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
關燈
小
中
大
服。
53命可知也:命運由此可以知道。
54尨奇無常:雜色奇怪非常的衣服。
55金玦不複:是表示不讓太子回來的意思。
56雖複何為,君有心矣:就是回來又有什麼用,君已經另有想法。
57是服也,狂夫阻之:這種衣服,就是遇到瘋狂的人也會加以攔阻。
58盡敵而反:這是獻公的話。
說消滅敵人就回來。
59雖盡敵,猶有内讒:雖然殺盡敵人,内部仍然會有毀謗的話。
60不如違之:違是去。
此謂不如躲開,有不要打仗的意思。
61雖知其寒,惡不可取:雖然知道他的寒薄,但是不忠不孝的惡名,不可取得。
62子其死之:你就盡力戰死。
63内寵并後,外寵二政,嬖子配嫡,大都耦國,亂之本也:内寵并後是指骊姬得寵與君夫人相同。
外寵二政是指二五相連,所以政令旁分。
嬖子配嫡是指奚齊得寵,地位等于太子。
大都耦國是指太子居于曲沃,曲沃與國都相等,這些全與辛伯谏周公的話相同,所以說禍亂已經将成。
64今亂本成矣:現在亂的事實已經将成功。
65立可必乎:準能立為君嗎? 66孝而安民:孝順父親而又安定人民。
67與其危身以速罪也:指危害自身而招來禍害,不如孝而能安民。
今譯 晉獻公派太子申生征伐東山臯落氏。
裡克進谏說:“太子是主持祭祀祖先和社稷,朝夕省視國君膳食的人,所以又叫作冢子。
國君有事出國,就由太子留守國都。
有人留守,太子就要随從國君出國。
随從出國,叫作撫軍;留守國都,叫作監國。
這是古時的制度。
那率領軍隊的事,是要專于謀劃軍事,宣布軍隊的号令,是國君和正卿所圖謀的,不是太子的事。
太子對于軍隊的責任隻是在于制定軍令罷了,假如太子要去禀從命令,那麼他就不能顯出威風;他要專制命令,那麼就成為不孝,所以國君的嫡傳繼承人,不可以率領軍隊。
國君任官既已失誤,率領軍隊的人又沒有威風,這怎麼能用他呢?并且我聽說臯落氏将要力戰,你就舍了太子吧!”獻公說:“我有幾個兒子,還不知道要立誰呢。
”裡克沒有回答就退出了。
他去見太子,太子說:“我将被廢了吧?”回答說:“既然教你管理人民,又教你管理軍隊,隻怕你不能勝任。
有什麼理由廢你呢?并且做兒子的人隻怕不孝,不怕不能得立,修整自己而不責備他人,就能夠免于禍難。
”太子率領軍隊,獻公給他穿的衣服左右顔色不同,而一半類似獻公自己的衣服,給他佩帶金玦。
由孤突為太子駕戎車,先友為車右。
梁馀子養為罕夷駕戎車,先丹木為車右,羊舌大夫為軍尉。
先友說:“穿了國君半邊的衣服,掌握了帶兵的大權,一切就在這一次了,你要勉力去做。
有了君的半身,這不是惡意,掌握了兵權,可以遠離災害。
親于國君,遠離災害,又有什麼患害呢?”狐突歎息說:“時間就是事情的征象,衣服就是身份的象征,佩帶的物品就是表現心中的思想,所以要他謹慎地做一件事,就要在時序開始時下命令。
表明他身份的衣服,就必然用純色。
表現他心中的意思,就要佩帶得合度。
現在在時序結束時下命令,正是阻止他完成任務。
給他穿雜色的衣服,使他與太子的身份不合。
給他佩帶金玦,使他背棄自己的心中思想。
用服裝來疏遠他,時間來禁阻他,龐雜就是薄涼,隆冬的十二月就表示肅殺之意,金子性寒,玦暗示分離,還有什麼可以依恃呢!雖然要勉力,狄人可以盡滅嗎?”梁馀子養說:“率領軍隊的人,要在宗廟接受任命,在祭社稷的時候接受祭肉,并且有一定的常服。
既不能得穿常服,而穿雜色的衣服,命運如何,由此可以知道了。
死而蒙不孝的惡名,不如逃走。
”罕夷說:“雜色奇異而非常的衣服,金玦表示不讓太子複回,雖然回去了又有什麼作為呢?國君已經别有心思。
”先丹木說:“這樣的衣服,雖是發狂的人也能有所懷疑。
若是說要盡滅敵人然後回國,敵人可以殺盡嗎?縱然殺盡了敵人,也還有内部的讒言,不如躲開。
”狐突想要離去,羊舌大夫說:“不可以逃避。
違背君父的命令是不孝的,抛棄任務是不忠的。
雖然知道他的寒薄,也不可以輕取惡名。
你就盡力戰死吧!”太子将要出戰,狐突勸谏說:“不可。
從前辛伯告訴周桓公說:‘内寵與王後并立,外寵旁分政事,得寵的兒子,地位等于太子,大的都邑與國都相等,這些都是亂事的本源。
’周桓公沒有聽從辛伯的話,所以遭遇了災難。
現在亂事的本源都已經形成了,你準能被立為君嗎?與其危害自身而加速招來禍害,還不如盡力孝順以安定人民,你且好好考慮吧。
” 傳成風1聞成季之繇2,乃事之3,而屬僖公焉4,故成季立之5。
今注 1成風:是莊公的妾,僖公的母親。
2繇:音同晝。
為卦兆的占辭。
3乃事之:就侍奉他。
4而屬僖公焉:并且将僖公托付給他。
屬音主。
5故成季立之:所以季友立他為君。
今譯 成風聽了成季卦兆的占辭,就侍奉他,凡事聽他的意見,并且把僖公托付給他。
所以成季立僖公為國君。
傳僖之元年1,齊桓公遷邢于夷儀2。
二年,封衛于楚丘3,邢遷如歸4,衛國忘亡5。
今注 1僖之元年:這一段證明我所謂《左氏春秋》與孔子所修的《春秋》是兩部書,詳細情形已見序中。
2夷儀:在今河北省邢台縣西有夷儀城。
3楚丘:在今河北省滑縣東六十裡。
4邢遷如歸:邢遷都等于回家。
5衛國忘亡:衛國忘記了它的亡國。
今譯 僖公元年,齊桓公把邢國都城遷到夷儀。
二年,建立衛國于楚丘。
邢國遷都如同回到家裡,衛國重建忘記了它的亡國。
傳衛文公1大布之衣2,大帛之冠3,務材訓農4,通商惠工5,敬教勸學6,授方任能7。
元年8,革車三十乘9,季年10,乃三百乘11。
今注 1衛文公:文公是戴公的弟弟,戴公卒于此年。
2大布之衣:用粗布做的衣裳。
3大帛之冠:用厚綢子做的帽子。
4務材訓農:務必種植林木,并且訓練百姓努力于農業。
5通商惠工:使商業往來,并且加惠于百工。
6敬教勸學:敬事教育,并勸人民努力向學。
7授方任能:教授百事的方法,任用有才能的人。
8元年:是指衛文公元年,即這一年。
9革車三十乘:指牛革包的車子隻有三十輛。
10季年:文公的最末一年,等于魯僖公的二十五年。
11乃三百乘:于是增加到三百輛,有十倍的車輛。
今譯 衛文公用粗布做衣裳,用厚綢做帽子,努力種植林木,并且訓練百姓努力于農業,流通商業,加惠百工,敬事教育,勸導學業,傳授百事的方法,任用賢能的官員。
在他即位的第一年,隻有革車三十輛,到他在位的最後一年,就增加到三百輛。
53命可知也:命運由此可以知道。
54尨奇無常:雜色奇怪非常的衣服。
55金玦不複:是表示不讓太子回來的意思。
56雖複何為,君有心矣:就是回來又有什麼用,君已經另有想法。
57是服也,狂夫阻之:這種衣服,就是遇到瘋狂的人也會加以攔阻。
58盡敵而反:這是獻公的話。
說消滅敵人就回來。
59雖盡敵,猶有内讒:雖然殺盡敵人,内部仍然會有毀謗的話。
60不如違之:違是去。
此謂不如躲開,有不要打仗的意思。
61雖知其寒,惡不可取:雖然知道他的寒薄,但是不忠不孝的惡名,不可取得。
62子其死之:你就盡力戰死。
63内寵并後,外寵二政,嬖子配嫡,大都耦國,亂之本也:内寵并後是指骊姬得寵與君夫人相同。
外寵二政是指二五相連,所以政令旁分。
嬖子配嫡是指奚齊得寵,地位等于太子。
大都耦國是指太子居于曲沃,曲沃與國都相等,這些全與辛伯谏周公的話相同,所以說禍亂已經将成。
64今亂本成矣:現在亂的事實已經将成功。
65立可必乎:準能立為君嗎? 66孝而安民:孝順父親而又安定人民。
67與其危身以速罪也:指危害自身而招來禍害,不如孝而能安民。
今譯 晉獻公派太子申生征伐東山臯落氏。
裡克進谏說:“太子是主持祭祀祖先和社稷,朝夕省視國君膳食的人,所以又叫作冢子。
國君有事出國,就由太子留守國都。
有人留守,太子就要随從國君出國。
随從出國,叫作撫軍;留守國都,叫作監國。
這是古時的制度。
那率領軍隊的事,是要專于謀劃軍事,宣布軍隊的号令,是國君和正卿所圖謀的,不是太子的事。
太子對于軍隊的責任隻是在于制定軍令罷了,假如太子要去禀從命令,那麼他就不能顯出威風;他要專制命令,那麼就成為不孝,所以國君的嫡傳繼承人,不可以率領軍隊。
國君任官既已失誤,率領軍隊的人又沒有威風,這怎麼能用他呢?并且我聽說臯落氏将要力戰,你就舍了太子吧!”獻公說:“我有幾個兒子,還不知道要立誰呢。
”裡克沒有回答就退出了。
他去見太子,太子說:“我将被廢了吧?”回答說:“既然教你管理人民,又教你管理軍隊,隻怕你不能勝任。
有什麼理由廢你呢?并且做兒子的人隻怕不孝,不怕不能得立,修整自己而不責備他人,就能夠免于禍難。
”太子率領軍隊,獻公給他穿的衣服左右顔色不同,而一半類似獻公自己的衣服,給他佩帶金玦。
由孤突為太子駕戎車,先友為車右。
梁馀子養為罕夷駕戎車,先丹木為車右,羊舌大夫為軍尉。
先友說:“穿了國君半邊的衣服,掌握了帶兵的大權,一切就在這一次了,你要勉力去做。
有了君的半身,這不是惡意,掌握了兵權,可以遠離災害。
親于國君,遠離災害,又有什麼患害呢?”狐突歎息說:“時間就是事情的征象,衣服就是身份的象征,佩帶的物品就是表現心中的思想,所以要他謹慎地做一件事,就要在時序開始時下命令。
表明他身份的衣服,就必然用純色。
表現他心中的意思,就要佩帶得合度。
現在在時序結束時下命令,正是阻止他完成任務。
給他穿雜色的衣服,使他與太子的身份不合。
給他佩帶金玦,使他背棄自己的心中思想。
用服裝來疏遠他,時間來禁阻他,龐雜就是薄涼,隆冬的十二月就表示肅殺之意,金子性寒,玦暗示分離,還有什麼可以依恃呢!雖然要勉力,狄人可以盡滅嗎?”梁馀子養說:“率領軍隊的人,要在宗廟接受任命,在祭社稷的時候接受祭肉,并且有一定的常服。
既不能得穿常服,而穿雜色的衣服,命運如何,由此可以知道了。
死而蒙不孝的惡名,不如逃走。
”罕夷說:“雜色奇異而非常的衣服,金玦表示不讓太子複回,雖然回去了又有什麼作為呢?國君已經别有心思。
”先丹木說:“這樣的衣服,雖是發狂的人也能有所懷疑。
若是說要盡滅敵人然後回國,敵人可以殺盡嗎?縱然殺盡了敵人,也還有内部的讒言,不如躲開。
”狐突想要離去,羊舌大夫說:“不可以逃避。
違背君父的命令是不孝的,抛棄任務是不忠的。
雖然知道他的寒薄,也不可以輕取惡名。
你就盡力戰死吧!”太子将要出戰,狐突勸谏說:“不可。
從前辛伯告訴周桓公說:‘内寵與王後并立,外寵旁分政事,得寵的兒子,地位等于太子,大的都邑與國都相等,這些都是亂事的本源。
’周桓公沒有聽從辛伯的話,所以遭遇了災難。
現在亂事的本源都已經形成了,你準能被立為君嗎?與其危害自身而加速招來禍害,還不如盡力孝順以安定人民,你且好好考慮吧。
” 傳成風1聞成季之繇2,乃事之3,而屬僖公焉4,故成季立之5。
今注 1成風:是莊公的妾,僖公的母親。
2繇:音同晝。
為卦兆的占辭。
3乃事之:就侍奉他。
4而屬僖公焉:并且将僖公托付給他。
屬音主。
5故成季立之:所以季友立他為君。
今譯 成風聽了成季卦兆的占辭,就侍奉他,凡事聽他的意見,并且把僖公托付給他。
所以成季立僖公為國君。
傳僖之元年1,齊桓公遷邢于夷儀2。
二年,封衛于楚丘3,邢遷如歸4,衛國忘亡5。
今注 1僖之元年:這一段證明我所謂《左氏春秋》與孔子所修的《春秋》是兩部書,詳細情形已見序中。
2夷儀:在今河北省邢台縣西有夷儀城。
3楚丘:在今河北省滑縣東六十裡。
4邢遷如歸:邢遷都等于回家。
5衛國忘亡:衛國忘記了它的亡國。
今譯 僖公元年,齊桓公把邢國都城遷到夷儀。
二年,建立衛國于楚丘。
邢國遷都如同回到家裡,衛國重建忘記了它的亡國。
傳衛文公1大布之衣2,大帛之冠3,務材訓農4,通商惠工5,敬教勸學6,授方任能7。
元年8,革車三十乘9,季年10,乃三百乘11。
今注 1衛文公:文公是戴公的弟弟,戴公卒于此年。
2大布之衣:用粗布做的衣裳。
3大帛之冠:用厚綢子做的帽子。
4務材訓農:務必種植林木,并且訓練百姓努力于農業。
5通商惠工:使商業往來,并且加惠于百工。
6敬教勸學:敬事教育,并勸人民努力向學。
7授方任能:教授百事的方法,任用有才能的人。
8元年:是指衛文公元年,即這一年。
9革車三十乘:指牛革包的車子隻有三十輛。
10季年:文公的最末一年,等于魯僖公的二十五年。
11乃三百乘:于是增加到三百輛,有十倍的車輛。
今譯 衛文公用粗布做衣裳,用厚綢做帽子,努力種植林木,并且訓練百姓努力于農業,流通商業,加惠百工,敬事教育,勸導學業,傳授百事的方法,任用賢能的官員。
在他即位的第一年,隻有革車三十輛,到他在位的最後一年,就增加到三百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