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

關燈
侯及栾共叔。

     經三年春正月,公會齊侯于嬴。

     傳會于嬴1,成昏2于齊也。

     今注 1嬴:在今山東省泰安縣東南五十裡。

     2成昏:聘娶齊女為桓公夫人。

     今譯 魯桓公與齊侯會見于嬴,和齊侯訂成婚約。

     經夏,齊侯、衛侯胥命于蒲。

     傳夏,齊侯、衛侯胥命1于蒲2,不盟也。

     今注 1胥命:隻是申明約言,而不歃血。

     2蒲:是衛地,在今河南省長垣縣故蒲城。

     今譯 夏,齊侯與衛侯在蒲互申約言,沒有歃血盟誓。

     經六月,公會杞侯于郕。

     傳公會杞侯于郕,杞求成1也。

     今注 1求成:求和平。

     今譯 魯桓公會見杞侯于郕,因杞侯請求和平。

     經秋七月壬辰朔,日有食之,既1。

     今注 1既:完全看不到。

    此經無傳。

     今譯 秋,七月,壬辰朔,日食,太陽完全看不到。

     經公子翚如齊逆女。

    九月,齊侯送姜氏于,公會齊侯于,夫人姜氏至自齊。

     傳秋,公子翚如齊逆女1,修先君之好2,故曰公子。

    齊侯送姜氏于,非禮也。

    凡公女嫁于敵國3,姊妹則上卿送之,以禮于先君4;公子則下卿送之,于大國,雖公子亦上卿送之;于天子,則諸卿5皆行,公不自送;于小國,則上大夫送之。

     今注 1逆女:迎接來嫁之女。

     2修先君之好:《禮記·昏儀》說:“合二姓之好。

    ”先君遂代表女姓,故曰“修先君之好”。

     3敵國:同等的國家。

     4禮于先君:尊禮姐妹的父親。

     5諸卿:各卿士。

     今譯 秋,魯大夫公子翚到齊國迎接來嫁的小姐。

    名義上是修先君的和好,所以稱說“公子”。

    齊侯送姜氏出嫁,是不合禮的。

    凡是公國的女兒嫁到同等的國家,公的姊妹則由上卿送嫁,以表示尊禮于她們的父親,公的女兒則由下卿送嫁。

    對于大國,雖是公的女兒,也由上卿送嫁。

    對于天子,則各位卿士都出動,公不自己送嫁。

    對于小國,則由上大夫送嫁。

     經冬,齊侯使其弟年來聘。

     傳冬,齊仲年來聘,緻夫人1也。

     今注 1緻夫人:為的是表示送至文姜。

     今譯 冬,齊侯的弟弟仲年來魯國聘問,為了桓公夫人的緣故來緻殷勤的問候。

     經有年1。

     今注 1有年:五谷皆熟為有年。

    此經無傳。

     今譯 今年五谷都熟。

     傳芮伯萬1之母芮姜,惡芮伯之多寵人2也,故逐之,出居于魏3。

     今注 1芮伯萬:芮是姬姓,在今陝西省朝邑縣有芮故城,在黃河西岸。

    伯是伯爵,名萬。

     2多寵人:很多寵愛的人。

     3魏:姬姓,在今山西省芮城縣河北故城。

     今譯 芮伯萬的母親芮姜,不喜歡芮伯有很多寵愛的人,所以驅逐他。

    芮伯隻好離開,去住在魏國。

     桓公四年(公元前七○八年) 經四年春正月,公狩于郎。

     傳四年春正月,公狩于郎,書時禮1也。

     今注 1書時禮:周之春天等于夏曆的冬天,這種狩獵不妨害農時,所以稱為合禮。

     今譯 四年,春,正月,魯桓公狩獵于郎,記載狩獵的時間,是合于禮的。

     經夏,天王使宰渠伯糾來聘。

     傳夏,周宰渠伯糾1來聘,父在,故名2。

     今注 1渠伯糾:渠是氏,伯糾是名,其父為宰而以其子攝位出聘,所以書于竹簡,以示譏諷。

     2父在故名:因為他是攝父位,所以竹簡稱他的名字。

     今譯 夏,周王的宰渠伯糾來魯國聘問。

    因他的父親尚在,所以寫了他的名字。

     傳秋,秦師侵芮敗焉,小之1也。

     今注 1小之:秦以芮軍隊為少,故輕之,遂為芮所敗。

     今譯 秋,秦國軍隊侵略芮國,結果失敗,因為秦國小看了芮國的力量。

     傳冬,王師秦師圍魏,執芮伯以歸1。

     今注 1執芮伯以歸:蓋欲納芮伯于其國。

     今譯 冬,周王的軍隊及秦國的軍隊包圍魏國,捉着芮伯而回。

     别注 按:《臧琳經義雜記》之《公》《穀》不具四時條下:“初學記文部引劉歆《七略》曰:‘春秋兩家文,或具四時,或不于古文無事不必具四時。

    ’按:春秋兩家,謂今文《公羊》《穀梁》也,古文謂《左氏春秋》也。

    或不當句,不讀為否,不必具四時,不衍字也。

    謂《公》《穀》之經,或有不具四時,《左氏春秋》雖無事必具也。

    ” 桓公五年(公元前七○七年) 經五年春正月,甲戌,己醜,陳侯鮑卒。

     傳五年春正月,甲戌己醜1,陳侯鮑2卒,再赴3也。

    于是陳亂,文公子佗4殺大子免5而代之。

    公疾病6,而亂作,國人分散,故再赴。

     今注 1甲戌己醜:甲戌是首次赴的日期,己醜是再赴的日期。

     2陳侯鮑:魯侯未予同盟,照例不寫名字,而這次寫名者,因為陳國的兩次赴告皆稱名字。

     3再赴:所以有兩個日期。

     4公子佗:是桓公之弟五父。

     5大子免:桓公太子。

     6疾病:鄭元《論語》注,病謂疾困也。

    按:《白虎通·巡狩》篇:傳曰:“甲戌之日亡,己醜之日死,而得有狂易之病蜚亡而死由不絕也。

    ” 今譯 五年,春,正月,甲戌和己醜,陳國兩次來赴告陳侯鮑死了。

    于是,陳國發生内亂,陳桓公的弟弟文公子佗殺死太子免而自己代為國君。

    陳桓公病危而亂事發生,陳國人分散,所以再來赴告一次。

     經夏,齊侯、鄭伯如紀。

     傳夏,齊侯、鄭伯朝于紀,欲以襲之1,紀人知之2。

     今注 1欲以襲之:不明着宣戰曰襲。

     2紀人知之:紀人已經暗中知道,所以戒備來告魯國。

    此乃魯國史書所書齊鄭襲紀的緣故。

     今譯 夏,齊侯與鄭侯到紀國朝見,想乘機偷襲紀國。

    紀國人暗中知道了,而求援于魯國,所以魯國的史書記載了這件事。

     經天王使仍叔之子來聘。

     今譯 周桓王派仍叔的兒子來魯國聘問。

    此經無傳。

     經葬陳桓公1。

     今注 1陳桓公:陳侯鮑。

    此經無傳。

     今譯 安葬陳桓公。

     經城祝丘1。

     今注 1祝丘:在今山東省臨沂縣東南五十裡,即邱城。

    此經無傳。

     今譯 修築祝丘的城牆。

     傳王奪鄭伯政1,鄭伯不朝。

     今注 1王奪鄭伯政:自從鄭武公、莊公為周平王卿士,鄭國時常參與周王的政策,後來周王又分鄭權予虢公林父,所以說王奪鄭伯政。

    按:周自立國以後,就始是兄弟共權制度,如周公為太宰,康叔為司寇,聃季為司空,見于定公四年的記載,皆為王室的卿士。

    又如,《尚書·顧命》篇列舉“保奭、芮伯、彤伯、畢公、衛侯、毛公”,皆足證。

     今譯 周桓王奪掉鄭莊公參與王政的權力,所以鄭莊公不朝見周王。

     經秋,蔡人、衛人、陳人從王伐鄭。

     傳秋,王以諸侯伐鄭,鄭伯禦之,王為中軍1,虢公林父将2右軍,蔡人衛人屬焉;周公黑肩将左軍3,陳人屬焉。

    鄭子元4請為左拒5,以當6蔡人衛人;為右拒7,以當陳人,曰:“陳亂,民莫有鬥心,若先犯之8,必奔;王卒顧之9,必亂;蔡衛不枝10,固将先奔。

    既而萃11于王卒,可以集事12。

    ”從之。

    曼伯13為右拒,祭仲足14為左拒,原繁、高渠彌15以中軍奉公,為魚麗之陳16,先偏後伍,伍承彌縫17,戰于葛18。

    命二拒曰:“旝動而鼓19。

    ”蔡、衛、陳皆奔,王卒亂。

    鄭師合以攻之20,王卒大敗,祝聃21射王中肩,王亦能軍22,祝聃請從之23。

    公曰:“君子不欲多上人24,況敢陵25天子乎?苟自救也,社稷無隕,多矣26!”夜,鄭伯使祭足勞王,且問左右27。

     今注 1王為中軍:王親率領中軍。

     2将:率領。

     3周公黑肩将左軍:周公黑肩即周桓公,為王卿士,率領左軍。

     4子元:杜注為鄭公子。

    顧炎武則謂為鄭厲公。

     5左拒:等于左軍,專以抵抗周王的右拒。

     6當:同擋。

     7右拒:等于右軍,以抵抗周王的左軍。

     8若先犯之:要先去攻打他。

     9王卒顧之:王率領的軍隊看見。

     10不枝:中軍及左軍既敗,右軍也沒辦法支持。

     11萃:聚。

     12集事:成事。

     13曼伯:鄭大夫檀伯。

    曼音萬。

     14祭仲足:祭仲,鄭大夫。

     15原繁、高渠彌:二人皆鄭大夫。

     16魚麗之陳:陳音陣。

    陣名。

     17先偏後伍,伍承彌縫:司馬法,二十五乘為偏,五人為伍。

    車居前而步卒居後,步兵當車的空隙之處,使兩車中間無缺縫。

     18葛:鄭地,今河南省長葛縣北十二裡有故城。

     19旝動而鼓:賈逵以旝為發石,一曰飛石。

    鼓即鳴鼓。

     20鄭師合以攻之:鄭軍全體進攻。

     21祝聃:鄭大夫。

     22王亦能軍:王引之說:“亦當為不字,形相似而誤,此言王之餘師不複能成軍耳。

    ” 23請從之:請求追逐。

     24君子不欲多上人:君子不願意多在人上。

     25陵:欺淩。

     26社稷無隕,多矣:不使社稷墜落,就甚滿意了。

     27左右:周王的群臣。

     今譯 秋天,周桓王用諸侯的軍隊讨伐鄭國。

    鄭莊公抵禦。

    周桓王親自率領中軍,虢公林父率領右軍,蔡國人及衛國人隸屬于他。

    周公黑肩率領左軍,陳國人隸屬于他。

    鄭國的子元請求組成左拒以抵擋蔡人和衛人,組成右拒以抵擋陳人,他說:“陳國剛發生亂事,人民沒有戰鬥的心意,若是先攻擊他們,他們必定逃奔;周王率領的軍隊看見了,必定發生紛亂;蔡人和衛人不能互相支持,固然将會先逃奔。

    然後我們集中力量攻擊周王率領的軍隊,這樣便可以成功。

    ”鄭莊公依照他的話去做。

    由曼伯率領右拒,祭仲足率領左拒,原繁和高渠彌奉鄭莊公率領中軍,排成魚麗的陣式。

    前面安排二十五輛戰車,接着是步卒,五人一排,排在兩車間空隙的地方,形成不能中斷的陣式。

    交戰于葛。

    命令二拒說:“飛石一動就打起戰鼓。

    ”蔡、衛、陳三國人都逃奔。

    周王的軍隊大亂,鄭國軍隊合力攻擊,周王的軍隊大敗。

    祝聃射中周王的肩部,周王的餘軍不再能成軍。

    祝聃請求追逐,鄭莊公說:“君子不願意多在人之上,何況敢欺淩天子嗎?假如能夠自救,不使社稷墜落,已經很夠了。

    ”夜裡,鄭莊公派祭足慰勞周王,并且慰問他左右的人。

     傳仍叔1之子,弱也。

     今注 1仍叔:天子之大夫。

    其經見第三。

     今譯 仍叔的兒子,還是一位幼弱的童子。

     經大雩。

     傳秋,大雩1,書不時2也。

    凡祀,啟蟄而郊3,龍見而雩4,始殺而嘗5,閉蟄而烝6,過則書7。

     今注 1大雩:雩音于,一種祭祀的名稱。

     2書不時:書寫以表示祭祀的不是時候。

     3啟蟄而郊:啟蟄是夏正建寅之月。

    郊是祭天。

     4龍見而雩:龍見是建巳之月。

    雩是求雨。

     5始殺而嘗:始殺是建酉之月,谷方熟,嘗以祭祖先。

     6閉蟄而烝:閉蟄是建亥之月。

    烝亦祭祖先之名。

     7過則書:時間不對,就寫在竹簡上。

     今譯 秋,舉行大雩的祭典。

    經上記載這件事的不合時宜。

    凡是祭祀,啟蟄時舉行郊祭,龍見時舉行雩祭,始殺時舉行嘗祭,閉蟄時舉行烝祭。

    過時舉行就記載,表示時間不對。

     經螽1。

     今注 1螽:音終。

    蝗蟲類,因為為災,所以寫到竹簡上。

     今譯 發生螽災。

     經冬,州公如曹。

     傳冬,淳于公1如曹,度其國危2,遂不複3。

     今注 1淳于公:淳于即州國。

    州是姜姓。

    在今山東省安邱縣東北三十裡有淳于城。

     2度其國危:測度他的國很危險。

     3遂不複:就不再回到本國。

     今譯 冬,淳于公到曹國,測度他的國将有危難,就不再回國。

     桓公六年(公元前七○六年) 經六年春正月,寔來。

     傳六年春,自曹來朝,書曰“寔來1”,不複其國2也。

     今注 1寔來:寔等于實,就住在魯國。

     2不複其國:不再回到州國。

     今譯 六年,春,淳于公從曹國到魯國來朝見。

    經上記載“寔來”,表示他實在是來住在魯國,不再回到他的國家。

     傳楚1武王侵随2,使薳章3求成4焉。

    軍于瑕5以待之6,随人使少師7董成8。

    鬬伯比9言于楚子曰:“吾不得志于漢東10也,我則使然11。

    我張吾三軍而被12吾甲兵,以武臨之13。

    彼則懼而協以謀我14,故難間15也。

    漢東之國,随為大,随張,必棄小國16。

    小國離17,楚之利也;少師侈18,請羸師以張之19。

    ”熊率且比20曰:“季梁21在,何益?”鬬伯比曰:“以為後圖,少師得其君22。

    ”王毀軍而納少師23,少師歸,請追楚師,随侯将許之。

    季梁止之曰:“天方授楚24,楚之羸,其誘我也,君何急焉?臣聞小之能敵大也,小道大淫25。

    所謂道,忠于民,而信于神也。

    上思利民忠26也,祝史正辭信27也。

    今民餒28而君逞欲29,祝史矯舉以祭30,臣不知其可也。

    ”公曰:“吾牲牷肥腯31,粢盛豐備32;何則不信?”對曰:“夫民,神之主也,是以聖王先成民33,而後緻力于神34,故奉牲以告曰:‘博碩肥腯35。

    ’謂民力之普存36也,謂其畜之碩大蕃滋37也,謂其不疾瘯蠡38也;謂其備腯鹹有39也。

    奉盛40以告曰:‘絜粢豐盛。

    ’謂其三時不害41,而民和年豐42也。

    奉酒醴43以告曰:‘嘉栗旨酒44。

    ’謂其上下皆有嘉德而無違心45也;所謂馨香無讒慝46也,故務其三時47,修其五教48,親其九族49,以緻其禋祀50,于是乎民和而神降之福。

    故動則有成51,今民各有心52,而鬼神乏主53,君雖獨豐54,其何福之有?君姑修政而親兄弟之國55,庶免于難56。

    ”随侯懼而修政,楚不敢伐。

     今注 1楚:是芈姓,春秋稱為子爵,但楚自己稱王,他是祝融八姓之一。

    最初據丹陽,在今湖北省秭歸縣東七裡。

    至楚文王時,遷都于郢,在今湖北省江陵縣北十裡紀南城。

     2随:姬姓,後為楚所滅,在今湖北省随縣南有古随城。

     3薳章:楚大夫。

     4求成:求和平。

     5瑕:随地。

     6以待之:以等候薳章。

     7少師:随大夫。

     8董成:辦理和平的交涉。

     9鬬伯比:楚大夫,是令尹子文的父親。

     10漢東:漢水以東。

     11我則使然:是我的政策使其如此。

     12被:裝備。

     13以武臨之:用武力來威脅他們。

     14協以謀我:聯合起來算計我。

     15故難間:所以不易離間他們。

     16随張,必棄小國:随國自己以為侈大,必定舍棄四圍小國。

     17小國離:小國要離棄。

     18少師侈:少師很侈大。

     19請羸師以張之:請削弱我們的軍隊,以使少師自我張大其心。

     20熊率且比:楚大夫。

    率音律。

     21季梁:随賢臣。

     22少師得其君:少師很得随侯的信任。

     23王毀軍而納少師:王削減軍隊然後迎接少師。

     24天方授楚:天正授楚以天命。

     25小道大淫:小國很合道理而大國卻淫亂。

     26上思利民忠:在上的人想使民有利,就合于忠道。

     27祝史正辭信:廟祝及史官祝告的辭很合于正派,就叫作誠信。

     28民餒:民饑餓。

     29君逞欲:人君逞快他的私欲。

     30矯舉以祭:虛言辭在祭祀的時候。

     31牲牷肥腯:牲牷(音全)是純顔色的牛羊豕。

    腯同肥。

     32粢盛豐備:盛在祭器中的糧食完備而豐盛。

     33先成民:先造福他的人民。

     34緻力于神:專力對神。

     35博碩肥腯:廣大而肥壯。

     36民力之普存:人民的力量普遍地存在。

     37碩大蕃滋:壯大并且生産很茂盛。

     38不疾瘯蠡:皮毛并沒有皮膚病。

     39備腯鹹有:各種條件都具備了。

     40奉盛:裝着食品的祭器。

     41三時不害:三時即春、夏、秋。

    不害是對食物皆沒有妨害。

     42民和年豐:人民和善,因此各種谷類也豐收。

     43奉酒醴:奉音捧。

    酒醴即酒。

     44嘉栗旨酒:恭敬地敬獻美酒。

     45無違心:不存有邪心。

     46馨香無讒慝:酒味可遠聞,足證人心并無邪僻。

     47務其三時:在春、夏、秋三時皆盡力。

     48修其五教:修即修整。

    五教即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

     49親其九族:親近他的九族。

    九族是由高祖到玄孫各成一族,此據鄭康成說法,與杜預釋九族不同。

     50禋祀:禋音因。

    潔淨的祭祀為禋祀。

     51動則有成:凡有舉動皆能成功。

     52民各有心:因為饑馑,所以人各有心。

     53鬼神乏主:因為民是神的主,所以鬼神就沒有主人。

     54雖獨豐:雖然獨自豐足。

     55親兄弟之國:所謂親近九族。

     56庶免于難:庶幾可以免于患難。

     今譯 楚武王侵略随國,楚國大夫派薳章去要求随軍投降,親自駐軍在瑕等待。

    随國派少師辦理和平的交涉。

    楚大夫鬬伯比對楚王說:“我國不能得志于漢水以東,是我的政策使其如此。

    我擴張我國的三軍,而裝備我國的甲兵,用武力威臨他們,他們因為畏懼而聯合起來算計我,所以不容易離間他們。

    漢水以東的國家,以随國最大,随國誇張自己的力量,必定舍棄其他小國,小國離心,符合楚國的利益。

    随國的少師很自大,請削弱我們的軍隊,以使少師張大他的野心。

    ”熊率且比說:“随國有賢臣季梁在,這樣做有什麼益處呢?”鬬伯比說:“季梁的意見随侯總認為是末後的不急之務,而少師正得着他國君的信任哩!”楚王削弱了軍隊,然後迎接少師。

    少師回到随國,請求追逐楚國的軍隊,随侯将要準許他,季梁阻止說:“天正要把命授給楚國,楚國的羸弱,是他誘騙我國的,您為什麼這樣着急呢?臣聽說小國所以能敵得過大國,是因為小國有道而大國淫亂。

    所謂道,就是忠于人民而信于神。

    在上的人想造福人民,就是忠;廟祝史官的言辭正直,就是信。

    現在人民饑餓而國君隻想逞他的私欲,廟祝和史官用虛僞的言辭祭祀,臣不知道像這種情形是可以成功的。

    ”随侯說:“我的牲畜毛色純而身體肥,盛在祭器裡的黍稷豐美而完備,為什麼不算誠信呢?”季梁回答說:“人民是鬼神的主人,因此聖王先造福人民然後專力對神。

    所以奉獻牲畜而祝告說:‘廣大而肥壯。

    ’這表示人民的财力普遍存在,表示他的牲畜壯大而生産蕃滋,表示他的牲畜皮毛沒有癬疥,表示他各種條件都具備了。

    奉獻裝着黍稷的祭器而祝告說:‘黍稷潔淨而豐盛。

    ’這表示春夏秋三時都沒有災害,而人民和洽,年歲豐收。

    奉獻酒醴而祝告說:‘恭敬地敬獻美酒。

    ’這表示他的國家上下都有嘉善的德行,而不存邪心。

    所謂酒香可以遠聞,足證人心沒有邪僻。

    所以,春夏秋三時都勤力工作,修整五教,親愛九族,以緻獻潔淨的祭祀。

    像這樣,人民和洽而神祇降福給他,因此有所行動則能成功。

    現在人民各懷異心,而鬼神沒有主人,國君雖然自己很豐足,他有什麼幸福呢?您姑且修明政治,而親近兄弟之國,庶幾可以免于患難。

    ”随侯畏懼而修明政治,楚國便不敢攻伐。

     經夏,四月,公會紀侯于成。

     傳夏,會于成1,紀來谘謀齊難2也。

     今注 1成:魯地。

    今山東省甯陽縣東北九十裡有故城址,就是古成城。

     2來谘謀齊難:紀被齊威脅,有被齊滅的可能,故與魯商議。

     今譯 夏,魯桓公會見紀侯于成邑。

    紀侯來咨詢謀劃應付齊國的威脅。

     傳北戎1伐齊,齊使乞師于鄭2,鄭大子3忽帥師救齊。

    六月,大敗戎師,獲其二帥大良、少良4,甲首三百5,以獻于齊。

    于是諸侯之大夫戍齊,齊人饋之饩6,使魯為其班7,後鄭8。

    鄭忽以其有功也,怒,故有郎之師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