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關燈
小
中
大
王雲五先生近年有“古籍今注今譯”的提議,嘉惠後學實在并非淺鮮。
“今注”這兩個字實在是十二年前,我對張曉峰先生注《資治通鑒》時所建議的,經過十一年的工夫,由我及朋友、學生合力完成,但後因并無充足的校刊費用能将全書刊行,于是,商諸商務印書館,王雲五先生欣然答應為之完成。
就是出于這個原因,他也用“今注”這個名字。
至于“今譯”乃為王老先生所獨創。
我所擔任的是《春秋左傳今注今譯》的編輯工作,對此書我當在序中略有說明。
(一)《隋書·經籍志》載有《春秋左氏解誼》三十一卷,漢九江太守服虔注。
他所分卷數與杜預的《春秋左傳經傳集解》三十卷不同。
杜預書亦載于《隋書·經籍志》,自唐作《正義》就用了他,遂為唐後學者通用書。
今也照服虔例分為三十一卷,所不同的是莊公杜預隻有一卷,而我分為二卷,其餘如僖公三卷,襄公六卷,昭公七卷,與杜預相同。
我固然不能詳悉服虔的分卷方法,但我隻能想到莊公可以分為二卷而已。
(二)至于《左氏春秋》的作者,是否即《論語·公冶長》篇之“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所說的左丘明?據姚鼐說:“左氏之書,非出一人所成。
自左丘明作《傳》以授曾申,申傳吳起,起傳其子期,期傳楚人铎椒,椒傳趙人虞卿,虞卿傳荀卿。
蓋後人屢有附益,其為丘明說經之舊,及為後所益者,今不知孰為多寡矣。
餘考其書,于魏氏事造飾尤甚,竊以為吳起為之者蓋尤多。
夫魏绛在晉悼公時,甫佐新軍,在七人下耳,安得平鄭之後,賜樂獨以與绛?魏獻子合諸侯于位之人,而述其為政之美,詞不恤其誇,此豈信史所為論本事而為之傳者耶?《國風》之魏,至季劄時,亡久矣,與邶、鄘、郐等,而劄胡獨美之曰:‘以德輔此,則明主也。
’此與‘魏大名’‘公侯之子孫,必複其始’之談,皆造飾以媚魏君者耳。
又明主之稱,乃三晉篡位後之稱,非季劄時所宜有,适以見其誣焉耳。
自東漢以來,其書獨重,世皆溺其文辭,宋儒頗知其言之不盡信,然遂以譏及左氏,則過矣。
彼儒者親承孔子學以授其徒,言亦約耳,烏知後人增飾若是之多也哉!若乃其文既富,則以存賢人君子之法言,三代之典章,雖不必丘明所記,而固已足貴,君子擇焉可也。
”(見《左傳補注序》) (三)孔子《春秋》與《左氏春秋》實是兩部書,所以顧炎武《日知錄》也說:“《春秋》因魯史而修者也;故所書晉事,自文公主夏盟,交于中國,則以創列之史參之,而一從周正;自惠公以前,則間用夏正,其不出一人明矣。
”《左氏春秋》是集合各國的史書而成,此種議論實由唐朝趙匡發端,他在《春秋集傳纂例》書中說:“蓋左氏廣集諸國之史以釋《春秋》,傳成以後,蓋其弟子及門人見嘉謀事迹,多不入傳,或有雖入而複不同,故各随國編之而成此書,以廣異聞爾。
”所說“集諸國之史”甚确,但說“以釋春秋”則非,然較為《春秋》作傳比較更近于真相。
不如說它們是兩部書更可靠。
并且左丘明雙姓與《左氏春秋》的左不同,所以朱熹在“語類”中就以為“左氏倚相之後”,所以後來記載楚事甚多。
比如,隐公元年,《春秋》所記共七條,而《左氏春秋》就有十三條,有時也有《春秋》有而《左氏春秋》沒有的。
或是相反的時候。
這些皆能證
“今注”這兩個字實在是十二年前,我對張曉峰先生注《資治通鑒》時所建議的,經過十一年的工夫,由我及朋友、學生合力完成,但後因并無充足的校刊費用能将全書刊行,于是,商諸商務印書館,王雲五先生欣然答應為之完成。
就是出于這個原因,他也用“今注”這個名字。
至于“今譯”乃為王老先生所獨創。
我所擔任的是《春秋左傳今注今譯》的編輯工作,對此書我當在序中略有說明。
(一)《隋書·經籍志》載有《春秋左氏解誼》三十一卷,漢九江太守服虔注。
他所分卷數與杜預的《春秋左傳經傳集解》三十卷不同。
杜預書亦載于《隋書·經籍志》,自唐作《正義》就用了他,遂為唐後學者通用書。
今也照服虔例分為三十一卷,所不同的是莊公杜預隻有一卷,而我分為二卷,其餘如僖公三卷,襄公六卷,昭公七卷,與杜預相同。
我固然不能詳悉服虔的分卷方法,但我隻能想到莊公可以分為二卷而已。
(二)至于《左氏春秋》的作者,是否即《論語·公冶長》篇之“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所說的左丘明?據姚鼐說:“左氏之書,非出一人所成。
自左丘明作《傳》以授曾申,申傳吳起,起傳其子期,期傳楚人铎椒,椒傳趙人虞卿,虞卿傳荀卿。
蓋後人屢有附益,其為丘明說經之舊,及為後所益者,今不知孰為多寡矣。
餘考其書,于魏氏事造飾尤甚,竊以為吳起為之者蓋尤多。
夫魏绛在晉悼公時,甫佐新軍,在七人下耳,安得平鄭之後,賜樂獨以與绛?魏獻子合諸侯于位之人,而述其為政之美,詞不恤其誇,此豈信史所為論本事而為之傳者耶?《國風》之魏,至季劄時,亡久矣,與邶、鄘、郐等,而劄胡獨美之曰:‘以德輔此,則明主也。
’此與‘魏大名’‘公侯之子孫,必複其始’之談,皆造飾以媚魏君者耳。
又明主之稱,乃三晉篡位後之稱,非季劄時所宜有,适以見其誣焉耳。
自東漢以來,其書獨重,世皆溺其文辭,宋儒頗知其言之不盡信,然遂以譏及左氏,則過矣。
彼儒者親承孔子學以授其徒,言亦約耳,烏知後人增飾若是之多也哉!若乃其文既富,則以存賢人君子之法言,三代之典章,雖不必丘明所記,而固已足貴,君子擇焉可也。
”(見《左傳補注序》) (三)孔子《春秋》與《左氏春秋》實是兩部書,所以顧炎武《日知錄》也說:“《春秋》因魯史而修者也;故所書晉事,自文公主夏盟,交于中國,則以創列之史參之,而一從周正;自惠公以前,則間用夏正,其不出一人明矣。
”《左氏春秋》是集合各國的史書而成,此種議論實由唐朝趙匡發端,他在《春秋集傳纂例》書中說:“蓋左氏廣集諸國之史以釋《春秋》,傳成以後,蓋其弟子及門人見嘉謀事迹,多不入傳,或有雖入而複不同,故各随國編之而成此書,以廣異聞爾。
”所說“集諸國之史”甚确,但說“以釋春秋”則非,然較為《春秋》作傳比較更近于真相。
不如說它們是兩部書更可靠。
并且左丘明雙姓與《左氏春秋》的左不同,所以朱熹在“語類”中就以為“左氏倚相之後”,所以後來記載楚事甚多。
比如,隐公元年,《春秋》所記共七條,而《左氏春秋》就有十三條,有時也有《春秋》有而《左氏春秋》沒有的。
或是相反的時候。
這些皆能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