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六
關燈
小
中
大
僖公上
僖公元年(公元前六五九年)
今注
僖公:名申,莊公的庶子,闵公的哥哥,他的母親是成風。
根據谥法小心畏忌曰僖。
經元年春王正月。
傳元年春,不稱即位1,公出故也2。
公出複入不書,諱之也3。
諱國惡4,禮也。
今注 1不稱即位:不将即位寫在《春秋》上。
< 2公出故也:僖公不在國都的緣故。
3諱之也:避諱,所以不寫。
4諱國惡:避諱國家的壞事情。
今譯 元年,春,不記載僖公即位,因為僖公不在國都。
僖公離開國都以後又回來,也沒有記載,這是諱避不寫。
諱避國家的壞事情是合于禮的。
經齊師、宋師、曹師次于聶北救邢。
傳諸侯救邢,邢人潰,出奔師1。
師遂逐狄人2,具邢器用而遷之,師無私焉3。
今注 1出奔師:師是指駐于聶北諸侯的軍隊。
邢人逃到聶北諸侯的軍隊中。
2遂逐狄人:諸侯的軍隊于是追逐狄人。
3師無私焉:諸侯的軍隊并沒有私取邢人的财物。
今譯 諸侯的軍隊去援救邢國,邢國人潰敗,逃奔到諸侯的軍隊中,諸侯的軍隊于是驅逐狄人,收拾邢國的器用而幫助邢國人遷都。
諸侯的軍隊沒有私取邢國的器用。
經夏六月,邢遷于夷儀。
齊師、宋師、曹師城邢。
傳夏,邢遷于夷儀1,諸侯城之救患也2,凡侯伯救患,分災,讨罪3,禮也。
今注 1夷儀:在今河北省邢台縣西夷儀城。
2諸侯城之救患也:各諸侯全給它修建城池,救邢國的患難。
3救患,分災,讨罪:救患難,分邢國的災難,讨敵人的侵犯。
今譯 夏天,邢國遷到夷儀。
諸侯的軍隊幫助修築城池,救助邢國的患難。
凡是侯伯,救助患難,分擔災難,讨伐有罪的國家,都是合于禮的。
經秋七月戊辰,夫人姜氏薨于夷1,齊人以歸2。
今注 1夷:杜預注是魯地。
2齊人以歸:齊國把她的屍首還給魯國。
傳在闵公二年。
今譯 秋天,七月戊辰,莊公的夫人姜氏在夷逝世。
齊國人把她的屍首歸還魯國。
經楚人伐鄭。
經八月,公會齊侯、宋公、鄭伯、曹伯、邾人于柽。
傳秋,楚人伐鄭1,鄭即齊故也2。
盟于荦3,謀救鄭也。
今注 1楚人伐鄭:由此經起,始改稱荊為楚。
2鄭即齊故也:是鄭與齊聯合的緣故。
3荦:音洛,就是經所謂的柽。
在今河南省淮陽縣境。
《水經注》名為澇城。
今譯 秋天,楚國人攻伐鄭國,因為鄭國聯合齊國。
魯僖公會盟齊侯、宋公、鄭伯、曹伯以及邾人于荦,為了謀劃救鄭。
經九月,公敗邾師于偃。
傳九月,公敗邾師于偃1,虛丘之戍将歸者也2。
今注 1偃:在今山東省費縣南。
2虛丘之戍将歸者也:虛丘杜注稱為邾地,但服虔注則稱為魯地。
在今山東省費縣界。
此句指在虛丘戍守的邾國軍隊,将回邾而為魯師所敗。
今譯 九月,魯僖公在偃把邾國軍隊打敗,打敗的是戍守虛丘将要回國的邾國軍隊。
經冬十月壬午,公子友帥師敗莒師于郦,獲莒挐。
傳冬,莒人來求賂1,公子友敗諸郦2,獲莒子之弟挐3,非卿也,嘉獲之也4。
公賜季友汶陽之田5及費6。
今注 1來求賂:求還慶父的賄賂。
2郦:魯地。
3挐:音同拿。
是莒子兄弟的名字。
4非卿也,嘉獲之也:一般隻有關于卿的事情,才寫在《春秋》上,挐不是卿,就因為魯國歡喜逮獲他,所以才加以記載。
5汶陽之田:汶陽田在汶水以北,據《水經注》說:蛇水“迳汶陽之田,齊所侵也”。
在今山東省甯陽縣境。
6費:音秘。
在今山東省費縣。
今譯 冬天,莒國人來要求賄賂作為送慶父回魯國的代價。
公子友把莒國人打敗于郦,捉獲莒子的弟弟挐,他不是卿,本來不必記載,但魯國因為嘉許季友逮獲他,所以記載下來。
僖公賜給季友汶水以北的田以及費邑。
經十有二月,丁巳,夫人氏之喪至自齊。
傳夫人氏之喪至自齊,君子以齊人之1殺哀姜也,為已甚矣2!女子從人者也3。
今注 1之:按:石經宋本、淳熙本、嶽本、足利本“人”後有“之”字,即《四庫叢刊》影宋本,而《十三經注疏》本無“之”字。
2為已甚矣:是太過分了吧! 3女子從人者也:女子嫁了以後就随從夫家。
今譯 莊公夫人姜氏的喪柩從齊國來到魯國。
君子以為齊國的人殺哀姜,是太過分了。
女子既嫁就聽從夫家的處置。
僖公二年(公元前六五八年) 經二年春王正月,城楚丘。
傳二年春,諸侯城楚丘,而封衛焉1,不書所會,後也2。
今注 1而封衛焉:因為衛懿公死,衛國又被敵人所滅,所以說等于重封衛國。
2不書所會,後也:不寫在《春秋》上,因為魯國到會過遲。
今譯 二年春天,諸侯修築楚丘的城池,而重封衛國。
沒有記載會盟的事,因為魯國到會過遲。
經夏五月,辛巳,葬我小君哀姜1。
今注 1此經無傳。
今譯 夏天,五月辛巳,安葬我魯國的小君哀姜。
經虞師、晉師滅下陽。
傳晉荀息1請以屈産之乘2與垂棘之璧3,假道4于虞以伐虢。
公曰:“是吾寶也5。
”對曰:“若得道于虞,猶外府也6。
”公曰:“宮之奇存焉7。
”對曰:“宮之奇之為人也,懦而不能強谏8。
且少長于君9,君昵之10,雖谏,将不聽。
”乃使荀息假道于虞,曰:“冀11為不道,入自颠軨12,伐鄍13三門。
冀之既病,則亦唯君故14。
今虢為不道,保于逆旅15,以侵敝邑之南鄙16,敢請假道,以請罪于虢17。
”虞公許之,且請先伐虢。
宮之奇谏,不聽,遂起師18。
夏,晉裡克、荀息帥師會虞師伐虢,滅下陽19。
先書虞,賄故也20。
今注 1荀息:晉大夫。
2屈産之乘:在《左傳》及《穀梁傳》的注中皆以為是屈邑所産的馬,唯獨《公羊傳》何休注說屈産是地名,為山西出名馬的地方。
今山西省石樓縣東南四裡有屈産泉。
3垂棘之璧:垂棘是地名,指垂棘所出的美玉,但垂棘今地名不詳。
4假道:虞國在晉國、虢國之間。
古時路過旁的國,先商請假道。
5是吾寶也:這是晉國的寶物。
6若得道于虞,猶外府也:要能在虞國假道,則虞國等于晉國的外府。
外府所藏亦等于是晉國物件,可随時取用。
7宮之奇存焉:宮之奇是虞大夫。
存焉是仍舊在。
8懦而不能強谏:性情很懦弱,而又不能強力來谏诤。
9少長于君:自幼年起就長于公的宮中。
10君昵之:昵音逆。
虞君很親昵他。
11冀:國名,為晉所滅。
在今山西省河津縣東北十五裡有冀亭。
12颠軨:在今山西省平陸縣東北七十裡有颠軨,亦見《水經注》。
軨音靈。
13伐鄍:鄍是虞邑,在今山西省平陸縣東北二十五裡。
14冀之既病,則亦唯君故:冀國的衰弱,就是因為你,荀息恭維虞國,意在假道。
15保于逆旅:逆旅是客棧。
現在虢人占據各種客棧,以寇晉國的邊邑。
16南鄙:是晉國南方的邊邑。
17請罪于虢:詢問晉國對虢國有什麼罪狀。
18遂起師:就發軍隊。
19滅下陽:下陽是虢邑,在山西省平陸縣東北二十裡。
20先書虞,賄故也:今《春秋》上寫的虞在晉以前,就是因為虞國得到晉國的賄賂。
今譯 晉國的大夫荀息請求用屈産所出的名馬,以及垂棘所出的美玉,向虞國借路去攻伐虢國。
晉獻公說:“這是晉國的寶物呀!”荀息回答說:“若是能夠得到虞國的道路,虞國就等于晉國的外府。
寶物藏在外府,等于是藏在晉國。
”獻公說:“他們還有宮之奇在呢。
”回答說:“宮之奇這個人,性情懦弱而不能強力诤谏他的國君,并且從小就和虞國國君一起生長于宮中,虞君對他很親昵,他雖谏勸,必定不會聽從。
”于是派荀息向虞國假道,說:“從前冀國不守正道,從颠軨入侵你們虞國,進攻鄍邑的三門。
冀國的衰弱,就是因為有你。
現在虢國不守正道,派軍隊占據了客棧,以侵略我國南邊的邊境,敢請向你借條過路,以便向虢國請問晉國有什麼罪狀。
”虞公允許了,并且請求由他先去讨伐虢國。
宮之奇诤谏,虞公不聽,就發動軍隊。
夏天,晉國的大夫裡克和荀息,率領軍隊會合虞國軍隊去攻伐虢國,滅了下陽。
經上先寫虞師,因為他接受賄賂。
經秋九月,齊侯、宋公、江人、黃人盟于貫。
傳秋,盟于貫1,服江、黃也2。
今注 1貫:貫一作贳,宋地,在今山東省曹縣西南十裡蒙澤故城,即古贳國。
2服江、黃也:江國在今河南新息縣西南八十裡。
江國與黃國本來是服從楚國的,現在開始服從齊國。
今譯 秋天,會盟于貫,說服江國與黃國親向齊國。
傳齊寺人貂1,始漏師于多魚2。
今注 1寺人貂:寺人即太監,貂是他的名字。
2始漏師于多魚:始漏師是指開始洩露軍隊的計劃。
多魚,必是齊地,杜注地名缺其處。
今譯 齊國的太監貂,開始在多魚洩露齊桓公的軍事機密。
傳虢公敗戎于桑田1,晉蔔偃2曰:“虢必亡矣!亡下陽不懼,而又有功,是天奪之鑒3,而益其疾也4。
必易晉5而不撫其民矣!不可以五稔6。
” 今注 1桑田:虢田,在今河南省靈寶縣二十五裡稠桑驿。
2蔔偃:晉大夫。
3是天奪之鑒:鑒是銅鏡子,所用以自照形狀。
此指天把鏡子奪掉,使不能用以自照。
4益其疾也:更增加他的疾病。
5必易晉:必定輕視晉國。
6不可以五稔:虢國的亡必不能過五年。
今譯 虢公把戎人打敗于桑田。
晉國蔔偃說:“虢國必定要亡國了。
失去了下陽不加以戒懼,反而又有了戰功,這是天把他的鏡子奪掉,使他不能自照而知警戒,加重他的弱點。
他必定輕視晉國,因而不安撫他的人民!不超過五年,虢國必會亡國。
” 經冬十月,不雨1。
今注 1傳見僖公三年。
今譯 冬天,十月,沒有下雨。
經楚人侵鄭。
傳冬,楚人伐鄭,鬬章1囚鄭聃伯2。
今注 1鬬章:楚大夫。
2聃伯:聃音耽。
聃原是文王子聃季的封國,後來為鄭國所滅。
聃伯是鄭大夫。
今譯 冬天,楚國人攻伐鄭國。
鬬章俘獲鄭國大夫聃伯。
僖公三年(公元前六五七年) 經三年春王正月,不雨。
夏四月,不雨。
傳三年春,不雨。
夏六月,雨1。
自十月不雨至于五月2,不曰旱,不為災也3。
今注 1夏六月,雨:經作夏四月,不雨。
石經則将六月作四月。
2自十月不雨至于五月:十月不雨見于僖公二年的經。
3不曰旱,不為災也:不寫在竹簡上說旱,是因為未造成災害。
今譯 三年春天,沒有下雨。
夏天六月,下雨。
從去年十月至今年五月,一直沒下雨,而不說旱,因為沒有造成災害。
經徐人取舒1。
今注 1徐人取舒:徐在今安徽泗縣北八十裡徐城。
舒在今安徽舒城縣。
此經無傳。
今譯 徐國人輕取舒國。
經傳六月,雨1。
今注 1已見于傳。
今譯 六月,下雨。
(傳見“三年春,不雨。
夏六月,雨”。
) 經秋,齊侯、宋公、江人、黃人會于陽谷。
傳秋,會于陽谷1,謀伐楚也。
今注 1陽谷:齊地。
在今山東省陽谷縣東北三十裡陽谷故城。
今譯 秋天,會盟于陽谷,謀劃讨伐楚國。
經冬,公子友如齊莅盟。
傳齊侯為陽谷之會來尋盟。
冬,公子友如齊莅盟1。
今注 1如齊莅盟:意思是受齊國的盟誓。
今譯 齊桓公為了陽谷之會派人來魯國尋求盟誓。
冬天,公子友到齊國參加盟誓。
經楚人伐鄭。
傳楚人伐鄭,鄭伯欲成1,孔叔2不可,曰:“齊方勤我3,棄德不祥4。
” 今注 1鄭伯欲成:鄭伯想講和。
2孔叔:鄭大夫。
3齊方勤我:齊國正幫助我們對付災難。
4齊德不祥:違背恩德是不好的。
今譯 楚國人攻伐鄭國,鄭伯想要講和,孔叔不贊成,說:“齊國正在幫助我們對付災難,違背了恩德是不好的。
” 傳齊侯與蔡姬1乘舟于囿2,蕩公3,公懼變色4,禁之不可5。
公怒歸之,未之絕也6,蔡人嫁之。
今注 1蔡姬:蔡國是姬姓,在另一節中說:“齊侯之夫人三,王姬、徐嬴、蔡姬,皆無子。
” 2乘舟于囿:在花園中劃蕩小船。
3蕩公:搖動齊桓公。
4公懼變色:齊侯害怕,臉上變了顔色。
5禁之不可:禁止她搖蕩,她也不聽從。
6未之絕也:并沒有完全斷絕關系。
今譯 齊桓公和蔡姬在花園裡的池中劃船。
震蕩了齊桓公,桓公害怕,變了臉色,禁止蔡姬搖蕩,她也不聽。
桓公非常生氣,把她送回蔡國,并未完全斷絕關系,蔡國人又把她嫁給别人。
僖公四年(公元前六五六年) 經四年春王正月,公會齊侯、宋公、陳侯、衛侯、鄭伯、許男、曹伯侵蔡,蔡潰。
遂伐楚,次于陉。
經夏,許男新臣卒。
經楚,屈完來盟于師,盟于召陵。
傳四年春,齊侯以諸侯之師侵蔡1,蔡潰,遂伐楚。
楚子使與師言2曰:“君處北海,寡人處南海3,唯是風馬牛不相及4也。
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5?”管仲對曰:“昔召康公6,命我先君大公7,曰:‘五侯九伯,女實征之8,以夾輔周室9。
’賜我先君履10,東至于海11,西至于河12,南至于穆陵13,北至于無棣14。
爾貢苞茅不入15,王祭不共16,無以縮酒17,寡人是征18。
昭王南征而不複19,寡人是問20。
”對曰:“貢之不入,寡君之罪也21,敢不共給?昭王之不複22。
君其問諸水濱23。
”師進,次于陉24。
夏,楚子使屈完如師25。
師退,次于召陵26。
齊侯陳諸侯之師27,與屈完乘而觀之28。
齊侯曰:“豈不穀是為29,先君之好是繼30,與不穀同好如何?”對曰:“君惠徼福于敝邑之社稷31,辱收寡君32,寡君之願也。
”齊侯曰:“以此衆戰,誰能禦之33;以此攻城,何城不克34?”對曰:“君若以德綏諸侯35,誰敢不服?君若以力36,楚國方城以為城37,漢水以為池38,雖衆,無所用之。
”屈完及諸侯盟39。
今注 1以諸侯之師侵蔡:諸侯之師指宋公、陳侯、衛侯、鄭伯、許男、曹伯的軍隊。
2楚子使與師言:楚成王派人與軍隊交涉。
3君處北海,寡人處南海:你住在渤海左近,我住在南海,南海是指雲夢澤,楚都郢在澤西。
4唯是風馬牛不相及:牝牡相誘曰“風”,風馬牛不相及,言雖馬牛風逸,牝牡相誘亦不相及。
比喻齊、楚距離甚遠,本不相幹。
5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涉是侵入。
不想你侵入我的地方,什麼緣故? 6昔召康公:召康公即召公奭與周公共相王室。
7大公:大音泰。
大公(姜太公)是封齊的始祖,他當時從周武王滅商。
8五侯九伯,女實征之:五等的諸侯及九州的伯爵,你全能管理他。
9以夾輔周室:他同周公聯合輔佐周王。
10賜我先君履:履是代表可以管理的地方。
賞給大公管理的地方。
11東至于海:齊國東邊是海。
12西至于河:西到黃河。
13南至于穆陵:穆陵在今山東臨朐縣南一百裡大岘山上之穆陵關。
南到穆陵關。
14北至于無棣:無棣是齊邑,在今山東無棣縣北三十裡。
15爾貢苞茅不入:苞茅是裡束的菁茅,用以漉酒,這種為南方所産。
此句乃是責備楚國不貢獻苞茅。
16王祭不共:不能供給王室的祭祀。
17無以縮酒:因為沒有苞茅,所以不能漉酒。
18寡人是征:所以我向你索要。
19昭王南征而不複:在昭王五十一年的時候,昭王南巡渡漢水,漢水的人以膠舟進,中流溶解,昭王及祭公皆淹死,這句話即指此事。
20寡人是問:顧亭林說:“齊侯以為楚罪而問之。
” 21貢之不入,寡君之罪也:他承認不貢獻苞茅是楚國的罪。
22昭王之不複:關于昭王不回來的事。
22君其問諸水濱:你去問漢水邊上的人,因為彼時楚國力量尚未達到漢水的邊界。
24次于陉:陉音刑。
楚地,在今河南郾城縣境。
軍隊駐在陉的地方。
25楚子使屈完如師:屈完是楚大夫。
楚成王派屈完到諸侯軍隊中來,觀齊師的強或弱。
26次于召陵:召陵故城在今河南省郾城縣東三十五裡。
軍隊駐在召陵的地方。
27齊侯陳諸侯之師:齊桓公陳列諸侯的軍隊。
28乘而觀之:乘是共乘車。
此指共乘車來看諸侯的軍隊。
29豈不穀是為:不穀是諸侯的謙稱,意思說諸侯并非為他自己。
30先君之好是繼:這是為的繼續先君的舊好。
31君惠徼福于敝邑之社稷:你給我們社稷的福祉。
32辱收寡君:願意收留我們的君。
33以此衆戰,誰能禦之:拿這衆多的軍隊作戰,誰能夠防禦。
34以此攻城,何城不克:拿這些軍隊攻城,什麼城池不被打下。
35以德綏諸侯:要用德行安定諸侯。
36君若以力:你要用武力。
37楚國方城以為城:方城是山名,在今河南葉縣南。
楚國以方城做城。
38漢水以為池:楚國以漢水做護城河。
39屈完及諸侯盟:屈完就同諸侯盟誓。
今譯 四年春天,齊桓公用諸侯的聯軍侵入蔡國,蔡國潰敗。
于是讨伐楚國。
楚成王派人與聯軍交涉說:“你住在北方,我住在南海,我們距離這樣遠,就是馬牛風逸,牝牡相誘亦不相及。
沒料到你侵入我的地方,這是什麼緣故?”管仲回答說:“從前召康公命令我國的先君姜太公說:‘五等的諸侯及九州的伯爵,你全能征讨他們,以與周公共同輔佐周室。
’賜給我國的先君管理的地方,東邊到海,西邊到黃河,南邊到穆陵,北邊到無棣。
你應進貢的苞茅沒有送來,不能供給周王的祭祀,無法漉酒,我為此來向你索要。
昭王南巡而沒有複回,我為此來向你質問。
”楚國的使者回答說:“貢物沒有送進,是我楚君的罪過。
怎敢不供給周室之用?昭王沒有複回,你且去問漢水邊上的人。
”諸侯的聯軍便進軍,駐紮在陉。
夏天,楚成王派屈完到聯軍去觀看聯軍的強弱。
聯軍退到召陵駐紮。
齊桓公陣列了諸侯的聯軍,與屈完乘車檢閱。
齊桓公說:“諸侯支持我,并非為我個人,這是為了繼續先君的舊好,你認為楚國和我同心和好如何?”回答說:“你給我們社稷帶來福祉,願意收留我們的國君,這是我君的意願。
”齊桓公說:“用這樣多的軍隊作戰,誰能抵禦;用這樣多的軍隊攻打城池,沒有城池打不下。
”回答說:“你若用德行撫綏諸侯,誰敢不服從?你若用武力,楚國用方城做城,用漢水做護城河,軍隊雖衆多,也沒有用處。
”屈完和諸侯盟誓。
經齊人執陳轅濤塗。
傳陳轅濤塗1謂鄭申侯2曰:“師出于陳、鄭之間3,國必甚病4。
若出于東方,觀兵于東夷5,循海而歸,其可也。
”申侯曰:“善。
”濤塗以告。
齊侯許之。
申侯見,曰:“師老矣6!若出于東方而遇敵,懼不可用也7。
若出于陳、鄭之間,共其資糧屝屦8,其可也。
”齊侯說,與之虎牢9,執轅濤塗10。
今注 1轅濤塗:陳大夫。
2申侯:鄭大夫。
3師出于陳、鄭之間:軍隊要經過陳國與鄭國交界處。
4國必甚病:陳國同鄭國因為供應煩費,必定甚受苦。
5觀兵于東夷:觀兵是顯示他的軍隊很雄壯,為的給東夷看。
東夷是指郯、莒、徐夷諸國。
6師老矣:軍隊很疲倦,不堪再用。
7若出于東方而遇敵,懼不可用也:若由東方返齊國,遇見敵人,恐怕不可以作戰。
8共其資糧屝屦:供給食物同草鞋。
9虎牢:鄭制邑,在今河南泗水縣西。
10執轅濤塗:齊國遂将轅濤塗捕獲。
今譯 陳國的大夫轅濤塗對鄭國的大夫申侯說:“軍隊經過陳國和鄭國交界的地方,我們兩國必定甚受其苦。
若是經過東方,讓東方的夷人觀看軍隊的雄威,然後沿着海邊回來,這樣才可以。
”申侯說:“好極了。
”濤塗把這個意見告訴齊桓公,桓公答應了他。
申侯也去見齊桓公說:“軍隊已經疲倦了,若是經過東方而遇到敵人,恐怕不可以打仗。
若是經過陳國、鄭國的交界,充分供應軍隊的糧食和草鞋,這樣才可以。
”齊侯很高興,把虎牢賜給申侯,而把轅濤塗抓起來。
經秋,及江人、黃人伐陳。
傳秋,伐陳,讨不忠也1。
今注 1讨不忠也:因為陳轅濤塗不忠于齊國,故讨伐他。
今譯 秋天,讨伐陳國,聲讨他的不忠。
經八月,公至自伐楚1。
今注 1公至自伐楚:因為告于宗廟,所以寫在竹簡上。
此經無傳。
今譯 八月,魯僖公讨伐楚國之後回到魯國。
經葬許穆公。
傳許穆公卒于師,葬之以侯禮也1。
凡諸侯薨于朝會加一等2,死王事加二等3,于是有以衮斂4。
今注 1葬之以侯禮也:許是男爵,而以侯禮來葬加一等。
2凡諸侯薨于朝會加一等:諸侯命有三等,公為上等,侯及伯為中等,子及男為下等。
3死王事加二等:為王戰死就加二等來葬斂。
4有以衮斂:衮音滾。
是公的衣服,凡加二等者,可以用公的衣服來殡斂。
今譯 許穆公在軍中逝世,用侯爵的禮節來葬他。
凡是諸侯在朝會時逝世,用加一等的禮節,為周王戰死,用加二等的禮節,于是,可以用公的衣服來殡斂。
經冬十有二月,公孫茲帥師會齊人、宋人、衛人、鄭人、許人、曹人侵陳。
傳冬,叔孫戴伯1帥師會諸侯之師侵陳,陳成2,歸轅濤塗3。
今注 1叔孫戴伯:公孫茲,叔牙子,戴是谥号。
2陳成:陳國要求講和。
3歸轅濤塗:因為陳服罪,所以歸還其大夫。
今譯 冬天,叔孫戴伯率領軍隊,會合諸侯的軍隊侵入陳國,陳國人要求講和,于是把轅濤塗送回陳國。
傳初,晉獻公欲以骊姬為夫人,蔔之不吉1;筮之吉2,公曰:“從筮。
”蔔人曰:“筮短龜長,不如從長3。
且其繇4曰,專之渝,攘公之羭5,一薰一莸,十年尚猶有臭6,必不可。
”弗聽,立之。
生奚齊。
其娣生卓子。
及将立奚齊7,既與中大夫成謀8。
姬謂大子曰:“君夢齊姜,必速祭之9。
”大子祭于曲沃10,歸胙于公11。
公田12。
姬置諸宮六日13,公至,毒而獻之14。
公祭之地,地墳15。
與犬,犬斃。
與小臣16,小臣亦斃。
姬泣曰:“賊由大子17。
”大子奔新城18。
公殺其傅杜原款19。
或謂大子:“子辭,君必辯焉20。
”大子曰:“君非姬氏,居不安,食不飽。
我辭,姬必有罪21。
君老矣,吾又不樂22。
”曰:“子其行乎23?”大子曰:“君實不察其罪24,被此名也以出,人誰納我25?”十二月戊申,缢于新城。
姬遂谮二公子26,曰:“皆知之。
”重耳奔蒲,夷吾奔屈27。
今注 1蔔之不吉:用龜來占蔔,不吉。
2筮之吉:但是用筮草來占蔔,則吉兆。
3筮短龜長,不如從長:筮草短而占蔔的龜象長,還是應當從龜的占蔔。
4繇:音同晝。
卦兆的占辭。
5專之渝,攘公之羭:渝是變,音俞。
若專心愛骊姬,必然發生變亂,必能奪掉獻公的美德。
6一薰一莸,十年尚猶有臭:薰是香草,指申生等;莸是臭草,指骊姬等;香與臭共居,十年尚留下臭味。
7立奚齊:立奚齊為太子。
8與中大夫成謀:中大夫據《國語·晉語》所說指裡克。
《晉語》:“裡克曰:吾秉君以殺太子吾不忍,通複故交吾不敢,中立其免乎!” 9君夢齊姜,必速祭之:因為獻公夢見申生的母親齊姜,必定趕緊去祭她。
10大子祭于曲沃:申生往曲沃去祭祀。
11歸胙于公:胙是祭肉。
送祭肉到獻公處。
12公田:獻公正在打獵。
13姬置諸宮六日:骊姬把祭肉擱在宮中六天。
14公至,毒而獻之:獻公回來以後,骊姬就下毒于祭肉上,而獻給獻公。
15公祭之地,地墳:獻公以肉祭地,地就隆起。
16與小臣:晉朝韋昭注:“小臣,官名,掌陰事陰命,閹士也。
” 17賊由大子:指奸謀弑逆實由太子。
18新城:曲沃。
19杜原款:是申生的師傅。
20子辭,君必辯焉:你說明祭肉已存六天,獻公必然要查考這件事。
21我辭,姬必有罪:我要辯護,骊姬必定得罪而死。
22君老矣,吾又不樂:獻公已老,如骊姬獲罪,是我又使他不快樂。
23子其行乎:你還是逃奔他國吧! 24君實不察其罪:獻公不細察我犯的罪。
25人誰納我:誰還會接納我。
26二公子:指重耳與夷吾。
27重耳奔蒲,夷吾奔屈:蒲與屈皆見莊公二十八年注。
今譯 起初,晉獻公想要以骊姬做夫人,用龜來占蔔,不吉利。
用筮草來占蔔,吉利。
晉獻公說:“依照筮草占蔔的結果做吧!”蔔人說:“筮草之數短而龜象長,不如依照長的。
并且蔔辭說:‘若是因專愛而生變亂,就要破壞了公的美德。
香草和臭草放在一起,十年還留下臭味。
’必定不可以依照筮草占蔔的吉兆。
”晉獻公不聽,就立骊姬做夫人,生了奚齊,她的妹妹生了卓子。
等到後來将要立奚齊為太子,已經和中大夫商量過,骊姬對太子申生說:“獻公夢見了你的母親齊姜,必要趕快去祭她。
”太子申生就到曲沃去祭,把祭肉送回給獻公。
獻公正在打獵,骊姬把祭肉放在宮中六天。
等獻公回來以後,就下了毒藥,然後才獻給獻公。
獻公把肉放置在地上,地就隆起。
把肉給狗吃,狗就死了。
給小臣,小臣也死。
骊姬哭泣着說:
根據谥法小心畏忌曰僖。
經元年春王正月。
傳元年春,不稱即位1,公出故也2。
公出複入不書,諱之也3。
諱國惡4,禮也。
今注 1不稱即位:不将即位寫在《春秋》上。
< 2公出故也:僖公不在國都的緣故。
3諱之也:避諱,所以不寫。
4諱國惡:避諱國家的壞事情。
今譯 元年,春,不記載僖公即位,因為僖公不在國都。
僖公離開國都以後又回來,也沒有記載,這是諱避不寫。
諱避國家的壞事情是合于禮的。
經齊師、宋師、曹師次于聶北救邢。
傳諸侯救邢,邢人潰,出奔師1。
師遂逐狄人2,具邢器用而遷之,師無私焉3。
今注 1出奔師:師是指駐于聶北諸侯的軍隊。
邢人逃到聶北諸侯的軍隊中。
2遂逐狄人:諸侯的軍隊于是追逐狄人。
3師無私焉:諸侯的軍隊并沒有私取邢人的财物。
今譯 諸侯的軍隊去援救邢國,邢國人潰敗,逃奔到諸侯的軍隊中,諸侯的軍隊于是驅逐狄人,收拾邢國的器用而幫助邢國人遷都。
諸侯的軍隊沒有私取邢國的器用。
經夏六月,邢遷于夷儀。
齊師、宋師、曹師城邢。
傳夏,邢遷于夷儀1,諸侯城之救患也2,凡侯伯救患,分災,讨罪3,禮也。
今注 1夷儀:在今河北省邢台縣西夷儀城。
2諸侯城之救患也:各諸侯全給它修建城池,救邢國的患難。
3救患,分災,讨罪:救患難,分邢國的災難,讨敵人的侵犯。
今譯 夏天,邢國遷到夷儀。
諸侯的軍隊幫助修築城池,救助邢國的患難。
凡是侯伯,救助患難,分擔災難,讨伐有罪的國家,都是合于禮的。
經秋七月戊辰,夫人姜氏薨于夷1,齊人以歸2。
今注 1夷:杜預注是魯地。
2齊人以歸:齊國把她的屍首還給魯國。
傳在闵公二年。
今譯 秋天,七月戊辰,莊公的夫人姜氏在夷逝世。
齊國人把她的屍首歸還魯國。
經楚人伐鄭。
經八月,公會齊侯、宋公、鄭伯、曹伯、邾人于柽。
傳秋,楚人伐鄭1,鄭即齊故也2。
盟于荦3,謀救鄭也。
今注 1楚人伐鄭:由此經起,始改稱荊為楚。
2鄭即齊故也:是鄭與齊聯合的緣故。
3荦:音洛,就是經所謂的柽。
在今河南省淮陽縣境。
《水經注》名為澇城。
今譯 秋天,楚國人攻伐鄭國,因為鄭國聯合齊國。
魯僖公會盟齊侯、宋公、鄭伯、曹伯以及邾人于荦,為了謀劃救鄭。
經九月,公敗邾師于偃。
傳九月,公敗邾師于偃1,虛丘之戍将歸者也2。
今注 1偃:在今山東省費縣南。
2虛丘之戍将歸者也:虛丘杜注稱為邾地,但服虔注則稱為魯地。
在今山東省費縣界。
此句指在虛丘戍守的邾國軍隊,将回邾而為魯師所敗。
今譯 九月,魯僖公在偃把邾國軍隊打敗,打敗的是戍守虛丘将要回國的邾國軍隊。
經冬十月壬午,公子友帥師敗莒師于郦,獲莒挐。
傳冬,莒人來求賂1,公子友敗諸郦2,獲莒子之弟挐3,非卿也,嘉獲之也4。
公賜季友汶陽之田5及費6。
今注 1來求賂:求還慶父的賄賂。
2郦:魯地。
3挐:音同拿。
是莒子兄弟的名字。
4非卿也,嘉獲之也:一般隻有關于卿的事情,才寫在《春秋》上,挐不是卿,就因為魯國歡喜逮獲他,所以才加以記載。
5汶陽之田:汶陽田在汶水以北,據《水經注》說:蛇水“迳汶陽之田,齊所侵也”。
在今山東省甯陽縣境。
6費:音秘。
在今山東省費縣。
今譯 冬天,莒國人來要求賄賂作為送慶父回魯國的代價。
公子友把莒國人打敗于郦,捉獲莒子的弟弟挐,他不是卿,本來不必記載,但魯國因為嘉許季友逮獲他,所以記載下來。
僖公賜給季友汶水以北的田以及費邑。
經十有二月,丁巳,夫人氏之喪至自齊。
傳夫人氏之喪至自齊,君子以齊人之1殺哀姜也,為已甚矣2!女子從人者也3。
今注 1之:按:石經宋本、淳熙本、嶽本、足利本“人”後有“之”字,即《四庫叢刊》影宋本,而《十三經注疏》本無“之”字。
2為已甚矣:是太過分了吧! 3女子從人者也:女子嫁了以後就随從夫家。
今譯 莊公夫人姜氏的喪柩從齊國來到魯國。
君子以為齊國的人殺哀姜,是太過分了。
女子既嫁就聽從夫家的處置。
僖公二年(公元前六五八年) 經二年春王正月,城楚丘。
傳二年春,諸侯城楚丘,而封衛焉1,不書所會,後也2。
今注 1而封衛焉:因為衛懿公死,衛國又被敵人所滅,所以說等于重封衛國。
2不書所會,後也:不寫在《春秋》上,因為魯國到會過遲。
今譯 二年春天,諸侯修築楚丘的城池,而重封衛國。
沒有記載會盟的事,因為魯國到會過遲。
經夏五月,辛巳,葬我小君哀姜1。
今注 1此經無傳。
今譯 夏天,五月辛巳,安葬我魯國的小君哀姜。
經虞師、晉師滅下陽。
傳晉荀息1請以屈産之乘2與垂棘之璧3,假道4于虞以伐虢。
公曰:“是吾寶也5。
”對曰:“若得道于虞,猶外府也6。
”公曰:“宮之奇存焉7。
”對曰:“宮之奇之為人也,懦而不能強谏8。
且少長于君9,君昵之10,雖谏,将不聽。
”乃使荀息假道于虞,曰:“冀11為不道,入自颠軨12,伐鄍13三門。
冀之既病,則亦唯君故14。
今虢為不道,保于逆旅15,以侵敝邑之南鄙16,敢請假道,以請罪于虢17。
”虞公許之,且請先伐虢。
宮之奇谏,不聽,遂起師18。
夏,晉裡克、荀息帥師會虞師伐虢,滅下陽19。
先書虞,賄故也20。
今注 1荀息:晉大夫。
2屈産之乘:在《左傳》及《穀梁傳》的注中皆以為是屈邑所産的馬,唯獨《公羊傳》何休注說屈産是地名,為山西出名馬的地方。
今山西省石樓縣東南四裡有屈産泉。
3垂棘之璧:垂棘是地名,指垂棘所出的美玉,但垂棘今地名不詳。
4假道:虞國在晉國、虢國之間。
古時路過旁的國,先商請假道。
5是吾寶也:這是晉國的寶物。
6若得道于虞,猶外府也:要能在虞國假道,則虞國等于晉國的外府。
外府所藏亦等于是晉國物件,可随時取用。
7宮之奇存焉:宮之奇是虞大夫。
存焉是仍舊在。
8懦而不能強谏:性情很懦弱,而又不能強力來谏诤。
9少長于君:自幼年起就長于公的宮中。
10君昵之:昵音逆。
虞君很親昵他。
11冀:國名,為晉所滅。
在今山西省河津縣東北十五裡有冀亭。
12颠軨:在今山西省平陸縣東北七十裡有颠軨,亦見《水經注》。
軨音靈。
13伐鄍:鄍是虞邑,在今山西省平陸縣東北二十五裡。
14冀之既病,則亦唯君故:冀國的衰弱,就是因為你,荀息恭維虞國,意在假道。
15保于逆旅:逆旅是客棧。
現在虢人占據各種客棧,以寇晉國的邊邑。
16南鄙:是晉國南方的邊邑。
17請罪于虢:詢問晉國對虢國有什麼罪狀。
18遂起師:就發軍隊。
19滅下陽:下陽是虢邑,在山西省平陸縣東北二十裡。
20先書虞,賄故也:今《春秋》上寫的虞在晉以前,就是因為虞國得到晉國的賄賂。
今譯 晉國的大夫荀息請求用屈産所出的名馬,以及垂棘所出的美玉,向虞國借路去攻伐虢國。
晉獻公說:“這是晉國的寶物呀!”荀息回答說:“若是能夠得到虞國的道路,虞國就等于晉國的外府。
寶物藏在外府,等于是藏在晉國。
”獻公說:“他們還有宮之奇在呢。
”回答說:“宮之奇這個人,性情懦弱而不能強力诤谏他的國君,并且從小就和虞國國君一起生長于宮中,虞君對他很親昵,他雖谏勸,必定不會聽從。
”于是派荀息向虞國假道,說:“從前冀國不守正道,從颠軨入侵你們虞國,進攻鄍邑的三門。
冀國的衰弱,就是因為有你。
現在虢國不守正道,派軍隊占據了客棧,以侵略我國南邊的邊境,敢請向你借條過路,以便向虢國請問晉國有什麼罪狀。
”虞公允許了,并且請求由他先去讨伐虢國。
宮之奇诤谏,虞公不聽,就發動軍隊。
夏天,晉國的大夫裡克和荀息,率領軍隊會合虞國軍隊去攻伐虢國,滅了下陽。
經上先寫虞師,因為他接受賄賂。
經秋九月,齊侯、宋公、江人、黃人盟于貫。
傳秋,盟于貫1,服江、黃也2。
今注 1貫:貫一作贳,宋地,在今山東省曹縣西南十裡蒙澤故城,即古贳國。
2服江、黃也:江國在今河南新息縣西南八十裡。
江國與黃國本來是服從楚國的,現在開始服從齊國。
今譯 秋天,會盟于貫,說服江國與黃國親向齊國。
傳齊寺人貂1,始漏師于多魚2。
今注 1寺人貂:寺人即太監,貂是他的名字。
2始漏師于多魚:始漏師是指開始洩露軍隊的計劃。
多魚,必是齊地,杜注地名缺其處。
今譯 齊國的太監貂,開始在多魚洩露齊桓公的軍事機密。
傳虢公敗戎于桑田1,晉蔔偃2曰:“虢必亡矣!亡下陽不懼,而又有功,是天奪之鑒3,而益其疾也4。
必易晉5而不撫其民矣!不可以五稔6。
” 今注 1桑田:虢田,在今河南省靈寶縣二十五裡稠桑驿。
2蔔偃:晉大夫。
3是天奪之鑒:鑒是銅鏡子,所用以自照形狀。
此指天把鏡子奪掉,使不能用以自照。
4益其疾也:更增加他的疾病。
5必易晉:必定輕視晉國。
6不可以五稔:虢國的亡必不能過五年。
今譯 虢公把戎人打敗于桑田。
晉國蔔偃說:“虢國必定要亡國了。
失去了下陽不加以戒懼,反而又有了戰功,這是天把他的鏡子奪掉,使他不能自照而知警戒,加重他的弱點。
他必定輕視晉國,因而不安撫他的人民!不超過五年,虢國必會亡國。
” 經冬十月,不雨1。
今注 1傳見僖公三年。
今譯 冬天,十月,沒有下雨。
經楚人侵鄭。
傳冬,楚人伐鄭,鬬章1囚鄭聃伯2。
今注 1鬬章:楚大夫。
2聃伯:聃音耽。
聃原是文王子聃季的封國,後來為鄭國所滅。
聃伯是鄭大夫。
今譯 冬天,楚國人攻伐鄭國。
鬬章俘獲鄭國大夫聃伯。
僖公三年(公元前六五七年) 經三年春王正月,不雨。
夏四月,不雨。
傳三年春,不雨。
夏六月,雨1。
自十月不雨至于五月2,不曰旱,不為災也3。
今注 1夏六月,雨:經作夏四月,不雨。
石經則将六月作四月。
2自十月不雨至于五月:十月不雨見于僖公二年的經。
3不曰旱,不為災也:不寫在竹簡上說旱,是因為未造成災害。
今譯 三年春天,沒有下雨。
夏天六月,下雨。
從去年十月至今年五月,一直沒下雨,而不說旱,因為沒有造成災害。
經徐人取舒1。
今注 1徐人取舒:徐在今安徽泗縣北八十裡徐城。
舒在今安徽舒城縣。
此經無傳。
今譯 徐國人輕取舒國。
經傳六月,雨1。
今注 1已見于傳。
今譯 六月,下雨。
(傳見“三年春,不雨。
夏六月,雨”。
) 經秋,齊侯、宋公、江人、黃人會于陽谷。
傳秋,會于陽谷1,謀伐楚也。
今注 1陽谷:齊地。
在今山東省陽谷縣東北三十裡陽谷故城。
今譯 秋天,會盟于陽谷,謀劃讨伐楚國。
經冬,公子友如齊莅盟。
傳齊侯為陽谷之會來尋盟。
冬,公子友如齊莅盟1。
今注 1如齊莅盟:意思是受齊國的盟誓。
今譯 齊桓公為了陽谷之會派人來魯國尋求盟誓。
冬天,公子友到齊國參加盟誓。
經楚人伐鄭。
傳楚人伐鄭,鄭伯欲成1,孔叔2不可,曰:“齊方勤我3,棄德不祥4。
” 今注 1鄭伯欲成:鄭伯想講和。
2孔叔:鄭大夫。
3齊方勤我:齊國正幫助我們對付災難。
4齊德不祥:違背恩德是不好的。
今譯 楚國人攻伐鄭國,鄭伯想要講和,孔叔不贊成,說:“齊國正在幫助我們對付災難,違背了恩德是不好的。
” 傳齊侯與蔡姬1乘舟于囿2,蕩公3,公懼變色4,禁之不可5。
公怒歸之,未之絕也6,蔡人嫁之。
今注 1蔡姬:蔡國是姬姓,在另一節中說:“齊侯之夫人三,王姬、徐嬴、蔡姬,皆無子。
” 2乘舟于囿:在花園中劃蕩小船。
3蕩公:搖動齊桓公。
4公懼變色:齊侯害怕,臉上變了顔色。
5禁之不可:禁止她搖蕩,她也不聽從。
6未之絕也:并沒有完全斷絕關系。
今譯 齊桓公和蔡姬在花園裡的池中劃船。
震蕩了齊桓公,桓公害怕,變了臉色,禁止蔡姬搖蕩,她也不聽。
桓公非常生氣,把她送回蔡國,并未完全斷絕關系,蔡國人又把她嫁給别人。
僖公四年(公元前六五六年) 經四年春王正月,公會齊侯、宋公、陳侯、衛侯、鄭伯、許男、曹伯侵蔡,蔡潰。
遂伐楚,次于陉。
經夏,許男新臣卒。
經楚,屈完來盟于師,盟于召陵。
傳四年春,齊侯以諸侯之師侵蔡1,蔡潰,遂伐楚。
楚子使與師言2曰:“君處北海,寡人處南海3,唯是風馬牛不相及4也。
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5?”管仲對曰:“昔召康公6,命我先君大公7,曰:‘五侯九伯,女實征之8,以夾輔周室9。
’賜我先君履10,東至于海11,西至于河12,南至于穆陵13,北至于無棣14。
爾貢苞茅不入15,王祭不共16,無以縮酒17,寡人是征18。
昭王南征而不複19,寡人是問20。
”對曰:“貢之不入,寡君之罪也21,敢不共給?昭王之不複22。
君其問諸水濱23。
”師進,次于陉24。
夏,楚子使屈完如師25。
師退,次于召陵26。
齊侯陳諸侯之師27,與屈完乘而觀之28。
齊侯曰:“豈不穀是為29,先君之好是繼30,與不穀同好如何?”對曰:“君惠徼福于敝邑之社稷31,辱收寡君32,寡君之願也。
”齊侯曰:“以此衆戰,誰能禦之33;以此攻城,何城不克34?”對曰:“君若以德綏諸侯35,誰敢不服?君若以力36,楚國方城以為城37,漢水以為池38,雖衆,無所用之。
”屈完及諸侯盟39。
今注 1以諸侯之師侵蔡:諸侯之師指宋公、陳侯、衛侯、鄭伯、許男、曹伯的軍隊。
2楚子使與師言:楚成王派人與軍隊交涉。
3君處北海,寡人處南海:你住在渤海左近,我住在南海,南海是指雲夢澤,楚都郢在澤西。
4唯是風馬牛不相及:牝牡相誘曰“風”,風馬牛不相及,言雖馬牛風逸,牝牡相誘亦不相及。
比喻齊、楚距離甚遠,本不相幹。
5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涉是侵入。
不想你侵入我的地方,什麼緣故? 6昔召康公:召康公即召公奭與周公共相王室。
7大公:大音泰。
大公(姜太公)是封齊的始祖,他當時從周武王滅商。
8五侯九伯,女實征之:五等的諸侯及九州的伯爵,你全能管理他。
9以夾輔周室:他同周公聯合輔佐周王。
10賜我先君履:履是代表可以管理的地方。
賞給大公管理的地方。
11東至于海:齊國東邊是海。
12西至于河:西到黃河。
13南至于穆陵:穆陵在今山東臨朐縣南一百裡大岘山上之穆陵關。
南到穆陵關。
14北至于無棣:無棣是齊邑,在今山東無棣縣北三十裡。
15爾貢苞茅不入:苞茅是裡束的菁茅,用以漉酒,這種為南方所産。
此句乃是責備楚國不貢獻苞茅。
16王祭不共:不能供給王室的祭祀。
17無以縮酒:因為沒有苞茅,所以不能漉酒。
18寡人是征:所以我向你索要。
19昭王南征而不複:在昭王五十一年的時候,昭王南巡渡漢水,漢水的人以膠舟進,中流溶解,昭王及祭公皆淹死,這句話即指此事。
20寡人是問:顧亭林說:“齊侯以為楚罪而問之。
” 21貢之不入,寡君之罪也:他承認不貢獻苞茅是楚國的罪。
22昭王之不複:關于昭王不回來的事。
22君其問諸水濱:你去問漢水邊上的人,因為彼時楚國力量尚未達到漢水的邊界。
24次于陉:陉音刑。
楚地,在今河南郾城縣境。
軍隊駐在陉的地方。
25楚子使屈完如師:屈完是楚大夫。
楚成王派屈完到諸侯軍隊中來,觀齊師的強或弱。
26次于召陵:召陵故城在今河南省郾城縣東三十五裡。
軍隊駐在召陵的地方。
27齊侯陳諸侯之師:齊桓公陳列諸侯的軍隊。
28乘而觀之:乘是共乘車。
此指共乘車來看諸侯的軍隊。
29豈不穀是為:不穀是諸侯的謙稱,意思說諸侯并非為他自己。
30先君之好是繼:這是為的繼續先君的舊好。
31君惠徼福于敝邑之社稷:你給我們社稷的福祉。
32辱收寡君:願意收留我們的君。
33以此衆戰,誰能禦之:拿這衆多的軍隊作戰,誰能夠防禦。
34以此攻城,何城不克:拿這些軍隊攻城,什麼城池不被打下。
35以德綏諸侯:要用德行安定諸侯。
36君若以力:你要用武力。
37楚國方城以為城:方城是山名,在今河南葉縣南。
楚國以方城做城。
38漢水以為池:楚國以漢水做護城河。
39屈完及諸侯盟:屈完就同諸侯盟誓。
今譯 四年春天,齊桓公用諸侯的聯軍侵入蔡國,蔡國潰敗。
于是讨伐楚國。
楚成王派人與聯軍交涉說:“你住在北方,我住在南海,我們距離這樣遠,就是馬牛風逸,牝牡相誘亦不相及。
沒料到你侵入我的地方,這是什麼緣故?”管仲回答說:“從前召康公命令我國的先君姜太公說:‘五等的諸侯及九州的伯爵,你全能征讨他們,以與周公共同輔佐周室。
’賜給我國的先君管理的地方,東邊到海,西邊到黃河,南邊到穆陵,北邊到無棣。
你應進貢的苞茅沒有送來,不能供給周王的祭祀,無法漉酒,我為此來向你索要。
昭王南巡而沒有複回,我為此來向你質問。
”楚國的使者回答說:“貢物沒有送進,是我楚君的罪過。
怎敢不供給周室之用?昭王沒有複回,你且去問漢水邊上的人。
”諸侯的聯軍便進軍,駐紮在陉。
夏天,楚成王派屈完到聯軍去觀看聯軍的強弱。
聯軍退到召陵駐紮。
齊桓公陣列了諸侯的聯軍,與屈完乘車檢閱。
齊桓公說:“諸侯支持我,并非為我個人,這是為了繼續先君的舊好,你認為楚國和我同心和好如何?”回答說:“你給我們社稷帶來福祉,願意收留我們的國君,這是我君的意願。
”齊桓公說:“用這樣多的軍隊作戰,誰能抵禦;用這樣多的軍隊攻打城池,沒有城池打不下。
”回答說:“你若用德行撫綏諸侯,誰敢不服從?你若用武力,楚國用方城做城,用漢水做護城河,軍隊雖衆多,也沒有用處。
”屈完和諸侯盟誓。
經齊人執陳轅濤塗。
傳陳轅濤塗1謂鄭申侯2曰:“師出于陳、鄭之間3,國必甚病4。
若出于東方,觀兵于東夷5,循海而歸,其可也。
”申侯曰:“善。
”濤塗以告。
齊侯許之。
申侯見,曰:“師老矣6!若出于東方而遇敵,懼不可用也7。
若出于陳、鄭之間,共其資糧屝屦8,其可也。
”齊侯說,與之虎牢9,執轅濤塗10。
今注 1轅濤塗:陳大夫。
2申侯:鄭大夫。
3師出于陳、鄭之間:軍隊要經過陳國與鄭國交界處。
4國必甚病:陳國同鄭國因為供應煩費,必定甚受苦。
5觀兵于東夷:觀兵是顯示他的軍隊很雄壯,為的給東夷看。
東夷是指郯、莒、徐夷諸國。
6師老矣:軍隊很疲倦,不堪再用。
7若出于東方而遇敵,懼不可用也:若由東方返齊國,遇見敵人,恐怕不可以作戰。
8共其資糧屝屦:供給食物同草鞋。
9虎牢:鄭制邑,在今河南泗水縣西。
10執轅濤塗:齊國遂将轅濤塗捕獲。
今譯 陳國的大夫轅濤塗對鄭國的大夫申侯說:“軍隊經過陳國和鄭國交界的地方,我們兩國必定甚受其苦。
若是經過東方,讓東方的夷人觀看軍隊的雄威,然後沿着海邊回來,這樣才可以。
”申侯說:“好極了。
”濤塗把這個意見告訴齊桓公,桓公答應了他。
申侯也去見齊桓公說:“軍隊已經疲倦了,若是經過東方而遇到敵人,恐怕不可以打仗。
若是經過陳國、鄭國的交界,充分供應軍隊的糧食和草鞋,這樣才可以。
”齊侯很高興,把虎牢賜給申侯,而把轅濤塗抓起來。
經秋,及江人、黃人伐陳。
傳秋,伐陳,讨不忠也1。
今注 1讨不忠也:因為陳轅濤塗不忠于齊國,故讨伐他。
今譯 秋天,讨伐陳國,聲讨他的不忠。
經八月,公至自伐楚1。
今注 1公至自伐楚:因為告于宗廟,所以寫在竹簡上。
此經無傳。
今譯 八月,魯僖公讨伐楚國之後回到魯國。
經葬許穆公。
傳許穆公卒于師,葬之以侯禮也1。
凡諸侯薨于朝會加一等2,死王事加二等3,于是有以衮斂4。
今注 1葬之以侯禮也:許是男爵,而以侯禮來葬加一等。
2凡諸侯薨于朝會加一等:諸侯命有三等,公為上等,侯及伯為中等,子及男為下等。
3死王事加二等:為王戰死就加二等來葬斂。
4有以衮斂:衮音滾。
是公的衣服,凡加二等者,可以用公的衣服來殡斂。
今譯 許穆公在軍中逝世,用侯爵的禮節來葬他。
凡是諸侯在朝會時逝世,用加一等的禮節,為周王戰死,用加二等的禮節,于是,可以用公的衣服來殡斂。
經冬十有二月,公孫茲帥師會齊人、宋人、衛人、鄭人、許人、曹人侵陳。
傳冬,叔孫戴伯1帥師會諸侯之師侵陳,陳成2,歸轅濤塗3。
今注 1叔孫戴伯:公孫茲,叔牙子,戴是谥号。
2陳成:陳國要求講和。
3歸轅濤塗:因為陳服罪,所以歸還其大夫。
今譯 冬天,叔孫戴伯率領軍隊,會合諸侯的軍隊侵入陳國,陳國人要求講和,于是把轅濤塗送回陳國。
傳初,晉獻公欲以骊姬為夫人,蔔之不吉1;筮之吉2,公曰:“從筮。
”蔔人曰:“筮短龜長,不如從長3。
且其繇4曰,專之渝,攘公之羭5,一薰一莸,十年尚猶有臭6,必不可。
”弗聽,立之。
生奚齊。
其娣生卓子。
及将立奚齊7,既與中大夫成謀8。
姬謂大子曰:“君夢齊姜,必速祭之9。
”大子祭于曲沃10,歸胙于公11。
公田12。
姬置諸宮六日13,公至,毒而獻之14。
公祭之地,地墳15。
與犬,犬斃。
與小臣16,小臣亦斃。
姬泣曰:“賊由大子17。
”大子奔新城18。
公殺其傅杜原款19。
或謂大子:“子辭,君必辯焉20。
”大子曰:“君非姬氏,居不安,食不飽。
我辭,姬必有罪21。
君老矣,吾又不樂22。
”曰:“子其行乎23?”大子曰:“君實不察其罪24,被此名也以出,人誰納我25?”十二月戊申,缢于新城。
姬遂谮二公子26,曰:“皆知之。
”重耳奔蒲,夷吾奔屈27。
今注 1蔔之不吉:用龜來占蔔,不吉。
2筮之吉:但是用筮草來占蔔,則吉兆。
3筮短龜長,不如從長:筮草短而占蔔的龜象長,還是應當從龜的占蔔。
4繇:音同晝。
卦兆的占辭。
5專之渝,攘公之羭:渝是變,音俞。
若專心愛骊姬,必然發生變亂,必能奪掉獻公的美德。
6一薰一莸,十年尚猶有臭:薰是香草,指申生等;莸是臭草,指骊姬等;香與臭共居,十年尚留下臭味。
7立奚齊:立奚齊為太子。
8與中大夫成謀:中大夫據《國語·晉語》所說指裡克。
《晉語》:“裡克曰:吾秉君以殺太子吾不忍,通複故交吾不敢,中立其免乎!” 9君夢齊姜,必速祭之:因為獻公夢見申生的母親齊姜,必定趕緊去祭她。
10大子祭于曲沃:申生往曲沃去祭祀。
11歸胙于公:胙是祭肉。
送祭肉到獻公處。
12公田:獻公正在打獵。
13姬置諸宮六日:骊姬把祭肉擱在宮中六天。
14公至,毒而獻之:獻公回來以後,骊姬就下毒于祭肉上,而獻給獻公。
15公祭之地,地墳:獻公以肉祭地,地就隆起。
16與小臣:晉朝韋昭注:“小臣,官名,掌陰事陰命,閹士也。
” 17賊由大子:指奸謀弑逆實由太子。
18新城:曲沃。
19杜原款:是申生的師傅。
20子辭,君必辯焉:你說明祭肉已存六天,獻公必然要查考這件事。
21我辭,姬必有罪:我要辯護,骊姬必定得罪而死。
22君老矣,吾又不樂:獻公已老,如骊姬獲罪,是我又使他不快樂。
23子其行乎:你還是逃奔他國吧! 24君實不察其罪:獻公不細察我犯的罪。
25人誰納我:誰還會接納我。
26二公子:指重耳與夷吾。
27重耳奔蒲,夷吾奔屈:蒲與屈皆見莊公二十八年注。
今譯 起初,晉獻公想要以骊姬做夫人,用龜來占蔔,不吉利。
用筮草來占蔔,吉利。
晉獻公說:“依照筮草占蔔的結果做吧!”蔔人說:“筮草之數短而龜象長,不如依照長的。
并且蔔辭說:‘若是因專愛而生變亂,就要破壞了公的美德。
香草和臭草放在一起,十年還留下臭味。
’必定不可以依照筮草占蔔的吉兆。
”晉獻公不聽,就立骊姬做夫人,生了奚齊,她的妹妹生了卓子。
等到後來将要立奚齊為太子,已經和中大夫商量過,骊姬對太子申生說:“獻公夢見了你的母親齊姜,必要趕快去祭她。
”太子申生就到曲沃去祭,把祭肉送回給獻公。
獻公正在打獵,骊姬把祭肉放在宮中六天。
等獻公回來以後,就下了毒藥,然後才獻給獻公。
獻公把肉放置在地上,地就隆起。
把肉給狗吃,狗就死了。
給小臣,小臣也死。
骊姬哭泣着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