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康德主義批判

關燈
新康德主義哲學産生在1848年革命失敗之後,特别流行于19世紀末20世紀初。

    也就在這時期内資本主義社會進入帝國主義階段,勞工與資本家之間,各帝國主義列強之間,一小撮占統治地位的國家與千百萬世界上的殖民地和附屬國人民之間的矛盾已極其尖銳化。

    新康德主義者希圖調和革命的無産階級與殖民主義的資産階級,調和唯物論、科學與唯心論、宗教信仰之間的矛盾。

     新康德主義者主張回到康德,在他們哲學體系中重新恢複了康德哲學中的主觀唯心論和不可知論的東西,而抛棄了康德哲學中的唯物論一面(關于物自體的學說和辯證法的因素),“使康德從屬于休谟之下”(列甯語)。

     新康德主義最早的代表者或創始人為李蔔曼(1840—1912)和朗格(1828—1875)。

    李蔔曼于1865年(發表《康德及其繼承者》一書)首先提出“回到康德”的口号。

    朗格亦于1865年出版其“歪曲了的《唯物論史》”(列甯語),這書的目的誠如科恩自己所供認,在于歪曲唯物論的曆史以為唯心論作辯護,企圖宣揚:“康德的先驗唯心論就是唯物論的克服。

    ” 在19世紀末,新康德主義發展出兩個主要學派,即馬堡學派和福萊堡學派。

    馬堡學派的代表者,科恩(1842—1918)、納托爾蔔(1854—1924)、卡西爾(1874—1945),集中其注意力于自然科學(數學、力學、物理學、生物學)的唯心論的說明(也可說是僞造)。

    第二國際大多數的機會主義者(伯恩斯坦、考茨基、弗倫德爾等)皆依附于新康德主義。

    新康德主義差不多成為第二國際的法定哲學(官方哲學)。

    這些新康德主義者企圖把新康德主義和馬克思主義結合起來。

    福萊堡學派的康德主義者,文德爾班(1848—1915)、李凱爾特(1863—1936),着重研究曆史文化問題。

    他們企圖在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中間挖下一條不可逾越的鴻溝,并竭力唯心地“證明”曆史文化領域内不存在任何客觀的規律性。

     馬堡學派的新康德主義者從哲學的任務在于批判地研究科學的前提的康德思想出發,特别緻力于替物理學尋找唯心論的哲學基礎。

    他們曲解某些科學的新成就,例如他們努力想說明自然科學日益把物質——原子、以太、物質的能——歸結為僅僅是數學的方程式,借以論證唯心論。

    他們認為科學好象是并不研究現實世界而隻是一種思維的構造,他們因而否認物質的存在并企圖把現實世界歸納為抽象的數學公式。

    馬堡學派取消了康德的“物自體”,因而認為一切科學認識的來源,不基于感覺經驗,而思維作用也不複是去關聯或組織感性材料,而乃是一“純粹創造的過程”。

    而這種純粹思維是不依靠經驗的。

     在社會思想方面,馬堡派的新康德主義者形而上學地認為經濟生活是自發地、機械地、宿命地發展着的,而人卻是具有預定目的的。

    因而他們認為人是絕對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