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
關燈
小
中
大
候就派人代替你們。
”等到他們戍守的日期滿了,齊襄公的命令不來,請求派人來代替也不許,所以他們就陰謀發動政變。
齊僖公同母的弟弟叫作夷仲年,他生了公孫無知,很得僖公的寵愛,所穿的衣服和所用的禮節都如同太子。
襄公繼位後削減了他的待遇,所以連稱和管至父二人便利用公孫無知來發動政變。
連稱有一位從妹在襄公的宮中,不得寵幸,就派她窺伺襄公,對她說:“如果事情成功了,我将使你成為齊侯的夫人。
”到了冬天,十二月,齊襄公到姑棼遊曆,于是就在貝丘打獵,看見了一隻大野豬,随從的人說:“那是公子彭生。
”襄公發怒,說:“彭生竟然敢顯現。
”拔箭就射,野豬像人一樣站起來啼叫,襄公很害怕,從車上掉了下來,腳受傷,鞋失落。
回到宮中,向侍人費強要鞋子,侍人費找不到鞋子,襄公拿鞭子打他,打到流血。
侍人費逃到宮外,在宮門遇到亂賊,他們把侍人費攔住,要把他捆綁起來,侍人費說:“我不是侍候的人。
”就解開衣服,袒露背部給他們看,他們便相信了。
侍人費就請求先進入宮内,他進去先把襄公藏起來,再出去與賊相鬥,在門間鬥死,小臣石之紛如則死在台階下面。
亂賊進到宮内,把孟陽殺死在襄公的床上,說:“這絕計不是國君,看起來不像。
”看見襄公的腳露在門闆下面,就把襄公弑殺,而立公孫無知為國君。
起初,襄公立為國君以後,政令無常,鮑叔牙說:“國君的政令無常,使人民産生怠慢的心理,亂事将會發作的。
”他就尊奉公子小白出奔到莒。
現在亂事發生了,管夷吾和召忽尊奉公子糾逃到魯國。
起初,公孫無知對大夫雍廪很暴虐。
莊公九年(公元前六八五年) 經九年春,齊人殺無知。
傳九年春,雍廪殺無知1。
今注 1雍廪殺無知:經作齊人殺無知,表示是齊人所同意,無知又未與諸侯盟誓過,所以不書爵。
今譯 九年,春天,齊國大夫雍廪殺公孫無知。
經公及齊大夫盟于蔇。
傳公及齊大夫盟于蔇1,齊無君2也。
今注 1蔇:音季。
在今山東省峄縣東八十裡故缯城。
2齊無君:因為齊國無君,所以與大夫盟。
今譯 魯莊公及齊大夫會盟于蔇,因為這時齊國沒有在位的國君。
經夏,公伐齊,納子糾,齊小白入于齊。
傳夏,公伐齊,納子糾,桓公1自莒先入。
今注 1桓公:公子小白,為春秋五霸之一。
今譯 夏天,魯莊公讨伐齊國,送公子糾回齊國。
另一方面,齊桓公從莒國先進入齊國。
經秋七月,丁酉,葬齊襄公1。
今注 1葬齊襄公:九月乃葬,因為亂。
此經無傳。
今譯 秋天,七月丁酉,安葬齊襄公。
經八月,庚申,及齊師戰于乾時,我師敗績。
傳秋,師1及齊師戰于乾時2,我師敗績,公喪戎路3,傳乘而歸4。
秦子、梁子5以公旗辟于下道6,是以皆止7。
今注 1師:魯師。
2乾時:齊地臨時水,在今山東省博興縣北,時水在縣南。
3戎路:作戰的兵車。
4傳乘而歸:就乘旁的車回都城。
5秦子、梁子:皆是魯侯的禦者與戎右。
6以公旗辟于下道:用公的旗幟躲到另一條路上。
7是以皆止:全都被捕獲。
今譯 八月庚申,魯軍與齊軍交戰于乾時。
魯軍崩潰失敗。
魯莊公喪失了他的兵車,便乘着旁的車子回國。
莊公的車夫和戎右秦子和梁子拿着莊公的旗幟在下道掩護,所以都為齊軍所獲。
經九月,齊人取子糾殺之。
傳鮑叔1帥師來言2曰:“子糾親也,請君讨之3。
管召仇也4,請受而甘心焉5。
”乃殺子糾于生窦6。
召忽死之,管仲請囚7,鮑叔受之,及堂阜8而稅之9。
歸而以告10曰:“管夷吾治于高傒11,使相可也12。
”公從之。
今注 1鮑叔:鮑叔牙。
2帥師來言:率領軍隊到魯都城來說。
3子糾親也,請君讨之:子糾是我們的親人,請你來讨伐他。
4管召仇也:管仲同召忽是我國的仇人。
5請受而甘心焉:請接受他們到齊國再殺戮他們。
6生窦:齊地,《史記》作生渎。
在今山東省曹縣北句陽古城。
7管仲請囚:管仲因為同鮑叔牙要好,知道鮑叔牙有釋放他的意思,所以請求齊國囚禁他。
8堂阜:齊地。
在今山東省蒙陰縣西北,其地有夷吾亭。
9稅之:稅同脫,即釋放的意思。
10以告:告訴齊桓公。
11管夷吾治于高傒:高傒是齊卿高敬仲。
此言管仲治理的能力高于高敬仲。
12使相可也:可以使他做宰相。
春秋的習慣,相是相禮,做宰相是戰國的現象,這是頭一次由相禮變為宰相的趨勢。
今譯 鮑叔牙率領軍隊來魯國說道:“公子糾是桓公的親人,請您代表齊國讨伐他。
管仲和召忽是桓公的仇人,請您把他們送回齊國,我們就甘心滿意了。
”于是就殺公子糾于魯國生窦的地方,召忽為他效死。
管仲請求把自己囚起來,鮑叔接受了。
回到齊國堂阜的地方,就把他釋放。
回到國都,就告訴桓公說:“管夷吾治理的能力勝過高傒,可以使他做你的宰相。
”桓公就聽從了他的話。
莊公十年(公元前六八四年) 經十年春王正月,公敗齊師于長勺。
傳十年春,齊師伐我1,公将戰,曹刿2請見。
其鄉人3曰:“肉食者謀之4,又何間焉5?”刿曰:“肉食者鄙,未能遠謀6。
”乃入見。
問何以戰7。
公曰:“衣食所安,弗敢專也8,必以分人。
”對曰:“小惠未遍,民弗從也9。
”公曰:“犧牲玉帛10,弗敢加也11,必以信12。
”對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13。
”公曰:“小大之獄14,雖不能察15,必以情16。
”對曰:“忠之屬也17,可以一戰,戰則請從18。
”公與之乘19,戰于長勺20。
公将鼓之21,刿曰:“未可。
”齊人三鼓,刿曰:“可矣。
”齊師敗績22。
公将馳之23,刿曰:“未可。
”下視其轍24,登轼而望之25,曰:“可矣。
”遂逐齊師。
既克26,公問其故。
對曰:“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27,彼竭我盈28,故克之。
夫大國難測也29,懼有伏焉30,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故逐之31。
” 今注 1齊師伐我:齊國的軍隊違背了蔇之盟,不宣戰,就來伐魯國。
2曹刿:魯人。
《史記》作曹沫。
3鄉人:同鄉黨的人。
4肉食者謀之:此指在高位的人出主意。
5又何間焉:何必摻雜在其中。
6肉食者鄙,未能遠謀:在高位的人鄙陋不堪,不能作長遠的計謀。
7問何以戰:問憑什麼去作戰。
8衣食所安,弗敢專也:所有的衣食,皆不敢專為自己享受。
9小惠未遍,民弗從也:此指衣食隻是一種小的恩惠,所以不能惠及普通的人民,故人民不能全體服從魯君。
10犧牲玉帛:犧牲是祭神所用的牛羊,玉帛也是祭神用的玉與布帛。
11弗敢加也:照規定的數目,不敢增加。
12必以信:祝辭不敢說得不實在,不敢自己誇張。
13小信未孚,神弗福也:這種小信,不能使天地鬼神皆滿意,所以不降福給他。
14小大之獄:獄訟不管大或小。
15察:審察。
16必以情:必以情理來推定。
17忠之屬也:這屬于忠信。
18戰則請從:作戰的時候願意随從。
19公與之乘:公同他共乘一輛兵車。
20長勺:魯地,為殷遺民長勺氏所住的地方。
長勺氏為殷民六族之一,見《左傳·定公四年》。
21公将鼓之:魯公将要敲戰鼓,以使軍隊前進。
22敗績:軍隊崩潰為敗績。
23馳之:以戰車追逐齊師。
24下視其轍:下車去看齊國逃奔的車迹。
轍是車迹。
25登轼而望之:登上車前的橫木而向遠處望去。
26既克:既戰勝齊師。
27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一次敲鼓,使軍隊士氣振作;再次敲鼓,使軍隊士氣衰減;三次敲鼓,使軍隊士氣瓦解。
竭是用盡的意思。
28彼竭我盈:齊人三鼓,士氣正竭盡,而我方一鼓,士氣正盛。
29夫大國難測也:國大則難以臆測。
30懼有伏焉:恐怕有伏兵,所以假裝大敗。
31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故逐之:我下車看齊軍的車轍散亂,又登高望到他們的旗幟很亂,所以敢追逐齊師。
今譯 十年,春天,齊國軍隊攻伐我魯國。
莊公将要出戰,曹刿請求谒見,他的同鄉人說:“那些在高位的人自會打算,你何必參與呢?”曹刿說:“在高位的人鄙陋不堪,不能深遠地打算。
”于是就入見莊公。
他問莊公憑什麼去作戰。
莊公說:“所有的衣服飲食,不敢專為自己享受,必要拿來分給别人。
”曹刿回答說:“這種小恩惠不能普遍施與人民,人民不會全體服從的。
”莊公說:“祭祀的牛羊和玉帛,不敢增加數目,必要以誠信的祝辭來祭祀。
”曹刿回答說:“這種小誠信不能使鬼神滿意,鬼神不會降福的。
”莊公又說:“大小的訟獄,雖不能都審察詳細,但都必要以情理來推定。
”曹刿回答說:“這是忠信愛民的表現。
可以一戰。
出戰時,請準許我随從。
”莊公讓他同乘一輛兵車。
和齊師交戰于長勺。
莊公将敲響戰鼓,曹刿說:“還不可以。
”等到齊人敲過三次戰鼓,曹刿才說:“可以了。
”結果齊師崩潰戰敗。
莊公想乘勝追逐齊師。
曹刿又說:“還不可以。
”他先下車去視察戰車的軌迹,又登上車轼去瞭望,然後說道:“可以了。
”于是才追逐齊師。
既戰勝了齊師,莊公問他理由,曹刿回答說:“戰争,是勇氣的競賽。
敲第一次戰鼓,士氣振作;敲第二次,士氣稍衰;敲第三次,士氣竭盡。
他們的士氣已竭盡,而我們的士氣仍充盈,所以才能克服他們。
再說,大國是難以測度的,我怕他們有埋伏,所以,我先看見他們的車轍混亂,望見他們的旌旗靡亂,才敢追逐他們。
” 經二月,公侵宋1。
今注 1此經無傳。
今譯 二月,魯莊公侵犯宋國。
經三月,宋人遷宿1。
今注 1宿:今江蘇省宿遷縣即宿人所遷之處。
此經無傳。
今譯 宋人強行遷徙宿地的人民,而占領宿地。
經夏六月,齊師、宋師次于郎。
傳夏六月,齊師、宋師次于郎1。
公子偃2曰:“宋師不整3,可敗也。
宋敗,齊必還,請擊之。
”公弗許。
自雩門竊出4,蒙臯比而先犯之5,公從之,大敗宋師于乘丘6,齊師乃還。
今注 1郎:是魯國近都城之地,與下句乘丘相距甚近。
2公子偃:魯大夫。
3宋師不整:宋國的軍隊陣容不整齊。
4自雩門竊出:從魯都出南門,沒奉命令,即偷着出去。
5蒙臯比而先犯之:臯比是指虎皮。
此指蒙馬以虎皮先犯宋師。
6乘丘:今山東省滋陽縣西有故瑕丘城,即古乘丘城。
今譯 六月,齊師和宋師駐紮在郎。
魯大夫公子偃說:“宋國的軍隊陣容不整,可以把他們打敗。
宋國先敗了,齊師必定會撤退,請出兵攻擊。
”莊公不答應。
公子偃就偷偷地從雩門出去,蒙着虎皮先進犯宋國軍隊。
莊公隻好跟從他出戰,把宋國軍隊完全打敗于乘丘。
齊國軍隊也就撤退了。
經秋九月,荊敗蔡師于莘,以蔡侯獻舞歸。
傳蔡哀侯娶于陳,息侯1亦娶焉。
息妫将歸,過蔡,蔡侯曰:“吾姨也2。
”止而見之3,弗賓4。
息侯聞之怒,使謂楚文王曰:“伐我,吾求救于蔡而伐之。
”楚子從之。
秋九月,楚敗蔡師于莘5,以蔡侯獻舞歸6。
今注 1息侯:息國,姬姓。
在今河南省新息縣。
2吾姨也:是我妻子的姊妹。
3止而見之:請她留下,以見面。
4弗賓:不以賓客的禮節來接待
”等到他們戍守的日期滿了,齊襄公的命令不來,請求派人來代替也不許,所以他們就陰謀發動政變。
齊僖公同母的弟弟叫作夷仲年,他生了公孫無知,很得僖公的寵愛,所穿的衣服和所用的禮節都如同太子。
襄公繼位後削減了他的待遇,所以連稱和管至父二人便利用公孫無知來發動政變。
連稱有一位從妹在襄公的宮中,不得寵幸,就派她窺伺襄公,對她說:“如果事情成功了,我将使你成為齊侯的夫人。
”到了冬天,十二月,齊襄公到姑棼遊曆,于是就在貝丘打獵,看見了一隻大野豬,随從的人說:“那是公子彭生。
”襄公發怒,說:“彭生竟然敢顯現。
”拔箭就射,野豬像人一樣站起來啼叫,襄公很害怕,從車上掉了下來,腳受傷,鞋失落。
回到宮中,向侍人費強要鞋子,侍人費找不到鞋子,襄公拿鞭子打他,打到流血。
侍人費逃到宮外,在宮門遇到亂賊,他們把侍人費攔住,要把他捆綁起來,侍人費說:“我不是侍候的人。
”就解開衣服,袒露背部給他們看,他們便相信了。
侍人費就請求先進入宮内,他進去先把襄公藏起來,再出去與賊相鬥,在門間鬥死,小臣石之紛如則死在台階下面。
亂賊進到宮内,把孟陽殺死在襄公的床上,說:“這絕計不是國君,看起來不像。
”看見襄公的腳露在門闆下面,就把襄公弑殺,而立公孫無知為國君。
起初,襄公立為國君以後,政令無常,鮑叔牙說:“國君的政令無常,使人民産生怠慢的心理,亂事将會發作的。
”他就尊奉公子小白出奔到莒。
現在亂事發生了,管夷吾和召忽尊奉公子糾逃到魯國。
起初,公孫無知對大夫雍廪很暴虐。
莊公九年(公元前六八五年) 經九年春,齊人殺無知。
傳九年春,雍廪殺無知1。
今注 1雍廪殺無知:經作齊人殺無知,表示是齊人所同意,無知又未與諸侯盟誓過,所以不書爵。
今譯 九年,春天,齊國大夫雍廪殺公孫無知。
經公及齊大夫盟于蔇。
傳公及齊大夫盟于蔇1,齊無君2也。
今注 1蔇:音季。
在今山東省峄縣東八十裡故缯城。
2齊無君:因為齊國無君,所以與大夫盟。
今譯 魯莊公及齊大夫會盟于蔇,因為這時齊國沒有在位的國君。
經夏,公伐齊,納子糾,齊小白入于齊。
傳夏,公伐齊,納子糾,桓公1自莒先入。
今注 1桓公:公子小白,為春秋五霸之一。
今譯 夏天,魯莊公讨伐齊國,送公子糾回齊國。
另一方面,齊桓公從莒國先進入齊國。
經秋七月,丁酉,葬齊襄公1。
今注 1葬齊襄公:九月乃葬,因為亂。
此經無傳。
今譯 秋天,七月丁酉,安葬齊襄公。
經八月,庚申,及齊師戰于乾時,我師敗績。
傳秋,師1及齊師戰于乾時2,我師敗績,公喪戎路3,傳乘而歸4。
秦子、梁子5以公旗辟于下道6,是以皆止7。
今注 1師:魯師。
2乾時:齊地臨時水,在今山東省博興縣北,時水在縣南。
3戎路:作戰的兵車。
4傳乘而歸:就乘旁的車回都城。
5秦子、梁子:皆是魯侯的禦者與戎右。
6以公旗辟于下道:用公的旗幟躲到另一條路上。
7是以皆止:全都被捕獲。
今譯 八月庚申,魯軍與齊軍交戰于乾時。
魯軍崩潰失敗。
魯莊公喪失了他的兵車,便乘着旁的車子回國。
莊公的車夫和戎右秦子和梁子拿着莊公的旗幟在下道掩護,所以都為齊軍所獲。
經九月,齊人取子糾殺之。
傳鮑叔1帥師來言2曰:“子糾親也,請君讨之3。
管召仇也4,請受而甘心焉5。
”乃殺子糾于生窦6。
召忽死之,管仲請囚7,鮑叔受之,及堂阜8而稅之9。
歸而以告10曰:“管夷吾治于高傒11,使相可也12。
”公從之。
今注 1鮑叔:鮑叔牙。
2帥師來言:率領軍隊到魯都城來說。
3子糾親也,請君讨之:子糾是我們的親人,請你來讨伐他。
4管召仇也:管仲同召忽是我國的仇人。
5請受而甘心焉:請接受他們到齊國再殺戮他們。
6生窦:齊地,《史記》作生渎。
在今山東省曹縣北句陽古城。
7管仲請囚:管仲因為同鮑叔牙要好,知道鮑叔牙有釋放他的意思,所以請求齊國囚禁他。
8堂阜:齊地。
在今山東省蒙陰縣西北,其地有夷吾亭。
9稅之:稅同脫,即釋放的意思。
10以告:告訴齊桓公。
11管夷吾治于高傒:高傒是齊卿高敬仲。
此言管仲治理的能力高于高敬仲。
12使相可也:可以使他做宰相。
春秋的習慣,相是相禮,做宰相是戰國的現象,這是頭一次由相禮變為宰相的趨勢。
今譯 鮑叔牙率領軍隊來魯國說道:“公子糾是桓公的親人,請您代表齊國讨伐他。
管仲和召忽是桓公的仇人,請您把他們送回齊國,我們就甘心滿意了。
”于是就殺公子糾于魯國生窦的地方,召忽為他效死。
管仲請求把自己囚起來,鮑叔接受了。
回到齊國堂阜的地方,就把他釋放。
回到國都,就告訴桓公說:“管夷吾治理的能力勝過高傒,可以使他做你的宰相。
”桓公就聽從了他的話。
莊公十年(公元前六八四年) 經十年春王正月,公敗齊師于長勺。
傳十年春,齊師伐我1,公将戰,曹刿2請見。
其鄉人3曰:“肉食者謀之4,又何間焉5?”刿曰:“肉食者鄙,未能遠謀6。
”乃入見。
問何以戰7。
公曰:“衣食所安,弗敢專也8,必以分人。
”對曰:“小惠未遍,民弗從也9。
”公曰:“犧牲玉帛10,弗敢加也11,必以信12。
”對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13。
”公曰:“小大之獄14,雖不能察15,必以情16。
”對曰:“忠之屬也17,可以一戰,戰則請從18。
”公與之乘19,戰于長勺20。
公将鼓之21,刿曰:“未可。
”齊人三鼓,刿曰:“可矣。
”齊師敗績22。
公将馳之23,刿曰:“未可。
”下視其轍24,登轼而望之25,曰:“可矣。
”遂逐齊師。
既克26,公問其故。
對曰:“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27,彼竭我盈28,故克之。
夫大國難測也29,懼有伏焉30,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故逐之31。
” 今注 1齊師伐我:齊國的軍隊違背了蔇之盟,不宣戰,就來伐魯國。
2曹刿:魯人。
《史記》作曹沫。
3鄉人:同鄉黨的人。
4肉食者謀之:此指在高位的人出主意。
5又何間焉:何必摻雜在其中。
6肉食者鄙,未能遠謀:在高位的人鄙陋不堪,不能作長遠的計謀。
7問何以戰:問憑什麼去作戰。
8衣食所安,弗敢專也:所有的衣食,皆不敢專為自己享受。
9小惠未遍,民弗從也:此指衣食隻是一種小的恩惠,所以不能惠及普通的人民,故人民不能全體服從魯君。
10犧牲玉帛:犧牲是祭神所用的牛羊,玉帛也是祭神用的玉與布帛。
11弗敢加也:照規定的數目,不敢增加。
12必以信:祝辭不敢說得不實在,不敢自己誇張。
13小信未孚,神弗福也:這種小信,不能使天地鬼神皆滿意,所以不降福給他。
14小大之獄:獄訟不管大或小。
15察:審察。
16必以情:必以情理來推定。
17忠之屬也:這屬于忠信。
18戰則請從:作戰的時候願意随從。
19公與之乘:公同他共乘一輛兵車。
20長勺:魯地,為殷遺民長勺氏所住的地方。
長勺氏為殷民六族之一,見《左傳·定公四年》。
21公将鼓之:魯公将要敲戰鼓,以使軍隊前進。
22敗績:軍隊崩潰為敗績。
23馳之:以戰車追逐齊師。
24下視其轍:下車去看齊國逃奔的車迹。
轍是車迹。
25登轼而望之:登上車前的橫木而向遠處望去。
26既克:既戰勝齊師。
27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一次敲鼓,使軍隊士氣振作;再次敲鼓,使軍隊士氣衰減;三次敲鼓,使軍隊士氣瓦解。
竭是用盡的意思。
28彼竭我盈:齊人三鼓,士氣正竭盡,而我方一鼓,士氣正盛。
29夫大國難測也:國大則難以臆測。
30懼有伏焉:恐怕有伏兵,所以假裝大敗。
31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故逐之:我下車看齊軍的車轍散亂,又登高望到他們的旗幟很亂,所以敢追逐齊師。
今譯 十年,春天,齊國軍隊攻伐我魯國。
莊公将要出戰,曹刿請求谒見,他的同鄉人說:“那些在高位的人自會打算,你何必參與呢?”曹刿說:“在高位的人鄙陋不堪,不能深遠地打算。
”于是就入見莊公。
他問莊公憑什麼去作戰。
莊公說:“所有的衣服飲食,不敢專為自己享受,必要拿來分給别人。
”曹刿回答說:“這種小恩惠不能普遍施與人民,人民不會全體服從的。
”莊公說:“祭祀的牛羊和玉帛,不敢增加數目,必要以誠信的祝辭來祭祀。
”曹刿回答說:“這種小誠信不能使鬼神滿意,鬼神不會降福的。
”莊公又說:“大小的訟獄,雖不能都審察詳細,但都必要以情理來推定。
”曹刿回答說:“這是忠信愛民的表現。
可以一戰。
出戰時,請準許我随從。
”莊公讓他同乘一輛兵車。
和齊師交戰于長勺。
莊公将敲響戰鼓,曹刿說:“還不可以。
”等到齊人敲過三次戰鼓,曹刿才說:“可以了。
”結果齊師崩潰戰敗。
莊公想乘勝追逐齊師。
曹刿又說:“還不可以。
”他先下車去視察戰車的軌迹,又登上車轼去瞭望,然後說道:“可以了。
”于是才追逐齊師。
既戰勝了齊師,莊公問他理由,曹刿回答說:“戰争,是勇氣的競賽。
敲第一次戰鼓,士氣振作;敲第二次,士氣稍衰;敲第三次,士氣竭盡。
他們的士氣已竭盡,而我們的士氣仍充盈,所以才能克服他們。
再說,大國是難以測度的,我怕他們有埋伏,所以,我先看見他們的車轍混亂,望見他們的旌旗靡亂,才敢追逐他們。
” 經二月,公侵宋1。
今注 1此經無傳。
今譯 二月,魯莊公侵犯宋國。
經三月,宋人遷宿1。
今注 1宿:今江蘇省宿遷縣即宿人所遷之處。
此經無傳。
今譯 宋人強行遷徙宿地的人民,而占領宿地。
經夏六月,齊師、宋師次于郎。
傳夏六月,齊師、宋師次于郎1。
公子偃2曰:“宋師不整3,可敗也。
宋敗,齊必還,請擊之。
”公弗許。
自雩門竊出4,蒙臯比而先犯之5,公從之,大敗宋師于乘丘6,齊師乃還。
今注 1郎:是魯國近都城之地,與下句乘丘相距甚近。
2公子偃:魯大夫。
3宋師不整:宋國的軍隊陣容不整齊。
4自雩門竊出:從魯都出南門,沒奉命令,即偷着出去。
5蒙臯比而先犯之:臯比是指虎皮。
此指蒙馬以虎皮先犯宋師。
6乘丘:今山東省滋陽縣西有故瑕丘城,即古乘丘城。
今譯 六月,齊師和宋師駐紮在郎。
魯大夫公子偃說:“宋國的軍隊陣容不整,可以把他們打敗。
宋國先敗了,齊師必定會撤退,請出兵攻擊。
”莊公不答應。
公子偃就偷偷地從雩門出去,蒙着虎皮先進犯宋國軍隊。
莊公隻好跟從他出戰,把宋國軍隊完全打敗于乘丘。
齊國軍隊也就撤退了。
經秋九月,荊敗蔡師于莘,以蔡侯獻舞歸。
傳蔡哀侯娶于陳,息侯1亦娶焉。
息妫将歸,過蔡,蔡侯曰:“吾姨也2。
”止而見之3,弗賓4。
息侯聞之怒,使謂楚文王曰:“伐我,吾求救于蔡而伐之。
”楚子從之。
秋九月,楚敗蔡師于莘5,以蔡侯獻舞歸6。
今注 1息侯:息國,姬姓。
在今河南省新息縣。
2吾姨也:是我妻子的姊妹。
3止而見之:請她留下,以見面。
4弗賓:不以賓客的禮節來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