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

關燈
隐公 隐公元年(公元前七二二年) 傳惠公1元妃2孟子3。

    孟子卒4,繼室5以聲子6生隐公7。

    宋8武公9生仲子10,仲子生而有文11在其手12,曰為魯夫人13,故仲子歸14于我15。

    生桓公而惠公薨16,是以隐公立而奉之17。

     今注 1魯惠公:魯為周文王第四子周公旦之子伯禽所封,初封在今河南省魯山縣;及成王滅武庚踐奄以後,遂改封于今山東省曲阜縣,國名仍舊曰魯不改,以上皆見傅斯年先生《大東小東說》。

    伯禽至惠公凡十二君。

    惠公為孝公子,名弗皇(此據杜注,《史記·魯世家》作“弗湟”),谥法“愛人好與曰惠”。

     2元妃:嫡夫人。

     3孟子:宋國,子姓,長女為孟子。

     4卒:死亡。

     5繼室:古者貴族娶夫人時,以姪或娣從嫁,名曰媵。

    姪是兄的女兒,娣是女弟。

    及夫人卒後,則以媵治内室曰繼室。

     6聲子:孟子之妹或姪,谥法“不生其國曰聲”。

     7隐公:惠公與聲子所生之子,名息姑,谥法“不屍其位曰隐”。

     8宋:子姓,周公成王滅武庚以後,封殷帝乙之子微子啟為宋公,在今河南省商丘縣。

     9武公:為微子九世孫。

     10仲子:孟子之妹。

     11文:手紋亦曰文。

     12手:手掌。

     13魯夫人:按《石經》古文魯作,魯夫人作“夫人”,手紋或有近似之者。

     14歸:女子謂嫁人為歸。

     15我:指魯而言。

     16生桓公而惠公薨:生桓公以後而惠公死,非同年的事。

    諸侯死曰薨。

     17立而奉之:隐公攝政而奉敬桓公。

     今譯 魯惠公的嫡夫人叫孟子。

    孟子死後,以聲子為繼室,聲子生了隐公。

    宋武公生次女仲子,仲子生來手中就有手紋。

    手紋上說“為魯夫人”,所以仲子嫁到我魯國。

    仲子生了桓公。

    惠公薨以後,隐公雖嗣立,但出于攝政的緣故,仍奉敬桓公。

     經元年,春王正月。

     傳元年(公元前七二二年),春王周正月1不書即位2攝也3。

     今注 1周正月:杜注,言周以别夏、殷。

    所以說周正月者,因為春秋的時代,各國各用自己的正朔。

    比如,晉國就是用的夏正,以正月為歲首。

    宋國是用的殷正,以十二月為歲首;而隻有遵守周正者,方用周正,以十一月為歲首。

    這些我們皆是根據《左傳》本身就可以考察明白的。

     2不書即位:不修即位之禮,故史不書于策。

     3攝也:鄭玄《周禮》注:攝,訓為代,或雲:攝,假也。

    洪亮吉說,杜預本此。

     今譯 元年,春,王周的正月,經上不記載魯隐公即位,是因為他攝政。

     經三月,公及邾儀父盟于蔑。

     傳三月,公及邾1儀父2盟于蔑3,邾子克4也。

    未王命,故不書爵5,曰“儀父”,貴之6也,公攝位而欲求好于邾,故為蔑之盟。

     今注 1邾:曹姓,祝融八姓之一,周武王封邾俠為附庸。

    今為山東省鄒城縣。

     2儀父:是邾子克的字。

     3蔑:魯地,據《欽定春秋傳說彙纂》說,今泗水縣東北四十五裡有姑蔑故城。

     4邾子克:是儀父的名。

     5爵:是周王所封的爵位。

     6貴之:是尊敬他。

     今譯 三月,隐公及邾儀父結盟于蔑。

    邾儀父就是邾子,名字叫克。

    因他尚未受周王的賜命,所以不記他的爵位,稱他的字儀父,是尊敬他。

    隐公攝位,想要尋求和好于邾國,所以和邾國締結蔑之盟。

     傳夏,四月,費伯1帥師城郎2,不書,非公命也3。

     今注 1費伯:魯大夫。

    費庈夫食邑于費,讀如字,與季氏費邑讀曰祕者有别,在今山東省魚台縣西南。

     2城郎:魯邑,在今山東省魚台縣東北九十裡。

    《說文》:郎,魯亭也。

    洪亮吉說,杜預本此。

     3非公命也:不寫在策上,因這不是遵守魯侯的命令。

     今譯 夏,四月,費伯率領軍隊去築郎城,經上不記載,因為這不是出于隐公的命令,不記于策書上。

     經夏,五月鄭伯克段于鄢。

     傳初,鄭1武公2娶于申3,曰武姜4,生莊公及共叔段5。

    莊公寤生6,驚7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惡之8。

    愛共叔段欲立9之,亟10請于武公,公弗許,及莊公即位,為之請制11,公曰:“制,岩邑也,虢叔死焉12,佗邑唯命13。

    ”請京14。

    使居之,謂之京城大叔。

    祭仲15曰:“都城過百雉16,國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過參國之一17,中五之一18,小九之一19,今京不度20,非制21也,君将不堪22。

    ”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23?”對曰:“姜氏何厭24之有,不如早為之所25。

    無使滋蔓26,蔓難圖也27。

    蔓草猶不可除,況君之寵弟28乎?”公曰:“多行不義,必自斃29,子姑30待之。

    ”既而大叔命西鄙31、北鄙貳32于己。

    公子呂33曰:“國不堪貳,君将若之何?欲與大叔,臣請事之,若弗與,則請除之,無生民心34。

    ”公曰:“無庸35,将自及。

    ”大叔又收貳以為己邑36,至于廪延37。

    子封38曰:“可矣!厚39将得衆40。

    ”公曰:“不義不昵41,厚将崩42。

    ”大叔完聚43,繕44甲兵45,具46卒乘47,将襲鄭48,夫人将啟49之,公聞其期50,曰:“可矣51!”命子封帥車二百乘52以伐京。

    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53。

    公伐諸鄢,五月辛醜,大叔出奔共54。

    書曰:“鄭伯克段于鄢,段不弟55,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56,稱鄭伯57譏失教58也。

    謂之鄭志59,不言60出奔難之61也。

    ”遂寘62姜氏于城颍63,而誓之曰:“不及黃泉64無相見也。

    ”既而悔之,颍考叔65為颍穀66封人67。

    聞之有獻68于公,公賜之食,食舍肉69。

    公問之。

    對曰:“小人70有母,皆嘗小人之食矣,未嘗君之羹71,請以遺72之。

    ”公曰:“爾有母遺,繄73我獨無。

    ”颍考叔曰:“敢問何謂也。

    ”公語之故,且告之悔。

    對曰:“君何患74焉?若阙75地及泉,隧76而相見,其誰曰不然。

    ”公從之。

    公入而賦77:“大隧之中,其樂也融融78!”姜出而賦:“大隧之外,其樂也洩洩79。

    ”遂為母子如初,君子曰:“颍考叔純80孝也!愛其母施及莊公。

    詩曰:‘孝子不匮81,永錫82爾類83。

    ’其是之謂乎84。

    ” 今注 1鄭:在今河南省新鄭縣。

    最初是周宣王封他的弟弟桓公友于鄭,在今陝西的華縣,至幽王時周亂,桓公遂寄孥于虢、桧,他的兒子武公與平王一齊東遷,遂住于其地,所以名為新鄭。

     2武公:桓公友之子。

     3申:故城在今河南省南陽縣北二十裡。

     4武姜:因為申氏出于伯夷,見于《國語》,所以他是屬于姜姓。

     5共叔段:共叔并非谥法,因為他失敗以後出奔共國,所以稱為共叔。

     6寤生:應劭《風俗通》曰:“兒堕地能開目視者為寤生。

    ”又一說:《說文》:“寤,逆也。

    ”凡婦人産子,首先出者為順,足先出者為逆。

     7驚:使她害怕。

     8故名曰寤生,遂惡之:就給他取個名字叫寤生,因此就不喜歡他。

     9立:立為太子。

     10亟:屢次。

     11制:岩邑也。

    今河南省汜水縣。

     12虢叔死焉:杜注,虢叔是東虢君也。

    恃制岩險而不修德,鄭滅之。

     13佗邑唯命:随便你找其他的城皆可以。

     14京:在今河南省荥陽縣東南二十裡。

     15祭仲:祭音同寨,是鄭國大夫。

     16雉:據孔疏:賈逵、馬融、鄭玄、王肅之徒,為古學者,皆雲雉長三丈。

    據《禮記疏》:古《春秋左氏》說:百雉當長三百丈,方五百步。

    《左氏春秋》說:“一丈為闆,闆廣二尺,五闆為堵,一堵之牆,長丈高丈。

    三堵為雉,一雉之牆,長三丈,高一丈,以度其長者用其長,以度其高者用其高也。

    ”孔疏是引《五經異義》,按諸說不同,杜預本賈說。

     17大都不過參國之一:最大的城不能超過都城的三分之一。

     18中五之一:中等的城不超過都城的五分之一。

     19小九之一:小城不超過都城的九分之一。

     20不度:不合法度。

     21非制:非先王的制度。

     22不堪:不能忍受。

     23焉辟害:安能躲避禍害。

     24厭:滿足。

     25早為之所:顧炎武說“言及今制之”。

     26無使滋蔓:服虔說:“滋是益也。

    蔓是延也。

    ”謂無使其益延長也。

     27蔓難圖也:延長以後,就很難解決。

     28寵弟:喜愛的弟弟,指共叔段。

     29斃:韋昭《國語注》,斃,踣也,亦即前覆。

    杜注本此。

     30姑:姑且。

     31鄙:指鄭國的邊邑。

     32貳:有二心。

     33公子呂:字子封,鄭大夫。

     34無生民心:不要使人民發生禍心。

     35無庸:不用。

     36己邑:自己的屬邑。

     37廪延:鄭地名,在今河南省延津縣北十五裡。

     38子封:公子呂。

     39厚:土地廣大。

     40得衆:收得民衆。

     41不義不昵:不義于君,不親于兄。

     42崩:敗壞的意思。

     43完聚:服虔注以聚為聚禾黍也。

    按:完聚以服說為長。

    完指修城郭,聚指聚糧食。

     44繕:修整。

     45甲兵:盔甲與武器。

     46具:預備。

     47卒乘:步兵及車輛。

     48襲鄭:暗中攻鄭都城。

     49啟:開城門。

     50期:日期。

     51可矣:時間到了。

     52二百乘:司馬法,兵車一乘,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

    杜注本此。

    二百乘共一萬五千人。

     53鄢:在今河南省鄢陵縣西南四十裡。

     54共:在今河南省輝縣。

     55弟:音同悌。

     56克:甲國戰勝乙國之稱。

     57鄭伯:所以稱莊公為鄭伯亦同此意。

     58教:教誨之道。

     59鄭志:鄭伯的本志。

     60不言:不書。

     61難之:很難說明。

     62寘:同置。

     63城颍:鄭地,在今河南省臨颍縣西北十五裡。

     64黃泉:地中之泉。

     65颍考叔:颍是氏,考叔是名字。

     66颍穀:在今河南省登封縣。

     67封人:典封疆的小官。

     68獻:貢獻。

     69舍肉:置肉不吃。

     70小人:颍考叔自稱。

     71羹:羹湯。

     72遺:同饋,贈送。

     73繄:語首助詞。

     74患:憂慮。

     75阙:同掘。

     76隧:隧道。

     77賦:賦詩。

     78融融:和樂相得貌。

     79洩洩:舒散貌。

     80純:笃厚。

     81不匮:不缺乏,不斷絕。

     82錫:賞賜給。

     83爾類:你的族類。

     84其是之謂乎:指此而說。

     今譯 起初,鄭武公娶夫人于申國,名叫武姜,生了莊公及共叔段。

    莊公生時足先首而出(或說堕地而能開目視物),因此驚吓了姜氏,就給他取個名字叫寤生,因此就不喜歡他,而喜愛共叔段。

    想立共叔段為太子,屢次向武公請求,武公不允許。

    等到莊公即位,武姜便為共叔段請求封于制邑。

    莊公說:“制是岩險的地方,從前虢叔恃險而死在那裡。

    若是請求别的城邑,一定聽命。

    ”于是請求京城,便令共叔段去住在那裡,稱為京城大叔。

    鄭大夫祭仲說:“一個都城的城牆超過百雉,是國家的禍害。

    先王的制度,大都不超過國都的三分之一,中都不超過五分之一,小都不超過九分之一。

    現在京城不合法度,不是先王的制度。

    君将要不能忍受了。

    ”莊公說:“姜氏要這樣,我怎能躲過禍害呢?”祭仲回答說:“姜氏有什麼能使她滿足的呢?不如早一點處置共叔段,不要讓他的勢力滋長蔓延,蔓延以後就很難解決了。

    蔓草都還不容易斬除,何況君所寵愛的弟弟呢?”莊公說:“他做了許多不義的事,必定自取滅亡,你姑且等着看吧!”過了不久,大叔命令西鄙、北鄙兩個地方一面服從于莊公,一面服從于自己。

    鄭大夫公子呂就向莊公說:“一國不能有兩個君,您打算怎麼辦呢?若要把君位給大叔,臣請求去服侍于他;若不要給他,那麼請立刻除掉他,不要使人民生發禍心。

    ”莊公說:“不必除掉他,禍患将自己降臨到他身上。

    ”大叔又收兩屬的地方作為自己的城邑,并且延伸到廪延。

    子封(公子呂)又說:“時機到了,他的土地日漸廣大以後,将會得到衆多的人民。

    ”莊公說:“他不義于國君,又不親愛兄長,土地廣大正是自取毀滅。

    ”大叔整頓城郭,聚集禾黍,修整盔甲和武器,配備步兵和車輛,準備去偷襲鄭國都城。

    姜氏将為他開啟城門。

    莊公聽到了他舉事的日期,說:“時機到了!”命子封率領戰車二百輛去讨伐京城。

    京城人民背叛大叔段,大叔段逃入鄢,莊公又向鄢進兵。

    五月辛醜,大叔出奔到共國。

    經上記載說:“鄭伯克段于鄢。

    ”段不守做弟弟的本分,故不說他是莊公的弟弟。

    他們兩兄弟就像兩個國君一樣,故說是“克”。

    稱莊公為鄭伯,是譏刺他失教誨之道。

    共叔段明明是出奔,但不書“出奔”,而書“克”,是表明鄭伯的本志,所以很難直說。

    于是鄭莊公把姜氏安置在城颍,并發誓說:“不到黃泉,不再相見!”不久他就後悔了。

    颍考叔是典守颍穀的封人,聽到了這件事,就借着貢獻的機會來見莊公。

    莊公賜他飲食,他舍肉不吃,莊公問他原因。

    他回答說:“小人有母親,隻曾嘗過小人奉養的食物,不曾嘗過君所賜的羹湯。

    請讓我把它帶回贈送母親。

    ”莊公說:“你有母親讓你贈送,啊!我卻沒有!”颍考叔說:“敢問你的話是什麼意思?”莊公把緣由告訴他,并且把自己的悔意告訴他。

    颍考叔回答說:“您有什麼憂慮的呢?若是掘開地面而達到地下的泉水,在隧道中相見,有誰說不可以呢?”莊公便照他的話去做。

    莊公走入隧道賦詩說:“在大隧道裡面,我感到其樂融融。

    ”姜氏走出隧道而賦詩說:“在大隧道外面,我感到其樂洩洩。

    ”于是又恢複了從前母子的感情。

    君子說:“颍考叔真是純笃的孝子。

    他愛自己的母親,又把孝心推及莊公。

    有一句詩說:‘孝子的心不匮乏,甚至于把孝心賜給你的族類。

    ’就是指颍考叔而說的吧!” 經秋,七月,天王使宰咺來歸惠公仲子之赗。

     傳秋,七月,天王1使宰2咺3來歸惠公4仲子5之赗6,緩7,且子氏8未薨9,故名10。

    天子七月而葬,同軌11畢至,諸侯五月12,同盟13至,大夫三月,同位至14,士逾月,外姻15至。

    贈死不及屍16,吊生不及哀17,豫兇事18非禮也19。

     今注 1天王:指周天子,是時為平王四十九年。

     2宰:天子的太宰。

     3咺:宰之名。

     4惠公:隐公之父。

     5仲子:桓公之母。

     6赗:音鳳,助喪的物品。

     7緩:時間甚遲緩。

     8子氏:仲子。

     9未薨:未死。

     10故名:所以稱他的名字。

     11同軌:鄭玄、服虔皆以軌為車轍,同軌以表示别于四夷國家。

     12五月:指五月而葬,下三月及逾月皆同。

     13同盟:曾同會盟者。

     14同位至:同爵位者。

     15外姻:親戚。

     16屍:未葬以前為屍。

     17哀:孝子哭泣的時候。

     18豫兇事:人未死而贈赗是預料兇事。

     19非禮也:不合于常禮。

     今譯 秋七月,周天子使太宰咺來贈送惠公及仲子的助喪物品,時間甚遲緩,并且仲子未死,所以稱他的名字。

    天子死後七月下葬,車同軌道的全都到;諸侯死後五月下葬,曾同過會盟的全都到;大夫死後三月下葬,同等官位的全都到;士死後一個月下葬,親戚全都到。

    未葬以前不能有所贈,生者哭哀的時候不加以吊,事先預備兇事不合禮。

     傳八月,紀1人伐夷2,夷不告3,故不書4。

    有蜚5不為災,亦不書。

     今注 1紀:在今山東省壽光縣。

    至莊公四年,為齊所滅。

     2夷:在今山東省即墨縣西。

     3不告:不通知魯國。

     4不書:史官不記錄在《春秋》上。

     5蜚:《廣雅》謂之,小蟲也,形圓而薄,氣臭,每緣稻莖上,食稻花,令不成實。

     今譯 八月,紀國侵伐夷國,但夷國不通知魯國,故魯國史官不記錄在《春秋》上。

    有蜚但不成災害,也不寫在竹簡上。

     經九月,及宋人盟于宿。

     傳惠公之季年1敗宋師于黃2,公立而求成3焉。

    九月,及宋人盟于宿4始通5也。

     今注 1季年:末年。

     2黃:宋邑,在今河南省考城縣西三十六裡。

     3成:和平。

     4宿:在今山東省東平縣東二十裡。

     5始通:始通和好。

     今譯 在惠公末年的時候,曾打敗宋國的軍隊于黃,隐公即位後就請求和好。

    九月,盟會于宿,兩國始通和好。

     傳冬十月庚申,改葬惠公,公弗臨1故不書。

    惠公之薨也,有宋師2,太子少,葬故有阙3,是以改葬。

     今注 1弗臨:不親往葬地。

     2宋師:服虔以為宋師即黃之師也。

    是時宋來伐魯,公自與戰。

     3有阙:葬禮缺乏。

     今譯 冬十月,庚申,改葬惠公,隐公沒有親往葬地,所以也不寫在《春秋》上。

    惠公死的時候,恰遇到與宋人打仗,太子又年少,葬禮甚有缺,所以改行葬禮。

     傳衛侯1來會葬,不見公,亦不書。

     今注 1衛侯:衛始封于武王弟康叔。

    衛都在今河南省汲縣東北。

     今譯 衛侯來魯國參加惠公的葬禮,不會見隐公,故史官也不寫在《春秋》上。

     傳鄭共叔之亂,公孫滑1出奔衛,衛人為之伐鄭取廪延2,鄭人以王師3虢師4,伐衛南鄙5。

    請師于邾,邾子使私6于公子豫7。

    豫請往,公弗許,遂行,及邾8人鄭人盟于翼9,不書非公命也。

     今注 1公孫滑:共叔段之子。

     2廪延:在今河南省延津縣北十五裡。

     3王師:周王師。

     4虢師:虢自東遷以後,在今山西平陸縣東五十裡。

     5南鄙:南境。

     6私:私自請求。

     7公子豫:魯大夫。

     8邾:邾地,在今山東省費縣西南。

     9翼:在今山東省費縣西南。

     今譯 鄭國共叔段叛亂的時候,他的兒子公孫滑逃奔衛國,衛人就為他攻伐鄭國,占據了廪延。

    鄭國的人用周王的軍隊及虢國的軍隊攻伐衛國南境,鄭國又向邾國請求軍隊幫助,邾國的君私求魯大夫公子豫。

    豫請率軍隊前往,但隐公不允許,可是公子豫自己就去了,與邾人、鄭人會盟于翼。

    因為隐公未曾命令他,所以史官不寫在《春秋》上。

     傳新作南門1,不書亦非公命也。

     今注 1南門:魯都城之門,亦曰稷門,至僖公二十五年更高而大之,故亦曰高門。

     今譯 新作魯都城的南門,這件事不寫在竹簡上,也因為這不是出自隐公的命令。

     經冬十有二月,祭伯來。

     傳十二月,祭伯1來非王命也。

     今注 1祭伯:周公子舊封于祭,在今河北省長垣之祭城,為周王卿士,東遷後,遂遷于河南省之管城,在今河南省鄭縣左近。

     今譯 十二月,周王的太宰祭伯來,這不是出自周王的命令。

     經公子益師卒。

     傳衆父1卒,公不與小斂2故不書日。

     今注 1衆父:公子益師字。

     2小斂:以衣冠為斂為小斂,然後置于棺中為大斂。

     今譯 公子益師,字為衆父,死了,隐公不參加他的小斂,所以史官不寫他死的日期。

     隐公二年(公元前七二一年) 經二年春,公會戎于潛。

     傳二年春,公會戎1于潛2,修惠公之好也。

    戎請盟3,公辭4。

     今注 1戎:今山東省曹縣故戎城,春秋時稱非夏族皆曰戎、狄、夷或蠻。

     2潛:魯地,蓋近戎者,當在魯國之西南境。

     3盟:盟需有禮節及誓詞。

     4辭:隻許修好而辭謝其盟。

     今譯 二年春,隐公在潛與戎人會見,這是為了重修惠公時代友好的關系。

    但戎人請求結盟,隐公推辭不許。

     經夏五月,莒人入向。

     傳莒子娶于向1,向姜2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