諸侯圍許,晉侯有疾,曹伯之豎侯獳貨筮史1,使曰:“以曹為解2,齊桓公為會而封異姓3,今君為會而滅同姓,曹叔振铎,文之昭也4,先君唐叔,武之穆也。
且合諸侯而滅兄弟,非禮也。
與衛偕命,而不與偕複,非信也5;同罪異罰,非刑也6。
禮以行義,信以守禮,刑以正邪7,舍此三者,君将若之何8?”公說,複曹伯,遂會諸侯于許9。
今注 1曹伯之豎侯獳貨筮史:曹伯的傭人名叫侯獳,用錢買通晉國占卦的史官。
2以曹為解:用曹國為解說。
3齊桓公為會而封異姓:齊桓公開會就封邢國同衛國,他們全是與齊國不同姓。
4曹叔振铎,文之昭也:曹國的始封君,是周文王的兒子。
5與衛偕命,而不與偕複,非信也:城濮之戰中,晉國曾經私下許諾在戰後恢複曹、衛的國君,而不與衛國一樣恢複曹國君位,這是不講誠信。
6同罪異罰,非刑也:曹與衛同樣的罪,而衛國君已經複國,這罰的不同,是不合于刑罰的。
7禮以行義,信以守禮,刑以正邪:禮是用以實行義氣,誠信是用以守禮節,刑罰是用以正邪辟。
8舍此三者,君将若之何:舍掉禮、信、刑三種辦法,你将怎麼辦? 9遂會諸侯于許:遂使曹伯加入在許的盟會。
今譯 丁醜,諸侯圍了許國都城,晉侯有了病,曹伯的傭人侯獳給占蔔的史官賄賂,叫他說:“以滅曹為解說,齊桓公開會而封了異姓為邢同衛,現在你開會而滅了同姓,因為曹叔振铎是文王的兒子而是昭級的,晉國的先君唐叔是武王的兒子,屬于穆級。
并且會合諸侯而滅了同姓這是不合于禮的。
與衛國同被答應恢複,而不跟他一同恢複,這是不誠信,同樣的罪狀,不同的刑罰,這不是合于刑罰的。
禮是用以行義,信是用以守禮,刑是用以正邪,舍掉這三件,你将怎麼辦呢?”晉文公很高興,就恢複曹伯地位,使曹伯加入在許的盟會。
傳晉侯作三行以禦狄1,荀林父将中行,屠擊将右行,先蔑将左行2。
今注 1晉侯作三行以禦狄:行音杭。
晉文公另加中、右、左三行以抵抗狄人,因為避免天子六軍的稱呼,所以在三軍外另加三行。
2屠擊,先蔑:皆晉大夫。
今譯 晉文公在三軍以外另加中、右、左三行以抵抗狄人。
荀林父将領中行,屠擊将領右行,先蔑将領左行。
僖公二十九年(公元前六三一年) 經二十有九年春,介葛盧來。
傳二十九年春,(介)葛盧來朝1,舍于昌衍之上2,公在會3饋之刍米4,禮也。
今注 1介葛盧來朝:阮本《校勘記》說:“石經、宋本、淳熙本、嶽本、纂圖本、監本、毛本、春後有介字,是也。
”又按《史通·言語》篇也說“如介葛之聞牛”,足證唐寫本亦作“介葛盧”,今照加。
介是東夷國,葛盧是其國的君名,《彙纂》:“今山東膠縣西南七十裡有黔陬城,即古介國也。
” 2舍于昌衍之上:魯地,《一統志》:“在今山東曲阜縣東南八十裡之昌平城,即昌衍也。
”在今山東省曲阜縣東南五十裡曲山之西,接鄒縣界。
3公在會:僖公在翟泉開會,不在魯國。
4饋之刍米:以草及食糧送給介葛盧。
今譯 二十九年春天,介葛盧來魯國朝見。
使他住在昌衍的上面,魯僖公在開會,給他喂馬的草及食糧,這是合乎禮的。
經公至自圍許1。
今注 1自去年圍許都城,至是始撤軍隊。
此經無傳。
今譯 魯僖公從圍許國回來。
經夏六月,會王人、晉人、宋人、齊人、陳人、蔡人、秦人盟于翟泉。
傳夏,公會王子虎、晉狐偃、宋公孫固、齊國歸父、陳轅濤塗、秦小子憖1盟于翟泉2,尋踐土之盟3,且謀伐鄭也4。
卿不書,罪之也。
在禮,卿不會公侯,會伯子男可也5。
今注 1秦小子憖:秦穆公子,因為他遲到,所以列在蔡人之後。
2盟于翟泉:翟泉又作狄泉,《彙纂》:“在今河南洛陽縣東北二十五裡,故洛陽城中。
” 3尋踐土之盟:這是重申踐土的前盟。
4且謀伐鄭也:這是為計謀讨伐鄭國。
5會伯子男可也:以卿的地位隻能會公侯以下的諸侯。
今譯 夏天,魯僖公會周卿士王子虎、晉國狐偃、宋國公孫固、齊國國歸父、陳國轅濤塗、秦國小子憖在翟泉開會,是為重申踐土的盟誓,并且計謀讨伐鄭國。
卿不寫在《春秋》上,因為他們不合理。
按照禮節,卿不能會公侯,他們隻能會伯子男。
經秋,大雨雹。
傳秋,大雨雹,為災也1。
今注 1大雨雹,為災也:天降下雹子,因為成災所以寫在竹簡上。
今譯 秋天,天降大雨,下雹子,在魯國成災。
經冬,介葛盧來。
傳冬,介葛盧來。
以未見公,故複來朝1,禮之加燕好2。
介葛盧聞牛鳴曰:“是生三犧皆用之矣,其音雲3。
”問之而信4。
今注 1以未見公,故複來朝:上次他來魯國時,魯僖公正往翟泉開會,他不得見,故再來朝。
2禮之加燕好:燕是宴享,好是貨财,特别對于宴享及貨财皆加增。
3是生三犧皆用之矣,其音雲:它生過三匹小牛,皆被用作祭品,它的聲音如此。
4問之而信:問過旁人果然如此。
今譯 冬天,介葛盧來,因為上次沒看見魯僖公,所以又來朝,對他以禮相待,加以燕好。
介葛盧聽見牛叫說:“生了三個小牛,皆用作祭祀,它的聲音如此。
”問了旁人,果然如此。
僖公三十年(公元前六三〇年) 經三十年春王正月1。
今注 1此亦必具四時的例子。
今譯 三十年春天,周王的正月。
經夏狄侵齊。
傳三十年春,晉人侵鄭,以觀其可攻與否。
狄聞晉之有鄭虞也1,夏狄侵齊2。
今注 1狄聞晉之有鄭虞也:狄國聽說晉國有了鄭國的憂慮。
2狄侵齊:齊晉是聯合國,現晉國亦有事,無法救齊。
今譯 三十年春,晉國人侵略鄭國,以觀看他可以不可以打。
狄國聽說晉國有鄭國的憂慮,夏天,狄國就侵略齊國。
經秋,衛殺其大夫元咺及公子瑕。
衛侯鄭歸于衛。
傳晉侯使醫衍酖衛侯1,甯俞貨醫使薄其酖2,不死。
公為之請,納玉于王與晉侯,皆十瑴3,王許之,秋,乃釋衛侯。
衛侯使賂周歂、冶廑4曰:‘苟能納我,吾使爾為卿5。
’周、冶殺元咺及子适、子儀6。
公入祀先君;周、冶既服,将命7,周歂先入,及門8,遇疾而死9,冶廑辭卿10。
今注 1晉候使醫衍酖衛候:衍,醫生的名字,晉文公使醫生名衍的,用藥酒毒殺衛侯。
2甯俞貨醫使薄其酖:甯俞賄賂醫衍将毒藥減輕。
3皆十瑴:玉一雙為瑴,魯僖公獻給晉侯及周王每人各十對玉。
4周歂、冶廑:周歂及冶廑皆是衛大夫。
5苟能納我,吾使爾為卿:若能納我返國為君,我必使你們為卿。
6子儀:他是子适的母弟。
7周、冶既服,将命:周歂、冶廑既已穿着卿的禮服,并将入祖廟受命。
8及門:到祖廟門時。
9遇疾而死:恰好遇見病死了。
10冶廑辭卿:冶廑因畏懼就辭去卿位。
今譯 晉文公叫醫生名衍的用藥酒毒殺衛侯。
甯俞買通醫生,使用的毒藥很少,所以衛侯能夠不死。
魯僖公為他申請回國,送王跟晉文公玉各十雙,周王就答應了,秋天就放衛侯出來。
衛侯派人跟周歂、廑冶說:“若能送我回國為君,我必定使你們做卿。
”他們二人就殺了元咺同子适、子儀。
衛侯去祭衛國的先君,周歂、冶廑即穿了卿服,将到廟去受命,周歂先進去,到了廟門恰好有病就死了。
冶廑害怕,趕緊辭去卿的位置。
經晉人秦人圍鄭。
傳九月甲午,晉侯、秦伯圍鄭,以其無禮于晉1,且貳于楚也2。
晉軍函陵3,秦軍氾南4。
佚之狐5言于鄭伯曰:“國危矣6!若使燭之武7見秦君,師必退。
”公從之。
辭曰:“臣之壯也,猶不如人8;今老矣,無能為也已9!”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過也10!然鄭亡,子亦有不利焉11!”許之,夜缒而出12。
見秦伯曰:“秦晉圍鄭,鄭既知亡矣13!若亡鄭而有益于君,敢
18實為令尹:将要做令尹。
19奉己而已,不在民矣:隻是為的保守自己,目的不在人民的利益。
今譯 最初的時候,楚國子玉自己做了玉石的帽子同玉石的帽纓子,而他沒有戴過。
在打仗以前,夢見黃河的神對他說:“把這頂帽子給了我,我将把孟諸的麋鹿賞給你。
”而他不給。
子玉的兒子大心和子西,派榮黃去進谏,子玉不聽。
榮黃就說:“死對國家有利,仍舊可以做,何況是玉石呢?這等于是糞土。
假使可以幫助軍隊成功,又何必愛惜它呢?”子玉仍舊不聽。
榮黃出去告訴那二人說:“這不是神使令尹失敗,令尹不關愛人民,這是自己敗亡的。
”既然打敗以後,楚成王派人告訴說:“大夫若回來,怎麼樣能對得起申和息兩個地方的人民?”大心和子西告訴王說:“子玉将死了,我們兩個人阻止他不死,他說:‘你要将他殺了。
’”到了連穀,子玉就自殺了。
晉文公聽說了以後,高興得見于顔色。
說:“沒人再能害我了。
呂臣以後做令尹,就是為自己,不是為的人民。
” 經衛侯出奔楚。
經五月癸醜,公會晉侯、齊侯、宋公、蔡侯、鄭伯、衛子、莒子盟于踐土。
傳衛侯聞楚師敗,懼,出奔楚,遂适1陳,使元咺2奉叔武3以受盟。
癸亥,王子虎盟諸侯于王庭4,要言5曰:“皆獎王室,無相害也6。
有渝此盟,明神殛之7。
俾隊其師,無克祚國8。
及其玄孫,無有老幼9。
”君子謂是盟也信10,謂晉于是役也,能以德攻11。
今注 1适:往。
2元咺:咺音選,衛大夫。
3叔武:是衛侯的弟弟,暫時攝理衛國的政事,也就參加盟會,所以在《春秋》上寫為衛子。
4王庭:踐土宮中所修的庭院。
5要言:即是盟誓所說。
6皆獎王室,無相害也:全都獎助周王室,不要互相侵害。
7有渝此盟,明神殛之:如果要是違背這個盟誓,明神來誅殺他。
8俾隊其師,無克祚國:隊音義同墜。
就把他的軍隊毀壞了,不能再享受國家。
9及其玄孫,無有老幼:一直到他孫子的孫子,不論年老的和年輕的。
10君子謂是盟也信:君子說這個盟會很合于信義。
11謂晉于是役也,能以德攻:說晉國在這次戰役中,能以德先教化民衆,然後再用他們去打仗。
今譯 衛侯聽見楚軍打了敗仗,害了怕,就逃往楚國,先到了陳國。
就派元咺陪侍他弟弟叔武來受盟誓。
癸亥,王子虎在王庭對諸侯盟誓,誓言上說:“全要獎助王室,不要互相侵害。
假設違背了這個盟誓,明神就來殺害他,把他軍隊也毀掉,沒有方法享有國家,一直到他的孫子的孫子,不管年輕或年老。
”君子說這盟誓很可靠,說晉國在這戰事裡中,能夠以德先教化民衆,然後,再用他們去打仗。
經陳侯如會1。
今注 1陳侯如會:陳本來與楚國聯合,因楚戰敗而畏懼,所以轉向晉國,來不及盟會,所以隻稱為如會。
此經無傳。
今譯 陳侯到會去。
經公朝于王所1。
今注 1王所:指着在踐土所修的王宮。
此經無傳。
今譯 魯僖公到王住的地方去朝見。
經六月,衛侯鄭自楚複歸于衛,衛元咺出奔晉。
傳或訴元咺于衛侯1曰:“立叔武矣2!”其子角3從公,公使殺之。
咺不廢命,奉夷叔以入守4。
六月,晉人複衛侯5,甯武子與衛人盟于宛濮6,曰:“天禍衛國,君臣不協7,以及此憂也。
今天誘其衷,使皆降心以相從也8。
不有居者,誰守社稷9?不有行者,誰扞牧圉10?不協之故,用昭乞盟于爾大神,以誘天衷11。
自今日以往,既盟之後,行者無保其力,居者無懼其罪12;有渝此盟,以相及也13。
明神先君,是糾是殛14。
”國人聞此盟也,而後不貳,衛侯先期入15,甯子先,長牂守門16,以為使也,與之乘而入17。
公子歂犬、華仲18前驅,叔武将沐19,聞君至,喜。
捉發走出20,前驅射而殺之21,公知其無罪也,枕其股而哭之22。
歂犬走出,公使殺之23,元咺出奔晉24。
今注 1或訴元咺于衛侯:有人在衛侯面前說元咺的壞話。
2立叔武矣:叔武是衛侯的弟弟,說他擅立叔武為君。
3角:是元咺的兒子元角。
4咺不廢命,奉夷叔以入守:夷叔即是叔武的谥号。
元咺不放棄他的職務,就侍奉夷叔去守衛國都城。
5晉人複衛侯:晉國人把衛侯複職。
6宛濮:衛地,在今河北省長垣縣西南二十裡。
有宛亭,近濮水。
7天禍衛國,君臣不協:上天使衛國禍亂,君同臣全都不相和睦。
這是指衛侯當初欲聯合楚國,而衛國貴族不願意。
8今天誘其衷,使皆降心以相從也:現在天引誘他的衷心,使他們互相改變思想,也互相服從。
9不有居者,誰守社稷:要沒有居住在國内的人,誰能看守社稷,也就是保衛國家。
10不有行者,誰扞牧圉:要沒有奔走在外的人,誰能夠放牧牛馬。
11不協之故,用昭乞盟于爾大神,以誘天衷:由于不和諧的緣故,所以在你們各大神面前盟誓,用以引誘天心。
12行者無保其力,居者無懼其罪:奔走在外邊的必須盡力而為,居住在國内的不要畏懼犯罪。
13有渝此盟,以相及也:如果要違背這個盟誓,就會受到懲罰。
14明神先君,是糾是殛:大神同祖先就糾正他們,并且将他們殺死。
15國人聞此盟也,而後不貳,衛侯先期入:貴族們聽見這個盟誓以後全都沒有二心,衛侯在約定的時間之前就進入衛國都城。
據杜預注,說他是不相信叔武。
16長牂守門:長牂是衛大夫,他看守着城門。
17以為使也,與之乘而入:以為他是衛侯派的使臣,跟他車輛一同進去。
18公子歂犬、華仲:歂音船。
歂犬和華仲全是衛大夫。
19叔武将沐:叔武将要洗頭。
20捉發走出:沒洗完澡,握着頭發就走出。
21前驅射而殺之:前驅拿着箭射殺他。
22枕其股而哭之:把頭枕在他的腿上而哭他。
23歂犬走出,公使殺之:因為歂犬射殺了叔武,就逃走,衛侯就叫人殺了他。
24元咺出奔晉:元咺就逃到晉國,因為想述說殺叔武的緣故。
今譯 有人說元咺的壞話,對衛侯說:“立了叔武。
”元咺的兒子角跟着衛侯,衛侯把他殺了。
元咺也不放棄職守,侍奉着叔武,到衛國都城來守衛。
六月,晉人使衛侯回國,甯武子同衛人在宛濮盟誓,說:“天将禍災給衛國,君臣不和,以達到這種憂愁。
現在天使他們和諧,使他們全能相随從。
沒有在裡邊的人,誰能看守國家?沒有在外邊的人,誰能夠幫着喂養牛馬?因為不和諧的緣故,所以對于你們大神們乞求盟誓,以得到天意。
從今天以後,既然盟誓了,在外邊的人要為國家盡他的力量,而在裡邊的人不要怕有罪。
違背了這個盟誓,就會受到懲罰,明神同先君全都來殺掉他。
”貴族們聽到這個盟誓,然後沒有二心,衛侯提前進入國都,甯武子領先,衛大夫長牂看着城門,以為他是使臣,跟他坐着車一起進來。
公子歂犬同華仲在前邊走,叔武将要洗頭,聽見君來了很高興,握着頭發就走出來,前驅用箭把他射殺,衛侯知道他沒罪,把頭枕到他的腿上來哭他。
歂犬逃走,公派人殺他,元咺就逃到晉國去。
經陳侯款1卒。
今注 1陳侯款:陳侯與魯僖公曾四次同盟。
此經無傳。
今譯 陳侯款死了。
經秋,杞伯姬來1。
今注 1杞伯姬來:杞伯姬是莊公的女兒。
來是到魯國歸甯。
此經無傳。
今譯 秋天,杞伯姬到魯國歸甯。
經公子遂如齊1。
今注 1如齊:到齊國聘問。
此經無傳。
今譯 魯國公子遂到齊國去聘問。
傳城濮之戰,晉中軍風于澤1,亡大旆之左旃2。
祁瞞奸命3,司馬殺之以徇于諸侯,使茅茷代之4。
師還,壬午濟河,舟之僑先歸,士會攝右5。
秋七月丙申,振旅恺以入于晉6。
獻俘,授馘,飲至,大賞,征會,讨貳7。
殺舟之僑以徇于國,民于是大服。
君子謂文公其能刑矣,三罪而民服8。
《詩》雲:“惠此中國,以綏四方9。
”不失賞刑之謂也10。
今注 1風于澤:中軍牛馬在湖澤裡因風走失。
2亡大旆之左旃:旆音沛,為旗幟的通稱。
旃音詹,是大旆上面用綢子所做的裝飾品。
3祁瞞奸命:祁瞞是掌軍馬及旗章的官吏。
奸命是他管這兩件事,而不能實行得甚好。
4使茅茷代之:茅茷是晉大夫,他替祁瞞的職位。
5士會攝右:士會是士的孫子,他代理舟之僑的職位。
6振旅恺以入于晉:恺是勝利的樂章。
奏着勝利的軍樂以進入晉國的都城。
7獻俘,授馘,飲至,大賞,征會,讨貳:馘音國。
在宗廟中獻楚國的俘虜,并割下死人的耳朵。
在廟中喝酒,大賞有戰功的人,征召諸侯預備在溫會盟,讨伐對晉國有二心的人。
8三罪而民服:三罪指颠颉、祁瞞、舟之僑三人認罪。
民服是說人民全都服從。
9惠此中國,以綏四方:對中國加以恩惠,以安定四方。
這是《詩·大雅·生民之什·民勞》篇。
10不失賞刑之謂也:這是指賞刑适當而言。
今譯 城濮打仗的時候,晉國的中軍牛馬因為風在湖澤裡失散,又丢掉大旆的左旃。
祁瞞管這二件事,而沒有做好,司馬就把他殺了,徇示給諸侯看,叫茅筏替代他。
軍隊回來,壬午過黃河,舟之僑先回去,士會替他做車右。
秋天七月丙申,凱旋的軍隊進入晉國都城,獻楚國俘虜在廟裡,割下了耳朵也同獻,大喝酒,大賞賜,征集諸侯,讨有二心的。
殺了舟之僑在國中宣布,人民于是大服從。
君子說文公能夠使三人服罪,而人民全都服從。
《詩經·大雅》說:“對中國加以恩惠,以安定四方。
”這是指賞刑适當而言。
經冬,公會晉侯、齊侯、宋公、蔡侯、鄭伯、陳子、莒子、邾人、秦人于溫。
傳冬,會于溫,讨不服也1。
今注 1讨不服:是讨伐衛國同許國的不服從晉國。
經中邾人,在石經、嶽本則将邾人作邾子,與《穀梁》同。
今譯 冬天在溫的地方會盟,為的是讨伐不服從的國家。
傳衛侯與元咺訟1,甯武子為輔,鍼莊子為坐2,士榮為大士3。
衛侯不勝4,殺士榮,刖5鍼莊子,謂甯俞忠而免之,執衛侯歸之于京師6,置諸深室7,甯子職納橐焉8。
元咺歸于衛,立公子瑕9。
今注 1訟:是打官司。
2甯武子為輔,鍼莊子為坐:甯武子即甯俞,做打官司輔助的人,因為春秋時代以為君不可與臣打官司。
所以使鍼莊子為被告。
3士榮為大士:士榮做治獄的官。
4衛侯不勝:衛侯沒有打勝。
5刖:刖音月,斷足,古肉刑名。
6執衛侯歸之于京師:把衛侯逮起來送到周的都城。
7置諸深室:深室就是囚犯住的地方。
置諸是擱到。
8甯子職納橐焉:甯俞就專管他的衣服,同飲食。
9立公子瑕:立公子瑕為君。
公子瑕即是公子适。
今譯 衛侯跟元咺打官司,甯俞做輔,鍼莊子做被告,士榮做治獄的官,衛侯沒能打勝,把士榮殺了,把鍼莊子的腳剁斷,說甯俞忠實,免他罪,把衛侯送到京師去,擱到深的囚室裡,甯俞管他的吃食。
元咺回到衛國,立了公子瑕為君。
經天王狩于河陽,壬申,公朝于王所。
傳是會也,晉侯召王,以諸侯見,且使王狩1。
仲尼曰:“以臣召君,不可以訓。
”故書曰:“天王狩于河陽2。
”言非其地也,且明德也3。
壬申,公朝于王所。
今注 1且使王狩:且叫周王打獵。
2河陽:晉地,在今河南省孟縣西三十裡。
3言非其地也,且明德也:意思說這地方狩獵不對,但是由于表明晉文公的功德。
今譯 這次開會,晉文公召王去,叫諸侯來見他,并且使王打獵。
仲尼說:“用臣來召見君,不可以作訓。
”所以《春秋》上寫着說:“天王狩于河陽。
”意思說在這地方打獵不對,且表示晉國的功德。
壬申,魯僖公在王的地方朝見。
經晉人執衛侯歸之于京師,衛元咺自晉複歸于衛。
今注 此經的傳見“秋,杞伯姬來”。
經諸侯遂圍許,曹伯襄複歸于曹,遂會諸侯圍許。
傳丁醜,諸侯圍許,晉侯有疾,曹伯之豎侯獳貨筮史1,使曰:“以曹為解2,齊桓公為會而封異姓3,今君為會而滅同姓,曹叔振铎,文之昭也4,先君唐叔,武之穆也。
且合諸侯而滅兄弟,非禮也。
與衛偕命,而不與偕複,非信也5;同罪異罰,非刑也6。
禮以行義,信以守禮,刑以正邪7,舍此三者,君将若之何8?”公說,複曹伯,遂會諸侯于許9。
今注 1曹伯之豎侯獳貨筮史:曹伯的傭人名叫侯獳,用錢買通晉國占卦的史官。
2以曹為解:用曹國為解說。
3齊桓公為會而封異姓:齊桓公開會就封邢國同衛國,他們全是與齊國不同姓。
4曹叔振铎,文之昭也:曹國的始封君,是周文王的兒子。
5與衛偕命,而不與偕複,非信也:城濮之戰中,晉國曾經私下許諾在戰後恢複曹、衛的國君,而不與衛國一樣恢複曹國君位,這是不講誠信。
6同罪異罰,非刑也:曹與衛同樣的罪,而衛國君已經複國,這罰的不同,是不合于刑罰的。
7禮以行義,信以守禮,刑以正邪:禮是用以實行義氣,誠信是用以守禮節,刑罰是用以正邪辟。
8舍此三者,君将若之何:舍掉禮、信、刑三種辦法,你将怎麼辦? 9遂會諸侯于許:遂使曹伯加入在許的盟會。
今譯 丁醜,諸侯圍了許國都城,晉侯有了病,曹伯的傭人侯獳給占蔔的史官賄賂,叫他說:“以滅曹為解說,齊桓公開會而封了異姓為邢同衛,現在你開會而滅了同姓,因為曹叔振铎是文王的兒子而是昭級的,晉國的先君唐叔是武王的兒子,屬于穆級。
并且會合諸侯而滅了同姓這是不合于禮的。
與衛國同被答應恢複,而不跟他一同恢複,這是不誠信,同樣的罪狀,不同的刑罰,這不是合于刑罰的。
禮是用以行義,信是用以守禮,刑是用以正邪,舍掉這三件,你将怎麼辦呢?”晉文公很高興,就恢複曹伯地位,使曹伯加入在許的盟會。
傳晉侯作三行以禦狄1,荀林父将中行,屠擊将右行,先蔑将左行2。
今注 1晉侯作三行以禦狄:行音杭。
晉文公另加中、右、左三行以抵抗狄人,因為避免天子六軍的稱呼,所以在三軍外另加三行。
2屠擊,先蔑:皆晉大夫。
今譯 晉文公在三軍以外另加中、右、左三行以抵抗狄人。
荀林父将領中行,屠擊将領右行,先蔑将領左行。
僖公二十九年(公元前六三一年) 經二十有九年春,介葛盧來。
傳二十九年春,(介)葛盧來朝1,舍于昌衍之上2,公在會3饋之刍米4,禮也。
今注 1介葛盧來朝:阮本《校勘記》說:“石經、宋本、淳熙本、嶽本、纂圖本、監本、毛本、春後有介字,是也。
”又按《史通·言語》篇也說“如介葛之聞牛”,足證唐寫本亦作“介葛盧”,今照加。
介是東夷國,葛盧是其國的君名,《彙纂》:“今山東膠縣西南七十裡有黔陬城,即古介國也。
” 2舍于昌衍之上:魯地,《一統志》:“在今山東曲阜縣東南八十裡之昌平城,即昌衍也。
”在今山東省曲阜縣東南五十裡曲山之西,接鄒縣界。
3公在會:僖公在翟泉開會,不在魯國。
4饋之刍米:以草及食糧送給介葛盧。
今譯 二十九年春天,介葛盧來魯國朝見。
使他住在昌衍的上面,魯僖公在開會,給他喂馬的草及食糧,這是合乎禮的。
經公至自圍許1。
今注 1自去年圍許都城,至是始撤軍隊。
此經無傳。
今譯 魯僖公從圍許國回來。
經夏六月,會王人、晉人、宋人、齊人、陳人、蔡人、秦人盟于翟泉。
傳夏,公會王子虎、晉狐偃、宋公孫固、齊國歸父、陳轅濤塗、秦小子憖1盟于翟泉2,尋踐土之盟3,且謀伐鄭也4。
卿不書,罪之也。
在禮,卿不會公侯,會伯子男可也5。
今注 1秦小子憖:秦穆公子,因為他遲到,所以列在蔡人之後。
2盟于翟泉:翟泉又作狄泉,《彙纂》:“在今河南洛陽縣東北二十五裡,故洛陽城中。
” 3尋踐土之盟:這是重申踐土的前盟。
4且謀伐鄭也:這是為計謀讨伐鄭國。
5會伯子男可也:以卿的地位隻能會公侯以下的諸侯。
今譯 夏天,魯僖公會周卿士王子虎、晉國狐偃、宋國公孫固、齊國國歸父、陳國轅濤塗、秦國小子憖在翟泉開會,是為重申踐土的盟誓,并且計謀讨伐鄭國。
卿不寫在《春秋》上,因為他們不合理。
按照禮節,卿不能會公侯,他們隻能會伯子男。
經秋,大雨雹。
傳秋,大雨雹,為災也1。
今注 1大雨雹,為災也:天降下雹子,因為成災所以寫在竹簡上。
今譯 秋天,天降大雨,下雹子,在魯國成災。
經冬,介葛盧來。
傳冬,介葛盧來。
以未見公,故複來朝1,禮之加燕好2。
介葛盧聞牛鳴曰:“是生三犧皆用之矣,其音雲3。
”問之而信4。
今注 1以未見公,故複來朝:上次他來魯國時,魯僖公正往翟泉開會,他不得見,故再來朝。
2禮之加燕好:燕是宴享,好是貨财,特别對于宴享及貨财皆加增。
3是生三犧皆用之矣,其音雲:它生過三匹小牛,皆被用作祭品,它的聲音如此。
4問之而信:問過旁人果然如此。
今譯 冬天,介葛盧來,因為上次沒看見魯僖公,所以又來朝,對他以禮相待,加以燕好。
介葛盧聽見牛叫說:“生了三個小牛,皆用作祭祀,它的聲音如此。
”問了旁人,果然如此。
僖公三十年(公元前六三〇年) 經三十年春王正月1。
今注 1此亦必具四時的例子。
今譯 三十年春天,周王的正月。
經夏狄侵齊。
傳三十年春,晉人侵鄭,以觀其可攻與否。
狄聞晉之有鄭虞也1,夏狄侵齊2。
今注 1狄聞晉之有鄭虞也:狄國聽說晉國有了鄭國的憂慮。
2狄侵齊:齊晉是聯合國,現晉國亦有事,無法救齊。
今譯 三十年春,晉國人侵略鄭國,以觀看他可以不可以打。
狄國聽說晉國有鄭國的憂慮,夏天,狄國就侵略齊國。
經秋,衛殺其大夫元咺及公子瑕。
衛侯鄭歸于衛。
傳晉侯使醫衍酖衛侯1,甯俞貨醫使薄其酖2,不死。
公為之請,納玉于王與晉侯,皆十瑴3,王許之,秋,乃釋衛侯。
衛侯使賂周歂、冶廑4曰:‘苟能納我,吾使爾為卿5。
’周、冶殺元咺及子适、子儀6。
公入祀先君;周、冶既服,将命7,周歂先入,及門8,遇疾而死9,冶廑辭卿10。
今注 1晉候使醫衍酖衛候:衍,醫生的名字,晉文公使醫生名衍的,用藥酒毒殺衛侯。
2甯俞貨醫使薄其酖:甯俞賄賂醫衍将毒藥減輕。
3皆十瑴:玉一雙為瑴,魯僖公獻給晉侯及周王每人各十對玉。
4周歂、冶廑:周歂及冶廑皆是衛大夫。
5苟能納我,吾使爾為卿:若能納我返國為君,我必使你們為卿。
6子儀:他是子适的母弟。
7周、冶既服,将命:周歂、冶廑既已穿着卿的禮服,并将入祖廟受命。
8及門:到祖廟門時。
9遇疾而死:恰好遇見病死了。
10冶廑辭卿:冶廑因畏懼就辭去卿位。
今譯 晉文公叫醫生名衍的用藥酒毒殺衛侯。
甯俞買通醫生,使用的毒藥很少,所以衛侯能夠不死。
魯僖公為他申請回國,送王跟晉文公玉各十雙,周王就答應了,秋天就放衛侯出來。
衛侯派人跟周歂、廑冶說:“若能送我回國為君,我必定使你們做卿。
”他們二人就殺了元咺同子适、子儀。
衛侯去祭衛國的先君,周歂、冶廑即穿了卿服,将到廟去受命,周歂先進去,到了廟門恰好有病就死了。
冶廑害怕,趕緊辭去卿的位置。
經晉人秦人圍鄭。
傳九月甲午,晉侯、秦伯圍鄭,以其無禮于晉1,且貳于楚也2。
晉軍函陵3,秦軍氾南4。
佚之狐5言于鄭伯曰:“國危矣6!若使燭之武7見秦君,師必退。
”公從之。
辭曰:“臣之壯也,猶不如人8;今老矣,無能為也已9!”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過也10!然鄭亡,子亦有不利焉11!”許之,夜缒而出12。
見秦伯曰:“秦晉圍鄭,鄭既知亡矣13!若亡鄭而有益于君,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