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格爾學派的分裂與費爾巴哈
關燈
小
中
大
。
存在是主體,思維是賓詞。
思維出于存在,而不是存在出于思維。
存在出于自身,并超出自身,存在的産生隻是由于存在,存在以其自身為基礎。
換言之,思維和存在皆統一于存在裡。
費爾巴哈唯物地解答了認識問題,批判了康德的不可知論。
“感覺不是把我們與外在世界分離開,而是使我們和外在世界相聯系。
感覺是客觀世界的形象[反映]。
” 但是費爾巴哈的認識論和他的整個唯物論具有形而上學和直觀的性質。
他也不了解人的實踐活動在認識中的決定性意義。
由于費爾巴哈的世界觀丢掉了辯證法,由于他對實踐作用的不理解,而不能擴大唯物論到社會現象的解釋。
在社會現象的解釋上,他仍是一個唯心論者。
他沒有看見社會的物質基礎,他完全以宗教彼此更替的時期來劃分人類發展的時期。
他認為每一巨大的曆史變革都與一種宗教代替另一種宗教相聯系。
譬如,他以希臘羅馬的宗教為基督教所代替這一點來說明羅馬帝國的崩潰。
人和自然是費爾巴哈哲學的中心概念。
但是他所了解的自然是直觀的感性的自然,缺乏科學的規律性和生産鬥争的實踐性。
他所了解的“人”,隻是一般的人,抽象的人,生物學的人,不是參加在生産鬥争中的人。
對人和人的社會存在加以曆史的社會的研究,在他是陌生的。
這種脫離生産鬥争而談直觀的自然和抽象的人,正反映了資産階級的思想。
他不了解人的真正的社會關系是為人在社會生産過程中的關系所決定,人之能夠生存隻是由于在生産鬥争中憑借所創造出來的工具,支配了自然,而在改造自然和社會的過程中,改造了自己,經曆了他真正的曆史。
費爾巴哈對于人的抽象的了解也構成了他的宗教批判的局限性。
他沒有意識到人是社會關系的總和,宗教也是曆史的社會關系的産物,因而不能揭露宗教的階級根源。
他對宗教的鬥争雖有進步的意義,但乃是從資産階級的啟蒙派立場出發。
費爾巴哈從以人本學代替神學出發,提出以人的宗教、愛的宗教去代替神的宗教。
他說:“一個新的時代需要一個新的世界觀……一個新的宗教。
”“我們必須拿着對人的愛,當作唯一的真正的宗教,來代替對神的愛。
必須拿着人對自己的信仰,對自己力量的信仰,來代替對神的信仰。
”恩格斯稱費爾巴哈認為“愛随時随地都是一個創造奇迹的神,可以幫助他克服實際生活中的一切困難”。
不在階級鬥争基礎上來談“愛”,愛朋友與恨仇敵沒有結合起來,這就與基督教的愛人類沒有什麼區别。
可以引證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識形态》裡的幾句話來結束我們對費爾巴哈的論述: “費爾巴哈對感性世界的‘理解’一方面僅僅局限于對這一世界的單純的直觀,另一方面僅僅局限于單純的感覺:費爾巴哈談到的是‘人自身’,而不是‘現實的曆史的人’。
”“他把人隻看作是‘感性的對象’,而不是‘感性的活動’。
”——這是說他的唯物論的直觀性或靜觀性。
“當費爾巴哈是一個唯物主義者的時候,曆史在他的視野之外;當他去探讨曆史的時候,他決不是一個唯物主義者。
在他那裡,唯物主義和曆史是彼此完全脫離的。
”——這是說他下半截唯物,上半截唯心。
總而言之:費爾巴哈的功績在于第一次尖銳地否定了黑格爾的唯心論,指出唯心論與宗教不可分,歸根到底是替宗教辯護,而積極方面是建立他自己的以“自然”和“人”為中心的唯物論,去代替以“精神”、“理念”為中心觀念的唯心論。
但是他完全抛棄了黑格爾的辯證法,離開感覺活動和生産鬥争勞動實踐,隻是主觀地靜觀地去看自然,不以曆史發展、社會關系和社會鬥争的觀點,脫離政治,隻看見了一個抽象的生物學上的人,這表現了他的科學局限性和階級的局限性。
雖說如此,但是他比法國唯物論者前進一步,在馬克思以前的哲學史中起了進步作用,尤其重要的,費爾巴哈恢複了唯物論應有的權威。
存在是主體,思維是賓詞。
思維出于存在,而不是存在出于思維。
存在出于自身,并超出自身,存在的産生隻是由于存在,存在以其自身為基礎。
換言之,思維和存在皆統一于存在裡。
費爾巴哈唯物地解答了認識問題,批判了康德的不可知論。
“感覺不是把我們與外在世界分離開,而是使我們和外在世界相聯系。
感覺是客觀世界的形象[反映]。
” 但是費爾巴哈的認識論和他的整個唯物論具有形而上學和直觀的性質。
他也不了解人的實踐活動在認識中的決定性意義。
由于費爾巴哈的世界觀丢掉了辯證法,由于他對實踐作用的不理解,而不能擴大唯物論到社會現象的解釋。
在社會現象的解釋上,他仍是一個唯心論者。
他沒有看見社會的物質基礎,他完全以宗教彼此更替的時期來劃分人類發展的時期。
他認為每一巨大的曆史變革都與一種宗教代替另一種宗教相聯系。
譬如,他以希臘羅馬的宗教為基督教所代替這一點來說明羅馬帝國的崩潰。
人和自然是費爾巴哈哲學的中心概念。
但是他所了解的自然是直觀的感性的自然,缺乏科學的規律性和生産鬥争的實踐性。
他所了解的“人”,隻是一般的人,抽象的人,生物學的人,不是參加在生産鬥争中的人。
對人和人的社會存在加以曆史的社會的研究,在他是陌生的。
這種脫離生産鬥争而談直觀的自然和抽象的人,正反映了資産階級的思想。
他不了解人的真正的社會關系是為人在社會生産過程中的關系所決定,人之能夠生存隻是由于在生産鬥争中憑借所創造出來的工具,支配了自然,而在改造自然和社會的過程中,改造了自己,經曆了他真正的曆史。
費爾巴哈對于人的抽象的了解也構成了他的宗教批判的局限性。
他沒有意識到人是社會關系的總和,宗教也是曆史的社會關系的産物,因而不能揭露宗教的階級根源。
他對宗教的鬥争雖有進步的意義,但乃是從資産階級的啟蒙派立場出發。
費爾巴哈從以人本學代替神學出發,提出以人的宗教、愛的宗教去代替神的宗教。
他說:“一個新的時代需要一個新的世界觀……一個新的宗教。
”“我們必須拿着對人的愛,當作唯一的真正的宗教,來代替對神的愛。
必須拿着人對自己的信仰,對自己力量的信仰,來代替對神的信仰。
”恩格斯稱費爾巴哈認為“愛随時随地都是一個創造奇迹的神,可以幫助他克服實際生活中的一切困難”。
不在階級鬥争基礎上來談“愛”,愛朋友與恨仇敵沒有結合起來,這就與基督教的愛人類沒有什麼區别。
可以引證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識形态》裡的幾句話來結束我們對費爾巴哈的論述: “費爾巴哈對感性世界的‘理解’一方面僅僅局限于對這一世界的單純的直觀,另一方面僅僅局限于單純的感覺:費爾巴哈談到的是‘人自身’,而不是‘現實的曆史的人’。
”“他把人隻看作是‘感性的對象’,而不是‘感性的活動’。
”——這是說他的唯物論的直觀性或靜觀性。
“當費爾巴哈是一個唯物主義者的時候,曆史在他的視野之外;當他去探讨曆史的時候,他決不是一個唯物主義者。
在他那裡,唯物主義和曆史是彼此完全脫離的。
”——這是說他下半截唯物,上半截唯心。
總而言之:費爾巴哈的功績在于第一次尖銳地否定了黑格爾的唯心論,指出唯心論與宗教不可分,歸根到底是替宗教辯護,而積極方面是建立他自己的以“自然”和“人”為中心的唯物論,去代替以“精神”、“理念”為中心觀念的唯心論。
但是他完全抛棄了黑格爾的辯證法,離開感覺活動和生産鬥争勞動實踐,隻是主觀地靜觀地去看自然,不以曆史發展、社會關系和社會鬥争的觀點,脫離政治,隻看見了一個抽象的生物學上的人,這表現了他的科學局限性和階級的局限性。
雖說如此,但是他比法國唯物論者前進一步,在馬克思以前的哲學史中起了進步作用,尤其重要的,費爾巴哈恢複了唯物論應有的權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