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
關燈
小
中
大
桓公
桓公元年(公元前七一一年)
經元年春王正月,公即位。
傳元年春,公1即位2,修好于鄭,鄭人請複祀周公,卒易祊田3,公許之。
今注 1公:指桓公;名軌,為惠公的兒子,隐公的弟弟,母仲子。
谥法,辟土服遠曰桓。
《史記·魯世家》說他名允。
2即位:行即位的典禮。
3卒易祊田:此事已見隐公八年。
今譯 元年,春,桓公行即位典禮。
桓公即位後,修治魯國與鄭國的和好,鄭人請求恢複周公的祭祀,完成祊田的交換,桓公允許了。
經三月,公會鄭伯于垂,鄭伯以璧假許田。
傳三月,鄭伯以璧假許田1,為周公祊故也。
今注 1以璧假許田:璧是玉璧。
用璧來假借許田。
今譯 三月,鄭伯用玉璧來假借許田,為的是交換祭周公的祊田。
經夏四月丁未,公及鄭伯盟于越。
傳夏四月丁未,公及鄭伯盟于越1,結祊成也2。
盟曰:“渝盟無享國3。
” 今注 1越:經所雲之垂,一名犬邱,在今山東省曹縣北三十裡。
而越在垂左近。
2結祊成也:為的是完結用許田與祊相換的事件。
3渝盟無享國:這是盟辭。
若變易此盟,就不許享有國家。
今譯 夏,四月,丁未,桓公與鄭伯盟誓于越,以完成許田與祊田交換的事件。
盟辭說:“若是變易了這個盟誓,就不能享有國家。
” 經秋,大水。
傳秋,大水,凡平原出水為大水1。
今注 1凡平原出水為大水:廣平之地出水,并非泉水湧出,則為大水。
今譯 秋,發生大水。
凡是廣平的地上出水彌漫,就叫作“大水”。
經冬十月1。
今注 1此經隻剩三字,後人遂有種種的忖測之辭,我則以為這竹簡因年久而朽爛,遂餘下三個字,并無特别的說法。
傳冬,鄭伯拜盟1。
今注 1拜盟:拜謝越之盟。
今譯 冬,鄭伯來拜謝越的盟約。
傳宋華父督1見孔父之妻于路2,目逆而送之3曰:“美而豔4。
” 今注 1華父督:是宋國的卿,為宋戴公之孫。
2于路:在路上。
3目逆而送之:先看見,一直用眼送她到遠處。
4美而豔:貌美而姿色鮮豔。
今譯 宋國的華父督在路上碰見孔父的妻子,眼看着她走近又一直目送她走遠,說:“貌美而姿色鮮豔。
” 桓公二年(公元前七一○年) 經二年春王正月,戊申,宋督弑其君與夷及其大夫孔父。
傳二年春,宋督1攻孔氏2,殺孔父而取其妻3。
公怒4,督懼,遂弑殇公5。
君子以督為有無君之心,而後動于惡,故先書弑其君6,會于稷7,以成宋亂8,為賂故,立華氏9也。
宋殇公立,十年十一戰10,民不堪命11,孔父嘉為司馬12,督為大宰13,故因民之不堪命,先宣言曰:“司馬則然。
”已殺孔父而弑殇公,召莊公14于鄭,而立之以親鄭15,以郜大鼎16賂公,齊、陳、鄭皆有賂,故遂相宋公17。
夏四月,取郜大鼎于宋。
戊申,納于大廟18,非禮也。
臧哀伯19谏曰:“君人者将昭德塞違20,以臨照百官21,猶懼或失之22,故昭令德23以示子孫,是以清廟茅屋24,大路越席25,大羹不緻26,粢食不鑿27,昭其儉28也。
衮29冕30黻31珽32,帶33裳34幅35舄36,衡37383940,昭其度41也。
藻42率43鞞44鞛45,鞶46厲47遊48纓49,昭其數50也。
火51龍52黼黻53,昭其文54也。
五色比象55,昭其物56也。
钖57鸾58和59鈴60,昭其聲61也。
三辰旂旗62,昭其明63也。
夫德儉而有度64,登降有數65,文物以紀之66,聲明以發之67,以臨照百官68,百官于是乎戒懼69,而不敢易紀律70。
今滅德立違71,而置其賂器72于大廟,以明示73百官,百官象之74,其又何誅75焉?國家之敗由官邪76也,官之失德寵賂章77也。
郜鼎在廟,章孰甚78焉?武王克商,遷九鼎79于雒邑80,義士81猶或非之82,而況将昭違亂之賂器于大廟,其若之何83?”公不聽,周内史84聞之曰:“臧孫達其有後于魯85乎?君違86不忘谏之以德。
” 今注 1宋督:指華父督。
2攻孔氏:古代各族皆有軍隊,故華父督用他的軍隊攻孔氏。
3殺孔父而取其妻:故先殺孔父而目的在娶其妻。
4公怒:宋殇公因此發怒。
5督懼,遂弑殇公:華父督因殇公發怒,遂有所懼,而弑殇公。
6先書弑其君:事實上殺孔父在先,殺殇公在後,但因他先有無君之心,故先書弑其君。
7稷:在今河南省商丘左近。
8以成宋亂:以平定宋國的亂。
9為賂故,立華氏:因為華父督對各國皆有賄賂,所以才立華父督主持宋政。
10十年十一戰:殇公以隐公四年立,十一戰皆在隐公的時代。
11民不堪命:人民不能忍受。
12司馬:是主兵之卿。
13大宰:宋卿名。
大音泰。
14莊公:是公子馮。
15立之以親鄭:因為在隐公三年,公子馮出居于鄭。
16以郜大鼎:郜為文王子所封,今山東省城武縣東南有北郜城。
用郜國所造的銅器。
17遂相宋公:春秋時代,“相”字最初為臨時的名稱,如孔子在夾谷相禮,是用的原義。
至戰國時代方有宰相的名稱。
“相宋公”這種字樣是頭一次見于春秋時代。
18納于大廟:大音泰。
安置在魯國的祖廟内。
19臧哀伯:魯大夫,是臧僖伯之子。
20昭德塞違:昭明德行,閉塞違邪。
21臨照百官:專門做給百官看,作為榜樣。
22猶懼或失之:仍然害怕不能成功。
23昭令德:昭明好的德行。
24清廟茅屋:清廟就是祖先的廟。
其屋上以茅草覆蓋,以示節儉。
25大路越席:大路是祀天的玉路。
以結草為席,也以示儉。
26大羹不緻:大羹是宗廟祭祀時所用,隻用肉汁,不加五味。
27粢食不鑿:祭祀所用的谷皆不精鑿。
28昭其儉:以上四類皆是表示儉省。
29衮:是用玄色而畫以龍。
30冕:是禮帽。
31黻:音弗,是用皮所做,為蔽膝之用。
32珽:音挺,用玉所做的笏闆。
33帶:皮帶。
34裳:古人謂衣以下為裳,等于現在的裙子。
35幅:音逼,若晉朝人所謂的行縢。
36舄:音細,等于現在的鞋。
37衡:以玉做成,是用來維持冠冕與發的。
38:以線織成,垂于冠下。
39:從下而上的纓。
40:以木為幹,上面蓋以玄色的布,稱為。
41昭其度:因為尊卑各有制度,所以表示。
42藻:畫藻,以皮做成。
43率:音律,即刷巾。
據傅遜說,率帶諸侯大夫皆五彩,士二彩。
44鞞:《詩毛傳》說佩刀鞘下的裝飾曰鞞。
45鞛:音北,《詩毛傳》說佩刀鞘上的裝飾曰鞛。
46鞶:音盤,是紳帶。
47厲:是大帶之垂者。
48遊:是旌旗的穗子。
49纓:是馬胸前的五彩裝飾物。
50昭其數:表示尊卑各有等級。
51火:畫有火形。
52龍:畫有龍形。
53黼:音斧,白與黑名謂黼,形若斧頭。
黻:音浮,黑青名謂黻,它是兩兩相背的形狀。
54昭其文:以表示他的文章貴賤。
55五色比象:《考工記》說“東青、南赤、西白、北黑、天玄、地黃是其比象”。
此是六色,而稱為五色,因為玄色是在赤色與黑色之間。
56昭其物:以昭明器物的不虛設。
57钖:音揚,安在馬面上,有聲響。
58鸾:是在馬口兩邊所系的鈴铛。
59和:附在車轼上的鈴铛。
60鈴:是在旌旗上的鈴铛。
61昭其聲:昭示它的聲音。
62三辰旂旗:将日、月、星畫在旗子上面。
63昭其明:所以昭示天的光明。
64儉而有度:儉省而有制度。
65登降有數:王引之說:“登謂增其數,降謂減其數。
”杜注為上下尊卑,不對。
66文物以紀之:文物所以記載它。
67聲明以發之:聲音與顔色來發展它。
68臨照百官:用以訓示所有的官吏。
69戒懼:警惕遂害怕。
70易紀律:改易紀律。
71滅德立違:王念孫說:“違,邪也。
與回邪之回聲近而義同。
”按:上文昭德塞違;下文又說昭違亂之賂器于大廟,“違”全作為“邪”字講。
72賂器:指郜鼎。
73明示:明白地告示。
74百官象之:百官以它為表象。
75何誅:如何懲罰。
76官邪:官的行為不正。
77寵賂章:所得的恩寵及賄賂很彰顯。
78章孰甚:何事再比它更彰明顯著。
79九鼎:為夏人所鑄。
80雒邑:雒音洛。
雒邑是周公所營,後謂之王城,在今河南省洛陽縣。
81義士:守正義的人士。
82猶或非之:不以為然。
83其若之何:又怎麼辦。
84周内史:周國的史官。
85有後于魯:他的後人必可以維持住職位于魯國。
86君違:君若有邪政。
今譯 二年,春,宋華父督攻擊孔氏,殺死孔父而奪取他的妻子。
宋殇公很生氣,華父督很恐懼,于是就弑殇公。
君子以為華父督先存有“無君”的心,然後才動弑君的惡念,所以經上先寫“弑其君”。
魯桓公與齊侯及陳侯會見于稷邑,商量平定宋國的亂事。
因為接受了華父督的賄賂,而立華氏主持宋政。
宋殇公在位十年發生十一次戰争,宋國的人民不能忍受。
孔父嘉為司馬,華父督為大宰,所以他利用人民不能忍受的心理,先公開宣布說:“這些戰争實在都是由司馬造成的。
”既已殺了孔父而又弑殇公,從鄭國召回宋莊公而立為國君。
借此親于鄭國,用郜國的大鼎賄賂魯桓公,齊、陳、鄭三國也都有賄賂,所以華父督就做了宋莊公時掌政權的人。
夏,四月,魯國從宋國取來郜國的大鼎。
戊申,安置在太廟裡面,這是不合禮的。
臧哀伯谏诤說:“做國君的人,要昭明德行閉塞違邪,以便作為百官的榜樣來影響他們。
仍然害怕不能成功,所以要昭明良好的德行以告示子孫。
這就是祖先的廟隻用茅草蓋屋頂,祀天的玉路隻結草做席,肉汁不加五味,祭祀用的黍稷都不用精鑿,以這四種方法來表示他的儉省。
畫着龍的上衣、禮帽、蔽膝、玉笏、皮帶、裙子、纏腿、鞋子,以及禮帽上的衡、、、,都有一定的規則,以表示他的制度。
襯玉的畫藻、刷巾、佩刀的裝飾、紳帶和垂下的大帶、旌旗的穗子、馬胸前的纓索,也都有一定的規則,以表示合于尊卑的數目。
用火、龍、黼、黻等花紋圖案做裝飾,以表示他的文章貴賤。
車服器械用五色來象征,以表示器物的實體。
用馬額上的錫,馬口兩邊的鸾,車轼上的和,以及旌旗上的鈴,以表示他的聲音。
用畫有日、月、星的旗幟,以表示他的明德如天的光明一樣。
所謂德,就是要能做到儉省而有制度,增加或減少有一定的數目,用文章與器物來記載,用聲音和光明來發揮,這樣來訓示百官,百官就能警戒畏懼,而不敢改變紀律。
現在滅了有德的人而立了違邪的人,并且把他所賄賂的器物安置在大廟,公開展示給百官,百官若是仿效了這種行為,又怎能處罰他們呢?國家的敗亡,是由于官員行為不正,官員的喪失德行,是由于寵愛賄賂彰明顯著。
現在郜國的大鼎放在大廟裡,有比這個更明顯的嗎?周武王克服商朝以後,把九鼎遷移到洛邑,守正義的人士都還不以為然,何況把表示邪惡亂政的賂器放在大廟,又怎麼辦呢?”桓公不聽他的話。
周的内史聽到了這件事,說:“臧孫達的後人必可以維持住他們的職位于魯國。
國君有邪政,不忘用德行谏诤。
” 經滕子來朝1。
今注 1此經無傳。
今譯 滕子來魯國朝見。
經三月,公會齊侯、陳侯、鄭伯于稷,以成宋亂1。
今注 1此經之傳見前文。
今譯 三月,魯桓公會見齊侯、陳侯及鄭伯于稷邑,以平定宋國的亂事。
經夏四月,取郜大鼎于宋。
戊申,納于大廟1。
今注 1此經之傳亦見前文。
今譯 四月,魯國從宋國取來郜國的大鼎。
戊申,安置在大廟裡。
(見前文。
) 經秋七月,杞侯來朝。
傳秋七月,杞侯1來朝,不敬。
杞侯歸,乃謀伐之。
今注 1杞侯:杞是姒姓,周武王伐纣求禹之後得東樓公,而封于杞。
在今河南省杞縣。
今譯 秋,七月,杞侯來魯國朝見,杞侯不敬。
杞侯歸國,魯國就謀劃要讨伐他。
經蔡侯、鄭伯會于鄧。
傳蔡侯、鄭伯會于鄧1,始懼楚也。
今注 1鄧:在今河南省郾城縣東南三十五裡有鄧城。
今譯 蔡侯與鄭伯會見于鄧,開始畏懼楚國的勢力。
經九月,入杞。
傳九月,入杞,讨不敬1也。
今注 1讨不敬:因為杞侯來朝不敬。
今譯 九月,攻入杞國,讨伐杞侯的不敬。
經公及戎盟于唐,冬,公至自唐。
傳公及戎盟于唐,修舊好1也。
今注 1修舊好:指惠公與隐公的舊盟誓。
今譯 魯桓公及戎人會盟于唐,以修治舊時的和好。
傳冬,公至自唐,告于廟1也。
凡公行,告于宗廟。
反,行飲至2舍爵策勳3焉,禮也。
特相會,往來稱地4,讓事5也。
自參以上6,則往稱地7,來稱會8,成事9也。
今注 1告于廟:告于祖廟。
2行飲至:行飲至的禮節。
3舍爵策勳:爵是飲酒所用的器皿。
既飲之後,放下酒杯,則将随從的人的勳勞寫到竹簡上。
4往來稱地:寫上會盟的地方。
5讓事:因為兩國相會,莫肯為主人,互相謙讓,所以隻寫會盟的地方。
6自參以上:由三國以上會盟。
7則往稱地:去時稱所往的地名。
8來稱會:回來時就稱會盟。
9成事:表示會盟已經成功。
今譯 冬,魯桓公從唐回國,告于祖廟。
凡是公出國,要告于祖廟,回國,舉行飲至禮,放下酒杯,就将随從人員的功勞記在竹簡上,這是合于禮的。
隻有兩國會盟,去時回時都寫上會盟的地名,因為兩國會盟,彼此謙讓,不肯做主,會盟不成,所以隻寫會盟的地方;由三國以上會盟,則去時稱所要去的地名,回時就稱會盟,表示會盟成功。
傳初,晉穆侯1之夫人姜氏,以條2之役生大子3,命之曰仇4。
其弟以千畝之戰5生,命之曰成師。
師服6曰:“異哉,君之名子也。
夫名以制義7,義以出禮8,禮以體政9,政以正民,是以政成而民聽,易則生亂10。
嘉耦曰妃11,怨耦曰仇12,古之命也13。
今君命大子曰仇,弟曰成師,始兆亂14矣。
兄其替15乎!”惠16之二十四年,晉始亂17,故封桓叔18于曲沃19。
靖侯20之孫栾賓傅之21。
師服曰:“吾聞國家之立也,本大而末小22,是以能固23。
故天子建國,諸侯立家,卿置側室24,大夫有貳宗25,士有隸子弟26,庶人、工、商,各有分親27,皆有等衰28,是以民服事其上29,而下無觊觎30。
今晉,甸侯31也,而建國,本既弱矣,其能久乎?”惠之三十年,晉潘父32弑昭侯33,而納桓叔,不克,晉人立孝侯34。
惠之四十五年,曲沃莊伯35伐翼36,弑孝侯,翼人立其弟鄂侯,鄂侯生哀侯37,哀侯侵陉庭38之田,陉庭南鄙39,啟40曲沃伐翼。
今注 1晉穆侯:為晉獻侯之子,他為成王封其弟叔虞于唐的第九君。
晉是姬姓。
2條:在今山西省安邑縣北三十裡鳴條岡。
3大子:大音太,即後之晉文侯。
4命之曰仇:命等于名。
命之曰仇即名之曰仇。
5千畝之戰:千畝在今山西省界休縣。
據《國語》說:“宣王三十九年,戰于千畝,王師敗績于姜氏之戎。
”據《史記·周本紀》也說:宣王三十九年有千畝之戰。
6師服:晉大夫。
7名以制義:名以制定義法。
8義以出禮:禮自義而來。
9禮以體政:政由禮而成。
10易則生亂:變易禮及義,亂就生出來。
11嘉耦曰妃:好的配偶就叫作妃。
12怨耦曰仇:相怨的配偶就叫作仇。
13古之命也:這是古人用的名稱。
14兆亂:亂的預兆。
15兄其替:替即廢。
兄将來被廢。
16惠:魯惠公。
17晉始亂:指晉文侯卒。
18桓叔:成師谥法。
19曲沃:在今山西省聞喜縣。
20靖侯:桓叔的高祖父。
21栾賓傅之:栾賓為公孫,任桓叔的師傅。
22本大而末小:根本粗大而末枝細小。
23是以能固:所以能牢固。
24卿置側室:側室所出為庶子。
25大夫有貳宗:大夫的嫡子為小宗。
貳宗是庶子的後人。
26士有隸子弟:士低于大夫,以他的子弟為仆隸。
27庶人、工、商,各有分親:在春秋時士與庶人尚不并稱,自孟子時,方才開始士與庶人連稱,由此可看出春秋與戰國的分野。
庶人與工商皆在貴族與小人之間。
28皆有等衰:皆有等級高下。
29民服事其上:百姓聽從上面的命令。
30觊觎:下希望占有上的位置。
31甸侯:其爵位為侯,而封的地位為甸服。
32潘父:晉大夫。
33昭侯:晉文侯子。
34孝侯:昭侯之子。
35莊伯:桓叔子。
36翼:在今山西省翼城縣東南十五裡。
37哀侯:鄂侯之子。
38陉庭:《史記·晉世家》庭作廷。
陉庭即熒庭,在今山西省翼城縣東南七十五裡。
39南鄙:南郊。
40啟:開啟。
今譯 起初,晉穆侯的夫人姜氏在條之役時生下了太子,命名叫作仇,仇的弟弟在千畝之戰時出生,命名叫作成師。
晉大夫師服說:“奇怪呀!國君竟這樣給他的兒子起名字。
命名以制定義法,從義法而生出禮節,用禮節以完成政治,用政治以匡正人民,所以政治才有成效而人民聽命服從。
變易禮節和義法就要發生亂事。
好的配偶叫作妃,相怨的配偶叫作仇,這是古人用的名稱。
現在國君叫他的太子作仇,太子的弟弟叫成師,這就開始預兆亂事的發生。
做哥哥的将來豈不被廢嗎?”在魯惠公二十四年,晉國開始發生亂事,所以封桓叔于曲沃,由靖侯的孫子栾賓做他的師傅。
師服說:“我聽說一個國家的成立,根本大而末枝小,才能夠鞏固。
所以天子封建諸侯,諸侯封建卿大夫,卿設置側室,大夫除嫡子外另立貳宗,士有他的子弟做仆隸,庶人及工商各有分别的親戚,親疏都有等差,這樣人民才服從他的長上,而下面的人不敢觊觎上位。
現在晉國隻是甸侯的國家,而封建另一個侯國,根本既已衰弱了,還能長久存在嗎?”在魯惠公三十年,晉大夫潘父弑昭侯而接納桓叔,沒有成功。
晉國人立孝侯為國君。
在魯惠公四十五年,曲沃莊伯攻伐翼都,弑孝侯,翼都的人立他的弟弟鄂侯為國君。
鄂侯生哀侯,哀侯侵占陉庭地方的田,陉庭就是翼都的南鄙。
這件事開啟了曲沃攻擊翼都的事端。
桓公三年(公元前七○九年) 傳三年春,曲沃武公1伐翼,次2于陉庭,韓萬3禦戎,梁弘為右,逐翼侯于汾隰4,骖而止5,夜獲之及栾共叔6。
今注 1曲沃武公:是曲沃莊伯之子。
2次:久留,據莊公三年傳說:“再宿為信,過信為次。
” 3韓萬:莊伯之弟。
4汾隰:在汾水邊上。
5骖而止:骖是駕車的第三匹馬。
:馬遇到樹。
此指全車都被停止了。
6栾共叔:桓公的叔父,栾賓的兒子。
今譯 三年,春,曲沃武公攻伐翼都,久留在陉庭。
韓萬駕戎車,梁弘做車右,追逐翼侯于汾水邊,直到骖馬被絆住,戎車不能前進才停止。
到了夜裡,他們俘獲了翼
傳元年春,公1即位2,修好于鄭,鄭人請複祀周公,卒易祊田3,公許之。
今注 1公:指桓公;名軌,為惠公的兒子,隐公的弟弟,母仲子。
谥法,辟土服遠曰桓。
《史記·魯世家》說他名允。
2即位:行即位的典禮。
3卒易祊田:此事已見隐公八年。
今譯 元年,春,桓公行即位典禮。
桓公即位後,修治魯國與鄭國的和好,鄭人請求恢複周公的祭祀,完成祊田的交換,桓公允許了。
經三月,公會鄭伯于垂,鄭伯以璧假許田。
傳三月,鄭伯以璧假許田1,為周公祊故也。
今注 1以璧假許田:璧是玉璧。
用璧來假借許田。
今譯 三月,鄭伯用玉璧來假借許田,為的是交換祭周公的祊田。
經夏四月丁未,公及鄭伯盟于越。
傳夏四月丁未,公及鄭伯盟于越1,結祊成也2。
盟曰:“渝盟無享國3。
” 今注 1越:經所雲之垂,一名犬邱,在今山東省曹縣北三十裡。
而越在垂左近。
2結祊成也:為的是完結用許田與祊相換的事件。
3渝盟無享國:這是盟辭。
若變易此盟,就不許享有國家。
今譯 夏,四月,丁未,桓公與鄭伯盟誓于越,以完成許田與祊田交換的事件。
盟辭說:“若是變易了這個盟誓,就不能享有國家。
” 經秋,大水。
傳秋,大水,凡平原出水為大水1。
今注 1凡平原出水為大水:廣平之地出水,并非泉水湧出,則為大水。
今譯 秋,發生大水。
凡是廣平的地上出水彌漫,就叫作“大水”。
經冬十月1。
今注 1此經隻剩三字,後人遂有種種的忖測之辭,我則以為這竹簡因年久而朽爛,遂餘下三個字,并無特别的說法。
傳冬,鄭伯拜盟1。
今注 1拜盟:拜謝越之盟。
今譯 冬,鄭伯來拜謝越的盟約。
傳宋華父督1見孔父之妻于路2,目逆而送之3曰:“美而豔4。
” 今注 1華父督:是宋國的卿,為宋戴公之孫。
2于路:在路上。
3目逆而送之:先看見,一直用眼送她到遠處。
4美而豔:貌美而姿色鮮豔。
今譯 宋國的華父督在路上碰見孔父的妻子,眼看着她走近又一直目送她走遠,說:“貌美而姿色鮮豔。
” 桓公二年(公元前七一○年) 經二年春王正月,戊申,宋督弑其君與夷及其大夫孔父。
傳二年春,宋督1攻孔氏2,殺孔父而取其妻3。
公怒4,督懼,遂弑殇公5。
君子以督為有無君之心,而後動于惡,故先書弑其君6,會于稷7,以成宋亂8,為賂故,立華氏9也。
宋殇公立,十年十一戰10,民不堪命11,孔父嘉為司馬12,督為大宰13,故因民之不堪命,先宣言曰:“司馬則然。
”已殺孔父而弑殇公,召莊公14于鄭,而立之以親鄭15,以郜大鼎16賂公,齊、陳、鄭皆有賂,故遂相宋公17。
夏四月,取郜大鼎于宋。
戊申,納于大廟18,非禮也。
臧哀伯19谏曰:“君人者将昭德塞違20,以臨照百官21,猶懼或失之22,故昭令德23以示子孫,是以清廟茅屋24,大路越席25,大羹不緻26,粢食不鑿27,昭其儉28也。
衮29冕30黻31珽32,帶33裳34幅35舄36,衡37383940,昭其度41也。
藻42率43鞞44鞛45,鞶46厲47遊48纓49,昭其數50也。
火51龍52黼黻53,昭其文54也。
五色比象55,昭其物56也。
钖57鸾58和59鈴60,昭其聲61也。
三辰旂旗62,昭其明63也。
夫德儉而有度64,登降有數65,文物以紀之66,聲明以發之67,以臨照百官68,百官于是乎戒懼69,而不敢易紀律70。
今滅德立違71,而置其賂器72于大廟,以明示73百官,百官象之74,其又何誅75焉?國家之敗由官邪76也,官之失德寵賂章77也。
郜鼎在廟,章孰甚78焉?武王克商,遷九鼎79于雒邑80,義士81猶或非之82,而況将昭違亂之賂器于大廟,其若之何83?”公不聽,周内史84聞之曰:“臧孫達其有後于魯85乎?君違86不忘谏之以德。
” 今注 1宋督:指華父督。
2攻孔氏:古代各族皆有軍隊,故華父督用他的軍隊攻孔氏。
3殺孔父而取其妻:故先殺孔父而目的在娶其妻。
4公怒:宋殇公因此發怒。
5督懼,遂弑殇公:華父督因殇公發怒,遂有所懼,而弑殇公。
6先書弑其君:事實上殺孔父在先,殺殇公在後,但因他先有無君之心,故先書弑其君。
7稷:在今河南省商丘左近。
8以成宋亂:以平定宋國的亂。
9為賂故,立華氏:因為華父督對各國皆有賄賂,所以才立華父督主持宋政。
10十年十一戰:殇公以隐公四年立,十一戰皆在隐公的時代。
11民不堪命:人民不能忍受。
12司馬:是主兵之卿。
13大宰:宋卿名。
大音泰。
14莊公:是公子馮。
15立之以親鄭:因為在隐公三年,公子馮出居于鄭。
16以郜大鼎:郜為文王子所封,今山東省城武縣東南有北郜城。
用郜國所造的銅器。
17遂相宋公:春秋時代,“相”字最初為臨時的名稱,如孔子在夾谷相禮,是用的原義。
至戰國時代方有宰相的名稱。
“相宋公”這種字樣是頭一次見于春秋時代。
18納于大廟:大音泰。
安置在魯國的祖廟内。
19臧哀伯:魯大夫,是臧僖伯之子。
20昭德塞違:昭明德行,閉塞違邪。
21臨照百官:專門做給百官看,作為榜樣。
22猶懼或失之:仍然害怕不能成功。
23昭令德:昭明好的德行。
24清廟茅屋:清廟就是祖先的廟。
其屋上以茅草覆蓋,以示節儉。
25大路越席:大路是祀天的玉路。
以結草為席,也以示儉。
26大羹不緻:大羹是宗廟祭祀時所用,隻用肉汁,不加五味。
27粢食不鑿:祭祀所用的谷皆不精鑿。
28昭其儉:以上四類皆是表示儉省。
29衮:是用玄色而畫以龍。
30冕:是禮帽。
31黻:音弗,是用皮所做,為蔽膝之用。
32珽:音挺,用玉所做的笏闆。
33帶:皮帶。
34裳:古人謂衣以下為裳,等于現在的裙子。
35幅:音逼,若晉朝人所謂的行縢。
36舄:音細,等于現在的鞋。
37衡:以玉做成,是用來維持冠冕與發的。
38:以線織成,垂于冠下。
39:從下而上的纓。
40:以木為幹,上面蓋以玄色的布,稱為。
41昭其度:因為尊卑各有制度,所以表示。
42藻:畫藻,以皮做成。
43率:音律,即刷巾。
據傅遜說,率帶諸侯大夫皆五彩,士二彩。
44鞞:《詩毛傳》說佩刀鞘下的裝飾曰鞞。
45鞛:音北,《詩毛傳》說佩刀鞘上的裝飾曰鞛。
46鞶:音盤,是紳帶。
47厲:是大帶之垂者。
48遊:是旌旗的穗子。
49纓:是馬胸前的五彩裝飾物。
50昭其數:表示尊卑各有等級。
51火:畫有火形。
52龍:畫有龍形。
53黼:音斧,白與黑名謂黼,形若斧頭。
黻:音浮,黑青名謂黻,它是兩兩相背的形狀。
54昭其文:以表示他的文章貴賤。
55五色比象:《考工記》說“東青、南赤、西白、北黑、天玄、地黃是其比象”。
此是六色,而稱為五色,因為玄色是在赤色與黑色之間。
56昭其物:以昭明器物的不虛設。
57钖:音揚,安在馬面上,有聲響。
58鸾:是在馬口兩邊所系的鈴铛。
59和:附在車轼上的鈴铛。
60鈴:是在旌旗上的鈴铛。
61昭其聲:昭示它的聲音。
62三辰旂旗:将日、月、星畫在旗子上面。
63昭其明:所以昭示天的光明。
64儉而有度:儉省而有制度。
65登降有數:王引之說:“登謂增其數,降謂減其數。
”杜注為上下尊卑,不對。
66文物以紀之:文物所以記載它。
67聲明以發之:聲音與顔色來發展它。
68臨照百官:用以訓示所有的官吏。
69戒懼:警惕遂害怕。
70易紀律:改易紀律。
71滅德立違:王念孫說:“違,邪也。
與回邪之回聲近而義同。
”按:上文昭德塞違;下文又說昭違亂之賂器于大廟,“違”全作為“邪”字講。
72賂器:指郜鼎。
73明示:明白地告示。
74百官象之:百官以它為表象。
75何誅:如何懲罰。
76官邪:官的行為不正。
77寵賂章:所得的恩寵及賄賂很彰顯。
78章孰甚:何事再比它更彰明顯著。
79九鼎:為夏人所鑄。
80雒邑:雒音洛。
雒邑是周公所營,後謂之王城,在今河南省洛陽縣。
81義士:守正義的人士。
82猶或非之:不以為然。
83其若之何:又怎麼辦。
84周内史:周國的史官。
85有後于魯:他的後人必可以維持住職位于魯國。
86君違:君若有邪政。
今譯 二年,春,宋華父督攻擊孔氏,殺死孔父而奪取他的妻子。
宋殇公很生氣,華父督很恐懼,于是就弑殇公。
君子以為華父督先存有“無君”的心,然後才動弑君的惡念,所以經上先寫“弑其君”。
魯桓公與齊侯及陳侯會見于稷邑,商量平定宋國的亂事。
因為接受了華父督的賄賂,而立華氏主持宋政。
宋殇公在位十年發生十一次戰争,宋國的人民不能忍受。
孔父嘉為司馬,華父督為大宰,所以他利用人民不能忍受的心理,先公開宣布說:“這些戰争實在都是由司馬造成的。
”既已殺了孔父而又弑殇公,從鄭國召回宋莊公而立為國君。
借此親于鄭國,用郜國的大鼎賄賂魯桓公,齊、陳、鄭三國也都有賄賂,所以華父督就做了宋莊公時掌政權的人。
夏,四月,魯國從宋國取來郜國的大鼎。
戊申,安置在太廟裡面,這是不合禮的。
臧哀伯谏诤說:“做國君的人,要昭明德行閉塞違邪,以便作為百官的榜樣來影響他們。
仍然害怕不能成功,所以要昭明良好的德行以告示子孫。
這就是祖先的廟隻用茅草蓋屋頂,祀天的玉路隻結草做席,肉汁不加五味,祭祀用的黍稷都不用精鑿,以這四種方法來表示他的儉省。
畫着龍的上衣、禮帽、蔽膝、玉笏、皮帶、裙子、纏腿、鞋子,以及禮帽上的衡、、、,都有一定的規則,以表示他的制度。
襯玉的畫藻、刷巾、佩刀的裝飾、紳帶和垂下的大帶、旌旗的穗子、馬胸前的纓索,也都有一定的規則,以表示合于尊卑的數目。
用火、龍、黼、黻等花紋圖案做裝飾,以表示他的文章貴賤。
車服器械用五色來象征,以表示器物的實體。
用馬額上的錫,馬口兩邊的鸾,車轼上的和,以及旌旗上的鈴,以表示他的聲音。
用畫有日、月、星的旗幟,以表示他的明德如天的光明一樣。
所謂德,就是要能做到儉省而有制度,增加或減少有一定的數目,用文章與器物來記載,用聲音和光明來發揮,這樣來訓示百官,百官就能警戒畏懼,而不敢改變紀律。
現在滅了有德的人而立了違邪的人,并且把他所賄賂的器物安置在大廟,公開展示給百官,百官若是仿效了這種行為,又怎能處罰他們呢?國家的敗亡,是由于官員行為不正,官員的喪失德行,是由于寵愛賄賂彰明顯著。
現在郜國的大鼎放在大廟裡,有比這個更明顯的嗎?周武王克服商朝以後,把九鼎遷移到洛邑,守正義的人士都還不以為然,何況把表示邪惡亂政的賂器放在大廟,又怎麼辦呢?”桓公不聽他的話。
周的内史聽到了這件事,說:“臧孫達的後人必可以維持住他們的職位于魯國。
國君有邪政,不忘用德行谏诤。
” 經滕子來朝1。
今注 1此經無傳。
今譯 滕子來魯國朝見。
經三月,公會齊侯、陳侯、鄭伯于稷,以成宋亂1。
今注 1此經之傳見前文。
今譯 三月,魯桓公會見齊侯、陳侯及鄭伯于稷邑,以平定宋國的亂事。
經夏四月,取郜大鼎于宋。
戊申,納于大廟1。
今注 1此經之傳亦見前文。
今譯 四月,魯國從宋國取來郜國的大鼎。
戊申,安置在大廟裡。
(見前文。
) 經秋七月,杞侯來朝。
傳秋七月,杞侯1來朝,不敬。
杞侯歸,乃謀伐之。
今注 1杞侯:杞是姒姓,周武王伐纣求禹之後得東樓公,而封于杞。
在今河南省杞縣。
今譯 秋,七月,杞侯來魯國朝見,杞侯不敬。
杞侯歸國,魯國就謀劃要讨伐他。
經蔡侯、鄭伯會于鄧。
傳蔡侯、鄭伯會于鄧1,始懼楚也。
今注 1鄧:在今河南省郾城縣東南三十五裡有鄧城。
今譯 蔡侯與鄭伯會見于鄧,開始畏懼楚國的勢力。
經九月,入杞。
傳九月,入杞,讨不敬1也。
今注 1讨不敬:因為杞侯來朝不敬。
今譯 九月,攻入杞國,讨伐杞侯的不敬。
經公及戎盟于唐,冬,公至自唐。
傳公及戎盟于唐,修舊好1也。
今注 1修舊好:指惠公與隐公的舊盟誓。
今譯 魯桓公及戎人會盟于唐,以修治舊時的和好。
傳冬,公至自唐,告于廟1也。
凡公行,告于宗廟。
反,行飲至2舍爵策勳3焉,禮也。
特相會,往來稱地4,讓事5也。
自參以上6,則往稱地7,來稱會8,成事9也。
今注 1告于廟:告于祖廟。
2行飲至:行飲至的禮節。
3舍爵策勳:爵是飲酒所用的器皿。
既飲之後,放下酒杯,則将随從的人的勳勞寫到竹簡上。
4往來稱地:寫上會盟的地方。
5讓事:因為兩國相會,莫肯為主人,互相謙讓,所以隻寫會盟的地方。
6自參以上:由三國以上會盟。
7則往稱地:去時稱所往的地名。
8來稱會:回來時就稱會盟。
9成事:表示會盟已經成功。
今譯 冬,魯桓公從唐回國,告于祖廟。
凡是公出國,要告于祖廟,回國,舉行飲至禮,放下酒杯,就将随從人員的功勞記在竹簡上,這是合于禮的。
隻有兩國會盟,去時回時都寫上會盟的地名,因為兩國會盟,彼此謙讓,不肯做主,會盟不成,所以隻寫會盟的地方;由三國以上會盟,則去時稱所要去的地名,回時就稱會盟,表示會盟成功。
傳初,晉穆侯1之夫人姜氏,以條2之役生大子3,命之曰仇4。
其弟以千畝之戰5生,命之曰成師。
師服6曰:“異哉,君之名子也。
夫名以制義7,義以出禮8,禮以體政9,政以正民,是以政成而民聽,易則生亂10。
嘉耦曰妃11,怨耦曰仇12,古之命也13。
今君命大子曰仇,弟曰成師,始兆亂14矣。
兄其替15乎!”惠16之二十四年,晉始亂17,故封桓叔18于曲沃19。
靖侯20之孫栾賓傅之21。
師服曰:“吾聞國家之立也,本大而末小22,是以能固23。
故天子建國,諸侯立家,卿置側室24,大夫有貳宗25,士有隸子弟26,庶人、工、商,各有分親27,皆有等衰28,是以民服事其上29,而下無觊觎30。
今晉,甸侯31也,而建國,本既弱矣,其能久乎?”惠之三十年,晉潘父32弑昭侯33,而納桓叔,不克,晉人立孝侯34。
惠之四十五年,曲沃莊伯35伐翼36,弑孝侯,翼人立其弟鄂侯,鄂侯生哀侯37,哀侯侵陉庭38之田,陉庭南鄙39,啟40曲沃伐翼。
今注 1晉穆侯:為晉獻侯之子,他為成王封其弟叔虞于唐的第九君。
晉是姬姓。
2條:在今山西省安邑縣北三十裡鳴條岡。
3大子:大音太,即後之晉文侯。
4命之曰仇:命等于名。
命之曰仇即名之曰仇。
5千畝之戰:千畝在今山西省界休縣。
據《國語》說:“宣王三十九年,戰于千畝,王師敗績于姜氏之戎。
”據《史記·周本紀》也說:宣王三十九年有千畝之戰。
6師服:晉大夫。
7名以制義:名以制定義法。
8義以出禮:禮自義而來。
9禮以體政:政由禮而成。
10易則生亂:變易禮及義,亂就生出來。
11嘉耦曰妃:好的配偶就叫作妃。
12怨耦曰仇:相怨的配偶就叫作仇。
13古之命也:這是古人用的名稱。
14兆亂:亂的預兆。
15兄其替:替即廢。
兄将來被廢。
16惠:魯惠公。
17晉始亂:指晉文侯卒。
18桓叔:成師谥法。
19曲沃:在今山西省聞喜縣。
20靖侯:桓叔的高祖父。
21栾賓傅之:栾賓為公孫,任桓叔的師傅。
22本大而末小:根本粗大而末枝細小。
23是以能固:所以能牢固。
24卿置側室:側室所出為庶子。
25大夫有貳宗:大夫的嫡子為小宗。
貳宗是庶子的後人。
26士有隸子弟:士低于大夫,以他的子弟為仆隸。
27庶人、工、商,各有分親:在春秋時士與庶人尚不并稱,自孟子時,方才開始士與庶人連稱,由此可看出春秋與戰國的分野。
庶人與工商皆在貴族與小人之間。
28皆有等衰:皆有等級高下。
29民服事其上:百姓聽從上面的命令。
30觊觎:下希望占有上的位置。
31甸侯:其爵位為侯,而封的地位為甸服。
32潘父:晉大夫。
33昭侯:晉文侯子。
34孝侯:昭侯之子。
35莊伯:桓叔子。
36翼:在今山西省翼城縣東南十五裡。
37哀侯:鄂侯之子。
38陉庭:《史記·晉世家》庭作廷。
陉庭即熒庭,在今山西省翼城縣東南七十五裡。
39南鄙:南郊。
40啟:開啟。
今譯 起初,晉穆侯的夫人姜氏在條之役時生下了太子,命名叫作仇,仇的弟弟在千畝之戰時出生,命名叫作成師。
晉大夫師服說:“奇怪呀!國君竟這樣給他的兒子起名字。
命名以制定義法,從義法而生出禮節,用禮節以完成政治,用政治以匡正人民,所以政治才有成效而人民聽命服從。
變易禮節和義法就要發生亂事。
好的配偶叫作妃,相怨的配偶叫作仇,這是古人用的名稱。
現在國君叫他的太子作仇,太子的弟弟叫成師,這就開始預兆亂事的發生。
做哥哥的将來豈不被廢嗎?”在魯惠公二十四年,晉國開始發生亂事,所以封桓叔于曲沃,由靖侯的孫子栾賓做他的師傅。
師服說:“我聽說一個國家的成立,根本大而末枝小,才能夠鞏固。
所以天子封建諸侯,諸侯封建卿大夫,卿設置側室,大夫除嫡子外另立貳宗,士有他的子弟做仆隸,庶人及工商各有分别的親戚,親疏都有等差,這樣人民才服從他的長上,而下面的人不敢觊觎上位。
現在晉國隻是甸侯的國家,而封建另一個侯國,根本既已衰弱了,還能長久存在嗎?”在魯惠公三十年,晉大夫潘父弑昭侯而接納桓叔,沒有成功。
晉國人立孝侯為國君。
在魯惠公四十五年,曲沃莊伯攻伐翼都,弑孝侯,翼都的人立他的弟弟鄂侯為國君。
鄂侯生哀侯,哀侯侵占陉庭地方的田,陉庭就是翼都的南鄙。
這件事開啟了曲沃攻擊翼都的事端。
桓公三年(公元前七○九年) 傳三年春,曲沃武公1伐翼,次2于陉庭,韓萬3禦戎,梁弘為右,逐翼侯于汾隰4,骖而止5,夜獲之及栾共叔6。
今注 1曲沃武公:是曲沃莊伯之子。
2次:久留,據莊公三年傳說:“再宿為信,過信為次。
” 3韓萬:莊伯之弟。
4汾隰:在汾水邊上。
5骖而止:骖是駕車的第三匹馬。
:馬遇到樹。
此指全車都被停止了。
6栾共叔:桓公的叔父,栾賓的兒子。
今譯 三年,春,曲沃武公攻伐翼都,久留在陉庭。
韓萬駕戎車,梁弘做車右,追逐翼侯于汾水邊,直到骖馬被絆住,戎車不能前進才停止。
到了夜裡,他們俘獲了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