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

關燈
首7,以大宮8之椽9歸為盧門10之椽。

     今注 1以:借。

     2諸侯:經所說的齊、蔡、衛、陳各國的軍隊。

     3報宋之戰:宋之戰在桓公十二年。

     4渠門:是鄭國都城的城門。

     5大逵:是鄭國的大路,路寬度能容九輛車并行。

     6東郊:鄭國都城的郊外。

     7牛首:在今河南省陳留縣西南十一裡有牛首城。

    今按《水經注》說:“叙沙水所迳有牛首亭。

    ” 8大宮:大音泰。

    大宮是鄭祖廟。

     9椽:音船。

    上承屋瓦的圓木。

     10盧門:宋城門。

     今譯 冬,宋國人借着諸侯的軍隊攻伐鄭國,用以報複桓公十二年的宋之戰。

    諸侯的軍隊焚燒鄭國都城的渠門,進軍到達寬大的車道,攻伐鄭國都城的東郊,占領牛首,并帶回鄭國大宮的椽木做宋國盧門的椽木。

    桓公十五年(公元前六九七年) 經十有五年春二月,天王使家父來求車。

     傳十五年春,天王使家父10來求車,非禮2也。

    諸侯不貢車服3,天子不私求财4。

     今注 1家父:是周天王的大夫。

     2非禮:不合于禮。

     3不貢車服:因為車及服皆由天子所賜,而不是諸侯可以上貢于天子的。

     4不私求财:諸侯有定規并經常貢獻,除此以外,天子不能向他們索取。

     今譯 十五年,春,周桓王派他的大夫家父來魯國要求貢車,這是不合禮的。

    因為諸侯不能向天子進貢車輛和衣服,天子不能自己向諸侯索取财物。

     經三月乙未,天王崩1。

     今注 1天王崩:天王即周桓王,共在位二十三年。

    此經無傳。

     今譯 三月乙未,周桓王崩逝。

     經夏四月己巳,葬齊僖公1。

     今注 1此經無傳。

     今譯 夏,四月己巳,安葬齊僖公。

     傳祭仲專1,鄭伯患之2,使其婿雍糾3殺之,将享諸郊4,雍姬5知之,謂其母曰:“父與夫孰親6?”其母曰:“人盡夫也,父一而已,胡可比7也。

    ”遂告祭仲曰:“雍氏舍其室8,而将享子于郊,吾惑之以告9。

    ”祭仲殺雍糾,屍諸周氏之汪10。

    公載以出11曰:“謀及婦人,宜其死也12。

    ” 今注 1祭仲專:鄭大夫祭仲很專權。

     2鄭伯患之:鄭伯是厲公;患之是以祭仲專權為患。

     3雍糾:是祭仲女婿的名字。

     4将享諸郊:在鄭都城郊外,享宴祭仲。

     5雍姬:祭仲之女,雍糾之妻。

    祭國是周公之後,故姬姓。

     6父與夫孰親:父親與丈夫誰比較與我親近。

     7胡可比:胡即何。

    何能相比較。

     8雍氏舍其室:雍氏指雍糾;舍其室指不在他的家中設宴。

     9吾惑之以告:我對這件事很疑心,所以将這件事告訴你。

     10屍諸周氏之汪:汪是水池,在鄭國都城中;周氏是鄭大夫;屍是動詞,将雍糾被殺的屍首陳列出來以示衆。

     11公載以出:厲公将雍糾的屍體擱在車上,同離鄭國。

     12謀及婦人,宜其死也:假若與婦人相計謀,他的死也是應當的。

     今譯 鄭國的大夫祭仲專權,鄭厲公憂患他的專權,便派祭仲的女婿雍糾去殺他。

    雍糾将要在都城的郊外享宴祭仲,雍糾的妻子知道了這件事,便去問她的母親說:“父親與丈夫誰跟我關系比較親近?”她的母親說:“任何男子都可能成為一個婦人的丈夫,但父親卻隻有一個而已,怎麼可以相比呢?”于是她告訴祭仲說:“雍糾不在家裡設宴請您,而将要在郊外設宴請您,我很疑惑,所以把它告訴您。

    ”祭仲便殺死雍糾,把他的屍體暴露在周氏的水池邊。

    鄭厲公用車子載了雍糾的屍體離開鄭國,說:“與婦人相計謀,他的死是應該的。

    ” 經五月,鄭伯突出奔蔡。

     傳夏,厲公1出奔蔡。

     今注 1厲公:鄭伯突。

     今譯 夏,鄭厲公出奔到蔡國。

     經鄭世子忽複歸于鄭。

     傳六月乙亥,昭公1入。

     今注 1昭公:經所言之鄭世子忽。

     今譯 六月乙亥,鄭昭公進入鄭國,恢複他的君位。

     經許叔入于許。

     傳許叔1入于許。

     今注 1許叔:許莊公弟。

    隐公十一年,鄭莊公所說:“若寡人得沒于地,天其以禮悔禍于許,無甯茲許公複奉其社稷。

    ”所以鄭莊公一死,許叔就入于許都城。

     今譯 許叔進入許國都城。

     經公會齊侯于艾。

     傳公會齊侯于艾,謀定許1也。

     今注 1謀定許:因為許叔進入許都,所以魯齊兩公想安定許國。

     今譯 魯桓公會見齊侯于艾,謀劃安定許國的辦法。

     經邾人、牟1人、葛2人來朝。

     今注 1牟:在今山東萊蕪縣東二十裡。

     2葛:在今河南省甯陵縣葛城,在汴水之南。

     今譯 邾人、牟人和葛人來魯國朝見。

     經秋九月,鄭伯突入于栎。

     傳秋,鄭伯因栎1人殺檀伯2,而遂居栎。

     今注 1栎:在今河南省禹縣,在新鄭縣西南九十裡。

     2檀伯:鄭國守栎的大夫。

     今譯 秋,鄭厲公利用栎人殺死檀伯,因而就居住在栎。

     經冬十有一月,公會宋公、衛侯、陳侯于袲,伐鄭。

     傳冬,會于袲1,謀伐鄭,将納厲公也,弗克而還2。

     今注 1袲:音移。

    宋地,在今安徽省宿縣。

    《後漢志》注:“袲一名荦。

    ” 2弗克而還:仗不能打勝,就各自回國。

     今譯 冬,魯桓公與宋公、衛侯、陳侯會見于袲,謀劃讨伐鄭國,目的是要把鄭厲公納歸鄭國。

    但是戰事沒有成功而各自回國。

     桓公十六年(公元前六九六年) 經十有六年春正月,公會宋公、蔡侯、衛侯于曹。

     傳十六年春正月,會于曹,謀伐鄭1也。

     今注 1謀伐鄭:因為去年冬,曾謀伐鄭,納厲公,但是不能成功,所以現在又讨論這件事。

     今譯 十六年,春,正月,魯桓公會見宋公、蔡侯、衛侯于曹,謀劃讨伐鄭國。

     經夏四月,公會宋公、衛侯、陳侯、蔡侯,伐鄭。

     傳夏,伐鄭1。

     今注 1夏,伐鄭:夏天各諸侯方實行伐鄭。

     今譯 夏,魯桓公會合宋公、衛侯、陳侯、蔡侯,共同讨伐鄭國。

     經秋七月,公至自伐鄭。

     傳秋七月,公至自伐鄭,以飲至之禮1也。

     今注 1以飲至之禮:《左傳·桓公二年》說:“凡公行,告于宗廟。

    反,行飲至舍爵策勳焉,禮也。

    ”飲至的禮節亦應當在廟,所以史官就記載在竹簡上。

     今譯 秋,七月,魯桓公讨伐鄭國以後回到魯國,舉行飲至的典禮。

     經冬,城向。

     傳冬,城向,書時1也。

     今注 1書時:因為不妨害農時,所以書時。

     今譯 冬,修築向邑的城牆,記載這件事表示它合于時宜。

     經十有一月,衛侯朔出奔齊。

     傳初,衛宣公烝于夷姜1,生急子。

    屬諸2右公子3,為之娶于齊而美,公取之,生壽及朔,屬壽于左公子4,夷姜缢5。

    宣姜6與公子朔構7急子,公使諸齊,使盜待諸莘8将殺之,壽子告之,使行9。

    不可,曰:“棄父之命,惡用子矣10,有無父之國則可也。

    ”及行,飲以酒,壽子載其旌以先11,盜殺之。

    急子至曰:“我之求也12,此何罪13?請殺我乎!”又殺之,二公子故怨惠公。

    十一月,左公子洩,右公子職14,立公子黔牟15,惠公16奔齊。

     今注 1烝于夷姜:在初民社會的時代,貴族是多妻制度,所以有媵娣制,由此而又發生了烝報制,這是兩件相連的制度。

    烝是在父親死後,除其生母外,皆可娶為己妻,所生的兒子,其地位亦同嫡子相等。

    至春秋時代,這種制度仍舊通行,但見于《左傳》所記載者隻有六、七條,皆出于政治原因而有所記載,其餘不發生政治問題的,而不見于記載的,想必不可勝數,其詳見我所著《中國古代社會史》。

    夷姜是宣公的庶母。

     2屬諸:托付給。

     3右公子:是右媵所生的兒子。

     4左公子:左媵所生的兒子。

     5夷姜缢:缢就是上吊自殺,是因為失寵。

    缢亦見桓公十三年“莫敖缢于荒穀”注。

     6宣姜:宣公先為急子所娶,而後又自娶的齊國女子。

     7構:用言語陷害。

     8莘:衛地,在今山東省莘縣北莘田故城。

    《水經注》說:“莘亭道阨限蹊要。

    自衛适齊之道也。

    ” 9使行:使他趕緊離開衛國。

     10棄父之命,惡用子矣:惡即安能。

    舍棄父親的命令,這種兒子做何用處? 11載其旌以先:旌是急子所用的旌旗,旗上繪有他所代表的标幟,就驅車先走。

     12我之求也:這是我所求的。

     13此何罪:此是指壽子:他有什麼罪要被殺? 14左公子洩,右公子職:左公子名洩,右公子名職。

     15黔牟:是宣公所庶出的公子。

     16惠公:經所寫的衛侯朔。

     今譯 起初,衛宣公娶他的庶母夷姜,生急子,把急子托付給右公子。

    後來衛宣公為急子娶一位齊國的女子,因為她長得美,宣公便自己娶了她,生壽及朔兩人。

    把壽托付給左公子。

    夷姜因為失寵上吊自殺了。

    宣姜和公子朔陷害急子,宣公就派急子到齊國去。

    另外派一名惡盜在莘的地方等候,要把急子殺害。

    壽子知道這個陰謀,就告訴急子,要他趕緊離開衛國。

    急子不肯那麼做,說:“舍棄父親的命令,這種兒子做何用處?若是世界上有無父的國家,才可以那麼做呢!”等到他要出發去齊國時,壽子用酒為他餞行,讓急子喝醉,自己載着急子的旌旗先走,惡盜就把他殺了。

    等到急子趕到說:“要死的是我呀!他有什麼罪呢?請殺了我吧!”惡盜便又把他殺死。

    因此左、右兩公子怨恨衛惠公(公子朔)。

    十一月,左公子洩和右公子職立公子黔牟為國君,惠公出奔到齊國。

     桓公十七年(公元前六九五年) 經十有七年春,正月丙辰,公會齊侯、紀侯盟于黃。

     傳十七年春,盟于黃1,平齊、紀,且謀衛2,故也。

     今注 1黃:《欽定春秋傳說彙纂》說:博興左近有黃山,黃阜,黃大約在附近。

     2謀衛:因為衛國把惠公驅逐出來。

     今譯 十七年,春,魯桓公與齊侯及紀侯會盟于黃,使齊國與紀國講和,并且為了謀劃衛國的事。

     經二月丙午,公會邾儀父,盟于趡。

     傳及邾儀父盟于趡1,尋蔑之盟2也。

     今注 1趡:魯地,在今山東省泗水縣與鄒縣之間。

     2蔑之盟:在隐公元年。

     今譯 魯桓公及邾儀父會盟于趡,為的是重申隐公元年在蔑地的盟約。

     經夏五月丙午,及齊師戰于奚。

     傳夏,及齊師戰于奚1,疆事2也。

    于是齊人侵魯疆,疆吏3來告。

    公曰:“疆埸之事4,慎守其一5,而備其不虞6,姑盡所備7焉。

    事至而戰8,又何谒9焉?” 今注 1奚:魯地,在今山東省滕縣南、奚公山下有奚水。

    《水經注》:“夏車正,奚仲之國也。

    山下有奚仲冡。

    ” 2疆事:争疆界的事。

     3疆吏:守疆界的官吏。

     4疆埸之事:指疆界的事情。

     5慎守其一:對于一國的事情要謹慎守備,無使人來侵我。

     6不虞:不是意料中的事。

     7姑盡所備:暫且盡己力以防備。

     8事至而戰:意外的事發生,立刻就作戰。

     9又何谒:又何必來見我請命。

     今譯 夏,魯國軍隊與齊國軍隊交戰于奚,為了争疆界的緣故。

    在那時,齊國人侵略魯國的邊疆,守疆的官吏來報告,魯桓公對他說:“疆界的事情,是你所要謹慎守備的,不要使人來侵犯,而且要時時防備意外的事故。

    平時暫且盡你所能去防備,一旦意外的事故發生了,就要為保衛邊疆而戰,又何必來谒見請命呢?” 經六月丁醜,蔡侯封人卒。

     傳蔡桓侯1卒,蔡人召蔡季2于陳。

     今注 1蔡桓侯:經說的蔡侯封人。

     2蔡季:是桓侯的弟弟。

    桓侯無子,故蔡人歡迎蔡季而立之。

     今譯 蔡桓侯逝世。

    蔡國人召請在陳國的蔡季回國。

     經秋八月,蔡季自陳歸于蔡。

     傳秋,蔡季自陳歸于蔡,蔡人嘉之1也。

     今注 1蔡人嘉之:因為蔡人歡迎他,所以以字告魯國。

     今譯 秋,蔡季從陳國回到蔡國,蔡國人很歡迎他。

     經經癸巳,葬蔡桓侯1。

     今注 1此經無傳。

     今譯 癸巳,安葬蔡桓侯。

     經及宋人、衛人伐邾。

     傳伐邾,宋志1也。

     今注 1宋志:因為邾與宋兩國争疆界,而魯國聽從宋國的要求,遂違背趡之盟而伐邾。

     今譯 魯國違背盟約讨伐邾國,這是因為聽從了宋國的請求。

     經冬十月朔,日有食之。

     傳冬十月朔,日有食之,不書日,官失之1也。

    天子有日官,諸侯有日禦2,日官居卿3以日4,禮也。

    日禦不失日5,以授百官于朝6。

     今注 1官失之:是官記載的錯誤。

     2天子有日官,諸侯有日禦:日官與日禦這兩種官,皆是管理天象的。

     3居卿:等于卿的地位。

     4日:音底,等于平。

    日即平曆數。

     5日禦不失日:諸侯的日禦也不失落曆書。

     6授百官于朝:交給諸侯的百官,公布于朝廷。

     今譯 冬,十月朔日,發生日食,沒有記載日子的幹支,因為官員的記載錯失。

    天子有日官,諸侯有日禦。

    日官雖不是六卿之一但地位等于卿,用這個職位平制曆數,是合于禮的。

    諸侯的日禦不失落日官所制的曆書,用以授給百官,公布于朝廷。

     傳初,鄭伯1将以高渠彌2為卿,昭公惡之3,固谏不聽4,昭公立,懼其殺己也。

    辛卯,弑昭公而立公子亹5,君子謂昭公知所惡6矣。

    公子達7曰:“高伯8其為戮乎?複惡已甚9矣!” 今注 1鄭伯:新近卒的鄭莊公。

     2高渠彌:鄭大夫。

     3昭公惡之:昭公是公子忽。

    惡之是厭惡高渠彌。

     4固谏不聽:堅持谏诤,不為接受。

     5公子亹:昭公弟,亹音尾。

     6君子謂昭公知所惡:此言亦見《韓非子》。

    所以劉師培遂據此力駁《左傳》中所有“君子曰”皆為劉歆所加的說法。

     7公子達:魯大夫,《韓非子》作公子圉。

     8高伯:高渠彌。

     9複惡已甚:複是報複。

    此指高渠彌報複的手段太過分。

     今譯 起初,鄭莊公将以高渠彌做卿,鄭昭公厭惡高渠彌,堅持谏诤,莊公不肯聽從。

    等到昭公立為國君,高渠彌畏懼昭公會殺他,就在辛卯那天,弑昭公,而立公子亹為國君。

    君子說,昭公深知自己所厭惡的人。

    魯國大夫公子達說:“高渠彌将來被殺是應該的。

    他報複昭公對他的厭惡實已太過分了。

    ” 桓公十八年(公元前六九四年) 經十有八年春王正月,公會齊侯于泺,公與夫人姜氏遂如齊。

     傳十八年春,公将有行1,遂與姜氏如齊2。

    申3曰:“女有家,男有室,無相渎4也,謂之有禮5,易此必敗。

    ”公會齊侯于泺6,遂及文姜如齊,齊侯通焉7,公谪之8,以告9。

     今注 1公将有行:桓公将出國。

     2如齊:如是往。

    往齊國的意思。

     3申:魯大夫。

     4無相渎:不要相互違背。

     5謂之有禮:如此則很合于傳統。

     6泺:音洛。

    泺水在今山東省曆城縣西北入濟水。

     7齊侯通焉:服虔說:旁淫曰通。

     8公谪之:桓公譴責她。

     9以告:文姜告訴齊襄公。

     今譯 十八年,春,魯桓公将出國,于是與夫人姜氏一起往齊國去。

    申說:“女子有夫家,男子有妻室,不互相違背,才叫作有禮。

    若改變了這個原則,必定要失敗的。

    ”桓公與齊侯會見于泺水,然後就與文姜一起到齊國都城。

    齊侯與文姜通奸,桓公譴責她,她就告訴齊侯。

     經夏四月丙子,公薨于齊。

     傳夏四月丙子,享公1,使公子彭生2乘公3,公薨于車4。

     今注 1享公:齊襄公為魯桓公設享宴的禮。

     2彭生:齊大夫。

     3乘公:為魯侯禦車。

     4公薨于車:彭生多力,拉公幹(脅也),而殺桓公。

     今譯 夏,四月丙子,齊侯設宴款待桓公,派公子彭生為桓公駕車,桓公薨逝在車上。

     經丁酉,公之喪至自齊1。

     今注 1此經無傳。

     今譯 丁酉,桓公的靈柩被從齊國送回魯國。

     傳魯人告于齊曰:“寡君畏君之威1,不敢甯居2,來修舊好,禮成而不反,無所歸咎3,惡于諸侯4,請以彭生除之5。

    ”齊人殺彭生6。

     今注 1寡君畏君之威:我們的國君畏懼齊國國君的威嚴。

     2不敢甯居:不敢安甯地居住在魯國。

     3禮成而不反,無所歸咎:他已經到了齊國行禮,而不回到魯國,不知道應當歸罪何人。

     4惡于諸侯:這種恥辱的壞聲名,使各國諸侯全知道。

     5請以彭生除之:請用彭生除去恥辱的壞聲名。

     6齊人殺彭生:魯史沒有寫在竹簡上,第一是因為彭生隻是齊大夫,照例大夫被殺,不書在竹簡上;第二是因為魯國認為牽連到桓公之死。

     今譯 魯國人通告齊國說:“我國的國君畏懼您齊君的威望,不敢安甯地居住在我國内,而來齊國修續兩國舊有的和好,行禮完畢而不能返魯國。

    我們不知道應該歸罪于誰,這種恥辱的壞聲名,諸侯全都知道了。

    請用彭生來雪除我國這種恥辱。

    ”齊國人就殺了彭生。

     經秋七月。

     傳秋,齊侯師1于首止2,子亹會之,高渠彌相3。

    七月,戊戌,齊人殺子亹,而4高渠彌。

    祭仲逆鄭子于陳5,而立之。

    是行也,祭仲知之,故稱疾不往6。

    人曰:“祭仲以知免7。

    ”仲曰:“信也8。

    ” 今注 1師:率領軍隊。

     2首止:衛地,在今河南省睢縣東南首鄉。

    《欽定春秋傳說彙纂》以為此地屬宋,而非如杜預所說的屬衛。

     3相:相禮。

     4:是車裂,為刑罰的一種。

     5逆鄭子于陳:鄭子是昭公之弟子儀。

    往陳國去迎接昭公的弟弟子儀。

     6稱疾不往:自稱有病,不往相禮。

     7以知免:知音智,與祭仲“知之”的知音不同。

    用聰明而免除了殺身的禍害。

     8信也:說得很對。

     今譯 秋,齊侯率領軍隊駐在首止。

    鄭國的子亹與齊侯會見,高渠彌同去相禮。

    七月戊戌,齊國人殺死了子亹,而車裂高渠彌。

    鄭大夫祭仲到陳國迎接昭公的弟弟子儀,而立他為國君。

    這次子亹去會齊侯,祭仲知道齊侯的目的,所以自稱有病,不肯同往相禮。

    有人說:“祭仲因他的聰明而免除了殺身之禍。

    ”祭仲說:“說得很對。

    ” 經冬十有二月,己醜,葬我君桓公1。

     今注 1葬我君桓公:距離桓公之被害,已經九個月,葬得甚為遲緩。

    此經無傳。

     今譯 冬,十二月己醜,安葬我魯國的國君桓公。

     經周公1欲弑莊王2而立王子克3,辛伯4告王,遂與王殺周公黑肩。

    王子克奔燕5。

    初,子儀有寵于桓王,桓王屬諸6周公。

    辛伯谏曰:“并後7,匹嫡8,兩政9,耦國10,亂之本也。

    ”周公弗從,故及11。

     今注 1周公:名黑肩,是王卿士。

     2莊王:是桓王太子。

     3王子克:是莊王弟子儀。

     4辛伯:周大夫。

     5燕:是姬姓伯爵,周武王封召公奭于燕,在今北京市。

     6屬諸:托付給。

     7并後:妾如後。

     8匹嫡:庶同嫡一樣。

     9兩政:王引之說:“正與政相通,兩政者,寵臣之權與正卿相敵也。

    ”而認為杜注的兩政為臣擅命是不對的。

     10耦國:大都與都城相同。

     11故及:所以及于禍難被殺。

     今譯 周公黑肩想弑周莊王而立王子克。

    辛伯把消息告訴莊王,于是就與莊王殺死周公黑肩,而王子克出奔到燕國。

    起初,子儀(王子克)得到周桓王的寵愛,把他托付給周公,辛伯曾勸谏周公說:“妾與後并位,庶子與嫡子匹敵,權臣與卿士争政權,大都與國都一般大,這都是亂事的本源。

    ”周公不聽他的話,所以及難被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