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七
關燈
小
中
大
國的患難。
經楚人伐随。
傳随以漢東諸侯1叛楚。
冬,楚鬬穀於菟2帥師伐随,取成而還3。
君子曰:“随之見伐,不量力也4,量力而動,其過鮮矣5。
善敗由己,而由人乎哉6!《詩》曰:‘豈不夙夜,謂行多露7。
’” 今注 1漢東諸侯:諸侯分在漢水以東的,據說多半是姬姓。
2鬬穀於菟:即令尹子文;於音烏,菟音徒。
3取成而還:取成就是盟誓講和。
講和後還是班師回來。
4随之見伐,不量力也:随國的被楚國讨伐,是他自己不知道他的力量有多少。
5量力而動,其過鮮矣:要研究自己的力量,然後動作,他的過錯就會很少。
6善敗由己,而由人乎哉:成功與失敗全在乎自己,難道是由旁人嗎? 7豈不夙夜,謂行多露:這是《詩經·召南》篇的詩,意思說,豈不肯早晨或晚上而去,但是怕走路遇見很多露水。
今譯 随國借着在漢水以東的姬姓諸侯背叛楚國。
到冬天,楚國的令尹子文就率領軍隊征伐随國,于是楚與随兩國盟誓講和,楚軍即班師回來。
君子說:“随國被楚國讨伐,是他自己不知道他的力量有多少。
凡先研究自己的力量,然後行動,他的過錯就會很少。
成功與失敗全在乎自己,難道是由旁人嗎?《詩經》上說:‘難道是不肯早晨或晚上而去,隻是怕走路時,遇見很多露水。
’” 傳宋襄公欲合諸侯,臧文仲聞之曰:“以欲從人則可,以人從欲鮮濟1。
” 今注 1以欲從人則可,以人從欲鮮濟:将自己的私心随從衆人的好處則可以,希望衆人從自己的私欲很少能成功。
今譯 宋襄公想要聯合諸侯各國,魯大夫臧文仲聽到了這件事就說:“将自己的私心随從衆人的好處則可以,希望衆人從自己的私欲則很少能成功。
” 僖公二十一年(公元前六三九年) 經二十有一年春,狄侵衛1。
今注 1狄侵衛:這是為邢的緣故。
此經無傳。
今譯 二十一年春天,狄人侵伐衛國。
經宋人、齊人、楚人,盟于鹿上。
傳二十一年春,宋人為鹿上1之盟,以求諸侯于楚2,楚人許之。
公子目夷曰:“小國争盟,禍也3。
宋其亡乎,幸而後敗4。
” 今注 1鹿上:鹿上,宋地,在今安徽省太和縣西有原鹿城。
江永說:“原鹿在宋之西南,于楚差近。
” 2以求諸侯于楚:是跟楚國要求準許諸侯來。
3小國争盟,禍也:小國指宋國,與大國争做盟主,這是禍害。
4宋其亡乎,幸而後敗:宋豈不要亡國,宋軍如果被楚國的軍隊打敗,這還是幸運的。
今譯 二十一年春天,宋人在鹿上舉行盟誓,并且跟楚國要求準許諸侯各國前來,楚國人答應了。
宋公子目夷說:“宋國以一個小國而與大國争做盟主,這是種禍害。
宋國豈不要亡國嗎?宋軍若被楚國的軍隊打敗,這還是幸運的。
” 經夏大旱。
傳夏大旱,公欲焚巫尪1,臧文仲曰:“非旱備也2,修城郭、貶食、省用、務穑、勸分,此其務也3。
巫尪何為?天欲殺之,則如勿生;若能為旱,焚之滋甚4!”公從之。
是歲也,饑而不害5。
今注 1公欲焚巫尪:巫尪是女巫,尪音汪。
僖公要想燒死女巫。
2非旱備也:這不是防備旱災該做的。
3修城郭、貶食、省用、務穑、勸分,此其務也:修理内城同外城,減少吃食,儉省用途,增産糧食,使糧食有無相濟,這就是真正要做的事務。
4若能為旱,焚之滋甚:她們若能為旱災,把她們燒死,旱災一定更加甚。
5饑而不害:農作物歉收,但是沒有傷害到老百姓。
今譯 夏天大旱,魯僖公要想燒死女巫,臧文仲就說:“這并不是防備旱災該做的,隻有修理内城同外城,減少吃食,儉省用途,增産糧食,使糧食有無相濟,這才是真正要做的事務。
女巫有什麼用呢?上天要殺死她,不如不要生她;假使她們能夠造成旱災,把她們燒死,旱災一定更加厲害。
”僖公聽從了他的說法。
這一年,雖有饑荒,卻不傷害人民。
經秋,宋公、楚子、陳侯、蔡侯、鄭伯、許男、曹伯會于盂,執宋公以伐宋。
傳秋,諸侯會宋公于盂1,子魚曰:“禍其在此乎?君欲已甚2,其何以堪之?”于是楚執宋公以伐宋。
冬,會于薄以釋之3,子魚曰:“禍猶未也,未足以懲君4。
” 今注 1盂:宋地,今河南省睢縣西北有盂亭。
2君欲已甚:君的私欲已經很厲害。
3會于薄以釋之:于是又會盟于薄,就放回宋襄公。
薄是宋地,在今河南省商丘西北。
4禍猶未也,未足以懲君:禍害尚沒有完全來到,這尚不足以懲戒宋君。
今譯 秋天,諸侯在盂地與宋公會盟。
子魚就說:“禍害将要在此地發生嗎?君的私欲已經很厲害了,諸侯将不能忍受他的作為。
”于是楚國人拘拿宋公去征伐宋國。
到了冬天,又會盟于薄地,就放回宋襄公。
子魚說道:“禍害尚沒有完全來到,這尚不足以懲戒宋君。
” 經冬,公伐邾1。
今注 1公伐邾:這是為邾國滅了須句國的緣故。
此經無傳。
今譯 冬天,魯僖公征伐邾國。
經楚人使宜申來獻捷1。
今注 1宜申是楚大夫鬬宜申。
獻捷是楚國戰勝宋國的戰利品。
此經無傳。
今譯 楚國人派遣大夫宜申到魯國獻上戰勝宋國的戰利品。
經十有二月,癸醜,公會諸侯盟于薄,釋宋公。
今注 此經的傳見“秋,宋公、楚子、陳侯、蔡侯、鄭伯、許男、曹伯會于盂,執宋公以伐宋”。
傳任、宿、須句、颛臾,風姓也1,實司大皞與有濟之祀2,以服事諸夏3。
邾人滅須句,須句子來奔,因成風也4。
成風為之言于公曰:“崇明祀,保小寡,周禮也5;蠻夷猾夏,周禍也6。
若封須句,是崇皞濟而修祀纾禍7也。
” 今注 1任、宿、須句、颛臾,風姓也:任在今山東省任城縣。
宿在今山東省東平縣東二十裡。
須句在山東省須冒縣西北。
颛臾在今山東省費縣西北八十裡有颛臾城。
2實司大皞與有濟之祀:他們管理大皞與有濟的祭祀。
大音泰,皞音浩。
3以服事諸夏:以服從侍奉諸夏。
可見春秋的時候并沒有把大皞列入諸夏之中,所以杜預說“與諸夏同服王事”。
不是春秋人的思想。
4因成風也:因為成風的緣故,須句是成風的母家。
5崇明祀,保小寡,周禮也:因為大皞與有濟的祭祀,所以應當推崇他,保護小國寡民,這是周的禮節。
6蠻夷猾夏,周禍也:猾等于亂。
蠻夷是指着邾國。
蠻夷來亂夏的制度,這是周代的禍亂。
7修祀纾禍:修建從前的祭祀而緩和禍亂。
今譯 任、宿、須句與颛臾同為風姓的國家。
他們是管理大皞與有濟的祭祀,用來服從侍奉諸夏。
邾國人滅了須句國,須句的子爵來投奔魯國,因為成風的緣故。
成風為了他們對魯僖公說:“因為大皞與有濟的祭祀,所以應當推崇他,保護小國寡民,這是周的禮節。
蠻夷(指邾國)來亂夏的制度,這是周代的禍亂。
如果加封了須句國,則是推崇大皞與有濟,并且修建從前的祭祀而緩和禍亂。
” 僖公二十二年(公元前六三八年) 經二十有二年春,公伐邾取須句。
傳二十二年春,伐邾取須句,反其君焉,禮也1。
今注 1反其君焉,禮也:将它的國君送歸須句的國都,這是合于撫恤寡小的禮的。
今譯 二十二年春天,征伐邾國而取得須句國,并且送歸它的國君,這是合于撫恤寡小的禮節。
傳三月,鄭伯如楚。
今譯 三月,鄭伯到了楚國。
經夏,宋公、衛侯、許男、滕子伐鄭。
傳夏,宋公伐鄭,子魚曰:“所謂禍在此矣1!” 今注 1所謂禍在此矣:我所說的禍亂就在這裡。
今譯 夏天,宋公侵伐鄭國,子魚說:“我所說的禍亂就在這裡啊!” 傳初,平王之東遷也1,辛有适伊川2,見被發而祭于野者,3曰:“不及百年,此其戎乎4?其禮先亡矣5!”秋,秦晉遷陸渾之戎于伊川6。
今注 1平王之東遷也:在平王東遷洛邑的時候。
2辛有适伊川:辛有是周大夫,往伊水邊上去。
3見被發而祭于野者:看見散着頭發而在野地裡祭祀的人。
4不及百年,此其戎乎:不到一百年,這就會變成戎的區域。
5其禮先亡矣:因為他們是披散着頭發祭祀,所以已經沒有禮節了。
6秦晉遷陸渾之戎于伊川:陸渾在今河南省嵩縣東北五十裡。
伊川,杜注:“伊川,周地,伊水也。
”此句謂秦國同晉國聯合把陸渾的戎遷到伊水邊上。
陸渾之戎是允姓,居住在今甘肅省安西縣西南的瓜州城。
今譯 最初,周平王東遷洛邑的時候,周大夫辛有往伊水邊上去,看見散着頭發而在野地裡祭祀的人,說道,“不到一百年,這裡就會變成戎的區域了,因為他們已經沒有禮節了。
”秋天,秦國同晉國聯合把陸渾的戎遷到伊水邊上。
傳晉大子圉1為質于秦,将逃歸2,謂嬴氏3曰:“與子歸乎?”對曰:“子晉大子,而辱于秦,子之欲歸,不亦宜乎4?寡君之使婢子5,侍執巾栉6,以固子7也。
從子而歸,棄君命也8。
不敢從,亦不敢言9。
”遂逃歸10。
今注 1大子圉:即晉懷公。
2将逃歸:預備逃回晉國。
3嬴氏:即懷嬴,為秦穆公女。
4子之欲歸,不亦宜乎:你想回晉國,不也是應當的嗎? 5婢子:杜預注:“婢子,婦人之卑稱也。
”這可以證明在韓之戰以前,秦穆公的女兒自稱婢子這句話,是不見于《左傳》原本的,否則杜預不必在此注。
6侍執巾栉:栉音至。
侍奉你并給你拿手巾同梳子,表示謙虛的意思。
7以固子:為的使你能安心在秦國。
8從子而歸,棄君命也:同你回晉國,這豈不是廢棄君主的命令。
9不敢從,亦不敢言:我不敢與你一同回晉國,也不敢說你逃走。
10遂逃歸:于是子圉逃回晉國。
今譯 晉國太子圉在秦國做人質時,預備逃回晉國,對妻子懷嬴說:“與你一起回去?”回答說:“你是晉國的太子,卻在秦國受到屈辱,你想回到晉國,不也是應當的嗎?父王派我來侍奉你,為的是使你能安心在秦國。
我同你回晉國,這豈不是廢棄君王的命令了。
我不敢與你一同回晉國,也不敢說你逃走。
”于是子圉逃回晉國。
傳富辰1言于王曰:“請召大叔2。
《詩》曰:‘協比其鄰,昏姻孔雲3。
’吾兄弟之不協,焉能怨諸侯之不睦4?”王說5,王子帶自齊複歸于京師,王召之也6。
今注 1富辰:周大夫。
2請召大叔:大叔即王子帶,在僖公十二年奔齊國。
請召,是叫他回周都。
3協比其鄰,昏姻孔雲:先同他的鄰居和諧,于是近親的婚姻就完全歸附了。
這是《詩經·小雅》的一句詩。
4吾兄弟之不協,焉能怨諸侯之不睦:我們兄弟的不和諧,安能怨望諸侯的不和睦。
5說:音義同悅。
6王召之也:這是周王召他回來的。
今譯 周大夫富辰對周王說:“請叫王子帶回周都。
《詩經》說:‘先同他的鄰居和諧,于是近親的婚姻就完全歸附了。
’我們兄弟間的不和諧,怎能夠怨望諸侯的不和睦呢?”周王聽了很高興,于是王子帶又回到了周的京都,這是周王召他回來的。
經秋八月,丁未,及邾人戰于升陉。
傳邾人以須句故出師,公卑邾1,不設備而禦之2。
臧文仲曰:“國無小不可易也3;無備,雖衆不可恃也4。
《詩》曰:‘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5。
’又曰:‘敬之敬之,天唯顯思,命不易哉6!’先王之明德,猶無不難也,無不懼也7。
況我小國乎?君其無謂邾小,蜂虿有毒8,而況國乎?”弗聽,八月丁未,公及邾師戰于升陉9,我師敗績10,邾人獲公冑11,縣諸魚門12。
今注 1公卑邾:魯僖公看不起邾國。
2不設備而禦之:沒有設防備就加以抵抗。
3國無小不可易也:國不管是否小,也不可輕易地對待。
4無備,雖衆不可恃也:要沒有預備,雖軍隊衆多也不可以仗恃。
5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戰戰兢兢表示恐懼的樣子,如同面臨深水,如同腳踩在薄的冰上。
這是《詩經·小雅》的一句詩。
6敬之敬之,天唯顯思,命不易哉:為國君者應當敬天,天是很明白的,并且承受天命并不容易。
這是《詩經·周頌》的詩。
7先王之明德,猶無不難也,無不懼也:先王有那麼多的德行,仍舊無所不畏難,無所不恐懼。
8蜂虿有毒:蜂虿,是蠍的一種。
蜂同蠍子全有毒。
9升陉:魯地。
在今山東省曲阜縣西南二十裡。
10我師敗績:魯國的軍隊整個崩潰。
11邾人獲公冑:邾人得到僖公的戰盔。
12縣諸魚門:魚門是邾國的都城門。
縣同懸,挂在魚門上。
今譯 邾國人因為須句的緣故而來征讨魯國,魯僖公因為看不起邾國,沒有防備就加以抵抗。
臧文仲說道:“國家不管是否小,也不可輕易地對待。
要是沒有備戰,軍隊衆多也是不可以仗恃的。
《詩經》上說:‘時刻有戒懼的心,如同面臨深水,如同腳踩在薄的冰上。
’又說:‘為國君者應當敬天,天意是很明白的,并且承受天命并不容易。
’先王雖有那麼多的德行,仍舊什麼都畏難,什麼都害怕。
何況我們要對付的是一個國家呢!君你不要說邾國很小,既然蜂虿全有毒,何況是一個國家呢?”僖公不聽,八月丁未,魯公同邾國軍隊交戰于升陉地,魯國的軍隊整個崩潰,邾人得到僖公的戰盔,而把它懸挂在邾國的都城門上。
傳楚人伐宋以救鄭。
宋公将戰。
大司馬固1谏曰:“天之棄商久矣2,君将興之,弗可赦也已3。
”弗聽。
今注 1大司馬固:杜預注說:“大司馬固,莊公之孫,公孫固也。
”另一說:固谏是動詞,為強力地谏诤,而大司馬是公子魚。
從此說。
2天之棄商久矣:上天不保護商,已經很久了。
宋是商朝的後裔。
3君将興之,弗可赦也已:你想要再興盛宋國,這種罪過是不可赦免的。
今譯 楚國人去讨伐宋國為的援救鄭國。
宋公将要迎戰。
大司馬公子魚強力地谏诤道:“上天不保護商,已經很久了。
你若想要再興旺宋國,這種罪過是不可赦免的。
”宋公不聽從。
經冬十有一月,己巳朔,宋公及楚人戰于泓,宋師敗績。
傳冬十一月,己巳朔,宋公及楚人戰于泓1。
宋人既成列2,楚人未既濟3。
司馬4曰:“彼衆我寡,及其未既濟也,請擊之。
”公曰:“不可。
”既濟,而未成列5,又以告。
公曰:“未可。
”既陳而後擊之6,宋師敗績,公傷股7,門官殲焉8。
國人皆咎公9。
公曰:“君子不重傷10,不禽二毛11。
古之為軍也,不以阻隘也12。
寡人雖亡國之餘13,不鼓不成列14。
”子魚曰:“君未知戰,勍敵之人15,隘而不列,天贊我也16。
阻而鼓之,不亦可乎?猶有懼焉17。
且今之勍者,皆吾敵也,雖及胡耇18,獲則取之,何有于二毛?明恥教戰,求殺敵也19。
傷未及死,如何勿重20?若愛重傷,則如勿傷。
愛其二毛,則如服焉21。
三軍以利用也,金鼓以聲氣也22。
利而用之,阻隘可也23。
聲盛緻志,鼓儳可也24。
” 今注 1泓:水名,在今河南省柘城縣北三十裡,是渦水的支流。
2宋人既成列:宋人已經排成行列。
3楚人未既濟:楚人尚未能完全渡過泓水。
4司馬:即公子目夷,子魚也。
5既濟,而未成列:已經渡過泓水,但是沒有排好隊伍。
6既陳而後擊之:等到楚人已經排好陣勢,然後宋人就來攻打。
7公傷股:宋襄公的腿受傷。
8門官殲焉:殲音尖,謂殺盡。
門官是守門的官吏。
9國人皆咎公:春秋時代所稱的國人皆指貴族,《左傳》中能找出不少的例子。
貴族們全都歸罪于宋襄公。
10君子不重傷:君子也指貴族。
不重傷是對已經受傷的敵人,不再使他受傷。
11不禽二毛:二毛指頭發有黑白兩種顔色的人,即指年長之人。
不禽是不擒獲。
12古之為軍也,不以阻隘也:古人的打仗,不因為關塞險阻以求勝。
13寡人雖亡國之餘:宋是商的後人,所以自稱為亡國之餘。
14不鼓不成列:鼓是進攻的行動。
所以這裡是說,不進攻不成列的敵人。
15君未知戰,勍敵之人:勍音擎,勇武貌。
你不知道打仗,在強敵的面前。
16隘而不列,天贊我也:在險隘的地方楚國沒有方法陳列陣勢,這是天幫我們的忙。
17猶有懼焉:這樣子還怕不能夠戰勝。
18胡耇:是高壽的人。
《周書·谥法解》,彌年壽考曰胡。
《爾雅》:耇壽也。
19明恥教戰,求殺敵也:明恥辱教導人民作戰,目的在求殺死敵人。
20傷未及死,如何勿重:受傷尚沒有死亡,為什麼不可以再殺害他? 21愛其二毛,則如服焉:要喜歡老人,則不如服從他。
22三軍以利用也,金鼓以聲氣也:三軍必因戰有利而動,金同鼓是用聲響鼓舞士氣。
23利而用之,阻隘可也:軍隊有利而動,那麼就是碰到地形有阻隘時也可以獲勝。
24聲盛緻志,鼓儳可也:金鼓的聲音使士氣旺盛,就是碰着惡劣地形,不能做成陣勢,也仍可獲勝。
今譯 冬天十一月初一的這天,宋公和楚國人交戰于泓地。
宋人已經排成行列,而楚人尚未能完全渡過泓水。
司馬公子魚說:“他們軍隊衆多而我軍寡少,在他們還未能全渡過泓水時,請擊潰他們。
”宋公說:“這不可以。
”在楚軍已經渡過泓水,但是還未排好隊伍時,公子魚又勸告宋公先戰。
宋公說:“還是不可以。
”等到楚人已經排好陣勢,然後宋人就來攻打,宋國軍隊打了敗仗,宋襄公的腿受了傷,守門的官吏也全都被殺盡。
貴族們都歸罪于宋襄公。
宋公說:“貴族對已經受傷的敵人,不再使他受傷。
不擒獲頭發有黑白兩種顔色的老人。
古時打仗的人,不憑借關塞險阻以求勝。
我宋國雖是亡國之後,但還是不進攻不成列的敵人。
”子魚說:“你不知道作戰,在強敵的面前,在險隘的地方,楚軍沒有方法陳列陣勢,這是上天幫我們的忙。
敵人受阻而我軍就進攻,這不也是可以嗎?這樣子還怕不能戰勝,況且現今所有的勁敵,皆是我們的敵人。
雖然是老人家,擒獲到就殺了,何必顧到他頭發是否花白呢?明恥辱教導人民作戰,目的在求殺死敵人。
受傷尚沒有死亡,為什麼不可以再殺害他?如不忍殺害他,那就幹脆不要傷他。
要愛憐他是頭發花白的老年人,倒不如去服從他。
三軍必因戰有利而動,金同鼓是用聲響來鼓舞士氣。
能善利用軍隊,就是碰到地形有阻隘時也可以獲勝。
金鼓的聲音使士氣旺盛,就是碰着惡劣地形,不能做成陣勢,也仍可以獲勝。
” 傳丙子晨,鄭文夫人芈氏、姜氏1勞楚子于柯澤2,楚子使師缙3示之俘馘4。
君子曰:“非禮也。
婦人送迎不出門,見兄弟不逾阈5,戎事不迩女器6。
”丁醜,楚子入飨于鄭7,九獻8,庭實旅百9,加笾豆六品10。
飨畢夜出,文芈送于軍,取鄭二姬11以歸。
叔詹曰:“楚王其不沒乎12!為禮卒于無别13,無别不可謂禮14,将何以沒15?”諸侯是以知其不遂霸也16。
今注 1芈氏、姜氏:芈氏是楚國的女兒,姜氏是齊國的女兒。
2柯澤:鄭地,在今河南省新鄭縣東南。
3師缙:楚國的樂師。
4示之俘馘:馘音國。
殺敵獻左耳曰馘。
給她們看俘虜同敵人的左耳。
5婦人送迎不出門,見兄弟不逾阈:阈音域,門限也。
女人送賓客皆不出大門,見自己的兄弟也不能超越屋子的門限。
6戎事不迩女器:意思是說俘虜或者死敵的左耳,皆不是能近婦人的物品。
7入飨于鄭:到鄭國都城去受飨宴。
8九獻:獻酒九次。
9庭實旅百:院中所陳列的物品有好幾百件。
10加笾豆六品:再加笾豆禮品六件。
11鄭二姬:文芈的女兒。
12楚王其不沒乎:不沒是不能壽終;楚王恐怕要不能壽終。
13為禮卒于無别:行禮到末了卻弄成男女無分别。
14無别不可謂禮:男女沒有分别就不可以說行禮。
15将何以沒:他怎麼能夠壽終。
16諸侯是以知其不遂霸也:所以諸侯也就明白,他不能夠成為霸主。
今譯 丙子早晨,鄭文公的夫人芈氏、姜氏勞問楚王在柯澤地,楚子派師拿給她們看俘虜同敵人死後割下的左耳。
君子說:“這不合于禮節。
女人送迎賓客皆不出大門,見自己的兄弟也不能超越屋子的門限,而俘虜或者死敵的左耳,皆是不能近婦人的物品。
”丁醜,楚子到鄭國都城去受飨宴,獻酒九次,院中所陳的物品有好幾百件,再加笾豆禮品六件。
飨宴完後,文芈夫人(楚國之妹)夜送于軍,楚王帶回文芈的二個女兒。
叔詹說:“楚王恐怕要不能壽終。
因為行禮到末了卻弄成男女無分别。
男女沒有分别,就不可以說行禮,他怎麼能夠壽終呢?”所以諸侯也就明白他不能夠成為霸主。
僖公二十三年(公元前六三七年) 經二十有三年春,齊侯伐宋,圍缗。
傳二十三年春,齊侯伐宋,圍缗1,以讨其不與盟于齊也2。
今注 1缗:宋地,在今山東省金鄉縣東北二十三裡。
2以讨其不與盟于齊也:因為僖公十九年,諸侯皆盟于齊國,以免忘了齊桓公的德行,而宋獨不往會,而僖公二十一年,宋人又召齊共盟于鹿上,所以現在加以讨伐。
今譯 二十三年春天,齊侯讨伐宋國,并且包圍缗邑,是為了讨伐他不參加諸侯與齊國的盟會。
經夏五月,庚寅,宋公茲父卒。
傳夏五月,宋襄公卒1,傷于泓故也2。
今注 1宋襄公卒:宋襄公曾與魯國三次同盟,所以《春秋》上寫他的名字。
2傷于泓故也:這就是公子魚所說的得死為幸。
今譯 夏天五月,宋襄公死,因他在泓水之戰中受了腿傷,這就是公子魚所說的得死為幸。
經秋,楚人伐陳。
傳秋,楚成得臣1帥師伐陳,讨其貳于宋也2,遂取焦、夷3城頓4而還。
子文以為之功5,使為令尹6。
叔伯7曰:“子若國何8?”對曰:“吾以靖國也9!夫有大功而無貴仕10,其人能靖者與有幾11?” 今注 1成得臣:就是楚大夫子玉。
2讨其貳于宋也:這是讨伐陳國背着楚國與宋國勾結。
3焦、夷:焦是陳邑,在今安徽省亳縣。
夷亦是陳邑,杜注一名城父,故城在今安徽省亳縣東南七裡。
4城頓:頓是姬姓國,在今河南省商水縣東南。
在那裡修頓國的城。
5以為之功:以為這是他的功勞。
6使為令尹:叫子玉接着子文做令尹。
7叔伯:楚大夫薳呂臣。
8子若國何:你如何對國家
經楚人伐随。
傳随以漢東諸侯1叛楚。
冬,楚鬬穀於菟2帥師伐随,取成而還3。
君子曰:“随之見伐,不量力也4,量力而動,其過鮮矣5。
善敗由己,而由人乎哉6!《詩》曰:‘豈不夙夜,謂行多露7。
’” 今注 1漢東諸侯:諸侯分在漢水以東的,據說多半是姬姓。
2鬬穀於菟:即令尹子文;於音烏,菟音徒。
3取成而還:取成就是盟誓講和。
講和後還是班師回來。
4随之見伐,不量力也:随國的被楚國讨伐,是他自己不知道他的力量有多少。
5量力而動,其過鮮矣:要研究自己的力量,然後動作,他的過錯就會很少。
6善敗由己,而由人乎哉:成功與失敗全在乎自己,難道是由旁人嗎? 7豈不夙夜,謂行多露:這是《詩經·召南》篇的詩,意思說,豈不肯早晨或晚上而去,但是怕走路遇見很多露水。
今譯 随國借着在漢水以東的姬姓諸侯背叛楚國。
到冬天,楚國的令尹子文就率領軍隊征伐随國,于是楚與随兩國盟誓講和,楚軍即班師回來。
君子說:“随國被楚國讨伐,是他自己不知道他的力量有多少。
凡先研究自己的力量,然後行動,他的過錯就會很少。
成功與失敗全在乎自己,難道是由旁人嗎?《詩經》上說:‘難道是不肯早晨或晚上而去,隻是怕走路時,遇見很多露水。
’” 傳宋襄公欲合諸侯,臧文仲聞之曰:“以欲從人則可,以人從欲鮮濟1。
” 今注 1以欲從人則可,以人從欲鮮濟:将自己的私心随從衆人的好處則可以,希望衆人從自己的私欲很少能成功。
今譯 宋襄公想要聯合諸侯各國,魯大夫臧文仲聽到了這件事就說:“将自己的私心随從衆人的好處則可以,希望衆人從自己的私欲則很少能成功。
” 僖公二十一年(公元前六三九年) 經二十有一年春,狄侵衛1。
今注 1狄侵衛:這是為邢的緣故。
此經無傳。
今譯 二十一年春天,狄人侵伐衛國。
經宋人、齊人、楚人,盟于鹿上。
傳二十一年春,宋人為鹿上1之盟,以求諸侯于楚2,楚人許之。
公子目夷曰:“小國争盟,禍也3。
宋其亡乎,幸而後敗4。
” 今注 1鹿上:鹿上,宋地,在今安徽省太和縣西有原鹿城。
江永說:“原鹿在宋之西南,于楚差近。
” 2以求諸侯于楚:是跟楚國要求準許諸侯來。
3小國争盟,禍也:小國指宋國,與大國争做盟主,這是禍害。
4宋其亡乎,幸而後敗:宋豈不要亡國,宋軍如果被楚國的軍隊打敗,這還是幸運的。
今譯 二十一年春天,宋人在鹿上舉行盟誓,并且跟楚國要求準許諸侯各國前來,楚國人答應了。
宋公子目夷說:“宋國以一個小國而與大國争做盟主,這是種禍害。
宋國豈不要亡國嗎?宋軍若被楚國的軍隊打敗,這還是幸運的。
” 經夏大旱。
傳夏大旱,公欲焚巫尪1,臧文仲曰:“非旱備也2,修城郭、貶食、省用、務穑、勸分,此其務也3。
巫尪何為?天欲殺之,則如勿生;若能為旱,焚之滋甚4!”公從之。
是歲也,饑而不害5。
今注 1公欲焚巫尪:巫尪是女巫,尪音汪。
僖公要想燒死女巫。
2非旱備也:這不是防備旱災該做的。
3修城郭、貶食、省用、務穑、勸分,此其務也:修理内城同外城,減少吃食,儉省用途,增産糧食,使糧食有無相濟,這就是真正要做的事務。
4若能為旱,焚之滋甚:她們若能為旱災,把她們燒死,旱災一定更加甚。
5饑而不害:農作物歉收,但是沒有傷害到老百姓。
今譯 夏天大旱,魯僖公要想燒死女巫,臧文仲就說:“這并不是防備旱災該做的,隻有修理内城同外城,減少吃食,儉省用途,增産糧食,使糧食有無相濟,這才是真正要做的事務。
女巫有什麼用呢?上天要殺死她,不如不要生她;假使她們能夠造成旱災,把她們燒死,旱災一定更加厲害。
”僖公聽從了他的說法。
這一年,雖有饑荒,卻不傷害人民。
經秋,宋公、楚子、陳侯、蔡侯、鄭伯、許男、曹伯會于盂,執宋公以伐宋。
傳秋,諸侯會宋公于盂1,子魚曰:“禍其在此乎?君欲已甚2,其何以堪之?”于是楚執宋公以伐宋。
冬,會于薄以釋之3,子魚曰:“禍猶未也,未足以懲君4。
” 今注 1盂:宋地,今河南省睢縣西北有盂亭。
2君欲已甚:君的私欲已經很厲害。
3會于薄以釋之:于是又會盟于薄,就放回宋襄公。
薄是宋地,在今河南省商丘西北。
4禍猶未也,未足以懲君:禍害尚沒有完全來到,這尚不足以懲戒宋君。
今譯 秋天,諸侯在盂地與宋公會盟。
子魚就說:“禍害将要在此地發生嗎?君的私欲已經很厲害了,諸侯将不能忍受他的作為。
”于是楚國人拘拿宋公去征伐宋國。
到了冬天,又會盟于薄地,就放回宋襄公。
子魚說道:“禍害尚沒有完全來到,這尚不足以懲戒宋君。
” 經冬,公伐邾1。
今注 1公伐邾:這是為邾國滅了須句國的緣故。
此經無傳。
今譯 冬天,魯僖公征伐邾國。
經楚人使宜申來獻捷1。
今注 1宜申是楚大夫鬬宜申。
獻捷是楚國戰勝宋國的戰利品。
此經無傳。
今譯 楚國人派遣大夫宜申到魯國獻上戰勝宋國的戰利品。
經十有二月,癸醜,公會諸侯盟于薄,釋宋公。
今注 此經的傳見“秋,宋公、楚子、陳侯、蔡侯、鄭伯、許男、曹伯會于盂,執宋公以伐宋”。
傳任、宿、須句、颛臾,風姓也1,實司大皞與有濟之祀2,以服事諸夏3。
邾人滅須句,須句子來奔,因成風也4。
成風為之言于公曰:“崇明祀,保小寡,周禮也5;蠻夷猾夏,周禍也6。
若封須句,是崇皞濟而修祀纾禍7也。
” 今注 1任、宿、須句、颛臾,風姓也:任在今山東省任城縣。
宿在今山東省東平縣東二十裡。
須句在山東省須冒縣西北。
颛臾在今山東省費縣西北八十裡有颛臾城。
2實司大皞與有濟之祀:他們管理大皞與有濟的祭祀。
大音泰,皞音浩。
3以服事諸夏:以服從侍奉諸夏。
可見春秋的時候并沒有把大皞列入諸夏之中,所以杜預說“與諸夏同服王事”。
不是春秋人的思想。
4因成風也:因為成風的緣故,須句是成風的母家。
5崇明祀,保小寡,周禮也:因為大皞與有濟的祭祀,所以應當推崇他,保護小國寡民,這是周的禮節。
6蠻夷猾夏,周禍也:猾等于亂。
蠻夷是指着邾國。
蠻夷來亂夏的制度,這是周代的禍亂。
7修祀纾禍:修建從前的祭祀而緩和禍亂。
今譯 任、宿、須句與颛臾同為風姓的國家。
他們是管理大皞與有濟的祭祀,用來服從侍奉諸夏。
邾國人滅了須句國,須句的子爵來投奔魯國,因為成風的緣故。
成風為了他們對魯僖公說:“因為大皞與有濟的祭祀,所以應當推崇他,保護小國寡民,這是周的禮節。
蠻夷(指邾國)來亂夏的制度,這是周代的禍亂。
如果加封了須句國,則是推崇大皞與有濟,并且修建從前的祭祀而緩和禍亂。
” 僖公二十二年(公元前六三八年) 經二十有二年春,公伐邾取須句。
傳二十二年春,伐邾取須句,反其君焉,禮也1。
今注 1反其君焉,禮也:将它的國君送歸須句的國都,這是合于撫恤寡小的禮的。
今譯 二十二年春天,征伐邾國而取得須句國,并且送歸它的國君,這是合于撫恤寡小的禮節。
傳三月,鄭伯如楚。
今譯 三月,鄭伯到了楚國。
經夏,宋公、衛侯、許男、滕子伐鄭。
傳夏,宋公伐鄭,子魚曰:“所謂禍在此矣1!” 今注 1所謂禍在此矣:我所說的禍亂就在這裡。
今譯 夏天,宋公侵伐鄭國,子魚說:“我所說的禍亂就在這裡啊!” 傳初,平王之東遷也1,辛有适伊川2,見被發而祭于野者,3曰:“不及百年,此其戎乎4?其禮先亡矣5!”秋,秦晉遷陸渾之戎于伊川6。
今注 1平王之東遷也:在平王東遷洛邑的時候。
2辛有适伊川:辛有是周大夫,往伊水邊上去。
3見被發而祭于野者:看見散着頭發而在野地裡祭祀的人。
4不及百年,此其戎乎:不到一百年,這就會變成戎的區域。
5其禮先亡矣:因為他們是披散着頭發祭祀,所以已經沒有禮節了。
6秦晉遷陸渾之戎于伊川:陸渾在今河南省嵩縣東北五十裡。
伊川,杜注:“伊川,周地,伊水也。
”此句謂秦國同晉國聯合把陸渾的戎遷到伊水邊上。
陸渾之戎是允姓,居住在今甘肅省安西縣西南的瓜州城。
今譯 最初,周平王東遷洛邑的時候,周大夫辛有往伊水邊上去,看見散着頭發而在野地裡祭祀的人,說道,“不到一百年,這裡就會變成戎的區域了,因為他們已經沒有禮節了。
”秋天,秦國同晉國聯合把陸渾的戎遷到伊水邊上。
傳晉大子圉1為質于秦,将逃歸2,謂嬴氏3曰:“與子歸乎?”對曰:“子晉大子,而辱于秦,子之欲歸,不亦宜乎4?寡君之使婢子5,侍執巾栉6,以固子7也。
從子而歸,棄君命也8。
不敢從,亦不敢言9。
”遂逃歸10。
今注 1大子圉:即晉懷公。
2将逃歸:預備逃回晉國。
3嬴氏:即懷嬴,為秦穆公女。
4子之欲歸,不亦宜乎:你想回晉國,不也是應當的嗎? 5婢子:杜預注:“婢子,婦人之卑稱也。
”這可以證明在韓之戰以前,秦穆公的女兒自稱婢子這句話,是不見于《左傳》原本的,否則杜預不必在此注。
6侍執巾栉:栉音至。
侍奉你并給你拿手巾同梳子,表示謙虛的意思。
7以固子:為的使你能安心在秦國。
8從子而歸,棄君命也:同你回晉國,這豈不是廢棄君主的命令。
9不敢從,亦不敢言:我不敢與你一同回晉國,也不敢說你逃走。
10遂逃歸:于是子圉逃回晉國。
今譯 晉國太子圉在秦國做人質時,預備逃回晉國,對妻子懷嬴說:“與你一起回去?”回答說:“你是晉國的太子,卻在秦國受到屈辱,你想回到晉國,不也是應當的嗎?父王派我來侍奉你,為的是使你能安心在秦國。
我同你回晉國,這豈不是廢棄君王的命令了。
我不敢與你一同回晉國,也不敢說你逃走。
”于是子圉逃回晉國。
傳富辰1言于王曰:“請召大叔2。
《詩》曰:‘協比其鄰,昏姻孔雲3。
’吾兄弟之不協,焉能怨諸侯之不睦4?”王說5,王子帶自齊複歸于京師,王召之也6。
今注 1富辰:周大夫。
2請召大叔:大叔即王子帶,在僖公十二年奔齊國。
請召,是叫他回周都。
3協比其鄰,昏姻孔雲:先同他的鄰居和諧,于是近親的婚姻就完全歸附了。
這是《詩經·小雅》的一句詩。
4吾兄弟之不協,焉能怨諸侯之不睦:我們兄弟的不和諧,安能怨望諸侯的不和睦。
5說:音義同悅。
6王召之也:這是周王召他回來的。
今譯 周大夫富辰對周王說:“請叫王子帶回周都。
《詩經》說:‘先同他的鄰居和諧,于是近親的婚姻就完全歸附了。
’我們兄弟間的不和諧,怎能夠怨望諸侯的不和睦呢?”周王聽了很高興,于是王子帶又回到了周的京都,這是周王召他回來的。
經秋八月,丁未,及邾人戰于升陉。
傳邾人以須句故出師,公卑邾1,不設備而禦之2。
臧文仲曰:“國無小不可易也3;無備,雖衆不可恃也4。
《詩》曰:‘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5。
’又曰:‘敬之敬之,天唯顯思,命不易哉6!’先王之明德,猶無不難也,無不懼也7。
況我小國乎?君其無謂邾小,蜂虿有毒8,而況國乎?”弗聽,八月丁未,公及邾師戰于升陉9,我師敗績10,邾人獲公冑11,縣諸魚門12。
今注 1公卑邾:魯僖公看不起邾國。
2不設備而禦之:沒有設防備就加以抵抗。
3國無小不可易也:國不管是否小,也不可輕易地對待。
4無備,雖衆不可恃也:要沒有預備,雖軍隊衆多也不可以仗恃。
5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戰戰兢兢表示恐懼的樣子,如同面臨深水,如同腳踩在薄的冰上。
這是《詩經·小雅》的一句詩。
6敬之敬之,天唯顯思,命不易哉:為國君者應當敬天,天是很明白的,并且承受天命并不容易。
這是《詩經·周頌》的詩。
7先王之明德,猶無不難也,無不懼也:先王有那麼多的德行,仍舊無所不畏難,無所不恐懼。
8蜂虿有毒:蜂虿,是蠍的一種。
蜂同蠍子全有毒。
9升陉:魯地。
在今山東省曲阜縣西南二十裡。
10我師敗績:魯國的軍隊整個崩潰。
11邾人獲公冑:邾人得到僖公的戰盔。
12縣諸魚門:魚門是邾國的都城門。
縣同懸,挂在魚門上。
今譯 邾國人因為須句的緣故而來征讨魯國,魯僖公因為看不起邾國,沒有防備就加以抵抗。
臧文仲說道:“國家不管是否小,也不可輕易地對待。
要是沒有備戰,軍隊衆多也是不可以仗恃的。
《詩經》上說:‘時刻有戒懼的心,如同面臨深水,如同腳踩在薄的冰上。
’又說:‘為國君者應當敬天,天意是很明白的,并且承受天命并不容易。
’先王雖有那麼多的德行,仍舊什麼都畏難,什麼都害怕。
何況我們要對付的是一個國家呢!君你不要說邾國很小,既然蜂虿全有毒,何況是一個國家呢?”僖公不聽,八月丁未,魯公同邾國軍隊交戰于升陉地,魯國的軍隊整個崩潰,邾人得到僖公的戰盔,而把它懸挂在邾國的都城門上。
傳楚人伐宋以救鄭。
宋公将戰。
大司馬固1谏曰:“天之棄商久矣2,君将興之,弗可赦也已3。
”弗聽。
今注 1大司馬固:杜預注說:“大司馬固,莊公之孫,公孫固也。
”另一說:固谏是動詞,為強力地谏诤,而大司馬是公子魚。
從此說。
2天之棄商久矣:上天不保護商,已經很久了。
宋是商朝的後裔。
3君将興之,弗可赦也已:你想要再興盛宋國,這種罪過是不可赦免的。
今譯 楚國人去讨伐宋國為的援救鄭國。
宋公将要迎戰。
大司馬公子魚強力地谏诤道:“上天不保護商,已經很久了。
你若想要再興旺宋國,這種罪過是不可赦免的。
”宋公不聽從。
經冬十有一月,己巳朔,宋公及楚人戰于泓,宋師敗績。
傳冬十一月,己巳朔,宋公及楚人戰于泓1。
宋人既成列2,楚人未既濟3。
司馬4曰:“彼衆我寡,及其未既濟也,請擊之。
”公曰:“不可。
”既濟,而未成列5,又以告。
公曰:“未可。
”既陳而後擊之6,宋師敗績,公傷股7,門官殲焉8。
國人皆咎公9。
公曰:“君子不重傷10,不禽二毛11。
古之為軍也,不以阻隘也12。
寡人雖亡國之餘13,不鼓不成列14。
”子魚曰:“君未知戰,勍敵之人15,隘而不列,天贊我也16。
阻而鼓之,不亦可乎?猶有懼焉17。
且今之勍者,皆吾敵也,雖及胡耇18,獲則取之,何有于二毛?明恥教戰,求殺敵也19。
傷未及死,如何勿重20?若愛重傷,則如勿傷。
愛其二毛,則如服焉21。
三軍以利用也,金鼓以聲氣也22。
利而用之,阻隘可也23。
聲盛緻志,鼓儳可也24。
” 今注 1泓:水名,在今河南省柘城縣北三十裡,是渦水的支流。
2宋人既成列:宋人已經排成行列。
3楚人未既濟:楚人尚未能完全渡過泓水。
4司馬:即公子目夷,子魚也。
5既濟,而未成列:已經渡過泓水,但是沒有排好隊伍。
6既陳而後擊之:等到楚人已經排好陣勢,然後宋人就來攻打。
7公傷股:宋襄公的腿受傷。
8門官殲焉:殲音尖,謂殺盡。
門官是守門的官吏。
9國人皆咎公:春秋時代所稱的國人皆指貴族,《左傳》中能找出不少的例子。
貴族們全都歸罪于宋襄公。
10君子不重傷:君子也指貴族。
不重傷是對已經受傷的敵人,不再使他受傷。
11不禽二毛:二毛指頭發有黑白兩種顔色的人,即指年長之人。
不禽是不擒獲。
12古之為軍也,不以阻隘也:古人的打仗,不因為關塞險阻以求勝。
13寡人雖亡國之餘:宋是商的後人,所以自稱為亡國之餘。
14不鼓不成列:鼓是進攻的行動。
所以這裡是說,不進攻不成列的敵人。
15君未知戰,勍敵之人:勍音擎,勇武貌。
你不知道打仗,在強敵的面前。
16隘而不列,天贊我也:在險隘的地方楚國沒有方法陳列陣勢,這是天幫我們的忙。
17猶有懼焉:這樣子還怕不能夠戰勝。
18胡耇:是高壽的人。
《周書·谥法解》,彌年壽考曰胡。
《爾雅》:耇壽也。
19明恥教戰,求殺敵也:明恥辱教導人民作戰,目的在求殺死敵人。
20傷未及死,如何勿重:受傷尚沒有死亡,為什麼不可以再殺害他? 21愛其二毛,則如服焉:要喜歡老人,則不如服從他。
22三軍以利用也,金鼓以聲氣也:三軍必因戰有利而動,金同鼓是用聲響鼓舞士氣。
23利而用之,阻隘可也:軍隊有利而動,那麼就是碰到地形有阻隘時也可以獲勝。
24聲盛緻志,鼓儳可也:金鼓的聲音使士氣旺盛,就是碰着惡劣地形,不能做成陣勢,也仍可獲勝。
今譯 冬天十一月初一的這天,宋公和楚國人交戰于泓地。
宋人已經排成行列,而楚人尚未能完全渡過泓水。
司馬公子魚說:“他們軍隊衆多而我軍寡少,在他們還未能全渡過泓水時,請擊潰他們。
”宋公說:“這不可以。
”在楚軍已經渡過泓水,但是還未排好隊伍時,公子魚又勸告宋公先戰。
宋公說:“還是不可以。
”等到楚人已經排好陣勢,然後宋人就來攻打,宋國軍隊打了敗仗,宋襄公的腿受了傷,守門的官吏也全都被殺盡。
貴族們都歸罪于宋襄公。
宋公說:“貴族對已經受傷的敵人,不再使他受傷。
不擒獲頭發有黑白兩種顔色的老人。
古時打仗的人,不憑借關塞險阻以求勝。
我宋國雖是亡國之後,但還是不進攻不成列的敵人。
”子魚說:“你不知道作戰,在強敵的面前,在險隘的地方,楚軍沒有方法陳列陣勢,這是上天幫我們的忙。
敵人受阻而我軍就進攻,這不也是可以嗎?這樣子還怕不能戰勝,況且現今所有的勁敵,皆是我們的敵人。
雖然是老人家,擒獲到就殺了,何必顧到他頭發是否花白呢?明恥辱教導人民作戰,目的在求殺死敵人。
受傷尚沒有死亡,為什麼不可以再殺害他?如不忍殺害他,那就幹脆不要傷他。
要愛憐他是頭發花白的老年人,倒不如去服從他。
三軍必因戰有利而動,金同鼓是用聲響來鼓舞士氣。
能善利用軍隊,就是碰到地形有阻隘時也可以獲勝。
金鼓的聲音使士氣旺盛,就是碰着惡劣地形,不能做成陣勢,也仍可以獲勝。
” 傳丙子晨,鄭文夫人芈氏、姜氏1勞楚子于柯澤2,楚子使師缙3示之俘馘4。
君子曰:“非禮也。
婦人送迎不出門,見兄弟不逾阈5,戎事不迩女器6。
”丁醜,楚子入飨于鄭7,九獻8,庭實旅百9,加笾豆六品10。
飨畢夜出,文芈送于軍,取鄭二姬11以歸。
叔詹曰:“楚王其不沒乎12!為禮卒于無别13,無别不可謂禮14,将何以沒15?”諸侯是以知其不遂霸也16。
今注 1芈氏、姜氏:芈氏是楚國的女兒,姜氏是齊國的女兒。
2柯澤:鄭地,在今河南省新鄭縣東南。
3師缙:楚國的樂師。
4示之俘馘:馘音國。
殺敵獻左耳曰馘。
給她們看俘虜同敵人的左耳。
5婦人送迎不出門,見兄弟不逾阈:阈音域,門限也。
女人送賓客皆不出大門,見自己的兄弟也不能超越屋子的門限。
6戎事不迩女器:意思是說俘虜或者死敵的左耳,皆不是能近婦人的物品。
7入飨于鄭:到鄭國都城去受飨宴。
8九獻:獻酒九次。
9庭實旅百:院中所陳列的物品有好幾百件。
10加笾豆六品:再加笾豆禮品六件。
11鄭二姬:文芈的女兒。
12楚王其不沒乎:不沒是不能壽終;楚王恐怕要不能壽終。
13為禮卒于無别:行禮到末了卻弄成男女無分别。
14無别不可謂禮:男女沒有分别就不可以說行禮。
15将何以沒:他怎麼能夠壽終。
16諸侯是以知其不遂霸也:所以諸侯也就明白,他不能夠成為霸主。
今譯 丙子早晨,鄭文公的夫人芈氏、姜氏勞問楚王在柯澤地,楚子派師拿給她們看俘虜同敵人死後割下的左耳。
君子說:“這不合于禮節。
女人送迎賓客皆不出大門,見自己的兄弟也不能超越屋子的門限,而俘虜或者死敵的左耳,皆是不能近婦人的物品。
”丁醜,楚子到鄭國都城去受飨宴,獻酒九次,院中所陳的物品有好幾百件,再加笾豆禮品六件。
飨宴完後,文芈夫人(楚國之妹)夜送于軍,楚王帶回文芈的二個女兒。
叔詹說:“楚王恐怕要不能壽終。
因為行禮到末了卻弄成男女無分别。
男女沒有分别,就不可以說行禮,他怎麼能夠壽終呢?”所以諸侯也就明白他不能夠成為霸主。
僖公二十三年(公元前六三七年) 經二十有三年春,齊侯伐宋,圍缗。
傳二十三年春,齊侯伐宋,圍缗1,以讨其不與盟于齊也2。
今注 1缗:宋地,在今山東省金鄉縣東北二十三裡。
2以讨其不與盟于齊也:因為僖公十九年,諸侯皆盟于齊國,以免忘了齊桓公的德行,而宋獨不往會,而僖公二十一年,宋人又召齊共盟于鹿上,所以現在加以讨伐。
今譯 二十三年春天,齊侯讨伐宋國,并且包圍缗邑,是為了讨伐他不參加諸侯與齊國的盟會。
經夏五月,庚寅,宋公茲父卒。
傳夏五月,宋襄公卒1,傷于泓故也2。
今注 1宋襄公卒:宋襄公曾與魯國三次同盟,所以《春秋》上寫他的名字。
2傷于泓故也:這就是公子魚所說的得死為幸。
今譯 夏天五月,宋襄公死,因他在泓水之戰中受了腿傷,這就是公子魚所說的得死為幸。
經秋,楚人伐陳。
傳秋,楚成得臣1帥師伐陳,讨其貳于宋也2,遂取焦、夷3城頓4而還。
子文以為之功5,使為令尹6。
叔伯7曰:“子若國何8?”對曰:“吾以靖國也9!夫有大功而無貴仕10,其人能靖者與有幾11?” 今注 1成得臣:就是楚大夫子玉。
2讨其貳于宋也:這是讨伐陳國背着楚國與宋國勾結。
3焦、夷:焦是陳邑,在今安徽省亳縣。
夷亦是陳邑,杜注一名城父,故城在今安徽省亳縣東南七裡。
4城頓:頓是姬姓國,在今河南省商水縣東南。
在那裡修頓國的城。
5以為之功:以為這是他的功勞。
6使為令尹:叫子玉接着子文做令尹。
7叔伯:楚大夫薳呂臣。
8子若國何:你如何對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