亨利希·邁爾著 “五十年來的德國哲學”
關燈
小
中
大
險。
過去二百年來所獲得的哲學上的偉大的見解,現代的哲學是不能無故置之不理的。
現實的問題究竟亦不是純粹的對象的直觀所可解決。
現實與主觀之間與可能的直觀或思想間的不可解除的關系,而此種實在論卻仍未能顧到。
但即在這實在與主觀的關系裡便包含有對于實在加以認識論的了解的關鍵,惟有識透認識功能的本性和認識功能與認識對象間的關系方可把握得對象的顯著成分或實在的某種階段。
而這種從認識論出發以探究實在的意義就是形而上學的主要的和基本的部分。
形而上學的本身就是最後的研究實在的科學。
但形而上學并不是研究宇宙實在的内容,此種工作應屬于實證科學的範圍,形而上學的職責容或是——我此處隻能略提大旨——尋求出宇宙之客觀的範疇和系統的形式,或宇宙之形式的整個結構。
這樣的形而上學即是我所謂“現實哲學”(DieWirklichkeitsphilosophie)。
理想主義運動的舊力量在我們現代仍有其勢力與前途。
因為理想主義運動的目的尚沒有完全達到,而批評地探究并尋出關于精神的社會科學的現實的原始形式的職責亦不是一下可以完成的。
但理想主義的運動亦如前此的自然主義運動同陷于一偏,似有與自然科學發生嚴重的沖突的趨勢。
而同時自然科學方面卻有了很大的進步。
特别物理學方面之重大的改變是共知的事實。
而别的自然科學亦大都以物理學為模範,欲弄明白他們自己的基本原則和最後前提。
所以它們依着他們的方法循序而進,并無意超越它們自己的權限。
而研究自然科學的人現在亦不複認他們的科學為唯一的科學了。
反而在理想主義方面有逾越權限之處。
參用精神科學的方法與範疇以研究自然的嘗試也并非沒有,在我們的時代很盛行的新生機主義就是屬于此類。
但哲學總須利用一切機會以防止這種争執,哲學必須盡力調解自然和精神的對立,使兩者得親切地互相接近。
自然和精神的二元性已經執着到了充分的尖銳了。
形而上學須得将兩個世界結構的形式各就其特質加以探讨。
當形而上學發現了精神的實在之特殊結構時,必同時可以尋得一聯系,聯絡起精神世界與自然世界而成宇宙的統一體。
精神科學的工作實不僅着意于存在的,而且又着意于應當存在的,對于應當存在的研究目的即在于尋出一道德的精神的文化這種博大的理想,此種理想的負荷者即是一道德的人格。
——此種理想,其實就是人類的理想,其特殊内容卻随時代而變遷,因此每一時代有其應當完成的特有使命。
說到這裡,則票友式的哲學便有其地位了:文學家、藝術家、詩人、政治家、曆史家、社會學家、神學家、法學家、經濟學家、教育學家,凡是自己覺得他有替他的時代指示理想的途徑的人,都可以合作以完成那偉大的使命。
而所留下給專門的道德家的工作就是不僅對于他自己的時代的道德趨勢,而且對于道德的文化的追求這一永久目标,使其得方法的批評的自覺。
要想滿足為人類的價值和理想尋求一安全的後盾的需要,那麼,我們不能不将價值和理想放在精神實在的形而上的輪廓裡。
這樣一來,則我們可以确信,我們生活中的至善至美至真皆有永久價值。
于是我們複将當時對于實在之實證研究所得結果,與當時規範的道德意識的産物一并納入我們的形而上學的世界觀裡,如是,庶幾我們可以達到一個可以叫做科學的世界觀和人生觀。
附釋一:本文作者亨利希·邁爾曾任德國柏林大學哲學史教授多年(1934年10月病故),本書編者在1930年冬季曾聽過他講的哲學史課,後來也參閱過他的哲學史著作(《蘇格拉底》、《情感思維心理學》、《現實的哲學》等)。
本文題目是“五十來的德國哲學”,所評論的範圍和時代恰好與本書所論述的大緻相同,它涉及到施特勞斯、費爾巴哈、馬克思、尼采、柏格森、詹姆斯、約翰·穆勒、斯賓塞、布拉德雷、魯一士等英美哲學家,超出了德國哲學的界限,他對各哲學家的評價比較平正,對庸俗唯物論和庸俗進化論也有所論評。
他分析五十年來的歐美各哲學流派的趨勢,如理性主義和反理性主義、注重科學與脫離科學、實證主義和形而上學,在心理學上對直覺在經驗中的可貴性與直覺主義的荒誕性都用簡要樸實的文筆分别有所評論,尤能指出各流派往複變遷發展的線索,而歸結到他自己的“現實哲學”。
我們感到,亨利希·邁爾對于五十年來的哲學的鳥瞰,在當代哲學史家裡還是有他較重要的地位。
譯文是本書編者大約在1933年譯出。
本譯文是從1935年商務印書館出版,經馮至同志編校的《五十年來的德國學術》中抽出,編入本書以供讀者參考。
附釋二:文德爾班1889年出版的《哲學史教本》前文已經批判過,對于黑格爾哲學的解釋表示他反對辯證法,也表示他有意貶低甚至歪曲黑格爾哲學以為回到康德的主觀唯心論鋪平道路。
但是,到了1910年他又在海岱山大學發表了一篇關于“黑格爾主義的複興”的演說,在這裡他對于“黑格爾主義的複興”指出了許多原因: 第一,他認為由康德的理性批判發展到黑格爾的理性體系是一個必然的前進的過程。
第二,由于人們厭惡叔本華的反理性的悲觀主義和尼采的極端個人主義,而贊成黑格爾建築在發展觀點上的樂觀主義和相信理性的威力。
他指出,在黑格爾看來,人作為一個理性的本質不是心理上所呈現的那樣,而是曆史的展望;人不是心理學上所提供的給予的材料,而是負有曆史使命的存在。
人作為曆史的本質在發展的過程中是宇宙理性的一部分,因此,黑格爾把曆史認為是哲學的真工具。
所以,邁爾教授說文德爾班“最後對黑格爾亦有相當的同情”。
這話是符合史實的,也說明文德爾班二十多年來對黑格爾認識的變化過程。
過去二百年來所獲得的哲學上的偉大的見解,現代的哲學是不能無故置之不理的。
現實的問題究竟亦不是純粹的對象的直觀所可解決。
現實與主觀之間與可能的直觀或思想間的不可解除的關系,而此種實在論卻仍未能顧到。
但即在這實在與主觀的關系裡便包含有對于實在加以認識論的了解的關鍵,惟有識透認識功能的本性和認識功能與認識對象間的關系方可把握得對象的顯著成分或實在的某種階段。
而這種從認識論出發以探究實在的意義就是形而上學的主要的和基本的部分。
形而上學的本身就是最後的研究實在的科學。
但形而上學并不是研究宇宙實在的内容,此種工作應屬于實證科學的範圍,形而上學的職責容或是——我此處隻能略提大旨——尋求出宇宙之客觀的範疇和系統的形式,或宇宙之形式的整個結構。
這樣的形而上學即是我所謂“現實哲學”(DieWirklichkeitsphilosophie)。
理想主義運動的舊力量在我們現代仍有其勢力與前途。
因為理想主義運動的目的尚沒有完全達到,而批評地探究并尋出關于精神的社會科學的現實的原始形式的職責亦不是一下可以完成的。
但理想主義的運動亦如前此的自然主義運動同陷于一偏,似有與自然科學發生嚴重的沖突的趨勢。
而同時自然科學方面卻有了很大的進步。
特别物理學方面之重大的改變是共知的事實。
而别的自然科學亦大都以物理學為模範,欲弄明白他們自己的基本原則和最後前提。
所以它們依着他們的方法循序而進,并無意超越它們自己的權限。
而研究自然科學的人現在亦不複認他們的科學為唯一的科學了。
反而在理想主義方面有逾越權限之處。
參用精神科學的方法與範疇以研究自然的嘗試也并非沒有,在我們的時代很盛行的新生機主義就是屬于此類。
但哲學總須利用一切機會以防止這種争執,哲學必須盡力調解自然和精神的對立,使兩者得親切地互相接近。
自然和精神的二元性已經執着到了充分的尖銳了。
形而上學須得将兩個世界結構的形式各就其特質加以探讨。
當形而上學發現了精神的實在之特殊結構時,必同時可以尋得一聯系,聯絡起精神世界與自然世界而成宇宙的統一體。
精神科學的工作實不僅着意于存在的,而且又着意于應當存在的,對于應當存在的研究目的即在于尋出一道德的精神的文化這種博大的理想,此種理想的負荷者即是一道德的人格。
——此種理想,其實就是人類的理想,其特殊内容卻随時代而變遷,因此每一時代有其應當完成的特有使命。
說到這裡,則票友式的哲學便有其地位了:文學家、藝術家、詩人、政治家、曆史家、社會學家、神學家、法學家、經濟學家、教育學家,凡是自己覺得他有替他的時代指示理想的途徑的人,都可以合作以完成那偉大的使命。
而所留下給專門的道德家的工作就是不僅對于他自己的時代的道德趨勢,而且對于道德的文化的追求這一永久目标,使其得方法的批評的自覺。
要想滿足為人類的價值和理想尋求一安全的後盾的需要,那麼,我們不能不将價值和理想放在精神實在的形而上的輪廓裡。
這樣一來,則我們可以确信,我們生活中的至善至美至真皆有永久價值。
于是我們複将當時對于實在之實證研究所得結果,與當時規範的道德意識的産物一并納入我們的形而上學的世界觀裡,如是,庶幾我們可以達到一個可以叫做科學的世界觀和人生觀。
附釋一:本文作者亨利希·邁爾曾任德國柏林大學哲學史教授多年(1934年10月病故),本書編者在1930年冬季曾聽過他講的哲學史課,後來也參閱過他的哲學史著作(《蘇格拉底》、《情感思維心理學》、《現實的哲學》等)。
本文題目是“五十來的德國哲學”,所評論的範圍和時代恰好與本書所論述的大緻相同,它涉及到施特勞斯、費爾巴哈、馬克思、尼采、柏格森、詹姆斯、約翰·穆勒、斯賓塞、布拉德雷、魯一士等英美哲學家,超出了德國哲學的界限,他對各哲學家的評價比較平正,對庸俗唯物論和庸俗進化論也有所論評。
他分析五十年來的歐美各哲學流派的趨勢,如理性主義和反理性主義、注重科學與脫離科學、實證主義和形而上學,在心理學上對直覺在經驗中的可貴性與直覺主義的荒誕性都用簡要樸實的文筆分别有所評論,尤能指出各流派往複變遷發展的線索,而歸結到他自己的“現實哲學”。
我們感到,亨利希·邁爾對于五十年來的哲學的鳥瞰,在當代哲學史家裡還是有他較重要的地位。
譯文是本書編者大約在1933年譯出。
本譯文是從1935年商務印書館出版,經馮至同志編校的《五十年來的德國學術》中抽出,編入本書以供讀者參考。
附釋二:文德爾班1889年出版的《哲學史教本》前文已經批判過,對于黑格爾哲學的解釋表示他反對辯證法,也表示他有意貶低甚至歪曲黑格爾哲學以為回到康德的主觀唯心論鋪平道路。
但是,到了1910年他又在海岱山大學發表了一篇關于“黑格爾主義的複興”的演說,在這裡他對于“黑格爾主義的複興”指出了許多原因: 第一,他認為由康德的理性批判發展到黑格爾的理性體系是一個必然的前進的過程。
第二,由于人們厭惡叔本華的反理性的悲觀主義和尼采的極端個人主義,而贊成黑格爾建築在發展觀點上的樂觀主義和相信理性的威力。
他指出,在黑格爾看來,人作為一個理性的本質不是心理上所呈現的那樣,而是曆史的展望;人不是心理學上所提供的給予的材料,而是負有曆史使命的存在。
人作為曆史的本質在發展的過程中是宇宙理性的一部分,因此,黑格爾把曆史認為是哲學的真工具。
所以,邁爾教授說文德爾班“最後對黑格爾亦有相當的同情”。
這話是符合史實的,也說明文德爾班二十多年來對黑格爾認識的變化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