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強對西方現代哲學的研究
關燈
小
中
大
又利用杜威百年誕辰的紀念,展開不少活動,發表不少的文章和著作來宣傳實用主義,替美國壟斷資産階級捧場。
最近二三十年來,美國實用主義最早的代表人物皮爾斯(CharlesPeirce,1839—1914)的遺著已陸續出版了八卷,又增加了實用主義的活躍。
實用主義對其它各資産階級哲學流派都有所影響,對美國政治、社會、文化教育各方面都有深刻的影響。
哈佛大學教授路易士(1883—1964,著有《心靈與世界秩序》、《知識與評價的分析》等書)自稱其學說為“概念的實用主義”,企圖把康德的先驗主義和實用主義結合在一起。
芝加哥大學教授摩裡斯則企圖把實用主義與邏輯實證主義結合起來。
而最突出的要推胡克(SidneyHook,1902—,紐約大學哲學系教授),他根據實用主義來歪曲馬克思主義。
他标榜一種“批判的馬克思主義”,以鼓勵人對馬克思主義采取“批判”的态度。
他宣傳實用主義的著作有《實用主義的形而上學》(1927)、《杜威——一個理智的畫像》(1939)及所編《作為自由與科學的哲學家杜威》(1950)等書,他歪曲和反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著作有:《從黑格爾到馬克思》(1936)、《理性、社會神話和民主》(1940)、《曆史中的英雄》(1943)及《意義模糊的遺産——馬克思和馬克思主義者》(1955)等書。
這種種情況表明,在我們五六年前對實用主義的大力批判的基礎上,還有進一步對實用主義及其最近的趨向作更深入更系統的批判研究的必要。
另一主觀唯心主義學派,雖在英、德、法各國都有代表人物,可是在美國卻比較盛行。
這個流派就是人格主義。
這派在美國的創始人為鮑恩(B.P.Bowne,1847—1910),它的最近的重要代表人物為弗魯威林(Flewelling,1871—1960,二十多年來一直主編《人格主義者》雜志)和布賴特曼(Brightman,1883—1958)。
前者的近著有《文化的沖突與調和》(1951)、《論人格》(1952)等書。
後者所著《哲學概論》一書,解放前有中文譯本。
他死後才出版的《人格與實在》(1958)一書,是系統地概括人格主義觀點的綱領性著作。
這是充滿了宗教和神學氣味的一個主觀唯心主義流派。
因為他們是有神論者,認上帝為最高的人格。
人格主義者自稱為“康德化的貝克萊主義”。
他們認為離開了個人的人格或自我之外就沒有實在、知識、真理和價值。
他們持多元論,認為宇宙是一群的人格或自我所構成的社會。
人格主義者自稱他們的“社會哲學是民主的、改良的,以對待個人的态度作為檢查社會制度的标準;而且以尊重個人人格與否,作為批評财産所有制與分配制的标準”。
換言之,他們從主觀唯心主義出發,論證私有财産制、個人主義,以為資本主義制度辯護。
他們對集體主義和社會主義民主格格不入。
對于美國這個人格主義流派,我們也應該給予研究和批判。
其次,存在主義已經成了泛濫于西方資本主義世界最有廣泛和深入影響的哲學流派。
這派以丹麥人基爾凱戈爾(S.renKierkegaard,1813—1855)為它的創始人,并吸收了尼采、柏格森、狄爾泰等人的反理性主義的生命哲學和直覺主義為其組成部分,并在方法上采納胡塞爾“直觀本質”的神秘主義現象學方法。
存在主義在西德的代表為海德格爾(M.Heidegger,1889—1976)及雅斯貝爾斯(KarlJaspers,1883—1969),前者的重要著作為《存在與時間》(1927)、《什麼是形而上學》(1949年第5版),後者的重要著作有《哲學》(共3卷,1932)、《理性與存在》(1935)、《存在主義哲學》(1938)、《關于真理》(1947)等。
在法國,存在主義也很盛行。
存在主義在美國近一二十年已有廣泛的傳播,其最重要的代表為曾任哈佛大學教授的威爾德(JohnWild,1902—),他的主要著作有《貝克萊的生平和哲學研究》(1936)、《存在主義的挑戰》(1955)及《人類自由與社會秩序——建立基督教哲學的一個試圖》(1959)等書。
威爾德企圖在存在主義、信仰主義的基礎上建立一個普遍的世界性的基督教哲學以反對世界革命。
這個流派把近代意志主義、直覺主義、生命哲學等反理性的思想拼湊在一起,一方面與頹廢浪漫的文學、藝術有聯系,一方面又與新托馬斯主義和新奧古斯丁主義的宗教和神學潮流緊密結合。
他們形而上學地把“存在”和“本質”割裂開,認為存在是第一性的,本質是第二性的。
但他們所認作第一性的“存在”,卻不是獨立于意識之外,為人的感官可以感知的物質性的
最近二三十年來,美國實用主義最早的代表人物皮爾斯(CharlesPeirce,1839—1914)的遺著已陸續出版了八卷,又增加了實用主義的活躍。
實用主義對其它各資産階級哲學流派都有所影響,對美國政治、社會、文化教育各方面都有深刻的影響。
哈佛大學教授路易士(1883—1964,著有《心靈與世界秩序》、《知識與評價的分析》等書)自稱其學說為“概念的實用主義”,企圖把康德的先驗主義和實用主義結合在一起。
芝加哥大學教授摩裡斯則企圖把實用主義與邏輯實證主義結合起來。
而最突出的要推胡克(SidneyHook,1902—,紐約大學哲學系教授),他根據實用主義來歪曲馬克思主義。
他标榜一種“批判的馬克思主義”,以鼓勵人對馬克思主義采取“批判”的态度。
他宣傳實用主義的著作有《實用主義的形而上學》(1927)、《杜威——一個理智的畫像》(1939)及所編《作為自由與科學的哲學家杜威》(1950)等書,他歪曲和反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著作有:《從黑格爾到馬克思》(1936)、《理性、社會神話和民主》(1940)、《曆史中的英雄》(1943)及《意義模糊的遺産——馬克思和馬克思主義者》(1955)等書。
這種種情況表明,在我們五六年前對實用主義的大力批判的基礎上,還有進一步對實用主義及其最近的趨向作更深入更系統的批判研究的必要。
另一主觀唯心主義學派,雖在英、德、法各國都有代表人物,可是在美國卻比較盛行。
這個流派就是人格主義。
這派在美國的創始人為鮑恩(B.P.Bowne,1847—1910),它的最近的重要代表人物為弗魯威林(Flewelling,1871—1960,二十多年來一直主編《人格主義者》雜志)和布賴特曼(Brightman,1883—1958)。
前者的近著有《文化的沖突與調和》(1951)、《論人格》(1952)等書。
後者所著《哲學概論》一書,解放前有中文譯本。
他死後才出版的《人格與實在》(1958)一書,是系統地概括人格主義觀點的綱領性著作。
這是充滿了宗教和神學氣味的一個主觀唯心主義流派。
因為他們是有神論者,認上帝為最高的人格。
人格主義者自稱為“康德化的貝克萊主義”。
他們認為離開了個人的人格或自我之外就沒有實在、知識、真理和價值。
他們持多元論,認為宇宙是一群的人格或自我所構成的社會。
人格主義者自稱他們的“社會哲學是民主的、改良的,以對待個人的态度作為檢查社會制度的标準;而且以尊重個人人格與否,作為批評财産所有制與分配制的标準”。
換言之,他們從主觀唯心主義出發,論證私有财産制、個人主義,以為資本主義制度辯護。
他們對集體主義和社會主義民主格格不入。
對于美國這個人格主義流派,我們也應該給予研究和批判。
其次,存在主義已經成了泛濫于西方資本主義世界最有廣泛和深入影響的哲學流派。
這派以丹麥人基爾凱戈爾(S.renKierkegaard,1813—1855)為它的創始人,并吸收了尼采、柏格森、狄爾泰等人的反理性主義的生命哲學和直覺主義為其組成部分,并在方法上采納胡塞爾“直觀本質”的神秘主義現象學方法。
存在主義在西德的代表為海德格爾(M.Heidegger,1889—1976)及雅斯貝爾斯(KarlJaspers,1883—1969),前者的重要著作為《存在與時間》(1927)、《什麼是形而上學》(1949年第5版),後者的重要著作有《哲學》(共3卷,1932)、《理性與存在》(1935)、《存在主義哲學》(1938)、《關于真理》(1947)等。
在法國,存在主義也很盛行。
存在主義在美國近一二十年已有廣泛的傳播,其最重要的代表為曾任哈佛大學教授的威爾德(JohnWild,1902—),他的主要著作有《貝克萊的生平和哲學研究》(1936)、《存在主義的挑戰》(1955)及《人類自由與社會秩序——建立基督教哲學的一個試圖》(1959)等書。
威爾德企圖在存在主義、信仰主義的基礎上建立一個普遍的世界性的基督教哲學以反對世界革命。
這個流派把近代意志主義、直覺主義、生命哲學等反理性的思想拼湊在一起,一方面與頹廢浪漫的文學、藝術有聯系,一方面又與新托馬斯主義和新奧古斯丁主義的宗教和神學潮流緊密結合。
他們形而上學地把“存在”和“本質”割裂開,認為存在是第一性的,本質是第二性的。
但他們所認作第一性的“存在”,卻不是獨立于意識之外,為人的感官可以感知的物質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