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六
關燈
小
中
大
3登仆:登車為仆去駕車。
4夷吾無禮,餘得請于帝也:所謂夷吾無禮,不止一端,故很難詳細知道。
“賈逵雲:烝于獻公夫人賈君,故曰無禮。
馬融雲:申生不自明而死,夷吾改葬之,章父之過,故曰無禮。
”餘得請于帝是說我已經請示過上帝。
5将以晉畀秦:畀音同敝,賜與。
将把晉國送給秦國。
6神不歆非類:歆是享受。
若非我族類的人來祭祀,神也不享受。
7民不祀非族:人民也不祭祀非我族類的人。
8君祀無乃殄:殄音同腆,滅絕的意思。
你的祭祀不就絕滅了嗎? 9且民何罪,失刑乏祀:并且人民犯什麼罪,因怒夷吾而濫施刑罰于人民,又把晉國給秦國而自絕祭祀。
10君其圖之:那麼你還是深思熟慮吧! 11七日:七天以後。
12新城西偏将有巫者而見我焉:新城是指的曲沃。
在曲沃城裡的西邊,将有一個巫人,你就由他可以見到我。
13帝許我罰有罪矣,敝于韓:上帝已經答應我,将懲罰那個有罪的人,使他在韓地打敗仗。
韓即韓原,為晉地。
《一統志》:“在陝西韓城縣西南八裡。
”江永說:“就秦伯之軍涉河作戰,及晉侯曰寇矣而言,應在山西河津萬泉之間。
”故韓地應在今荥河縣東北,萬泉縣西。
今譯 晉惠公改葬太子申生。
秋天,狐突到曲沃去,遇到太子,太子叫他駕車,而告訴他說:“夷吾無禮,我已經向上帝請求過,将把晉國給秦國,秦國将要祭祀我。
”狐突回答說:“我聽說過,神不享受不同族類的祭祀,人民也不祭祀不同族類的神。
你的祭祀不是要斷絕了嗎?況且人民有什麼罪,你向他們濫施刑罰,又斷了自己應享的祭祀。
你且好好考慮吧!”太子申生就說:“好吧!我将再向上帝請求。
七天以後,在新城的西邊,将有巫人,你可以由他見到我。
”狐突答應他,太子就不見了。
到了預定的日期,狐突就到城西邊太子告訴他說:“上帝允許我處罰有罪的人,将讓他在韓打敗仗。
” 經冬,大雨雪1。
今注 1此經無傳。
今譯 冬天,下大雪。
傳鄭之如秦也,言于秦伯1曰:“呂甥、郤稱、冀芮2實為不從3,若重問以召之4,臣出晉君5,君納重耳,蔑不濟矣6。
”冬,秦伯使泠至報問7,且召三子8。
郤芮曰:“币重而言甘,誘我也9。
”遂殺鄭、祁舉10及七輿大夫11左行共華、右行賈華、叔堅、骓歂、累虎、特宮、山祁,皆裡之黨也12。
豹13奔秦,言于秦伯曰:“晉侯背大主而忌小怨14,民弗與也,伐之必出15。
”公曰:“失衆,焉能殺16?違禍,誰能出君17?” 今注 1秦伯:秦穆公。
2呂甥、郤稱、冀芮:呂甥等三人是晉大夫。
3實為不從:他們實在不肯給你賄賂。
4重問以召之:問是聘問的布币。
若加重他的布币以召到秦國。
5臣出晉君:我就把晉惠公驅逐出境。
6君納重耳,蔑不濟矣:你就把重耳納回晉國,沒有不成功的。
7泠至報問:泠至是秦大夫。
報問是報答晉國的聘問。
8三子:是呂甥、郤稱、冀芮三大夫。
9币重而言甘,誘我也:用的布币很多,而說的話甜蜜,這是引誘我。
10祁舉:晉大夫。
11七輿大夫:是管侯伯七命的副車,共七乘。
其後所舉左行共華以下七人,即七輿大夫的名字。
12皆裡之黨也:全都是裡克、鄭的黨羽。
13豹:是鄭之子。
14背大主而忌小怨:違背大主,大主指秦穆公。
小怨指裡等。
15民弗與也,伐之必出:人民不會贊成他,若秦國伐他,則晉國人必驅逐他的君。
16失衆,焉能殺:如果失掉衆人,安能殺裡的黨羽。
17違禍,誰能出君:你是躲避禍亂,誰還能驅逐君出晉國。
今譯 鄭到秦國去聘問,對秦穆公說:“呂甥、郤稱和冀芮三個人,實在是他們不給你賄賂。
若是加重送他們聘問的布币,召他們來秦國,我就把晉惠公驅逐出境,然後你把重耳納回晉國,絕對不會不成功。
”冬天,秦穆公派泠至到晉國去報聘,并且召請三位大夫。
郤芮說:“用的布币很多而說的話甜蜜,這是為了引誘我。
”于是就殺死鄭、祁舉以及七輿大夫左行共華、右行賈華、叔堅、骓歂、累虎、特宮、山祁七人,都是裡克和鄭的黨徒。
鄭的兒子豹逃奔到秦國,對秦穆公說:“晉惠公背叛了大的恩主,而忌恨小的仇怨,人民不會擁護他的。
你讨伐他,必定可以把他趕走。
”秦穆公說:“他如果失去了衆人的擁護,怎麼能殺死裡克、鄭的黨羽?你既是逃避禍事而來的,誰還能驅逐你的國君呢?” 僖公十一年(公元前六四九年) 經十有一年春,晉殺其大夫鄭父。
傳十一年春,晉侯使以鄭之亂來告1。
今注 1鄭之亂來告:所以《春秋》上寫明,晉殺其大夫鄭父。
今譯 十一年春天,晉惠公的使者把鄭的亂事通告魯國。
傳天王使召武公1、内史過2賜晉侯命3,受玉惰4,過歸告王曰:“晉侯其無後乎5!王賜之命而惰于受瑞6,先自棄也已,其何繼之有?禮,國之幹也7;敬,禮之輿也8。
不敬則禮不行9,禮不行則上下昏,何以長世10?” 今注 1召武公:周卿士。
2内史過:周大夫。
3賜晉侯命:賜晉惠公的圭章。
4受玉惰:他接受圭章時,行禮很懶惰。
5晉侯其無後乎:晉惠公恐怕沒有子孫。
6王賜之命而惰于受瑞:王給他命圭,而他接受的時候很懶惰。
7禮,國之幹也:禮是國家的根本。
8敬,禮之輿也:敬是禮的車輛。
9不敬則禮不行:不恭敬則禮像沒有車輛不能走。
10何以長世:那怎麼可以使後代增長。
長音掌。
今譯 周襄王派召武公和内史過賜命晉惠公。
晉惠公接受玉圭時,行禮懶惰。
内史過回去告訴襄王說:“晉侯将沒有後嗣的吧!王賜命給他,而他懶于接受祥瑞的玉圭,自己先就自棄了,還有什麼繼嗣的希望呢?禮,是國家的根本;敬,是禮的車輿。
不恭敬,禮就不能推行;禮不能推行,上下的秩序就混亂,怎麼能夠延長後世呢?” 經夏,公及夫人姜氏會齊侯于陽谷1。
今注 1陽谷:齊地。
在今山東省陽谷縣東北五十裡。
此經無傳。
今譯 夏天,魯僖公和夫人姜氏在陽谷與齊桓公會面。
傳夏,揚拒、泉臯、伊、雒之戎1,同伐京師入王城,焚東門,王子帶召之也2。
秦晉伐戎以救周。
秋,晉侯平戎于王3。
今注 1揚拒、泉臯、伊、雒之戎:江永《春秋地理考實》:“今河南洛陽縣西南,有前城,有戎城,即泉臯也。
”又揚拒去偃師不遠,昭公二十二年,劉子奔揚。
疑即此。
伊水洛水之間,河南雒陽縣西南有戎城。
2王子帶召之也:王子帶就是甘昭公,召戎來相助,準備奪周的王位。
3晉侯平戎于王:晉侯使人在周與戎之間講求和平。
今譯 夏天,居住在揚拒、泉臯及伊水、洛水附近的戎人,共同攻伐京師。
進入周王的都城,焚毀東門。
因為王子帶召戎人來相助,準備篡奪王位。
秦國和晉國出兵讨伐戎人以救周室。
秋天,晉惠公調停戎人,使他們與周王保持和平。
經秋八月,大雩1。
今注 1大雩:是祭名。
此經無傳。
今譯 秋天,八月,舉行大雩求雨的祭典。
經冬,楚人伐黃。
傳黃人1不歸楚貢2,冬,楚人伐黃3。
今注 1黃人:黃,嬴姓國,故城在今河南省潢川縣西十二裡。
2不歸楚貢:不歸獻楚國的貢物。
3楚人伐黃:黃人依仗齊國的支持,所以楚國就派兵征讨黃國。
今譯 黃國人不向楚國進貢,冬天,楚國人就讨伐黃國。
僖公十二年(公元前六四八年) 經十有二年春王三月,庚午1,日有食之。
今注 1庚午:不書朔,史官記載的有錯誤。
此經無傳。
今譯 十二年春天,周王曆三月庚午,日食。
傳十二年春,諸侯城衛楚丘之郛1,懼狄難也。
今注 1楚丘之郛:郛是外郭。
楚丘是衛地,在今河南省滑縣東六十裡。
今譯 十二年春天,諸侯修築衛國楚丘城的外郭,因為怕狄人來侵犯。
經夏,楚人滅黃。
傳黃人恃諸侯之睦于齊也,不共楚職1,曰:“自郢2及我九百裡3,焉能害我?”夏,楚滅黃。
今注 1不共楚職:不供給對楚國的供物。
2郢:楚都。
在今湖北省江陵縣北十五裡,是為紀郢。
3及我九百裡:他來到我這裡,相距九百裡。
今譯 黃國人依恃着諸侯各國與齊國親睦的情勢,就不供應對于楚國的貢物,說道:“從郢都來到我這裡有九百裡,怎麼能侵害我呢?”夏天,楚國消滅了黃國。
經秋七月。
傳王以戎難故,讨王子帶1。
秋,王子帶奔齊。
今注 1讨王子帶:王子帶前年曾召戎來伐周國。
讨伐王子帶。
今譯 周襄王為了戎人來侵王城的緣故,讨伐王子帶。
秋天,王子帶逃奔到齊國。
經冬十有二月丁醜,陳侯杵臼卒。
傳冬,齊侯使管夷吾平戎于王1,使隰朋平戎于晉2,王以上卿之禮飨管仲3,管仲辭4曰:“臣賤有司也5,有天子之二守國、高在6,若節春秋來承王命7,何以禮焉8?陪臣9敢辭。
”王曰:“舅氏10餘嘉乃勳,應乃懿德11,謂督不忘12,往踐乃職,無逆朕命13。
”管仲受下卿之禮14而還。
君子曰:“管氏之世祀15也,宜哉!讓不忘其上16。
《詩》曰:‘恺悌君子,神所勞矣17。
’” 今注 1平戎于王:使周王與戎和平相處。
2平戎于晉:使晉惠公與戎和平相處。
3王以上卿之禮飨管仲:因為管仲是齊國下卿,周襄王為加禮,故以上卿的禮節款待他。
4辭:懇辭。
5臣賤有司也:我是職位卑下的官吏。
6有天子之二守國、高在:國是國歸父,高是高傒,皆是天子所命的上卿。
有天子所派的上卿國子與高子都在。
7若節春秋來承王命:若按着春秋的時節,來聽承王的命令。
8何以禮焉:又如何以禮節對待他。
9陪臣:是諸侯的臣向天子自稱。
10舅氏:因為他是伯舅的臣子,故稱他為舅氏。
11餘嘉乃勳,應乃懿德:我嘉勉你的功勳,而報答你的美德。
12謂督不忘:督是真正。
此句是說真正不忘。
13往踐乃職,無逆朕命:你就去做你應當做的事,不要違背了我的命令。
14管仲受下卿之禮:據王引之說:管仲以下,受以上,應當有一終字。
此句指管仲受本位的禮節。
15世祀:世守其祀。
16讓不忘其上:謙讓不忘他上邊的人。
17恺悌君子,神所勞矣:此詩出《大雅·文王之什·旱麓》篇。
恺悌等于樂易。
此句指樂易的君子,是神所歡迎的。
今譯 冬天,齊桓公派管夷吾去調停周襄王與戎人的關系,使他們和平相處。
派隰朋去調停晉國與戎人的關系,使他們和平相處。
周襄王用上卿的禮節款待管仲,管仲推辭說:“我不過是職位卑下的官吏,齊國還有天子的守臣國子和高子,若是他們在春秋時節,來聽承王的命令,要用什麼禮節對待他們呢?我隻是諸侯的臣子,敢請辭謝。
”周襄王說:“你,伯舅的使臣,我嘉許你的勳勞,報答你的美德,為了表示真正不忘,請你履行你的職務,不要違背我的命令。
”管仲終于接受了下卿的禮節而後回國。
君子說:“管氏的後世,世代守着他的祭祀,不是應該的嗎?他能謙讓而不忘記在他上面的人。
《詩·大雅》說:‘那和樂安易的君子,是神所歡迎的’。
” 僖公十三年(公元前六四七年) 經十有三年春,狄侵衛1。
今注 1狄侵衛:傳在十二年春,諸侯城衛楚丘之郛,懼狄難也。
今譯 十三年春天,狄人侵犯衛國。
傳十三年春,齊侯使仲孫湫1聘于周,且言王子帶2,事畢,不與王言,歸複命曰3:“未可,王怒未怠4,其十年乎5?不十年,王弗召也。
” 今注 1仲孫湫:齊大夫。
2且言王子帶:見僖公十二年“秋,王子帶奔齊”。
意思說想使王子帶回到周國。
3歸複命曰:歸到齊國以後,又回答齊桓公說。
4王怒未怠:王的怒氣還沒有止息。
5其十年乎:必須要等到十年以後嗎? 今譯 十三年春天,齊桓公派仲孫湫到周去聘問,并且同周王談王子帶的事。
聘問的事情完畢以後,仲孫湫并沒有同周王談起王子帶的事,回到齊國後,向齊桓公報告說:“還不能說,王的怒氣還沒消,大概要等十年吧?不到十年,王不會召王子帶回去的。
” 經公會齊侯、宋公、陳侯、衛侯、鄭伯、許男、曹伯于鹹。
傳夏,會于鹹1,淮夷病杞故2,且謀王室3也。
今注 1鹹:衛地。
今河北省濮陽縣東南六十裡有鹹城。
2淮夷病杞故:淮水的夷人侵犯杞國的緣故。
3且謀王室:并且因為保衛王室。
今譯 夏天,魯僖公與齊侯、宋公、陳侯、衛侯、鄭伯、許男、曹伯會于鹹,因為淮夷侵犯杞國的緣故,并且謀求保衛王室。
經秋九月,大雩1。
今注 1雩:是指祭祀。
杜注說因為過了時,寫在《春秋》上。
此經無傳。
今譯 秋天九月,行大雩(求雨)的祭典。
傳秋,為戎難故,諸侯戍周1,齊仲孫湫緻之2。
今注 1諸侯戍周:諸侯派人去戍守周都城。
2緻之:率領他們。
今譯 秋天,為了戎人侵犯王室的緣故,諸侯派兵戍守周王城,由齊國的大夫仲孫湫率領他們。
經冬,公子友如齊1。
今注 1此經無傳。
今譯 冬天,公子友到齊國去。
傳冬,晉薦饑1,使乞籴2于秦。
秦伯3謂子桑4:“與諸乎5?”對曰:“重施而報,君将何求6?重施而不報,其民必攜7。
攜而讨焉,無衆必敗8。
”謂百裡9:“與諸乎?”對曰:“天災流行,國家代有10,救災恤鄰,道也11。
行道有福。
”鄭之子豹在秦,請伐晉12。
秦伯曰:“其君是惡,其民何罪13?”秦于是乎輸粟于晉,自雍及绛14相繼,命之曰汎舟之役15。
今注 1薦饑:薦饑是屢次的谷不熟。
薦是重或厚的意思。
2乞籴:籴音同笛,謂買入谷類。
乞籴是要求買谷類。
3秦伯:即秦穆公。
4子桑:即公孫枝,是秦大夫。
5與諸乎:是否給他。
6重施而報,君将何求:假設施舍很重而得到厚報,你當然很滿意。
7其民必攜:晉國的人民必定不滿意而叛。
8攜而讨焉,無衆必敗:人民叛亂,再加以讨伐,他沒有人民,必定失敗。
9百裡:秦大夫百裡奚。
10國家代有:各國全都輪流地有。
11救災恤鄰,道也:救災害,幫助鄰國,這是合于道德的。
12請伐晉:豹欲替其父鄭報仇,所以請求伐晉國。
13其君是惡,其民何罪:他的君不好,他的人民有什麼罪呢? 14雍及绛:雍是秦國都,在今陝西省鳳翔縣南七裡。
绛是晉國都,在今山西省太平縣南二十五裡。
15汎舟之役:因為船全都相連接,所以稱為汎舟之役。
今譯 冬天,晉國屢次發生饑荒,派人到秦國去請求籴買谷物。
秦穆公對大夫子桑說:“要給他嗎?”回答說:“若是你施舍厚重而得到厚報,你還要求什麼呢?若是你施舍厚重而得不到回報,晉國的人民必定離心。
他的人民離心而你去讨伐他,他沒有衆人的支持,必定要失敗。
”秦穆公又問百裡奚,要不要賣谷物給晉國,百裡奚回答說:“天災流行,每一個國家都輪得到,救助災害,體恤鄰邦,這是合于正道的。
實行正道的人将享有福氣。
”鄭的兒子豹正居留在秦國,請秦穆公讨伐晉國。
秦穆公說:“他的君主不好,但是他的人民有什麼罪?”秦國于是就把粟輸到晉國。
從秦國的國都雍至晉國的國都绛,一路舟楫相繼不絕,所以就稱這一次為汎舟之役。
僖公十四年(公元前六四六年) 經十有四年春,諸侯城緣陵。
傳十四年春,諸侯城緣陵1而遷杞焉2,不書其人,有阙3也。
今注 1緣陵:杞地,故城在今山東省昌樂縣東南七十裡。
2而遷杞焉:把國都城遷到緣陵。
《史記·陳杞世家》,杞,姒姓國,夏禹之後,武王封東樓公于杞,居雍丘。
在今山東省安邱縣東北三十裡有杞城鎮。
3不書其人,有阙:不寫修建緣陵的人,因為器材不完備,城池未堅固。
今譯 十四年春天,諸侯修築緣陵城,而把杞國都遷到緣陵。
沒有記載修城的人,因為器材短缺,城池修得不堅固。
經夏六月,季姬及鄫子遇于防,使鄫子來朝。
傳鄫季姬來甯1,公怒止之2,以鄫子之不朝也。
夏,遇于防3,而使來朝。
今注 1鄫季姬來甯:季姬,魯國的女兒,為鄫國的夫人,來省視母家。
鄫是姒,姓子爵國,在今山東省臨沂縣西南一百一十裡。
2公怒止之:魯僖公惱怒了,就叫她住在魯國。
3防:魯地,在今山東省曲阜縣東二十裡。
今譯 鄫國的夫人季姬來魯國歸甯,魯僖公不高興地阻止她,因為鄫子不來朝見的緣故。
夏天,季姬和鄫子在防相遇,就要鄫子來朝見。
經秋八月辛卯,沙鹿崩。
傳秋八月辛卯,沙鹿1崩,晉蔔偃曰:“期年将有大咎,幾亡國2。
” 今注 1沙鹿:江永雲:“衛地。
”而杜預說是晉地,“不言晉沙鹿者,凡有災害系于所災所害之處,不系于所屬之國,故不系晉也。
”沙鹿在今河北省大名縣東四十五裡。
2期年将有大咎,幾亡國:在一年之内将有大的兇災,幾乎亡了國家。
今譯 秋天,八月辛卯,沙鹿山崩,晉國的蔔人偃說:“在一年之内将有大的兇咎,幾乎将使國家滅亡。
” 經狄侵鄭1。
今注 1此經無傳。
今譯 狄人侵犯鄭國。
經冬,蔡侯肸1卒。
今注 1蔡侯肸:蔡穆侯名肸。
肸音西。
今譯 冬天,蔡穆侯肸逝世。
傳冬,秦饑,使乞籴于晉,晉人弗與1。
慶鄭2曰:“背施無親3,幸災不仁4,貪愛不祥5,怒鄰不義6,四德皆失,何以守國7?”虢射8曰:“皮之不存,毛将安傅9?”慶鄭曰:“棄信背鄰,患孰恤之10?無信患作,失援必斃,是則然矣11!”虢射曰:“無損于怨而厚于寇12,不如勿與。
”慶鄭曰:“背施幸災,民所棄也。
近猶仇之,況怨敵乎13?”弗聽。
退曰:“君其悔是哉!” 今注 1晉人弗與:晉人不給秦谷。
2慶鄭:晉大夫。
3背施無親:背施忘恩,就是不親善。
4幸災不仁:以旁人的災害為幸,這是不仁的。
5貪愛不祥:貪愛自己的物品,不以分救有災害的人,是不祥的。
6怒鄰不義:使鄰國發怒,這是不義的。
7四德皆失,何以守國:四德是親、仁、祥、義;皆失是都沒有了。
何以守國,是指用什麼方法來守國家。
8虢射:是晉大夫,為惠公的舅父。
射讀音亦。
9皮之不存,毛将安傅:皮是表示晉惠公所許秦國的列城五,毛是表示晉國借給秦國的谷。
此句指重要的事還沒有辦理,次要的事辦也無用。
10棄信背鄰,患孰恤之:失了信,背叛鄰國,發生患難,誰能夠撫恤他? 11是則然矣:這是必然的事。
12無損于怨而厚于寇:對于結的怨不能減少,而加厚寇仇的力量。
13近猶仇之,況猶敵乎:近處的人,猶能變成仇敵,何況有怨的敵人。
14君其悔是哉:你對于這件事,必定後悔。
今譯 冬天,秦國發生饑荒,派人到晉國去請求籴買谷物。
晉人不給。
晉大夫慶鄭說:“背棄了别人施舍的恩惠,就是不親善。
慶幸别人的災害,就是不仁。
貪愛自己的物品,不以救助别人,是不祥的。
使鄰國發怒是不義的。
這四種德行都做不到,怎麼能守得住國家?”虢射說:“皮都沒有了,毛要附着在哪裡?”慶鄭又說:“失去了信用,背棄了鄰國,一旦發生禍患,誰來幫助他?因為無信而發生禍患,失去了援助必定會死亡,這是必然的了。
”虢射又說:“既然不能減少秦國的怨恨,輸送谷物反而是加厚敵人的力量,不如不要給他。
”慶鄭就說:“背棄了人家施舍的恩惠而慶幸他的災害,這是人民所要反對的。
親近的人都要仇視他,何況有仇怨的敵人呢?”但是晉侯不聽。
慶鄭也就退下,說道:“你對于這件事必定要後悔!” 僖公十五年(公元前六四五年) 經十有五年春王正月,公如齊1。
今注 1此經無傳。
今譯 十五年春天,周王曆正月,僖公到齊國去。
經楚人伐徐。
三月,公會齊侯、宋公、陳侯、衛侯、鄭伯、許男、曹伯盟于牡丘,遂次于匡,公孫敖帥師及諸侯之大夫救徐。
傳十五年春,楚人伐徐1,徐即諸夏2,故也。
三月盟于牡丘3,尋葵丘之盟4,且救徐也。
孟穆伯5帥師及諸侯之師救徐,諸侯次于匡6以待之。
今注 1徐:是嬴姓國,在今安徽省泗縣北八十裡。
2即諸夏:即是接近。
諸夏指中原各國,對蠻夷而言。
3牡丘:《欽定春秋傳說彙纂》謂牡丘在今山東省聊城東北七十裡。
4葵丘之盟:在僖公九年。
5孟穆伯:魯大夫。
6匡:衛地。
《山東通志》載:“匡城在魚台縣南十五裡鳳凰山北,即次于匡之地。
” 今譯 十五年春天,楚國人攻伐徐國,因為徐國親近中原諸夏各國的緣故。
三月,諸侯各國會盟于牡丘,重申葵丘之盟約,并且商讨援救徐國。
魯大夫孟穆伯率領魯國的軍隊,和諸侯各國的軍隊一起去救徐國,諸侯停留在匡城等候。
經夏五月,日有食之。
傳夏五月,日有食之,不書朔與日1,官失之也2。
今注 1不書朔與日:不寫明是初一與某日。
2官失之也:這是記載人的疏忽。
今譯 夏天,五月,發生日食。
沒有記載初一和某日,這是負責記載的史官的疏忽。
經秋七月,齊師曹師伐厲。
傳秋伐厲1,以救徐也2。
今注 1厲:姜姓國,在今湖北省随縣北四十裡。
2以救徐也:因為厲是楚的盟國,為的是救徐國。
今譯 秋天,齊國軍隊與曹國軍隊攻伐厲國,為的是救徐國。
經八月,螽1。
今注 1螽:音同忠。
為蝗類的總名。
此經無傳。
今譯 八月發生螽災。
經九月,公至自會1。
今注 1此經無傳。
今譯 九月,僖公參加牡丘之會後,回到魯國。
經季姬歸于鄫1。
今注 1此經無傳。
去年,季姬來歸甯,不書在《春秋》上,這次反書有記載,是因為表示與季姬已經斷絕關系。
今譯 僖公的三女兒回到鄫國。
傳晉侯之入1也,秦穆姬屬賈君2焉。
且曰:“盡納群公子3。
”晉侯烝4于賈君,又不納群公子,是以穆姬怨之5。
晉侯許賂中大夫6,既而皆背之7,賂秦伯以河外列城五8,東盡虢略9,南及華山10,内及解梁城11,既而不與12。
晉饑,秦輸之粟13,秦饑,晉閉之籴14,故秦伯伐晉。
蔔徒父15筮之,吉。
涉河,侯車敗16,诘之17。
對曰:“乃大吉也,三敗必獲晉君。
其卦遇蠱?18,曰‘千乘三去,三去之餘,獲其雄狐19。
’夫狐蠱,必其君也20。
蠱之貞,風也。
其悔,山也21。
歲雲秋矣,我落其實而取其材,所以克也22,實落材亡,不敗何待23。
”三敗及韓24。
晉侯謂慶鄭曰:“寇深矣25,若之何?”對曰:“君實深之,可若何26?”公曰不孫27。
蔔右28,慶鄭吉,弗使。
步揚29禦戎,家仆徒30為右,乘小驷31,鄭入32也。
慶鄭曰:“古者,大事33,必乘其産34,生其水土,而知其人心35,安其教訓,而服習其道36,唯所納之,無不如志37。
今乘異産以從戎事,及懼而變,将與人易38。
亂氣狡憤,陰血周作,張脈偾興,外強中幹39,進退不可,周旋不能40,君必悔之。
”弗聽。
九月,晉侯逆41秦師,使韓簡42視師43。
複曰:“師少于我,鬥士倍我44。
”公曰:“何故?”對曰:“出因其資45,入用其寵46,饑食其粟47,三施而無報,是以來也48。
今又擊之,我怠秦奮,倍猶未也49。
”公曰:“一夫不可狃,況國乎50?”遂使請戰,曰:“寡人不佞,能合其衆而不能離也51。
君若不還,無所逃命52。
”秦伯使公孫枝對曰:“君之未入,寡人懼之53。
入而未定列,猶吾憂也54。
苟列定矣,敢不承命55。
”韓簡退曰:“吾幸而得囚56。
”壬戌,戰于韓原,晉戎馬還濘而止57。
公号慶鄭58。
慶鄭曰:“愎谏違蔔,固敗是求,又何逃焉59。
”遂去之。
梁由靡60禦韓簡,虢射為右,辂秦伯,将止之61。
鄭以救公誤之62,遂失秦伯。
秦獲晉侯以歸。
晉大夫反首拔舍從之63。
秦伯使辭焉,曰:“二三子何其戚也64?寡人之從君而西也,亦晉之妖夢是踐,豈敢以至65。
”晉大夫三拜稽首66曰:“君履後土而戴皇天,皇天後土,實聞君之言67。
群臣敢在下風68。
”穆姬聞晉侯将至,以大子?、弘69,與女簡璧70登台而履薪焉71。
使以免服衰绖逆72。
且告曰:“上天降災,使我兩君匪以玉帛相見,而以興戌。
若晉君朝以入,則婢子夕以死。
夕以入,則朝以死。
唯君裁之。
73”乃舍諸靈台74。
大夫請以入75。
公曰:“獲晉侯,以厚歸也76,既而喪歸,焉用之77?大夫其何有78焉?且晉人戚憂以重我79,天地以要我80,不圖晉憂,重其怒也81。
我食吾言,背天地也82。
重怒難任,背天不祥83,必歸晉君。
”公子絷84曰:“不如殺之,無聚慝焉85。
”子桑曰:“歸之而質其大子,必得大成86。
晉未可滅而殺其君,隻以成惡87,且史佚88有言曰:‘無始禍89,無怙亂90,無重怒。
重怒難任,陵人不祥91。
’”乃許晉平。
晉侯使郤乞92告瑕呂饴甥93,且召之。
子金教之言曰:“朝國人
4夷吾無禮,餘得請于帝也:所謂夷吾無禮,不止一端,故很難詳細知道。
“賈逵雲:烝于獻公夫人賈君,故曰無禮。
馬融雲:申生不自明而死,夷吾改葬之,章父之過,故曰無禮。
”餘得請于帝是說我已經請示過上帝。
5将以晉畀秦:畀音同敝,賜與。
将把晉國送給秦國。
6神不歆非類:歆是享受。
若非我族類的人來祭祀,神也不享受。
7民不祀非族:人民也不祭祀非我族類的人。
8君祀無乃殄:殄音同腆,滅絕的意思。
你的祭祀不就絕滅了嗎? 9且民何罪,失刑乏祀:并且人民犯什麼罪,因怒夷吾而濫施刑罰于人民,又把晉國給秦國而自絕祭祀。
10君其圖之:那麼你還是深思熟慮吧! 11七日:七天以後。
12新城西偏将有巫者而見我焉:新城是指的曲沃。
在曲沃城裡的西邊,将有一個巫人,你就由他可以見到我。
13帝許我罰有罪矣,敝于韓:上帝已經答應我,将懲罰那個有罪的人,使他在韓地打敗仗。
韓即韓原,為晉地。
《一統志》:“在陝西韓城縣西南八裡。
”江永說:“就秦伯之軍涉河作戰,及晉侯曰寇矣而言,應在山西河津萬泉之間。
”故韓地應在今荥河縣東北,萬泉縣西。
今譯 晉惠公改葬太子申生。
秋天,狐突到曲沃去,遇到太子,太子叫他駕車,而告訴他說:“夷吾無禮,我已經向上帝請求過,将把晉國給秦國,秦國将要祭祀我。
”狐突回答說:“我聽說過,神不享受不同族類的祭祀,人民也不祭祀不同族類的神。
你的祭祀不是要斷絕了嗎?況且人民有什麼罪,你向他們濫施刑罰,又斷了自己應享的祭祀。
你且好好考慮吧!”太子申生就說:“好吧!我将再向上帝請求。
七天以後,在新城的西邊,将有巫人,你可以由他見到我。
”狐突答應他,太子就不見了。
到了預定的日期,狐突就到城西邊太子告訴他說:“上帝允許我處罰有罪的人,将讓他在韓打敗仗。
” 經冬,大雨雪1。
今注 1此經無傳。
今譯 冬天,下大雪。
傳鄭之如秦也,言于秦伯1曰:“呂甥、郤稱、冀芮2實為不從3,若重問以召之4,臣出晉君5,君納重耳,蔑不濟矣6。
”冬,秦伯使泠至報問7,且召三子8。
郤芮曰:“币重而言甘,誘我也9。
”遂殺鄭、祁舉10及七輿大夫11左行共華、右行賈華、叔堅、骓歂、累虎、特宮、山祁,皆裡之黨也12。
豹13奔秦,言于秦伯曰:“晉侯背大主而忌小怨14,民弗與也,伐之必出15。
”公曰:“失衆,焉能殺16?違禍,誰能出君17?” 今注 1秦伯:秦穆公。
2呂甥、郤稱、冀芮:呂甥等三人是晉大夫。
3實為不從:他們實在不肯給你賄賂。
4重問以召之:問是聘問的布币。
若加重他的布币以召到秦國。
5臣出晉君:我就把晉惠公驅逐出境。
6君納重耳,蔑不濟矣:你就把重耳納回晉國,沒有不成功的。
7泠至報問:泠至是秦大夫。
報問是報答晉國的聘問。
8三子:是呂甥、郤稱、冀芮三大夫。
9币重而言甘,誘我也:用的布币很多,而說的話甜蜜,這是引誘我。
10祁舉:晉大夫。
11七輿大夫:是管侯伯七命的副車,共七乘。
其後所舉左行共華以下七人,即七輿大夫的名字。
12皆裡之黨也:全都是裡克、鄭的黨羽。
13豹:是鄭之子。
14背大主而忌小怨:違背大主,大主指秦穆公。
小怨指裡等。
15民弗與也,伐之必出:人民不會贊成他,若秦國伐他,則晉國人必驅逐他的君。
16失衆,焉能殺:如果失掉衆人,安能殺裡的黨羽。
17違禍,誰能出君:你是躲避禍亂,誰還能驅逐君出晉國。
今譯 鄭到秦國去聘問,對秦穆公說:“呂甥、郤稱和冀芮三個人,實在是他們不給你賄賂。
若是加重送他們聘問的布币,召他們來秦國,我就把晉惠公驅逐出境,然後你把重耳納回晉國,絕對不會不成功。
”冬天,秦穆公派泠至到晉國去報聘,并且召請三位大夫。
郤芮說:“用的布币很多而說的話甜蜜,這是為了引誘我。
”于是就殺死鄭、祁舉以及七輿大夫左行共華、右行賈華、叔堅、骓歂、累虎、特宮、山祁七人,都是裡克和鄭的黨徒。
鄭的兒子豹逃奔到秦國,對秦穆公說:“晉惠公背叛了大的恩主,而忌恨小的仇怨,人民不會擁護他的。
你讨伐他,必定可以把他趕走。
”秦穆公說:“他如果失去了衆人的擁護,怎麼能殺死裡克、鄭的黨羽?你既是逃避禍事而來的,誰還能驅逐你的國君呢?” 僖公十一年(公元前六四九年) 經十有一年春,晉殺其大夫鄭父。
傳十一年春,晉侯使以鄭之亂來告1。
今注 1鄭之亂來告:所以《春秋》上寫明,晉殺其大夫鄭父。
今譯 十一年春天,晉惠公的使者把鄭的亂事通告魯國。
傳天王使召武公1、内史過2賜晉侯命3,受玉惰4,過歸告王曰:“晉侯其無後乎5!王賜之命而惰于受瑞6,先自棄也已,其何繼之有?禮,國之幹也7;敬,禮之輿也8。
不敬則禮不行9,禮不行則上下昏,何以長世10?” 今注 1召武公:周卿士。
2内史過:周大夫。
3賜晉侯命:賜晉惠公的圭章。
4受玉惰:他接受圭章時,行禮很懶惰。
5晉侯其無後乎:晉惠公恐怕沒有子孫。
6王賜之命而惰于受瑞:王給他命圭,而他接受的時候很懶惰。
7禮,國之幹也:禮是國家的根本。
8敬,禮之輿也:敬是禮的車輛。
9不敬則禮不行:不恭敬則禮像沒有車輛不能走。
10何以長世:那怎麼可以使後代增長。
長音掌。
今譯 周襄王派召武公和内史過賜命晉惠公。
晉惠公接受玉圭時,行禮懶惰。
内史過回去告訴襄王說:“晉侯将沒有後嗣的吧!王賜命給他,而他懶于接受祥瑞的玉圭,自己先就自棄了,還有什麼繼嗣的希望呢?禮,是國家的根本;敬,是禮的車輿。
不恭敬,禮就不能推行;禮不能推行,上下的秩序就混亂,怎麼能夠延長後世呢?” 經夏,公及夫人姜氏會齊侯于陽谷1。
今注 1陽谷:齊地。
在今山東省陽谷縣東北五十裡。
此經無傳。
今譯 夏天,魯僖公和夫人姜氏在陽谷與齊桓公會面。
傳夏,揚拒、泉臯、伊、雒之戎1,同伐京師入王城,焚東門,王子帶召之也2。
秦晉伐戎以救周。
秋,晉侯平戎于王3。
今注 1揚拒、泉臯、伊、雒之戎:江永《春秋地理考實》:“今河南洛陽縣西南,有前城,有戎城,即泉臯也。
”又揚拒去偃師不遠,昭公二十二年,劉子奔揚。
疑即此。
伊水洛水之間,河南雒陽縣西南有戎城。
2王子帶召之也:王子帶就是甘昭公,召戎來相助,準備奪周的王位。
3晉侯平戎于王:晉侯使人在周與戎之間講求和平。
今譯 夏天,居住在揚拒、泉臯及伊水、洛水附近的戎人,共同攻伐京師。
進入周王的都城,焚毀東門。
因為王子帶召戎人來相助,準備篡奪王位。
秦國和晉國出兵讨伐戎人以救周室。
秋天,晉惠公調停戎人,使他們與周王保持和平。
經秋八月,大雩1。
今注 1大雩:是祭名。
此經無傳。
今譯 秋天,八月,舉行大雩求雨的祭典。
經冬,楚人伐黃。
傳黃人1不歸楚貢2,冬,楚人伐黃3。
今注 1黃人:黃,嬴姓國,故城在今河南省潢川縣西十二裡。
2不歸楚貢:不歸獻楚國的貢物。
3楚人伐黃:黃人依仗齊國的支持,所以楚國就派兵征讨黃國。
今譯 黃國人不向楚國進貢,冬天,楚國人就讨伐黃國。
僖公十二年(公元前六四八年) 經十有二年春王三月,庚午1,日有食之。
今注 1庚午:不書朔,史官記載的有錯誤。
此經無傳。
今譯 十二年春天,周王曆三月庚午,日食。
傳十二年春,諸侯城衛楚丘之郛1,懼狄難也。
今注 1楚丘之郛:郛是外郭。
楚丘是衛地,在今河南省滑縣東六十裡。
今譯 十二年春天,諸侯修築衛國楚丘城的外郭,因為怕狄人來侵犯。
經夏,楚人滅黃。
傳黃人恃諸侯之睦于齊也,不共楚職1,曰:“自郢2及我九百裡3,焉能害我?”夏,楚滅黃。
今注 1不共楚職:不供給對楚國的供物。
2郢:楚都。
在今湖北省江陵縣北十五裡,是為紀郢。
3及我九百裡:他來到我這裡,相距九百裡。
今譯 黃國人依恃着諸侯各國與齊國親睦的情勢,就不供應對于楚國的貢物,說道:“從郢都來到我這裡有九百裡,怎麼能侵害我呢?”夏天,楚國消滅了黃國。
經秋七月。
傳王以戎難故,讨王子帶1。
秋,王子帶奔齊。
今注 1讨王子帶:王子帶前年曾召戎來伐周國。
讨伐王子帶。
今譯 周襄王為了戎人來侵王城的緣故,讨伐王子帶。
秋天,王子帶逃奔到齊國。
經冬十有二月丁醜,陳侯杵臼卒。
傳冬,齊侯使管夷吾平戎于王1,使隰朋平戎于晉2,王以上卿之禮飨管仲3,管仲辭4曰:“臣賤有司也5,有天子之二守國、高在6,若節春秋來承王命7,何以禮焉8?陪臣9敢辭。
”王曰:“舅氏10餘嘉乃勳,應乃懿德11,謂督不忘12,往踐乃職,無逆朕命13。
”管仲受下卿之禮14而還。
君子曰:“管氏之世祀15也,宜哉!讓不忘其上16。
《詩》曰:‘恺悌君子,神所勞矣17。
’” 今注 1平戎于王:使周王與戎和平相處。
2平戎于晉:使晉惠公與戎和平相處。
3王以上卿之禮飨管仲:因為管仲是齊國下卿,周襄王為加禮,故以上卿的禮節款待他。
4辭:懇辭。
5臣賤有司也:我是職位卑下的官吏。
6有天子之二守國、高在:國是國歸父,高是高傒,皆是天子所命的上卿。
有天子所派的上卿國子與高子都在。
7若節春秋來承王命:若按着春秋的時節,來聽承王的命令。
8何以禮焉:又如何以禮節對待他。
9陪臣:是諸侯的臣向天子自稱。
10舅氏:因為他是伯舅的臣子,故稱他為舅氏。
11餘嘉乃勳,應乃懿德:我嘉勉你的功勳,而報答你的美德。
12謂督不忘:督是真正。
此句是說真正不忘。
13往踐乃職,無逆朕命:你就去做你應當做的事,不要違背了我的命令。
14管仲受下卿之禮:據王引之說:管仲以下,受以上,應當有一終字。
此句指管仲受本位的禮節。
15世祀:世守其祀。
16讓不忘其上:謙讓不忘他上邊的人。
17恺悌君子,神所勞矣:此詩出《大雅·文王之什·旱麓》篇。
恺悌等于樂易。
此句指樂易的君子,是神所歡迎的。
今譯 冬天,齊桓公派管夷吾去調停周襄王與戎人的關系,使他們和平相處。
派隰朋去調停晉國與戎人的關系,使他們和平相處。
周襄王用上卿的禮節款待管仲,管仲推辭說:“我不過是職位卑下的官吏,齊國還有天子的守臣國子和高子,若是他們在春秋時節,來聽承王的命令,要用什麼禮節對待他們呢?我隻是諸侯的臣子,敢請辭謝。
”周襄王說:“你,伯舅的使臣,我嘉許你的勳勞,報答你的美德,為了表示真正不忘,請你履行你的職務,不要違背我的命令。
”管仲終于接受了下卿的禮節而後回國。
君子說:“管氏的後世,世代守着他的祭祀,不是應該的嗎?他能謙讓而不忘記在他上面的人。
《詩·大雅》說:‘那和樂安易的君子,是神所歡迎的’。
” 僖公十三年(公元前六四七年) 經十有三年春,狄侵衛1。
今注 1狄侵衛:傳在十二年春,諸侯城衛楚丘之郛,懼狄難也。
今譯 十三年春天,狄人侵犯衛國。
傳十三年春,齊侯使仲孫湫1聘于周,且言王子帶2,事畢,不與王言,歸複命曰3:“未可,王怒未怠4,其十年乎5?不十年,王弗召也。
” 今注 1仲孫湫:齊大夫。
2且言王子帶:見僖公十二年“秋,王子帶奔齊”。
意思說想使王子帶回到周國。
3歸複命曰:歸到齊國以後,又回答齊桓公說。
4王怒未怠:王的怒氣還沒有止息。
5其十年乎:必須要等到十年以後嗎? 今譯 十三年春天,齊桓公派仲孫湫到周去聘問,并且同周王談王子帶的事。
聘問的事情完畢以後,仲孫湫并沒有同周王談起王子帶的事,回到齊國後,向齊桓公報告說:“還不能說,王的怒氣還沒消,大概要等十年吧?不到十年,王不會召王子帶回去的。
” 經公會齊侯、宋公、陳侯、衛侯、鄭伯、許男、曹伯于鹹。
傳夏,會于鹹1,淮夷病杞故2,且謀王室3也。
今注 1鹹:衛地。
今河北省濮陽縣東南六十裡有鹹城。
2淮夷病杞故:淮水的夷人侵犯杞國的緣故。
3且謀王室:并且因為保衛王室。
今譯 夏天,魯僖公與齊侯、宋公、陳侯、衛侯、鄭伯、許男、曹伯會于鹹,因為淮夷侵犯杞國的緣故,并且謀求保衛王室。
經秋九月,大雩1。
今注 1雩:是指祭祀。
杜注說因為過了時,寫在《春秋》上。
此經無傳。
今譯 秋天九月,行大雩(求雨)的祭典。
傳秋,為戎難故,諸侯戍周1,齊仲孫湫緻之2。
今注 1諸侯戍周:諸侯派人去戍守周都城。
2緻之:率領他們。
今譯 秋天,為了戎人侵犯王室的緣故,諸侯派兵戍守周王城,由齊國的大夫仲孫湫率領他們。
經冬,公子友如齊1。
今注 1此經無傳。
今譯 冬天,公子友到齊國去。
傳冬,晉薦饑1,使乞籴2于秦。
秦伯3謂子桑4:“與諸乎5?”對曰:“重施而報,君将何求6?重施而不報,其民必攜7。
攜而讨焉,無衆必敗8。
”謂百裡9:“與諸乎?”對曰:“天災流行,國家代有10,救災恤鄰,道也11。
行道有福。
”鄭之子豹在秦,請伐晉12。
秦伯曰:“其君是惡,其民何罪13?”秦于是乎輸粟于晉,自雍及绛14相繼,命之曰汎舟之役15。
今注 1薦饑:薦饑是屢次的谷不熟。
薦是重或厚的意思。
2乞籴:籴音同笛,謂買入谷類。
乞籴是要求買谷類。
3秦伯:即秦穆公。
4子桑:即公孫枝,是秦大夫。
5與諸乎:是否給他。
6重施而報,君将何求:假設施舍很重而得到厚報,你當然很滿意。
7其民必攜:晉國的人民必定不滿意而叛。
8攜而讨焉,無衆必敗:人民叛亂,再加以讨伐,他沒有人民,必定失敗。
9百裡:秦大夫百裡奚。
10國家代有:各國全都輪流地有。
11救災恤鄰,道也:救災害,幫助鄰國,這是合于道德的。
12請伐晉:豹欲替其父鄭報仇,所以請求伐晉國。
13其君是惡,其民何罪:他的君不好,他的人民有什麼罪呢? 14雍及绛:雍是秦國都,在今陝西省鳳翔縣南七裡。
绛是晉國都,在今山西省太平縣南二十五裡。
15汎舟之役:因為船全都相連接,所以稱為汎舟之役。
今譯 冬天,晉國屢次發生饑荒,派人到秦國去請求籴買谷物。
秦穆公對大夫子桑說:“要給他嗎?”回答說:“若是你施舍厚重而得到厚報,你還要求什麼呢?若是你施舍厚重而得不到回報,晉國的人民必定離心。
他的人民離心而你去讨伐他,他沒有衆人的支持,必定要失敗。
”秦穆公又問百裡奚,要不要賣谷物給晉國,百裡奚回答說:“天災流行,每一個國家都輪得到,救助災害,體恤鄰邦,這是合于正道的。
實行正道的人将享有福氣。
”鄭的兒子豹正居留在秦國,請秦穆公讨伐晉國。
秦穆公說:“他的君主不好,但是他的人民有什麼罪?”秦國于是就把粟輸到晉國。
從秦國的國都雍至晉國的國都绛,一路舟楫相繼不絕,所以就稱這一次為汎舟之役。
僖公十四年(公元前六四六年) 經十有四年春,諸侯城緣陵。
傳十四年春,諸侯城緣陵1而遷杞焉2,不書其人,有阙3也。
今注 1緣陵:杞地,故城在今山東省昌樂縣東南七十裡。
2而遷杞焉:把國都城遷到緣陵。
《史記·陳杞世家》,杞,姒姓國,夏禹之後,武王封東樓公于杞,居雍丘。
在今山東省安邱縣東北三十裡有杞城鎮。
3不書其人,有阙:不寫修建緣陵的人,因為器材不完備,城池未堅固。
今譯 十四年春天,諸侯修築緣陵城,而把杞國都遷到緣陵。
沒有記載修城的人,因為器材短缺,城池修得不堅固。
經夏六月,季姬及鄫子遇于防,使鄫子來朝。
傳鄫季姬來甯1,公怒止之2,以鄫子之不朝也。
夏,遇于防3,而使來朝。
今注 1鄫季姬來甯:季姬,魯國的女兒,為鄫國的夫人,來省視母家。
鄫是姒,姓子爵國,在今山東省臨沂縣西南一百一十裡。
2公怒止之:魯僖公惱怒了,就叫她住在魯國。
3防:魯地,在今山東省曲阜縣東二十裡。
今譯 鄫國的夫人季姬來魯國歸甯,魯僖公不高興地阻止她,因為鄫子不來朝見的緣故。
夏天,季姬和鄫子在防相遇,就要鄫子來朝見。
經秋八月辛卯,沙鹿崩。
傳秋八月辛卯,沙鹿1崩,晉蔔偃曰:“期年将有大咎,幾亡國2。
” 今注 1沙鹿:江永雲:“衛地。
”而杜預說是晉地,“不言晉沙鹿者,凡有災害系于所災所害之處,不系于所屬之國,故不系晉也。
”沙鹿在今河北省大名縣東四十五裡。
2期年将有大咎,幾亡國:在一年之内将有大的兇災,幾乎亡了國家。
今譯 秋天,八月辛卯,沙鹿山崩,晉國的蔔人偃說:“在一年之内将有大的兇咎,幾乎将使國家滅亡。
” 經狄侵鄭1。
今注 1此經無傳。
今譯 狄人侵犯鄭國。
經冬,蔡侯肸1卒。
今注 1蔡侯肸:蔡穆侯名肸。
肸音西。
今譯 冬天,蔡穆侯肸逝世。
傳冬,秦饑,使乞籴于晉,晉人弗與1。
慶鄭2曰:“背施無親3,幸災不仁4,貪愛不祥5,怒鄰不義6,四德皆失,何以守國7?”虢射8曰:“皮之不存,毛将安傅9?”慶鄭曰:“棄信背鄰,患孰恤之10?無信患作,失援必斃,是則然矣11!”虢射曰:“無損于怨而厚于寇12,不如勿與。
”慶鄭曰:“背施幸災,民所棄也。
近猶仇之,況怨敵乎13?”弗聽。
退曰:“君其悔是哉!” 今注 1晉人弗與:晉人不給秦谷。
2慶鄭:晉大夫。
3背施無親:背施忘恩,就是不親善。
4幸災不仁:以旁人的災害為幸,這是不仁的。
5貪愛不祥:貪愛自己的物品,不以分救有災害的人,是不祥的。
6怒鄰不義:使鄰國發怒,這是不義的。
7四德皆失,何以守國:四德是親、仁、祥、義;皆失是都沒有了。
何以守國,是指用什麼方法來守國家。
8虢射:是晉大夫,為惠公的舅父。
射讀音亦。
9皮之不存,毛将安傅:皮是表示晉惠公所許秦國的列城五,毛是表示晉國借給秦國的谷。
此句指重要的事還沒有辦理,次要的事辦也無用。
10棄信背鄰,患孰恤之:失了信,背叛鄰國,發生患難,誰能夠撫恤他? 11是則然矣:這是必然的事。
12無損于怨而厚于寇:對于結的怨不能減少,而加厚寇仇的力量。
13近猶仇之,況猶敵乎:近處的人,猶能變成仇敵,何況有怨的敵人。
14君其悔是哉:你對于這件事,必定後悔。
今譯 冬天,秦國發生饑荒,派人到晉國去請求籴買谷物。
晉人不給。
晉大夫慶鄭說:“背棄了别人施舍的恩惠,就是不親善。
慶幸别人的災害,就是不仁。
貪愛自己的物品,不以救助别人,是不祥的。
使鄰國發怒是不義的。
這四種德行都做不到,怎麼能守得住國家?”虢射說:“皮都沒有了,毛要附着在哪裡?”慶鄭又說:“失去了信用,背棄了鄰國,一旦發生禍患,誰來幫助他?因為無信而發生禍患,失去了援助必定會死亡,這是必然的了。
”虢射又說:“既然不能減少秦國的怨恨,輸送谷物反而是加厚敵人的力量,不如不要給他。
”慶鄭就說:“背棄了人家施舍的恩惠而慶幸他的災害,這是人民所要反對的。
親近的人都要仇視他,何況有仇怨的敵人呢?”但是晉侯不聽。
慶鄭也就退下,說道:“你對于這件事必定要後悔!” 僖公十五年(公元前六四五年) 經十有五年春王正月,公如齊1。
今注 1此經無傳。
今譯 十五年春天,周王曆正月,僖公到齊國去。
經楚人伐徐。
三月,公會齊侯、宋公、陳侯、衛侯、鄭伯、許男、曹伯盟于牡丘,遂次于匡,公孫敖帥師及諸侯之大夫救徐。
傳十五年春,楚人伐徐1,徐即諸夏2,故也。
三月盟于牡丘3,尋葵丘之盟4,且救徐也。
孟穆伯5帥師及諸侯之師救徐,諸侯次于匡6以待之。
今注 1徐:是嬴姓國,在今安徽省泗縣北八十裡。
2即諸夏:即是接近。
諸夏指中原各國,對蠻夷而言。
3牡丘:《欽定春秋傳說彙纂》謂牡丘在今山東省聊城東北七十裡。
4葵丘之盟:在僖公九年。
5孟穆伯:魯大夫。
6匡:衛地。
《山東通志》載:“匡城在魚台縣南十五裡鳳凰山北,即次于匡之地。
” 今譯 十五年春天,楚國人攻伐徐國,因為徐國親近中原諸夏各國的緣故。
三月,諸侯各國會盟于牡丘,重申葵丘之盟約,并且商讨援救徐國。
魯大夫孟穆伯率領魯國的軍隊,和諸侯各國的軍隊一起去救徐國,諸侯停留在匡城等候。
經夏五月,日有食之。
傳夏五月,日有食之,不書朔與日1,官失之也2。
今注 1不書朔與日:不寫明是初一與某日。
2官失之也:這是記載人的疏忽。
今譯 夏天,五月,發生日食。
沒有記載初一和某日,這是負責記載的史官的疏忽。
經秋七月,齊師曹師伐厲。
傳秋伐厲1,以救徐也2。
今注 1厲:姜姓國,在今湖北省随縣北四十裡。
2以救徐也:因為厲是楚的盟國,為的是救徐國。
今譯 秋天,齊國軍隊與曹國軍隊攻伐厲國,為的是救徐國。
經八月,螽1。
今注 1螽:音同忠。
為蝗類的總名。
此經無傳。
今譯 八月發生螽災。
經九月,公至自會1。
今注 1此經無傳。
今譯 九月,僖公參加牡丘之會後,回到魯國。
經季姬歸于鄫1。
今注 1此經無傳。
去年,季姬來歸甯,不書在《春秋》上,這次反書有記載,是因為表示與季姬已經斷絕關系。
今譯 僖公的三女兒回到鄫國。
傳晉侯之入1也,秦穆姬屬賈君2焉。
且曰:“盡納群公子3。
”晉侯烝4于賈君,又不納群公子,是以穆姬怨之5。
晉侯許賂中大夫6,既而皆背之7,賂秦伯以河外列城五8,東盡虢略9,南及華山10,内及解梁城11,既而不與12。
晉饑,秦輸之粟13,秦饑,晉閉之籴14,故秦伯伐晉。
蔔徒父15筮之,吉。
涉河,侯車敗16,诘之17。
對曰:“乃大吉也,三敗必獲晉君。
其卦遇蠱?18,曰‘千乘三去,三去之餘,獲其雄狐19。
’夫狐蠱,必其君也20。
蠱之貞,風也。
其悔,山也21。
歲雲秋矣,我落其實而取其材,所以克也22,實落材亡,不敗何待23。
”三敗及韓24。
晉侯謂慶鄭曰:“寇深矣25,若之何?”對曰:“君實深之,可若何26?”公曰不孫27。
蔔右28,慶鄭吉,弗使。
步揚29禦戎,家仆徒30為右,乘小驷31,鄭入32也。
慶鄭曰:“古者,大事33,必乘其産34,生其水土,而知其人心35,安其教訓,而服習其道36,唯所納之,無不如志37。
今乘異産以從戎事,及懼而變,将與人易38。
亂氣狡憤,陰血周作,張脈偾興,外強中幹39,進退不可,周旋不能40,君必悔之。
”弗聽。
九月,晉侯逆41秦師,使韓簡42視師43。
複曰:“師少于我,鬥士倍我44。
”公曰:“何故?”對曰:“出因其資45,入用其寵46,饑食其粟47,三施而無報,是以來也48。
今又擊之,我怠秦奮,倍猶未也49。
”公曰:“一夫不可狃,況國乎50?”遂使請戰,曰:“寡人不佞,能合其衆而不能離也51。
君若不還,無所逃命52。
”秦伯使公孫枝對曰:“君之未入,寡人懼之53。
入而未定列,猶吾憂也54。
苟列定矣,敢不承命55。
”韓簡退曰:“吾幸而得囚56。
”壬戌,戰于韓原,晉戎馬還濘而止57。
公号慶鄭58。
慶鄭曰:“愎谏違蔔,固敗是求,又何逃焉59。
”遂去之。
梁由靡60禦韓簡,虢射為右,辂秦伯,将止之61。
鄭以救公誤之62,遂失秦伯。
秦獲晉侯以歸。
晉大夫反首拔舍從之63。
秦伯使辭焉,曰:“二三子何其戚也64?寡人之從君而西也,亦晉之妖夢是踐,豈敢以至65。
”晉大夫三拜稽首66曰:“君履後土而戴皇天,皇天後土,實聞君之言67。
群臣敢在下風68。
”穆姬聞晉侯将至,以大子?、弘69,與女簡璧70登台而履薪焉71。
使以免服衰绖逆72。
且告曰:“上天降災,使我兩君匪以玉帛相見,而以興戌。
若晉君朝以入,則婢子夕以死。
夕以入,則朝以死。
唯君裁之。
73”乃舍諸靈台74。
大夫請以入75。
公曰:“獲晉侯,以厚歸也76,既而喪歸,焉用之77?大夫其何有78焉?且晉人戚憂以重我79,天地以要我80,不圖晉憂,重其怒也81。
我食吾言,背天地也82。
重怒難任,背天不祥83,必歸晉君。
”公子絷84曰:“不如殺之,無聚慝焉85。
”子桑曰:“歸之而質其大子,必得大成86。
晉未可滅而殺其君,隻以成惡87,且史佚88有言曰:‘無始禍89,無怙亂90,無重怒。
重怒難任,陵人不祥91。
’”乃許晉平。
晉侯使郤乞92告瑕呂饴甥93,且召之。
子金教之言曰:“朝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