缪爾
關燈
小
中
大
住黑格爾的唯心主義體系,拖向主觀唯心主義的方向發展;(二)丢掉黑格爾辯證法中的合理内核,走向形而上學或神秘的無矛盾的統一;(三)堅決反對馬克思主義哲學,否認馬克思主義是黑格爾哲學的真正繼承和批判吸收與發展的偉績。
最後再簡單談一談缪爾在1958年所發表的《從真理倒退》一書。
這書曾在英美哲學界引起不小的沖動,許多哲學刊物上都發表了評論。
首先,這書被認為“發現了憤怒的情緒反對著者所不同意的盛行于英國的哲學傳統”。
缪爾認為“近代哲學的真正的問題是超出康德和黑格爾前進一步的問題”。
他的意思是說,德國古典唯心論哲學和英國的新黑格爾主義哲學代表“真理”,而現在流行的反正統唯心論的哲學流派,特别是盛行于英國的邏輯實證主義,隻是回到休谟經驗主義的舊傳統,沒有推進康德、黑格爾,而是從正統唯心論倒退。
也就是他所謂“從真理倒退”。
所以發生這種倒退的原因,他解釋說,德國派唯心論,亦即新黑格爾主義當時在英國盛行,是由于19世紀末空前的物質繁榮,而邏輯實證主義之流行乃是當前時代經濟衰退,冷戰和熱戰的産物。
但是他忘記了他自己的“學說”也是經濟衰退、帝國主義行将崩潰時期的産物。
缪爾以輕蔑物質福利的貴族态度,認為這種注重經驗和實證的趨勢,乃是一種“經濟的态度”,這表現了追求自己利益的個人,要在實踐方面使世界從屬于自己,而不是要求深入探索世界的秘奧。
他并且說,經驗的特點在于認為“除了實踐的當事人,為了行動所看見的世界以外,沒有别的世界”。
除了假“為學術而學術”的幌子,反對實踐,反對經驗主義外,他還進一步替資産階級的反動藝術和宗教招魂,直接輕蔑自然科學道:“布滿了星象的天空,除了對于審美的眼睛以外,曾變得越來越沉悶,越來越乏趣味。
降低宗教的驕傲和無偏見地探讨宇宙——如果這叫做科學的話——并不曾産生對于神聖的天京的仰望。
”在人類發射一系列人造衛星和宇宙飛船,取得偉大成功,在星際交通有廣闊展望的今天,他還在那裡慨歎“天空越來越沉悶”,還在那裡尋找“宗教的驕傲”,仰望“神聖的天京”,這不正好反映了垂死的壟斷資産階級的悲鳴嗎? 《從真理倒退》一書第二部分批評邏輯實證主義,并特别挑出羅素著《心的分析》一書,作為集中批判的對象,他認為英國經驗主義的發展使得哲學越來越削弱或後退,到了邏輯實證主義已經是“從真理倒退到意謂,從事實倒退到語言”。
他指出休谟派的經驗主義永遠不能解決主體與實體的矛盾,不是陷于客體不可知的“不可知論”,就是陷于所認知的隻是自己的觀念的唯我主義。
為了克服不可知論和唯我主義的困難,于是索興就一面取消了客體,一面去掉了主體,幹脆把認識的對象隻限于經驗中的現象,于是就陷于現象主義。
現象主義放棄了認真的哲學研究和認識論,而剩下的隻是“意謂和語言的理論”。
而他們所分析的語言又不是活的有内容的語言,而是幹燥的、形式的、抽象地構成文法學者、字典編纂者的語言。
我們認為缪爾對邏輯實證主義的批評是有一定的道理的,因為唯心論對唯心論的批判,一般總是對唯物論有利的。
不過,他的對方固然不是真理,是由批評新黑格爾主義的形而上學的“理性主義”而起家的,而缪爾自己,仍然倒退到克羅齊、布拉德雷這批死人,仍然找不到出路的新黑格爾主義。
他同邏輯實證論的争吵,僅隻是資産階級哲學流派内部的争吵,歸根到底是互相妥協調和的。
所以缪爾雖然好象以憤怒的情緒批判對方,而最後歸結到隻是批評羅素的子孫,對羅素表示尊敬,因為他認為羅素還沒有從真理倒退到意謂,還沒有放棄體系的觀念,而陷于“迷惑人的把戲”。
并且對邏輯實證主義的創始人之一維特根斯坦,特給予同情的對待,稱其為“盲人中獨具隻眼的人”。
缪爾這書的第三部分正面提出他自己的唯心主義的觀點,可簡單分三點來報導。
第一,為反對科學,輕蔑自然現象和經濟現象提出理論解釋。
在所有資産階級唯心論哲學家中,象缪爾這樣明目張膽地突出地反對科學,的确罕見。
他說:“真理除非是關于有本身價值的對象的真理,就沒有本身價值。
”又補充說:“除了心靈的自我意識的活動之外,沒有本身的善或惡。
”他的意思是說,隻有“自我意識的活動”才有本身價值,自然科學和經濟科學的真理無本身價值,因為自然事物、經濟現象隻有實用的工具的價值,沒有本身價值。
什麼是他所了解的本身價值呢?那就是指的“為真理而真理”、“為藝術而藝術”或“神聖的宗教”一類的所謂超實用、超階級的“真善美”,或所謂精神生活或宗教生活。
他的目的在于反對邏輯實證主義,但他不集中反對其不可知論、主觀唯心主義和突出其形而上學方法,因而打錯了方向,把矛頭指向經驗主義(而他又分辨不出唯物的經驗主義與唯心的經驗主義,對培根、洛克與貝克萊、休谟漫無區别地放肆攻擊),指向“經濟的态度”,甚至指向基于經驗的自然科學和經濟科學。
這些荒謬的“理論”,甚至引起了許多資産階級哲學家的駁斥。
他們說:“自然科學也同樣尋求純粹真理。
數學家也可以與藝術家相比拟。
”他們說:“缪爾既承認真理有等級,則經驗主義、科學知識亦有其一定等級的真理性。
” 第二,缪爾從人性論出發,襲取前期新黑格爾主義者鮑桑凱的說法,認人的本性是自我超越。
他認為人有無限與有限兩面性,人的自我超越,永遠不能完成。
他從新柏拉圖主義的神秘觀點出發,不把自然和物質認作基礎,反而認作渣滓和殘餘。
所以他又說,人永遠不能擺脫自然和物質。
在人最高尚的經驗中,總有低級經驗的殘餘,因此他必須永遠進行自我超越。
缪爾進一步指出,隻看見現象(指人的有限性一面)不看見本體(指人的無限性一面),或者隻看見本體、絕對,不看見現象,都是錯誤的。
要避免這兩方面的錯誤,一個哲學家必須承認真理是有等級的,現象還不是實在,但是實在決不會在現象之外。
(這純全承襲前期新黑格爾主義者布拉德雷的思想。
——筆者)他必須把他的全部哲學建築在人性的這種[有限與無限的]矛盾上面,因為矛盾使得他成為他那樣。
他這裡所謂“矛盾”,指人的有限與無限的兩面性。
他認為人性有了這種兩面性的矛盾,故人必須自我超越、自我發展。
這種貧乏、抽象、神秘、浪漫的自我超越說,隻反映了資産階級個人主義無限度的利益追求。
從辯證法講來,他否認自然的辯證法,當然也否認階級的矛盾,而把矛盾縮小在人性的有限與無限的矛盾裡面。
竟把自我超越與矛盾等同起來。
殊不知,缪爾盡管空談人的自我超越的本性,但他卻永遠超不出他自己的時代,更超不出他自己的資産階級本性。
除了通過實踐對客觀世界發展規律的反映與掌握,由能動地反映世界,并能動地改造世界,在改造世界過程中同時改造自己,提高自己之外,在主觀唯心的基礎上,空喊自我超越有什麼用處呢? 這就導緻第三點,在認識論上,他堅決反對反映論,與列甯所說的“承認理論是模寫、是客觀實在的近似的模寫——這就是唯物主義”,根本相反,他認為:“在哲學思維,而且或者在認真的曆史思維裡,有限的判斷,就其是真的判斷來說,顯然不是模寫任何東西或符合任何東西。
”為什麼呢?缪爾說,因為“思維顯示并且實際上支持或證實那給予它以内容的客觀世界”。
這一套唯心論的陳詞濫調,意思是說,沒有思維的“顯示”或所謂睿智朗照,客觀世界就不存在。
并且斷言,客觀世界不經過思維的“支持”,它就站不住腳,就要垮台,而且不經過思維的“證實”,它就不會真實存在,不會得到實現。
這也就是說“實在是觀念的實現”,而觀念、思維卻不是實在世界的反映。
這種唯心主義的世界觀必然會導緻前面所提到的他反科學、反馬克思主義、反對人類和社會進步的一套想法。
最後再簡單談一談缪爾在1958年所發表的《從真理倒退》一書。
這書曾在英美哲學界引起不小的沖動,許多哲學刊物上都發表了評論。
首先,這書被認為“發現了憤怒的情緒反對著者所不同意的盛行于英國的哲學傳統”。
缪爾認為“近代哲學的真正的問題是超出康德和黑格爾前進一步的問題”。
他的意思是說,德國古典唯心論哲學和英國的新黑格爾主義哲學代表“真理”,而現在流行的反正統唯心論的哲學流派,特别是盛行于英國的邏輯實證主義,隻是回到休谟經驗主義的舊傳統,沒有推進康德、黑格爾,而是從正統唯心論倒退。
也就是他所謂“從真理倒退”。
所以發生這種倒退的原因,他解釋說,德國派唯心論,亦即新黑格爾主義當時在英國盛行,是由于19世紀末空前的物質繁榮,而邏輯實證主義之流行乃是當前時代經濟衰退,冷戰和熱戰的産物。
但是他忘記了他自己的“學說”也是經濟衰退、帝國主義行将崩潰時期的産物。
缪爾以輕蔑物質福利的貴族态度,認為這種注重經驗和實證的趨勢,乃是一種“經濟的态度”,這表現了追求自己利益的個人,要在實踐方面使世界從屬于自己,而不是要求深入探索世界的秘奧。
他并且說,經驗的特點在于認為“除了實踐的當事人,為了行動所看見的世界以外,沒有别的世界”。
除了假“為學術而學術”的幌子,反對實踐,反對經驗主義外,他還進一步替資産階級的反動藝術和宗教招魂,直接輕蔑自然科學道:“布滿了星象的天空,除了對于審美的眼睛以外,曾變得越來越沉悶,越來越乏趣味。
降低宗教的驕傲和無偏見地探讨宇宙——如果這叫做科學的話——并不曾産生對于神聖的天京的仰望。
”在人類發射一系列人造衛星和宇宙飛船,取得偉大成功,在星際交通有廣闊展望的今天,他還在那裡慨歎“天空越來越沉悶”,還在那裡尋找“宗教的驕傲”,仰望“神聖的天京”,這不正好反映了垂死的壟斷資産階級的悲鳴嗎? 《從真理倒退》一書第二部分批評邏輯實證主義,并特别挑出羅素著《心的分析》一書,作為集中批判的對象,他認為英國經驗主義的發展使得哲學越來越削弱或後退,到了邏輯實證主義已經是“從真理倒退到意謂,從事實倒退到語言”。
他指出休谟派的經驗主義永遠不能解決主體與實體的矛盾,不是陷于客體不可知的“不可知論”,就是陷于所認知的隻是自己的觀念的唯我主義。
為了克服不可知論和唯我主義的困難,于是索興就一面取消了客體,一面去掉了主體,幹脆把認識的對象隻限于經驗中的現象,于是就陷于現象主義。
現象主義放棄了認真的哲學研究和認識論,而剩下的隻是“意謂和語言的理論”。
而他們所分析的語言又不是活的有内容的語言,而是幹燥的、形式的、抽象地構成文法學者、字典編纂者的語言。
我們認為缪爾對邏輯實證主義的批評是有一定的道理的,因為唯心論對唯心論的批判,一般總是對唯物論有利的。
不過,他的對方固然不是真理,是由批評新黑格爾主義的形而上學的“理性主義”而起家的,而缪爾自己,仍然倒退到克羅齊、布拉德雷這批死人,仍然找不到出路的新黑格爾主義。
他同邏輯實證論的争吵,僅隻是資産階級哲學流派内部的争吵,歸根到底是互相妥協調和的。
所以缪爾雖然好象以憤怒的情緒批判對方,而最後歸結到隻是批評羅素的子孫,對羅素表示尊敬,因為他認為羅素還沒有從真理倒退到意謂,還沒有放棄體系的觀念,而陷于“迷惑人的把戲”。
并且對邏輯實證主義的創始人之一維特根斯坦,特給予同情的對待,稱其為“盲人中獨具隻眼的人”。
缪爾這書的第三部分正面提出他自己的唯心主義的觀點,可簡單分三點來報導。
第一,為反對科學,輕蔑自然現象和經濟現象提出理論解釋。
在所有資産階級唯心論哲學家中,象缪爾這樣明目張膽地突出地反對科學,的确罕見。
他說:“真理除非是關于有本身價值的對象的真理,就沒有本身價值。
”又補充說:“除了心靈的自我意識的活動之外,沒有本身的善或惡。
”他的意思是說,隻有“自我意識的活動”才有本身價值,自然科學和經濟科學的真理無本身價值,因為自然事物、經濟現象隻有實用的工具的價值,沒有本身價值。
什麼是他所了解的本身價值呢?那就是指的“為真理而真理”、“為藝術而藝術”或“神聖的宗教”一類的所謂超實用、超階級的“真善美”,或所謂精神生活或宗教生活。
他的目的在于反對邏輯實證主義,但他不集中反對其不可知論、主觀唯心主義和突出其形而上學方法,因而打錯了方向,把矛頭指向經驗主義(而他又分辨不出唯物的經驗主義與唯心的經驗主義,對培根、洛克與貝克萊、休谟漫無區别地放肆攻擊),指向“經濟的态度”,甚至指向基于經驗的自然科學和經濟科學。
這些荒謬的“理論”,甚至引起了許多資産階級哲學家的駁斥。
他們說:“自然科學也同樣尋求純粹真理。
數學家也可以與藝術家相比拟。
”他們說:“缪爾既承認真理有等級,則經驗主義、科學知識亦有其一定等級的真理性。
” 第二,缪爾從人性論出發,襲取前期新黑格爾主義者鮑桑凱的說法,認人的本性是自我超越。
他認為人有無限與有限兩面性,人的自我超越,永遠不能完成。
他從新柏拉圖主義的神秘觀點出發,不把自然和物質認作基礎,反而認作渣滓和殘餘。
所以他又說,人永遠不能擺脫自然和物質。
在人最高尚的經驗中,總有低級經驗的殘餘,因此他必須永遠進行自我超越。
缪爾進一步指出,隻看見現象(指人的有限性一面)不看見本體(指人的無限性一面),或者隻看見本體、絕對,不看見現象,都是錯誤的。
要避免這兩方面的錯誤,一個哲學家必須承認真理是有等級的,現象還不是實在,但是實在決不會在現象之外。
(這純全承襲前期新黑格爾主義者布拉德雷的思想。
——筆者)他必須把他的全部哲學建築在人性的這種[有限與無限的]矛盾上面,因為矛盾使得他成為他那樣。
他這裡所謂“矛盾”,指人的有限與無限的兩面性。
他認為人性有了這種兩面性的矛盾,故人必須自我超越、自我發展。
這種貧乏、抽象、神秘、浪漫的自我超越說,隻反映了資産階級個人主義無限度的利益追求。
從辯證法講來,他否認自然的辯證法,當然也否認階級的矛盾,而把矛盾縮小在人性的有限與無限的矛盾裡面。
竟把自我超越與矛盾等同起來。
殊不知,缪爾盡管空談人的自我超越的本性,但他卻永遠超不出他自己的時代,更超不出他自己的資産階級本性。
除了通過實踐對客觀世界發展規律的反映與掌握,由能動地反映世界,并能動地改造世界,在改造世界過程中同時改造自己,提高自己之外,在主觀唯心的基礎上,空喊自我超越有什麼用處呢? 這就導緻第三點,在認識論上,他堅決反對反映論,與列甯所說的“承認理論是模寫、是客觀實在的近似的模寫——這就是唯物主義”,根本相反,他認為:“在哲學思維,而且或者在認真的曆史思維裡,有限的判斷,就其是真的判斷來說,顯然不是模寫任何東西或符合任何東西。
”為什麼呢?缪爾說,因為“思維顯示并且實際上支持或證實那給予它以内容的客觀世界”。
這一套唯心論的陳詞濫調,意思是說,沒有思維的“顯示”或所謂睿智朗照,客觀世界就不存在。
并且斷言,客觀世界不經過思維的“支持”,它就站不住腳,就要垮台,而且不經過思維的“證實”,它就不會真實存在,不會得到實現。
這也就是說“實在是觀念的實現”,而觀念、思維卻不是實在世界的反映。
這種唯心主義的世界觀必然會導緻前面所提到的他反科學、反馬克思主義、反對人類和社會進步的一套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