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

關燈
莊公下 莊公十七年(公元前六七七年) 經十有七年春,齊人執鄭詹。

     傳十七年春,齊人執鄭詹1,鄭不朝也2。

     今注 1鄭詹:是鄭國的執政大臣。

     2鄭不朝也:因為鄭國不往齊國朝見。

     今譯 十七年春天,齊國人捉住鄭詹,因為鄭國不到齊國朝見。

     經夏,齊人殲于遂。

     傳夏,遂因氏、颌氏、工婁氏、須遂氏1飨齊戍醉而殺之2,齊人殲焉3。

     今注 1遂因氏、颌氏、工婁氏、須遂氏:四族皆是遂的彊宗。

     2飨齊戍醉而殺之:在莊公十三年。

     3齊人殲焉:齊國的戍卒皆被殺死。

     今譯 夏天,遂因氏、颌氏、工婁氏、須遂氏用酒食招待在遂地戍守的齊國人。

    趁他們醉了殺死他們,齊國的戍卒全部被殺。

     經秋,鄭詹自齊逃來1。

     今注 1此經無傳。

     今譯 秋天,鄭詹從齊國逃來魯國。

     經冬,多麋1。

     今注 1此經無傳。

     今譯 冬天,因為多麋而造成災害。

     莊公十八年(公元前六七六年) 經十有八年春王三月,日有食之1。

     今注 1日有食之:不書何日,因為日官沒有記載。

    此經無傳。

     今譯 十八年,春天,周王曆三月,日食。

     傳十八年春,虢公晉侯朝王,王飨醴1,命之宥2,皆賜玉五瑴3,馬三匹4,非禮也。

    王命諸侯,名位不同,禮亦異數5,不以禮假人6。

     今注 1飨醴:用酒設宴享。

     2命之宥:宥音又。

    命虢、晉兩君出币物以相助歡敬的意思。

     3五瑴:雙玉為瑴(音決)。

     4馬三匹:王引之說:“三當為二二,二二古四字,脫去一畫耳。

    ”王國維亦有同樣說法。

     5名位不同,禮亦異數:虢同晉有公與侯之不同,所以對于他們的禮數應該相異。

     6不以禮假人:不能夠拿禮儀借給人用。

     今譯 十八年,春天,虢公和晉侯朝見周王,王設酒宴招待他們,命他們出币物以助歡敬,王則賜給他們每人玉五雙,馬三匹,這是不合乎禮節的。

    王賜命諸侯,因為他們名位不同,所以禮數也不同,不能夠把禮儀假借給人。

     傳虢公、晉侯、鄭伯使原莊公1逆2王後于陳,陳妫歸于京師3。

    實惠後。

     今注 1原莊公:是周王的卿士。

     2逆:迎接。

     3歸于京師:到周朝的都城。

     今譯 虢公、晉侯和鄭伯使原莊公去陳國迎接王後。

    陳妫于是來到周的都城。

     經夏,公追戎于濟西。

     傳夏,公追戎于濟西1,不言其來2,諱之也3。

     今注 1濟西:在濟水的西邊,戎城在今山東省曹縣,當在濟水之西。

     2不言其來:不先說他侵魯國。

     3諱之也:是避諱說這件事。

     今譯 夏天,魯莊公追逐戎人于濟水的西邊。

    不先說戎人來侵魯國,是避諱說這件事。

     經秋有。

     傳秋有1為災也2。

     今注 1:音同蜮。

    食苗蟲,螟屬。

     2為災也:對苗類有災。

     今譯 秋天,有蟲喫食禾苗,發生災害。

     經冬十月。

     今譯 冬天十月。

     傳初,楚武王克權1,使鬬缗尹之2,以叛,圍而殺之,遷權于那處3。

    使閻敖4尹之,及文王即位,與巴人伐申5而驚其師,巴人叛楚而伐那處,取之,遂門于楚6,閻敖遊湧而逸7,楚子殺之,其族為亂8。

    冬,巴人因之以伐楚9。

     今注 1權:《水經注》:“沔水東會權口,南流經權城北,古之權國也。

    ”在今湖北省荊門縣東南。

     2鬬缗尹之:鬬缗是楚大夫,尹之是管理權地。

    缗音民。

     3那處:在今湖北省荊門縣東南。

     4閻敖:楚大夫。

     5巴人伐申:巴在今四川省巴縣。

    巴國大夫讨伐申國。

     6遂門于楚:于是攻楚國的都城。

     7遊湧而逸:湧音勇,水名,在今湖北省監利縣南。

    《水經注》:“江水又東,至華容縣又東,湧水注之,春秋所謂閻敖遊湧而逸者也。

    ” 8其族為亂:閻敖之子為亂于楚。

     9巴人因之以伐楚:巴人利用閻族的亂事而攻打楚國。

     今譯 起初,楚武王征服了權國,派鬬缗去管理權地,鬬缗借以反叛,楚武王就圍攻他,把他殺死,并把權國的人民遷到那處,派閻敖去管理。

    等到楚文王即位,他和巴國大夫去讨伐申國,而驚吓了巴國的軍隊。

    巴國人就背叛楚國而攻伐那處,攻取了那處,于是進攻楚國的城門。

    閻敖遊過湧水而逃逸,楚文王把他殺死,他的族人就因此作亂。

    冬天,巴國人就利用閻族的亂事以攻伐楚國。

     莊公十九年(公元前六七五年) 經十有九年春王正月。

     今譯 十九年,春,周王曆正月。

    此經無傳。

     傳十九年春,楚子禦之1,大敗于津2,還3。

    鬻拳弗納4,遂伐黃5,敗黃師于踖陵6,還。

    及湫7,有疾,夏,六月庚申卒,鬻拳葬諸夕室8,亦自殺也,而葬于绖皇9。

    初,鬻拳強谏10楚子,楚子弗從,臨之以兵,懼而從之11。

    鬻拳曰:“吾懼君以兵,罪莫大焉。

    ”遂自刖12也。

    楚人以為大阍13,謂之大伯14,使其後掌之15。

    君子曰:“鬻拳可謂愛君矣!谏以自納于刑,刑猶不忘納君于善16。

    ” 今注 1楚子禦之:楚文王來防禦巴人。

     2津:楚地,在今湖北省枝江縣津鄉。

     3還:回師。

     4鬻拳弗納:鬻拳是把守城門的人。

    弗納是不許他進城。

     5黃:是嬴姓國,在今河南省潢川縣定城廢縣西十二裡。

     6踖陵:踖音即,在今河南省潢川縣西南境。

     7湫:音秋,在今湖北省宜城縣境。

     8夕室:杜注是地名,今地名不詳。

     9绖皇:绖音蝶。

    绖皇是冢前的阙。

     10強谏:堅持規谏。

     11臨之以兵,懼而從之:兵是指武器,用武器來威脅楚王,楚王畏懼他,便聽從其建議。

     12自刖:以刀自斬腳為自刖。

     13大阍:管宮門的官吏。

     14大伯:大音太。

     15使其後掌之:使他以後的子孫永遠任此官。

     16納君于善:使君做善事。

     今譯 十九年,春天,楚文王抵禦巴國人的攻擊,大敗于津地,撤退回國。

    把守城門的鬻拳不讓他進城,于是轉而攻伐黃國,把黃國軍隊打敗于踖陵,回國,到達湫地,楚王發病。

    夏六月庚申,逝世。

    鬻拳把楚王葬在夕室,自己也自殺了。

    别人把他葬在楚王冢前的阙。

    起初,鬻拳曾強谏楚文王,楚文王沒有聽從;他用武器威脅楚王,楚王害怕便聽從了他。

    鬻拳說:“我用武器使國君害怕,沒有比這樣更大的罪了。

    ”于是自己斬斷腳。

    楚國人就讓他做管宮門的官吏,稱他為大伯,令他的後人掌管這個官位。

    君子說:“鬻拳可以說是愛他的國君的了。

    因為規勸國君而自己刑罰自己,既刑罰了自己又仍舊不忘使國君納歸于善道。

    ” 經夏四月。

     今譯 夏,四月。

    此經無傳。

     經秋公子結1,媵2陳人之婦于鄄,遂及齊侯、宋公盟3。

     今注 1公子結:魯大夫。

     2媵:《公羊》《穀梁》皆以為是魯女媵陳侯之婦。

     3遂及齊侯、宋公盟:公子結未得莊公的同意,就同兩國會盟。

    此經無傳。

     今譯 秋天,公子結送魯國的女兒去做陳侯夫人的媵,到了鄄地,公子結未得魯莊公的同意,就與齊侯和宋公會盟。

     經夫人姜氏如莒1。

     今注 1此經無傳。

     今譯 魯桓公夫人姜氏到莒國去。

     傳初,王姚1嬖2于莊王,生子頹。

    子頹有寵,國為之師3,及惠王4即位,取國之圃以為囿5。

    邊伯6之宮近于王宮,王取之,王奪子禽、祝跪與詹父7田,而收膳夫之秩8,故國、邊伯、石速、詹父、子禽、祝跪作亂,因蘇氏9。

     今注 1王姚:莊王妾,姚姓。

     2嬖:得寵幸。

     3國為之師:國為子頹的師父。

     4惠王:周惠王是莊王的孫子。

     5取國之圃以為囿:囿音又。

    圃園所以種樹果花草類,囿則築牆所以養禽獸,二者相類似,所以取圃為囿。

     6邊伯:周大夫。

     7子禽、祝跪與詹父:皆是周大夫。

     8膳夫之秩:膳夫是石速。

    秩是俸祿。

     9因蘇氏:蘇氏是周大夫。

    利用蘇氏對王室的不滿意。

    自從桓王奪他的十二邑給鄭國,事見《左傳·隐公十一年》,蘇氏遂與周室不合。

     今譯 起初,王姚得到周莊王的寵幸,生了子頹。

    子頹很得寵愛,國做子頹的師傅。

    等到周惠王即位,拿了國的種花果的園圃做養禽獸的囿。

    邊伯的宮殿與王宮鄰近,周惠王取為己有。

    周惠王又奪取子禽、祝跪與詹父的田,而收了膳夫石速的俸祿。

    所以國、邊伯、石速、詹父、子禽、祝跪一起作亂,就利用蘇氏對王室的不滿。

     傳秋,五大夫1奉子頹以伐王,不克,出奔溫2,蘇子奉子頹以奔衛,衛師燕3師伐周。

     今注 1五大夫:指國、邊伯、子禽、祝跪、詹父。

    石速因是士,故不在五大夫之内。

     2不克,出奔溫:溫是蘇氏的邑,在今河南省溫縣西南三十裡。

    沒能成功,就逃回溫城。

     3燕:南燕。

     今譯 秋天,五位大夫尊奉子頹以讨伐周惠王,沒有成功,就出奔到溫城。

    蘇子就遵奉子頹而逃奔到衛國。

    衛國軍隊和南燕軍隊就去攻伐周。

     經冬,齊人、宋人、陳人伐我西鄙1。

     今注 1西鄙:西邊的邊境。

    此經無傳。

     今譯 冬天,齊人、宋人和陳人來攻伐我魯國的西部邊境。

     傳冬,立子頹1。

     今注 1立子頹:立子頹為周王,與惠王形成兩派。

     今譯 冬天,立子頹為周王,與周惠王對立。

     莊公二十年(公元前六七四年) 經二十年春王二月,夫人姜氏如莒1。

     今注 1此經無傳。

     今譯 二十年,春天,周王曆二月,魯桓公夫人姜氏到莒國去。

     傳二十年春,鄭伯和王室1不克2,執燕仲父3。

    夏,鄭伯遂以王歸,王處于栎4。

    秋,王及鄭伯入于邬5,遂入成周,取其寶器6而還。

    冬,王子頹享五大夫樂及遍舞7,鄭伯聞之見虢叔8。

    曰:“寡人聞之‘哀樂失時,殃咎必至9’。

    今王子頹歌舞不倦,樂禍也10。

    夫司寇行戮11,君為之不舉12,而況敢樂禍乎13?奸王之位,禍孰大焉14?臨禍忘憂,憂必及之15,盍納王乎?”虢公曰:“寡人之願也16。

    ” 今注 1和王室:調停王室的兩派。

     2不克:不能成功。

     3執燕仲父:燕仲父是南燕伯,執即捉拿,因為燕仲父與衛國同伐周王城。

     4處于栎:栎是燕國别都。

    此指居住在鄭國的别都。

     5邬:鄭邑,在今河南省偃師縣境。

     6寶器:周國祖傳的銅器或者玉器。

     7樂及遍舞:樂是音樂的樂。

    奏六代的舞,是指黃帝、堯、舜、夏、商、周的音樂并加以舞蹈。

     8虢叔:虢公,叔是他的字。

     9哀樂失時,殃咎必至:樂音洛。

    哀樂不合于應當的時候,禍害必定來到。

     10樂禍也:對于禍害感覺到快樂。

     11司寇行戮:司寇是刑官,行戮是殺人。

     12君為之不舉:人君就省去了好的飲食不吃。

     13而況敢樂禍乎:何況敢對于禍患高興。

     14奸王之位,禍孰大焉:不以正道取得王位,這種禍患哪一種比他更大。

     15臨禍忘憂,憂必及之:當禍患來時,而忘掉憂愁,憂患必定臨到他。

     16寡人之願也:這是我的願望。

     今譯 二十年,春天,鄭伯調和周王室的争亂,沒有成功,但捉住了南燕的仲父。

    夏天,鄭伯就挾着周惠王回國。

    周惠王就居住在栎城。

    秋天,周惠王及鄭伯進入邬邑,于是就進入成周,取得成周所有周國的寶器,然後回鄭國。

    冬天,王子頹用音樂及舞蹈款待五位大夫,鄭伯聽到了,就去見虢叔,說:“我聽說過,‘悲哀和歡樂不合于适當的時候,災殃禍害必定要來臨’。

    現在王子頹不厭倦地歌舞,是喜歡禍事降臨。

    當司寇施行刑法殺人的時候,國君要為這件事省去美好的飲食,何況敢對于禍害感到高興?像這樣不用正道取得王位,有比這更大的禍事嗎?面臨禍害而忘記憂愁,憂愁必随來臨,何不納歸周惠王呢?”虢公說:“這正是我的願望。

    ” 經夏,齊大災1。

     今注 1齊大災:齊國都城失火。

    此經無傳。

     今譯 夏天,齊國發生大災害。

     經秋七月。

     今譯 秋天,七月。

    此經無傳。

     經冬,齊人伐戎1。

     今注 1此經無傳。

     今譯 冬天,齊國人讨伐戎人。

     莊公二十一年(公元前六七三年) 經二十有一年春王正月。

     傳二十一年春,胥命于弭1。

    夏,同伐王城2,鄭伯将王3,自圉門4入,虢叔自北門5入,殺王子頹及五大夫,鄭伯享王于阙西辟6,樂備7,王與之武公之略8,自虎牢9以東。

    原伯10曰:“鄭伯效尤11,其亦将有咎12。

    ”五月,鄭厲公卒。

    王巡虢守13,虢公為王宮于玤14,王與之酒泉15,鄭伯之享王也。

    王以後之鞶鑒16予之,虢公請器,王予之爵17,鄭伯由是始惡于王18。

     今注 1胥命于弭:胥音須。

    互相命令在弭。

    弭是鄭地,在今河南省密縣境。

     2王城:今河南省洛陽縣城内西偏即王城故址,周公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