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蘭德·布蘭夏爾德
關燈
小
中
大
布蘭德·布蘭夏爾德(BrandBlanshard)是美國新黑格爾主義哲學家,生于1892年,卒于1964年。
他早年先就讀于密西根大學哲學系,1913年在該校畢業。
以後又在哥倫比亞大學、英國牛津大學和哈佛大學繼續進修,并取得哲學博士學位。
他一生之中除于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服役三年外,很長時期内都一直在密西根大學和耶魯大學任教。
布蘭夏爾德最初的、也是最重要的兩卷本著作《思想的性質》,是于1939年問世的,并曾轟動一時。
此後他就繼踵布拉德雷、鮑桑凱、魯一士等新黑格爾主義者而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後歐美宣揚德國古典唯心論的最著名代表人物。
他後期的作品有《理性與善》(1961)、《理性與分析》(1962)、《理性與信仰》等。
這些作品可以看作是他從倫理學、認識論、宗教哲學各個方面對《思想的性質》一書根本原理的運用、發揮和補充。
多年後,美國哲學界對《思想的性質》這部書評價仍然很高,并把它的出現看作是新黑格爾主義在美國複興的标志。
有人認為,盡管在美國自然主義(包括實用主義和某些自稱的唯物主義)、新實在論、邏輯實證主義在哲學論壇上比較活躍,但《思想的性質》這部書是它們都無法與之相比的。
本文就着重把這部著作的基本觀點介紹一下。
黑格爾曾經說過:“哲學的任務隻在于使人類自古以來所相信于思維的性質,能得到顯明的自覺而已。
”布蘭夏爾德以“思想的性質”作為哲學研究的對象,就是從黑格爾這種唯心主義根本觀點出發的。
他采取一個颠倒的步驟,企圖從研究思想的性質去找到一把鑰匙,以掌握存在的性質,以便在思維第一性、存在第二性的基礎上去尋求思維和存在的同一。
布蘭夏爾德認為思想發展的過程就是思想自己實現自己的目的以達到貫通系統的真理的過程,同時也就是掌握實在的性質的過程。
在他看來,由于真理是有必然性的貫通的體系,從而斷定實在也同樣是有必然性的貫通的體系。
所以在真理論上重新提出唯心主義的貫通說并加以發揮和論證,以反對能動的反映論;因此反對唯物論就成了這本書的主題。
他認為觀念或思想是未實現的對象,而對象則是已實現的觀念。
因此,他所了解的觀念不是那獨立在先的第一性的存在或對象的反映,而對象卻被他說成是觀念的實現。
他指出當觀念實現其自身目的時,思維既獲得了自身的滿足,得到真理,也把握了實在,顯示了對象。
因而歸結到他所謂“‘永恒哲學’的偉大傳統所主張的理性的自主性和客觀性”,并要求“在一個内在的和共同的理性面前放棄個人的意志”。
他所謂“永恒哲學的偉大的傳統”,即是客觀唯心主義哲學,他所謂“理性的自立性和客觀性”和所謂“共同的理性”就是黑格爾所謂“絕對理念”的另一個說法。
布蘭夏爾德是兼用心理學和邏輯學的方法來考察“思想的性質”的。
他的目的,據說是既想避免心理學的缺乏哲學原則,又想避免邏輯研究的抽象空疏。
在心理學上,他主要是采納格式塔派心理學來反對行為主義派心理學。
但是他并沒有掌握“邏輯的東西與曆史的東西統一”的原理,因而沒有把認識的心理現象和邏輯發展的過程很好地結合起來。
因此,這書的前半部心理學的煩瑣讨論較多,而後一半又偏重邏輯的抽象論述。
布蘭夏爾德《思想的性質》一書最大的特點,甚至可說是優點,就是他與其它認識論流派的争辯。
他通過批評許多敵對流派以建立他自己的觀點,在論證自己的觀點以前,他先把反對他的主張的種種論據一一列舉出來加以駁斥。
而且他于批評其他流派的認識論時,總是先對對方的論點加以客觀明晰的叙述,然後進行批評。
很多現代資産階級哲學流派,特别是實用主義和新實在論,都是以反對初期新黑格爾主義起家的。
布蘭夏爾德這本書中包括了不少批評實用主義、新實在論、批判的實在論、邏輯實證主義等的篇章,表示了新黑格爾主義最近對其他流派的答辯和反攻。
當然也有很多地方,他揭露對方的錯誤,正好暴露了自己的錯誤;也有些地方表明他所批判的流派固然不對,而他自己的觀點也是錯誤的。
這就表明了各式各樣的唯心主義流派,盡管内部争吵很厲害,但他們在堅持唯心主義原則和反對唯物主義的根本立場上是完全一緻的。
因為《思想的性質》的主要矛頭仍然是在反對唯物主義的認識論——反映論或模寫說。
《思想的性質》一書,共分為四部,第一部論知覺,第二部論觀念,第三部論反思,第四部論思想的鹄的,即有具體必然性和内在關系的貫通一緻的系統的真理。
這四部分隐約有發展的階段關系,但他沒有明确規定認識辯證發展的階段性。
就布蘭夏爾德關于知覺的分析來說,他認為知覺與感覺不
他早年先就讀于密西根大學哲學系,1913年在該校畢業。
以後又在哥倫比亞大學、英國牛津大學和哈佛大學繼續進修,并取得哲學博士學位。
他一生之中除于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服役三年外,很長時期内都一直在密西根大學和耶魯大學任教。
布蘭夏爾德最初的、也是最重要的兩卷本著作《思想的性質》,是于1939年問世的,并曾轟動一時。
此後他就繼踵布拉德雷、鮑桑凱、魯一士等新黑格爾主義者而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後歐美宣揚德國古典唯心論的最著名代表人物。
他後期的作品有《理性與善》(1961)、《理性與分析》(1962)、《理性與信仰》等。
這些作品可以看作是他從倫理學、認識論、宗教哲學各個方面對《思想的性質》一書根本原理的運用、發揮和補充。
多年後,美國哲學界對《思想的性質》這部書評價仍然很高,并把它的出現看作是新黑格爾主義在美國複興的标志。
有人認為,盡管在美國自然主義(包括實用主義和某些自稱的唯物主義)、新實在論、邏輯實證主義在哲學論壇上比較活躍,但《思想的性質》這部書是它們都無法與之相比的。
本文就着重把這部著作的基本觀點介紹一下。
黑格爾曾經說過:“哲學的任務隻在于使人類自古以來所相信于思維的性質,能得到顯明的自覺而已。
”布蘭夏爾德以“思想的性質”作為哲學研究的對象,就是從黑格爾這種唯心主義根本觀點出發的。
他采取一個颠倒的步驟,企圖從研究思想的性質去找到一把鑰匙,以掌握存在的性質,以便在思維第一性、存在第二性的基礎上去尋求思維和存在的同一。
布蘭夏爾德認為思想發展的過程就是思想自己實現自己的目的以達到貫通系統的真理的過程,同時也就是掌握實在的性質的過程。
在他看來,由于真理是有必然性的貫通的體系,從而斷定實在也同樣是有必然性的貫通的體系。
所以在真理論上重新提出唯心主義的貫通說并加以發揮和論證,以反對能動的反映論;因此反對唯物論就成了這本書的主題。
他認為觀念或思想是未實現的對象,而對象則是已實現的觀念。
因此,他所了解的觀念不是那獨立在先的第一性的存在或對象的反映,而對象卻被他說成是觀念的實現。
他指出當觀念實現其自身目的時,思維既獲得了自身的滿足,得到真理,也把握了實在,顯示了對象。
因而歸結到他所謂“‘永恒哲學’的偉大傳統所主張的理性的自主性和客觀性”,并要求“在一個内在的和共同的理性面前放棄個人的意志”。
他所謂“永恒哲學的偉大的傳統”,即是客觀唯心主義哲學,他所謂“理性的自立性和客觀性”和所謂“共同的理性”就是黑格爾所謂“絕對理念”的另一個說法。
布蘭夏爾德是兼用心理學和邏輯學的方法來考察“思想的性質”的。
他的目的,據說是既想避免心理學的缺乏哲學原則,又想避免邏輯研究的抽象空疏。
在心理學上,他主要是采納格式塔派心理學來反對行為主義派心理學。
但是他并沒有掌握“邏輯的東西與曆史的東西統一”的原理,因而沒有把認識的心理現象和邏輯發展的過程很好地結合起來。
因此,這書的前半部心理學的煩瑣讨論較多,而後一半又偏重邏輯的抽象論述。
布蘭夏爾德《思想的性質》一書最大的特點,甚至可說是優點,就是他與其它認識論流派的争辯。
他通過批評許多敵對流派以建立他自己的觀點,在論證自己的觀點以前,他先把反對他的主張的種種論據一一列舉出來加以駁斥。
而且他于批評其他流派的認識論時,總是先對對方的論點加以客觀明晰的叙述,然後進行批評。
很多現代資産階級哲學流派,特别是實用主義和新實在論,都是以反對初期新黑格爾主義起家的。
布蘭夏爾德這本書中包括了不少批評實用主義、新實在論、批判的實在論、邏輯實證主義等的篇章,表示了新黑格爾主義最近對其他流派的答辯和反攻。
當然也有很多地方,他揭露對方的錯誤,正好暴露了自己的錯誤;也有些地方表明他所批判的流派固然不對,而他自己的觀點也是錯誤的。
這就表明了各式各樣的唯心主義流派,盡管内部争吵很厲害,但他們在堅持唯心主義原則和反對唯物主義的根本立場上是完全一緻的。
因為《思想的性質》的主要矛頭仍然是在反對唯物主義的認識論——反映論或模寫說。
《思想的性質》一書,共分為四部,第一部論知覺,第二部論觀念,第三部論反思,第四部論思想的鹄的,即有具體必然性和内在關系的貫通一緻的系統的真理。
這四部分隐約有發展的階段關系,但他沒有明确規定認識辯證發展的階段性。
就布蘭夏爾德關于知覺的分析來說,他認為知覺與感覺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