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八
關燈
小
中
大
僖公下
僖公二十七年(公元前六三三年)
經二十有七年春,杞子來朝。
傳二十七年春,杞桓公來朝1,用夷禮,故曰子2。
公卑杞,杞不共也3。
今注 1桓公來朝:杞桓松來到魯國朝見。
2用夷禮,故曰子:他雖然是夏的後人,但與東夷雜居,故變成東夷化,所以《春秋》上就以杞子稱呼他。
3公卑杞,杞不共也:共同恭。
魯國君輕視杞國,就是因為杞國不恭敬魯國的緣故。
今譯 二十七年春,杞桓公來到魯國朝見,因為他用東夷的禮節,《春秋》上所以稱他杞子,魯僖公輕視杞君,因為他對魯國不恭敬。
經夏六月庚寅,齊侯昭卒。
傳夏,齊孝公1卒,有齊怨,不廢喪紀,禮也2。
今注 1齊孝公:即齊桓公的兒子公子昭。
2有齊怨,不廢喪紀,禮也:在魯僖公二十六年,齊國再伐魯國,即使這樣對于吊贈物品的數量也不廢除,這是很合于禮的。
今譯 夏天,齊孝公死了,雖然與齊國有怨恨,但是對于吊喪全不廢除,這是合于禮的。
經秋,八月乙未,葬齊孝公1。
今注 1此經無傳。
今譯 秋天,八月乙未這天給齊孝公行葬禮。
經乙巳,公子遂帥師入杞。
傳秋,入杞,責無禮1也。
今注 1責無禮:責他對魯國不恭敬的失禮。
按:“責無禮,本或作責禮也。
”《釋文》亦作責禮,按淳化本以下,皆作責無禮,今從淳化本。
今譯 秋天,魯國軍隊攻入杞國,這是責備他沒有禮貌。
經冬,楚人、陳侯、蔡侯、鄭伯、許男圍宋。
傳楚子将圍宋。
使子文治兵于暌1。
終朝而畢2,不戮一人。
子玉複治兵于3。
終日而畢,鞭七人,貫三人耳4。
國老皆賀子文5,子文飲之酒。
賈6尚幼,後至不賀。
子文問之。
對曰:“不知所賀7。
子之傳政于子玉,曰以靖國也8。
靖諸内而敗諸外,所獲幾何9?子玉之敗,子之舉也10,舉以敗國,将何賀焉11?子玉剛而無禮,不可以治民12。
過三百乘,其不能以入矣13。
苟入而賀,何後之有14?”冬,楚子及諸侯圍宋。
宋公孫固如晉告急15。
先轸16曰:“報施救患,取威定霸,于是乎在矣17。
”狐偃曰:“楚始得曹而新昏于衛18,若伐曹、衛,楚必救之,則齊、宋免矣19。
”于是乎蒐于被廬20,作三軍21,謀元帥22。
趙衰曰:“郤穀23可。
臣亟聞其言矣24?說禮樂而敦詩書25。
詩書,義之府也;禮樂,德之則也26;德義,利之本也27。
《夏書》28曰:‘賦納以言,明試以功,車服以庸29。
’君其試之。
”乃使郤穀将中軍,郤溱30佐之。
使狐偃将上軍,讓于狐毛而佐之31。
命趙衰為卿32,讓于栾枝33、先轸,使栾枝将下軍,先轸佐之。
荀林父34禦戎,魏犫為右。
晉侯始入而教其民35。
二年,欲用之36。
子犯曰:“民未知義,未安其居37。
”于是乎出定襄王38,入務利民,民懷生矣39,将用之。
子犯曰:“民未知信,未宣其用40。
”于是乎伐原以示之信41,民易資者,不求豐焉,明征其辭42。
公曰:“可矣乎?”子犯曰:“民未知禮,未生其共43。
”于是乎大蒐以示之禮44,作執秩以正其官45。
民聽不惑而後用之46。
出穀戍,釋宋圍47。
一戰而霸,文之教也48。
今注 1使子文治兵于暌:暌為楚邑,其地應在湖北江陵縣郢都附近。
這時候子文已經不做令尹了,所以叫子文治兵習号令。
2終朝而畢:一早晨就訓練完了。
3子玉複治兵于:子玉當時為令尹,就在的地方治兵習号令,在暌左近。
4鞭七人,貫三人耳:拿鞭子打了七個人,用箭穿了三個人的耳朵。
5國老皆賀子文:國老指楚國的卿大夫及緻仕的人。
這些人全都給子文道喜。
6賈:即是伯嬴,為孫叔敖的父親。
7不知所賀:不知為什麼來慶賀。
8曰以靖國也:說為的是能安定國家。
9靖諸内而敗諸外,所獲幾何:在國内安定而在國外失敗,那所獲的好處又有多少。
10子玉之敗,子之舉也:子玉的失敗是由于你的推薦。
11舉以敗國,将何賀焉:推舉他出來使國家失敗,又何必來道賀。
12子玉剛而無禮,不可以治民:子玉這個人剛強而沒有禮貌,不能夠用來治理人民。
13過三百乘,其不能以入矣:如果帶領的軍隊超過了三百輛車,就不能夠使全部的軍隊返回國家。
據《司馬法》說:“三百乘為二萬二千五百人。
” 14苟入而賀,何後之有:假設能夠全軍回到國家,然後再賀,那又有什麼晚呢? 15公孫固如晉告急:公孫固是宋莊公的孫子。
如晉告急是往晉國求援。
16先轸:即晉國下軍佐原轸。
17報施救患,取威定霸,于是乎在矣:報答宋國送馬的施舍,救宋國的患難,得到了威風,定了霸主的地位,就在這一舉了。
18楚始得曹而新昏于衛:楚方才得到曹國的擁護,而新近與衛國有婚姻的約盟。
19則齊、宋免矣:自從僖公二十六年,楚國使申公叔侯戍守穀的地方,以壓迫齊國,那齊國、宋國就可以免被災殃。
20蒐于被廬:蒐是春天打獵的禮節。
晉國常常以春蒐的禮節改革政令。
被廬為晉地,應在晉都東南境。
21作三軍:闵公元年,晉獻公始作二軍,現在又恢複大國的禮節三軍。
22謀元帥:元帥就是中軍的帥,總管三軍的政令。
23郤穀:晉大夫郤芮的兒子。
24臣亟聞其言矣:我常聽見他說過的話。
25說禮樂而敦詩書:說等于悅。
喜歡禮和樂而嗜好詩和書。
26詩書,義之府也;禮樂,德之則也:詩和書是藏義的府庫;禮和樂是德行的規則。
27德義,利之本也:德和義是勝利的根本。
28《夏書》:即《虞夏書》中的話。
29賦納以言,明試以功,車服以庸:通過言辭以觀其志向,拿立功以考驗他,用車及官服以報答他的功,這是《尚書·虞夏書》中的話。
30郤溱:是晉國中軍佐,郤溱是郤谷的族人。
31讓于狐毛而佐之:狐毛是狐偃的哥哥。
此句謂狐偃将上軍将讓給狐毛,而他自己為上軍佐。
32命趙衰為卿:命趙衰做卿,也就是三軍将佐之一。
33栾枝:是樊賓的孫子,亦稱栾貞子。
34荀林父:即中行桓子。
35晉侯始入而教其民:晉文公方才回到國裡就教令他的人民,這是僖公二十四年的事。
36二年,欲用之:經過兩年,就要用他打仗。
37民未知義,未安其居:百姓尚未能知道義禮,還未能夠安于生活。
38于是乎出定襄王:于是就派遣他的軍隊,安定周襄王,這是僖公二十五年的事。
39入務利民,民懷生矣:回到國裡就想使人民得到福利,于是人民就獲得了生機。
40民未知信,未宣其用:人民尚沒有知道信用,沒能宣布信用的用處。
41伐原以示之信:讨伐原的地方,以表現晉國的信用。
伐原在僖公二十五年。
42民易資者,不求豐焉,明征其辭:人民做生意的,不求更多的錢财,明白地重視他所定的契約。
43民未知禮,未生其共:人民尚不知道禮節,還不能産生恭敬之心。
44大蒐以示之禮:大蒐是把年長的同年少的排列秩序,分明軍隊的貴同賤。
45作執秩以正其官:定了執秩專為主持爵秩的官。
46民聽不惑而後用之:人民聽上面的話,就沒有疑惑,然後用他們作戰。
47出穀戍,釋宋圍:迫使楚國從穀地撤兵,解救宋國之圍。
48一戰而霸,文之教也:這是指第二年在城濮的那個勝仗,晉文公就成了霸主,這說明晉文公對人民的教化成功。
今譯 楚王将圍宋都城,使子文在暌這地方治理軍隊。
一早晨就訓練完了,不殺戮一個人。
子玉又在這地方治理軍隊,一天方才訓練完畢,他鞭打了七個人,貫穿了三個人的耳朵。
楚國的老人全都恭賀子文,子文将酒供給他們喝了。
賈尚很年輕,到得很晚也不賀喜。
子文問他,回答說:“不知道所賀的在哪裡。
你想把政權傳給子玉目的是使國家安定。
在内裡安定,而在外邊失敗,所得的能有多少?子玉的失敗是由于你的推舉,推舉他來使國家失敗,這又何必賀呢?子玉這個人是剛而無禮,他不可以管理人民。
過了三百輛車,他就沒辦法帶回來了。
假設等他回來,我再賀喜那有什麼晚呢?”冬天,楚王同諸侯圍了宋國都城。
宋國公孫固到晉國去告急。
先轸就說:“報各種恩德,救助災患,取威嚴而定霸業,全在這裡了。
”狐偃說:“楚剛剛得了曹國的擁護,而同衛國定婚姻,若先伐曹、衛兩國,楚國必定去救援,則齊、宋可以免了。
”于是就在被廬舉行大蒐,改作三軍,推舉中軍元帥。
趙衰說:“郤穀可以。
我常聽見他說的話,他喜歡禮樂,而又好閱詩書。
詩書是義的府藏,禮樂是德行的法則,德義是勝利的本源。
《夏書》說:‘聽他的言語,再拿功勞來試驗他,然後拿車服來獎勵他,你何不試試呢!’”就使郤穀将中軍,郤溱輔佐他。
派狐偃将上軍,他讓給他哥哥狐毛而自己輔佐他。
派趙衰做卿,他就讓給栾枝和先轸。
叫栾枝将下軍,先轸為他的輔佐。
荀林父趕車,魏犫做戎右。
晉文公剛回到晉國就教令他的人民。
二年以後就想用他的人民作戰。
狐偃說:“人民尚沒有知道義禮,不能安定于生活。
”于是就出去安定周襄王,回到晉國就想辦法使他的人民得到福利,人民就獲得了生機。
又想用他們作戰,狐偃說:“民沒有知道信用,沒有宣示他的信用。
”于是就伐原這地方以表示信用,人民做生意的并不求着多得錢,以言辭為規定。
晉文公說:“可以了嗎?”狐偃說:“人民尚沒有知道禮節,未生恭順之心。
”于是就大蒐來表示禮節,作執秩以表示他的官職,然後人民就不疑惑,才用人民來作戰。
迫使楚國從穀地撤兵,解救宋都城的圍困。
一戰就成了霸主,這是晉文公的教化成功。
僖公二十八年(公元前六三二年) 經二十有八年春,晉侯侵曹。
晉侯伐衛。
傳二十八年春,晉侯将伐曹,假道于衛,衛人弗許,還自南河濟1,侵曹,伐衛2。
正月戊申,取五鹿3。
二月,晉郤穀卒,原轸将中軍,胥臣佐下軍,上德也4。
晉侯齊侯盟于斂盂5,衛侯請盟,晉人弗許。
衛侯欲與楚,國人不欲,故出其君以說于晉6,衛侯出居于襄牛7。
今注 1還自南河濟:按《水經注》:“河水又迳東燕城故城,河水于是有棘津之名,又謂之石濟,故南津也。
《春秋》僖公二十八年還自南河濟即此。
”江永說:“棘津在今河南汲縣南七裡,為有名之津濟處。
”阮刻本誤作“河南”,今據《四部叢刊》本改正。
2侵曹,伐衛:《春秋》記侵曹、伐衛為兩事,杜注以為“曹衛兩次來告。
” 3五鹿:衛地,在今河北省濮陽縣南三十裡。
4原轸将中軍,胥臣佐下軍,上德也:原轸以下軍佐越級将中軍,所以說是尊重德行。
胥臣即司空季子,遂接原轸下軍佐任。
5斂盂:衛地,《紀要》:“今河北濮陽縣東南有斂盂聚。
” 6以說于晉:以便對晉人解說。
7襄牛:衛地,江永說:“以衛人出君,不應出諸國境,襄牛即衛之襄邱,今山東濮縣東南,濮水所經也。
” 今譯 二十八年春天,晉文公将伐曹國,從衛國借道,衛人不肯,他回去從南河渡過黃河,侵略曹國,讨伐衛國。
正月戊申占據了五鹿。
二月,晉國的中軍元帥郤穀死了。
原轸就升為中軍元帥,胥臣就為下軍的佐,這是以德行為上。
晉文公與齊侯在斂盂這地方盟誓,衛侯要請加入盟誓,晉人不答應。
衛侯想着跟楚國聯合,他的國裡人全不願意。
所以就把衛侯驅逐出去,以便對晉人解說,衛侯就住到襄牛這地方。
經公子買戍衛,不卒戍刺之。
傳公子買戍衛1,楚人救衛不克,公懼于晉,殺子叢以說焉2。
謂楚人曰:“不卒戍也3。
” 今注 1公子買戍衛:公子買,魯大夫,字子叢,奉魯僖公命令,率軍隊往戍守衛國。
2公懼于晉,殺子叢以說焉:魯僖公畏懼晉國的力量,所以将公子買殺掉以解說。
意在表明戍衛出自公子買,而非僖公所命令。
3謂楚人曰:“不卒戍也。
”:魯國告訴楚國人說:他不能完成戍守的責任。
今譯 魯國的公子買到衛國戍守,楚國人派兵救衛國,沒有成功,魯僖公怕了晉國,就殺公子買向晉人解說,又對楚國人解說:“他沒能完成他的戍守責任。
” 經楚人救衛1。
今注 1此經無傳。
今譯 楚國人救衛國。
經三月丙午,晉侯入曹,執曹伯畀宋人1。
今注 1此經無傳。
今譯 三月丙午,晉侯進入曹國,逮着曹伯給了宋人。
經夏四月己巳,晉侯、齊師、宋師、秦師及楚人戰于城濮,楚師敗績。
傳晉侯圍曹,門焉多死1。
曹人屍諸城上2。
晉侯患之,聽輿人之謀3。
稱:“舍于墓4。
”師遷焉5,曹人兇懼6。
為其所得者棺而出之7。
因其兇也而攻之8。
三月丙午,入曹。
數之以其不用僖負羁9。
而乘軒者10三百人也,且曰獻狀11。
令無入僖負羁之宮12。
而免其族13。
報施也14。
魏犫、颠颉怒曰:“勞之不圖15,報于何有16?”爇17僖負羁氏。
魏犫傷于胸18,公欲殺之而愛其材19。
使問,且視之,病,将殺之20。
魏犫束胸21見使者22曰:“以君之靈,不有甯也23。
”距躍三百24,曲踴三百25。
乃舍之26。
殺颠颉以徇于師27,立舟之僑28以為戎右。
宋人使門尹般29如晉師告急30。
公曰:“宋人告急,舍之則絕31,告楚不許32,我欲戰矣。
齊秦未可33,若之何?”先轸曰:“使宋舍我,而賂齊秦34,借之告楚35。
我執曹君,而分曹衛之田以賜宋人。
楚愛曹衛必不許也。
喜賂怒頑能無戰乎36?”公說37,執曹伯,分曹衛之田以畀宋人38。
楚子入居于申39使申叔去穀40,使子玉去宋,曰:“無從晉師41。
晉侯在外十九年矣,而果得晉國42。
險阻艱難備嘗之矣43,民之情僞盡知之矣44!天假之年,而除其害45。
天之所置,其可廢乎?《軍志》曰:‘允當則歸46。
’又曰:‘知難而退47!’又曰:‘有德不可敵48!’此三志者,晉之謂矣!”子玉使伯棼請戰49,曰:“非敢必有功也,願以間執讒慝之口50!”王怒,少與之師,唯西廣、東宮51與若敖之六卒52實從之。
子玉使宛春53告于晉師曰:“請複衛侯而封曹,臣亦釋宋之圍。
”子犯曰:“子玉無禮哉!君取一,臣取二54,不可失矣55!”先轸曰:“子與之,定人之謂禮56,楚一言而定三國57,我一言而亡之58。
我則無禮,何以戰乎59!不許楚言,是棄宋也。
救而棄之,謂諸侯何60?楚有三施,我有三怨61,怨仇已多,将何以戰62?不如私許複曹衛以攜之63,執宛春以怒楚,既戰而後圖之64。
”公說,乃拘宛春于衛,且私許複曹衛。
曹、衛告絕于楚65。
子玉怒,從晉師,晉師退。
軍吏曰:“以君辟臣,辱也。
且楚師老矣66,何故退?”子犯曰:“師直為壯,曲為老67,豈在久乎?微楚之惠不及此68,退三舍辟之所以報也69。
背惠食言,以亢其仇70,我曲楚直,其衆素飽,不可謂老71!我退而楚還,我将何求?若其不還,君退臣犯,曲在彼矣72!”退三舍,楚衆欲止,子玉不可。
夏四月戊辰,晉侯、宋公、齊國歸父、崔夭73,秦小子憖74次于城濮75。
楚師背酅而舍76,晉侯患之,聽輿人之誦曰:“原田每每,舍其舊而新是謀77。
”公疑焉。
子犯曰:“戰也!戰而捷,必得諸侯,若其不捷,表裡山河,必無害也78!”公曰:“若楚惠何?”栾貞子曰:“漢陽諸姬,楚實盡之79。
思小惠而忘大恥,不如戰也80!”晉侯夢與楚子搏81,楚子伏己而盬其腦82,是以懼。
子犯曰:“吉,我得天83,楚伏其罪,吾且柔之矣84!”子玉使鬬勃請戰85曰:“請與君之士戲,君馮轼而觀之,得臣與寓目焉86。
”晉侯使栾枝對曰:“寡君聞命矣!楚君之惠,未之敢忘,是以在此,為大夫退,其敢當君乎?既不獲命矣,敢煩大夫謂二三子87,戒爾車乘,敬爾君事,诘朝将見88。
”晉車七百乘,韅、靷、鞅、靽89。
晉侯登有莘之虛90以觀師,曰:“少長有禮,其可用也!”遂伐其木以益其兵。
己巳,晉師陳于莘北91,胥臣以下軍之佐當陳、蔡,子玉以若敖之六卒将中軍曰:“今日必無晉矣!”子西将左,子上将右92。
胥臣蒙馬以虎皮93,先犯陳、蔡,陳、蔡奔,楚右師潰。
狐毛設二旆而退之94,栾枝使輿曳柴而僞遁95,楚師馳之。
原轸、郤溱以中軍公族橫擊之96,狐毛、狐偃以上軍夾攻子西,楚左師潰,楚師敗績。
子玉收其卒而止,故不敗。
晉師三日館谷97,及癸酉而還。
甲午至于衡雍98,作王宮于踐土99。
鄉役之三月100,鄭伯如楚緻其師。
為楚師既敗而懼,使子人九行成于晉101,晉栾枝入盟鄭伯。
五月丙午,晉侯及鄭伯盟于衡雍。
丁未,獻楚俘102于王,驷介百乘,徒兵千103。
鄭伯傅王,用平禮也104。
己酉,王享醴,命晉侯宥。
王命尹氏及王子虎、内史叔興父策命晉侯為侯伯105,賜之大辂之服,戎辂之服106,彤弓一,彤矢百;玈弓矢千107,秬鬯一卣108,虎贲三百人109。
曰:“王謂叔父,敬服王命,以綏四國,糾逖王慝110。
”晉侯三辭從命,曰:“重耳敢再拜稽首,奉揚天子之丕顯休命111。
”受策以出,出入三觐112。
今注 1門焉多死:晉國軍隊攻曹國的城門,守門的将士多死傷。
2曹人屍諸城上:曹國人把死人的屍首就陳列在曹都城的城牆上,以使城下的晉軍害怕。
3晉侯患之,聽輿人之謀:晉侯很以這件事為憂患,輿人是指着衆人。
聽輿人之謀是說聽從衆人的計謀。
4稱:“舍于墓”:宣稱使軍隊住在曹人的墓室中,暗示将要發掘曹人墳墓。
5師遷焉:晉國的軍隊就遷入曹人的墓地住。
6曹人兇懼:曹都城裡的人甚為恐慌。
7為其所得者棺而出之:曹人将晉國人的屍首全都斂入棺材中而搬到城外。
8因其兇也而攻之:因為曹人很害怕,晉國軍隊就利用這個機會加緊攻城。
9數之以其不用僖負羁:責罵他,因為他不用僖負羁。
10而乘軒者:軒是大夫所坐的車。
此謂做大夫官位的人。
11獻狀:是把這些大夫所有的功狀全交上來。
12令無入僖負羁之宮:命令他們不要進入僖負羁的家中去。
13而免其族:而免除了他的族中人的責任。
14報施也:是報答上一回僖負羁送他盤餐時,中間藏有玉璧的惠施。
15勞之不圖:大家從亡的勞苦,為什麼不圖報。
16報于何有:那麼又有什麼可以報答的呢? 17爇:音同若,燒的意思。
18傷于胸:胸部受傷。
19公欲殺之而愛其材:晉文公想要殺他,而又愛惜他的才能。
20病,将殺之:如果他受傷很重,就把他殺掉。
21束胸:是用布把胸部的傷痕包起來。
22見使者:見晉文公派來的使者。
23以君之靈,不有甯也:因為君的神靈,不敢自己安甯。
24距躍三百:向遠處跳了三百次。
25曲踴三百:向高處跳了三百次。
26乃舍之:就赦免他,不殺。
27殺颠颉以徇于師:把颠颉的頭在軍隊中示衆。
28舟之僑:是從前虢國的臣,他在闵公二年逃到晉國。
29門尹般:是宋大夫。
30如晉師告急:往晉國軍營中求援。
31宋人告急,舍之則絕:宋人來求援,如果不管他,那麼就是晉國要跟他絕交。
32告楚不許:如果告訴楚國使他退兵,他也不會答應。
33齊秦未可:齊國同秦國尚未肯打仗。
34使宋舍我,而賂齊秦:使宋國不要再求我,而用賄賂來求救齊國同秦國。
35借之告楚:之是指着齊國同秦國。
經由這兩國向楚國請求。
36喜賂怒頑能無戰乎:使齊國同秦國喜歡宋國的賄賂而惱怒楚國的冥頑,能夠不發生戰事嗎? 37公說:晉文公歡喜了。
38以畀宋人:将田地送給宋國人。
39入居于申:申在方城以内,申是姜姓國,在今河南省南陽縣北二十裡。
申被楚國所滅以後,就列入在方城以内,所以說入居于申。
40使申叔去穀:在僖公二十六年,楚子使申叔戍穀城,現在叫他離開穀城。
41無從晉師:不要追趕晉國的軍隊。
42而果得晉國:果然得到晉國的君位。
43險阻艱難,備嘗之矣:各種險阻困
傳二十七年春,杞桓公來朝1,用夷禮,故曰子2。
公卑杞,杞不共也3。
今注 1桓公來朝:杞桓松來到魯國朝見。
2用夷禮,故曰子:他雖然是夏的後人,但與東夷雜居,故變成東夷化,所以《春秋》上就以杞子稱呼他。
3公卑杞,杞不共也:共同恭。
魯國君輕視杞國,就是因為杞國不恭敬魯國的緣故。
今譯 二十七年春,杞桓公來到魯國朝見,因為他用東夷的禮節,《春秋》上所以稱他杞子,魯僖公輕視杞君,因為他對魯國不恭敬。
經夏六月庚寅,齊侯昭卒。
傳夏,齊孝公1卒,有齊怨,不廢喪紀,禮也2。
今注 1齊孝公:即齊桓公的兒子公子昭。
2有齊怨,不廢喪紀,禮也:在魯僖公二十六年,齊國再伐魯國,即使這樣對于吊贈物品的數量也不廢除,這是很合于禮的。
今譯 夏天,齊孝公死了,雖然與齊國有怨恨,但是對于吊喪全不廢除,這是合于禮的。
經秋,八月乙未,葬齊孝公1。
今注 1此經無傳。
今譯 秋天,八月乙未這天給齊孝公行葬禮。
經乙巳,公子遂帥師入杞。
傳秋,入杞,責無禮1也。
今注 1責無禮:責他對魯國不恭敬的失禮。
按:“責無禮,本或作責禮也。
”《釋文》亦作責禮,按淳化本以下,皆作責無禮,今從淳化本。
今譯 秋天,魯國軍隊攻入杞國,這是責備他沒有禮貌。
經冬,楚人、陳侯、蔡侯、鄭伯、許男圍宋。
傳楚子将圍宋。
使子文治兵于暌1。
終朝而畢2,不戮一人。
子玉複治兵于3。
終日而畢,鞭七人,貫三人耳4。
國老皆賀子文5,子文飲之酒。
賈6尚幼,後至不賀。
子文問之。
對曰:“不知所賀7。
子之傳政于子玉,曰以靖國也8。
靖諸内而敗諸外,所獲幾何9?子玉之敗,子之舉也10,舉以敗國,将何賀焉11?子玉剛而無禮,不可以治民12。
過三百乘,其不能以入矣13。
苟入而賀,何後之有14?”冬,楚子及諸侯圍宋。
宋公孫固如晉告急15。
先轸16曰:“報施救患,取威定霸,于是乎在矣17。
”狐偃曰:“楚始得曹而新昏于衛18,若伐曹、衛,楚必救之,則齊、宋免矣19。
”于是乎蒐于被廬20,作三軍21,謀元帥22。
趙衰曰:“郤穀23可。
臣亟聞其言矣24?說禮樂而敦詩書25。
詩書,義之府也;禮樂,德之則也26;德義,利之本也27。
《夏書》28曰:‘賦納以言,明試以功,車服以庸29。
’君其試之。
”乃使郤穀将中軍,郤溱30佐之。
使狐偃将上軍,讓于狐毛而佐之31。
命趙衰為卿32,讓于栾枝33、先轸,使栾枝将下軍,先轸佐之。
荀林父34禦戎,魏犫為右。
晉侯始入而教其民35。
二年,欲用之36。
子犯曰:“民未知義,未安其居37。
”于是乎出定襄王38,入務利民,民懷生矣39,将用之。
子犯曰:“民未知信,未宣其用40。
”于是乎伐原以示之信41,民易資者,不求豐焉,明征其辭42。
公曰:“可矣乎?”子犯曰:“民未知禮,未生其共43。
”于是乎大蒐以示之禮44,作執秩以正其官45。
民聽不惑而後用之46。
出穀戍,釋宋圍47。
一戰而霸,文之教也48。
今注 1使子文治兵于暌:暌為楚邑,其地應在湖北江陵縣郢都附近。
這時候子文已經不做令尹了,所以叫子文治兵習号令。
2終朝而畢:一早晨就訓練完了。
3子玉複治兵于:子玉當時為令尹,就在的地方治兵習号令,在暌左近。
4鞭七人,貫三人耳:拿鞭子打了七個人,用箭穿了三個人的耳朵。
5國老皆賀子文:國老指楚國的卿大夫及緻仕的人。
這些人全都給子文道喜。
6賈:即是伯嬴,為孫叔敖的父親。
7不知所賀:不知為什麼來慶賀。
8曰以靖國也:說為的是能安定國家。
9靖諸内而敗諸外,所獲幾何:在國内安定而在國外失敗,那所獲的好處又有多少。
10子玉之敗,子之舉也:子玉的失敗是由于你的推薦。
11舉以敗國,将何賀焉:推舉他出來使國家失敗,又何必來道賀。
12子玉剛而無禮,不可以治民:子玉這個人剛強而沒有禮貌,不能夠用來治理人民。
13過三百乘,其不能以入矣:如果帶領的軍隊超過了三百輛車,就不能夠使全部的軍隊返回國家。
據《司馬法》說:“三百乘為二萬二千五百人。
” 14苟入而賀,何後之有:假設能夠全軍回到國家,然後再賀,那又有什麼晚呢? 15公孫固如晉告急:公孫固是宋莊公的孫子。
如晉告急是往晉國求援。
16先轸:即晉國下軍佐原轸。
17報施救患,取威定霸,于是乎在矣:報答宋國送馬的施舍,救宋國的患難,得到了威風,定了霸主的地位,就在這一舉了。
18楚始得曹而新昏于衛:楚方才得到曹國的擁護,而新近與衛國有婚姻的約盟。
19則齊、宋免矣:自從僖公二十六年,楚國使申公叔侯戍守穀的地方,以壓迫齊國,那齊國、宋國就可以免被災殃。
20蒐于被廬:蒐是春天打獵的禮節。
晉國常常以春蒐的禮節改革政令。
被廬為晉地,應在晉都東南境。
21作三軍:闵公元年,晉獻公始作二軍,現在又恢複大國的禮節三軍。
22謀元帥:元帥就是中軍的帥,總管三軍的政令。
23郤穀:晉大夫郤芮的兒子。
24臣亟聞其言矣:我常聽見他說過的話。
25說禮樂而敦詩書:說等于悅。
喜歡禮和樂而嗜好詩和書。
26詩書,義之府也;禮樂,德之則也:詩和書是藏義的府庫;禮和樂是德行的規則。
27德義,利之本也:德和義是勝利的根本。
28《夏書》:即《虞夏書》中的話。
29賦納以言,明試以功,車服以庸:通過言辭以觀其志向,拿立功以考驗他,用車及官服以報答他的功,這是《尚書·虞夏書》中的話。
30郤溱:是晉國中軍佐,郤溱是郤谷的族人。
31讓于狐毛而佐之:狐毛是狐偃的哥哥。
此句謂狐偃将上軍将讓給狐毛,而他自己為上軍佐。
32命趙衰為卿:命趙衰做卿,也就是三軍将佐之一。
33栾枝:是樊賓的孫子,亦稱栾貞子。
34荀林父:即中行桓子。
35晉侯始入而教其民:晉文公方才回到國裡就教令他的人民,這是僖公二十四年的事。
36二年,欲用之:經過兩年,就要用他打仗。
37民未知義,未安其居:百姓尚未能知道義禮,還未能夠安于生活。
38于是乎出定襄王:于是就派遣他的軍隊,安定周襄王,這是僖公二十五年的事。
39入務利民,民懷生矣:回到國裡就想使人民得到福利,于是人民就獲得了生機。
40民未知信,未宣其用:人民尚沒有知道信用,沒能宣布信用的用處。
41伐原以示之信:讨伐原的地方,以表現晉國的信用。
伐原在僖公二十五年。
42民易資者,不求豐焉,明征其辭:人民做生意的,不求更多的錢财,明白地重視他所定的契約。
43民未知禮,未生其共:人民尚不知道禮節,還不能産生恭敬之心。
44大蒐以示之禮:大蒐是把年長的同年少的排列秩序,分明軍隊的貴同賤。
45作執秩以正其官:定了執秩專為主持爵秩的官。
46民聽不惑而後用之:人民聽上面的話,就沒有疑惑,然後用他們作戰。
47出穀戍,釋宋圍:迫使楚國從穀地撤兵,解救宋國之圍。
48一戰而霸,文之教也:這是指第二年在城濮的那個勝仗,晉文公就成了霸主,這說明晉文公對人民的教化成功。
今譯 楚王将圍宋都城,使子文在暌這地方治理軍隊。
一早晨就訓練完了,不殺戮一個人。
子玉又在這地方治理軍隊,一天方才訓練完畢,他鞭打了七個人,貫穿了三個人的耳朵。
楚國的老人全都恭賀子文,子文将酒供給他們喝了。
賈尚很年輕,到得很晚也不賀喜。
子文問他,回答說:“不知道所賀的在哪裡。
你想把政權傳給子玉目的是使國家安定。
在内裡安定,而在外邊失敗,所得的能有多少?子玉的失敗是由于你的推舉,推舉他來使國家失敗,這又何必賀呢?子玉這個人是剛而無禮,他不可以管理人民。
過了三百輛車,他就沒辦法帶回來了。
假設等他回來,我再賀喜那有什麼晚呢?”冬天,楚王同諸侯圍了宋國都城。
宋國公孫固到晉國去告急。
先轸就說:“報各種恩德,救助災患,取威嚴而定霸業,全在這裡了。
”狐偃說:“楚剛剛得了曹國的擁護,而同衛國定婚姻,若先伐曹、衛兩國,楚國必定去救援,則齊、宋可以免了。
”于是就在被廬舉行大蒐,改作三軍,推舉中軍元帥。
趙衰說:“郤穀可以。
我常聽見他說的話,他喜歡禮樂,而又好閱詩書。
詩書是義的府藏,禮樂是德行的法則,德義是勝利的本源。
《夏書》說:‘聽他的言語,再拿功勞來試驗他,然後拿車服來獎勵他,你何不試試呢!’”就使郤穀将中軍,郤溱輔佐他。
派狐偃将上軍,他讓給他哥哥狐毛而自己輔佐他。
派趙衰做卿,他就讓給栾枝和先轸。
叫栾枝将下軍,先轸為他的輔佐。
荀林父趕車,魏犫做戎右。
晉文公剛回到晉國就教令他的人民。
二年以後就想用他的人民作戰。
狐偃說:“人民尚沒有知道義禮,不能安定于生活。
”于是就出去安定周襄王,回到晉國就想辦法使他的人民得到福利,人民就獲得了生機。
又想用他們作戰,狐偃說:“民沒有知道信用,沒有宣示他的信用。
”于是就伐原這地方以表示信用,人民做生意的并不求着多得錢,以言辭為規定。
晉文公說:“可以了嗎?”狐偃說:“人民尚沒有知道禮節,未生恭順之心。
”于是就大蒐來表示禮節,作執秩以表示他的官職,然後人民就不疑惑,才用人民來作戰。
迫使楚國從穀地撤兵,解救宋都城的圍困。
一戰就成了霸主,這是晉文公的教化成功。
僖公二十八年(公元前六三二年) 經二十有八年春,晉侯侵曹。
晉侯伐衛。
傳二十八年春,晉侯将伐曹,假道于衛,衛人弗許,還自南河濟1,侵曹,伐衛2。
正月戊申,取五鹿3。
二月,晉郤穀卒,原轸将中軍,胥臣佐下軍,上德也4。
晉侯齊侯盟于斂盂5,衛侯請盟,晉人弗許。
衛侯欲與楚,國人不欲,故出其君以說于晉6,衛侯出居于襄牛7。
今注 1還自南河濟:按《水經注》:“河水又迳東燕城故城,河水于是有棘津之名,又謂之石濟,故南津也。
《春秋》僖公二十八年還自南河濟即此。
”江永說:“棘津在今河南汲縣南七裡,為有名之津濟處。
”阮刻本誤作“河南”,今據《四部叢刊》本改正。
2侵曹,伐衛:《春秋》記侵曹、伐衛為兩事,杜注以為“曹衛兩次來告。
” 3五鹿:衛地,在今河北省濮陽縣南三十裡。
4原轸将中軍,胥臣佐下軍,上德也:原轸以下軍佐越級将中軍,所以說是尊重德行。
胥臣即司空季子,遂接原轸下軍佐任。
5斂盂:衛地,《紀要》:“今河北濮陽縣東南有斂盂聚。
” 6以說于晉:以便對晉人解說。
7襄牛:衛地,江永說:“以衛人出君,不應出諸國境,襄牛即衛之襄邱,今山東濮縣東南,濮水所經也。
” 今譯 二十八年春天,晉文公将伐曹國,從衛國借道,衛人不肯,他回去從南河渡過黃河,侵略曹國,讨伐衛國。
正月戊申占據了五鹿。
二月,晉國的中軍元帥郤穀死了。
原轸就升為中軍元帥,胥臣就為下軍的佐,這是以德行為上。
晉文公與齊侯在斂盂這地方盟誓,衛侯要請加入盟誓,晉人不答應。
衛侯想着跟楚國聯合,他的國裡人全不願意。
所以就把衛侯驅逐出去,以便對晉人解說,衛侯就住到襄牛這地方。
經公子買戍衛,不卒戍刺之。
傳公子買戍衛1,楚人救衛不克,公懼于晉,殺子叢以說焉2。
謂楚人曰:“不卒戍也3。
” 今注 1公子買戍衛:公子買,魯大夫,字子叢,奉魯僖公命令,率軍隊往戍守衛國。
2公懼于晉,殺子叢以說焉:魯僖公畏懼晉國的力量,所以将公子買殺掉以解說。
意在表明戍衛出自公子買,而非僖公所命令。
3謂楚人曰:“不卒戍也。
”:魯國告訴楚國人說:他不能完成戍守的責任。
今譯 魯國的公子買到衛國戍守,楚國人派兵救衛國,沒有成功,魯僖公怕了晉國,就殺公子買向晉人解說,又對楚國人解說:“他沒能完成他的戍守責任。
” 經楚人救衛1。
今注 1此經無傳。
今譯 楚國人救衛國。
經三月丙午,晉侯入曹,執曹伯畀宋人1。
今注 1此經無傳。
今譯 三月丙午,晉侯進入曹國,逮着曹伯給了宋人。
經夏四月己巳,晉侯、齊師、宋師、秦師及楚人戰于城濮,楚師敗績。
傳晉侯圍曹,門焉多死1。
曹人屍諸城上2。
晉侯患之,聽輿人之謀3。
稱:“舍于墓4。
”師遷焉5,曹人兇懼6。
為其所得者棺而出之7。
因其兇也而攻之8。
三月丙午,入曹。
數之以其不用僖負羁9。
而乘軒者10三百人也,且曰獻狀11。
令無入僖負羁之宮12。
而免其族13。
報施也14。
魏犫、颠颉怒曰:“勞之不圖15,報于何有16?”爇17僖負羁氏。
魏犫傷于胸18,公欲殺之而愛其材19。
使問,且視之,病,将殺之20。
魏犫束胸21見使者22曰:“以君之靈,不有甯也23。
”距躍三百24,曲踴三百25。
乃舍之26。
殺颠颉以徇于師27,立舟之僑28以為戎右。
宋人使門尹般29如晉師告急30。
公曰:“宋人告急,舍之則絕31,告楚不許32,我欲戰矣。
齊秦未可33,若之何?”先轸曰:“使宋舍我,而賂齊秦34,借之告楚35。
我執曹君,而分曹衛之田以賜宋人。
楚愛曹衛必不許也。
喜賂怒頑能無戰乎36?”公說37,執曹伯,分曹衛之田以畀宋人38。
楚子入居于申39使申叔去穀40,使子玉去宋,曰:“無從晉師41。
晉侯在外十九年矣,而果得晉國42。
險阻艱難備嘗之矣43,民之情僞盡知之矣44!天假之年,而除其害45。
天之所置,其可廢乎?《軍志》曰:‘允當則歸46。
’又曰:‘知難而退47!’又曰:‘有德不可敵48!’此三志者,晉之謂矣!”子玉使伯棼請戰49,曰:“非敢必有功也,願以間執讒慝之口50!”王怒,少與之師,唯西廣、東宮51與若敖之六卒52實從之。
子玉使宛春53告于晉師曰:“請複衛侯而封曹,臣亦釋宋之圍。
”子犯曰:“子玉無禮哉!君取一,臣取二54,不可失矣55!”先轸曰:“子與之,定人之謂禮56,楚一言而定三國57,我一言而亡之58。
我則無禮,何以戰乎59!不許楚言,是棄宋也。
救而棄之,謂諸侯何60?楚有三施,我有三怨61,怨仇已多,将何以戰62?不如私許複曹衛以攜之63,執宛春以怒楚,既戰而後圖之64。
”公說,乃拘宛春于衛,且私許複曹衛。
曹、衛告絕于楚65。
子玉怒,從晉師,晉師退。
軍吏曰:“以君辟臣,辱也。
且楚師老矣66,何故退?”子犯曰:“師直為壯,曲為老67,豈在久乎?微楚之惠不及此68,退三舍辟之所以報也69。
背惠食言,以亢其仇70,我曲楚直,其衆素飽,不可謂老71!我退而楚還,我将何求?若其不還,君退臣犯,曲在彼矣72!”退三舍,楚衆欲止,子玉不可。
夏四月戊辰,晉侯、宋公、齊國歸父、崔夭73,秦小子憖74次于城濮75。
楚師背酅而舍76,晉侯患之,聽輿人之誦曰:“原田每每,舍其舊而新是謀77。
”公疑焉。
子犯曰:“戰也!戰而捷,必得諸侯,若其不捷,表裡山河,必無害也78!”公曰:“若楚惠何?”栾貞子曰:“漢陽諸姬,楚實盡之79。
思小惠而忘大恥,不如戰也80!”晉侯夢與楚子搏81,楚子伏己而盬其腦82,是以懼。
子犯曰:“吉,我得天83,楚伏其罪,吾且柔之矣84!”子玉使鬬勃請戰85曰:“請與君之士戲,君馮轼而觀之,得臣與寓目焉86。
”晉侯使栾枝對曰:“寡君聞命矣!楚君之惠,未之敢忘,是以在此,為大夫退,其敢當君乎?既不獲命矣,敢煩大夫謂二三子87,戒爾車乘,敬爾君事,诘朝将見88。
”晉車七百乘,韅、靷、鞅、靽89。
晉侯登有莘之虛90以觀師,曰:“少長有禮,其可用也!”遂伐其木以益其兵。
己巳,晉師陳于莘北91,胥臣以下軍之佐當陳、蔡,子玉以若敖之六卒将中軍曰:“今日必無晉矣!”子西将左,子上将右92。
胥臣蒙馬以虎皮93,先犯陳、蔡,陳、蔡奔,楚右師潰。
狐毛設二旆而退之94,栾枝使輿曳柴而僞遁95,楚師馳之。
原轸、郤溱以中軍公族橫擊之96,狐毛、狐偃以上軍夾攻子西,楚左師潰,楚師敗績。
子玉收其卒而止,故不敗。
晉師三日館谷97,及癸酉而還。
甲午至于衡雍98,作王宮于踐土99。
鄉役之三月100,鄭伯如楚緻其師。
為楚師既敗而懼,使子人九行成于晉101,晉栾枝入盟鄭伯。
五月丙午,晉侯及鄭伯盟于衡雍。
丁未,獻楚俘102于王,驷介百乘,徒兵千103。
鄭伯傅王,用平禮也104。
己酉,王享醴,命晉侯宥。
王命尹氏及王子虎、内史叔興父策命晉侯為侯伯105,賜之大辂之服,戎辂之服106,彤弓一,彤矢百;玈弓矢千107,秬鬯一卣108,虎贲三百人109。
曰:“王謂叔父,敬服王命,以綏四國,糾逖王慝110。
”晉侯三辭從命,曰:“重耳敢再拜稽首,奉揚天子之丕顯休命111。
”受策以出,出入三觐112。
今注 1門焉多死:晉國軍隊攻曹國的城門,守門的将士多死傷。
2曹人屍諸城上:曹國人把死人的屍首就陳列在曹都城的城牆上,以使城下的晉軍害怕。
3晉侯患之,聽輿人之謀:晉侯很以這件事為憂患,輿人是指着衆人。
聽輿人之謀是說聽從衆人的計謀。
4稱:“舍于墓”:宣稱使軍隊住在曹人的墓室中,暗示将要發掘曹人墳墓。
5師遷焉:晉國的軍隊就遷入曹人的墓地住。
6曹人兇懼:曹都城裡的人甚為恐慌。
7為其所得者棺而出之:曹人将晉國人的屍首全都斂入棺材中而搬到城外。
8因其兇也而攻之:因為曹人很害怕,晉國軍隊就利用這個機會加緊攻城。
9數之以其不用僖負羁:責罵他,因為他不用僖負羁。
10而乘軒者:軒是大夫所坐的車。
此謂做大夫官位的人。
11獻狀:是把這些大夫所有的功狀全交上來。
12令無入僖負羁之宮:命令他們不要進入僖負羁的家中去。
13而免其族:而免除了他的族中人的責任。
14報施也:是報答上一回僖負羁送他盤餐時,中間藏有玉璧的惠施。
15勞之不圖:大家從亡的勞苦,為什麼不圖報。
16報于何有:那麼又有什麼可以報答的呢? 17爇:音同若,燒的意思。
18傷于胸:胸部受傷。
19公欲殺之而愛其材:晉文公想要殺他,而又愛惜他的才能。
20病,将殺之:如果他受傷很重,就把他殺掉。
21束胸:是用布把胸部的傷痕包起來。
22見使者:見晉文公派來的使者。
23以君之靈,不有甯也:因為君的神靈,不敢自己安甯。
24距躍三百:向遠處跳了三百次。
25曲踴三百:向高處跳了三百次。
26乃舍之:就赦免他,不殺。
27殺颠颉以徇于師:把颠颉的頭在軍隊中示衆。
28舟之僑:是從前虢國的臣,他在闵公二年逃到晉國。
29門尹般:是宋大夫。
30如晉師告急:往晉國軍營中求援。
31宋人告急,舍之則絕:宋人來求援,如果不管他,那麼就是晉國要跟他絕交。
32告楚不許:如果告訴楚國使他退兵,他也不會答應。
33齊秦未可:齊國同秦國尚未肯打仗。
34使宋舍我,而賂齊秦:使宋國不要再求我,而用賄賂來求救齊國同秦國。
35借之告楚:之是指着齊國同秦國。
經由這兩國向楚國請求。
36喜賂怒頑能無戰乎:使齊國同秦國喜歡宋國的賄賂而惱怒楚國的冥頑,能夠不發生戰事嗎? 37公說:晉文公歡喜了。
38以畀宋人:将田地送給宋國人。
39入居于申:申在方城以内,申是姜姓國,在今河南省南陽縣北二十裡。
申被楚國所滅以後,就列入在方城以内,所以說入居于申。
40使申叔去穀:在僖公二十六年,楚子使申叔戍穀城,現在叫他離開穀城。
41無從晉師:不要追趕晉國的軍隊。
42而果得晉國:果然得到晉國的君位。
43險阻艱難,備嘗之矣:各種險阻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