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七

關燈
禮來待他。

     4皇武子:是鄭國的卿。

     5宋先代之後也:宋國是先代殷王的後人。

     6于周為客,天子有事,膰焉:膰音煩,祭祀所用的熟肉。

    對于周朝等于客人,周王祭祖廟,送祭肉給他。

     7有喪,拜焉:如果周朝有喪事,宋國來吊,王特别拜謝他。

     8豐厚可也:對于各種禮節全加以豐滿富厚。

     9享宋公有加:對于宋公的享宴特别加豐。

     今譯 宋國同楚國和談,宋成公到楚國去。

    回來路過鄭國。

    鄭伯将享宴他,問禮于皇武子。

    回答說:“宋國是先代殷王的後人,對于周朝等于客人,天子有事要祭宗廟就送給他祭肉,有喪事國王就拜謝他。

    豐厚就可以了。

    ”鄭伯就聽從他的話,享宴宋成公特别加豐,這很合于禮節的。

     經冬,天王出居于鄭。

     傳冬,王使來告難1,曰:“不穀不德2,得罪于母之寵子帶3,鄙在鄭地氾4,敢告叔父5。

    ”臧文仲對曰:“天子蒙塵于外6,敢不奔問官守7。

    ”王使簡師父告于晉,使左鄢父告于秦8,天子無出9,書曰:“天王出居于鄭10。

    ”辟母弟之難也11。

    天子兇服降名12,禮也。

    鄭伯與孔将、石甲父、侯宣多13,省視官具于氾,而後聽其私政14,禮也。

     今注 1王使來告難:周王派人來告訴他的禍難。

     2不穀不德:我沒有德行。

     3得罪于母之寵子帶:宋本于母字後有弟者非,《考文提要》:“據僖五年,《正義》弟作氏,是也。

    ”開罪于母親最喜歡的弟弟子帶。

     4鄙在鄭地氾:我現在處在鄭國的地方氾。

     5敢告叔父:《曲禮》說:“天子謂同姓諸侯曰伯父。

    ”按伯父、叔父的分别,皆看當時始封的諸侯與彼時天子的親疏關系而定。

    比如魯國最初始封者是周公,而周公是武王的弟弟,所以對于魯國天子永遠稱他為叔父。

     6蒙塵于外:蒙塵意思說為塵土所騷擾。

    于外,是指在都城以外。

     7敢不奔問官守:不敢不跑去問候周王的各官。

     8使簡師父告于晉,使左鄢父告于秦:派遣簡師父與左鄢父分告于晉、秦。

     9天子無出:天子沒有出奔。

     10天王出居于鄭:天王出來到鄭國居住。

     11辟母弟之難也:這是躲避母弟的患難。

     12天子兇服降名:天子穿着素衣服,并自稱不穀。

     13孔将、石甲父、侯宣多:皆是鄭大夫。

     14省視官具于氾,而後聽其私政:先來看所供給周王用的器具在氾的地方,然後再聽他鄭國的政治。

     今譯 冬天,周襄王派人來告訴他的困難說:“我沒有德行,得罪了王子帶,現住在氾的地方,我派人敬告于叔父。

    ”臧文仲回答說:“天子在外邊蒙塵,敢不去問候他的官守。

    ”周襄王并派簡師父到晉國告訴,左鄢父到秦國告訴。

    天子沒有出奔,《春秋》上寫道:“天王到鄭國去住。

    ”這是躲避母弟的禍難。

    天子穿着素服自稱不穀,這是合于禮節的。

    鄭伯同孔将、石甲父、侯宣多,先到氾去看供周王用的器具,而後再聽鄭國的私政,這是合于禮的。

     傳衛人将伐邢,禮至1曰:“不得其守,國不可得也2。

    我請昆弟仕焉3。

    ”乃往得仕4。

     今注 1禮至:衛大夫。

     2不得其守,國不可得也:守是指着邢國政權,此句指若得不到邢國的政權,邢國就無法得到。

     3我請昆弟仕焉:我請我的兄弟去出仕。

     4乃往得仕:去到邢國就得到官做。

     今譯 衛國人将伐邢國,禮至說:“沒有掌握邢國的政權,沒法得到他的國家,我請派我的兄弟去做官。

    ”就去了,得到官做。

     經晉侯夷吾卒1。

     今注 1晉惠公定了君位,而後告訴魯國,與魯國沒有同盟過,例外地将他的名字寫在《春秋》上。

    此經無傳。

     今譯 晉惠公夷吾死了。

     僖公二十五年(公元前六三五年) 經二十有五年春王正月,丙午,衛侯燬滅邢。

     傳二十五年春,衛人伐邢,二禮從國子巡城1,掖以赴外殺之2。

    正月丙午,衛侯燬滅邢,同姓也,故名3。

    禮至以為銘4曰:“餘掖殺國子,莫餘敢止5。

    ” 今注 1二禮從國子巡城:二禮指禮至與他的弟弟。

    從國子巡城是說随從邢國的執政巡視都城。

     2掖以赴外殺之:掖音夜,以手扶人臂也,見《說文》;後通用作扶持的意思。

    此句謂扶持他到外面,把他殺掉。

     3同姓也,故名:因為邢同衛都是姬姓,所以在《春秋》上寫衛侯的名字。

     4銘:是在器物上刻了他立功勳的詞句。

     5餘掖殺國子,莫餘敢止:我扶持國子去殺掉,沒有人敢阻擋我。

     今譯 二十五年春天,衛國人攻伐邢國,禮至與他的弟弟随從邢國的執政巡視都城,扶持他到外面,就把他殺掉。

    正月丙午,衛侯燬滅了邢國,因全都是姬姓,故竹簡上寫衛侯的名字。

    禮至自己做了個器物,上刻了他立功勳的詞句:“我扶持國子去殺掉,沒有人敢阻擋我。

    ” 傳秦伯師于河上1,将納王2。

    狐偃言于晉侯曰:“求諸侯莫如勤王3,諸侯信之,且大義也4。

    繼文之業,而信宣于諸侯,今為可矣5。

    ”使蔔偃蔔之,曰:“吉,遇黃帝戰于阪泉之兆6。

    ”公曰:“吾不堪也。

    7”對曰:“周禮未改,今之王,古之帝也8。

    ”公曰:“筮之。

    ”筮之,遇大有之暌9,曰:“吉。

    遇公用享于天子之卦10。

    戰克而王飨11,吉孰大焉12?且是卦也,天為澤以當日13,天子降心以逆公14,不亦可乎?大有去睽而複,亦其所也15。

    ”晉侯辭秦師而下16。

    三月甲辰,次于陽樊17。

    右師圍溫,左師逆王18。

     今注 1秦伯師于河上:秦穆公駐軍隊在黃河邊上。

     2将納王:将派軍隊送王回到都城。

     3求諸侯莫如勤王:想得到諸侯來聽從你,沒有再高過勤勞于王室的了。

     4諸侯信之,且大義也:諸侯因此就會信服你,并且這是大的義氣。

     5繼文之業,而信宣于諸侯,今為可矣:接續晉文侯輔佐周平王的事業,而大信宣告于諸侯,現在是可以的。

     6遇黃帝戰于阪泉之兆:遇見黃帝跟神農在阪泉的地方打勝仗的龜兆。

     7吾不堪也:我實在不能相配。

     8周禮未改,今之王,古之帝也:周禮尚沒有改過,現在的周王等于古代的皇帝。

     9遇大有之睽:由大有卦變到睽卦。

     10遇公用享于天子之卦:這是大有九三的爻辭。

     11戰克而王飨:打仗戰勝而王來享宴他。

     12吉孰大焉:沒有再比這個吉祥的。

     13天為澤以當日:上天用水澤以對付太陽。

     14天子降心以逆公:天子降下心來以迎接你。

     15大有去睽而複,亦其所也:大有去掉睽卦,而仍舊讨論大有,這仍舊有天子降心的現象。

     16晉侯辭秦師而下:晉侯就辭謝秦國的軍隊,就順着黃河向東下。

     17次于陽樊:晉國軍隊停止在陽樊。

    陽樊即樊,在河南省濟源縣東南三十裡。

     18左師逆王:當時晉國仍同晉獻公時代的制度,分為左右二軍。

    左師就去迎接周王。

     今譯 秦穆公駐軍隊在黃河邊上,将派軍隊送王回到都城。

    狐偃就對晉侯說:“想得到諸侯來聽從你,沒有再高過勤勞于王室的了。

    諸侯因此就會信服你,并且這是大的義氣。

    接續晉文侯輔佐周平王的事業,而大信宣告于諸侯,現在是可以的。

    ”差蔔偃去占蔔,他說:“是吉祥的,遇見黃帝跟神農在阪泉的地方打勝仗的龜兆。

    ”晉侯說:“我實在不能相配。

    ”回答道:“周禮尚沒有改過,現在的周王等于古代的皇帝。

    ”公又說:“再用筮占。

    ”由大有卦變到睽卦,說道:“大吉。

    這是大有九三的爻辭。

    打仗戰勝而受到的享宴。

    沒有再比這個吉祥的。

    并且這個卦,是上天用水澤以對付太陽,天子降下心來以迎接你,這不也是可以的嗎?大有去掉睽卦,而仍舊讨論大有,這仍舊有天子降心的現象。

    ”晉文公就辭謝秦國的軍隊,順着黃河向東下。

    三月甲辰,晉國軍隊停止在陽樊。

    右師去包圍溫地,左師去迎接周王。

     經夏四月,癸酉,衛侯燬卒1。

     今注 1衛侯燬卒:衛侯五次與魯同盟,所以寫上他的名字。

    此經無傳。

     今譯 夏天四月,癸酉,衛侯燬死了。

     傳夏四月丁巳,王入于王城。

    取大叔于溫,殺之于隰城1。

    戊午,晉侯朝王。

    王享醴命之宥2。

    請隧弗許3,曰:“王章也4,未有代德而有二王5,亦叔父之所惡也。

    ”與之陽樊、溫、原、茅6之田。

    晉于是始啟南陽7。

    陽樊不服,圍之,蒼葛8呼曰:“德以柔中國,刑以威四夷9,宜吾不敢服也。

    此誰非王之親姻,其俘之也10。

    ”乃出其民11。

     今注 1隰城:周地,在今河南省武陟縣西南十五裡。

     2王享醴命之宥:宥音又,幫助的意思。

    在宴席以後,加上币帛以助歡樂。

     3請隧弗許:普通的葬禮皆用懸柩而下,但是王的葬禮,是用一個斜坡逐漸地将柩木下去,這種斜坡就叫作隧。

     4王章也:這是王的制度。

     5未有代德而有二王:所謂代德是說用新德替代舊德而有兩個王,因為有了隧道,就等于另有一個王。

     6茅:杜注以茅為一邑,《括地志》及《一統志》,以茅為二邑,姑存兩說。

    為周地,在今河南省修武縣西北二十裡。

    茅亦周地,在今河南省獲嘉縣東北二十裡。

     7南陽:南陽在晉國太行山脈以南,黃河以北,所以名為南陽。

     8蒼葛:是陽樊人。

     9德以柔中國,刑以威四夷:德行是為的安撫中國,刑是為的威震四夷。

     10此誰非王之親姻,其俘之也:這裡的人誰不是王的親戚,為何将他們做俘虜看待。

     11乃出其民:就把他的人民放出城。

     今譯 夏天四月丁巳,周王回到都城。

    捕獲大叔于溫地,把他在隰城殺了。

    戊午,晉侯朝觐周王。

    在宴會以後,加上币帛以助歡樂。

    請用王的葬禮,王不允許,就說:“這是王的制度,從來沒有用新德替代舊德後,會有兩個王,這也是叔父所不喜歡的。

    ”給了他陽樊、溫、原、茅的田地,于是晉國才開發了南陽地方。

    陽樊人不服氣,就包圍他。

    有名蒼葛高呼:“德行是為的安撫中國,刑是為的威震四夷。

    以夷狄待我,故我不降服。

    這裡的人誰不是王的親戚,為何将他們做俘虜看待呢?”就把他的人民放出城,隻讓晉侯得到土地。

     經宋殺其大夫1。

     今注 1因為大夫無罪,所以照例不稱他的名字。

    此經無傳。

     今譯 宋國殺其大夫。

     經秋,楚人圍陳,納頓子于頓。

     傳秋,秦晉伐鄀1,楚鬬克2、屈禦寇3,以申息之師戍商密4。

    秦人過析5,隈入而系輿人以圍商密6,昏而傅焉7。

    宵坎血加書8,僞與子儀子邊盟者。

    商密人懼曰:“秦取析矣,戍人反矣9。

    ”乃降秦師。

    秦師囚申公子儀,息公子邊以歸。

    楚令尹子玉追秦師弗及,遂圍陳,納頓子于頓10。

     今注 1鄀:鄀音若,是古國名,在今河南省内鄉縣西南一百二十裡。

     2鬬克:即申公子儀。

     3屈禦寇:即息公子邊。

     4以申息之師戍商密:用申邑及息邑的軍隊戍守商密。

    商密為鄀地,在今河南省内鄉縣。

     5秦人過析:秦國軍隊經過析的地方。

    析為楚邑,在今河南省内鄉縣,析亦名曰羽。

     6隈入而系輿人以圍商密:隐藏着進去并系縛衆人詐為克析所得俘虜,包圍商密。

     7昏而傅焉:到夜晚就去爬城。

    傅是爬城。

     8坎血加書:把地下挖了坑,埋上盟誓所用的血,再加上盟書。

     9秦取析矣,戍人反矣:秦國把析地占領,看守的人造反了。

     10納頓子于頓:于是把頓子送歸頓國。

    頓是姬姓國,在今河南省商水縣東南。

     今譯 秋天,秦、晉兩國同伐鄀國,楚申公子儀、息公子邊用申邑及息邑的軍隊戍守商密。

    秦國軍隊經過析的地方,隐藏着進去并系縛衆人詐為克析所得俘虜,包圍商密,到傍晚就去爬城。

    深夜就把地下挖了坑,埋上盟誓所用的血,再加上盟書,僞裝是與子儀、子邊同盟的人。

    商密人很害怕,說道:“秦國把析地占領了,看守的人造反了。

    ”于是投降秦軍。

    秦軍囚禁申公子儀、息公子邊後撤軍。

    楚國令尹子玉追擊秦師未追上,便包圍陳,于是把頓子送歸頓國。

     經葬衛文公1。

     今注 1衛文公:即衛侯燬。

    此經無傳。

     今譯 埋葬衛文公。

     傳冬,晉侯圍原,命三日之糧1。

    原不降,命去之2。

    諜出3,曰:“原将降矣!”軍吏4曰:“請待之。

    ”公曰:“信,國之寶也,民之所庇5也。

    得原失信,何以庇之,所亡滋多6。

    ”退一舍而原降,遷原伯貫7于冀8。

    趙衰為原大夫,狐溱9為溫大夫。

     今注 1命三日之糧:命令軍隊預備下三天的糧食。

     2命去之:命令軍隊離開原地。

     3諜出:間諜出來了。

     4軍吏:是軍隊中的小官。

     5信,國之寶也,民之所庇也:誠信是國家的寶貝,人民所得以被保護的。

     6得原失信,何以庇之,所亡滋多:得到原地而失了誠信,人民如何得到保護,所失去的必然很多。

     7原伯貫:是周守原的大夫。

     8冀:是國名,在今山西省河津縣東北五裡。

     9狐溱:溱音珍,是狐毛的兒子。

     今譯 冬天,晉侯包圍原地,命令軍隊預備下三天的糧食。

    原人不投降,命令軍隊離開原地。

    間諜出來了,報說:“原人将投降了!”軍中小官吏又說:“請等待。

    ”晉文公說:“誠信是國家的寶貝,人民所得以被保護的。

    得到原地而失去了誠信,人民将如何得到保護,所失去的必然很多。

    ”退後三十裡而原人投降,遷原伯貫到冀國。

    趙衰做了原的大夫,狐溱做了溫大夫。

     經冬十有二月癸亥,公會衛子莒慶盟于洮。

     傳衛人平莒于我1,十二月盟于洮2,修衛文公之好,且及莒平也3。

     今注 1衛人平莒于我:衛國人使魯人與莒國修好,莒國因為僖公元年郦之役怨恨魯國。

     2洮:魯地,在今山東省泗水縣。

     3修衛文公之好,且莒平也:這是重修衛文公與魯國的相好,并且與莒國和平,因為衛成公稱為衛子,是他自己要求降低名分,以完成他父親的志向。

     今譯 衛國人使魯人與莒國修好,十二月會盟于洮地,這是重修衛文公與魯國的相好,并且與莒國和平。

     傳晉侯問原守于寺人勃鞮1,對曰:“昔趙衰以壺飧從徑,餒而弗食2。

    ” 今注 1寺人勃鞮:《後漢書·宦者傳》曰:“其能者則勃貂管蘇,有功于楚晉。

    ”注雲:“勃貂即寺人披,一名勃鞮,字伯楚。

    ” 2昔趙衰以壺飧從徑,餒而弗食:從前趙衰帶着食物跟着晉文公,他自己餓了而不敢吃。

     今譯 晉侯向太監勃鞮問誰可做原的大夫,回答說:“從前趙衰帶着食物跟着你,他自己餓了而不敢吃。

    ”所以叫他做守原的大夫。

     僖公二十六年(公元前六三四年) 經二十有六年春王正月己未,公會莒子、衛甯速盟于向。

     傳二十六年春王正月,公會莒茲公1、甯莊子盟于向2,尋洮之盟也3。

     今注 1莒茲公:莒國君的号,因為莒國是夷人,所以沒有谥号,以号稱呼。

     2甯莊子盟于向:甯莊子是衛大夫,即甯速。

    向是魯地,在今山東省臨沂縣西南一百二十裡。

     3尋洮之盟也:洮盟在魯僖公二十五年。

     今譯 二十六年春,王正月,魯僖公同莒茲公、衛國的甯速,在向這個地方會盟,重申洮的盟誓。

     經齊人侵我西鄙,公追齊師至酅弗及。

     傳齊師侵我西鄙,讨是二盟也1。

     今注 1讨是二盟也:為的是讨伐向同洮的盟誓。

    又經中的酅,音希,為齊地,在今山東省東阿縣西南。

     今譯 齊國軍隊先侵犯我們的西鄙,就是為這兩個盟誓。

     經夏,齊人伐我北鄙。

    衛人伐齊。

     傳夏,齊孝公1伐我北鄙,衛人伐齊,洮之盟故也2。

    公使展喜3犒師,使受命于展禽4,齊侯未入竟5,展喜從之6,曰:“寡君聞君親舉玉趾7,将辱于敝邑8,使下臣犒執事9。

    ”齊侯曰:“魯人恐乎?”對曰:“小人恐矣,君子則否10。

    ”齊侯曰:“室如縣罄,野無青草11,何恃而不恐12?”對曰:“恃先王之命13。

    昔周公大公股肱周室,夾輔成王14,成王勞之,而賜之盟15,曰:‘世世子孫,無相害也。

    ’16載在盟府,大師職之17。

    桓公是以糾合諸侯,而謀其不協18。

    彌縫其阙,而匡救其災19,昭舊職也20。

    及君即位,諸侯之望21,曰其率桓之功22。

    我敝邑用不敢保聚23,曰豈其嗣世九年而棄命廢職24,其若先君何25?君必不然,恃此以不恐。

    ”齊侯乃還。

     今注 1齊孝公:齊桓公的兒子,名昭。

     2洮之盟故也:這由于與衛國和魯國在洮地的盟誓。

     3展喜:魯大夫,為公子展的後代。

     4使受命于展禽:使他受犒師的言辭于展禽。

    展禽名獲字禽,柳下是其所食的封邑,谥曰惠,所以我們又稱他為柳下惠。

     5齊侯未入竟:竟同境,此言齊孝公尚未進到魯國的領土上來。

     6展喜從之:展喜去迎接他。

     7親舉玉趾:親自來到我們魯國。

     8将辱于敝邑:将來到我們國家。

     9使下臣犒執事:下臣是展喜謙稱,使我犒勞你的執事的人。

     10小人恐矣,君子則否:小人會害怕,至于貴族的君子則不然。

     11室如縣罄,野無青草:縣同懸垂也。

    罄,盡也,縣罄就是垂盡的意思。

    又阮元《校勘記》說:“罄有房室中空之象,室無資糧,故曰如縣罄也。

    ”野無青草是說現在正是夏四月,即殷曆的二月,野地裡連青草也沒有。

     12何恃而不恐:仗着什麼而不害怕。

     13恃先王之命:這是仗着周先王的命令。

     14昔周公大公股肱周室,夾輔成王:大音泰。

    從前周公、太公為周王室的股肱,兩邊夾輔着成王。

     15成王勞之,而賜之盟:成王看見他們很辛苦,而賞給他們盟誓。

     16世世子孫,無相害也:曆代的子孫,互相不得侵害。

     17載在盟府,大師職之:大音泰。

    這個盟誓的書,存在周朝的盟府裡,太師則是管理司盟的官,就職掌盟書。

     18桓公是以糾合諸侯,而謀其不協:齊桓公因此聚合諸侯,而化解他們的不和。

     19彌縫其阙,而匡救其災:凡是他的缺漏的地方,就想法補救。

     20昭舊職也:這是為的昭明他的舊職務。

     21及君即位,諸侯之望:等到你即位以後,諸侯的希望。

     22其率桓之功:希望你一定要尊重桓公的功勞。

     23我敝邑用不敢保聚:所以我們國家也不敢保守聚衆。

     24豈其嗣世九年而棄命廢職:豈能剛接着做了九年的君,就丢掉了從前的命令,廢棄了職務。

     25其若先君何:那怎麼樣對得起先君桓公。

     今譯 夏天,齊孝公侵伐我的北鄙,衛國人也伐齊國,這是為了洮的盟誓的關系。

    魯僖公使展喜去犒勞齊國軍隊,使他受犒勞的言詞于展禽,齊孝公沒有到魯境内,展喜就找到他,說:“我們的魯君聽見你要親自到鄙國來,派下臣來犒勞你的官吏。

    ”齊孝公說:“魯國人害怕了嗎?”回答說:“小人就害怕,君子沒有。

    ”齊孝公又說:“屋裡沒有吃食,野外也沒有青草,仗着什麼還不害怕呢!”回答說:“仗着先王的命令。

    從前周公同姜太公為周室的輔佐,互相兩面輔助成王,成王看見他們的功勞而賞給他們的盟誓說:‘輩輩的子孫不要相侵害。

    ’盟誓的書藏在盟府裡,太師管理他。

    桓公所以聯合諸侯,化解他們的不和,彌縫他們的阙失,匡救他們的災害,這是昭明他的舊職務。

    等到你即位以後,成了諸侯的希望,說你可以遵行桓公的功業。

    我們國家也不敢聚衆保守城郭,就說豈能即位九年的工夫,就廢除了命令,棄掉職守,這怎麼樣對得起先君?你一定不是這樣,就仗着這個而不害怕。

    ”齊孝公就回去了。

     經公子遂如楚乞師。

     傳東門襄仲1、臧文仲如楚乞師2。

    臧孫見子玉而道之伐齊宋3,以其不臣也4。

     今注 1東門襄仲:就是魯國公子遂,因住在魯都城的東門,故以東門為氏。

     2乞師:要求軍隊幫助。

     3而道之伐齊宋:道音導。

    想領着他去伐齊、宋兩國。

     4以其不臣也:因為他對于周王室不太禮貌。

     今譯 東門襄仲公子遂同臧文仲到楚國去求援軍,臧文仲見着子玉就勸他伐齊國同宋國,因為他們對于周室不禮貌。

     經秋,楚人滅夔,以夔子歸。

     傳夔子不祀祝融與鬻熊1,楚人讓之2,對曰:“我先王熊摯有疾3,鬼神弗赦而自竄于夔4,吾是以失楚,又何祀焉5?”秋,楚成得臣6、鬬宜申7帥師滅夔,以夔子歸。

     今注 1夔子不祀祝融與鬻熊:夔音葵。

    芊姓國,在今四川省巫山縣南。

    祝融是火正,鬻熊是祝融的後人。

    夔子不祭祀他的祖先祝融與鬻熊。

     2讓之:責備他。

     3先王熊摯有疾:摯音志。

    先王熊摯有病了。

     4鬼神弗赦而自竄于夔:鬼神不赦免我的疾病,所以自己逃到夔這地方。

    按:熊摯是楚國的嫡子,但是因為有病,所以封到夔的地方。

     5吾是以失楚,又何祀焉:我所以失掉楚國的君位,那又何必祀奉祖先? 6成得臣:即令尹子玉。

     7鬬宜申:即司馬子西。

     今譯 夔國的國君不祭祀祝融同鬻熊,楚國人責備他,他回答說:“我們的先王熊摯有病,鬼神全不赦免他,隻能自己跑到夔的地方,我因此丢掉楚國的君位,那又何必祭祀呢?”秋天,楚國令尹子玉、鬬宜申率着軍隊滅了夔,把夔的君帶到楚國去。

     經冬,楚人伐宋圍缗,公以楚師伐齊取穀。

     傳宋以其善于晉侯也1,叛楚即晉2。

    冬,楚令尹子玉、司馬子西帥師伐宋圍缗3。

    公以楚師伐齊,取穀4。

    凡師能左右之曰以5,置桓公子雍于穀,易牙奉之以為魯援6,楚申公叔侯戍之7,桓公之子七人,為七大夫于楚8。

     今注 1宋以其善于晉侯也:因為從前晉文公出亡的時候,宋襄公曾送給他馬二十乘,見魯僖公二十三年《左傳》。

     2叛楚即晉:跟楚國反叛,而與晉國親近。

     3缗:宋地,在今山東省金鄉縣東北二十裡。

     4穀:齊地,在今山東省東阿縣縣治。

     5凡師能左右之曰以:凡是出兵,能夠随意指揮别國軍隊,就叫作“以”。

     6易牙奉之以為魯援:易牙是齊國的寺人(太監),奉着公子雍以為魯國的援助。

     7楚申公叔侯戍之:楚國的申公,名叫叔侯的率軍隊來戍守。

     8桓公之子七人,為七大夫于楚:桓公的兒子有七個人,皆在楚國做大夫。

     今譯 宋國因為對晉文公很好,叛離了楚國,而與晉國和睦。

    冬天,楚令尹子玉、司馬子西率領軍隊讨伐宋國,圍了缗的地方。

    魯僖公指揮楚國軍隊去伐齊國,占領了穀這地方。

    凡是出兵,能夠指揮别人的軍隊叫作“以”。

    把齊桓公的兒子雍擺到穀這地方,齊國的太監易牙侍奉他,以援救魯國,楚國的申公叔侯領着軍隊來戍守,齊桓公的兒子七個人在楚國全做了大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