亨利希·邁爾著 “五十年來的德國哲學”
關燈
小
中
大
但這些理性的哲學家——如李凱爾特(Rickert),又如魯一士(J.Royce)——大都回複到費希特者多,而回複到黑格爾者少。
而他們又忽視費希特哲學的向前的、與浪漫主義為緣的部分,而采取那向後看的,從啟蒙思想出發的部分。
但他們大多數究皆頗接近黑格爾,而于黑格爾普遍理性中去尋求價值的基礎。
此種反複于費希特與黑格爾間的趨勢特别在德國的新康德運動中絕對的和理想的方面表現得顯著。
與李凱爾特的費希特崇拜對立的,便有甚為接近黑格爾的馬堡學派,而文德爾班最後對于黑格爾亦有相當的同情(參見“附釋二”)。
在認識論的領域裡,絕對主義的趨勢亦有顯著的影響。
對于懷疑的謙退的态度,與夫那屢見不一的說法,如謂我們的知識僅限于我們主觀的表象之内,決不能達到實在本身,因此決不能獲得完全的真理一類的話,已令人厭煩欲嘔。
簡言之,此時人們漸提出絕對真理的信心,以與将真理相對化的趨勢對立。
最初大家所努力的,并不是在尋求絕對實在,欲補救追求實在本身的形而上學的嘗試,仍然是孤立無助。
理想主義與實在主義對于實在是否離一切表象與思想而獨立,或實在是否僅系一普遍意識的内容一問題的争辯,大緻已被擯棄不論。
對于物自身的讨論已代之以對于真理自身的讨論。
在我們一切判斷的信念裡,若我們嚴格加以推究,皆有真理的意識與之相随。
但此處所謂真理意識并非西格瓦爾特(Sigwart)所謂内在的“真理概念”之意,而僅是吾人認取自身有效準的真理的情态或方式。
真理自身是離認取真理的人或認識主體而獨立的。
一切的真理的自身有一共同的本則,是即絕對真理。
一部分人,如李浦士(Th.Lipps)、胡塞爾(Husserl)及現象學者,麥農(Meinong)及對象說者,均持邏輯的絕對真理說者的代表人物。
布拉德雷及文德爾班的學說亦與此說甚近。
另一部分人如李凱爾特及魯一士則認自身有效準的不是靜止的真理本質,而是真理的規範、真理的命令,此種真理的規範或命令的目的物或對象即是真理的價值。
無論如何,真理總是與實在分别開了。
有一種的真理是與實在有關連的,而另一種真理則是離實在而自由獨立的。
但無論哪一種真理,均有其自身的基礎。
而哲學的職責即在于探尋出真理的結構和真理通行有效的形式和法則。
真理或真理規範的絕對性不是認作完全自立的先天法則,即是認作從普遍的超經驗、超個人的理性得來的法則。
以上所說就是道地的哲學的理性主義。
與此說相對立的老對頭将應運而生,自是意料中事。
實證主義又複改頭換面喚醒起新的生命。
從實證主義的思想圈套裡,自會發生不惟不承認絕對真理而且簡直不承認有客觀的原始的真理。
實用主義即站在舊實證主義的道途上,有如後者認為道德基于實用,而前者認為真理,亦基于實用。
我們所謂真理,除了實用,除了觀念對于吾人之實用價值外,更無别的。
喧騰衆口的魏亨格(Vaihinger)的“好似哲學”(Als-ob-Philosophie)亦與實用主義接近。
但有一運動較實用主義為深刻,已有長久醞釀期間,但自歐洲大戰後,愈益流行,乃抽象的理性崇拜的直接反動,已是一種大規模的運動。
此種趨勢提出“直覺”和“體驗”以代替“理性”。
在拙著《現實的哲學》的導言裡,我已經指出柏格森的形而上學的直覺方法如何對于史太芬·格阿格學派(StefanGeorge-Schule)之激勵和對于胡塞爾的現象學派之“觀認本性”的影響,我更指出如何新的神秘的潮流皆轉入此方向。
在每一有成績的研究家或思想家的工作生活裡,無容置疑地,突然的,好似當下的觸機,即我們所謂直覺,實産生最好的工作。
更是确定不易的,就是整個宇宙作為一大個體,有如一切個體,隻為直觀所可達到而非概念的知識所能把握。
直觀乃是憑一種直接的透視以窮究自然世界和精神世界之最深邃的本質。
要求神秘經驗的驅迫力乃徹始徹終是一種直覺的力量。
要求與神一體的渴慕的神秘境界乃是宗教生活的核心。
但是神秘信仰的經驗之現實性與神秘信仰經驗之真理卻必須加以分别。
可惜的,就是這種倡導神秘經驗的哲學從未劃分兩者的界限。
所以此種哲學所給予吾人的除了些從強烈的感情所産生之幻影外,并無别的。
感情之暗示能力隻能給予信奉宗教的人以真理的幻影。
此種哲學自然是方便省事。
當緊嚴的研究和思想感到困難時便讓詩人的想象當權。
但這實不啻對于懇摯的真理之反叛。
自從此種哲學流行以來,哲學界顯然弄成一種可怕的無批判無指針的狀況。
現時德國受過近代教育的人可以信奉接受的一些無意識的東西,若在三十年以前的話,恐無人認為可能。
我隻消提到斯坦勒的人靈學(DieSteiner-scheAnthroposophie)。
還有可以考慮的,就是神怪的靈學運動近來在德國哲學家中漸有勢力——至于占星術的迷信之複興,那更全不用提了。
由注重直覺而陷于無理性,由理性的絕對主義而走到無理性主義!此實現時哲學界最顯著的事。
這個轉變其實也有一種好處。
由離開現實而使得絕對主義沉陷于無結果的形式主義的情形已逐漸消逝了。
一種強烈的沖動以趨于現實占據了今日的哲學思想:哲學又回憶起它的形而上學的職責了。
此種轉變特别更覺有望,因為現在所謂形而上學已不複象存疑時代的那樣狹義了。
而現象學派的人近來亦轉向形而上學或他們所易被誤解般叫做本體論了。
但他們的直覺法或對象的觀認法直至現在僅領導他們重新采取舊的素樸的實在,而且此說在現代亦并不新奇,美國的新實在論早以先此說而成立。
但隻要實在的問題又重新提到前面,總算是哲學上的進步,但若果将此說認為系哲學由主觀轉向客觀,則此種口号便顯示很大的危
而他們又忽視費希特哲學的向前的、與浪漫主義為緣的部分,而采取那向後看的,從啟蒙思想出發的部分。
但他們大多數究皆頗接近黑格爾,而于黑格爾普遍理性中去尋求價值的基礎。
此種反複于費希特與黑格爾間的趨勢特别在德國的新康德運動中絕對的和理想的方面表現得顯著。
與李凱爾特的費希特崇拜對立的,便有甚為接近黑格爾的馬堡學派,而文德爾班最後對于黑格爾亦有相當的同情(參見“附釋二”)。
在認識論的領域裡,絕對主義的趨勢亦有顯著的影響。
對于懷疑的謙退的态度,與夫那屢見不一的說法,如謂我們的知識僅限于我們主觀的表象之内,決不能達到實在本身,因此決不能獲得完全的真理一類的話,已令人厭煩欲嘔。
簡言之,此時人們漸提出絕對真理的信心,以與将真理相對化的趨勢對立。
最初大家所努力的,并不是在尋求絕對實在,欲補救追求實在本身的形而上學的嘗試,仍然是孤立無助。
理想主義與實在主義對于實在是否離一切表象與思想而獨立,或實在是否僅系一普遍意識的内容一問題的争辯,大緻已被擯棄不論。
對于物自身的讨論已代之以對于真理自身的讨論。
在我們一切判斷的信念裡,若我們嚴格加以推究,皆有真理的意識與之相随。
但此處所謂真理意識并非西格瓦爾特(Sigwart)所謂内在的“真理概念”之意,而僅是吾人認取自身有效準的真理的情态或方式。
真理自身是離認取真理的人或認識主體而獨立的。
一切的真理的自身有一共同的本則,是即絕對真理。
一部分人,如李浦士(Th.Lipps)、胡塞爾(Husserl)及現象學者,麥農(Meinong)及對象說者,均持邏輯的絕對真理說者的代表人物。
布拉德雷及文德爾班的學說亦與此說甚近。
另一部分人如李凱爾特及魯一士則認自身有效準的不是靜止的真理本質,而是真理的規範、真理的命令,此種真理的規範或命令的目的物或對象即是真理的價值。
無論如何,真理總是與實在分别開了。
有一種的真理是與實在有關連的,而另一種真理則是離實在而自由獨立的。
但無論哪一種真理,均有其自身的基礎。
而哲學的職責即在于探尋出真理的結構和真理通行有效的形式和法則。
真理或真理規範的絕對性不是認作完全自立的先天法則,即是認作從普遍的超經驗、超個人的理性得來的法則。
以上所說就是道地的哲學的理性主義。
與此說相對立的老對頭将應運而生,自是意料中事。
實證主義又複改頭換面喚醒起新的生命。
從實證主義的思想圈套裡,自會發生不惟不承認絕對真理而且簡直不承認有客觀的原始的真理。
實用主義即站在舊實證主義的道途上,有如後者認為道德基于實用,而前者認為真理,亦基于實用。
我們所謂真理,除了實用,除了觀念對于吾人之實用價值外,更無别的。
喧騰衆口的魏亨格(Vaihinger)的“好似哲學”(Als-ob-Philosophie)亦與實用主義接近。
但有一運動較實用主義為深刻,已有長久醞釀期間,但自歐洲大戰後,愈益流行,乃抽象的理性崇拜的直接反動,已是一種大規模的運動。
此種趨勢提出“直覺”和“體驗”以代替“理性”。
在拙著《現實的哲學》的導言裡,我已經指出柏格森的形而上學的直覺方法如何對于史太芬·格阿格學派(StefanGeorge-Schule)之激勵和對于胡塞爾的現象學派之“觀認本性”的影響,我更指出如何新的神秘的潮流皆轉入此方向。
在每一有成績的研究家或思想家的工作生活裡,無容置疑地,突然的,好似當下的觸機,即我們所謂直覺,實産生最好的工作。
更是确定不易的,就是整個宇宙作為一大個體,有如一切個體,隻為直觀所可達到而非概念的知識所能把握。
直觀乃是憑一種直接的透視以窮究自然世界和精神世界之最深邃的本質。
要求神秘經驗的驅迫力乃徹始徹終是一種直覺的力量。
要求與神一體的渴慕的神秘境界乃是宗教生活的核心。
但是神秘信仰的經驗之現實性與神秘信仰經驗之真理卻必須加以分别。
可惜的,就是這種倡導神秘經驗的哲學從未劃分兩者的界限。
所以此種哲學所給予吾人的除了些從強烈的感情所産生之幻影外,并無别的。
感情之暗示能力隻能給予信奉宗教的人以真理的幻影。
此種哲學自然是方便省事。
當緊嚴的研究和思想感到困難時便讓詩人的想象當權。
但這實不啻對于懇摯的真理之反叛。
自從此種哲學流行以來,哲學界顯然弄成一種可怕的無批判無指針的狀況。
現時德國受過近代教育的人可以信奉接受的一些無意識的東西,若在三十年以前的話,恐無人認為可能。
我隻消提到斯坦勒的人靈學(DieSteiner-scheAnthroposophie)。
還有可以考慮的,就是神怪的靈學運動近來在德國哲學家中漸有勢力——至于占星術的迷信之複興,那更全不用提了。
由注重直覺而陷于無理性,由理性的絕對主義而走到無理性主義!此實現時哲學界最顯著的事。
這個轉變其實也有一種好處。
由離開現實而使得絕對主義沉陷于無結果的形式主義的情形已逐漸消逝了。
一種強烈的沖動以趨于現實占據了今日的哲學思想:哲學又回憶起它的形而上學的職責了。
此種轉變特别更覺有望,因為現在所謂形而上學已不複象存疑時代的那樣狹義了。
而現象學派的人近來亦轉向形而上學或他們所易被誤解般叫做本體論了。
但他們的直覺法或對象的觀認法直至現在僅領導他們重新采取舊的素樸的實在,而且此說在現代亦并不新奇,美國的新實在論早以先此說而成立。
但隻要實在的問題又重新提到前面,總算是哲學上的進步,但若果将此說認為系哲學由主觀轉向客觀,則此種口号便顯示很大的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