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

關燈
山東省金鄉縣西六十裡,後入魯,謂之西防。

     6王命讨不庭:因為鄭伯彼時方任王卿士,故以王的命令讨不服王命者。

     7不貪其土:鄭國自身并不貪婪他的土地。

     8勞王爵:因為魯國的爵位長于鄭國的伯爵,所以鄭國将他得的土地全贈給魯國。

     今譯 六月,戊申,隐公會見齊侯、鄭伯于老桃。

    壬戌,隐公打敗宋國的軍隊于菅。

    庚午,鄭國軍隊進入郜邑,辛未,鄭國把郜邑歸給魯國。

    庚辰,鄭國軍隊攻入防邑,辛巳,鄭國又把防邑歸給魯國。

    君子說:“鄭莊公這樣就可以說是方正的了!用周王的命令去讨伐不服王命的宋國,然而自己并不貪婪所得的土地,而用以贈給爵位較尊的魯國,這是方正的本體。

    ” 傳蔡人、衛人、郕人不會王命1。

     今注 1不會王命:不遵從王命,去會同伐宋。

     今譯 蔡人、衛人、郕人沒有遵從周王的命令去會同讨伐宋國。

     經秋,宋人、衛人入鄭,宋人、蔡人、衛人伐戴,鄭伯伐取之。

     傳秋,七月庚寅,鄭師入郊1,猶在郊。

    宋人、衛人入鄭,蔡人從之伐戴2。

    八月壬戌,鄭伯圍戴。

    癸亥克之,取三師3焉。

    宋衛既入鄭,而以伐戴召蔡人,蔡人怒4,故不和而敗5。

     今注 1郊:鄭都的郊外。

     2戴:在今河南省考城縣東南五裡有考城故城。

     3取三師:取得宋、衛、蔡三國的軍隊。

     4怒:不滿意。

     5不和而敗:因蔡與宋、衛兩國不和,而為鄭所擊敗。

     今譯 秋,七月,庚寅,鄭國軍隊剛回到國都的遠郊,當他們還在郊外,宋人和衛人就乘虛侵入鄭國。

    蔡人則随從宋、衛兩國去攻伐戴國。

    八月,壬戌,鄭伯帶兵包圍戴國,癸亥,攻克戴國,取得宋、衛、蔡三國的軍隊。

    宋、衛兩國的軍隊既已侵入鄭國,而又為了攻伐戴國才召集蔡人,蔡人因此很不滿意,所以三國失和而為鄭國所敗。

     傳九月戊寅1,鄭伯入宋2。

     今注 1戊寅:據長曆推算,九月無戊寅,恐日期有錯誤。

     2鄭伯入宋:以報宋入鄭的仇恨。

     今譯 九月,戊寅,鄭伯攻入宋國。

     經冬十月壬午,齊人、鄭人入郕。

     傳冬,齊人、鄭人入郕,讨違王命1也。

     今注 1讨違王命:讨伐違反王命不參與伐宋的郕國。

     今譯 冬,齊人及鄭人攻入郕國,以讨伐郕國違反周王的命令。

     隐公十一年(公元前七一二年) 經十有一年春,滕侯、薛侯來朝。

     傳十一年春,滕侯、薛侯1來朝2,争長3。

    薛侯曰:“我先封4。

    ”滕侯曰:“我,周之蔔正5也。

    薛,庶姓6也,我不可以後之7。

    ”公使羽父請于薛侯曰:“君與滕君,辱在寡人8。

    周諺9有之曰:‘山有木,工則度之10。

    賓有禮11,主則擇之12。

    ’周之宗盟13,異姓為後,寡人若朝于薛14,不敢與諸任齒15。

    君若辱贶16寡人,則願以滕君為請17。

    ”薛侯許之18,乃長19滕侯。

     今注 1薛侯:薛是任姓,為黃帝之後。

    在今山東省滕縣南四十裡。

     2來朝:朝觐魯隐公。

     3争長:争執行禮的先後。

     4我先封:薛祖奚仲為夏代所封,所以說我封在先。

     5蔔正:蔔官之長。

     6庶姓:不是同姓。

     7不可以後之:不可在他後行禮。

     8辱在寡人:以到寡人處存問為羞辱。

    王引之說:“在,存也;存問之也。

    ” 9周諺:周代的諺語。

     10工則度之:工匠就去度量它。

     11賓有禮:賓客的舉止合度。

     12主則擇之:主人則選擇所宜而行使。

     13宗盟:定公四年,祝佗所引踐土之盟的載書中說:晉重、魯申一直到鄭捷共五人皆同姓,然後方有齊、宋、莒,皆庶姓,可以證明。

    可見同姓在前,而異姓在後。

     14若朝于薛:若往薛國朝見。

     15不敢與諸任齒:因為魯隐公是異姓,所以不敢與任姓争行禮的先後。

     16辱贶:以相賜為羞辱。

     17以滕君為請:請滕君先行禮。

     18許之:答應。

     19乃長:于是先請滕侯行禮。

     今譯 十一年,春,滕侯與薛侯來朝見魯隐公,兩人争執行禮的先後。

    薛侯說:“我受封在先。

    ”滕侯說:“我是周的蔔正。

    而且薛是庶姓,我不可以在他的後面行禮。

    ”隐公派羽父請來薛侯說:“您和滕君屈辱自己來存問寡人。

    周代的諺語說:‘山裡有木材,則由工匠去度量;賓客有合宜的禮節,則由主人加以選擇。

    ’周的同姓盟國應在先,異姓的應在後。

    寡人若是朝見于薛國,必定不敢與各任姓的國家争執行禮的先後,您若是屈辱自己賜惠給寡人,那麼願意向您請求由滕君先行禮。

    ”薛侯允許了。

    于是就先請滕侯行禮。

     經夏,公會鄭伯于時來。

     傳夏,公會鄭伯于郲1,謀伐許2也。

    鄭伯将伐許,五月甲辰,授兵3于大宮4。

    公孫阏5與颍考叔争車,颍考叔挾辀6以走。

    子都7拔棘8以逐之,及大逵9,弗及10,子都怒。

     今注 1郲:經作時來,鄭地,在今河南省荥陽縣東四十裡有故厘城。

     2許:姜姓,周武王封其苗裔文叔于許。

    在今河南省石梁縣東三十裡。

     3授兵:出征之前交兵器予軍隊。

     4大宮:是鄭國的祖廟。

    大音泰。

     5公孫阏:鄭大夫。

     6挾辀:辀音舟,是車轅。

    用兩手拉着車轅。

     7子都:公孫阏的字。

     8拔棘:棘就是戟。

    拔出戟。

     9大逵:路寬能容九輛車并走。

     10弗及:沒有趕上。

     今譯 夏,隐公會見鄭伯于郲,謀劃讨伐許國。

    鄭伯将讨伐許國,五月甲辰,先在大宮授兵器給軍隊。

    公孫阏與颍考叔争一輛車子,颍考叔用手挾着車轅而走,子都拔出戟來追趕他,追到大路上都沒有趕上,子都很憤怒。

     經秋七月壬午,公及齊侯鄭伯入許。

     傳秋七月,公會齊侯、鄭伯伐許。

    庚辰,傅1于許。

    颍考叔取鄭伯之旗蝥弧2以先登3,子都自下射之,颠4。

    瑕叔盈5又以蝥弧登,周麾6而呼曰:“君登矣7!”鄭師畢登。

    壬午,遂入許,許莊公奔衛。

    齊侯以許讓公8,公曰:“君謂許不共9,故從君讨之。

    許既伏其罪10矣,雖君有命11,寡人弗敢與聞12。

    ”乃與鄭人13。

    鄭伯使許大夫百裡14奉許叔15以居許東偏16,曰:“天禍許國,鬼神實不逞17于許君,而假手于我18寡人,寡人唯是一二父兄19,不能共億20,其敢以許自為功乎!寡人有弟21,不能和協,而使糊其口于四方22,其況能23久有許乎?吾子其奉許叔以撫柔此民24也,吾将使獲25也佐吾子。

    若寡人得沒于地26,天其以禮悔禍27于許,無甯茲28許公複奉其社稷29,唯我鄭國之有請谒30焉,如舊昏媾31,其能降以相從32也,無滋他族33,實偪處此34,以與我鄭國争此土35也。

    吾子孫其覆亡36之不暇,而況能禋祀37許乎?寡人之使吾子處此,不唯許國之為38,亦聊以固吾圉39也。

    ”乃使公孫獲處許西偏40,曰:“凡而器用41财賄42,無置于許,我死乃亟去之。

    吾先君新邑于此43,王室而既卑44矣!周之子孫,日失其序45,夫許,大嶽之胤46也。

    天而既厭周德47矣,吾其能與許争乎?”君子謂:“鄭莊公于是乎有禮。

    禮,經國家48,定社稷49,序民人50,利後嗣51者也。

    許無刑而伐之52,服而舍之53,度德而處之54,量力而行之55,相時而動56,無累後人57,可謂知禮矣。

    ” 今注 1傅:軍隊附着于城牆邊。

     2蝥弧:鄭伯所使用旗的名。

    蝥音毛,弧音胡。

     3先登:第一個人上城。

     4颠:由城上墜下而死。

     5瑕叔盈:鄭大夫。

     6周麾:遍揮旗而呼。

     7君登矣:因為這是鄭伯的旗,所以表示鄭伯已經登城。

     8齊侯以許讓公:齊侯将許國讓給隐公。

     9不共:不共職貢。

     10伏其罪:許君已逃,等于受到處罰。

     11雖君有命:你雖然有命令給我。

     12弗敢與聞:不敢接受。

     13乃與鄭人:乃将許國給予鄭莊公。

     14百裡:許大夫的名字。

     15許叔:是許莊公弟。

     16東偏:許國的東鄙。

     17不逞:不滿意。

     18假手于我:假借我的力量。

     19父兄:同姓群臣。

     20共億:相安。

    王念孫說:“共字當讀去聲,猶今人言相安也。

    ” 21寡人有弟:指共叔段。

     22糊其口于四方:在他國尋求飲食。

     23其況能:怎麼能夠。

     24撫柔此民:安撫懷柔許國的人民。

     25獲:鄭大夫公孫獲。

     26得沒于地:壽終。

     27悔禍:後悔之前的加禍。

     28無甯茲:不但如此。

     29複奉其社稷:重新治理國家。

     30請谒:請求谒見。

     31舊昏媾:等于是舊親戚。

     32降以相從:降心往來。

     33無滋他族:不要滋聚他族。

     34實偪處此:除此沒有旁的辦法。

     35此土:指許國。

     36覆亡:亡國。

     37禋祀:絜節齋戒以祭祀謂為禋祀。

     38不唯許國之為:不隻是為的許國。

     39圉:邊陲。

     40西偏:許的舊西鄙。

     41器用:用具。

     42财賄:錢财。

     43先君新邑于此:先君指鄭武公,與平王同時東遷,居于鄭國的新都。

     44王室而既卑:周室現已漸漸地趨于卑下。

     45周之子孫,日失其序:于是周的子孫,日漸失掉他的行列。

     46大嶽之胤:大音泰。

    大嶽的後嗣。

     47厭周德:厭是厭煩。

    雖然鄒衍的五德相代之說是較後的說法,但是恐怕在春秋時代已經有了新德代舊德之說,所以方有“天既厭煩周德”的說法,這種思想與前面的幾句“王室而既卑矣,周之子孫,日失其序”相互呼應。

    所以晉文公請隧,周王就回答說:“未有代德,而有二王,亦叔父之所惡也。

    ”可見是同樣的思想。

     48經國家:經理國家。

     49定社稷:安定社稷。

     50序民人:使人民貴賤有次序。

     51利後嗣:對後嗣有利。

     52無刑而伐之:鄭征伐許,因為許沒有法度。

     53服而舍之:他服從就赦免他。

     54度德而處之:鄭莊公知道天的既厭周德,而知所以自處。

     55量力而行之:因此他不行極端而滅許國。

     56相時而動:相度情形而動作。

     57無累後人:是他對公孫獲說:“我死乃亟去之。

    ”故謂無累後。

     今譯 秋,七月,隐公會合齊侯及鄭伯攻伐許國。

    庚辰,軍隊附着在許國都城的牆邊。

    颍考叔取了鄭伯的旗幟蝥弧首先登城,子都從下面射他,颍考叔從城上墜下而死。

    瑕叔盈又拿着蝥弧登城,四向揮動着旗幟而呼喊道:“國君登城了!”鄭國的軍隊便都登城。

    壬午,大軍就進入許國都城,許莊公逃奔到衛國。

    齊侯把許國讓給魯隐公。

    隐公說:“您說許國不供職貢,所以我随您來讨伐他。

    現在許國既已接受了責罰,雖然您有命令給我,我也不敢接受。

    ”于是把許國給了鄭莊公。

    鄭莊公派許國大夫百裡尊奉許叔去住在許國的東鄙,說:“天降禍于許國,鬼神實不滿意許君的作為,因而借着我的力量來讨伐許國。

    但是我連一兩位同姓的臣子都不能相安,怎麼敢以讨伐許國作為自己的功勞呢?我有一個弟弟,但不能同心協力,而讓他在别國尋求飲食,像這樣能夠永久保有許國嗎?請你尊奉許叔以安撫懷柔許國的人民。

    我将派公孫獲輔佐你。

    若是我能夠以壽終,天或要以禮對待許國而後悔從前的加禍,不但如此,還會使許公重新治理他的國家。

    到那時若是我鄭國有所請求谒見,好像舊親戚一樣,希望您許國能降心來往,不要滋聚他族,我不能讓他族來與我争許國土地。

    我的子孫為了挽救自己的傾覆敗亡都怕來不及了,怎麼還能祭祀許國的山川呢?我所以要把你安置在這裡,不僅是為了許國,還是為了想鞏固我鄭國的邊陲哩!”于是派公孫獲居住在許國的西邊,對他說:“凡是你的器具和錢财,不要放在許國。

    我死後,就要立刻離開許國。

    我的先君武公在這新鄭地方設立新都,周王室既已卑微,周王的子孫也日漸失掉他們的行列。

    許國是大嶽的後嗣,天既然已厭倦周德,我還能夠與許國争勝嗎?”君子說:“鄭莊公這樣做是有禮的。

    禮,是用以經理國家,安定社稷,序列人民,造福後嗣的。

    因為許國沒有法度而讨伐他,一旦服罪就赦免他。

    度量自己的德行而自處,估量自己的力量而施行,相度時機而行動,不牽累後人,可以說是知禮的了。

    ” 傳鄭伯使卒1出豭2,行3出犬雞4,以詛5射颍考叔者。

    君子謂:“鄭莊公失政刑矣!政以治民6,刑以正邪7,既無德政,又無威刑,是以及邪。

    邪而詛之,将何益矣!” 今注 1卒:司馬法說:百人為卒。

     2豭:音加。

    《說文》:豭:牡豕也。

    《廣雅》:豭:豕也。

     3行:韋昭《國語注》:行,行列也。

     4犬雞:用犬或用雞。

     5詛:鄭玄《周禮》注:詛,謂祝之使詛敗也。

     6政以治民:用政以治理人民。

     7刑以正邪:用刑法以正邪惡。

     今譯 鄭伯命令每一卒出一頭豬,每一行出一條犬或出一隻雞,以詛咒射死颍考叔的人。

    君子說:“鄭莊公錯失了政治和刑法。

    政治是要治理人民的,刑法是要規正邪惡的。

    既沒有德惠的政治,又沒有威嚴的刑法,所以才會招緻邪惡。

    邪惡不正而反用詛咒,将有什麼益處呢?” 傳王取邬1、劉2、3、邘4之田于鄭,而與鄭人蘇忿生5之田溫、原6、7、樊8、隰郕9、茅10、向11、盟12、州13、陉14、15、懷16。

    君子是以知桓王之失鄭也:恕而行之17,德之則也18,禮之經也19,己弗能有,而以與人20,人之不至21,不亦宜乎! 今注 1邬:在今河南省偃師縣西南五十裡。

     2劉:在今河南省偃師縣南十五裡。

     3:在今河南省偃師縣與孟縣之間。

     4邘:在今河南省河内縣西北三十裡。

     5蘇忿生:在武王時為周司寇,《尚書·立政》篇所謂“司寇蘇公”即此人。

     6原:在今河南省濟源縣西北十五裡原鄉。

     7:在今河南省河内縣西南三十二裡。

     8樊:亦名陽樊,在今河南省濟源縣西南十五裡。

     9隰郕:在今河南省河内縣西三十裡。

    亦名隰城。

     10茅:在今河南省修武縣西北二十裡的大陸村。

     11向:在今河南省濟源縣西南向城。

     12盟:在今河南省孟津縣西南三十裡。

     13州:在今河南省河内縣東南五十裡。

     14陉:音刑。

    在今河南省河内縣西北三十裡。

     15:在今河南省修武縣西北故城。

     16懷:今河南省武陟縣西南十一裡有懷鄉故城。

     17恕而行之:以寬恕之道來行。

     18德之則也:進德的規則。

     19禮之經也:禮所經的道路。

     20己弗能有,而以與人:蘇忿生的田非周王所有,而周王反以與鄭人。

     21人之不至:鄭伯不肯來朝觐見周王。

     今譯 周王向鄭國取得邬、劉、、邘四邑的田,而把蘇忿生的溫、原、、樊、隰郕、茅、向、盟、州、陉、、懷十二邑的田給鄭國。

    君子由此知道周桓王失去鄭國的原因:以恕道行動,是進德的準則,禮節的規則。

    把自己不能保有的地方給予他人,人家不再來朝見,不是應該的嗎? 傳鄭息1有違言2,息侯伐鄭,鄭伯與戰于竟3,息師大敗而還。

    君子是以知息之将亡也:不度德4,不量力5,不親親6,不征辭7,不察有罪8,犯五不韪9,而以伐人,其喪師10也,不亦宜乎! 今注 1息:姬姓國,侯爵。

    在今河南省新息縣。

     2違言:言語之間有違忤處。

     3竟:鄭國境内。

     4不度德:不忖度鄭莊公之德。

     5不量力:息國小無力。

     6不親親:息與鄭是同姓之國。

     7不征辭:言語雖相恨,但應當證明話的真假。

     8不察有罪:不考察鄭國是否有罪。

     9不韪:不對的事。

     10喪師:喪滅軍力。

     今譯 鄭、息兩國言語之間有互相違忤的地方,因此息侯去伐鄭伯,鄭伯和他交戰于境内,息國軍隊大敗而回。

    君子由此知道息國将要滅亡:因他不量度鄭莊公的賢德,不估量自己的力量,不親愛親戚,不證明言辭的真假,不察明罪惡的曲直,自己犯了五種不對的事,反而去讨伐别人,喪失了軍力,不也是應該的嗎? 傳冬十月,鄭伯以虢師1伐宋。

    壬戌,大敗宋師,以報其入鄭2也。

    宋不告命3,故不書。

    凡諸侯有命,告則書,不然則否4。

    師出臧否亦如之5。

    雖及滅國6,滅不告敗,勝不告克7,不書于策8。

     今注 1以虢師:用虢國的軍隊。

     2以報其入鄭:入鄭之役在隐公十年。

     3宋不告命:勝敗是國家的大事,而宋不以相告魯國。

     4不然則否:不告則不書在竹簡上。

     5師出臧否亦如之:出兵的得或失也照這樣辦。

     6雖及滅國:就是到了國家被滅。

     7滅不告敗,勝不告克:被滅的國不以戰敗相告,勝利的國家亦不以戰勝相告。

     8不書于策:不寫在竹簡上。

     今譯 冬,十月,鄭伯以虢國軍隊讨伐宋國。

    壬戌,打敗了宋國軍隊,借此報複宋國侵入鄭國的恨事。

    宋國不派人來魯國通告,故不把這件事寫在竹簡上。

    凡是諸侯國家有大事和政令,來通告的就記載,不然就不記載。

    出兵不論勝敗也是一樣,就是到了國家被滅,被滅的國家不以失敗相告,勝利的國家不以勝利相告,也就不記在竹簡上。

     經冬十有一月壬辰,公薨。

     傳羽父請殺桓公,将以求大宰1。

    公曰:“為其少故也2,吾将授之矣3。

    使營菟裘4,吾将老焉5。

    ”羽父懼,反谮6公于桓公而請弑之。

    公之為公子也,與鄭人戰于狐壤7,止焉8。

    鄭人囚諸尹氏9,賂10尹氏而禱于其主鐘巫11,遂與尹氏歸,而立其主12。

    十一月,公祭鐘巫,齊于社圃13,館于氏14。

    壬辰,羽父使賊15弑公于氏,立桓公,而讨氏,有死者16,不書葬17,不成喪18也。

     今注 1大宰:大音太。

    按《左傳·昭公四年》稱“季孫為司徒,叔孫為司馬,孟孫為司寇”,可見魯隻有三卿,并無大宰。

    可能就是由于羽父請求太宰的官而發生隐公被弑的事件,因此魯國始終未設此官。

     2為其少故也:因為他太年輕。

     3吾将授之矣:我将以君位授給桓公。

     4使營菟裘:菟裘,《公羊傳》作塗裘,在今山東省泗水縣西北。

    派人營造菟裘的宮室。

     5吾将老焉:以為退休之地。

     6反谮:反過來向桓公說隐公的壞話。

     7狐壤:鄭地。

    在今河南省。

     8止焉:因為魯國諱言被擒,所以稱為止。

     9尹氏:鄭大夫。

     10賂:以錢财相賄賂。

     11其主鐘巫:主是尹氏所主祭的。

    鐘巫是其主之名。

     12而立其主:立鐘巫之祭于魯國。

     13齊于社圃:齊同齋。

    社圃是園名。

     14氏:魯大夫。

     15使賊:羽父使其黨羽。

     16有死者:因為隐公是死在氏家裡,故誣賴氏為弑君,遂殺了氏幾個人。

     17不書葬:經隻書公薨,而不書葬,可見是未行葬禮。

     18不成喪:沒能正式舉行喪禮。

     今譯 羽父請求殺死桓公,借以請求做大宰。

    隐公說:“因為桓公年紀太輕我才攝政。

    我将把君位授給桓公。

    派人去營造菟裘的宮室,我将要告老退休了。

    ”羽父很恐懼,反過來向桓公說隐公的壞話,請求弑殺隐公。

    隐公從前做公子的時候,曾和鄭人交戰于狐壤,在那裡被俘而停戰。

    鄭人把他囚在尹氏家裡。

    隐公用錢财做賄賂而祈禱于尹氏所祭的神鐘巫,于是隐公便帶着尹氏回國,而立鐘巫的神主于魯國。

    十一月,隐公要祭祀鐘巫,齋戒于社圃,而住在大夫氏家裡。

    壬辰,羽父派他的黨羽弑隐公于氏家,立桓公為魯君,而讨伐氏,有幾個人被殺死。

    經上不記載這件事,因為沒有正式為隐公舉行葬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