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
關燈
小
中
大
人伐宋的起因。
今譯 宋國人背叛了北杏之會盟。
莊公十四年(公元前六八○年) 經十有四年春,齊人、陳人、曹人伐宋。
傳十四年春,諸侯伐宋,齊請師于周1,夏,單伯2會之,取成于宋而還3。
今注 1請師于周:請周王室派軍隊參加。
2單伯:周天子的卿士。
3取成于宋而還:使宋國接受了和平而後回國。
今譯 十四年春天,諸侯讨伐宋國,齊國向周王請求軍隊,夏天,周天子的卿士單伯來會師,使宋國接受和平然後回國。
傳鄭厲公自栎1侵鄭,及大陵2,獲傅瑕3。
傅瑕曰:“苟舍我,吾請納君4。
”與之盟而赦之5。
六月甲子,傅瑕殺鄭子6及其二子,而納厲公。
初,内蛇與外蛇鬥于鄭南門中7,内蛇死。
六年,而厲公入8。
公聞之,問于申9曰:“猶有妖乎?”對曰:“人之所忌,其氣熖以取之10,妖由人興也11。
人無釁焉,妖不自作12,人棄常,則妖興13,故有妖14。
”厲公入,遂殺傅瑕,使謂原繁15曰:“傅瑕貳16,周有常刑,既伏其罪矣!納我而無貳心者,吾皆許之上大夫之事,吾願與伯父圖之17。
且寡人出,伯父無裡言18,入又不念寡人19,寡人憾焉20。
”對曰:“先君桓公命我先人典司宗祏21,社稷有主而外其心,其何貳如之22!苟主社稷23,國内之民其誰不為臣?臣無貳心,天之制也24,子儀在位十四年矣!而謀召君者,庸非貳乎25?莊公之子,猶有八人26,若皆以官爵行賂勸貳而可以濟事,君其若之何27?臣聞命矣28!”乃缢而死29。
今注 1栎:音曆。
在今河南省禹縣,距離鄭國都城西南九十裡。
在桓公十五年,鄭厲公占領了此城。
2大陵:在今河南省臨颍縣北十裡。
3傅瑕:鄭大夫。
4苟舍我,吾請納君:舍等于赦。
假設赦我不殺,我就幫助你回國都。
5與之盟而赦之:鄭厲公與他盟誓以後,就赦而不殺。
6鄭子:莊公的兒子子儀。
7鄭南門中:在鄭都城的南門中間。
8六年,而厲公入:六年以後,厲公就進入鄭國都城。
9申:音須,魯大夫。
10人之所忌,其氣熖以取之:由人的所畏懼,就能發出火苗引起蛇妖。
11妖由人興也:蛇妖還是由人造成的。
12人無釁焉,妖不自作:假使人自己沒有毛病,妖孽也就不能自己發作。
13人棄常,則妖興:人離棄常軌,妖就發生。
14故有妖:所以有妖的存在。
15原繁:鄭大夫。
16傅瑕貳:傅瑕對我有貳心。
17吾願與伯父圖之:伯父指原繁,春秋時仍舊稱同姓的為伯父。
我想跟伯父商量。
18伯父無裡言:王念孫說:“《左傳·襄公二十六年》,大叔文子對衛獻公曰:‘臣不能貳通外内之言,以事君臣之罪也。
’”無裡言即不通外内之言,杜注無納我之言為誤。
19入又不念寡人:進入鄭國都城,你又不親附我。
20寡人憾焉:使我感到不快。
21宗祏:祏音石。
是一種藏神主的石箱子。
22其何貳如之:那又何等的有貳心。
23苟主社稷:假設立為君。
24天之制也:這是天所創的制度。
25而謀召君者,庸非貳乎:打算召你回國,難道不是有貳心嗎? 26莊公之子,猶有八人:莊公的兒子,見于《左傳》者,隻有五人,就是子忽、子亹、子儀、子語,其餘其名不詳。
27君其若之何:那你要怎麼辦。
28臣聞命矣:我接受你的命令了。
29乃缢而死:春秋的時代,尚保存着初民社會的思想,所以貴族皆用上吊,以全屍而死。
今譯 鄭厲公從栎城入侵鄭國都城,到了大陵的地方,俘獲了鄭大夫傅瑕。
傅瑕說:“若是舍我不殺,我就幫助你回國都。
”鄭厲公便和他盟誓然後赦免了他。
到了六月甲子,傅瑕殺死鄭子以及他的兩個兒子,而接納鄭厲公為國君。
起初,有門内的蛇與門外的蛇在鄭國南門的中間相鬥,門内的蛇鬥死。
這件事發生以後六年,而鄭厲公進入鄭國都。
魯莊公聽說這件事,就問申說:“厲公的複位與妖有關系嗎?”申回答說:“由于人有所畏懼,他的氣息發出火苗而引起妖孽。
妖孽的發生是由人造成的。
人若自己沒有毛病,妖孽自己不會發作。
人離棄了常軌就會發生妖孽,所以才有妖的存在。
”鄭厲公進入了國都,就殺了傅瑕。
又派人去對原繁說:“傅瑕有貳心,對于這種情形,周朝有常行的刑法,所以傅瑕得到了他應受的罪刑。
凡是接納我而沒有貳心的人,我都允許他們擔任上大夫的事,我願意與你商量。
并且從前我去位離開鄭國,你并沒有通内外的話;我回來了,你又不親附我,使我感到不快。
”原繁回答說:“你的先君桓公,命令我的先人典守宗祏,所以我家世代為宗廟的守臣。
當國家有在位的國君,而做臣子的若是反而把心歸向在國外的人,那麼有比這種貳心更甚的嗎?若是立為國君而主社稷,國内的人民,有哪一個人不是臣子呢?臣子沒有貳心,是天所立的制度。
子儀在位已經十四年了,而打算召你回國的人,難道不是有貳心嗎?莊公的兒子還有八人,若是他們都用官爵行賄賂勸人貳心,以達到他們的目的,那麼你将怎麼辦?我接受你的命令了。
”原繁就自缢而死。
經秋七月,荊入蔡。
傳蔡哀侯為莘1故,繩息妫2,以語楚子3。
楚子如息,以食入享4,遂滅息,以息妫歸,生堵敖5及成王焉。
未言6,楚子問之,對曰:“吾一婦人,而事二夫,縱弗能死,其又奚言7。
”楚子以蔡侯滅息,遂伐蔡8。
秋七月,楚入蔡。
君子曰:“《商書》9所謂‘惡之易也10,如火之燎于原11,不可鄉迩12,其猶可撲滅’者,其如蔡哀侯乎!” 今注 1莘:莘之役在莊公十年。
2繩息妫:繩即誇獎。
洪亮吉根據《說文》作繩為譝。
此處是誇獎息妫的貌美。
3以語楚子:來告訴楚子。
4以食入享:用宴享的方式。
5堵敖:楚人稱未成王者為敖,《史記》作杜敖。
6未言:不與楚王交談。
7其又奚言:那又有什麼可說的。
8遂伐蔡:為的是使息妫喜悅,所以讨伐蔡國。
9《商書》:《盤庚》篇。
10惡之易也:惡事的延長。
11如火之燎于原:等于火在平原上燃燒。
12不可鄉迩:不可以離得太近。
今譯 蔡哀侯為了報複莘之役的戰敗,就向楚子誇獎息妫的美貌。
楚子就到息國去,用豐盛的食物去宴享息侯,于是消滅了息國,帶着息妫回楚國。
息妫生了堵敖以及成王,不曾與楚王交談。
楚子問她為什麼,她回答說:“我一個婦人而事兩個丈夫,縱然不能為此而死,又有什麼可說的。
”楚子為了聽蔡哀侯的話而消滅息國,于是就讨伐蔡國。
到了秋天七月,楚國人侵入蔡國。
君子說:“《商書》所說:‘惡事之蔓延,就好像火在原野上焚燒,不可接近,不可撲滅。
’這句話不正是蔡哀侯的寫照嗎?” 經冬,單伯會齊侯、宋公、衛侯、鄭伯于鄄。
傳冬,會于鄄1,宋服故也。
今注 1鄄:音倦。
在今河南省濮縣東二十裡舊城集。
今譯 冬天,會盟于鄄,因為宋國服從。
莊公十五年(公元前六七九年) 經十有五年春,齊侯、宋公、陳侯、衛侯、鄭伯會于鄄。
傳十五年春,複會焉1,齊始霸2也。
今注 1複會焉:因為去年會于鄄,現在仍舊在鄄會盟。
2齊始霸:齊國方才為霸主。
今譯 十五年春天,又會盟于鄄,齊國開始成為霸主。
經夏,夫人姜氏1如齊。
今注 1姜氏:是桓公夫人,齊僖公之女文姜。
此經無傳。
今譯 夏天,魯桓公夫人姜氏到齊國去。
經秋,宋人、齊人、邾人伐郳。
傳秋,諸侯為宋伐郳1。
今注 1郳:音泥。
在今山東省滕縣東六裡。
今譯 秋天,諸侯為宋國的緣故讨伐郳國。
經鄭人侵宋。
傳鄭人間之1而侵宋。
今注 1間之:乘這個間隙。
今譯 鄭國人乘這個機會而侵略宋國。
經冬十月。
今譯 冬天,十月。
此經無傳。
莊公十六年(公元前六七八年) 經十有六年春王正月。
今譯 十六年,春天,周王曆正月。
此經無傳。
經夏,宋人、齊人、衛人伐鄭。
傳十六年夏,諸侯伐鄭,宋故也1。
今注 1宋故也:因為鄭人侵了宋國。
今譯 十六年,夏天,諸侯讨伐鄭國,這是為了鄭國侵入宋國的緣故。
經秋,荊伐鄭。
傳鄭伯自栎入1,緩告于楚。
秋,楚伐鄭,及栎,為不禮故也。
鄭伯治與于雍糾之亂2者,九月殺公子阏,刖強3,公父定叔4出奔衛,三年而複之。
曰:“不可使共叔無後于鄭。
”使以十月入5,曰:“良月也,就盈數焉6。
”君子謂強不能衛其足。
今注 1自栎入:在莊公十四年。
入是入鄭國都城。
2雍糾之亂:在桓公十五年。
3殺公子阏,刖強:公子阏及強皆是祭仲的黨羽。
斷足的刑罰稱刖。
4公父定叔:是共叔段的孫子。
5入:入鄭國都城。
6良月也,就盈數焉:因為數滿于十位,所以稱為盈數,故稱十月為良好的月份。
今譯 鄭厲公從栎城進入國都以後,不慌不忙地通告于楚國。
秋天,楚國讨伐鄭國,軍隊抵達栎城。
這是為了鄭國失禮的緣故。
鄭厲公處置參與雍糾之亂的人,九月,殺了公子阏,打斷了強的足,公父定叔出奔到衛國,但是三年以後又讓他回國,說:“不可以使共叔在鄭國沒有後人。
”命他在十月進入鄭國國都,說:“這是好的月份,因為數目盈滿。
”君子批評說,強不能保全他的足。
經冬十有二月,會齊侯、宋公、陳侯、衛侯、鄭伯、許男、滑伯、滕子同盟于幽。
傳冬,同盟于幽1,鄭成2也。
今注 1幽:在今河南省考城縣。
2鄭成:鄭國要求和平,所以參與盟誓。
經中有滑伯曾經參與盟誓,今河南省偃師縣南二十裡有缑氏故城,就是從前的滑國。
今譯 冬天,諸侯同盟于幽,因為鄭國要求和平。
經邾子克卒1。
今注 1此經無傳。
今譯 邾子克逝世。
傳王1使虢公命曲沃伯以一軍為晉侯2。
初,晉武公伐夷,執夷詭諸3,國請而免之4,既而弗報5,故子國作亂6,謂晉人曰:“與我伐夷而取其地7。
”遂以晉師伐夷,殺夷詭諸,周公忌父8出奔虢,惠王立而複之9。
今注 1王:周僖王。
2以一軍為晉侯:因為這時曲沃武公已經并吞了翼的晉國,所以使他有一軍的軍隊。
3執夷詭諸:抓住了夷詭諸。
4國請而免之:音委,國是周大夫。
國替他說情,就将夷詭諸赦免。
5既而弗報:但是後來夷詭諸對國不報答這種恩惠。
6故子國作亂:子國即國的字。
所以國為此而叛亂。
7與我伐夷而取其地:為我去攻打夷地,并且占據他的地方。
8周公忌父:周王的卿士。
9惠王立而複之:惠王即位在魯莊公十八年,即公元前六七六年。
惠王即位以後,就使周公忌父返回周國。
今譯 周僖王派虢公賜命曲沃武公為伯爵,領有一軍的軍隊而成為晉侯。
起初,晉武公讨伐夷邑,捉住了夷邑的大夫詭諸。
由于周大夫國的請求而赦免他。
後來夷詭諸不報答國的恩惠,所以國為此而叛亂,他對晉國人說:“為我去讨伐夷邑而占取他的土地。
”于是就以晉國的軍隊去讨伐夷邑,殺了夷詭諸。
周公忌父為了避亂出奔到虢國。
周惠王即位,才使周公忌父回到周國。
今譯 宋國人背叛了北杏之會盟。
莊公十四年(公元前六八○年) 經十有四年春,齊人、陳人、曹人伐宋。
傳十四年春,諸侯伐宋,齊請師于周1,夏,單伯2會之,取成于宋而還3。
今注 1請師于周:請周王室派軍隊參加。
2單伯:周天子的卿士。
3取成于宋而還:使宋國接受了和平而後回國。
今譯 十四年春天,諸侯讨伐宋國,齊國向周王請求軍隊,夏天,周天子的卿士單伯來會師,使宋國接受和平然後回國。
傳鄭厲公自栎1侵鄭,及大陵2,獲傅瑕3。
傅瑕曰:“苟舍我,吾請納君4。
”與之盟而赦之5。
六月甲子,傅瑕殺鄭子6及其二子,而納厲公。
初,内蛇與外蛇鬥于鄭南門中7,内蛇死。
六年,而厲公入8。
公聞之,問于申9曰:“猶有妖乎?”對曰:“人之所忌,其氣熖以取之10,妖由人興也11。
人無釁焉,妖不自作12,人棄常,則妖興13,故有妖14。
”厲公入,遂殺傅瑕,使謂原繁15曰:“傅瑕貳16,周有常刑,既伏其罪矣!納我而無貳心者,吾皆許之上大夫之事,吾願與伯父圖之17。
且寡人出,伯父無裡言18,入又不念寡人19,寡人憾焉20。
”對曰:“先君桓公命我先人典司宗祏21,社稷有主而外其心,其何貳如之22!苟主社稷23,國内之民其誰不為臣?臣無貳心,天之制也24,子儀在位十四年矣!而謀召君者,庸非貳乎25?莊公之子,猶有八人26,若皆以官爵行賂勸貳而可以濟事,君其若之何27?臣聞命矣28!”乃缢而死29。
今注 1栎:音曆。
在今河南省禹縣,距離鄭國都城西南九十裡。
在桓公十五年,鄭厲公占領了此城。
2大陵:在今河南省臨颍縣北十裡。
3傅瑕:鄭大夫。
4苟舍我,吾請納君:舍等于赦。
假設赦我不殺,我就幫助你回國都。
5與之盟而赦之:鄭厲公與他盟誓以後,就赦而不殺。
6鄭子:莊公的兒子子儀。
7鄭南門中:在鄭都城的南門中間。
8六年,而厲公入:六年以後,厲公就進入鄭國都城。
9申:音須,魯大夫。
10人之所忌,其氣熖以取之:由人的所畏懼,就能發出火苗引起蛇妖。
11妖由人興也:蛇妖還是由人造成的。
12人無釁焉,妖不自作:假使人自己沒有毛病,妖孽也就不能自己發作。
13人棄常,則妖興:人離棄常軌,妖就發生。
14故有妖:所以有妖的存在。
15原繁:鄭大夫。
16傅瑕貳:傅瑕對我有貳心。
17吾願與伯父圖之:伯父指原繁,春秋時仍舊稱同姓的為伯父。
我想跟伯父商量。
18伯父無裡言:王念孫說:“《左傳·襄公二十六年》,大叔文子對衛獻公曰:‘臣不能貳通外内之言,以事君臣之罪也。
’”無裡言即不通外内之言,杜注無納我之言為誤。
19入又不念寡人:進入鄭國都城,你又不親附我。
20寡人憾焉:使我感到不快。
21宗祏:祏音石。
是一種藏神主的石箱子。
22其何貳如之:那又何等的有貳心。
23苟主社稷:假設立為君。
24天之制也:這是天所創的制度。
25而謀召君者,庸非貳乎:打算召你回國,難道不是有貳心嗎? 26莊公之子,猶有八人:莊公的兒子,見于《左傳》者,隻有五人,就是子忽、子亹、子儀、子語,其餘其名不詳。
27君其若之何:那你要怎麼辦。
28臣聞命矣:我接受你的命令了。
29乃缢而死:春秋的時代,尚保存着初民社會的思想,所以貴族皆用上吊,以全屍而死。
今譯 鄭厲公從栎城入侵鄭國都城,到了大陵的地方,俘獲了鄭大夫傅瑕。
傅瑕說:“若是舍我不殺,我就幫助你回國都。
”鄭厲公便和他盟誓然後赦免了他。
到了六月甲子,傅瑕殺死鄭子以及他的兩個兒子,而接納鄭厲公為國君。
起初,有門内的蛇與門外的蛇在鄭國南門的中間相鬥,門内的蛇鬥死。
這件事發生以後六年,而鄭厲公進入鄭國都。
魯莊公聽說這件事,就問申說:“厲公的複位與妖有關系嗎?”申回答說:“由于人有所畏懼,他的氣息發出火苗而引起妖孽。
妖孽的發生是由人造成的。
人若自己沒有毛病,妖孽自己不會發作。
人離棄了常軌就會發生妖孽,所以才有妖的存在。
”鄭厲公進入了國都,就殺了傅瑕。
又派人去對原繁說:“傅瑕有貳心,對于這種情形,周朝有常行的刑法,所以傅瑕得到了他應受的罪刑。
凡是接納我而沒有貳心的人,我都允許他們擔任上大夫的事,我願意與你商量。
并且從前我去位離開鄭國,你并沒有通内外的話;我回來了,你又不親附我,使我感到不快。
”原繁回答說:“你的先君桓公,命令我的先人典守宗祏,所以我家世代為宗廟的守臣。
當國家有在位的國君,而做臣子的若是反而把心歸向在國外的人,那麼有比這種貳心更甚的嗎?若是立為國君而主社稷,國内的人民,有哪一個人不是臣子呢?臣子沒有貳心,是天所立的制度。
子儀在位已經十四年了,而打算召你回國的人,難道不是有貳心嗎?莊公的兒子還有八人,若是他們都用官爵行賄賂勸人貳心,以達到他們的目的,那麼你将怎麼辦?我接受你的命令了。
”原繁就自缢而死。
經秋七月,荊入蔡。
傳蔡哀侯為莘1故,繩息妫2,以語楚子3。
楚子如息,以食入享4,遂滅息,以息妫歸,生堵敖5及成王焉。
未言6,楚子問之,對曰:“吾一婦人,而事二夫,縱弗能死,其又奚言7。
”楚子以蔡侯滅息,遂伐蔡8。
秋七月,楚入蔡。
君子曰:“《商書》9所謂‘惡之易也10,如火之燎于原11,不可鄉迩12,其猶可撲滅’者,其如蔡哀侯乎!” 今注 1莘:莘之役在莊公十年。
2繩息妫:繩即誇獎。
洪亮吉根據《說文》作繩為譝。
此處是誇獎息妫的貌美。
3以語楚子:來告訴楚子。
4以食入享:用宴享的方式。
5堵敖:楚人稱未成王者為敖,《史記》作杜敖。
6未言:不與楚王交談。
7其又奚言:那又有什麼可說的。
8遂伐蔡:為的是使息妫喜悅,所以讨伐蔡國。
9《商書》:《盤庚》篇。
10惡之易也:惡事的延長。
11如火之燎于原:等于火在平原上燃燒。
12不可鄉迩:不可以離得太近。
今譯 蔡哀侯為了報複莘之役的戰敗,就向楚子誇獎息妫的美貌。
楚子就到息國去,用豐盛的食物去宴享息侯,于是消滅了息國,帶着息妫回楚國。
息妫生了堵敖以及成王,不曾與楚王交談。
楚子問她為什麼,她回答說:“我一個婦人而事兩個丈夫,縱然不能為此而死,又有什麼可說的。
”楚子為了聽蔡哀侯的話而消滅息國,于是就讨伐蔡國。
到了秋天七月,楚國人侵入蔡國。
君子說:“《商書》所說:‘惡事之蔓延,就好像火在原野上焚燒,不可接近,不可撲滅。
’這句話不正是蔡哀侯的寫照嗎?” 經冬,單伯會齊侯、宋公、衛侯、鄭伯于鄄。
傳冬,會于鄄1,宋服故也。
今注 1鄄:音倦。
在今河南省濮縣東二十裡舊城集。
今譯 冬天,會盟于鄄,因為宋國服從。
莊公十五年(公元前六七九年) 經十有五年春,齊侯、宋公、陳侯、衛侯、鄭伯會于鄄。
傳十五年春,複會焉1,齊始霸2也。
今注 1複會焉:因為去年會于鄄,現在仍舊在鄄會盟。
2齊始霸:齊國方才為霸主。
今譯 十五年春天,又會盟于鄄,齊國開始成為霸主。
經夏,夫人姜氏1如齊。
今注 1姜氏:是桓公夫人,齊僖公之女文姜。
此經無傳。
今譯 夏天,魯桓公夫人姜氏到齊國去。
經秋,宋人、齊人、邾人伐郳。
傳秋,諸侯為宋伐郳1。
今注 1郳:音泥。
在今山東省滕縣東六裡。
今譯 秋天,諸侯為宋國的緣故讨伐郳國。
經鄭人侵宋。
傳鄭人間之1而侵宋。
今注 1間之:乘這個間隙。
今譯 鄭國人乘這個機會而侵略宋國。
經冬十月。
今譯 冬天,十月。
此經無傳。
莊公十六年(公元前六七八年) 經十有六年春王正月。
今譯 十六年,春天,周王曆正月。
此經無傳。
經夏,宋人、齊人、衛人伐鄭。
傳十六年夏,諸侯伐鄭,宋故也1。
今注 1宋故也:因為鄭人侵了宋國。
今譯 十六年,夏天,諸侯讨伐鄭國,這是為了鄭國侵入宋國的緣故。
經秋,荊伐鄭。
傳鄭伯自栎入1,緩告于楚。
秋,楚伐鄭,及栎,為不禮故也。
鄭伯治與于雍糾之亂2者,九月殺公子阏,刖強3,公父定叔4出奔衛,三年而複之。
曰:“不可使共叔無後于鄭。
”使以十月入5,曰:“良月也,就盈數焉6。
”君子謂強不能衛其足。
今注 1自栎入:在莊公十四年。
入是入鄭國都城。
2雍糾之亂:在桓公十五年。
3殺公子阏,刖強:公子阏及強皆是祭仲的黨羽。
斷足的刑罰稱刖。
4公父定叔:是共叔段的孫子。
5入:入鄭國都城。
6良月也,就盈數焉:因為數滿于十位,所以稱為盈數,故稱十月為良好的月份。
今譯 鄭厲公從栎城進入國都以後,不慌不忙地通告于楚國。
秋天,楚國讨伐鄭國,軍隊抵達栎城。
這是為了鄭國失禮的緣故。
鄭厲公處置參與雍糾之亂的人,九月,殺了公子阏,打斷了強的足,公父定叔出奔到衛國,但是三年以後又讓他回國,說:“不可以使共叔在鄭國沒有後人。
”命他在十月進入鄭國國都,說:“這是好的月份,因為數目盈滿。
”君子批評說,強不能保全他的足。
經冬十有二月,會齊侯、宋公、陳侯、衛侯、鄭伯、許男、滑伯、滕子同盟于幽。
傳冬,同盟于幽1,鄭成2也。
今注 1幽:在今河南省考城縣。
2鄭成:鄭國要求和平,所以參與盟誓。
經中有滑伯曾經參與盟誓,今河南省偃師縣南二十裡有缑氏故城,就是從前的滑國。
今譯 冬天,諸侯同盟于幽,因為鄭國要求和平。
經邾子克卒1。
今注 1此經無傳。
今譯 邾子克逝世。
傳王1使虢公命曲沃伯以一軍為晉侯2。
初,晉武公伐夷,執夷詭諸3,國請而免之4,既而弗報5,故子國作亂6,謂晉人曰:“與我伐夷而取其地7。
”遂以晉師伐夷,殺夷詭諸,周公忌父8出奔虢,惠王立而複之9。
今注 1王:周僖王。
2以一軍為晉侯:因為這時曲沃武公已經并吞了翼的晉國,所以使他有一軍的軍隊。
3執夷詭諸:抓住了夷詭諸。
4國請而免之:音委,國是周大夫。
國替他說情,就将夷詭諸赦免。
5既而弗報:但是後來夷詭諸對國不報答這種恩惠。
6故子國作亂:子國即國的字。
所以國為此而叛亂。
7與我伐夷而取其地:為我去攻打夷地,并且占據他的地方。
8周公忌父:周王的卿士。
9惠王立而複之:惠王即位在魯莊公十八年,即公元前六七六年。
惠王即位以後,就使周公忌父返回周國。
今譯 周僖王派虢公賜命曲沃武公為伯爵,領有一軍的軍隊而成為晉侯。
起初,晉武公讨伐夷邑,捉住了夷邑的大夫詭諸。
由于周大夫國的請求而赦免他。
後來夷詭諸不報答國的恩惠,所以國為此而叛亂,他對晉國人說:“為我去讨伐夷邑而占取他的土地。
”于是就以晉國的軍隊去讨伐夷邑,殺了夷詭諸。
周公忌父為了避亂出奔到虢國。
周惠王即位,才使周公忌父回到周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