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蘭德·布蘭夏爾德
關燈
小
中
大
命題區分為必然的與事實的兩種。
認為必然命題對事實無可說,事實命題完全是感官經驗可以證實的;布蘭夏爾德認為邏輯實證論者這種把經驗與先驗截然分離的辦法是站不住的。
他自己多少采取了一些辯證的具體思維的看法,認為必然命題對實在也有所肯定,即使是形式邏輯的規律對現實世界也是有所肯定的。
因此,他要建立他自己所謂的“系統的必然性”。
亦即受全體支配的部分與部分之間的必然性,他把這又叫做“具體的必然性”,也就是“具體共相”或“内在聯系”。
由必然性的讨論,他進一步批評了建立在形式主義、機械主義上面的新實在論者的外在關系說。
他指出,“外在關系說和抽象共相說有密切聯系,反之,内在關系說和具體共相說則是當然的盟友。
”他認為說兩項之間有内在關系,就是說兩者同屬于一個較大的系統,兩者是同一系統的分子。
說兩者互相涵蘊,是說兩者在同一系統中的互相依存。
他還認為真理是有等級的,必然性也是有等級的,因為思想是系統中之系統。
布蘭夏爾德提出具體的必然性說和内在關系說,其目的在于論證他的中心的唯心的認識論觀點——貫通說。
他認為真理是一個貫通的系統,而貫通的真理是有具體必然性的系統,其分子間是有内在關系的系統。
這種有必然性的、貫通的、系統的思維,就是和實在有同一性的思維。
貫通性、必然性、内在關系、體系性不僅表示真理的本性,也同時表示具體實在的本性,表明理性的自主性和客觀性。
他認為這種貫通的、必然的系統真理不是個人的主觀意見,而是人類共同的理性達到了思維與存在的統一性,因而他反對抽象的普遍性、必然性和外因論,主張具體的必然性、具體共相,并主張内在關系說和内因論。
這就是布蘭夏爾德想通過關于思想的性質的研究對客觀唯心主義提出的論證。
丢掉黑格爾的辯證法而抓住他的統一貫通的唯心論體系,是新黑格爾主義總的特征,也是布蘭夏爾德這本書的根本弱點。
在約一千二百頁的兩巨冊從黑格爾派唯心論觀點讨論思想的性質的著作中,不惟沒有對辯證法的性質和規律有所闡發,而且連“辯證法”這個名詞竟沒有出現一次!他講具體的系統的必然性,但沒有說到必然與偶然、必然與自由、從可能性向必然性的發展過程等範疇的辯證關系,而隻強調在整個體系中,部分與部分間有必然性和内在關系,離開對立的統一,而片面強調部分歸于全體,從而陷于無矛盾的神秘主義的同一。
又如他提出了從布拉德雷那兒借用來的必然性有等級和真理有等級的形而上學說法,就表明了他想以此來偷換認識和思維辯證發展的階段論。
《思想的性質》這本書,除了對思維的功能和性質加以半心理學、半邏輯學的分析研究外,對于思想的内容、思想的對象,如自然、人生、社會、道德、法律、藝術、文化等一概沒有談到。
空講思維和存在的同一,但對許多重要邏輯範疇和存在範疇都沒提到,而單着重從心理學上去說明思維的作用。
如說:思維如何解決問題,如何是聯系已知與未知的橋梁,如何自己實現自己,如何越來越貫通和系統化等等。
脫離思維的對象和内容,而偏重談作用,這也就是脫離了黑格爾的具體共相,而采納了新實在論把思維的活動與思維的對象截然分開,把認識論僅限于分析研究思維的活動和作用的那種觀點。
布蘭夏爾德《思想的性質》一書所表現的新黑格爾主義的特點可以概括如下: (一)研究了黑格爾提出的問題,采納了黑格爾的某些客觀唯心主義的結論,但丢掉了黑格爾的辯證法,不是具體分析矛盾,而是代之以半心理學、半邏輯分析的形而上學方法,因此所得的結論不是辯證的統一,而是無矛盾的同一。
這就更走向神秘主義。
在談認識過程時,不是去尋求思維辯證發展的階段,而是去劃分必然性的等級和真理的等級,于是就陷入了形而上學的方法。
(二)站在新黑格爾主義立場,全面地向其他各資産階級主觀唯心主義進行批判是其特點,但不惟沒有取得,也不可能取得決定性的勝利,反而接受和利用對方很多抽象分析的形而上學方法和主觀唯心主義的東西。
現代資産階級哲學評論家賈芮特在談到美國的新黑格爾主義者(主要是指布蘭夏爾德的傾向而言)時指出,最近的新黑格爾主義者的方法更傾向于實在論,他們關于認識論和本體論的理論與實在論(包括新實在論和批判的實在論)已很難加以區别了。
從對布蘭夏爾德的思想的研究,使我們又一次地認識到隻有站在正确的立場上,運用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和方法,我們才有可能把辯證法從黑格爾的唯心主義體系中解救出來,使哲學前進一步;而形形色色的新黑格爾主義者的研究不僅背離了辯證法,而且隻能是在唯心主義的泥坑裡越陷越深。
認為必然命題對事實無可說,事實命題完全是感官經驗可以證實的;布蘭夏爾德認為邏輯實證論者這種把經驗與先驗截然分離的辦法是站不住的。
他自己多少采取了一些辯證的具體思維的看法,認為必然命題對實在也有所肯定,即使是形式邏輯的規律對現實世界也是有所肯定的。
因此,他要建立他自己所謂的“系統的必然性”。
亦即受全體支配的部分與部分之間的必然性,他把這又叫做“具體的必然性”,也就是“具體共相”或“内在聯系”。
由必然性的讨論,他進一步批評了建立在形式主義、機械主義上面的新實在論者的外在關系說。
他指出,“外在關系說和抽象共相說有密切聯系,反之,内在關系說和具體共相說則是當然的盟友。
”他認為說兩項之間有内在關系,就是說兩者同屬于一個較大的系統,兩者是同一系統的分子。
說兩者互相涵蘊,是說兩者在同一系統中的互相依存。
他還認為真理是有等級的,必然性也是有等級的,因為思想是系統中之系統。
布蘭夏爾德提出具體的必然性說和内在關系說,其目的在于論證他的中心的唯心的認識論觀點——貫通說。
他認為真理是一個貫通的系統,而貫通的真理是有具體必然性的系統,其分子間是有内在關系的系統。
這種有必然性的、貫通的、系統的思維,就是和實在有同一性的思維。
貫通性、必然性、内在關系、體系性不僅表示真理的本性,也同時表示具體實在的本性,表明理性的自主性和客觀性。
他認為這種貫通的、必然的系統真理不是個人的主觀意見,而是人類共同的理性達到了思維與存在的統一性,因而他反對抽象的普遍性、必然性和外因論,主張具體的必然性、具體共相,并主張内在關系說和内因論。
這就是布蘭夏爾德想通過關于思想的性質的研究對客觀唯心主義提出的論證。
丢掉黑格爾的辯證法而抓住他的統一貫通的唯心論體系,是新黑格爾主義總的特征,也是布蘭夏爾德這本書的根本弱點。
在約一千二百頁的兩巨冊從黑格爾派唯心論觀點讨論思想的性質的著作中,不惟沒有對辯證法的性質和規律有所闡發,而且連“辯證法”這個名詞竟沒有出現一次!他講具體的系統的必然性,但沒有說到必然與偶然、必然與自由、從可能性向必然性的發展過程等範疇的辯證關系,而隻強調在整個體系中,部分與部分間有必然性和内在關系,離開對立的統一,而片面強調部分歸于全體,從而陷于無矛盾的神秘主義的同一。
又如他提出了從布拉德雷那兒借用來的必然性有等級和真理有等級的形而上學說法,就表明了他想以此來偷換認識和思維辯證發展的階段論。
《思想的性質》這本書,除了對思維的功能和性質加以半心理學、半邏輯學的分析研究外,對于思想的内容、思想的對象,如自然、人生、社會、道德、法律、藝術、文化等一概沒有談到。
空講思維和存在的同一,但對許多重要邏輯範疇和存在範疇都沒提到,而單着重從心理學上去說明思維的作用。
如說:思維如何解決問題,如何是聯系已知與未知的橋梁,如何自己實現自己,如何越來越貫通和系統化等等。
脫離思維的對象和内容,而偏重談作用,這也就是脫離了黑格爾的具體共相,而采納了新實在論把思維的活動與思維的對象截然分開,把認識論僅限于分析研究思維的活動和作用的那種觀點。
布蘭夏爾德《思想的性質》一書所表現的新黑格爾主義的特點可以概括如下: (一)研究了黑格爾提出的問題,采納了黑格爾的某些客觀唯心主義的結論,但丢掉了黑格爾的辯證法,不是具體分析矛盾,而是代之以半心理學、半邏輯分析的形而上學方法,因此所得的結論不是辯證的統一,而是無矛盾的同一。
這就更走向神秘主義。
在談認識過程時,不是去尋求思維辯證發展的階段,而是去劃分必然性的等級和真理的等級,于是就陷入了形而上學的方法。
(二)站在新黑格爾主義立場,全面地向其他各資産階級主觀唯心主義進行批判是其特點,但不惟沒有取得,也不可能取得決定性的勝利,反而接受和利用對方很多抽象分析的形而上學方法和主觀唯心主義的東西。
現代資産階級哲學評論家賈芮特在談到美國的新黑格爾主義者(主要是指布蘭夏爾德的傾向而言)時指出,最近的新黑格爾主義者的方法更傾向于實在論,他們關于認識論和本體論的理論與實在論(包括新實在論和批判的實在論)已很難加以區别了。
從對布蘭夏爾德的思想的研究,使我們又一次地認識到隻有站在正确的立場上,運用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和方法,我們才有可能把辯證法從黑格爾的唯心主義體系中解救出來,使哲學前進一步;而形形色色的新黑格爾主義者的研究不僅背離了辯證法,而且隻能是在唯心主義的泥坑裡越陷越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