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
關燈
小
中
大
乃即位。
君子以二公子之立黔牟為不度3矣。
夫能固位者4,必度于本末5,而後立衷焉6,不知其本不謀7,知本之不枝弗強8,《詩》雲:“本枝百世9。
” 今注 1放:赦免不殺,而使其去遠的國家為放。
2甯跪:衛大夫。
3不度:所謂“不度于本末”。
4夫能固位者:凡是能鞏固他地位的人。
5必度于本末:必定研究他的根本與枝末。
6而後立衷焉:然後再予以适當的處理。
7不知其本不謀:對于他的根本不知道,就是不曾計謀。
8知本之不枝弗強:顧炎武說:“弗強,言不必強立之也。
”假設知道本既無力量支持,就不必強立他。
9本枝百世:《詩經·大雅·文王》篇的句子。
意指文王本枝俱茂盛,可以繁衍百世。
今譯 夏天,衛惠公回到衛國國都,把公子黔牟放逐到周,把甯跪放逐到秦,殺了左公子洩及右公子職,然後即位。
君子認為左、右二公子的扶立黔牟為國君,是欠缺考慮的。
凡是能夠鞏固他地位的人,必要研究他的根本與枝末,然後順着情勢做适當的處理。
若是不知道他根本的情形,而立他,就是不曾計謀;若是知道他根本無力支持他的枝末,也就不必強立他。
正如《詩經·大雅》所說:“本枝繁盛,繁衍百世。
” 經秋,公至自伐衛1。
今注 1此經無傳。
今譯 秋天,魯莊公讨伐衛國以後,回到魯國。
經螟1。
今注 1螟:蟲災為谷害。
此經無傳。
今譯 發生螟蟲的災害。
經冬,齊人來歸衛俘。
傳冬,齊人來歸衛寶1,文姜請之2也。
今注 1衛寶:經作衛俘,《公羊》《穀梁》兩傳皆言衛寶,與《左傳》同,這大概是經的誤字。
2文姜請之:文姜對齊國的要求。
今譯 冬天,齊國人送來伐衛所獲的珍寶。
這是文姜向齊侯請求的。
傳楚文王伐申,過鄧,鄧祁侯1曰:“吾甥2也。
”止而享之3,骓4甥、聃甥、養甥5請殺楚子,鄧侯弗許。
三甥曰:“亡鄧國者,必此人6也。
若不早圖,後君噬齊7,其及圖之乎8?圖之此為時矣9!”鄧侯曰:“人将不食吾餘10。
”對曰:“若不從三臣,抑社稷實不血食11,而君焉取餘12?”弗從。
還年13,楚子伐鄧。
十六年14,楚複伐鄧,滅之。
今注 1鄧祁侯:鄧國君,杜預謂祁侯是谥法。
2甥:姊妹之子曰甥。
楚文王是武王之子,而武王的夫人鄧曼是鄧侯的姊妹,故稱文王曰甥。
3止而享之:使他停到鄧國,來享宴他。
4骓:音追。
5骓甥、聃甥、養甥:骓、聃、養三甥,皆是鄧國的外甥。
6此人:指楚文王。
7若不早圖,後君噬齊:噬音市。
齊音臍。
假若不趁早謀算他,以後君王噬臍莫及。
8其及圖之乎:那時還來得及圖謀嗎? 9此為時矣:現在正是時候。
10人将不食吾餘:旁人将不吃我祭祀所剩餘的肉食。
11抑社稷實不血食:血食是指肉食的意思,社稷指土神與谷神。
此句指若不能祭祀,則土神與谷神就不能吃到肉食。
12君焉取餘:焉即安。
你哪能得到祭祀的魚肉? 13還年:楚伐申回國的這一年。
14十六年:指魯莊公十六年。
今譯 楚文王攻伐申國,經過鄧國,鄧祁侯說:“他是我的外甥。
”就使他停在鄧國,設宴款待他。
骓甥、聃甥和養甥請求鄧祁侯殺害楚文王,鄧祁侯不答應。
三位外甥就說:“滅亡鄧國的,必定是這個人了。
若不趁早謀算他,以後他來滅鄧國,就好像您的肚臍受噬,那時還來得及圖謀嗎?若要圖謀,現在正是時候。
”鄧祁侯說:“我若是這樣做,人們将不吃我祭祀所餘的肉食了。
”三位外甥回答說:“若是不聽我們三人的話,就連土神、谷神都将不能受到祭祀,您将怎樣得到祭祀剩餘的肉食呢?”鄧祁侯始終不聽從。
等到楚文王攻伐申國以後,回國的這一年,就攻伐鄧國。
到了魯莊公十六年,楚國又攻伐鄧國,終于把鄧國消滅。
莊公七年(公元前六八七年) 經七年春,夫人姜氏會齊侯于防。
傳七年春,文姜會齊侯于防1,齊志2也。
今注 1防:魯地,魯有兩防,此所謂東防。
2齊志:齊侯來到魯國相會,這是齊侯的要求。
今譯 七年,春天,魯桓公夫人文姜會見齊侯于防,這是由于齊侯的要求。
經夏四月,辛卯夜,恒星不見。
夜中,星隕如雨。
傳夏,恒星不見1,夜明2也,星隕如雨3,與雨偕4也。
今注 1恒星不見:常見的星星皆不顯露。
2夜明:因為天不太黑。
3星隕如雨:星星如雨般墜落。
4與雨偕:跟落雨同時。
今譯 夏天,四月辛卯的夜裡,常見的星都不顯露,因為夜間天空很明亮。
到了夜半,星如雨一樣地隕落,伴着雨一同落下。
經秋,大水1。
今注 1此經無傳。
今譯 秋天,發生水災。
經無麥苗。
傳秋,無麥苗不害嘉谷1也。
今注 1無麥苗不害嘉谷:因為大水之後,麥苗皆被沖沒,不過黍稷還可以再種,所以說不害嘉谷。
今譯 秋天,大水以後,麥苗不能生長,但還可種黍稷,所以并不妨害嘉谷的收獲。
經冬,夫人姜氏會齊侯于穀1。
今注 1穀:齊地。
在今山東省東阿縣穀城。
穀是姬姓,後為齊國所滅。
此經無傳。
今譯 冬天,魯桓公夫人姜氏會見齊侯于穀。
莊公八年(公元前六八六年) 經八年春王正月,師次于郎,以俟1陳人、蔡人。
今注 1俟:等候。
此經無傳。
今譯 八年,春天,周王曆正月,魯國軍隊駐紮在郎邑,以等候陳國人及蔡國人。
經甲午,治兵。
傳八年,春,治兵于廟1,禮也。
今注 1治兵于廟:《公羊傳》作祠兵,更顯出在祖廟中練習發布命令的禮節。
今譯 八年,春天,在祖廟練習軍隊的号令,這是合于禮的。
經夏,師及齊師圍郕,郕降于齊師。
傳夏,師及齊師圍郕1,郕降于齊師。
仲慶父2請伐齊師。
公曰:“不可。
我實不德,齊師何罪?罪我之由3。
《夏書》4曰:‘臯陶邁種德5,德乃降6。
’姑務修德以待時乎7?” 今注 1郕:是伯爵,文王子郕叔武始封。
在今山東省甯陽縣北盛鄉城。
2仲慶父:桓公庶子,後為孟孫氏。
3罪我之由:罪是由我而興起的。
4《夏書》:是逸書。
5臯陶邁種德:陶音遙。
邁是指時間的遙遠。
此句謂臯陶能夠在久遠的時間内樹立德行。
6德乃降:假若有德行,才能使人所降服。
7姑務修德以待時乎:姑且修整德行,以等待他人的降服。
今譯 夏天,魯國軍隊和齊國軍隊圍攻郕國,郕國投降于齊國軍隊。
仲慶父請求讨伐齊國軍隊,魯莊公說:“不可。
我實在沒有德行,齊國軍隊有什麼罪過呢?罪是由我而起的。
《夏書》記載說:‘臯陶能夠深遠地樹立他的德行,就因為他有德行,人民才降服。
’讓我姑且修整德行,以等待他人降服的時機吧!” 經秋,師還。
傳秋,師還。
君子是以善1魯莊公。
今注 1善:嘉許。
今譯 秋天,魯國軍隊回國。
君子因此嘉許魯莊公。
經冬十有一月,癸未,齊無知,弑其君諸兒。
傳齊侯使連稱、管至父1戍葵丘2,瓜時3而往,曰:“及瓜而代4。
”期戍5,公問不至6,請代弗許7,故謀作亂。
僖公之母弟8曰夷仲年9,生公孫無知10,有寵于僖公,衣服禮秩如適11,襄公绌之12,二人因之以作亂13,連稱有從妹14在公宮,無寵,使間公15。
曰:“捷16,吾以汝為夫人17。
”冬十二月,齊侯遊于姑棼18,遂田于貝丘19。
見大豕,從者20曰:“公子彭生21也。
”公怒曰:“彭生敢見22!”射之23。
豕人立而啼24,公懼,隊于車25,傷足喪屦26。
反27,誅屦于徒人費28,弗得,鞭之見血29,走出30,遇賊于門,劫而束之31。
費曰:“我奚禦哉32?”袒而示之背33,信之。
費請先入,伏公而出鬥34,死于門中35,石之紛如死于階下36。
遂入,殺孟陽于床37。
曰:“非君也,不類38。
”見公之足于戶下39,遂弑之而立無知。
初,襄公立,無常40,鮑叔牙41曰:“君使民慢,亂将作矣42。
”奉公子小白43出奔莒。
亂作,管夷吾、召忽44奉公子糾來奔45。
初,公孫無知虐于雍廪46。
今注 1連稱、管至父:二人皆齊大夫。
2戍葵丘:戍是率領軍隊駐守。
葵丘是齊地,在今山東省淄博縣西三十裡。
3瓜時:瓜熟的時候。
4及瓜而代:等到瓜熟的時候,就派人來代替你們。
就是所謂隔一年的時候。
5期戍:駐守滿了一年。
6公問不至:襄公的命令也不來。
7請代弗許:他們請求派代理的人也不準許。
8母弟:同母的弟弟。
9夷仲年:夷仲是谥号,名年。
10公孫無知:公子之子曰公孫,名無知,是僖公的孫子。
11衣服禮秩如適:適音同嫡,即太子。
此指公孫無知所穿的衣服與所用的禮節如同太子一樣。
12绌之:削減的意思。
13二人因之以作亂:二人指連稱、管至父,利用公孫無知來造反。
14從妹:叔伯所生之女曰從妹。
15使間公:間音見,窺伺。
使她窺伺襄公。
16捷:成功。
17吾以汝為夫人:我将使你做齊國夫人。
18姑棼:在今山東省博興縣東北十五裡博姑城。
19田于貝丘:田是打獵。
貝丘在今山東省博興縣南有貝中聚。
20從者:随從襄公打獵的人。
21公子彭生:桓公十八年,受齊襄公命令殺魯桓公,而後被齊襄公所殺者。
22彭生敢見:見音現。
彭生怎敢露面。
23射之:向大豕射去。
24豕人立而啼:豬如人般站立着而哭。
25隊于車:隊音墜。
由車上掉下來。
26傷足喪屦:腳受傷,丢掉了鞋。
27反:返回宮中。
28誅屦于徒人費:誅是向他要。
王引之說:“案:徒當為侍字之誤也,侍人即寺人……《漢書及古今人表》作寺人費是其明證也。
”此句的意思是向侍人費強要他的鞋子。
29鞭之見血:拿鞭子打他,流了很多血。
30走出:向宮外逃走。
31劫而束之:将寺人費攔住,并捆起來。
32我奚禦哉:我不是侍候的人。
33袒而示之背:将衣服解開,給他們看背上流的血。
34伏公而出鬥:将襄公藏起來,就回去與賊相鬥。
35死于門中:在門間相鬥而死。
36石之紛如死于階下:石之紛如是齊國的小臣,在台階底下鬥死。
37殺孟陽于床:孟陽也是齊國小臣,替齊襄公睡卧在床上,被殺。
38非君也,不類:不是君,不像。
39戶下:在門闆的底下。
40無常:政令常改變。
41鮑叔牙:是齊桓公的師傅。
42君使民慢,亂将作矣:君使民慢即指襄公的政令無常,所以亂将發作。
43公子小白:是齊僖公的庶子,即後來的齊桓公。
44管夷吾、召忽:二人全為公子糾的師傅。
45公子糾來奔:公子糾是公子小白的庶兄。
來奔是逃到魯國。
46虐于雍廪:雍廪是齊大夫。
公孫無知對他很暴虐。
今譯 齊侯派連稱及管至父去戍守葵丘,他們在瓜熟的時候動身前往,齊襄公與他們約定說:“到明年瓜熟的時
君子以二公子之立黔牟為不度3矣。
夫能固位者4,必度于本末5,而後立衷焉6,不知其本不謀7,知本之不枝弗強8,《詩》雲:“本枝百世9。
” 今注 1放:赦免不殺,而使其去遠的國家為放。
2甯跪:衛大夫。
3不度:所謂“不度于本末”。
4夫能固位者:凡是能鞏固他地位的人。
5必度于本末:必定研究他的根本與枝末。
6而後立衷焉:然後再予以适當的處理。
7不知其本不謀:對于他的根本不知道,就是不曾計謀。
8知本之不枝弗強:顧炎武說:“弗強,言不必強立之也。
”假設知道本既無力量支持,就不必強立他。
9本枝百世:《詩經·大雅·文王》篇的句子。
意指文王本枝俱茂盛,可以繁衍百世。
今譯 夏天,衛惠公回到衛國國都,把公子黔牟放逐到周,把甯跪放逐到秦,殺了左公子洩及右公子職,然後即位。
君子認為左、右二公子的扶立黔牟為國君,是欠缺考慮的。
凡是能夠鞏固他地位的人,必要研究他的根本與枝末,然後順着情勢做适當的處理。
若是不知道他根本的情形,而立他,就是不曾計謀;若是知道他根本無力支持他的枝末,也就不必強立他。
正如《詩經·大雅》所說:“本枝繁盛,繁衍百世。
” 經秋,公至自伐衛1。
今注 1此經無傳。
今譯 秋天,魯莊公讨伐衛國以後,回到魯國。
經螟1。
今注 1螟:蟲災為谷害。
此經無傳。
今譯 發生螟蟲的災害。
經冬,齊人來歸衛俘。
傳冬,齊人來歸衛寶1,文姜請之2也。
今注 1衛寶:經作衛俘,《公羊》《穀梁》兩傳皆言衛寶,與《左傳》同,這大概是經的誤字。
2文姜請之:文姜對齊國的要求。
今譯 冬天,齊國人送來伐衛所獲的珍寶。
這是文姜向齊侯請求的。
傳楚文王伐申,過鄧,鄧祁侯1曰:“吾甥2也。
”止而享之3,骓4甥、聃甥、養甥5請殺楚子,鄧侯弗許。
三甥曰:“亡鄧國者,必此人6也。
若不早圖,後君噬齊7,其及圖之乎8?圖之此為時矣9!”鄧侯曰:“人将不食吾餘10。
”對曰:“若不從三臣,抑社稷實不血食11,而君焉取餘12?”弗從。
還年13,楚子伐鄧。
十六年14,楚複伐鄧,滅之。
今注 1鄧祁侯:鄧國君,杜預謂祁侯是谥法。
2甥:姊妹之子曰甥。
楚文王是武王之子,而武王的夫人鄧曼是鄧侯的姊妹,故稱文王曰甥。
3止而享之:使他停到鄧國,來享宴他。
4骓:音追。
5骓甥、聃甥、養甥:骓、聃、養三甥,皆是鄧國的外甥。
6此人:指楚文王。
7若不早圖,後君噬齊:噬音市。
齊音臍。
假若不趁早謀算他,以後君王噬臍莫及。
8其及圖之乎:那時還來得及圖謀嗎? 9此為時矣:現在正是時候。
10人将不食吾餘:旁人将不吃我祭祀所剩餘的肉食。
11抑社稷實不血食:血食是指肉食的意思,社稷指土神與谷神。
此句指若不能祭祀,則土神與谷神就不能吃到肉食。
12君焉取餘:焉即安。
你哪能得到祭祀的魚肉? 13還年:楚伐申回國的這一年。
14十六年:指魯莊公十六年。
今譯 楚文王攻伐申國,經過鄧國,鄧祁侯說:“他是我的外甥。
”就使他停在鄧國,設宴款待他。
骓甥、聃甥和養甥請求鄧祁侯殺害楚文王,鄧祁侯不答應。
三位外甥就說:“滅亡鄧國的,必定是這個人了。
若不趁早謀算他,以後他來滅鄧國,就好像您的肚臍受噬,那時還來得及圖謀嗎?若要圖謀,現在正是時候。
”鄧祁侯說:“我若是這樣做,人們将不吃我祭祀所餘的肉食了。
”三位外甥回答說:“若是不聽我們三人的話,就連土神、谷神都将不能受到祭祀,您将怎樣得到祭祀剩餘的肉食呢?”鄧祁侯始終不聽從。
等到楚文王攻伐申國以後,回國的這一年,就攻伐鄧國。
到了魯莊公十六年,楚國又攻伐鄧國,終于把鄧國消滅。
莊公七年(公元前六八七年) 經七年春,夫人姜氏會齊侯于防。
傳七年春,文姜會齊侯于防1,齊志2也。
今注 1防:魯地,魯有兩防,此所謂東防。
2齊志:齊侯來到魯國相會,這是齊侯的要求。
今譯 七年,春天,魯桓公夫人文姜會見齊侯于防,這是由于齊侯的要求。
經夏四月,辛卯夜,恒星不見。
夜中,星隕如雨。
傳夏,恒星不見1,夜明2也,星隕如雨3,與雨偕4也。
今注 1恒星不見:常見的星星皆不顯露。
2夜明:因為天不太黑。
3星隕如雨:星星如雨般墜落。
4與雨偕:跟落雨同時。
今譯 夏天,四月辛卯的夜裡,常見的星都不顯露,因為夜間天空很明亮。
到了夜半,星如雨一樣地隕落,伴着雨一同落下。
經秋,大水1。
今注 1此經無傳。
今譯 秋天,發生水災。
經無麥苗。
傳秋,無麥苗不害嘉谷1也。
今注 1無麥苗不害嘉谷:因為大水之後,麥苗皆被沖沒,不過黍稷還可以再種,所以說不害嘉谷。
今譯 秋天,大水以後,麥苗不能生長,但還可種黍稷,所以并不妨害嘉谷的收獲。
經冬,夫人姜氏會齊侯于穀1。
今注 1穀:齊地。
在今山東省東阿縣穀城。
穀是姬姓,後為齊國所滅。
此經無傳。
今譯 冬天,魯桓公夫人姜氏會見齊侯于穀。
莊公八年(公元前六八六年) 經八年春王正月,師次于郎,以俟1陳人、蔡人。
今注 1俟:等候。
此經無傳。
今譯 八年,春天,周王曆正月,魯國軍隊駐紮在郎邑,以等候陳國人及蔡國人。
經甲午,治兵。
傳八年,春,治兵于廟1,禮也。
今注 1治兵于廟:《公羊傳》作祠兵,更顯出在祖廟中練習發布命令的禮節。
今譯 八年,春天,在祖廟練習軍隊的号令,這是合于禮的。
經夏,師及齊師圍郕,郕降于齊師。
傳夏,師及齊師圍郕1,郕降于齊師。
仲慶父2請伐齊師。
公曰:“不可。
我實不德,齊師何罪?罪我之由3。
《夏書》4曰:‘臯陶邁種德5,德乃降6。
’姑務修德以待時乎7?” 今注 1郕:是伯爵,文王子郕叔武始封。
在今山東省甯陽縣北盛鄉城。
2仲慶父:桓公庶子,後為孟孫氏。
3罪我之由:罪是由我而興起的。
4《夏書》:是逸書。
5臯陶邁種德:陶音遙。
邁是指時間的遙遠。
此句謂臯陶能夠在久遠的時間内樹立德行。
6德乃降:假若有德行,才能使人所降服。
7姑務修德以待時乎:姑且修整德行,以等待他人的降服。
今譯 夏天,魯國軍隊和齊國軍隊圍攻郕國,郕國投降于齊國軍隊。
仲慶父請求讨伐齊國軍隊,魯莊公說:“不可。
我實在沒有德行,齊國軍隊有什麼罪過呢?罪是由我而起的。
《夏書》記載說:‘臯陶能夠深遠地樹立他的德行,就因為他有德行,人民才降服。
’讓我姑且修整德行,以等待他人降服的時機吧!” 經秋,師還。
傳秋,師還。
君子是以善1魯莊公。
今注 1善:嘉許。
今譯 秋天,魯國軍隊回國。
君子因此嘉許魯莊公。
經冬十有一月,癸未,齊無知,弑其君諸兒。
傳齊侯使連稱、管至父1戍葵丘2,瓜時3而往,曰:“及瓜而代4。
”期戍5,公問不至6,請代弗許7,故謀作亂。
僖公之母弟8曰夷仲年9,生公孫無知10,有寵于僖公,衣服禮秩如適11,襄公绌之12,二人因之以作亂13,連稱有從妹14在公宮,無寵,使間公15。
曰:“捷16,吾以汝為夫人17。
”冬十二月,齊侯遊于姑棼18,遂田于貝丘19。
見大豕,從者20曰:“公子彭生21也。
”公怒曰:“彭生敢見22!”射之23。
豕人立而啼24,公懼,隊于車25,傷足喪屦26。
反27,誅屦于徒人費28,弗得,鞭之見血29,走出30,遇賊于門,劫而束之31。
費曰:“我奚禦哉32?”袒而示之背33,信之。
費請先入,伏公而出鬥34,死于門中35,石之紛如死于階下36。
遂入,殺孟陽于床37。
曰:“非君也,不類38。
”見公之足于戶下39,遂弑之而立無知。
初,襄公立,無常40,鮑叔牙41曰:“君使民慢,亂将作矣42。
”奉公子小白43出奔莒。
亂作,管夷吾、召忽44奉公子糾來奔45。
初,公孫無知虐于雍廪46。
今注 1連稱、管至父:二人皆齊大夫。
2戍葵丘:戍是率領軍隊駐守。
葵丘是齊地,在今山東省淄博縣西三十裡。
3瓜時:瓜熟的時候。
4及瓜而代:等到瓜熟的時候,就派人來代替你們。
就是所謂隔一年的時候。
5期戍:駐守滿了一年。
6公問不至:襄公的命令也不來。
7請代弗許:他們請求派代理的人也不準許。
8母弟:同母的弟弟。
9夷仲年:夷仲是谥号,名年。
10公孫無知:公子之子曰公孫,名無知,是僖公的孫子。
11衣服禮秩如適:適音同嫡,即太子。
此指公孫無知所穿的衣服與所用的禮節如同太子一樣。
12绌之:削減的意思。
13二人因之以作亂:二人指連稱、管至父,利用公孫無知來造反。
14從妹:叔伯所生之女曰從妹。
15使間公:間音見,窺伺。
使她窺伺襄公。
16捷:成功。
17吾以汝為夫人:我将使你做齊國夫人。
18姑棼:在今山東省博興縣東北十五裡博姑城。
19田于貝丘:田是打獵。
貝丘在今山東省博興縣南有貝中聚。
20從者:随從襄公打獵的人。
21公子彭生:桓公十八年,受齊襄公命令殺魯桓公,而後被齊襄公所殺者。
22彭生敢見:見音現。
彭生怎敢露面。
23射之:向大豕射去。
24豕人立而啼:豬如人般站立着而哭。
25隊于車:隊音墜。
由車上掉下來。
26傷足喪屦:腳受傷,丢掉了鞋。
27反:返回宮中。
28誅屦于徒人費:誅是向他要。
王引之說:“案:徒當為侍字之誤也,侍人即寺人……《漢書及古今人表》作寺人費是其明證也。
”此句的意思是向侍人費強要他的鞋子。
29鞭之見血:拿鞭子打他,流了很多血。
30走出:向宮外逃走。
31劫而束之:将寺人費攔住,并捆起來。
32我奚禦哉:我不是侍候的人。
33袒而示之背:将衣服解開,給他們看背上流的血。
34伏公而出鬥:将襄公藏起來,就回去與賊相鬥。
35死于門中:在門間相鬥而死。
36石之紛如死于階下:石之紛如是齊國的小臣,在台階底下鬥死。
37殺孟陽于床:孟陽也是齊國小臣,替齊襄公睡卧在床上,被殺。
38非君也,不類:不是君,不像。
39戶下:在門闆的底下。
40無常:政令常改變。
41鮑叔牙:是齊桓公的師傅。
42君使民慢,亂将作矣:君使民慢即指襄公的政令無常,所以亂将發作。
43公子小白:是齊僖公的庶子,即後來的齊桓公。
44管夷吾、召忽:二人全為公子糾的師傅。
45公子糾來奔:公子糾是公子小白的庶兄。
來奔是逃到魯國。
46虐于雍廪:雍廪是齊大夫。
公孫無知對他很暴虐。
今譯 齊侯派連稱及管至父去戍守葵丘,他們在瓜熟的時候動身前往,齊襄公與他們約定說:“到明年瓜熟的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