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蘭德·布蘭夏爾德

關燈
同,它已明确認識到一個東西,如一張桌子、一棵樹,已經可以分辨真錯,照他的話說,知覺中已包含有真理值。

    因此知覺已經包含着判斷,不過隻是潛在的判斷。

    同時在知覺時,人們已經運用了共相,因此才可以用語言來傳達和說明。

    他還進一步指出,知覺中即包含推理成分。

    他說至少知覺中包含着潛伏的推理或半推理。

    當人們得到某種知覺、感覺或信念時,并不是沒有推理,不過他一時還說不明白他的理由罷了。

    他所說的知覺中包含着判斷,共相和潛在的推理作用,表面上與黑格爾所說的日常生活裡不知不覺中所進行的推論相近似。

    這樣說法,在心理學上可能有一些根據,但其目的卻在于反對反映論,所以他歸納說:“人的心靈,不是一張白紙,它一開首觀察事物時,就是有偏向的。

    ”從而強調了感性認識中也有某種推理活動,不純是被動接受的。

     在讨論“觀念”時,他更集中地反對反映論。

    他說,禽獸為感覺束縛,生活在知覺世界中,人具有自由的觀念,其心靈便不同于禽獸。

    他把自由觀念理解為“關于不在當時當地的事物的思想”。

    他說:“一個自由的觀念是一個靈明的思想,這思想獨立于當時在感官中所給予的東西。

    ”照他這樣說,觀念當然不是外界事物的反映了。

    除舉了不少不相幹的心理學事實來反對反映論外,他特别強調抽象的觀念,如人體、物質實體、精神實體等觀念以及關系,如時間、空間的關系,因果關系等認識範疇,都不是反映論可以說明的。

    他斷言“關系在認識上特别重要,但關系非模寫得來的映象,故映象說在重要關鍵上失敗了。

    ”他毫不理解有通過實踐的能動的反映,反映也有辯證發展,逐漸深入的過程。

    實際上他是繼承康德先驗唯心論傳統,認為範疇的觀念是先驗的,因而用時空形式、因果範疇得來的感性知識也不是基于反映,而是包含有主體先驗的能動作用。

    他還說什麼,如果認為觀念為一抄本,則必須有原樣本作為比較。

    但人們永遠找不到原樣本,隻能夠以自己對對象的先後的觀念和人物不同的觀念來互相比較。

    他竟用詭辯來抹煞人們在寫生、照像、臨摹字畫時都有客觀事實和統一的樣本這一基本事實。

    這表明他所謂從“心理學”上反對反映論,實際上不過是抄襲康德的先驗論。

     布蘭夏爾德首先批判實用主義。

    實用主義本來是應該予以嚴正批判的。

    不過他反對實用主義隻是說什麼“觀念與行為并沒有直接聯系”,說什麼“科學的進步、真理的獲得,乃是基于科學家的愛智,而不是為了應用科學原理于實踐”,他甚至公開宣揚為真理而真理,為科學而科學的資産階級觀點。

    這是與肯定認識從實踐中來又回到實踐中去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根本相反的。

    他并且借用新實在論者孟泰格的話說:“如果人最初是為了吃飯而思想,那末現階段他已經進化到為了思想而吃飯。

    ”這是赤裸裸地宣揚唯心主義觀點。

    他又說:“實用主義的根本錯誤,在于否認思維有它自己的目的。

    思維不是達到外在目的的工具,而是完成自己目的的工具。

    ”他所謂“思維自己的目的”,不過是否認思想和哲學具有社會、階級背景,和為人類服務的政治目的,宣揚“為真理而真理”的陳詞濫調。

     由于他是用唯心論反對唯心論,甚至是從更右邊的立場去反對其他流派的唯心論,因此這種批判不但無法打中對方的要害,反而處處在妥協,在搞聯盟。

    所以最後他說:“對于我所反對的學說之中,每一個學說都有某種重要的、積極的東西可以接受和加以利用。

    ” 在《思想的性質》的第三部分關于反思的讨論中,他對于反思過程的半心理學半邏輯學的分析,有些地方的确很有點類似杜威《思維術》一書所描寫的“思想的五個步驟”。

    例如,他指出反思的三個步驟為:(一)明确提出問題;(二)讀書、參考、觀摩以備新啟示的出現;(三)跳躍、暗示、新思想的湧出——發明創造。

     在讨論反思時,他費了三章的篇幅來對科學的“發明”加以半心理、半邏輯的分析,這又被資産階級哲學家奉承為此書的一個特色,說他重視科學,對科學家的創造發明作了新穎的總結。

    事實上他對于發明作了如下的唯心的形而上學的概括:“發明就是在一個體系的控制之下,在心靈内湧現的新鮮的東西。

    ”這句話暗示科學技術的發明,也有其完整系統的理論基礎,不是從天而降,這當然是對的。

    但是他離開了在對自然的實踐鬥争中人的自覺能動作用來談科學發明,那就沒有打破唯心體系的舊框子。

     最後,在第四部分讨論思想的鹄的時,他既批判了休谟的經驗主義的必然性——即作為經驗習慣的必然性;又反對了形式主義的必然性,即認為必然性的命題不肯定現實,隻是同語反複;他又進一步批判了邏輯實證主義,認為它是舊經驗主義與新形式邏輯的混合産物。

    它把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