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
關燈
小
中
大
衛人伐鄭。
傳秋,諸侯複伐鄭,宋公使來乞1師。
公辭2之,羽父3請以師會之,公弗許,固請4而行,故書曰:“翚帥師。
”疾5之也。
諸侯之師,敗鄭徒兵6,取其禾7而還。
今注 1乞:請求。
2辭:不允。
3羽父:公子翚。
4固請:堅持請求。
5疾:貶責。
6徒兵:步兵。
7禾:莊稼。
今譯 秋,各國再去攻伐鄭國,宋殇公派使者來魯國請求派遣軍隊協助,隐公推辭不允。
羽父(公子翚)請求以軍隊去會戰,隐公不許。
他堅持請求,而終于去了,所以經上記載:“翚帥師。
”以責備他。
各國的軍隊打敗鄭國的步兵,掠取鄭國的莊稼而回。
經九月,衛人殺州籲于濮。
傳州籲未能和其民,厚1問定君2于石子3,石子曰:“王觐4為可。
”曰:“何以得觐?”曰:“陳桓公方有寵5于王6,陳,衛方睦,若朝7陳使請8必可得也。
”厚從州籲如9陳。
石碏使10告于陳曰:“衛國褊小11,老夫耄12矣,無能為也。
此二人者實弑寡君,敢即圖13之。
”陳人執14之,而請莅15于衛。
九月,衛人使右宰醜16莅殺州籲于濮17。
石碏使其宰18獳羊肩19莅殺石厚于陳。
君子曰:“石碏,純臣20也。
惡州籲而厚與21焉,大義滅親22,其是之謂乎?” 今注 1厚:石碏之子。
2定君:安定君位。
3石子:石碏。
4王觐:朝見天子為觐。
5寵:寵愛。
6王:周桓王。
7朝:往其他諸侯國為朝。
8使請:請其為衛請觐王。
9如:往。
10使:派人。
11褊小:狹隘。
12耄:八十歲曰耄。
13圖:想辦法。
14執:捕獲。
15請莅:請派人來處置。
16右宰醜:右宰是官名,醜是人名。
17濮:陳地。
18宰:石碏家宰。
19獳羊肩:人名。
20純臣:正直的臣。
21與:波及。
22大義滅親:為國家的利益而犧牲自己的親人。
今譯 州籲不能夠安定他的人民,石厚向他的父親石碏請問安定君位的方法。
石碏說:“隻有觐見周天子才可以安定君位。
”石厚說:“怎樣才得觐見?”石碏說:“陳桓公正受周天子的寵信,而陳國與衛國正互相交好。
若是朝見陳國的國君,求他為衛國請求觐見,必定可以得見。
”石厚随從州籲到陳國。
石碏暗中派人告訴陳國說:“衛國領土狹隘,而老夫年紀老耄,不能有所作為。
這兩個人實在是弑殺了我們的國君,敢請立刻想辦法處置他們。
”陳國人捉住了他們,而請求衛國人自己來處置。
九月,衛國派右宰醜來把州籲殺死于濮。
石碏派他的家宰獳羊肩來殺石厚于陳。
君子說:“石碏真是一位純笃正直的大臣。
因厭惡州籲而波及自己的兒子石厚,為了國家大義而犧牲自己的親人,不就是這個意思嗎?” 經冬,十有二月,衛人立晉。
傳衛人逆1公子晉2于邢3。
冬十二月,宣公4即位。
書曰:“衛人立晉。
”衆5也。
今注 1逆:迎接。
2公子晉:宣公。
3邢:周公之子所封。
今河北省邢台縣。
4宣公:公子晉。
5衆:是衆人的意思。
今譯 衛國人迎接公子晉于邢國。
冬,十二月,衛宣公即位。
經上記載說:“衛人立晉。
”表示衛宣公是衆人所立的。
隐公五年(公元前七一八年) 經五年,春,公矢魚于棠。
傳五年春,公将如棠1觀魚者2。
臧僖伯3谏4曰:“凡物5不足以講大事6,其材不足以備器用7,則君不舉8焉。
君将納9民于軌10物者也。
故講事以度軌量謂之軌,取材以章物采謂之物,不軌不物,謂之亂政11。
亂政亟行,所以敗12也!故春蒐13夏苗14秋狝15冬狩16。
皆于農隙17以講事也。
三年而治兵18入而振旅19,歸而飲至20以數軍實21,昭文章22,明貴賤23,辨等列24,順少長25,習威儀26也。
鳥獸之肉,不登于俎27,皮革、齒牙28,骨角毛羽29不登于器30,則公不射31,古之制也32。
若夫山林川澤之實33,器用之資,皂隸之事34,官司之守35,非君所及也36。
”公曰:“吾将略地37焉!”遂往陳魚而觀之38,僖伯稱疾不從。
書曰:“公矢魚于棠。
”非禮也39,且言遠地40也。
今注 1棠:魯邑,在今山東省魚台縣北十三裡。
《水經注》說:有高台二丈許,下臨菏水。
2觀魚者:宋代孫覺、葉夢得、朱熹等皆讨論過矢魚的問題,直到最近1936年陳槃發表了“春秋公矢魚于棠說”,方才解決了“矢魚”是“射魚”。
并且他又引用了朱起鳳《辭通》說:“射”字,古文作“”。
《左氏春秋》脫其左旁,遂訛為“矢”字。
本來矢就是射,周禮“矢其魚鼈而食之”即同此意。
3臧僖伯:是孝公之子,名。
僖伯是谥法。
4谏:谏诤。
5物:傅斯年在陳槃文跋中說:“物為圖騰标識,更顯而易見。
”在我所著的《中國古代社會史》中說明,我國所謂姓就是圖騰,又所有物也是圖騰,皆與此意相合。
6大事:在《左傳》的另條中說:“國之大事在祀與戎。
”祀是祭祀,戎是戰争。
7器用:器用者是為大事之用。
8則君不舉:人君就不親自舉行。
9納:歸納。
10軌:軌道。
11亂政:政治被擾亂。
12敗:失敗。
13春蒐:《爾雅》,春獵為蒐。
14夏苗:《爾雅》,夏獵為苗。
15秋狝:《爾雅》,秋獵為狝。
16冬狩:《爾雅》,冬獵為狩。
17農隙:不種田的時候。
18治兵:整治軍隊。
19振旅:鼓舞衆軍。
20飲至:飲酒。
21數軍實:數軍隊所獲的食物。
22昭文章:服虔引司馬法“文章是旌旗所建用”。
23明貴賤:軍隊中亦以貴賤為分。
24辨等列:等列等于行伍。
25順少長:出師少者在前,還師少者在後。
26習威儀:練習威儀。
27俎:是祭宗廟所用器。
28皮革、齒牙:皮革是獸皮;齒牙是就廣義而言。
狹義而言,颔上大齒謂之為牙。
29骨角毛羽:骨、角、毛皆屬獸類。
羽屬鳥類。
30器:亦是祭宗廟的器物。
31公不射:公不自己射。
32古之制也:古代的制度。
33若夫山林川澤之實:《正義》說:“山林之實謂材木樵薪之類;川澤之實謂蔆茨魚蟹之屬。
”若夫即至于。
34皂隸之事:是奴隸的事情。
35官司之守:官司是小臣。
此指小臣的職務。
36非君所及也:不是人君所親自管理的。
37略地:巡行邊境。
38觀之:觀魚。
39非禮也:不合于古禮。
40遠地:不在魯國都城左近。
今譯 五年,春,魯隐公将往棠邑射魚。
臧僖伯谏诤說:“凡是一種圖騰标識不能用于講習祭祀和戰争,一種材料不能用于裝備祭祀和戰争的器用,那麼國君就不舉行。
國君是要把人民納入軌道和圖騰的人,所以講習大事而合于軌道法度就叫作上軌道,取用适當的材料以彰明圖騰的特色就叫作認識圖騰。
不上軌道不認識圖騰,就是紛亂政事。
屢次舉行亂政的事,因此才會失敗。
所以,春、夏、秋、冬各有合時的田獵,都要在農閑時舉行。
三年舉行一次大演習以整治軍隊。
演習完畢,整理隊伍回宗廟舉行飲酒禮,同時計算軍隊所獲的食物。
标明旌旗,分明貴賤,辨明行伍,調順少長,以練習威儀。
鳥獸的肉不放在祭祀宗廟的器物上面,皮革、齒牙、骨角、毛羽不用于裝飾祭祀的器物。
那麼,公自己不射獵是古代的制度。
至于那些山林川澤裡的實物,取來作為器用,則是奴隸的事情,是小官所掌管的職務,不是國君所要親自管理的。
”隐公說:“我将要到邊地去巡行哩!”于是就動身前往,陳列了設備來射魚。
僖伯假托生病,沒有随同前往。
經上記載說:“公矢魚于棠。
”表示這件事不合于禮,并且暗示棠邑是邊境的地方。
傳曲沃1莊伯2以鄭人邢人3伐翼4,王使尹氏武氏5助之,翼侯奔随6。
今注 1曲沃:在今山西省聞喜縣。
2莊伯:成師之子。
3邢人:邢是姬姓,周公之子所封。
在今河北省邢台縣西南。
4翼:今山西省翼城縣東南有古翼城。
5尹氏武氏:二人皆周大夫。
6随:今山西省介休縣有古随城,後為晉士會食邑。
今譯 晉國的曲沃莊伯借着鄭人和邢人去攻伐翼都,而周桓王派了尹氏及武氏去幫助他,結果翼侯逃奔到随邑。
經夏四月,葬衛桓公。
傳夏,葬衛桓公1,衛亂2,是以緩3。
今注 1衛桓公:是宣公之父。
2衛亂:指州籲之亂。
3緩:衛桓公死後,經過十四月乃葬。
今譯 夏,下葬衛桓公,因衛國有州籲之亂,故此延遲下葬。
傳四月,鄭人侵衛牧1,以報東門之役2,衛人以燕師3伐鄭。
鄭祭足、原繁4、洩駕5以三軍軍6其前,使曼伯7與子元8潛軍軍其後,燕人畏鄭三軍而不虞制人9,六月,鄭二公子以制人敗燕師于北制10。
君子曰:“不備不虞11,不可以師12。
” 今注 1衛牧:牧是衛邑,在今河南省汲縣。
按:即武王伐纣之牧野。
2東門之役:東門之役在隐公四年。
3燕師:燕有南燕、北燕。
北燕為姬姓,南燕為姞姓。
今河南省汲縣西有古燕城。
4原繁:是鄭大夫。
5洩駕:亦鄭大夫。
6軍:是動詞,即駐軍。
7曼伯:鄭大夫。
曼音萬。
8子元:顧炎武疑即鄭厲公之字。
9不虞制人:虞是畏懼,制人是北制。
所指不畏懼制人的軍隊。
10北制:制人。
11不備不虞:不準備也不畏懼。
12不可以師:不可以打仗。
今譯 四月,鄭人侵入衛國的牧邑,為了報複東門之役。
衛人借着燕國軍隊去讨伐鄭國。
鄭國的祭足、原繁、洩駕率領三軍攻擊燕軍的前面,又派曼伯與子元帶領軍隊駐紮在燕軍的後面。
燕國人雖畏懼鄭國的三軍,但不畏懼鄭國制邑的人民。
六月,鄭國的曼伯與子元兩位公子利用制邑的軍隊,把燕軍打敗于北制。
君子說:“既不戒備又不畏懼,是不可以打仗的。
” 傳曲沃叛王。
秋,王命虢公伐曲沃,而立哀侯1于翼。
今注 1哀侯:晉之君。
今譯 曲沃莊伯背叛了周桓王。
秋天,桓王命令虢公讨伐曲沃,扶立哀侯于翼都。
經秋,衛師入郕。
傳衛之亂也1,郕2人侵衛,故衛師入郕。
今注 1衛之亂也:州籲之亂。
2郕:音成,文王子郕叔武始封,為伯爵。
今山東甯陽縣北有盛鄉城。
今譯 衛國州籲之亂時,郕國人曾侵入衛國,故現在衛師侵入郕國。
經九月考仲子之宮,初獻六羽。
傳九月,考1仲子2之宮3将萬4焉。
公問羽5數于衆仲,對曰:“天子用八6,諸侯用六7,大夫四8,士二9。
夫舞所以節八音10,而行八風11,故自八以下。
”公從之,于是初獻六羽12,始用六佾13也。
今注 1考:行落成禮。
2仲子:是桓公之母,惠公之妃。
3宮:廟。
4萬:大舞。
5羽:舞者所執的羽毛。
6天子用八:天子用八八等于六十四人。
7諸侯用六:諸侯用六八等于四十八人。
8大夫四:大夫用四八等于三十二人。
9士二:士用二八等于十六人。
此用服虔說及顧炎武《左傳杜解補正》說。
10八音:指金、石、絲、竹、匏、土、革、木而言。
11八風:指阊阖風、不周風、廣莫風、融風、明庶風、清明風、景風、涼風而言。
本賈逵說。
12六羽:舞時執用六羽,為四十八羽毛。
13六佾:四十八人。
今譯 九月,仲子的廟舉行落成典禮,将進獻萬舞。
隐公問衆仲跳舞執羽的人數,衆仲說:“天子用八八等于六十四人,諸侯用六八等于四十八人,大夫用四八等于三十二人,士用二八等于十六人。
跳舞的目的是要協調八種音調而表現八方的風情,所以數目從八以下。
”隐公聽從他的話。
于是第一次進獻六羽,這是魯國宗廟采用六佾的開始。
經邾人鄭人伐宋。
傳宋人取邾田1,邾人告于鄭曰:“請君2釋憾3于宋,敝邑4為道5。
”鄭人以王師6會之,伐宋入其郛7,以報東門之役8。
宋人使來告命9。
公聞其入郛也,将救之10。
問于使者曰:“師何及11?”對曰:“未及國12。
”公怒乃止,辭使者曰:“君命寡人同恤社稷之難13,今問諸使者曰:‘師未及國。
’非寡人之所敢知14也!” 今注 1邾田:邾音朱,邾國的田地。
2君:指鄭君。
3釋憾:釋四年再見伐之恨。
4敝邑:邾國自稱。
5道:導引或向導。
6王師:周王的軍隊。
7郛:是郭。
8東門之役:東門之役在隐公四年。
9告命:請求幫助。
10将救之:将去救宋國。
11師何及:敵軍已到何處? 12未及國:沒到國都。
13同恤社稷之難:共同救助國家的患難。
14敢知:敢知道。
今譯 宋人奪取了邾國的田地,邾國派人去鄭國請求幫助說:“您鄭君若去攻宋國以消釋您的仇恨,我國願做您的向導。
”鄭人便以周王的軍隊去會合邾國的軍隊,攻伐宋國,攻進了宋國都的城郭,以報複東門之役。
宋國派人到魯國請求幫助,隐公早聽說軍隊攻入宋國都的城郭,将要派兵去援救。
他便問使者說:“敵軍已到達什麼地方?”使者故意說:“還沒有到達國都。
”隐公很生氣,就停止派兵,辭退使者說:“你來請求我同去救助國家的危難,現在我問你,你反而說:‘敵軍尚未到達國都。
’這就不是我敢知道的了。
” 經冬十有二月,辛巳,公子卒。
傳冬十二月辛巳,臧僖伯卒。
公曰:“叔父1有憾2于寡人,寡人弗敢忘3。
”葬之加一等4。
今注 1叔父:《曲禮》說:諸侯稱同姓曰伯父、叔父。
這種現象與近代初民社會頗相仿佛,我曾細加以研究,所謂伯父、叔父者皆指始封的大夫,視當時諸侯的長或幼而定稱為伯父或叔父。
如長者的大夫,其後代永遠是伯父,而幼者則永遠是叔父。
并且臧氏出自孝公,恰是隐公的叔父。
2有憾:指谏矢魚而言。
3弗敢忘:不敢忘記。
4葬之加一等:葬禮加命服一等。
今譯 冬,十二月,辛巳,魯大夫臧僖伯死了。
隐公說:“叔父曾規勸我不要去觀棠射魚,我沒有聽從,他對我有遺恨,我也不敢忘記。
”于是就用加一等的命服來葬他。
經宋人伐鄭,圍長葛。
傳宋人伐鄭,圍長葛1,以報入郛之役也。
今注 1長葛:鄭邑。
在今河南省長葛縣北十二裡。
今譯 宋人攻伐鄭國,包圍了長葛,用以報複其前次入郭的戰役。
隐公六年(公元前七一七年) 經六年春,鄭人來渝平。
傳六年春,鄭人來渝平1,更成2也。
今注 1渝平:服虔曰:公為鄭所獲,釋而不結平,于是更為約束以結之,故曰渝平。
2更成:重新恢複以前的和平。
今譯 六年,春,鄭人來魯國“渝平”,就是重新恢複兩國和好的關系。
傳翼1九宗2五正3頃父之子嘉父4,逆晉侯于随5,納諸6鄂7,晉人謂之鄂侯8。
今注 1翼:晉舊都也,周武王子,唐叔始封。
在今山西省翼城縣東南十五裡。
2九宗:成王封唐叔時,以唐之餘民懷姓九宗。
3五正:并以職官五正,蓋為五官之長。
“懷姓九宗,職官五正。
”亦見《左傳·定公四年》。
4頃父之子嘉父:晉國的大夫。
5随:晉地。
在今山西省介休縣東。
6納諸:入于。
7鄂:晉地。
在今山西省吉縣的東南,近黃河。
8鄂侯:以别于從前所稱的翼侯。
今譯 晉國翼都的懷姓九宗、五官之長及頃父的兒子嘉父到随去迎接晉侯,把他安置在鄂邑,晉人便稱他為鄂侯。
經夏五月辛酉,公會齊侯盟于艾。
傳夏,盟于艾1,始平2于齊3也。
今注 1艾:在今山東省蒙陰縣西北。
2平:講和。
3齊:太公之後,初封于河南省呂縣,及成王滅武庚以後,始封于齊。
在今山東省臨淄縣,見傅斯年先生“大東小東說”。
今譯 夏,魯國與齊國結盟于艾,開始與齊國和好。
傳五月庚申,鄭伯1侵陳,大獲2。
往歲3,鄭伯請成4于陳,陳侯5不許6。
五父7谏曰:“親仁善鄰8,國之寶9也。
君其許鄭10。
”陳侯曰:“宋、衛實難11,鄭何能為12?”遂不許。
君子曰:“善不可失13,惡不可長14,其陳桓公之謂乎?長惡不悛15,從自及16也。
雖欲救之,其将能乎17?《商書》18曰:‘惡之易也19,如火之燎于原20,不可鄉迩21,其猶可撲滅22。
’周任23有言曰:‘為國家者,見惡24如農夫之務去草25焉。
芟26夷27蘊28崇29之,絕其本根,勿使能殖30,則善者信31矣。
’” 今注 1鄭伯:鄭莊公。
2大獲:全勝。
3往歲:指前年陳與諸侯同伐鄭的舊怨。
4請成:請求和平。
5陳侯:陳桓公。
6不許:不允許。
7五父:陳公子佗,桓公之弟。
8親仁善鄰:親近仁者,陳與鄭為鄰國,應當親善。
9寶:原則。
10君其許鄭:應當允許鄭國的要求。
11實難:實在為陳國的禍患。
12鄭何能為:鄭為小國,不足為患。
13善不可失:善德不可以失掉。
14惡不可長:過失、錯誤不可聽任其生長。
15悛:音诠,止也。
16從自及:将自臨于禍害。
17其将能乎:安能有辦法。
18《商書》:指《尚書·盤庚》篇。
19惡之易也:惡事的蔓延。
王念孫說:“按:易者延也,謂惡之蔓延也。
”杜謂為難易非。
20燎于原:平原中起火。
21鄉迩:離近。
22其猶可撲滅:還可以撲滅。
按:《莊公十五年》傳亦同,引《商書》皆有“惡之易也”,但今本《尚書·盤庚》篇無此句。
23周任:周大夫。
24見惡:看見惡事。
25務去草:努力去掉野草。
26芟:除草曰芟。
音衫。
27夷:滅,平。
28蘊:積累。
29崇:聚在一起。
30殖:生長。
31信:等于伸張。
今譯 五月,庚申,鄭莊公侵入陳國,獲得全勝。
前年,鄭莊公曾向陳國要求講和,陳侯不答應,陳大夫五父曾進谏說:“親近仁者,友善鄰國,是國家的原則,您還是允許鄭國的請求吧!”陳侯說:“宋、衛兩國才是陳國的禍患,鄭國能有什麼作為呢?”于是不肯答應。
君子說:“善德不可失去,惡事不可滋長,這是針對陳桓公而說的吧?滋長惡事而不知停止,若是自臨于禍害,雖想要挽救,還能有辦法嗎?《商書》說:‘惡事的蔓延,正如火在原野上焚燒,不可以接近,不容易撲滅。
’周任也有話說:‘為國謀事的人,見了惡事要像農夫見了莠草必要努力除掉一樣,把它們割斷除掉,堆積起來,斷絕它們的本根,不要使它們再繁殖,然後善事才能伸張。
’” 經秋七月1。
今注 1秋七月:杜注:雖無事而書首月,具四時以成歲。
今譯 秋天,七月。
經冬,宋人取長葛1。
傳秋,宋人取長葛。
今注 1長葛:今河南省長葛縣北十二裡有故城。
今譯 秋,宋國人取得了長葛。
傳冬,京師來告饑1,公為之請籴2于宋、衛、齊、鄭,禮也3。
今注 1告
傳秋,諸侯複伐鄭,宋公使來乞1師。
公辭2之,羽父3請以師會之,公弗許,固請4而行,故書曰:“翚帥師。
”疾5之也。
諸侯之師,敗鄭徒兵6,取其禾7而還。
今注 1乞:請求。
2辭:不允。
3羽父:公子翚。
4固請:堅持請求。
5疾:貶責。
6徒兵:步兵。
7禾:莊稼。
今譯 秋,各國再去攻伐鄭國,宋殇公派使者來魯國請求派遣軍隊協助,隐公推辭不允。
羽父(公子翚)請求以軍隊去會戰,隐公不許。
他堅持請求,而終于去了,所以經上記載:“翚帥師。
”以責備他。
各國的軍隊打敗鄭國的步兵,掠取鄭國的莊稼而回。
經九月,衛人殺州籲于濮。
傳州籲未能和其民,厚1問定君2于石子3,石子曰:“王觐4為可。
”曰:“何以得觐?”曰:“陳桓公方有寵5于王6,陳,衛方睦,若朝7陳使請8必可得也。
”厚從州籲如9陳。
石碏使10告于陳曰:“衛國褊小11,老夫耄12矣,無能為也。
此二人者實弑寡君,敢即圖13之。
”陳人執14之,而請莅15于衛。
九月,衛人使右宰醜16莅殺州籲于濮17。
石碏使其宰18獳羊肩19莅殺石厚于陳。
君子曰:“石碏,純臣20也。
惡州籲而厚與21焉,大義滅親22,其是之謂乎?” 今注 1厚:石碏之子。
2定君:安定君位。
3石子:石碏。
4王觐:朝見天子為觐。
5寵:寵愛。
6王:周桓王。
7朝:往其他諸侯國為朝。
8使請:請其為衛請觐王。
9如:往。
10使:派人。
11褊小:狹隘。
12耄:八十歲曰耄。
13圖:想辦法。
14執:捕獲。
15請莅:請派人來處置。
16右宰醜:右宰是官名,醜是人名。
17濮:陳地。
18宰:石碏家宰。
19獳羊肩:人名。
20純臣:正直的臣。
21與:波及。
22大義滅親:為國家的利益而犧牲自己的親人。
今譯 州籲不能夠安定他的人民,石厚向他的父親石碏請問安定君位的方法。
石碏說:“隻有觐見周天子才可以安定君位。
”石厚說:“怎樣才得觐見?”石碏說:“陳桓公正受周天子的寵信,而陳國與衛國正互相交好。
若是朝見陳國的國君,求他為衛國請求觐見,必定可以得見。
”石厚随從州籲到陳國。
石碏暗中派人告訴陳國說:“衛國領土狹隘,而老夫年紀老耄,不能有所作為。
這兩個人實在是弑殺了我們的國君,敢請立刻想辦法處置他們。
”陳國人捉住了他們,而請求衛國人自己來處置。
九月,衛國派右宰醜來把州籲殺死于濮。
石碏派他的家宰獳羊肩來殺石厚于陳。
君子說:“石碏真是一位純笃正直的大臣。
因厭惡州籲而波及自己的兒子石厚,為了國家大義而犧牲自己的親人,不就是這個意思嗎?” 經冬,十有二月,衛人立晉。
傳衛人逆1公子晉2于邢3。
冬十二月,宣公4即位。
書曰:“衛人立晉。
”衆5也。
今注 1逆:迎接。
2公子晉:宣公。
3邢:周公之子所封。
今河北省邢台縣。
4宣公:公子晉。
5衆:是衆人的意思。
今譯 衛國人迎接公子晉于邢國。
冬,十二月,衛宣公即位。
經上記載說:“衛人立晉。
”表示衛宣公是衆人所立的。
隐公五年(公元前七一八年) 經五年,春,公矢魚于棠。
傳五年春,公将如棠1觀魚者2。
臧僖伯3谏4曰:“凡物5不足以講大事6,其材不足以備器用7,則君不舉8焉。
君将納9民于軌10物者也。
故講事以度軌量謂之軌,取材以章物采謂之物,不軌不物,謂之亂政11。
亂政亟行,所以敗12也!故春蒐13夏苗14秋狝15冬狩16。
皆于農隙17以講事也。
三年而治兵18入而振旅19,歸而飲至20以數軍實21,昭文章22,明貴賤23,辨等列24,順少長25,習威儀26也。
鳥獸之肉,不登于俎27,皮革、齒牙28,骨角毛羽29不登于器30,則公不射31,古之制也32。
若夫山林川澤之實33,器用之資,皂隸之事34,官司之守35,非君所及也36。
”公曰:“吾将略地37焉!”遂往陳魚而觀之38,僖伯稱疾不從。
書曰:“公矢魚于棠。
”非禮也39,且言遠地40也。
今注 1棠:魯邑,在今山東省魚台縣北十三裡。
《水經注》說:有高台二丈許,下臨菏水。
2觀魚者:宋代孫覺、葉夢得、朱熹等皆讨論過矢魚的問題,直到最近1936年陳槃發表了“春秋公矢魚于棠說”,方才解決了“矢魚”是“射魚”。
并且他又引用了朱起鳳《辭通》說:“射”字,古文作“”。
《左氏春秋》脫其左旁,遂訛為“矢”字。
本來矢就是射,周禮“矢其魚鼈而食之”即同此意。
3臧僖伯:是孝公之子,名。
僖伯是谥法。
4谏:谏诤。
5物:傅斯年在陳槃文跋中說:“物為圖騰标識,更顯而易見。
”在我所著的《中國古代社會史》中說明,我國所謂姓就是圖騰,又所有物也是圖騰,皆與此意相合。
6大事:在《左傳》的另條中說:“國之大事在祀與戎。
”祀是祭祀,戎是戰争。
7器用:器用者是為大事之用。
8則君不舉:人君就不親自舉行。
9納:歸納。
10軌:軌道。
11亂政:政治被擾亂。
12敗:失敗。
13春蒐:《爾雅》,春獵為蒐。
14夏苗:《爾雅》,夏獵為苗。
15秋狝:《爾雅》,秋獵為狝。
16冬狩:《爾雅》,冬獵為狩。
17農隙:不種田的時候。
18治兵:整治軍隊。
19振旅:鼓舞衆軍。
20飲至:飲酒。
21數軍實:數軍隊所獲的食物。
22昭文章:服虔引司馬法“文章是旌旗所建用”。
23明貴賤:軍隊中亦以貴賤為分。
24辨等列:等列等于行伍。
25順少長:出師少者在前,還師少者在後。
26習威儀:練習威儀。
27俎:是祭宗廟所用器。
28皮革、齒牙:皮革是獸皮;齒牙是就廣義而言。
狹義而言,颔上大齒謂之為牙。
29骨角毛羽:骨、角、毛皆屬獸類。
羽屬鳥類。
30器:亦是祭宗廟的器物。
31公不射:公不自己射。
32古之制也:古代的制度。
33若夫山林川澤之實:《正義》說:“山林之實謂材木樵薪之類;川澤之實謂蔆茨魚蟹之屬。
”若夫即至于。
34皂隸之事:是奴隸的事情。
35官司之守:官司是小臣。
此指小臣的職務。
36非君所及也:不是人君所親自管理的。
37略地:巡行邊境。
38觀之:觀魚。
39非禮也:不合于古禮。
40遠地:不在魯國都城左近。
今譯 五年,春,魯隐公将往棠邑射魚。
臧僖伯谏诤說:“凡是一種圖騰标識不能用于講習祭祀和戰争,一種材料不能用于裝備祭祀和戰争的器用,那麼國君就不舉行。
國君是要把人民納入軌道和圖騰的人,所以講習大事而合于軌道法度就叫作上軌道,取用适當的材料以彰明圖騰的特色就叫作認識圖騰。
不上軌道不認識圖騰,就是紛亂政事。
屢次舉行亂政的事,因此才會失敗。
所以,春、夏、秋、冬各有合時的田獵,都要在農閑時舉行。
三年舉行一次大演習以整治軍隊。
演習完畢,整理隊伍回宗廟舉行飲酒禮,同時計算軍隊所獲的食物。
标明旌旗,分明貴賤,辨明行伍,調順少長,以練習威儀。
鳥獸的肉不放在祭祀宗廟的器物上面,皮革、齒牙、骨角、毛羽不用于裝飾祭祀的器物。
那麼,公自己不射獵是古代的制度。
至于那些山林川澤裡的實物,取來作為器用,則是奴隸的事情,是小官所掌管的職務,不是國君所要親自管理的。
”隐公說:“我将要到邊地去巡行哩!”于是就動身前往,陳列了設備來射魚。
僖伯假托生病,沒有随同前往。
經上記載說:“公矢魚于棠。
”表示這件事不合于禮,并且暗示棠邑是邊境的地方。
傳曲沃1莊伯2以鄭人邢人3伐翼4,王使尹氏武氏5助之,翼侯奔随6。
今注 1曲沃:在今山西省聞喜縣。
2莊伯:成師之子。
3邢人:邢是姬姓,周公之子所封。
在今河北省邢台縣西南。
4翼:今山西省翼城縣東南有古翼城。
5尹氏武氏:二人皆周大夫。
6随:今山西省介休縣有古随城,後為晉士會食邑。
今譯 晉國的曲沃莊伯借着鄭人和邢人去攻伐翼都,而周桓王派了尹氏及武氏去幫助他,結果翼侯逃奔到随邑。
經夏四月,葬衛桓公。
傳夏,葬衛桓公1,衛亂2,是以緩3。
今注 1衛桓公:是宣公之父。
2衛亂:指州籲之亂。
3緩:衛桓公死後,經過十四月乃葬。
今譯 夏,下葬衛桓公,因衛國有州籲之亂,故此延遲下葬。
傳四月,鄭人侵衛牧1,以報東門之役2,衛人以燕師3伐鄭。
鄭祭足、原繁4、洩駕5以三軍軍6其前,使曼伯7與子元8潛軍軍其後,燕人畏鄭三軍而不虞制人9,六月,鄭二公子以制人敗燕師于北制10。
君子曰:“不備不虞11,不可以師12。
” 今注 1衛牧:牧是衛邑,在今河南省汲縣。
按:即武王伐纣之牧野。
2東門之役:東門之役在隐公四年。
3燕師:燕有南燕、北燕。
北燕為姬姓,南燕為姞姓。
今河南省汲縣西有古燕城。
4原繁:是鄭大夫。
5洩駕:亦鄭大夫。
6軍:是動詞,即駐軍。
7曼伯:鄭大夫。
曼音萬。
8子元:顧炎武疑即鄭厲公之字。
9不虞制人:虞是畏懼,制人是北制。
所指不畏懼制人的軍隊。
10北制:制人。
11不備不虞:不準備也不畏懼。
12不可以師:不可以打仗。
今譯 四月,鄭人侵入衛國的牧邑,為了報複東門之役。
衛人借着燕國軍隊去讨伐鄭國。
鄭國的祭足、原繁、洩駕率領三軍攻擊燕軍的前面,又派曼伯與子元帶領軍隊駐紮在燕軍的後面。
燕國人雖畏懼鄭國的三軍,但不畏懼鄭國制邑的人民。
六月,鄭國的曼伯與子元兩位公子利用制邑的軍隊,把燕軍打敗于北制。
君子說:“既不戒備又不畏懼,是不可以打仗的。
” 傳曲沃叛王。
秋,王命虢公伐曲沃,而立哀侯1于翼。
今注 1哀侯:晉之君。
今譯 曲沃莊伯背叛了周桓王。
秋天,桓王命令虢公讨伐曲沃,扶立哀侯于翼都。
經秋,衛師入郕。
傳衛之亂也1,郕2人侵衛,故衛師入郕。
今注 1衛之亂也:州籲之亂。
2郕:音成,文王子郕叔武始封,為伯爵。
今山東甯陽縣北有盛鄉城。
今譯 衛國州籲之亂時,郕國人曾侵入衛國,故現在衛師侵入郕國。
經九月考仲子之宮,初獻六羽。
傳九月,考1仲子2之宮3将萬4焉。
公問羽5數于衆仲,對曰:“天子用八6,諸侯用六7,大夫四8,士二9。
夫舞所以節八音10,而行八風11,故自八以下。
”公從之,于是初獻六羽12,始用六佾13也。
今注 1考:行落成禮。
2仲子:是桓公之母,惠公之妃。
3宮:廟。
4萬:大舞。
5羽:舞者所執的羽毛。
6天子用八:天子用八八等于六十四人。
7諸侯用六:諸侯用六八等于四十八人。
8大夫四:大夫用四八等于三十二人。
9士二:士用二八等于十六人。
此用服虔說及顧炎武《左傳杜解補正》說。
10八音:指金、石、絲、竹、匏、土、革、木而言。
11八風:指阊阖風、不周風、廣莫風、融風、明庶風、清明風、景風、涼風而言。
本賈逵說。
12六羽:舞時執用六羽,為四十八羽毛。
13六佾:四十八人。
今譯 九月,仲子的廟舉行落成典禮,将進獻萬舞。
隐公問衆仲跳舞執羽的人數,衆仲說:“天子用八八等于六十四人,諸侯用六八等于四十八人,大夫用四八等于三十二人,士用二八等于十六人。
跳舞的目的是要協調八種音調而表現八方的風情,所以數目從八以下。
”隐公聽從他的話。
于是第一次進獻六羽,這是魯國宗廟采用六佾的開始。
經邾人鄭人伐宋。
傳宋人取邾田1,邾人告于鄭曰:“請君2釋憾3于宋,敝邑4為道5。
”鄭人以王師6會之,伐宋入其郛7,以報東門之役8。
宋人使來告命9。
公聞其入郛也,将救之10。
問于使者曰:“師何及11?”對曰:“未及國12。
”公怒乃止,辭使者曰:“君命寡人同恤社稷之難13,今問諸使者曰:‘師未及國。
’非寡人之所敢知14也!” 今注 1邾田:邾音朱,邾國的田地。
2君:指鄭君。
3釋憾:釋四年再見伐之恨。
4敝邑:邾國自稱。
5道:導引或向導。
6王師:周王的軍隊。
7郛:是郭。
8東門之役:東門之役在隐公四年。
9告命:請求幫助。
10将救之:将去救宋國。
11師何及:敵軍已到何處? 12未及國:沒到國都。
13同恤社稷之難:共同救助國家的患難。
14敢知:敢知道。
今譯 宋人奪取了邾國的田地,邾國派人去鄭國請求幫助說:“您鄭君若去攻宋國以消釋您的仇恨,我國願做您的向導。
”鄭人便以周王的軍隊去會合邾國的軍隊,攻伐宋國,攻進了宋國都的城郭,以報複東門之役。
宋國派人到魯國請求幫助,隐公早聽說軍隊攻入宋國都的城郭,将要派兵去援救。
他便問使者說:“敵軍已到達什麼地方?”使者故意說:“還沒有到達國都。
”隐公很生氣,就停止派兵,辭退使者說:“你來請求我同去救助國家的危難,現在我問你,你反而說:‘敵軍尚未到達國都。
’這就不是我敢知道的了。
” 經冬十有二月,辛巳,公子卒。
傳冬十二月辛巳,臧僖伯卒。
公曰:“叔父1有憾2于寡人,寡人弗敢忘3。
”葬之加一等4。
今注 1叔父:《曲禮》說:諸侯稱同姓曰伯父、叔父。
這種現象與近代初民社會頗相仿佛,我曾細加以研究,所謂伯父、叔父者皆指始封的大夫,視當時諸侯的長或幼而定稱為伯父或叔父。
如長者的大夫,其後代永遠是伯父,而幼者則永遠是叔父。
并且臧氏出自孝公,恰是隐公的叔父。
2有憾:指谏矢魚而言。
3弗敢忘:不敢忘記。
4葬之加一等:葬禮加命服一等。
今譯 冬,十二月,辛巳,魯大夫臧僖伯死了。
隐公說:“叔父曾規勸我不要去觀棠射魚,我沒有聽從,他對我有遺恨,我也不敢忘記。
”于是就用加一等的命服來葬他。
經宋人伐鄭,圍長葛。
傳宋人伐鄭,圍長葛1,以報入郛之役也。
今注 1長葛:鄭邑。
在今河南省長葛縣北十二裡。
今譯 宋人攻伐鄭國,包圍了長葛,用以報複其前次入郭的戰役。
隐公六年(公元前七一七年) 經六年春,鄭人來渝平。
傳六年春,鄭人來渝平1,更成2也。
今注 1渝平:服虔曰:公為鄭所獲,釋而不結平,于是更為約束以結之,故曰渝平。
2更成:重新恢複以前的和平。
今譯 六年,春,鄭人來魯國“渝平”,就是重新恢複兩國和好的關系。
傳翼1九宗2五正3頃父之子嘉父4,逆晉侯于随5,納諸6鄂7,晉人謂之鄂侯8。
今注 1翼:晉舊都也,周武王子,唐叔始封。
在今山西省翼城縣東南十五裡。
2九宗:成王封唐叔時,以唐之餘民懷姓九宗。
3五正:并以職官五正,蓋為五官之長。
“懷姓九宗,職官五正。
”亦見《左傳·定公四年》。
4頃父之子嘉父:晉國的大夫。
5随:晉地。
在今山西省介休縣東。
6納諸:入于。
7鄂:晉地。
在今山西省吉縣的東南,近黃河。
8鄂侯:以别于從前所稱的翼侯。
今譯 晉國翼都的懷姓九宗、五官之長及頃父的兒子嘉父到随去迎接晉侯,把他安置在鄂邑,晉人便稱他為鄂侯。
經夏五月辛酉,公會齊侯盟于艾。
傳夏,盟于艾1,始平2于齊3也。
今注 1艾:在今山東省蒙陰縣西北。
2平:講和。
3齊:太公之後,初封于河南省呂縣,及成王滅武庚以後,始封于齊。
在今山東省臨淄縣,見傅斯年先生“大東小東說”。
今譯 夏,魯國與齊國結盟于艾,開始與齊國和好。
傳五月庚申,鄭伯1侵陳,大獲2。
往歲3,鄭伯請成4于陳,陳侯5不許6。
五父7谏曰:“親仁善鄰8,國之寶9也。
君其許鄭10。
”陳侯曰:“宋、衛實難11,鄭何能為12?”遂不許。
君子曰:“善不可失13,惡不可長14,其陳桓公之謂乎?長惡不悛15,從自及16也。
雖欲救之,其将能乎17?《商書》18曰:‘惡之易也19,如火之燎于原20,不可鄉迩21,其猶可撲滅22。
’周任23有言曰:‘為國家者,見惡24如農夫之務去草25焉。
芟26夷27蘊28崇29之,絕其本根,勿使能殖30,則善者信31矣。
’” 今注 1鄭伯:鄭莊公。
2大獲:全勝。
3往歲:指前年陳與諸侯同伐鄭的舊怨。
4請成:請求和平。
5陳侯:陳桓公。
6不許:不允許。
7五父:陳公子佗,桓公之弟。
8親仁善鄰:親近仁者,陳與鄭為鄰國,應當親善。
9寶:原則。
10君其許鄭:應當允許鄭國的要求。
11實難:實在為陳國的禍患。
12鄭何能為:鄭為小國,不足為患。
13善不可失:善德不可以失掉。
14惡不可長:過失、錯誤不可聽任其生長。
15悛:音诠,止也。
16從自及:将自臨于禍害。
17其将能乎:安能有辦法。
18《商書》:指《尚書·盤庚》篇。
19惡之易也:惡事的蔓延。
王念孫說:“按:易者延也,謂惡之蔓延也。
”杜謂為難易非。
20燎于原:平原中起火。
21鄉迩:離近。
22其猶可撲滅:還可以撲滅。
按:《莊公十五年》傳亦同,引《商書》皆有“惡之易也”,但今本《尚書·盤庚》篇無此句。
23周任:周大夫。
24見惡:看見惡事。
25務去草:努力去掉野草。
26芟:除草曰芟。
音衫。
27夷:滅,平。
28蘊:積累。
29崇:聚在一起。
30殖:生長。
31信:等于伸張。
今譯 五月,庚申,鄭莊公侵入陳國,獲得全勝。
前年,鄭莊公曾向陳國要求講和,陳侯不答應,陳大夫五父曾進谏說:“親近仁者,友善鄰國,是國家的原則,您還是允許鄭國的請求吧!”陳侯說:“宋、衛兩國才是陳國的禍患,鄭國能有什麼作為呢?”于是不肯答應。
君子說:“善德不可失去,惡事不可滋長,這是針對陳桓公而說的吧?滋長惡事而不知停止,若是自臨于禍害,雖想要挽救,還能有辦法嗎?《商書》說:‘惡事的蔓延,正如火在原野上焚燒,不可以接近,不容易撲滅。
’周任也有話說:‘為國謀事的人,見了惡事要像農夫見了莠草必要努力除掉一樣,把它們割斷除掉,堆積起來,斷絕它們的本根,不要使它們再繁殖,然後善事才能伸張。
’” 經秋七月1。
今注 1秋七月:杜注:雖無事而書首月,具四時以成歲。
今譯 秋天,七月。
經冬,宋人取長葛1。
傳秋,宋人取長葛。
今注 1長葛:今河南省長葛縣北十二裡有故城。
今譯 秋,宋國人取得了長葛。
傳冬,京師來告饑1,公為之請籴2于宋、衛、齊、鄭,禮也3。
今注 1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