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七

關燈
齊桓公的行為,那又何必你下命令? 32行者甚衆,豈唯刑臣:因此出走的人恐怕很多,豈止是我這種受刑的人。

    因為寺人披是太監,故以刑臣自稱。

     33公見之,以難告:晉文公就見了他,他就以呂、郤将燒毀公的宮室告訴他。

     34潛會:暗中會見。

     35乃如河上:就到河邊上去。

     36逆:迎接。

     37夫人嬴氏:就是秦穆公之女文嬴。

     38秦伯送衛于晉三千人,實紀綱之仆:秦穆公派兵共三千人保衛晉侯,實際上是路上管理各種事的人。

     39晉侯之豎頭須,守藏者也:頭須是人名,豎是小吏。

    晉文公的小吏名叫頭須,是替他看守庫藏的。

     40其出也,竊藏以逃:在晉文公出奔的時候,他就把庫藏偷盜走了。

     41盡用以求納之:他完全用這批财貨,以求諸侯,使文公回晉國。

     42公辭焉以沐:晉文公辭謝他說正在洗頭。

     43謂仆人:頭須就對晉文公的仆人說。

     44沐則心覆,心覆則圖反,宜吾不得見也:洗澡則心正翻過來,心翻過來則圖謀必是反過來,所以這時間我來求見而見不到這是合理的。

     45居者為社稷之守,行者為羁绁之仆:住到國内的人是為社稷而守,出奔在外邊的人是為背着牽馬工具的仆人。

     46其亦可也,何必罪居者?國君而雠匹夫,懼者其衆矣:這就可以了,何必以居住國内的為罪犯。

    一國的君而反對一個無權的人,那麼因此畏懼你的人就很多了。

     47公遽見之:晉文公馬上就見他。

     48請其二子:請留着他所生的兩個兒子伯鯈、叔劉。

     49文公妻趙衰,生原同、屏括、樓嬰:晉文公以女兒嫁給趙衰,生三個兒子,名字是趙同、趙括、趙嬰。

    而原、屏、樓是他們的封邑。

     50趙姬請逆盾與其母:趙姬是文公的女兒,請求迎接趙盾和他的母親。

     51得寵而忘舊,何以使人,必逆之:新得了寵幸而忘了舊人,怎麼樣能夠使用旁人,必定要去迎接他。

     52固請,許之:堅持邀請,趙盾就允許了。

     53來,以盾為才:來了以後,趙姬以趙盾為有才幹。

     54以為嫡子,而使其三子下之:以趙盾為趙氏的嫡子,而使她所生的三個兒子次于他。

     55以叔隗為内子,而己下之:内子等于嫡夫人。

    以叔隗為嫡夫人,而趙姬自己請求次于她。

     今譯 二十四年春天,秦穆公将晉文公送到晉國去。

    不寫在《春秋》上,因為晉國沒來通知魯國,說晉文公回到晉國。

    到了黃河邊上,狐偃拿玉璧交給公子說:“我背着各種牽馬的缰繩随着你在天下走,我的罪狀已經很多,我還知道,何況你呢?請就由此離開你。

    ”公子說:“我若與舅舅不同心,就等于這白水一樣。

    ”他把玉璧投在黃河裡。

    過了黃河就圍了令狐,進了桑泉,拿下臼衰。

    二月甲午,晉懷公所派的抵抗的軍隊在廬柳屯居。

    秦穆公叫公子摯到晉國軍隊裡去。

    晉軍就退下來,一直到郇城。

    辛醜這天,狐偃同秦、晉兩國的大夫在郇盟誓。

    壬寅,公子重耳進到晉國的軍隊中。

    丙午這天,進到曲沃。

    丁未這天,到文公的祖父武公的廟中朝見。

    戊申,派人在高梁這地方把懷公殺掉。

    不寫在《春秋》上,也因為晉國沒有通知魯國。

    呂甥、郤芮恐怕文公迫害他們,想把他的宮殿燒掉,同時殺掉晉文公。

    寺人披請求見晉文公,公派人責備他,并且辭謝不見,說:“蒲城那件事,君叫你第二天到,你當天就來了。

    後來我跟着狄君到渭水邊上打獵,你奉惠公命來殺我,命你三天後來,你中間那天就來了,雖然有君的命令,但是來得怎麼那麼快呢?被你斬斷的衣服袖子仍舊存在,你可以走了。

    ”回答說:“臣以為你已經回國了,必定知道為君的道理,要是還沒有知道,你恐怕又将遇着禍難。

    君的命令必須服從,是自古以來的制度。

    除掉君所痛恨的人,隻有盡着力量來做。

    蒲人同狄人我又何必管,現在你即位以後難道就沒有蒲狄了?齊桓公不管射鈎的事情,而任命管仲做宰相,你要改變齊桓公的做法,何必你下命令呢?要走的人很多,豈止我刑臣一個人。

    ”文公見了他,他把呂甥、郤芮的計謀告訴文公。

    三月,晉文公偷着在王城這地方與秦穆公相會。

    己醜傍晚,公宮着火,呂甥、郤芮沒有得到文公,就到了黃河邊上。

    秦穆公引誘他們将他們殺掉。

    晉文公就迎接夫人嬴氏回來。

    秦穆公派三千人送他回晉國,紀綱之仆,實際上是管理各種事務的人。

    當初,晉文公有一個小吏叫頭須,是給他看管錢财的,等到文公出國的時候,他把那些錢财全帶着逃走了。

    後來他就用這筆錢來請求别的國人來使文公回國。

    文公回來以後,他要求見。

    文公辭他說正在洗頭,他就對仆人說:“洗頭時心翻覆了,心翻覆所想的正相反,所以我不能見。

    住在這裡的是看守着國家,跟着出亡的就是拿着馬缰繩的仆人,這都是可以的。

    何必以住的人為罪犯呢?國君而拿匹夫做仇人,害怕的人恐怕很多了。

    ”仆人告訴晉文公,公趕緊見他。

    狄人把季隗送到晉國,而請留下他的兩個兒子。

    晉文公把女兒嫁給趙衰,生了原同、屏括、樓嬰。

    趙姬請把趙盾同他母親接來。

    趙衰辭謝。

    趙姬說:“得到新的寵愛而忘掉舊人怎樣來用人呢?非要迎接他不可。

    ”堅持邀請,趙盾就允許了。

    來了以後,以趙盾有才幹,屢次要求晉文公,使他做嫡子,而使她的三個兒子在他底下,以叔隗為嫡妻,而自己在底下。

     傳晉侯賞從亡者1,介之推不言祿2,祿亦弗及3。

    推曰:“獻公之子九人,唯君在矣4!惠懷無親,外内棄之,天未絕晉,必将有主5,主晉祀者,非君而誰?天實置之6,而二三子7以為己力,不亦誣乎?竊人之财,猶謂之盜,況貪天之功,以為己力乎8?下義其罪,上賞其奸9,上下相蒙,難與處矣10!”其母曰:“盍亦求之,以死誰怼11?”對曰:“尤而效之,罪又甚焉12!且出怨言,不食其食13。

    ”其母曰:“亦使知之若何14?”對曰:“言,身之文也15。

    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顯也16。

    ”其母曰:“能如是乎,與女偕隐17。

    ”遂隐而死。

    晉侯求之不獲,以綿上為之田18,曰:“以志吾過,且旌善人19。

    ” 今注 1晉侯賞從亡者:晉文公賞賜追随他出晉國的人。

     2不言祿:不說到祿位。

     3祿亦弗及:所以祿位也輪不到他。

     4唯君在矣:隻有你還存在。

     5天未絕晉,必将有主:上天如果不想使晉國斷絕,必将有為君的人。

     6天實置之:這件事實在是上天所安置的。

     7二三子:是第三位指定代名詞。

    指的是從晉文公出亡在外的人。

     8況貪天之功,以為己力乎:何況貪求上天的功勞,變成自己的力量嗎? 9下義其罪,上賞其奸:在下者有罪,卻自以為義,在上者不但不罰他的罪,反而賞他。

     10上下相蒙,難與處矣:蒙是欺騙。

    上下互相欺騙,這種人很難與他相處。

     11盍亦求之,以死誰怼:怼音對,怨恨的意思。

    為何不去求他,假設死了,那怨誰呢? 12尤而效之,罪又甚焉:責備而又仿效他,則豈不又加重罪狀。

     13且出怨言,不食其食:并且我說過怨望的話,不願意吃他的食。

    怨言指“上下相蒙,難與處矣”這句話。

     14亦使知之若何:也讓他知道怎麼樣。

     15言,身之文也:說話是代表身體的文章。

     16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顯也:身體将要隐遁,何必還用文章來表明志向,這是要求顯赫的意思。

     17能如是乎,與女偕隐:能這樣子嗎?我将與你一同隐遁。

     18以綿上為之田:用綿上為他的封田。

    綿上是告地,在今山西省介休縣西。

     19以志吾過,且旌善人:這為的記住我的過錯,且用以旌表有美德的人。

     今譯 晉文公将賞賜同他出亡的人,介之推不要求祿位,所以俸祿也到不了他身上。

    介之推說:“獻公的兒子九個人,隻有你還存在,惠公、懷公沒有親屬,國外同國内全都反對他們,天要不會使晉國絕後,必将有主人,主持晉國祭祀的人,不是你又是誰呢?這是天安排的,而他們以為是自己的力量,不也是胡說嗎?偷到旁人的财物,尚且稱他為盜賊,況且貪圖天的功勞以為自己的功勞嗎?下邊以他的罪過為有義,在上的不但不罰他的罪,反而賞他,上下互相欺騙,這種人很難同他們相處在一塊。

    ”他母親說:“何不去求他,假設你死了,還會怨恨誰?”介之推回答說:“說他們不對而又仿效他,豈不更加厲害嗎?并且我已經說了怨望的話,不吃他的飯。

    ”他母親說:“也讓他知道為什麼?”介之推說:“言語就是身上的文章,身體将要隐藏,何必再用文章來表明态度,這豈不是要求顯赫嗎?”他母親說:“能這樣辦嗎?我同你一同隐居吧!”就隐居到死了。

    晉文公去尋找他們得不到,把綿上的田地封給他說:“這為的是記住我的過錯,并且旌表一個好人。

    ” 傳鄭之入滑也1,滑人聽命。

    師還,又即衛2。

    鄭公子士、洩堵俞彌3帥師伐滑。

    王使伯服、遊孫伯4如鄭請滑5。

    鄭伯怨惠王之入而不與厲公爵也6,又怨襄王之與衛、滑也7,故不聽王命,而執二子8。

    王怒,将以狄伐鄭。

    富辰9谏曰:“不可。

    臣聞之,大上以德撫民10,其次親親以相及11也。

    昔周公吊二叔之不鹹12,故封建親戚以蕃屏周13。

    管14、蔡、郕、霍、魯、衛、毛15、聃16、郜、雍17、曹、滕、畢18、原、酆19、郇,文之昭也20。

    邘21、晉、應22、韓23,武之穆也24。

    凡、蔣25、邢、茅26、胙27、祭28,周公之胤也29。

    召穆公思周德之不類30,故糾合宗族于成周而作詩31曰:‘常棣之華,鄂不32,凡今之人,莫如兄弟33。

    ’其四章曰:‘兄弟阋于牆,外禦其侮34。

    ’如是,則兄弟雖有小忿,不廢懿親35。

    今天子不忍小忿以棄鄭親36,其若之何37?庸勳,親親,昵近,尊賢,德之大者也38;即聾,從昧,與頑,用嚚,奸之大者也39。

    棄德,崇奸,禍之大者也40。

    鄭有平、惠之勳41,又有厲、宣之親42,棄嬖寵而用三良43,于諸姬為近44。

    四德具矣。

    耳不聽五聲之和為聾45,目不别五色之章為昧46,心不則德義之經為頑47,口不道忠信之言為嚚48,狄皆則之,四奸具矣。

    周之有懿德也,猶曰莫如兄弟,故封建之。

    其懷柔天下也,猶懼有外侮49。

    扞禦侮者莫如親親50,故以親屏周。

    召穆公亦雲51。

    今周德既衰,于是乎又渝周、召以從諸奸52,無乃不可乎?民未忘禍,王又興之,其若文、武何53?”王弗聽,使頹叔、桃子出狄師54。

     今注 1鄭之入滑也:滑是姬姓國,在今河南偃師縣南二十裡。

    鄭國軍隊占領滑國。

     2師還,又即衛:等到軍隊回去,滑人又同衛人聯合。

     3洩堵俞彌:洩是姓,堵俞彌為鄭大夫。

    洩堵俞彌即洩堵寇,亦稱堵俞彌。

     4伯服、遊孫伯:皆周大夫。

     5如鄭請滑:到鄭國去請求免除對滑國的讨伐。

     6鄭伯怨惠王之入而不與厲公爵也:鄭伯指鄭文公。

    鄭文公怨望周惠王到成周而不給鄭厲公爵杯。

    此事在魯莊公二十一年。

     7又怨襄王之與衛、滑也:又怨望周襄王助衛國和滑國。

     8執二子:就是拘捕伯服與遊孫伯。

     9富辰:周大夫。

     10大上以德撫民:以德撫民指着無親疏遠近。

     11其次親親以相及:再次等先講最親近的,然後及于疏遠。

     12昔周公吊二叔之不鹹:二叔指着夏同殷的末世。

    有人以為二叔是指着蔡叔與管叔者非,因為管、蔡也在文王十六國之内,而封在前。

    此句謂從前周公哀傷夏同殷的末世與其親戚不能和善。

     13故封建親戚以蕃屏周:所以廣封他的兄弟以為周室的屏藩。

     14管:姬姓國,在今河南省鄭縣縣治。

     15毛:姬姓國,在今河南省宜陽縣境。

     16聃:姬姓國,在今河南省新鄭縣東。

     17雍:姬姓國,在今河南省修武縣西。

     18畢:姬姓國,在今陝西省鹹陽縣北五裡。

     19酆:姬姓國,在今陝西省戶縣東五裡。

     20文之昭也:文王的後而屬于昭級。

    古人由于初民的傳統,分為昭、穆兩級,所以為定婚姻的制度,《中國古代社會新研》這部書中說:中國古代的昭、穆等于現在初民社會的婚級。

     21邘:姬姓國,在今河南省沁陽縣西北三十裡。

     22應:姬姓國,在今河南省魯山縣東三十裡。

     23韓:姬姓國,在今陝西省韓城縣南十八裡。

     24武之穆也:四國皆是武王的後人,而屬于穆級。

    《周書·酒诰》:“乃穆考文王,肇國在西土。

    ”《詩·載見》:“率見昭考,以孝以享。

    ”《毛傳》:“昭考武王也。

    ”于是:“昭生穆,穆生昭。

    ”循環不已。

     25蔣:姬姓國,在今河南省固始縣西北七十裡。

     26茅:姬姓國,在今山東省金鄉縣西北四十裡。

     27胙:姬姓國,在今河南省延津縣東北二十五裡。

     28祭:姬姓國,在今河北省長垣縣東北。

     29周公之胤也:周公的後代。

     30召穆公思周德之不類:召穆公即召虎,他想到周的後人不能和洽。

     31故糾合宗族于成周而作詩:這篇屬于《毛詩·小雅·鹿鳴之什》。

     32常棣之華,鄂不:音韋。

    是光明貌。

    常棣是棣樹。

    此句意思是常棣樹的花,沒有不發光的。

     33凡今之人,莫如兄弟:凡是現在的人,沒有比兄弟再好的。

     34兄弟阋于牆,外禦其侮:兄弟在牆内可以相争奪,但是在牆外則要一起抵抗外人的侮辱。

     35不廢懿親:但是不忘記他們美的親屬。

     36今天子不忍小忿,以棄鄭親:現在天子不能忍讓小的争執,以至于放棄鄭國的親屬。

     37其若之何:這怎麼可以? 38庸勳,親親,昵近,尊賢,德之大者也:用勳勞,親敬親屬,親近近人,尊重賢者,皆是最大的德行。

     39即聾,從昧,與頑,用嚚,奸之大者也:接近聾人,随從眼睛看不清楚者,心中不明道義者,口中不能說忠信話的人,這類皆是禍亂之最大的。

     40棄德,崇奸,禍之大者也:舍德行聚集奸邪,禍是最大的。

     41鄭有平、惠之勳:鄭國在周平王惠王時皆有功勞,《左傳》記載“我周之東遷晉鄭是依”。

    周惠王出奔,鄭厲公又納王,皆見《左傳》。

     42又有厲、宣之親:鄭國始封的桓公友是周厲王的兒子,周宣王的母弟,所以說鄭國又與周厲王、宣王皆極親近。

     43棄嬖寵而用三良:僖公七年鄭殺嬖臣申侯,十六年又殺寵子子華,用三良臣是指的叔詹、堵叔、師叔。

     44于諸姬為近:在各姬同姓國中距離王都最近。

     45耳不聽五聲之和為聾:耳不能分辨宮、商、角、徵、羽的調和名為聾。

     46目不别五色之章為昧:眼睛不能辨别青、黃、藍、白、黑五種顔色為昧。

     47心不則德義之經為頑:心不聽從德及義的準繩名為頑。

     48口不道忠信之言為嚚:口中不能說忠及信的言辭名為嚚。

     49猶懼有外侮:尚且怕有外來的侮辱。

     50扞禦侮者莫如親親:能抵抗外侮的以親近親屬為最。

     51召穆公亦雲:按《國語·周語·常棣》這篇實是周公所作,召穆公重新賦所以說亦雲。

     52于是乎又渝周、召以從諸奸:渝等于變,又變亂周公召公親近兄弟的道理,而從奸亂的方式。

     53其若文、武何:那如何對得起文王、武王嗎? 54使頹叔、桃子出狄師:頹叔、桃子皆周大夫,桃子作姚子。

    使他們令狄人出軍隊。

     今譯 鄭國的攻入滑國,滑人就聽從命令。

    等到鄭國軍隊班師以後他又同衛國聯合。

    鄭國的公子士、洩堵俞彌率領軍隊來讨滑國。

    王就派伯服、遊孫伯到鄭國請求不要攻滑國。

    鄭厲公很恨惠王到都城而又不給鄭厲公爵杯,又恨襄王幫助衛國和滑國,所以不聽王的命令就把兩人全逮起來。

    周襄王也惱怒,将用狄國軍隊伐鄭國。

    富辰就進谏說:“不可以。

    我聽說過,最好的辦法是以德來撫慰人民,第二種就是先親而後疏。

    從前周公因為夏、殷兩末世不尊重王的命令,所以大封親戚為周室的屏藩。

    管、蔡、郕、霍、魯、衛、毛、聃、郜、雍、曹、滕、畢、原、酆、郇,這是文王的後人而列入昭級的。

    邘、晉、應、韓是武王的後人列入穆級的。

    凡、蔣、邢、茅、胙、祭全是周公的後人。

    從前召穆公想到周之後人會不和洽,所以聯合宗族在成周都城做了一首詩說:‘常棣的花沒有不光輝的,現在的人沒有兄弟不親愛的。

    ’第四章又說:‘兄弟在牆内可以互相争奪,可是對外要共同抵抗侮辱。

    ’如此兄弟雖有小的不高興但不會廢掉美的親戚。

    現在天子不忍小憤怒,而棄掉鄭的親戚,這怎麼可以?庸勳、親親、昵近、尊賢,這是德行最大的;即聾、從昧、與頑、用嚚,這是最大的奸行。

    棄德崇拜奸行這是禍害最大的。

    鄭國對平王、惠王有功,與厲王、宣王親近,放棄喜愛的人而用三良,在諸姬姓中為最近。

    四種德行全都完具了。

    耳聽不到五聲的和諧叫作聾,眼睛不能看到五色叫作昧,心裡不能聽從德義的經叫作頑,嘴裡不說忠信的話叫作嚚,狄人全以為準則,這四種奸行全都完具了。

    周最好的時候,尚且說,沒有比兄弟再好的,所以大事封建。

    這是為的安定天下,尚且怕有外邊的侮辱,可以抵抗外侮的,沒有再比親戚更好的,所以拿親戚來屏藩周。

    召穆公也這麼說。

    現在周的德行已經衰弱,又變了周、召親近兄弟的道理來随從各奸亂的辦法,這大約是不可以的。

    人民沒有忘了禍亂,王又興起他,這怎麼對得起文王、武王呢?”王不聽這些話,叫周大夫頹叔、桃子使狄國的軍隊出動。

     經夏,狄伐鄭。

     傳夏,狄伐鄭,取栎1。

    王德狄人2,将以其女為後。

    富辰谏曰:“不可。

    臣聞之曰,報者倦矣,施者未厭3。

    狄固貪惏4,王又啟之5。

    女德無極,婦怨無終6,狄必為患。

    ”王又弗聽。

    初,甘昭公7有寵于惠後8,惠後将立之,未及而卒。

    昭公奔齊9,王複之10。

    又通于隗氏11。

    王替12隗氏。

    頹叔、桃子曰:“我實使狄,狄其怨我13。

    ”遂奉大叔以狄師攻王14。

    王禦士15将禦之。

    王曰:“先後其謂我何16,甯使諸侯圖之17。

    ”王遂出。

    及坎欿18,國人納之19。

    秋,頹叔、桃子奉大叔以狄師伐周。

    大敗周師,獲周公忌父、原伯、毛伯20、富辰。

    王出适鄭,處于氾21。

    大叔以隗氏居于溫22。

     今注 1栎:鄭地,在今河南省禹縣。

     2王德狄人:周襄王感謝狄人。

     3報者倦矣,施者未厭:報答的人已經很疲倦,施舍的人不能滿足。

     4狄固貪惏:惏音同婪。

    狄人固然很貪心,好殺人取财。

     5王又啟之:而王又開啟他的貪心。

     6女德無極,婦怨無終:婦女的心願永遠沒有完,而婦女的憤怨也永遠沒有停止。

     7甘昭公:就是王子帶。

    食邑在甘邑。

    甘在今河南省洛陽縣西二十五裡。

     8有寵于惠後:為周惠王皇後所寵愛。

    惠後是周襄王及叔帶的母親。

     9昭公奔齊:即叔帶奔齊,在魯僖公十二年。

     10王複之:王又召他回周的都城,在魯僖公二十二年。

     11又通于隗氏:又私通于周襄王所立的狄後。

     12王替:王廢掉皇後隗氏。

     13我實使狄,狄其怨我:是我出使迎隗氏來,如今隗氏被廢,狄人将怨恨我。

     14遂奉大叔以狄師攻王:于是奉着叔帶用狄人的軍隊攻擊周王的軍隊。

     15王禦士:據《周禮》說:“王之禦士十二人。

    ” 16先後其謂我何:先後是周惠王的皇後。

    此句意思為誅大叔帶,恐違背先後的志願。

     17甯使諸侯圖之:甯可讓諸侯來計謀他。

     18坎欿:周邑,在今河南省鞏縣東。

     19國人納之:春秋的時候,所謂國人,全都是指貴族而言。

    納之是說迎接他回周都。

     20周公忌父、原伯、毛伯:皆是襄王的黨羽。

     21氾:鄭地,在今河南省襄城縣南一裡。

     22溫:周地,在今河南省溫縣西南三十裡。

     今譯 夏天,狄國人侵伐鄭國,占據了栎這地方。

    周襄王感謝狄人,将以他的女兒做王後。

    富辰就進谏說:“不可以,我聽見有人說過,報答的人已經疲倦,施舍的人沒有滿足,狄國人本來就很貪心,王你又開啟他。

    女人的心願沒有完的,婦人的怨望也沒有完,狄人必定為患難。

    ”周襄王又不聽。

    最早的時候,王子帶很得惠後寵愛。

    惠後想立他為王,沒有成功,惠後就死了,王子帶就逃奔到齊國,後來王又叫他回來。

    他又同周襄王所定的狄後隗氏通奸。

    王廢掉隗氏。

    頹叔、桃子說:“是我出使迎隗氏來,如今隗氏被廢,狄人一定很怨恨我們。

    ”就同王子帶用狄人的軍隊攻打周襄王,王的左右軍隊将抵抗。

    周襄王說:“先王太後會怎樣批評我呢?甯可叫諸侯來管。

    ”周襄王就出去。

    到了坎欿這地方,國裡貴族全叫他回來。

    秋天,頹叔、桃子,侍奉王子帶用狄國軍隊來伐周國,大敗周國軍隊,捕獲周公忌父、原伯、毛伯、富辰。

    王到鄭國去,住到氾這地方。

    王子帶同隗氏住到溫這地方。

     傳鄭子華之弟子臧出奔宋1,好聚鹬冠2,鄭伯聞而惡之3,使盜誘之4。

    八月,盜殺之于陳、宋之間,君子曰:“服之不衷,身之災也5,《詩》曰:‘彼己之子,不稱其服6。

    ’子臧之服,不稱也夫7。

    《詩》曰:‘自诒伊戚8。

    ’其子臧之謂矣!《夏書》9曰:‘地平天成稱也10!’” 今注 1鄭子華之弟子臧出奔宋:因為鄭子華在魯僖公十六年被殺,所以他的弟弟子臧出奔到宋國。

     2好聚鹬冠:鹬音玉,水鳥名,嘴長,背灰色,常栖田澤,捕食小魚及昆蟲。

    此句意思是喜歡将水鳥的羽毛,做成一頂帽子。

     3鄭伯聞而惡之:鄭伯聽說後不喜歡他。

     4使盜誘之:用強盜來引誘他。

     5服之不衷,身之災也:穿衣服不合适,這是對身體很有災害的。

     6彼己之子,不稱其服:他這個人對于他穿的衣服很不合适。

     7子臧之服,不稱也夫:子臧的衣服,是很不合适的。

     8自诒伊戚:自己找到憂慮。

    這是《小雅》詩篇。

     9《夏書》:是逸書。

     10地平天成稱也:地平了他的教化,天也成了他的施為,上下相稱為宜。

     今譯 鄭國子華的弟弟子臧逃到宋國去,喜歡用鹬鳥的羽毛做的帽子,鄭伯聽說後很不高興,用強盜來引誘他。

    八月,強盜将子臧殺在陳、宋的中間。

    君子說:“衣服的不合适是身體的災害。

    《詩經·曹風》說:‘這個人穿的衣服不合适。

    ’子臧的衣服是很不合适的。

    《詩經·小雅》說:‘自己找的麻煩。

    ’這是指着子臧說的。

    《夏書》說:‘地平同天成這全是因為相稱的關系。

    ’” 傳宋及楚平1,宋成公如楚。

    還,入于鄭2。

    鄭伯将享之3,問禮于皇武子4。

    對曰:“宋,先代之後也5,于周為客,天子有事,膰焉6,有喪,拜焉7。

    豐厚可也8。

    ”鄭伯從之,享宋公有加9,禮也。

     今注 1宋及楚平:宋同楚國和談。

     2還,入于鄭:回來的時候,進入鄭國首都。

     3鄭伯将享之:鄭伯将用宴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