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六

關燈
“奸謀弑逆實由太子。

    ”太子出奔到新城。

    獻公殺了他的師傅杜原款。

    有人告訴太子說:“你若說明祭肉已擱了六天,獻公必然要查明這件事。

    ”太子說:“獻公若沒有姬氏,他住不能安适,吃不能飽。

    我若說明,姬必定有罪。

    獻公老了,我這樣做又讓他不快樂。

    ”别人又說:“你姑且出奔他國吧!”太子說:“獻公實在不察明我的罪,擔負着企圖弑父的罪名出奔,誰會容納我?”十二月戊申,太子就在新城自缢。

    骊姬于是就說其他二位公子的壞話,說:“他們都知道太子的陰謀。

    ”重耳就逃奔到蒲,夷吾就逃奔到屈。

     僖公五年(公元前六五五年) 傳五年,春王正月辛亥朔,日南至1。

    公既視朔2,遂登觀台以望,而書3,禮也。

    凡分、至、啟、閉4必書雲物5,為備故6也。

     今注 1日南至:周的正月,是現在農曆的十一月,南至即是冬至。

     2公既視朔:每月初一,告朔日于廟,名曰視朔。

     3遂登觀台以望,而書:觀台是在台上建築屋子,以備遠望,而書是指把此事記下來。

     4分、至、啟、閉:分是指春分及秋分;至是指冬至及夏至;啟是立春同立夏;閉是立秋同立冬。

     5雲物:表示雲彩的變換。

     6為備故:為的是可以預先察知祥瑞與否。

     今譯 五年,春,周王曆正月,辛亥,初一這一天是冬至,太陽在最南端。

    僖公既親自告朔于宗廟以後,就登上觀台去瞭望,記載這件事稱許僖公的合于禮。

    凡是春分、秋分、夏至、冬至、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各節氣,都要記載雲彩的轉變,以備預先察知妖祥,早做準備。

     經五年春,晉侯殺其世子申生。

     傳晉侯使以殺大子申生之故來告。

    初1,晉侯使士為二公子2築蒲與屈3,不慎置薪焉4。

    夷吾訴之,公使讓之5。

    士稽首6而對曰:“臣聞之,無喪而戚,憂必仇焉7。

    無戎而城,仇必保焉8。

    寇仇之保,又何慎焉9?守官廢命,不敬10。

    固仇之保,不忠11。

    失忠與敬,何以事君?《詩》雲:‘懷德唯甯,宗子唯城12。

    ’君其修德而固宗子13,何城如之?三年将尋師焉14,焉用慎15?”退而賦曰:“狐裘尨茸16,一國三公,吾誰适從17?”及難18,公使寺人披19伐蒲,重耳曰:“君父之命不校20。

    ”乃徇21曰:“校者,吾仇也22。

    ”逾垣而走,披斬其袪23,遂出奔翟24。

     今注 1初:是追述早幾年的事情。

     2二公子:指文公重耳與惠公夷吾。

     3蒲與屈:注見莊公二十八年。

     4不慎置薪焉:築城的時候不謹慎,把薪材擱置在裡邊。

     5讓之:讓是責讓。

     6稽首:古人坐在席上,拜頭至地。

     7無喪而戚,憂必仇焉:沒有緣故而憂慮,憂必立刻就來。

     8無戎而城,仇必保焉:沒有兵戎而修城池,仇敵必加強他的防衛。

     9寇仇之保,又何慎焉:這是為了寇仇加強他的防衛,這又有什麼可慎重的呢? 10守官廢命,不敬:若不堅築城池,則有官守而廢君的命令,那就是不恭敬。

     11固仇之保,不忠:若築的城池堅固,就是為寇仇加強他的防衛,就是不忠。

     12懷德唯甯,宗子唯城:出《詩·大雅·生民之什·闆》篇。

    意思是說懷德以安甯,則宗子像城一樣堅固。

     13君其修德而固宗子:你隻要修德行而使宗子堅固。

     14三年将尋師焉:三年以後将用兵。

     15焉用慎:何必謹慎呢? 16狐裘尨茸:狐狸的皮裘很雜亂。

    尨茸是雜亂貌,尨音蒙。

     17吾誰适從:我聽誰的話好?這是士自己作的詩。

     18及難:等到骊姬發禍難的時候。

     19寺人披:寺人等于太監,披是寺人的名字。

     20君父之命不校:對君父的命令,不能反對。

     21徇:是号令于衆。

     22校者,吾仇也:要是來抵抗的,就是我的仇人。

     23袪:音驅,袖口。

     24翟:翟就是狄,在今山西省汾陽與太原兩縣之間。

     今譯 晉獻公派人把殺太子申生的理由來告訴魯國知道。

    起初,晉獻公派士為重耳及夷吾兩位公子修築蒲和屈兩城,築城時不謹慎,把柴薪放在牆裡。

    夷吾把這件事告訴獻公,獻公派人去責備士。

    士拜首而回答說:“我聽說過,沒有喪事而哀戚,憂患必立刻到來;沒有戰事而築城,必使寇仇加強他的防衛。

    結果使寇仇加強防衛,有什麼可謹慎的呢?若不堅築城牆,既受了官職而不聽國君的命令,就是不敬;然而使寇仇加強防衛,就是不忠。

    失去了忠心與恭敬,還用什麼服侍國君呢?《詩經》說:‘懷着德行以安甯國家,同宗的子弟必如城池一樣堅固。

    ’國君隻要修整他的德行而使宗子堅固,何必築城呢?三年以後将要用兵,現在何必謹慎呢?”士退而賦詩道:“狐裘毛色雜亂,一國有三個主人,我聽誰的話才好?”等到骊姬發難的時候,獻公派寺人披讨伐蒲城,重耳說:“君父的命令不能反對。

    ”就向衆人發布命令說:“抵抗的人就是我的仇人。

    ”他自己就跳過城垣逃走。

    寺人披趕上切斷了他的衣袖,重耳于是出奔到翟。

     經杞伯姬1來,朝其子2。

     今注 1伯姬:是魯莊公的女兒。

     2朝其子:等于其子來朝。

    此經無傳。

     今譯 伯姬來魯國歸甯,她的兒子同來朝見。

     經夏,公孫茲如牟。

     傳夏,公孫茲1如牟2,娶焉3。

     今注 1公孫茲:是叔牙之子,即叔孫戴伯。

     2牟:牟音謀。

    在今山東省萊蕪縣東二十裡。

     3娶焉:他借着聘問就在那裡娶妻。

     今譯 夏天,公孫茲到牟國聘問,并且在牟國娶妻。

     經公及齊侯、宋公、陳侯、衛侯、鄭伯、許男、曹伯會王世子于首止。

     傳會于首止1,會王大子鄭2,謀甯周3也。

     今注 1首止:杜注衛地,但《欽定春秋傳說彙纂》以為應該是宋地。

    在今河南省睢縣。

     2會王大子鄭:會周王的太子,名鄭。

     3謀甯周:惠王将廢太子鄭而立王子帶,故齊桓公率諸侯會王太子以安定他的位置。

     今譯 諸侯會于首止,會見周王的太子鄭,謀求安定太子鄭在周的地位。

     傳陳轅宣仲1怨鄭申侯之反己于召陵2,故勸之城其賜邑3,曰:“美城之,大名也4。

    子孫不忘,吾助子請5。

    ”乃為之請于諸侯而城之美。

    遂谮諸鄭伯曰:“美城其賜邑,将以叛6也。

    ”申侯由是得罪。

     今注 1轅宣仲:即轅濤塗。

     2召陵:注見僖公四年。

     3故勸之城其賜邑:所以勸他修理齊桓公所賜他的虎牢。

     4美城之,大名也:将城修得甚美,這是一件出名的事情。

     5吾助子請:我幫着你來請求。

     6将以叛:這是為着造反。

     今譯 陳國的大夫轅宣仲怨恨鄭國的大夫申侯在召陵反對他,就勸申侯修築他所得到的城邑,說:“将城修得華美,這是一件出名的事情,你的子孫将不會忘記你,我願幫助你去申請。

    ”于是,就為他向諸侯請求,把虎牢修築得很華美,然後就向鄭文公說申侯的壞話:“他把他得到的城邑修得華美,為的是将來借以叛變。

    ”申侯因此得罪。

     經秋八月,諸侯盟于首止,鄭伯逃歸不盟。

     傳秋,諸侯盟,王使周公召鄭伯曰:“吾撫女以從楚1,輔之以晉,可以少安2。

    ”鄭伯喜于王命,而懼其不朝于齊也3,故逃歸不盟。

    孔叔4止之,曰:“國君不可以輕,輕則失親5,失親患必至6,病而乞盟,所喪多矣7!君必悔之8。

    ”弗聽,逃其師而歸。

     今注 1吾撫女以從楚:女音同汝。

    我安撫你,以便你追随楚國。

     2輔之以晉,可以少安:再以晉國相輔助,可以稍微安定。

     3而懼其不朝于齊也:而又怕沒有到齊國朝見。

     4孔叔:鄭大夫。

     5國君不可以輕,輕則失親:國君不可以輕佻,輕佻則丢掉親黨。

     6失親患必至:丢掉了親黨,禍患必定來到。

     7病而乞盟,所喪多矣:有禍患再求盟于人,所損失的必定更多。

     8君必悔之:你必定很後悔。

     今譯 秋,諸侯會盟于首止,周惠王派周公去召見鄭文公,對他說:“我安撫你,以便你随從楚國,再以晉國輔助,這樣你就可以稍微安定。

    ”鄭文公心喜周王的命令,又懼怕自己沒到齊國朝見,所以就逃開而不參加會盟。

    孔叔阻止他說:“國君不可以輕佻,輕佻就要失去親黨的支援;失去了親黨的支援,禍患必會到來。

    等到禍患到來再乞求參加盟會,所損失的必定很多。

    你一定會後悔的。

    ”鄭文公不聽,逃離他的軍隊,自己先回國。

     經楚人滅弦,弦子奔黃。

     傳楚鬬穀於菟1滅弦2,弦子奔黃3,于是江4、黃、道5、柏6方睦于齊,皆弦姻也7。

    弦子恃之而不事楚8,又不設備,故亡。

     今注 1鬬穀於菟:楚大夫,即令尹子文。

     2弦:在今河南省潢川縣西南有弦城。

     3黃:古國名,子爵。

    在今河南潢川縣西十二裡有黃城。

     4江:江國在今河南省新息縣西南八十裡。

     5道:在今河南省确山縣東北二十裡有道城。

     6柏:國名。

    在今河南省西平縣西南有柏亭。

     7皆弦姻也:全是弦國的姻親。

     8弦子恃之,而不事楚:弦子仗着他們,又不侍奉楚國。

     今譯 楚大夫鬬穀於菟消滅了弦國,弦子逃奔到黃國。

    這時候,江國、黃國、道國、柏國正好都與齊國親睦,他們又都是弦國的姻親,弦子仗着他們,而不服侍楚國,又不準備防禦工事,所以亡國。

     經九月,戊申朔,日有食之1。

     今注 1此經無傳。

     今譯 九月,戊申,初一,發生日食。

     經冬,晉人執虞公。

     傳晉侯1複假道2于虞以伐虢。

    宮之奇3谏曰:“虢,虞之表4也,虢亡,虞必從之5。

    晉不可啟6,寇不可玩7。

    一之謂甚,其可再乎8?諺9所謂‘輔車相依,唇亡齒寒10者,其虞虢之謂也。

    ”公曰11:“晉,吾宗也,豈害我哉?”對曰:“大伯,虞仲12,大王之昭13也。

    大伯不從,是以不嗣14。

    虢仲,虢叔,王季之穆15也。

    為文王卿士,勳在王室,藏于盟府16。

    将虢是滅,何愛于虞?且虞能親于桓、莊17乎?其愛之也,桓、莊之族何罪,而以為戮,不唯偪乎18?親以寵偪,猶尚害之,況以國乎19?”公曰:“吾享祀豐絜,神必據我20。

    ”對曰:“臣聞之,鬼神非人實親,唯德是依21。

    故《周書》22曰:‘皇天無親,唯德是輔23。

    ’又曰:‘黍稷非馨,明德唯馨24。

    ’又曰:‘民不易物,唯德繄物25。

    ’如是,則非德民不和,神不享矣26。

    神所馮依,将在德矣27。

    若晉取虞,而明德以薦馨香,神其吐之乎28?”弗聽,許晉使29。

    宮之奇以其族行30,曰:“虞不臘矣31,在此行也,晉不更舉矣32。

    ”八月甲午,晉侯圍上陽33。

    問于蔔偃34曰:“吾其濟乎35?”對曰:“克之。

    ”公曰:“何時?”對曰:“童謠36雲:‘丙之晨,龍尾伏辰37,均服振振38,取虢之旂。

    鹑之贲贲39,天策焞焞40,火中成軍41,虢公其奔。

    ’其九月、十月之交乎。

    丙子旦,日在尾,月在策,鹑火中,必是時也。

    ”冬十二月丙子朔,晉滅虢,虢公醜42奔京師43。

    師還,館于虞44,遂襲虞,滅之。

    執虞公及其大夫井伯45,以媵秦穆姬46,而修虞祀47,且歸其職貢于王48。

    故書曰:“晉人執虞公。

    ”罪虞,且言易也。

     今注 1晉侯:即晉獻公。

     2假道:要求借路。

     3宮之奇:虞大夫。

     4表:外表。

     5虞必從之:虞必定追随着它。

     6啟:啟是啟他的貪心。

     7寇不可玩:玩音完,謂相習而不經意。

    對于敵寇不可以疏忽也。

     8其可再乎:這一件已經不可以,還能再來嗎? 9諺:是民間俗諺。

     10輔車相依,唇亡齒寒者:輔是指面頰,車是指的牙床骨。

    這是說虞如牙齒在裡邊,虢如嘴唇在表面,所以去一不可。

     11公曰:虞君說。

     12大伯、虞仲:大音泰。

    他們全是周大王的兒子。

     13大王之昭:大王的兒子在昭位,因為在祖先系統中,每隔一代相同,所謂昭生穆,穆生昭。

     14大伯不從,是以不嗣:因為大伯不聽從大王的話,所以他沒有接着大王做君。

     15王季之穆:是王季的兒子在穆位。

     16勳在王室,藏于盟府:他們是在王室有功,而藏在盟府。

    盟府是周室管盟勳的官。

     17桓、莊:是指桓叔同莊伯的族人,對于晉獻公為從祖的兄弟。

     18不為偪乎:《左傳·莊公二十五年》,晉獻公患桓、莊之族的壓迫,盡把他們殺掉。

     19親以寵偪,猶尚害之,況以國乎:雖然親近的人,但是他有勢力,就生壓迫,所以把他誅戮,何況國家呢? 20吾享祀豐絜,神必據我:我的祭祀非常豐滿,神必保佑我。

     21唯德是依:唯獨對有德的才憑依。

     22《周書》:是逸書。

     23皇天無親,唯德是輔:天沒有親近的人,隻有對有德的人才輔助。

     24黍稷非馨,明德唯馨:祭祀所用的谷物,不一定是香的,唯獨君的明德,方能馨香遠聞。

     25民不易物,唯德繄物:物指祭祀用的物品。

    民不能夠改變祭品,唯人君的明德方能與祭品有關。

     26則非德民不和,神不享矣:如此則要不是明德,民就不能和善,神也不能享受。

     27神所馮依,将在德矣:神所憑依的,皆在于明德。

    馮音及意皆同憑。

     28而明德以薦馨香,神其吐之乎:晉國有明德,以馨香來祭祀,神還能不吃,吐掉它嗎? 29許晉使:允許晉國的假道。

     30宮之奇以其族行:宮之奇與他的全族,全都離開虞國。

     31虞不臘矣:虞不能再舉行臘祭。

    臘是每年過年時舉行的。

     32在此行也,晉不更舉矣:在這一次,晉可以成功,晉不必再舉兵。

     33上陽:是虢國的都城,在今河南省陝縣。

     34蔔偃:晉大夫。

     35吾其濟乎:我能夠成功嗎? 36童謠:兒童的歌謠。

     37丙之晨,龍尾伏辰:丙之辰是丙日的朔旦。

    龍尾是星名。

    日月的相會叫作辰,因為太陽在尾星上,所以尾星不見。

     38均服振振:均服是黑衣服,為行軍所用。

    振振是很興盛的樣子。

     39鹑之贲贲:鹑是火星,贲贲是鹑星的形狀。

     40天策焞焞:天策是傳說中的星星。

    焞焞是星星沒有光耀。

     41火中成軍:于是在鹑火中,軍事能成功。

     42虢公醜:醜是虢公的名字。

     43京師:是周朝的都城。

     44館于虞:住在虞國。

     45井伯:是虞大夫。

     46穆姬:是晉獻公之女,嫁于秦穆公者。

     47而修虞祀:代表虞國祭祀境内山川的神。

     48歸其職貢于王:把他的職貢歸于周王朝。

     今譯 晉獻公又向虞國借路以攻伐虢國。

    宮之奇向虞公進谏說:“虢國,等于是虞國的外表,虢國亡了,虞國必随之滅亡。

    晉國的貪心不可開啟,對于敵寇不可疏忽。

    一次已經可說是太過分了,難道還可以再有第二次嗎?諺語所說,頰骨和齒床互相依賴;嘴唇沒有了,牙齒就受寒。

    這種說法,就是指着虞和虢而說的。

    ”虞公說:“晉國是我的同宗,他難道會害我嗎?”回答說:“大伯和虞仲都是大王的兒子,大伯因為不聽大王的命令,所以不能嗣位。

    虢仲和虢叔都是王季的兒子,他們做文王的卿士,對王室有功勳,功勳記載在盟府典藏的簡冊裡。

    然而,晉國将要把虢滅掉,它對虞國又有什麼愛護?而且,虞國能夠比桓、莊之族更親于晉國嗎?就說晉國愛護虞國,但是桓、莊之族有什麼罪狀,而為晉獻公所殺盡,不是因為他們對他最親近,使他感覺壓迫嗎?雖然是親近的人,但因其得寵而逼迫,都是要加以殺害。

    何況是就國家來說呢?”虞公說:“我供奉祭祀的東西很豐美潔淨,神必定會保佑我。

    ”回答說:“我聽說,鬼神并不是親于人,隻有德行才是唯一的依據。

    所以《周書》說:‘天沒有親近的人,它隻是輔佐有德的人。

    ’又說:‘黍稷不是馨香的來源,隻有光明的德行才能馨香遠聞。

    ’又說:‘人民不能改變祭物,隻有人君的德行關系祭物的效用。

    ’這樣說來,那麼若是沒有德行,人民不和諧,神也不享用祭品。

    神所依據的,将在于德行了。

    若是晉國取得了虞國,而用光明的德行去供薦馨香,神難道會不接受嗎?”虞公不聽,答應晉國使臣的要求。

    宮之奇帶着他的族人離開虞國,說:“虞國今年将不能舉行臘祭了。

    在這一次,晉國就可成功,不必另外再出兵。

    ”八月,甲午,晉獻公包圍上陽,問蔔偃說:“我可以成功嗎?”回答說:“你能攻克。

    ”獻公說:“什麼時候?”回答說:“童謠唱道:‘丙日的清晨,看不見尾星。

    同色的軍裝,多麼壯盛,打着取虢的旗幟。

    鹑星光耀地出現,天策星暗而無光;當火星高升,軍事成功,虢公将要出奔。

    ’這樣說來,将在九月十月之間吧。

    丙子日的早晨,太陽在尾星附近,月亮在天策星附近,鹑星正在南方,必定是在那時候。

    ”到了冬天,十二月,丙子朔,晉國消滅虢國,虢公醜出奔到京師。

    晉國軍隊回國時,駐紮在虞國,于是就偷襲虞國,消滅了它,抓住了虞公,以及他的大夫井伯,派他護送獻公的女兒穆姬出嫁到秦國。

    晉國代表虞國祭祀境内山川的神,并且把它的職貢送給周王。

    所以經上記載說:“執虞公。

    ”以數落虞公的罪狀,并且說明晉國滅虞的容易。

     僖公六年(公元前六五四年) 經六年春王正月。

     今注 此經無傳。

    《左傳》的規則,凡四季必書,不管有事或無事。

     今譯 六年,春,周王曆正月。

     傳六年春,晉侯使賈華1伐屈,夷吾不能守2,盟而行3。

    将奔狄,郤芮4曰:“後出同走,罪也5。

    不如之梁6,梁近秦而幸焉7。

    ”乃之梁。

     今注 1賈華:晉大夫。

     2夷吾不能守:夷吾沒有方法守住屈。

    因為在僖公五年,晉侯伐蒲的時候,重耳就說:“君父之命不校。

    ”可見他不是不能守。

     3盟而行:與屈人盟後逃走。

     4郤芮:晉大夫。

     5後出同走,罪也:較重耳後逃出,而逃到同一國,這豈不是罪過。

     6之梁:往梁國。

     7而幸焉:得到秦的親信。

     今譯 六年,春,晉獻公派賈華讨伐屈城,夷吾不能守住屈城,就和屈人訂盟而後逃走。

    他将要逃奔到狄人的地方,郤芮說:“你在重耳之後逃走,而同逃到一個地方,這豈不是表示與重耳同謀嗎?不如到梁國去,梁國鄰近秦國而且為秦國所親幸,可借以求秦國的幫助。

    ”于是夷吾到梁國去。

     經夏,公會齊侯、宋公、陳侯、衛侯、曹伯伐鄭,圍新城。

     經夏,諸侯伐鄭,以其逃首止之盟1,故也。

    圍新密2,鄭所以不時城也3。

     今注 1首止之盟:在僖公五年。

     2新密:即現在的新城。

     3所以不時城也:所以不按着該修城的時候。

     今譯 夏,魯僖公會合諸侯各國讨伐鄭國,因為鄭國逃避首止之盟,所以讨伐。

    諸侯的軍隊包圍了新密,但經上說是新城,這是因為鄭國在不适當的時候修城。

     經秋,楚人圍許,諸侯遂救許。

     傳秋,楚子圍許以救鄭,諸侯救許,乃還1。

     今注 1乃還:楚子就回國。

     今譯 秋,楚成王出兵圍攻許國,以救鄭國,諸侯援救許國,楚成王才退回。

     經冬,公至自伐鄭。

     今注 此經無傳。

     今譯 冬,魯僖公在讨伐鄭國之後回到魯國。

     傳冬,蔡穆侯1将許僖公2以見楚子于武城3,許男面縛銜璧4,大夫衰绖5,士輿榇6。

    楚子問諸逢伯7,對曰:“昔武王克殷,微子啟如是8。

    武王親釋其縛,受其璧而祓之9,焚其榇10,禮而命之11,使複其所12。

    ”楚子從之。

     今注 1蔡穆侯:名盼,哀侯獻舞的兒子。

     2許僖公:名業,穆公新臣的兒子。

     3武城:楚地,一名武延城,在今河南省南陽縣北。

     4面縛銜璧:面縛是讓手綁在後面,使人隻能看到他的面部,所以稱之為面縛。

    銜璧是因為手被捆着,故用口銜着玉石,以為摯見之禮。

     5衰绖:衰音崔,绖音蝶。

    衰绖是喪服。

     6輿榇:榇音襯,用車拉着棺材。

     7逢伯:楚大夫。

     8微子啟如是:微子啟是纣的庶兄,他曾經行過這種禮節。

     9受其璧而祓之:祓音服,拔除不祥的禮節。

    此句謂受他的玉璧而為他行拔除不祥的禮節。

     10焚其榇:将他的棺材燒掉。

     11禮而命之:用禮節命令他。

     12使複其所:使回到他原在的地所。

     今譯 冬,蔡穆侯陪着許僖公在武城見楚成王。

    許僖公叫人把他的手縛在背後,用口銜着璧,又叫許國的大夫穿着喪服,士用車拉着棺材,一起進見楚成王。

    楚成王向逢伯請問這件事的道理,逢伯回答說:“從前周武王克服了殷朝,微子啟就是這樣做的。

    武王親自解開他捆着的手,接受了他的璧,而為他行拔除不祥的禮節,燒掉那棺材,用禮節命令他,使他回到他原有的地方。

    ”楚成王就依照逢伯的話去做。

     僖公七年(公元前六五三年) 經七年春,齊人伐鄭。

     傳七年春,齊人伐鄭。

    孔叔1言于鄭伯曰:“諺有之,曰:‘心則不競,何憚于病2?’既不能強,又不能弱,所以斃也3,國危矣4!請下齊以救國5。

    ”公曰:“吾知其所由來矣,姑少待我6。

    ”對曰:“朝不及夕,何以待君7?” 今注 1孔叔:鄭大夫。

     2心則不競,何憚于病:心就不能強,何必畏懼于疾病。

     3所以斃也:這種情形,所以必要死掉。

     4國危矣:國家很危險。

     5請下齊以救國:請投降齊國,以救鄭國。

     6吾知其所由來矣,姑少待我:我知道為什麼原因,你姑且稍等我。

     7朝不及夕,何以待君:現在早晨不能等到晚上,怎麼樣等着你。

     今譯 七年,春天,齊國人讨伐鄭國。

    孔叔對鄭文公說:“諺語說:‘心志本來就不強,何必畏懼柔弱的表現呢?’既然不能堅強,又不能柔弱,這就是死亡之道。

    我們的國家已經危急了,請你投降齊國,以救國家。

    ”鄭文公說:“我知道齊國來攻伐的原因。

    你姑且稍微等一下。

    ”回答說:“現在我們不能從早上等到晚上,我們怎麼能等你呢?” 經夏,小邾子1來朝。

     今注 1小邾子:即郳犁來,始得王命而來朝。

    因是邾國的分封,所以稱小邾子。

    此經無傳。

     經鄭殺其大夫申侯。

     傳夏,鄭殺申侯以說于齊1,且用陳轅濤塗之谮2也。

    初,申侯申出3也,有寵于楚文王4。

    文王将死,與之璧,使行5,曰:“唯我知女,女專利而不厭6,予取予求,不女疵瑕7也。

    後之人,将求多于女8,女必不免9。

    我死,女必速行,無适小國,将不女容焉10。

    ”既葬,出奔鄭,又有寵于厲公。

    子文11聞其死也,曰:“古人有言曰,知臣莫若君:弗可改也已12。

    ” 今注 1鄭殺申侯以說于齊:鄭伯殺申侯,以使齊桓公高興。

     2谮:怎(四聲),以讒誣的話來害人。

     3申侯申出:出是指由申國君的姐妹所生。

    此意是說申侯是申國的外甥。

     4楚文王:名熊赀,是武王熊通的兒子,他開始遷都于郢。

     5使行:使他往旁國去。

     6唯我知女,女專利而不厭:女音義同汝。

    隻有我深知道你,你隻喜歡利益而沒有滿足。

     7予取予求,不女疵瑕:你跟我要錢财,我不以你為罪累。

    疵,詞(一聲),毀謗的意思。

     8後之人,将求多于女:将來接着我做君的,将對你要求甚多。

     9女必不免:你必不能逃避。

     10無适小國,将不女容焉:不要到小國去,小國将不能容納你。

     11子文:即令尹子文,是鬬穀於菟的字。

     12知臣莫若君,弗可改也已:沒有比君再能知道臣的,這句話不能改變。

     今譯 夏天,鄭文公殺了申侯,以取悅于齊桓公,而且利用陳國大夫轅濤塗所說的壞話做借口。

    起初,因為申侯是申國國君的姊妹所生,所以得到楚文王的寵愛。

    文王将要死的時候,給申侯一塊璧,叫他離開楚國,對他說:“隻有我知道你最深,你隻喜歡得到利益而且永遠不滿足。

    你向我索取,向我要求,我并不以為是你的過失。

    将來接着我做國君的人将認為你的要求過分,你必定不能免于罪。

    我死了,你必定要快快離開。

    不要到小國去,因為小國必定不能容納你的。

    ”楚文王下葬以後,申侯就出奔到鄭國,又為鄭厲公所寵。

    這時,楚國的令尹子文聽到申侯被殺的消息,就說:“古人有一句話說,沒有比國君更能知道臣子的了。

    這句話實在不能改變的。

    ” 經秋七月,公會齊侯、宋公、陳世子款、鄭世子華盟于甯母。

     傳秋,盟于甯母1,謀鄭故也2。

    管仲言于齊侯曰:“臣聞之,招攜以禮3,懷遠以德4,德禮不易,無人不懷5。

    ”齊侯修禮于諸侯,諸侯官受方物6。

    鄭伯使大子華7聽命于會8,言于齊侯曰:“洩氏、孔氏、子人氏三族9,實違君命,君若去之以為成10,我以鄭為内臣11,君亦無所不利焉。

    ”齊侯将許之。

    管仲曰:“君以禮與信屬諸侯12,而以奸終之13,無乃不可乎?子父不奸14之謂禮,守命共時15之謂信,違此二者,奸莫大焉。

    ”公曰:“諸侯有讨于鄭,未捷16。

    今苟有釁17,從之不亦可乎?”對曰:“君若綏之以德,加之以訓辭18,而帥諸侯以讨鄭,鄭将覆亡之不暇,豈敢不懼?若揔其罪人以臨之19,鄭有辭20矣,何懼?且夫合諸侯以崇德也,會而列奸21,何以示後嗣22?夫諸侯之會,其德、刑、禮、義,無國不記23。

    記奸之位24,君盟替25矣。

    作而不記,非盛德也26。

    君其勿許,鄭必受盟。

    夫子華既為大子,而求介27于大國以弱其國,亦必不免。

    鄭有叔詹、堵叔、師叔三良為政28,未可間也。

    ”齊侯辭焉29。

    子華由是得罪于鄭。

     今注 1甯母:魯地。

    在今山東省魚台縣東二十裡谷城鎮。

     2謀鄭故也:商讨對付鄭國的辦法。

     3招攜以禮:招撫不服從的人用禮貌。

     4懷遠以德:懷柔遠人用德惠。

     5德禮不易,無人不懷:德與禮保持不變,就沒有人不懷念你。

     6諸侯官受方物:諸侯官員接受齊侯命令,規定各國應該貢獻天子的物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