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七

關燈
交代。

     9吾以靖國也:我是為安定國家。

     10夫有大功而無貴仕:要是這個人有大的功勞而沒有貴顯的位子。

     11其人能靖者與有幾:這種人能安定國家的能有幾個呢? 今譯 秋天,楚大夫子玉率領軍隊征伐陳國,因陳國背着楚而與宋國勾結,于是攻下焦、夷,并修了頓國的城牆才班師回國。

    子文以為這是他的功勞,叫子玉接着子文做令尹。

    楚大夫薳呂臣說:“你如何對國家交代?”回答說:“我是為安定國家!若這個人有大的功勞,而沒有貴顯的位子,這種人能安定國家的又有幾個呢?” 傳九月,晉惠公卒。

    懷公立命無從亡人1,期期而不至2,無赦。

    狐突3之子毛及偃4,從重耳在秦5,弗召。

    冬,懷公執狐突曰:“子來則免6。

    ”對曰:“子之能仕,父教之忠,古之制也。

    策名委質,貳乃辟也7。

    今臣之子,名在重耳有年數矣8,若又召之,教之貳也9。

    父教之貳,何以事君10?刑之不濫,君之明也,臣之願也11。

    淫刑以逞,誰則無罪12?臣聞命矣!”乃殺之。

    蔔偃稱疾不出13,曰:“《周書》有之,乃大明服14。

    己則不明,而殺人以逞,不亦難乎?民不見德而唯戮是聞15,其何後之有16?” 今注 1懷公立命無從亡人:王念孫說:“懷公下脫立字……《太平禦覽·人事部》五十九,治道部二,兩引此文,皆作‘懷公立命無從亡人’,則宋初本尚有未脫立字者。

    ”此謂不許随從公子重耳,亡人指重耳。

     2期期而不至:第一個“期”是動詞,為約定時期。

    第二個“期”是名詞,為過了時期。

    而不至是到時不來到。

     3狐突:是晉公子重耳的外祖父。

     4毛及偃:狐毛及狐偃皆是重耳的舅父。

     5從重耳在秦:他們随從着重耳在秦國。

     6子來則免:你的兒子要來了就可以赦免你。

     7策名委質,貳乃辟也:策名是把名字寫在竹簡上。

    委質是貢獻贽見的禮物。

    貳乃辟也是指改變心意,這是犯罪的。

     8名在重耳有年數矣:他的名字寫在重耳那裡已經有若幹年了。

     9教之貳也:這是教給他改變心意。

     10父教之貳,何以事君:父親教兒子背叛,那怎麼能夠侍奉君上。

     11刑之不濫,君之明也,臣之願也:刑法的不濫加施行,這是君上的賢明,也是做臣子的願望。

     12淫刑以逞,誰則無罪:濫施刑罰,以快君心,那麼誰還沒有罪呢? 13稱疾不出:借口生疾以免除上朝。

     14《周書》有之,乃大明服:《周書》是《尚書·康诰》篇的文辭。

    乃大明服是說君能賢明,人民自然服從。

     15唯戮是聞:人民隻聽見殺戮。

     16其何後之有:這怎麼樣能有後代? 今譯 九月,晉惠公死。

    懷公命晉人不許随從公子重耳,若過了約定時期,還不回來的,則不可赦免。

    狐突的兒子毛及偃都跟随重耳在秦國,狐突未召他們回國。

    冬天,懷公捉拿狐突說:“你的兒子要來了就可以赦免你。

    ”回答說:“若兒子到了能做官的年齡,做父親的教導他應忠心于職守,這是古時的禮制。

    要把名字寫在竹簡上,并貢獻贽見的禮物,若背叛君上,這是犯罪的。

    現在我的二個兒子,追随重耳已有數年了,若把他們召回來,這是教給他們背叛君上。

    做父親的人教兒子背叛君上,那又怎麼能夠侍奉君上?刑法的不濫加施行,這是君上的賢明,也是做臣子的願望。

    濫施刑法,以快君心,那麼誰能免于罪呢?臣子願聽君上的命令。

    ”于是狐突被殺。

    蔔偃借口生病,以避免上朝,說道:“《周書》有句話,是說君能賢明,人民自然服從。

    自己既不夠賢明,而又任意殺戮以逼人民服從,這不是很難的嗎?人民不見德行,隻聽見殺戮,這又怎麼樣能夠有後代呢?” 經冬,十有一月,杞子卒。

     傳十一月,杞成公1卒。

    書曰“子”杞夷也2。

    不書名,未同盟也3,凡諸侯同盟,死則赴以名4,禮也。

    赴以名則亦書之,不然則否,辟不敏也5。

     今注 1杞成公:成公名王臣,為杞國君。

     2書曰“子”杞夷也:《春秋》上寫着杞子,因為杞國用夷人的禮節。

     3不書名,未同盟也:不寫他的名字,因為魯國沒有同他同盟。

     4死則赴以名:要是他死的時候,就以他的名字來訃告。

     5不然則否,辟不敏也:要沒有同盟,而又不以他的名字來訃告,就不寫在《春秋》上,這是為了避免不審慎。

     今譯 十一月,杞成公死。

    《春秋》上寫着杞子,因為杞國用夷人的禮節。

    不寫他的名字,因為魯國沒有同他同盟,凡是諸侯加入了同盟,他死的時候,就以他的名字來訃告,這是種禮。

    用他的名字來訃告,《春秋》上也就寫上名字,要沒有同盟,而又不以他的名字來訃告,就不寫在《春秋》上,這是為了避免不審慎。

     傳晉公子重耳之及于難也1,晉人伐諸2蒲城。

    蒲城人欲戰3,重耳不可,曰:“保君父之命而享其生祿,于是乎得人4。

    有人而校,罪莫大焉5。

    吾其奔也。

    ”遂奔狄。

    從者狐偃、趙衰6、颠颉7、魏武子8、司空季子9。

    狄人伐咎如10,獲其二女叔隗、季隗,納諸公子11。

    公子取季隗,生伯鯈12、叔劉。

    以叔隗妻趙衰,生盾13。

    将适齊,謂季隗曰:“待我二十五年不來而後嫁。

    ”對曰:“我二十五年矣,又如是而嫁,則就木焉14,請待子。

    ”處狄十二年而行15。

    過衛,衛文公不禮16焉。

    出于五鹿17,乞食于野人18,野人與之塊19,公子怒,欲鞭之。

    子犯20曰:“天賜也21。

    ”稽首受而載之22。

    及齊,齊桓公妻之23,有馬二十乘24。

    公子安之25,從者以為不可26。

    将行,謀于桑下27。

    蠶妾在其上28,以告姜氏。

    姜氏殺之,而謂公子曰:“子有四方之志29,其聞之者,吾殺之矣。

    ”公子曰:“無之30。

    ”姜曰:“行也。

    懷與安,實敗名31。

    ”公子不可。

    姜與子犯謀,醉而遣之32。

    醒,以戈逐子犯。

    及曹,曹共公33聞其骈脅34,欲觀其裸35,浴,薄而觀之36。

    僖負羁37之妻曰:“吾觀晉公子之從者皆足以相國38,若以相,夫子39必反其國。

    反其國,必得志于諸侯40。

    得志于諸侯而誅無禮,曹其首也。

    子盍蚤自貳41焉。

    ”乃饋盤飧,寘璧焉42。

    公子受飧,反璧43。

    及宋,宋襄公贈之以馬二十乘。

    及鄭,鄭文公44亦不禮焉。

    叔詹45谏曰:“臣聞天之所啟,人弗及也。

    晉公子有三焉,天其或者将建諸46,君其禮焉。

    男女同姓,其生不蕃47,晉公子,姬出也,而至于今48,一也。

    離外之患,而天不靖晉國,殆将啟之49,二也。

    有三士足以上人而從之50,三也。

    晉、鄭同侪51,其過子弟52,固将禮焉53,況天之所啟乎54?”弗聽。

    及楚,楚子飨之55,曰:“公子若反晉國,則何以報不穀56?”對曰:“子女玉帛則君有之57,羽毛齒革則君地生焉。

    其波及晉國者,君之餘也58,其何以報君?”曰:“雖然,何以報我59?”對曰:“若以君之靈得反晉國,晉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60,若不獲命61,其左執鞭弭,右屬櫜鞬,以與君周旋62。

    ”子玉請殺之。

    楚子曰:“晉公子廣而儉63,文而有禮64。

    其從者肅而寬65,忠而能力66。

    晉侯無親,外内惡之67。

    吾聞姬姓,唐叔之後,其後衰者也,其将由晉公子乎68?天将興之,誰能廢之?違天必有大咎69。

    ”乃送諸秦。

    秦伯納女五人,懷嬴與焉70。

    奉匜沃盥,既而揮之71。

    怒曰:“秦、晉匹也,何以卑我72。

    ”公子懼。

    降服而囚73。

    他日,公享之74。

    子犯曰:“吾不如衰之文也75,請使衰從。

    ”公子賦《河水》76,公賦《六月》77,趙衰曰:“重耳拜賜78。

    ”公子降拜稽首79,公降一級而辭焉80。

    衰曰:“君稱所以佐天子者命重耳81,重耳敢不拜82?” 今注 1重耳之及于難也:重耳遭受到骊姬的患難。

     2伐諸:伐他,他指公子重耳。

     3欲戰:想着抵抗。

     4保君父之命而享其生祿,于是乎得人:保有君父的命令而受他的養祿,然後才能聚人得衆。

     5有人而校,罪莫大焉:有很多的人衆,而與君父校勝負,罪過很大。

     6趙衰:衰音崔。

    為趙夙的弟弟。

     7颠颉:晉文公的大夫。

     8魏武子:即魏犨,畢萬的兒子。

     9司空季子:即胥臣。

     10咎如:是赤狄的别種,隗姓,音牆,咎音糕。

     11納諸公子:嫁給公子重耳。

     12伯鯈:鯈音酬。

     13生盾:盾即趙宣子,後為晉國的忠臣。

     14我二十五年矣,又如是而嫁,則就木焉:我今年已經二十五歲,再過二十五年而再嫁人,那将進入棺木。

     15處狄十二年而行:晉文公以僖公五年出奔狄,到僖公十六年方才離開狄國,所以說他居住在狄國共十二年。

     16衛文公不禮:衛文公不以禮款待他。

     17五鹿:衛地,在今河北省濮陽縣南三十裡。

     18乞食于野人:同野人要吃食。

    野人就是農夫。

    《論語》中孔子曰:“先近于禮樂,野人也。

    ”與此同義。

     19與之塊:給他一個土塊。

     20子犯:就是狐偃。

     21天賜也:得一塊土,這是代表得國家的祥瑞,所以說它是天所賞賜的。

     22稽首受而載之:稽首就是首至地,等于漢朝以後的磕頭。

     23齊桓公妻之:齊桓公将女兒嫁給他。

     24有馬二十乘:每四匹馬為一乘,二十乘共八十匹。

     25公子安之:公子不想回到晉國,就安居在齊國。

     26從者以為不可:侍從的人以為這不可以。

     27謀于桑下:在桑樹底下讨論。

     28蠶妾在其上:養蠶的女子在桑樹上。

     29子有四方之志:你有到四方去的志願。

    所謂四方是東、西、南、北。

     30無之:沒有這回事。

     31行也。

    懷與安,實敗名:走吧。

    懷念同安居,這全是毀名譽的事。

     32醉而遣之:将他灌醉後送他上車離開齊國。

     33曹共公:名讓。

     34骈脅:骈就是合,脅就是肋骨,骈脅是說肋骨合并的意思。

     35欲觀其裸:想看見他赤身的樣子。

     36薄而觀之:接近去看他。

     37僖負羁:是曹大夫。

     38相國:做國家的宰相。

     39夫子:春秋的時候貴族相互稱皆曰子,可是在貴族不在面前的時候就稱他為夫子。

     40必得志于諸侯:必定在諸侯之中得志。

     41盍蚤自貳:你何不早點自己跟他接近。

     42乃饋盤飧,寘璧焉:就送了他一盤食品,暗中在裡頭安置一塊玉。

     43反璧:公子退還那塊玉,表示明白他的意思。

     44鄭文公:名捷。

     45叔詹:鄭大夫。

     46天其或者将建諸:天意或者将立他為晉國君。

     47男女同姓,其生不蕃:男女同姓結婚,生下的後人不會很繁昌。

     48晉公子,姬出也,而至于今:晉公子的母親是大戎狐姬,而他一直能活到現在。

     49離外之患,而天不靖晉國,殆将啟之:公子重耳,他逃奔在外,而上天并不安定晉國,這是将要啟用他為晉國的君。

     50有三士足以上人而從之:他有三個從者皆能超過旁人而追随他。

     51晉、鄭同侪:晉國與鄭國同等級。

     52其過子弟:所經過的子弟。

     53固将禮焉:全都将以禮貌對他。

     54況天之所啟乎:何況是上天所啟用的人? 55楚子飨之:楚子宴享他。

     56則何以報不穀:将怎麼樣來報答我?不穀,乃是古時候王者自稱,因楚自稱王也。

     57子女玉帛則君有之:子女指人民,玉帛是指寶玉同錢币。

     58其波及晉國者,君之餘也:凡是能夠送到晉國的,那全是你所餘剩的。

     59何以報我:你如何報答我呢? 60其辟君三舍:那我必定躲避你九十裡。

    三十裡為一舍。

     61若不獲命:晉軍若三次後退,而楚人仍舊進攻。

     62其左執鞭弭,右屬櫜鞬,以與君周旋:櫜音高,為斂藏兵器之具,如弓衣、甲衣等。

    鞬音堅,為馬上盛弓矢之器。

    鞭是馬鞭,弭是弓套。

    此句謂左手拿着馬鞭與弓套,右手拿着甲衣與盛弓矢的器具,與你相追逐。

     63晉公子廣而儉:晉公子志向很寬廣而生活很節儉。

     64文而有禮:溫文而有禮貌。

     65其從者肅而寬:他的從人全都敬肅而寬大。

     66忠而能力:對于晉公子有忠心而能夠效力。

     67晉侯無親,外内惡之:晉惠公沒有親人,外人同晉國人全都恨惡他。

     68其後衰者也,其将由晉公子乎:姬姓是後來才衰落的,他的興起将由于晉公子嗎? 69天将興之,誰能廢之?違天必有大咎:天意将使他興起,誰又能廢除他?違背了天意必定得大的罪過。

     70秦伯納女五人,懷嬴與焉:秦穆公嫁給他五個女兒,懷嬴在其中。

     71奉匜沃盥,既而揮之:匜音移,沃盥器,奉音義皆同捧。

    他捧着洗面同洗手的器具,後來他卻拿水灑濺在重耳身上。

     72秦、晉匹也,何以卑我:秦同晉是兩個對等的國家,你怎麼能看不起我。

     73降服而囚:去了上身的衣服而自己以囚犯自待。

     74公享之:秦穆公享宴公子重耳。

     75吾不如衰之文也:我不如趙衰的文雅。

     76《河水》:佚詩。

     77《六月》:是《小雅·六月》篇。

     78重耳拜賜:重耳趕緊下台階拜受秦穆公的恩賜。

     79公子降拜稽首:公子由台上到台下去行稽首禮。

     80公降一級而辭焉:秦穆公下一個台階來辭謝。

     81君稱所以佐天子者命重耳:君是指秦穆公。

    你稱道如何輔佐天子來命令重耳。

     82重耳敢不拜:重耳不敢不拜首道謝。

     今譯 晉公子重耳遭受到骊姬讒害的那次患難時,晉獻公差人去蒲城伐他。

    蒲城人想要抵抗,重耳不肯,說:“保有君父的命令,而受他的養祿,然後才能聚人得衆。

    有很多的人衆,而與君父校勝負,再沒有比這更大的罪惡了,我還是逃罷。

    ”便逃到狄國去,跟從他的人有狐偃、趙衰、颠颉、魏武子、司空季子。

    後來狄人攻打咎如,虜了他的兩個女兒,名叫叔隗、季隗,狄人便送給公子,公子隻娶了季隗,生兩個兒子伯鯈、叔劉。

    把叔隗給了趙衰做妻子,生了趙盾。

    公子快要到齊國去了,對季隗說:“等我二十五年,如果我不來,你再出嫁。

    ”季隗回答道:“我已經二十五歲了,再過這些年出嫁,怕便要入棺木了,終身等你就是了。

    ”重耳留在狄國,過了十二年,方才離去。

    經過衛國,衛文公不用禮待他。

    走到五鹿,向鄉野人讨食吃,鄉野人卻給他一塊土,公子發怒,要想鞭打他。

    子犯說:“得一塊土這是得國的祥瑞,恐怕是天賜的呢!”便叩頭謝了,受着土塊,載在車上。

    到了齊國,齊桓公将女兒嫁給他,有馬八十匹。

    公子不想回到晉國,就安居齊國,侍從的人全以為這不可以,将要往他國去,相聚在桑樹底下讨論。

    恰好有個養蠶的女子在桑樹上聽到他們的計謀,便去告訴姜氏,姜氏怕她洩露,把她殺了,卻對公子說道:“你有經營四方的志願,聽得你計謀的人,我已經把她殺了。

    ”公子道:“我沒有這回事!”姜氏道:“你走吧!懷念同安居,這全是毀名譽的事。

    ”公子卻不肯他去,姜氏和子犯商量後,把重耳灌醉,送他上車離開齊國。

    公子酒醒後,惱怒他們的作弄,拿了戈追趕子犯。

    到了曹國,曹共公聽說重耳的肋骨是成片生的,想看他赤身的樣子,等到重耳洗浴時,共公便逼近去看他。

    曹大夫僖負羁的妻子對她丈夫說:“我看晉公子的随從,都可以做國家的宰相。

    如果重耳用他們輔佐,定能回到晉國。

    回到晉國以後,必定能做諸侯的霸主。

    做霸主以後,如果追責前日無禮的各國,曹國必定是第一個。

    你何不早點自己接納他?”僖負羁便送重耳一盤食品,暗中在底下放了一塊玉。

    公子接受了食物,卻把玉還給他。

    到了宋國,宋襄公送他八十匹馬。

    到了鄭國,鄭文公也不以禮貌待他。

    鄭大夫叔詹谏說:“臣聽說天意要啟用他,别人便不能及他。

    晉公子有三件事,天意或者将立他為晉國的國君,您應該以禮待他。

    凡男女同姓結合的,他的子孫一定不繁盛。

    晉公子的母親是大戎狐姬,而他卻能活到現在,這是第一種天意。

    他遭受骊姬之難,逃奔在外,而上天并不安定晉國,這将是啟用他為晉國的國君。

    這是第二種天意。

    他有狐偃、趙衰、賈佗三個從者,皆才具超過他人,而始終跟随重耳,這是第三種天意。

    晉、鄭本是同等的國家,就是晉國的子弟經過,鄭國也應該以禮對他,何況是上天将啟用的人呢?”鄭文公不聽他的話。

    重耳到了楚國,楚成王設宴飨他,而且說道:“公子若回到晉國,用什麼東西來謝我?”公子回答說:“人民、寶玉和錢币,是你有的,至于飛鳥的羽毛,走獸的齒革,是你國土上産的。

    凡是能夠在晉國的,那全是你所餘剩的,叫我用什麼報答你呢?”成王道:“話雖如此,你到底如何報答我呢?”公子回答說:“若靠你的威靈,能夠回到晉國,倘使将來晉、楚二國有戰事,在中原之地相遇,那麼我們晉兵必定退避九十裡,來報答你的恩德。

    若楚人仍舊進攻,那麼隻有左手執鞭和弓套,右手拿了甲衣與弓袋,與你相追逐了。

    ”子玉請成王殺死他。

    楚王說:“晉公子志願雖大,但生活很節儉。

    溫文而有禮貌。

    他的随從皆敬肅而寬大,對于晉公子有忠心且有能力。

    晉惠公沒有親人,諸侯臣民都厭惡他。

    我聽說姬姓是唐叔的後代,他的衰是最遲的。

    恐怕要從晉公子興起來呢!天意将使他興起,誰又能廢除他?違背了天意,必定有大災禍的。

    ”便送他到秦國去。

    秦穆公将五個女兒嫁給他,懷嬴也在其中。

    一天懷嬴捧了臉盆侍候公子洗臉,後來卻拿水灑濺重耳,怒道:“秦、晉是對等的國家,為什麼看輕我?”公子害怕,便去了上身的衣服而自己以囚犯自待。

    有一天,秦穆公享宴公子重耳。

    子犯說:“我不如趙衰的文雅,請使趙衰随從你罷。

    ”公子賦《河水》一章詩,穆公賦《六月》一章詩;趙衰說:“重耳!拜受秦賜罷!”公子便走下階去拜謝,行叩首禮。

    穆公走下一層階辭謝。

    趙衰說:“你把幫助天子的事吩咐重耳,重耳怎敢不拜呢?” 僖公二十四年(公元前六三六年) 經二十有四年春王正月。

     傳二十四年春王正月,秦伯納之1,不書不告入也2。

    及河,子犯以璧授公子曰:“臣負羁绁3從君,巡于天下,臣之罪甚多矣!臣猶知之,而況君乎?請由此亡4。

    ”公子曰:“所不與舅氏同心者,有如白水5。

    ”投其璧于河6。

    濟河,圍令狐7,入桑泉8,取臼衰9。

    二月甲午,晉師軍于廬柳10。

    秦伯使公子絷如晉師。

    師退,軍于郇11。

    辛醜,狐偃及秦、晉之大夫盟于郇12。

    壬寅,公子入于晉師,丙午,入于曲沃。

    丁未,朝于武宮13。

    戊申,使殺懷公于高梁14,不書亦不告也,呂郤畏偪15,将焚公宮而弑晉侯16,寺人披請見17,公使讓之,且辭焉18,曰:“蒲城之役,君命一宿,女即至19。

    其後餘從狄君以田渭濱20,女為惠公來求殺餘,命女三宿,女中宿至21,雖有君命,何其速也22?夫袪猶在,女其行乎23!”對曰:“臣謂君之入也,其知之矣24!若猶未也,又将及難25,君命無二,古之制也26。

    除君之惡,唯力是視27。

    蒲人、狄人,餘何有焉28。

    今君即位,其無蒲、狄乎29!齊桓公置射鈎而使管仲相30,君若易之,何辱命焉31?行者甚衆,豈唯刑臣32。

    ”公見之,以難告33。

    三月,晉侯潛會34秦伯于王城。

    己醜晦,公宮火,瑕甥、郤芮不獲公,乃如河上35。

    秦伯誘而殺之。

    晉侯逆36夫人嬴氏37以歸。

    秦伯送衛于晉三千人,實紀綱之仆38。

    初,晉侯之豎頭須,守藏者也39,其出也,竊藏以逃40,盡用以求納之41。

    及入,求見。

    公辭焉以沐42,謂仆人43曰:“沐則心覆,心覆則圖反,宜吾不得見也44。

    居者為社稷之守,行者為羁绁之仆45,其亦可也,何必罪居者?國君而仇匹夫,懼者其衆矣46。

    ”仆人以告,公遽見之47。

    狄人歸季隗于晉而請其二子48。

    文公妻趙衰,生原同、屏括、樓嬰49。

    趙姬請逆盾與其母50。

    子餘辭。

    姬曰:“得寵而忘舊,何以使人,必逆之51。

    ”固請,許之52。

    來,以盾為才53,固請于公,以為嫡子,而使其三子下之54,以叔隗為内子,而己下之55。

     今注 1秦伯納之:秦穆公派兵護送重耳入晉國。

     2不書不告入也:《春秋》不書此事,因為晉國也沒有告訴魯國說重耳返晉國。

     3臣負羁绁:羁音雞,馬絡頭,绁是馬缰的意思。

    我背着牽馬的工具。

     4請由此亡:請你自己回到晉國,我就從此逃去。

     5所不與舅氏同心者,有如白水:舅氏指狐偃,此句是重耳的誓詞。

    我若與你不同心,就等于這白水一樣。

     6投其璧于河:就把他那塊玉石扔到河水裡。

     7令狐:在今山西省猗氏縣西十五裡。

     8桑泉:在今山西省臨晉縣東十三裡。

     9臼衰:在今山西省解縣西北二十五裡有臼城。

     10廬柳:在今山西省猗氏縣西北。

     11郇:舊為姬姓國,文王子所封,後滅于晉。

    在今山西省猗氏縣西南。

     12狐偃及秦、晉之大夫盟于郇:狐偃同秦國、晉國的大夫全在郇參加盟誓。

     13丁未,朝于武宮:王引之以為應當做“丁未入于绛,朝于武宮”。

    因為武宮在绛,不在曲沃,必先入于绛,而後朝于武宮。

    武宮是文公之祖武公的廟。

     14高梁:晉地,在今山西省洪洞縣南臨汾縣東北。

     15呂郤畏偪:呂郤是指呂甥,與郤芮皆晉惠公的舊臣。

    畏偪是恐怕公子重耳對他們壓迫。

     16将焚公宮而弑晉侯:将燒晉文公的宮室,并且把晉文公殺掉。

     17寺人披請見:寺人是太監,名字叫披。

    請見是請求見晉文公。

     18公使讓之,且辭焉:晉侯讓仆人責備他,并且辭謝不見。

     19蒲城之役,君命一宿,女即至:在晉獻公派人伐公子重耳于蒲城的時候,當時命你第二天來,而你當天就來到。

     20以田渭濱:在渭水河邊上打獵。

     21女為惠公來求殺餘,命女三宿,女中宿至:女音同汝。

    你當時被晉惠公派來,來求狄國的君來殺我,命你經過三天來到,而你中間那天就來。

     22雖有君命,何其速也:雖然這是奉了君的命令,但是為何有這等的快? 23夫袪猶在,女其行乎:袪音驅,即袖口。

    這個衣袖仍舊存在,那麼你還是去吧! 24臣謂君之入也,其知之矣:我以為你回到晉國以後,必定已經能知道為君的道理。

     25若猶未也,又将及難:你要尚未能知道,又将遇上禍難。

     26君命無二,古之制也:君的命令不能改變,這是古來的制度。

     27除君之惡,唯力是視:去除君的不滿意的人,隻有盡力。

     28蒲人、狄人,餘何有焉:蒲人及狄人,對我有什麼意義? 29今君即位,其無蒲、狄乎:現在你即了君位,難道就沒有什麼蒲人、狄人了。

     30齊桓公置射鈎而使管仲相:齊桓公忘記射帶鈎的羞辱,而使管仲任宰相。

     31君若易之,何辱命焉:你要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