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關燈
小
中
大
兩書的不同。
細看《春秋》與《左氏春秋》皆開始自魯隐公,而所書紀年隻以晉國事而論,亦始于晉文侯,早過于曲沃莊伯,而杜預曾見過真本紀年,他在後序中說:“曲沃莊伯三十一年十一月,魯隐公之元年正月也。
”就是公元前七二二年,從此以後各國史料始見豐富,這也是不足為奇的事。
觀《詩經》中,《雅》多作于西周,彼時東方列國尚無《國風》,衛武公所作抑篇尚用《雅》的詩調,即因衛國尚無他自有的詩調。
《國風》的開始在于平王東遷以後,由此可見。
東遷是在公元前七七〇年。
再以出土的銅器而論,東周時代者多屬列國的作品,與西周銅器多屬王室者不同。
由此觀之,東遷以後,文化中心也随着政治中心而漸向東方轉移,列國的史料開始愈加發達,這也是自然的現象。
《漢書·藝文志》尚載有《公羊外傳》五十篇,《公羊雜記》八十三篇,《穀梁外傳》二十篇,内容雖然不能詳細知道,大約也是記載同《左氏春秋》相類的故事。
(四)再細研究,兩書不太相連,并非如《公羊傳》《穀梁傳》為解釋《春秋》而作。
茲舉一兩條為例作證據,如桓公元年末尾說:(1)“宋華父督見孔父之妻于路,目逆而送之,曰‘美而豔’。
”而二年開首就說:(2)“宋華督攻孔氏,殺孔父而取其妻。
”可見(1)同(2)兩條本來相連,後經劉歆或杜預兩書相合後,始有現在的現象。
又如桓公五年:(1)“冬,淳于公如曹,度其國危,遂不複。
”六年就說:(2)“春,自曹來朝,書曰‘寔來’,不複其國也。
”此類尚多,舉此例以概其餘。
所謂《左氏春秋》是“以列國之史參之”,這話甚有道理。
比如,宋國事常舉六官的姓名,晉事常舉三軍或六軍帥佐的姓名,必是抄自宋晉各國史官所記載的材料。
至于漢以後又發生劉歆請立《左氏傳》于學官的問題,見《漢書》三十六卷《楚元王傳》,劉向是楚元王的玄孫,而劉歆是他的兒子。
他移書太常博士書責讓他們,他又将《左氏傳》與《公羊》《穀梁》二傳并列為釋經的傳。
其實漢朝學官已近于功名的途徑,多立一科目則舊者必有所畏懼,因此必引起争端,所謂“利祿之途,然也”就是這種理由,書甚長現在不能博引,閱者可翻《楚元王傳》即能明白,所以在此不必細講。
出于這種原因,劉歆必須将《左氏春秋》改為《春秋左氏傳》,而博士弟子必說“左氏不傳春秋”,以不抵制。
至西晉杜預更“分經之年與傳之年相附”(見杜預《春秋序》)遂成現行的體系,杜并解釋為“故傳或先經以始事,或後經以終義”(見上序中)以辨别兩書的不同各點,而不欲說他們是兩部書。
自唐以後遂相仍而不改,此書也不好例外;若獨創一格,反使讀者莫名其妙了,隻在序中略說明我的見解。
至于編纂的經過亦當略述如後,最初“今注”由我口述而由文長徐女士筆錄,至于“今譯”則由劉翠溶女士擔任,這是僖公二十八年城濮之戰以前的情形。
這時劉女士往美國哈佛大學讀書,自隐公元年至僖公二十八年共九十一年,恰與《春秋》二百四十二年的三分之一相近。
以後我自己寫了幾年就由我口述而由李敏慧女士筆錄,輔以其妹李素貞襄助抄寫,以底于成,特記于此并志對諸位的感謝。
1970年2月夏正元旦·高陽 李宗侗
細看《春秋》與《左氏春秋》皆開始自魯隐公,而所書紀年隻以晉國事而論,亦始于晉文侯,早過于曲沃莊伯,而杜預曾見過真本紀年,他在後序中說:“曲沃莊伯三十一年十一月,魯隐公之元年正月也。
”就是公元前七二二年,從此以後各國史料始見豐富,這也是不足為奇的事。
觀《詩經》中,《雅》多作于西周,彼時東方列國尚無《國風》,衛武公所作抑篇尚用《雅》的詩調,即因衛國尚無他自有的詩調。
《國風》的開始在于平王東遷以後,由此可見。
東遷是在公元前七七〇年。
再以出土的銅器而論,東周時代者多屬列國的作品,與西周銅器多屬王室者不同。
由此觀之,東遷以後,文化中心也随着政治中心而漸向東方轉移,列國的史料開始愈加發達,這也是自然的現象。
《漢書·藝文志》尚載有《公羊外傳》五十篇,《公羊雜記》八十三篇,《穀梁外傳》二十篇,内容雖然不能詳細知道,大約也是記載同《左氏春秋》相類的故事。
(四)再細研究,兩書不太相連,并非如《公羊傳》《穀梁傳》為解釋《春秋》而作。
茲舉一兩條為例作證據,如桓公元年末尾說:(1)“宋華父督見孔父之妻于路,目逆而送之,曰‘美而豔’。
”而二年開首就說:(2)“宋華督攻孔氏,殺孔父而取其妻。
”可見(1)同(2)兩條本來相連,後經劉歆或杜預兩書相合後,始有現在的現象。
又如桓公五年:(1)“冬,淳于公如曹,度其國危,遂不複。
”六年就說:(2)“春,自曹來朝,書曰‘寔來’,不複其國也。
”此類尚多,舉此例以概其餘。
所謂《左氏春秋》是“以列國之史參之”,這話甚有道理。
比如,宋國事常舉六官的姓名,晉事常舉三軍或六軍帥佐的姓名,必是抄自宋晉各國史官所記載的材料。
至于漢以後又發生劉歆請立《左氏傳》于學官的問題,見《漢書》三十六卷《楚元王傳》,劉向是楚元王的玄孫,而劉歆是他的兒子。
他移書太常博士書責讓他們,他又将《左氏傳》與《公羊》《穀梁》二傳并列為釋經的傳。
其實漢朝學官已近于功名的途徑,多立一科目則舊者必有所畏懼,因此必引起争端,所謂“利祿之途,然也”就是這種理由,書甚長現在不能博引,閱者可翻《楚元王傳》即能明白,所以在此不必細講。
出于這種原因,劉歆必須将《左氏春秋》改為《春秋左氏傳》,而博士弟子必說“左氏不傳春秋”,以不抵制。
至西晉杜預更“分經之年與傳之年相附”(見杜預《春秋序》)遂成現行的體系,杜并解釋為“故傳或先經以始事,或後經以終義”(見上序中)以辨别兩書的不同各點,而不欲說他們是兩部書。
自唐以後遂相仍而不改,此書也不好例外;若獨創一格,反使讀者莫名其妙了,隻在序中略說明我的見解。
至于編纂的經過亦當略述如後,最初“今注”由我口述而由文長徐女士筆錄,至于“今譯”則由劉翠溶女士擔任,這是僖公二十八年城濮之戰以前的情形。
這時劉女士往美國哈佛大學讀書,自隐公元年至僖公二十八年共九十一年,恰與《春秋》二百四十二年的三分之一相近。
以後我自己寫了幾年就由我口述而由李敏慧女士筆錄,輔以其妹李素貞襄助抄寫,以底于成,特記于此并志對諸位的感謝。
1970年2月夏正元旦·高陽 李宗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