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六
關燈
小
中
大
7鄭伯使大子華:鄭伯是鄭文公,名捷。
大子華是鄭伯的大子。
大音泰。
8聽命于會:到會中來聽候命令。
9洩氏、孔氏、子人氏三族:皆鄭大夫。
10君若去之以為成:你若把他們三族去掉,就可以講和。
11我以鄭為内臣:我以鄭國為你的臣子。
12君以禮與信屬諸侯:你以禮貌和信實使令諸侯。
13而以奸終之:而以邪謀來終了。
14子父不奸:奸同幹犯,兒子與父親不相幹犯。
15守命共時:守君命以恭敬當時的事情。
16未捷:未能打勝。
17今苟有釁:現在假如敵國有隙可乘。
18綏之以德,加之以訓辭:用德行來安撫他,再加上教訓。
19揔其罪人以臨之:揔是率領。
率領他的罪人(指子華)以威脅他。
20鄭有辭:鄭國很有理由回答。
21會而列奸:開會而把奸佞列入。
22何以示後嗣:怎麼能傳給子孫。
23無國不記:沒有一國不記在竹簡上。
24記奸之位:把奸人(指子華)記在位子上。
25君盟替:你的盟會就失敗了。
26作而不記,非盛德也:做事情而不記載在竹簡上,這不是很好的德行。
27求介:求獲得力量。
28三良為政:三良即指洩氏、孔氏、子人氏三族。
為政是掌握政治。
29齊侯辭焉:齊桓公也就辭謝子華的建議。
今譯 秋天,在甯母會盟,為了商讨對付鄭國的辦法。
管仲對齊桓公說:“我聽說過,招撫離心的人要用禮;懷柔遠方的人要用德。
德和禮始終不變,沒有人不感懷你。
”齊桓公就對諸侯各國以禮相待,諸侯各國的官員領受了齊桓公發給他們的命令,規定他們所應貢獻給天子的物品。
鄭文公派太子華到會,聽取齊桓公的命令,太子華對齊桓公說:“洩氏、孔氏及子人氏三族,實在是違背你的命令,若是你把他們除掉,作為講和的條件,我願意以鄭國做齊國的内臣。
對你也不是沒有好處。
”齊桓公将要允許太子華的要求,管仲說:“你以禮和信用聯合了諸侯,而以奸計來結束,這不是不可以的嗎?兒子與父親不互相幹犯,叫作禮;堅守命令以恭敬的态度處理當時的事情,叫作信。
違背了這兩個原則,就是莫大的奸逆。
”齊桓公說:“諸侯曾讨伐鄭國而沒有成功,現在鄭國若有釁隙,趁機收拾它,不是很好嗎?”管仲回答說:“你若以德行安撫他,再加以教訓他的辭令,而後率領諸侯讨伐鄭國,鄭國将為了挽救覆亡而無暇他顧,難道還敢不怕?你若是率領了鄭國的罪人去威脅它,鄭國就有話可說,還有什麼要怕的呢?并且聯合諸侯是為了尊崇道德,會盟而使奸佞同列,怎麼能傳示子孫呢?諸侯的會盟,有關的德行、刑罰、禮節、道義,沒有一個國家不把這些事情記載下來。
各國記載了奸佞與列的事,那麼你所召集的盟會也就失敗了。
所做的事不記載在竹簡上,并不是盛德。
你且不要允許他才好。
鄭國必定會接受盟約。
而那個子華既做了太子,反而向大國求援,以削弱自己國家的力量,他也必将不免于禍患。
鄭國現在有叔詹、堵叔、師叔,這三個好人掌理政治,是沒有機會可以利用的。
”齊桓公拒絕了子華的要求。
而子華因此得罪于鄭國。
經曹伯班1卒。
今注 1曹伯班:即曹昭公。
此經無傳。
今譯 曹昭公逝世。
經公子友如齊1。
今注 1盟誓以後而去聘問,表示招待不周。
此經無傳。
今譯 公子友到齊國去聘問。
經冬,葬曹昭公1。
今注 1曹昭公:即曹伯班。
此經無傳。
今譯 冬天,安葬曹昭公。
傳冬,鄭伯使請盟于齊1。
今注 1鄭伯使請盟于齊:鄭伯要求與齊國盟誓,此即前文管仲所說:“鄭必受盟。
” 今譯 冬天,鄭文公派人到齊國請求與齊國盟誓。
傳閏月1,惠王崩,襄王2惡大叔帶之難3,懼不立,不發喪而告難于齊4。
今注 1閏月:古代的方法,把閏月必安置在年終,所謂“歸餘于終”。
2襄王:是惠王的太子鄭。
3大叔帶之難:大叔帶是襄王的弟弟。
惠王的皇後很想立他做王。
難是指患難。
大音泰。
4不發喪而告難于齊:在沒有發喪以前,就派人告患難于齊桓公。
今譯 閏月,周惠王駕崩。
周襄王因為擔心太叔帶要發難,害怕而不敢立,就不發布惠王喪事的訃聞,而把太叔帶将發難的事向齊國報告。
僖公八年(公元前六五二年) 經八年春王正月,公會王人、齊侯、宋公、衛侯、許男、曹伯、陳世子款盟于洮,鄭伯乞盟。
傳八年春,盟于洮1,謀王室2也。
鄭伯乞盟,請服也3。
襄王定位,而後發喪4。
今注 1洮:曹地。
在今山東省鄄城縣西南五十裡。
2謀王室:因為襄王深懼太叔帶會作亂,所以諸侯會盟以加以計謀。
3鄭伯乞盟,請服也:鄭伯請加入盟誓,這時方才服從齊國。
4襄王定位,而後發喪:襄王的位置定了,而後發布惠王的喪事。
今譯 八年,春天,魯僖公會合王室的代表,齊侯、宋公、衛侯、許男、曹伯以及陳世子款盟誓于洮,為的是商讨安定王室的計謀。
鄭伯乞求參加盟誓,至此才服從齊國。
襄王的王位穩定以後,才發布惠王的喪事。
經夏,狄伐晉。
傳晉裡克帥師,梁由靡禦,虢射為右1,以敗狄于采桑2。
梁由靡曰:“狄無恥,從之必大克3。
”裡克曰:“懼之而已,無速衆狄4。
”虢射曰:“期年,狄必至,示之弱矣5。
”夏,狄伐晉,報采桑之役也6。
複期月7。
今注 1梁由靡禦,虢射為右:梁由靡、虢射皆晉大夫。
2采桑:在今山西省鄉甯縣西,大河津濟處。
3狄無恥,從之必大克:狄人不以逃走為羞恥,追逐他必定大勝。
4懼之而已,無速衆狄:把他們打敗為的隻是讓他們有所畏懼,不可引發衆多狄人來進攻。
5示之弱矣:表示晉軍很衰弱。
6報采桑之役:這是為的報複釆桑的戰役。
7複期月:不止一年,并且一年又過了一個月。
今譯 晉國的裡克率領了軍隊,梁由靡為他駕着戰車,虢射做車右,在采桑把狄人打敗。
梁由靡說:“狄人不以逃走為可恥,我們從後追逐,必定可以大獲勝利。
”裡克說:“把他們打敗為的隻是讓他們有所畏懼,不可引發衆多狄人來攻擊我們。
”虢射說:“一年以後,狄人必定會來攻,因為這一次已表現了晉軍的薄弱。
”夏天,狄人攻伐晉國。
這是為了報複采桑那次戰役。
在釆桑之役一年又一個月以後,應驗了虢射的話。
經秋七月,禘于大廟,用緻夫人。
傳秋,禘而緻哀姜焉1,非禮也2。
凡夫人不薨于寝3,不殡于廟4,不赴于同5,不祔于姑6,則弗緻7也。
今注 1禘而緻哀姜焉:禘音同弟,古時重大祭典。
祭太廟而使哀姜入廟。
2非禮也:這不合于禮制。
3凡夫人不薨于寝:凡是夫人不死在寝宮。
4不殡于廟:不在廟裡出殡。
5不赴于同:不将訃聞送到各同盟國。
6不祔于姑:因為古代夫妻兩個人圖騰不相同,所以她不能夠袝在她丈夫的廟中,可是照原則說,兩個圖騰的人,必須為交換婚,所以下一代的夫人同上一代的姑恰是同圖騰,可以相祔。
祔音附。
7則弗緻:四件不符合,則不入廟。
今譯 秋天,舉行禘祭于太廟,以安置哀姜的神主。
這是不合禮的。
凡是夫人不在寝宮逝世,不在太廟出殡,不将訃聞送到同盟的國家,不祔祭于她的姑,那麼就不能安置她的神主在太廟中。
經冬,十有二月丁未,天王崩。
傳冬,王人來告喪,難故1也,是以緩。
今注 1難故:太叔帶之難的緣故。
今譯 冬天,周王的人來報告惠王的喪事,因為有太叔帶之難,所以延緩。
傳宋公1疾,大子茲父2固請曰:“目夷長且仁3,君其立之。
”公命子魚4。
子魚辭曰:“能以國讓,仁孰大焉5。
臣不及也,且又不順6。
”遂走而退。
今注 1宋公:即桓公禦說。
2茲父:是桓公的嫡子襄公。
3目夷長且仁:目夷是茲父的庶兄。
他年長而且仁厚。
4子魚:即公子目夷。
5能以國讓,仁孰大焉:能拿國家來禮讓,再沒有比這種仁更大的。
6且又不順:因為立庶不立嫡,是不合于禮。
今譯 宋桓公病得很厲害,太子茲父堅持向桓公請求說:“目夷比我年長而且仁厚,請你立他繼承君位。
”桓公就命子魚繼位,子魚推辭說:“能夠把國家讓給别人,再沒有比這種仁德更大的了。
我不如他,而且我的地位不合于繼任為君。
”于是就走開了。
僖公九年(公元前六五一年) 經九年春王三月,丁醜,宋公禦說卒。
傳九年春,宋桓公卒1,未葬,而襄公會諸侯,故曰子2。
凡在喪,王曰小童3,公侯曰子4。
今注 1宋桓公卒:即是宋公禦說卒。
2襄公會諸侯,故曰子:襄公就去會盟諸侯,所以稱他為子。
3凡在喪,王曰小童:凡是未葬,王就叫作小童。
4公侯曰子:公或侯皆稱為子。
今譯 九年春天,宋桓公逝世,尚未下葬,而宋襄公就會見諸侯,所以稱他為“子”。
凡是在喪事未完以前,王就稱為“小童”,公侯都稱為“子”。
經夏,公會宰周公、齊侯、宋子、衛侯、鄭伯、許男、曹伯于葵丘。
傳夏,會于葵丘1,尋盟,且修好2,禮也。
王使宰孔3賜齊侯胙4,曰:“天子有事于文、武5,使孔賜伯舅胙6。
”齊侯将下拜7。
孔曰:“且有後命8。
天子使孔曰,以伯舅耋老9,加勞賜一級,無下拜10。
”對曰:“天威不違顔咫尺11,小白餘敢貪天子之命,無下拜12,恐隕越于下,以遺天子羞13,敢不下拜?”下拜登受14。
今注 1葵丘:在今河南省考城縣東三十裡。
2尋盟,且修好:重申從前的盟約,并且重修舊好。
3宰孔:即宰周公,為天子宰。
4賜齊侯胙:胙音作,是祭祖先用的祭肉。
因為周代行封建制度,所以将親戚列入同姓,杜預說:“尊之比二王後。
”是他不明白周代的封建制度。
賜齊侯胙是以祭肉賜齊桓公。
5有事于文、武:謂有祭祀于周文王、周武王。
6賜伯舅胙:是天子稱異姓諸侯為伯舅、叔舅,見于《禮記》。
但經我細研究,何人須稱伯舅及何人須稱叔舅,并不是看這個人年紀的長幼,而是看始封的諸侯,對當時的天子長或幼。
賜伯舅胙亦指賞給齊桓公祭肉。
7将下拜:将到階下來拜謝。
8且有後命:更有以後的命令。
9耋老:耋音疊,年八十曰耋,見《說文》;而《左傳》杜預注七十曰耋。
耋老是高年的意思。
10加勞賜一級,無下拜:因為你辛苦,所以加賜一等級,不必下台去拜謝。
11天威不違顔咫尺:皇帝的威嚴不離開我的顔面過遠。
咫等于八寸,天是指皇帝。
12小白餘敢貪天子之命,無下拜:小白是齊桓公自稱。
此句指我哪裡敢貪圖天子的命令,不下台去拜謝。
13恐隕越于下,以遺天子羞:恐怕天威颠墜到台階的下邊,使天子蒙受羞恥。
14下拜登受:下台拜謝,然後上堂受祭肉。
今譯 夏天,諸侯會見于葵丘,重申過去的盟約,續修舊日的和好。
這是合于禮的。
周襄王派他的宰孔把祭肉賜給齊桓公,對他說:“天子祭文王和武王,所以派孔來賜祭肉給伯舅。
”齊桓公将到階下拜謝,孔就說:“且慢,還有一個命令。
天子派我來曾說道,因為伯舅年事已高,所以加賜一級,不必下階拜謝。
”齊桓公回答說:“天子的威嚴在我的面前不遠。
我,小白,若是敢貪圖天子的命令,而不下階拜謝,我恐怕天威颠墜到下面,而使天子因而蒙受羞恥。
我怎敢不下階拜謝呢?”于是就到台階下拜謝,然後到堂上領受祭肉。
經秋七月,乙酉,伯姬1卒。
今注 1伯姬:是魯僖公的長女。
據《公羊傳》《穀梁傳》說伯姬未嫁人。
此經無傳。
今譯 秋天,七月乙酉,僖公的大女兒逝世。
經九月戊辰,諸侯盟于葵丘。
傳秋,齊侯盟諸侯于葵丘,曰:“凡我同盟之人,既盟之後,言歸于好1。
”宰孔先歸,遇晉侯2,曰:“可無會也3。
齊侯不務德而勤遠略4,故北伐山戎5,南伐楚6,西為此會也。
東略之不知,西則否矣7,其在亂乎!君務靖亂,無勤于行8。
”晉侯乃還。
今注 1言歸于好:言歸于好四字以上為盟誓之辭。
2晉侯:晉獻公,也來參加葵丘之會。
3可無會也:不必去聚會。
4齊侯不務德而勤遠略:齊桓公不講究德行,而做遠的侵略。
5北伐山戎:見莊公三十一年。
6南伐楚:見僖公四年。
7東略之不知,西則否矣:往東邊做什麼我不知道,往西邊則絕對不會侵略。
8君務靖亂,無勤于行:你務必安定晉國的亂,不必勤勉于外國的行動。
今譯 秋天,齊桓公會盟諸侯于葵丘。
他說:“凡是與我同盟的人,既然盟誓以後,要棄絕任何不和的事而歸于和好。
”天子的宰孔首先回去,在路上遇到晉獻公,對晉獻公說:“可以不必去會盟。
齊侯不講求德行而努力于遙遠的侵略。
所以他向北邊讨伐山戎,向南邊讨伐楚國,在西邊他召集了這次會盟。
我不知道他向東邊要做些什麼事,但是他将不會向西邊侵略的。
晉國的亂事還在嗎?你務必要安定晉國的内亂,不必勤勉地從事國外的活動。
”晉獻公于是回國。
經甲子,晉侯佹諸卒。
傳九月,晉獻公卒,裡克、鄭1,欲納文公2,故以三公子之徒3作亂。
初,獻公使荀息4傅奚齊5,公疾6召之,曰:“以是藐諸孤7,辱在大夫8,其若之何?”稽首9而對曰:“臣竭其股肱之力10,加之以忠貞11。
其濟,君之靈也12;不濟,則以死繼之13。
”公曰:“何謂忠貞?”對曰:“公家之利,知無不為,忠也14。
送往事居,耦俱無猜,貞也15。
”及裡克将殺奚齊,先告荀息曰:“三怨将作16,秦晉輔之17,子将何如?”荀息曰:“将死之。
”裡克曰:“無益也。
”荀叔18曰:“吾與先君言矣,不可以貳。
能欲複言而愛身乎19?雖無益也,将焉辟之20?且人之欲善,誰不如我?我欲無貳,而能謂人已乎21?” 今注 1鄭:晉大夫。
2欲納文公:希望請公子重耳來做君。
3三公子之徒:謂申生、重耳、夷吾的黨徒。
4荀息:晉大夫。
5傅奚齊:為奚齊的師傅。
6公疾:病重叫疾。
7以是藐諸孤:這是一個比我旁的兒子全小的兒子。
8辱在大夫:這是屈辱你。
9稽首:古人坐到席上,稽首而拜,就是叩首至地。
10臣竭其股肱之力:我用我的四肢的力量。
11加之以忠貞:再加上忠心同貞正。
12其濟,君之靈也:如果成功,是你的保佑。
13不濟,則以死繼之:要不成功,則接着盡死。
14公家之利,知無不為,忠也:于公家有利的事,所知道的沒有不做,就是忠。
15送往事居,耦俱無猜,貞也:往是死者,居是生者。
此句意思是送死者,侍奉生者,皆無所懷疑。
這就是貞正。
16三怨将作:就是三公子的黨徒将發作。
17秦晉輔之:秦國同晉國全都幫他的忙,反對奚齊。
18荀叔:即荀息。
19能欲複言而愛身乎:能把說的話收回,而專門來愛自己的身體嗎? 20雖無益也,将焉辟之:雖然沒有好處,哪能躲避他? 21我欲無貳,而能謂人已乎:我想着沒有二心,豈能希望旁人有二心。
今譯 九月,晉獻公逝世。
晉國的大夫裡克和鄭想要接納公子重耳做國君,所以借着三位公子的徒衆作亂。
起初,晉獻公派荀息做奚齊的師傅。
當獻公病重的時候,召喚荀息來對他說:“這個兒子比旁的兒子都小,這是屈辱了你,将怎麼辦才好?”荀息深深地低頭叩拜回答道:“我願意用盡我全身的力量,加上我的忠心和貞正。
如果成功,是您的保佑;如果不成功,我就盡死效力。
”獻公說:“什麼叫作忠貞?”回答說:“凡是對公家有利的事,知道的,沒有不做,叫作忠。
送死和事生,兩方面都沒有猜疑,叫作貞。
”等到裡克将要殺奚齊,先告訴荀息說:“三位公子的徒衆将要舉事,秦國和晉國要輔佐他們,你将怎麼辦呢?”荀息說:“我将死。
”裡克說:“沒有用處的!”荀息又說:“我已經對先君說過了,不可以改變。
怎能收回已經說了的話,而貪愛自己的身體呢?雖然沒有用處,哪能逃避呢?況且人們想要做好,誰不像我一樣呢?我自己願意沒有二心,而能夠說别人可以有二心嗎?” 經冬,晉裡克殺其君之子奚齊。
傳冬十月,裡克殺奚齊于次1,書曰:“殺其君之子2。
”未葬也。
荀息将死之3。
人曰:“不如立卓子而輔之。
”荀息立公子卓以葬4。
十一月,裡克殺公子卓于朝,荀息死之,君子曰:“《詩》所謂:‘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為也5。
’荀息有焉6。
” 今注 1次:是居喪所住的地方。
2書曰,殺其君之子:寫在《春秋》上說,殺了他的君的兒子。
3荀息将死之:荀息就要自殺。
4立公子卓以葬:立公子卓為君,以辦理獻公的喪禮。
5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為也:此詩出《大雅·蕩之什·抑》篇。
假設很白的玉石有缺點,尚可以磨治;如果一句話有缺陷,就沒有方法再磨治。
玷音店,是玉之缺點。
6荀息有焉:荀息能夠實行他的諾言,這等于《抑》篇所說。
今譯 冬天十月,裡克殺奚齊于他居喪的地方。
《春秋》上記載說:“殺他的國君的兒子。
”因為晉獻公尚未下葬。
荀息将要死。
有人說:“不如立卓子而輔佐他。
”荀息就立了公子卓,以辦理獻公的喪禮。
十一月,裡克殺公子卓于朝廷,荀息就為了效死而自殺。
君子說道:“《詩經》上說:白的玉圭上有缺點,還可以磨掉;所說的話有缺點,就沒有辦法了。
”荀息的行為就是含有這種意義。
傳齊侯以諸侯之師伐晉,及高梁1而還,讨晉亂也。
令不及魯2,故不書。
今注 1高梁:《水經注》:汾水,南迳高梁故城西,在揚縣之南十八裡。
則高梁在今山西省洪洞縣之南。
2令不及魯:命令不達到魯國。
今譯 齊桓公用諸侯的軍隊讨伐晉國,到了高梁就回師,為的是聲讨晉國的亂事。
出師的命令沒有到達魯國,所以魯國的史書沒有記載。
傳晉郤芮1使夷吾重賂秦以求入2,曰:“人實有國,我何愛焉3?入而能民,土于何有4?”從之。
齊隰朋5帥師會秦師,納晉惠公6。
秦伯7謂郤芮曰:“公子誰恃8?”對曰:“臣聞亡人無黨,有黨必有仇9。
夷吾弱不好弄10,能鬥不過11,長亦不改,不識其他12。
”公謂公孫枝13曰:“夷吾其定乎14?”對曰:“臣聞之,唯則定國15。
《詩》曰:不識不知,順帝之則16。
文王之謂也17。
又曰:不僭不賊,鮮不為則18。
無好無惡,不忌不克之謂也19。
今其言多忌克,難哉20!”公曰:“忌則多怨,又焉能克?是吾利也21。
” 今注 1郤芮:是晉大夫,郤克的祖父。
2重賂秦以求入:重音衆。
加重賄賂秦國,以求進入晉國。
3人實有國,我何愛焉:這個國家是人家的,我對它有什麼舍不得? 4入而能民,土于何有:進到晉國,而能夠治理人民,土地又算什麼? 5隰朋:齊大夫。
隰音習。
6晉惠公:即夷吾。
7秦伯:即秦穆公。
8公子誰恃:公子仗着什麼人。
9臣聞亡人無黨,有黨必有仇:我聽說逃亡的人,必定沒有黨派,有了黨派必定有仇人。
10弱不好弄:他年幼的時候,并不喜歡戲弄别人。
11能鬥不過:他每回同人鬥争的時候,也不求過于勝利。
12長亦不改,不識其他:到了年長,也不改變他的性格,其他的我就不知道了。
13公孫枝:字子桑,是秦大夫。
14夷吾其定乎:夷吾入晉,能否安定晉國。
15唯則定國:根據法律,就可以安定國家。
16不識不知,順帝之則:出《詩·大雅·文王之什·皇矣》篇。
帝是指天,則是指法則:他雖然不明白天的法則,但他自然能夠推行。
17文王之謂也:這就指文王。
18不僭不賊,鮮不為則:出《詩·大雅·蕩之什·抑》篇。
僭是過差,賊是傷害。
不過差,也不傷害,沒有不能為人法則的。
19無好無惡,不忌不克之謂也:忌是猜忌,克是好勝。
此指不偏好,也不怨惡,就是不猜忌不好勝的意思。
20今其言多忌克,難哉:現在他的話,多猜疑好勝,這真難于安定國家。
21忌則多怨,又焉能克?是吾利也:猜忌則多招緻怨惡,又如何能夠制勝?這是對我很有利的。
今譯 晉國的大夫郤芮建議夷吾加重賄賂秦國,以求幫助他進入晉國,對他說:“這個國家實在是别人的,我對它有什麼舍不得?但若是進入晉國而能治理人民,又何必怕沒有土地呢?”夷吾就聽從郤芮的話。
這時,齊國的大夫隰朋率領軍隊會合秦國的軍隊,将使晉惠公(即夷吾)回晉國。
秦穆公對郤芮說:“公子倚仗什麼人呢?”回答說:“我聽說亡命的人沒有黨派,有了黨派必定有仇人。
夷吾年幼時不喜歡戲弄别人,和别人打鬥也不求勝;他長大了以後,這些習性都沒有改變。
我隻知道這樣,不知道其他的事。
”秦穆公對公孫枝說:“夷吾将能夠安定晉國嗎?”回答說:“我聽說,隻有法律能安定國家。
《詩·大雅》說:‘雖然不認識也不知道天的法則,但能順着去做。
’這是指着文王而說的。
《詩》又說:‘不過分也不傷害,沒有不能作為法則的。
’這就是說沒有偏好也沒有怨惡,不猜忌也不好勝的意思。
現在我看夷吾的話,多猜疑而好勝,恐怕很難吧!”穆公說:“他好猜忌就會多招怨恨,又怎麼能夠制勝?這對我是有利的。
” 傳宋襄公即位,以公子目夷1為仁2,使為左師3,以聽政4,于是宋治。
故魚氏世為左師5。
今注 1公子目夷:目夷即子魚。
2為仁:宋襄公以他為仁讓。
3左師:是官名。
4以聽政:管理政治。
5故魚氏世為左師:魚氏是目夷的後人。
所以目夷的後人代代做左師的官。
今譯 宋襄公即位以後,因為公子目夷的仁讓,就派他做左師以管理政事。
于是宋國政治上軌道。
所以魚氏就世代做宋國的左師。
僖公十年(公元前六五〇年) 經十年春王正月,公如齊1。
今注 1此經無傳。
今譯 十年,春天,正月,魯僖公到齊國去。
經狄滅溫,溫子奔衛。
傳十年春,狄滅溫1,蘇子無信也2。
蘇子叛王即狄3,又不能于狄4,狄人伐之。
王不救,故滅。
蘇子奔衛5。
今注 1溫:溫縣故城在今河南省溫縣西南三十裡。
2蘇子無信也:蘇子沒有信用。
3即狄:同狄人聯合。
4又不能于狄:又不能夠與狄人和好。
5蘇子奔衛:蘇子為周武王司寇蘇公之後,他封邑在溫,所以蘇子就逃到衛國。
今譯 十年春天,狄人消滅了溫國,因為蘇子不講信用。
蘇子背叛周襄王而與狄人聯合,但他又不能與狄人和好,所以狄人讨伐他。
周襄王不去救他,所以滅亡。
蘇子逃奔到衛國。
經晉裡克弑其君卓,及其大夫荀息。
今注 此經的傳已見于僖公九年,而經卻寫在今年春天,概從赴告。
今譯 晉國大夫裡克弑了他的國君卓,以及大夫荀息。
(傳在九年) 經夏,齊侯、許男伐北戎1。
今注 1此經無傳。
今譯 夏天,齊桓公和許僖公北伐山戎。
經晉殺其大夫裡克。
傳夏,四月,周公忌父1、王子黨2會齊隰朋立晉侯3,晉侯殺裡克以說4。
将殺裡克,公使謂之曰:“微子,則不及此5。
雖然,子弑二君與一大夫,為子君者,不亦難乎6?”對曰:“不有廢也,君何以興7?欲加之罪,其無辭乎8?臣聞命矣!”伏劍而死。
于是鄭9聘于秦,且謝緩賂10,故不及。
今注 1周公忌父:即周國卿士。
2王子黨:周大夫。
3晉侯:是晉惠公。
4以說:自為解說,不是篡位。
5微子,則不及此:要不是你,我就不能得君位。
6為子君者,不亦難乎:做你的君,不是也很難嗎? 7不有廢也,君何以興:要不是廢除旁人,你怎麼能夠興起。
8欲加之罪,其無辭乎:要想加罪狀給我,你不怕沒有說辭。
9鄭:是晉大夫裡克黨羽。
10謝緩賂:為晉國緩交賄賂緻歉。
今譯 夏天四月,周公忌父、王子黨會合齊國大夫隰朋立晉惠公。
晉惠公殺了裡克以自為解說。
将殺裡克時,惠公先派人對他說:“若是沒有你,我就不能有君位。
雖然如此,但是你弑殺了二個國君和一個大夫。
做你的國君的人,不是很為難嗎?”回答說:“若不廢除了旁人,你怎麼能興起?你想要加我罪狀,不怕沒有話說。
我遵命就是了。
”伏身就着劍自殺了。
這時候,鄭正到秦國去聘問,并且對緩交賄賂表示歉意,所以沒有連累到。
經秋七月。
今注 此經無傳。
《左氏春秋》習慣,雖無事亦必書四季。
今譯 秋天,七月。
傳晉侯改葬共大子1。
秋,狐突适下國2,遇大子,大子使登仆3而告之曰:“夷吾無禮,餘得請于帝矣4,将以晉畀秦5,秦将祀餘。
”對曰:“臣聞之,神不歆非類6,民不祀非族7,君祀無乃殄8乎?且民何罪,失刑乏祀9,君其圖之10!”君曰:“諾!吾将複請。
七日11,新城西偏将有巫者而見我焉!”12許之,遂不見。
及期而往,告之曰:“帝許我罰有罪矣,敝于韓13。
” 今注 1改葬共大子:共音同恭。
共是太子申生的谥号。
改葬是改行葬禮的意思。
2狐突适下國:狐突是重耳舅父。
适下國是往曲沃。
大子華是鄭伯的大子。
大音泰。
8聽命于會:到會中來聽候命令。
9洩氏、孔氏、子人氏三族:皆鄭大夫。
10君若去之以為成:你若把他們三族去掉,就可以講和。
11我以鄭為内臣:我以鄭國為你的臣子。
12君以禮與信屬諸侯:你以禮貌和信實使令諸侯。
13而以奸終之:而以邪謀來終了。
14子父不奸:奸同幹犯,兒子與父親不相幹犯。
15守命共時:守君命以恭敬當時的事情。
16未捷:未能打勝。
17今苟有釁:現在假如敵國有隙可乘。
18綏之以德,加之以訓辭:用德行來安撫他,再加上教訓。
19揔其罪人以臨之:揔是率領。
率領他的罪人(指子華)以威脅他。
20鄭有辭:鄭國很有理由回答。
21會而列奸:開會而把奸佞列入。
22何以示後嗣:怎麼能傳給子孫。
23無國不記:沒有一國不記在竹簡上。
24記奸之位:把奸人(指子華)記在位子上。
25君盟替:你的盟會就失敗了。
26作而不記,非盛德也:做事情而不記載在竹簡上,這不是很好的德行。
27求介:求獲得力量。
28三良為政:三良即指洩氏、孔氏、子人氏三族。
為政是掌握政治。
29齊侯辭焉:齊桓公也就辭謝子華的建議。
今譯 秋天,在甯母會盟,為了商讨對付鄭國的辦法。
管仲對齊桓公說:“我聽說過,招撫離心的人要用禮;懷柔遠方的人要用德。
德和禮始終不變,沒有人不感懷你。
”齊桓公就對諸侯各國以禮相待,諸侯各國的官員領受了齊桓公發給他們的命令,規定他們所應貢獻給天子的物品。
鄭文公派太子華到會,聽取齊桓公的命令,太子華對齊桓公說:“洩氏、孔氏及子人氏三族,實在是違背你的命令,若是你把他們除掉,作為講和的條件,我願意以鄭國做齊國的内臣。
對你也不是沒有好處。
”齊桓公将要允許太子華的要求,管仲說:“你以禮和信用聯合了諸侯,而以奸計來結束,這不是不可以的嗎?兒子與父親不互相幹犯,叫作禮;堅守命令以恭敬的态度處理當時的事情,叫作信。
違背了這兩個原則,就是莫大的奸逆。
”齊桓公說:“諸侯曾讨伐鄭國而沒有成功,現在鄭國若有釁隙,趁機收拾它,不是很好嗎?”管仲回答說:“你若以德行安撫他,再加以教訓他的辭令,而後率領諸侯讨伐鄭國,鄭國将為了挽救覆亡而無暇他顧,難道還敢不怕?你若是率領了鄭國的罪人去威脅它,鄭國就有話可說,還有什麼要怕的呢?并且聯合諸侯是為了尊崇道德,會盟而使奸佞同列,怎麼能傳示子孫呢?諸侯的會盟,有關的德行、刑罰、禮節、道義,沒有一個國家不把這些事情記載下來。
各國記載了奸佞與列的事,那麼你所召集的盟會也就失敗了。
所做的事不記載在竹簡上,并不是盛德。
你且不要允許他才好。
鄭國必定會接受盟約。
而那個子華既做了太子,反而向大國求援,以削弱自己國家的力量,他也必将不免于禍患。
鄭國現在有叔詹、堵叔、師叔,這三個好人掌理政治,是沒有機會可以利用的。
”齊桓公拒絕了子華的要求。
而子華因此得罪于鄭國。
經曹伯班1卒。
今注 1曹伯班:即曹昭公。
此經無傳。
今譯 曹昭公逝世。
經公子友如齊1。
今注 1盟誓以後而去聘問,表示招待不周。
此經無傳。
今譯 公子友到齊國去聘問。
經冬,葬曹昭公1。
今注 1曹昭公:即曹伯班。
此經無傳。
今譯 冬天,安葬曹昭公。
傳冬,鄭伯使請盟于齊1。
今注 1鄭伯使請盟于齊:鄭伯要求與齊國盟誓,此即前文管仲所說:“鄭必受盟。
” 今譯 冬天,鄭文公派人到齊國請求與齊國盟誓。
傳閏月1,惠王崩,襄王2惡大叔帶之難3,懼不立,不發喪而告難于齊4。
今注 1閏月:古代的方法,把閏月必安置在年終,所謂“歸餘于終”。
2襄王:是惠王的太子鄭。
3大叔帶之難:大叔帶是襄王的弟弟。
惠王的皇後很想立他做王。
難是指患難。
大音泰。
4不發喪而告難于齊:在沒有發喪以前,就派人告患難于齊桓公。
今譯 閏月,周惠王駕崩。
周襄王因為擔心太叔帶要發難,害怕而不敢立,就不發布惠王喪事的訃聞,而把太叔帶将發難的事向齊國報告。
僖公八年(公元前六五二年) 經八年春王正月,公會王人、齊侯、宋公、衛侯、許男、曹伯、陳世子款盟于洮,鄭伯乞盟。
傳八年春,盟于洮1,謀王室2也。
鄭伯乞盟,請服也3。
襄王定位,而後發喪4。
今注 1洮:曹地。
在今山東省鄄城縣西南五十裡。
2謀王室:因為襄王深懼太叔帶會作亂,所以諸侯會盟以加以計謀。
3鄭伯乞盟,請服也:鄭伯請加入盟誓,這時方才服從齊國。
4襄王定位,而後發喪:襄王的位置定了,而後發布惠王的喪事。
今譯 八年,春天,魯僖公會合王室的代表,齊侯、宋公、衛侯、許男、曹伯以及陳世子款盟誓于洮,為的是商讨安定王室的計謀。
鄭伯乞求參加盟誓,至此才服從齊國。
襄王的王位穩定以後,才發布惠王的喪事。
經夏,狄伐晉。
傳晉裡克帥師,梁由靡禦,虢射為右1,以敗狄于采桑2。
梁由靡曰:“狄無恥,從之必大克3。
”裡克曰:“懼之而已,無速衆狄4。
”虢射曰:“期年,狄必至,示之弱矣5。
”夏,狄伐晉,報采桑之役也6。
複期月7。
今注 1梁由靡禦,虢射為右:梁由靡、虢射皆晉大夫。
2采桑:在今山西省鄉甯縣西,大河津濟處。
3狄無恥,從之必大克:狄人不以逃走為羞恥,追逐他必定大勝。
4懼之而已,無速衆狄:把他們打敗為的隻是讓他們有所畏懼,不可引發衆多狄人來進攻。
5示之弱矣:表示晉軍很衰弱。
6報采桑之役:這是為的報複釆桑的戰役。
7複期月:不止一年,并且一年又過了一個月。
今譯 晉國的裡克率領了軍隊,梁由靡為他駕着戰車,虢射做車右,在采桑把狄人打敗。
梁由靡說:“狄人不以逃走為可恥,我們從後追逐,必定可以大獲勝利。
”裡克說:“把他們打敗為的隻是讓他們有所畏懼,不可引發衆多狄人來攻擊我們。
”虢射說:“一年以後,狄人必定會來攻,因為這一次已表現了晉軍的薄弱。
”夏天,狄人攻伐晉國。
這是為了報複采桑那次戰役。
在釆桑之役一年又一個月以後,應驗了虢射的話。
經秋七月,禘于大廟,用緻夫人。
傳秋,禘而緻哀姜焉1,非禮也2。
凡夫人不薨于寝3,不殡于廟4,不赴于同5,不祔于姑6,則弗緻7也。
今注 1禘而緻哀姜焉:禘音同弟,古時重大祭典。
祭太廟而使哀姜入廟。
2非禮也:這不合于禮制。
3凡夫人不薨于寝:凡是夫人不死在寝宮。
4不殡于廟:不在廟裡出殡。
5不赴于同:不将訃聞送到各同盟國。
6不祔于姑:因為古代夫妻兩個人圖騰不相同,所以她不能夠袝在她丈夫的廟中,可是照原則說,兩個圖騰的人,必須為交換婚,所以下一代的夫人同上一代的姑恰是同圖騰,可以相祔。
祔音附。
7則弗緻:四件不符合,則不入廟。
今譯 秋天,舉行禘祭于太廟,以安置哀姜的神主。
這是不合禮的。
凡是夫人不在寝宮逝世,不在太廟出殡,不将訃聞送到同盟的國家,不祔祭于她的姑,那麼就不能安置她的神主在太廟中。
經冬,十有二月丁未,天王崩。
傳冬,王人來告喪,難故1也,是以緩。
今注 1難故:太叔帶之難的緣故。
今譯 冬天,周王的人來報告惠王的喪事,因為有太叔帶之難,所以延緩。
傳宋公1疾,大子茲父2固請曰:“目夷長且仁3,君其立之。
”公命子魚4。
子魚辭曰:“能以國讓,仁孰大焉5。
臣不及也,且又不順6。
”遂走而退。
今注 1宋公:即桓公禦說。
2茲父:是桓公的嫡子襄公。
3目夷長且仁:目夷是茲父的庶兄。
他年長而且仁厚。
4子魚:即公子目夷。
5能以國讓,仁孰大焉:能拿國家來禮讓,再沒有比這種仁更大的。
6且又不順:因為立庶不立嫡,是不合于禮。
今譯 宋桓公病得很厲害,太子茲父堅持向桓公請求說:“目夷比我年長而且仁厚,請你立他繼承君位。
”桓公就命子魚繼位,子魚推辭說:“能夠把國家讓給别人,再沒有比這種仁德更大的了。
我不如他,而且我的地位不合于繼任為君。
”于是就走開了。
僖公九年(公元前六五一年) 經九年春王三月,丁醜,宋公禦說卒。
傳九年春,宋桓公卒1,未葬,而襄公會諸侯,故曰子2。
凡在喪,王曰小童3,公侯曰子4。
今注 1宋桓公卒:即是宋公禦說卒。
2襄公會諸侯,故曰子:襄公就去會盟諸侯,所以稱他為子。
3凡在喪,王曰小童:凡是未葬,王就叫作小童。
4公侯曰子:公或侯皆稱為子。
今譯 九年春天,宋桓公逝世,尚未下葬,而宋襄公就會見諸侯,所以稱他為“子”。
凡是在喪事未完以前,王就稱為“小童”,公侯都稱為“子”。
經夏,公會宰周公、齊侯、宋子、衛侯、鄭伯、許男、曹伯于葵丘。
傳夏,會于葵丘1,尋盟,且修好2,禮也。
王使宰孔3賜齊侯胙4,曰:“天子有事于文、武5,使孔賜伯舅胙6。
”齊侯将下拜7。
孔曰:“且有後命8。
天子使孔曰,以伯舅耋老9,加勞賜一級,無下拜10。
”對曰:“天威不違顔咫尺11,小白餘敢貪天子之命,無下拜12,恐隕越于下,以遺天子羞13,敢不下拜?”下拜登受14。
今注 1葵丘:在今河南省考城縣東三十裡。
2尋盟,且修好:重申從前的盟約,并且重修舊好。
3宰孔:即宰周公,為天子宰。
4賜齊侯胙:胙音作,是祭祖先用的祭肉。
因為周代行封建制度,所以将親戚列入同姓,杜預說:“尊之比二王後。
”是他不明白周代的封建制度。
賜齊侯胙是以祭肉賜齊桓公。
5有事于文、武:謂有祭祀于周文王、周武王。
6賜伯舅胙:是天子稱異姓諸侯為伯舅、叔舅,見于《禮記》。
但經我細研究,何人須稱伯舅及何人須稱叔舅,并不是看這個人年紀的長幼,而是看始封的諸侯,對當時的天子長或幼。
賜伯舅胙亦指賞給齊桓公祭肉。
7将下拜:将到階下來拜謝。
8且有後命:更有以後的命令。
9耋老:耋音疊,年八十曰耋,見《說文》;而《左傳》杜預注七十曰耋。
耋老是高年的意思。
10加勞賜一級,無下拜:因為你辛苦,所以加賜一等級,不必下台去拜謝。
11天威不違顔咫尺:皇帝的威嚴不離開我的顔面過遠。
咫等于八寸,天是指皇帝。
12小白餘敢貪天子之命,無下拜:小白是齊桓公自稱。
此句指我哪裡敢貪圖天子的命令,不下台去拜謝。
13恐隕越于下,以遺天子羞:恐怕天威颠墜到台階的下邊,使天子蒙受羞恥。
14下拜登受:下台拜謝,然後上堂受祭肉。
今譯 夏天,諸侯會見于葵丘,重申過去的盟約,續修舊日的和好。
這是合于禮的。
周襄王派他的宰孔把祭肉賜給齊桓公,對他說:“天子祭文王和武王,所以派孔來賜祭肉給伯舅。
”齊桓公将到階下拜謝,孔就說:“且慢,還有一個命令。
天子派我來曾說道,因為伯舅年事已高,所以加賜一級,不必下階拜謝。
”齊桓公回答說:“天子的威嚴在我的面前不遠。
我,小白,若是敢貪圖天子的命令,而不下階拜謝,我恐怕天威颠墜到下面,而使天子因而蒙受羞恥。
我怎敢不下階拜謝呢?”于是就到台階下拜謝,然後到堂上領受祭肉。
經秋七月,乙酉,伯姬1卒。
今注 1伯姬:是魯僖公的長女。
據《公羊傳》《穀梁傳》說伯姬未嫁人。
此經無傳。
今譯 秋天,七月乙酉,僖公的大女兒逝世。
經九月戊辰,諸侯盟于葵丘。
傳秋,齊侯盟諸侯于葵丘,曰:“凡我同盟之人,既盟之後,言歸于好1。
”宰孔先歸,遇晉侯2,曰:“可無會也3。
齊侯不務德而勤遠略4,故北伐山戎5,南伐楚6,西為此會也。
東略之不知,西則否矣7,其在亂乎!君務靖亂,無勤于行8。
”晉侯乃還。
今注 1言歸于好:言歸于好四字以上為盟誓之辭。
2晉侯:晉獻公,也來參加葵丘之會。
3可無會也:不必去聚會。
4齊侯不務德而勤遠略:齊桓公不講究德行,而做遠的侵略。
5北伐山戎:見莊公三十一年。
6南伐楚:見僖公四年。
7東略之不知,西則否矣:往東邊做什麼我不知道,往西邊則絕對不會侵略。
8君務靖亂,無勤于行:你務必安定晉國的亂,不必勤勉于外國的行動。
今譯 秋天,齊桓公會盟諸侯于葵丘。
他說:“凡是與我同盟的人,既然盟誓以後,要棄絕任何不和的事而歸于和好。
”天子的宰孔首先回去,在路上遇到晉獻公,對晉獻公說:“可以不必去會盟。
齊侯不講求德行而努力于遙遠的侵略。
所以他向北邊讨伐山戎,向南邊讨伐楚國,在西邊他召集了這次會盟。
我不知道他向東邊要做些什麼事,但是他将不會向西邊侵略的。
晉國的亂事還在嗎?你務必要安定晉國的内亂,不必勤勉地從事國外的活動。
”晉獻公于是回國。
經甲子,晉侯佹諸卒。
傳九月,晉獻公卒,裡克、鄭1,欲納文公2,故以三公子之徒3作亂。
初,獻公使荀息4傅奚齊5,公疾6召之,曰:“以是藐諸孤7,辱在大夫8,其若之何?”稽首9而對曰:“臣竭其股肱之力10,加之以忠貞11。
其濟,君之靈也12;不濟,則以死繼之13。
”公曰:“何謂忠貞?”對曰:“公家之利,知無不為,忠也14。
送往事居,耦俱無猜,貞也15。
”及裡克将殺奚齊,先告荀息曰:“三怨将作16,秦晉輔之17,子将何如?”荀息曰:“将死之。
”裡克曰:“無益也。
”荀叔18曰:“吾與先君言矣,不可以貳。
能欲複言而愛身乎19?雖無益也,将焉辟之20?且人之欲善,誰不如我?我欲無貳,而能謂人已乎21?” 今注 1鄭:晉大夫。
2欲納文公:希望請公子重耳來做君。
3三公子之徒:謂申生、重耳、夷吾的黨徒。
4荀息:晉大夫。
5傅奚齊:為奚齊的師傅。
6公疾:病重叫疾。
7以是藐諸孤:這是一個比我旁的兒子全小的兒子。
8辱在大夫:這是屈辱你。
9稽首:古人坐到席上,稽首而拜,就是叩首至地。
10臣竭其股肱之力:我用我的四肢的力量。
11加之以忠貞:再加上忠心同貞正。
12其濟,君之靈也:如果成功,是你的保佑。
13不濟,則以死繼之:要不成功,則接着盡死。
14公家之利,知無不為,忠也:于公家有利的事,所知道的沒有不做,就是忠。
15送往事居,耦俱無猜,貞也:往是死者,居是生者。
此句意思是送死者,侍奉生者,皆無所懷疑。
這就是貞正。
16三怨将作:就是三公子的黨徒将發作。
17秦晉輔之:秦國同晉國全都幫他的忙,反對奚齊。
18荀叔:即荀息。
19能欲複言而愛身乎:能把說的話收回,而專門來愛自己的身體嗎? 20雖無益也,将焉辟之:雖然沒有好處,哪能躲避他? 21我欲無貳,而能謂人已乎:我想着沒有二心,豈能希望旁人有二心。
今譯 九月,晉獻公逝世。
晉國的大夫裡克和鄭想要接納公子重耳做國君,所以借着三位公子的徒衆作亂。
起初,晉獻公派荀息做奚齊的師傅。
當獻公病重的時候,召喚荀息來對他說:“這個兒子比旁的兒子都小,這是屈辱了你,将怎麼辦才好?”荀息深深地低頭叩拜回答道:“我願意用盡我全身的力量,加上我的忠心和貞正。
如果成功,是您的保佑;如果不成功,我就盡死效力。
”獻公說:“什麼叫作忠貞?”回答說:“凡是對公家有利的事,知道的,沒有不做,叫作忠。
送死和事生,兩方面都沒有猜疑,叫作貞。
”等到裡克将要殺奚齊,先告訴荀息說:“三位公子的徒衆将要舉事,秦國和晉國要輔佐他們,你将怎麼辦呢?”荀息說:“我将死。
”裡克說:“沒有用處的!”荀息又說:“我已經對先君說過了,不可以改變。
怎能收回已經說了的話,而貪愛自己的身體呢?雖然沒有用處,哪能逃避呢?況且人們想要做好,誰不像我一樣呢?我自己願意沒有二心,而能夠說别人可以有二心嗎?” 經冬,晉裡克殺其君之子奚齊。
傳冬十月,裡克殺奚齊于次1,書曰:“殺其君之子2。
”未葬也。
荀息将死之3。
人曰:“不如立卓子而輔之。
”荀息立公子卓以葬4。
十一月,裡克殺公子卓于朝,荀息死之,君子曰:“《詩》所謂:‘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為也5。
’荀息有焉6。
” 今注 1次:是居喪所住的地方。
2書曰,殺其君之子:寫在《春秋》上說,殺了他的君的兒子。
3荀息将死之:荀息就要自殺。
4立公子卓以葬:立公子卓為君,以辦理獻公的喪禮。
5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為也:此詩出《大雅·蕩之什·抑》篇。
假設很白的玉石有缺點,尚可以磨治;如果一句話有缺陷,就沒有方法再磨治。
玷音店,是玉之缺點。
6荀息有焉:荀息能夠實行他的諾言,這等于《抑》篇所說。
今譯 冬天十月,裡克殺奚齊于他居喪的地方。
《春秋》上記載說:“殺他的國君的兒子。
”因為晉獻公尚未下葬。
荀息将要死。
有人說:“不如立卓子而輔佐他。
”荀息就立了公子卓,以辦理獻公的喪禮。
十一月,裡克殺公子卓于朝廷,荀息就為了效死而自殺。
君子說道:“《詩經》上說:白的玉圭上有缺點,還可以磨掉;所說的話有缺點,就沒有辦法了。
”荀息的行為就是含有這種意義。
傳齊侯以諸侯之師伐晉,及高梁1而還,讨晉亂也。
令不及魯2,故不書。
今注 1高梁:《水經注》:汾水,南迳高梁故城西,在揚縣之南十八裡。
則高梁在今山西省洪洞縣之南。
2令不及魯:命令不達到魯國。
今譯 齊桓公用諸侯的軍隊讨伐晉國,到了高梁就回師,為的是聲讨晉國的亂事。
出師的命令沒有到達魯國,所以魯國的史書沒有記載。
傳晉郤芮1使夷吾重賂秦以求入2,曰:“人實有國,我何愛焉3?入而能民,土于何有4?”從之。
齊隰朋5帥師會秦師,納晉惠公6。
秦伯7謂郤芮曰:“公子誰恃8?”對曰:“臣聞亡人無黨,有黨必有仇9。
夷吾弱不好弄10,能鬥不過11,長亦不改,不識其他12。
”公謂公孫枝13曰:“夷吾其定乎14?”對曰:“臣聞之,唯則定國15。
《詩》曰:不識不知,順帝之則16。
文王之謂也17。
又曰:不僭不賊,鮮不為則18。
無好無惡,不忌不克之謂也19。
今其言多忌克,難哉20!”公曰:“忌則多怨,又焉能克?是吾利也21。
” 今注 1郤芮:是晉大夫,郤克的祖父。
2重賂秦以求入:重音衆。
加重賄賂秦國,以求進入晉國。
3人實有國,我何愛焉:這個國家是人家的,我對它有什麼舍不得? 4入而能民,土于何有:進到晉國,而能夠治理人民,土地又算什麼? 5隰朋:齊大夫。
隰音習。
6晉惠公:即夷吾。
7秦伯:即秦穆公。
8公子誰恃:公子仗着什麼人。
9臣聞亡人無黨,有黨必有仇:我聽說逃亡的人,必定沒有黨派,有了黨派必定有仇人。
10弱不好弄:他年幼的時候,并不喜歡戲弄别人。
11能鬥不過:他每回同人鬥争的時候,也不求過于勝利。
12長亦不改,不識其他:到了年長,也不改變他的性格,其他的我就不知道了。
13公孫枝:字子桑,是秦大夫。
14夷吾其定乎:夷吾入晉,能否安定晉國。
15唯則定國:根據法律,就可以安定國家。
16不識不知,順帝之則:出《詩·大雅·文王之什·皇矣》篇。
帝是指天,則是指法則:他雖然不明白天的法則,但他自然能夠推行。
17文王之謂也:這就指文王。
18不僭不賊,鮮不為則:出《詩·大雅·蕩之什·抑》篇。
僭是過差,賊是傷害。
不過差,也不傷害,沒有不能為人法則的。
19無好無惡,不忌不克之謂也:忌是猜忌,克是好勝。
此指不偏好,也不怨惡,就是不猜忌不好勝的意思。
20今其言多忌克,難哉:現在他的話,多猜疑好勝,這真難于安定國家。
21忌則多怨,又焉能克?是吾利也:猜忌則多招緻怨惡,又如何能夠制勝?這是對我很有利的。
今譯 晉國的大夫郤芮建議夷吾加重賄賂秦國,以求幫助他進入晉國,對他說:“這個國家實在是别人的,我對它有什麼舍不得?但若是進入晉國而能治理人民,又何必怕沒有土地呢?”夷吾就聽從郤芮的話。
這時,齊國的大夫隰朋率領軍隊會合秦國的軍隊,将使晉惠公(即夷吾)回晉國。
秦穆公對郤芮說:“公子倚仗什麼人呢?”回答說:“我聽說亡命的人沒有黨派,有了黨派必定有仇人。
夷吾年幼時不喜歡戲弄别人,和别人打鬥也不求勝;他長大了以後,這些習性都沒有改變。
我隻知道這樣,不知道其他的事。
”秦穆公對公孫枝說:“夷吾将能夠安定晉國嗎?”回答說:“我聽說,隻有法律能安定國家。
《詩·大雅》說:‘雖然不認識也不知道天的法則,但能順着去做。
’這是指着文王而說的。
《詩》又說:‘不過分也不傷害,沒有不能作為法則的。
’這就是說沒有偏好也沒有怨惡,不猜忌也不好勝的意思。
現在我看夷吾的話,多猜疑而好勝,恐怕很難吧!”穆公說:“他好猜忌就會多招怨恨,又怎麼能夠制勝?這對我是有利的。
” 傳宋襄公即位,以公子目夷1為仁2,使為左師3,以聽政4,于是宋治。
故魚氏世為左師5。
今注 1公子目夷:目夷即子魚。
2為仁:宋襄公以他為仁讓。
3左師:是官名。
4以聽政:管理政治。
5故魚氏世為左師:魚氏是目夷的後人。
所以目夷的後人代代做左師的官。
今譯 宋襄公即位以後,因為公子目夷的仁讓,就派他做左師以管理政事。
于是宋國政治上軌道。
所以魚氏就世代做宋國的左師。
僖公十年(公元前六五〇年) 經十年春王正月,公如齊1。
今注 1此經無傳。
今譯 十年,春天,正月,魯僖公到齊國去。
經狄滅溫,溫子奔衛。
傳十年春,狄滅溫1,蘇子無信也2。
蘇子叛王即狄3,又不能于狄4,狄人伐之。
王不救,故滅。
蘇子奔衛5。
今注 1溫:溫縣故城在今河南省溫縣西南三十裡。
2蘇子無信也:蘇子沒有信用。
3即狄:同狄人聯合。
4又不能于狄:又不能夠與狄人和好。
5蘇子奔衛:蘇子為周武王司寇蘇公之後,他封邑在溫,所以蘇子就逃到衛國。
今譯 十年春天,狄人消滅了溫國,因為蘇子不講信用。
蘇子背叛周襄王而與狄人聯合,但他又不能與狄人和好,所以狄人讨伐他。
周襄王不去救他,所以滅亡。
蘇子逃奔到衛國。
經晉裡克弑其君卓,及其大夫荀息。
今注 此經的傳已見于僖公九年,而經卻寫在今年春天,概從赴告。
今譯 晉國大夫裡克弑了他的國君卓,以及大夫荀息。
(傳在九年) 經夏,齊侯、許男伐北戎1。
今注 1此經無傳。
今譯 夏天,齊桓公和許僖公北伐山戎。
經晉殺其大夫裡克。
傳夏,四月,周公忌父1、王子黨2會齊隰朋立晉侯3,晉侯殺裡克以說4。
将殺裡克,公使謂之曰:“微子,則不及此5。
雖然,子弑二君與一大夫,為子君者,不亦難乎6?”對曰:“不有廢也,君何以興7?欲加之罪,其無辭乎8?臣聞命矣!”伏劍而死。
于是鄭9聘于秦,且謝緩賂10,故不及。
今注 1周公忌父:即周國卿士。
2王子黨:周大夫。
3晉侯:是晉惠公。
4以說:自為解說,不是篡位。
5微子,則不及此:要不是你,我就不能得君位。
6為子君者,不亦難乎:做你的君,不是也很難嗎? 7不有廢也,君何以興:要不是廢除旁人,你怎麼能夠興起。
8欲加之罪,其無辭乎:要想加罪狀給我,你不怕沒有說辭。
9鄭:是晉大夫裡克黨羽。
10謝緩賂:為晉國緩交賄賂緻歉。
今譯 夏天四月,周公忌父、王子黨會合齊國大夫隰朋立晉惠公。
晉惠公殺了裡克以自為解說。
将殺裡克時,惠公先派人對他說:“若是沒有你,我就不能有君位。
雖然如此,但是你弑殺了二個國君和一個大夫。
做你的國君的人,不是很為難嗎?”回答說:“若不廢除了旁人,你怎麼能興起?你想要加我罪狀,不怕沒有話說。
我遵命就是了。
”伏身就着劍自殺了。
這時候,鄭正到秦國去聘問,并且對緩交賄賂表示歉意,所以沒有連累到。
經秋七月。
今注 此經無傳。
《左氏春秋》習慣,雖無事亦必書四季。
今譯 秋天,七月。
傳晉侯改葬共大子1。
秋,狐突适下國2,遇大子,大子使登仆3而告之曰:“夷吾無禮,餘得請于帝矣4,将以晉畀秦5,秦将祀餘。
”對曰:“臣聞之,神不歆非類6,民不祀非族7,君祀無乃殄8乎?且民何罪,失刑乏祀9,君其圖之10!”君曰:“諾!吾将複請。
七日11,新城西偏将有巫者而見我焉!”12許之,遂不見。
及期而往,告之曰:“帝許我罰有罪矣,敝于韓13。
” 今注 1改葬共大子:共音同恭。
共是太子申生的谥号。
改葬是改行葬禮的意思。
2狐突适下國:狐突是重耳舅父。
适下國是往曲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