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治·桑提耶納
關燈
小
中
大
桑提耶納卻直接了當地說他在講文藝心理學,不作任何僞裝罷了。
桑提耶納的宇宙觀,他那時間空間的概念也非常奇特,和其他哲學家的時空觀念大不相同,仍然帶了極其濃烈的藝術色彩。
就是他所謂圖畫式的空間和富于情調的時間。
圖畫式的空間有一個先驗的中心在人的精神之内,其他的空間地位都本着這一中心向四面八方依次排列,作着球形的擴張。
這個中心的本身不是空間,沒有長寬高的度量,是存在中心超乎經驗的,這就是球形擴張的圖畫式空間的球心所在。
本着這一概念,我們可以在天文學家了解的宇宙之外另立一個文學家眼中的宇宙,這就是古代人類假定的以地球為中心,日月星辰繞地運轉的宇宙。
這個宇宙就是圖畫式空間的最完美的模型。
圖畫式的空間這一概念的造成,由于每一有機體,包括動物,都生而具有以自己為宇宙中心的趨勢和每一有機體有關的各戲劇性的動作和反應都莫不是圍繞着這一機體而發生它對于這一機體的意義的。
任何動物隻要它能夠察知它的環境,它就必然會有一個圖畫式空間的觀念,然後就會有一個道德的先驗的中心,而以為空間觀念,應該以自己所在的地方為中心而漸加擴大,自己的一切行為都從這裡出發。
這個中心,說得最簡單,就是“此地”“這兒”。
“此地”是一切注意集聚的焦點。
“條條大路通羅馬”,一切的事物也都向“此地”集中。
不過這裡所謂“此地”是先驗的,是一個實際上無法存在的性質,決不指任何真正的地方。
這種空間的概念,這種宇宙觀才是最詩化、最美麗的。
富于情調的時間猶如圖畫式空間的以“此地”“這兒”為中心,它也有一個為一切時間所集聚的真正的焦點,一切時間襯托出來的頂點:“此時”“現在”。
這也是先驗的,實際上無法存在的性質,不指時間之流在任何一個固定的刹那。
隻要我們的精神是清醒的,我們就會覺到它的潛存。
這種時間具有能夠引起人的情緒的内容,如桑提耶納所說,它非常富于令人感傷的情緒。
“此時”包括了兩個意義,一是永遠存有希望,一是永遠趨向死滅,就是一面不斷地在生發,而一面又不斷地在衰亡,所以最易激起人們的情感。
此外,它還具有崇高性和悲劇性——崇高的“永遠”和悲劇式的“決不”,兩個從“此時”衍出的概念。
這都是以人為中心,以帶感情的眼光觀看自然得來的。
“永遠”一詞表示超出時空以内的确定的存在而把時間提升為永恒。
說一件事物永遠即是說它超出時空,超出變化,因而表現出“永遠”的偉大和崇高。
“決不”一詞則是宣布對于一件事物最後的絕望,所以是悲劇性地一去不複返的。
它的性質是把一個本性或理念從整個的過去或将來中予以絕對的取消。
例如說一物決不美麗,就是對于美麗這一本性在時間上絕對的排斥。
當然,桑提耶納另外也有所補充。
他說“決不”一面使人失望,但一面也使人放心。
這些都是富于情調的時間裡面主要的情緒内容。
桑提耶納以為他的富于情調的時間才是近代唯心論者所承認的真正的時間,凡是近代唯心論諸大師康德、費希特、黑格爾、叔本華等人所講的時間固然也有豐富的内容,但仍是從邏輯意義上推衍而得,他們一提到時間必定牽涉到曆史和發展;即使具有詩意卻絕沒有桑提耶納那樣濃厚,因此,我們覺得這二者倒大可不必混為一談。
對于肉體的價值,桑提耶納也有和過去哲學家不同的看法。
希臘時期有一些哲學家都以為肉體是靈魂的監獄。
桑提耶納卻說:“肉體不是監獄而是瞭望台。
”他以為憑借了肉體,我們的玲珑透徹的靈魂才可以縱覽上下古今,得到圖畫式的空間和富于情調的時間所具的那些美麗憂郁的感受,變化不居的外界也才得以傳入精神,供我們作藝術的賞玩。
杜甫“乾坤萬裡——眼,時序百年——心”這句詩所描寫的,我以為正是桑提耶納這種時空觀念的意境。
這就是哲學上面所謂主觀的時空。
時間和空間在這一意義下都成了心靈的透視。
從上面這些看來,桑提耶納是罕有的文學意味特濃的哲學家,我們很難把他歸入普通哲學上的任何主義,勉強地說,他是自然主義者,但他講的是美化的有價值的自然,和普通了解的自然主義者仍舊不一樣。
有人說他是唯物論者,但他的所謂物質是美化了的。
他認為物質是活動的,自化的,物質與物質之間有交互作用,一切的物質都是自生自長自化,不能用循因緻果的方法來把握它,隻能描述過去不能矚瞻未來,這和法國唯物論似有相當的距離。
一般說來都以他為批判實在論的代表,而批判實在論表面上好象是接近柏拉圖的客觀唯心論,然而在桑提耶納這裡已轉變成為直覺主義,成為主觀唯心論了。
桑提耶納的宇宙觀,他那時間空間的概念也非常奇特,和其他哲學家的時空觀念大不相同,仍然帶了極其濃烈的藝術色彩。
就是他所謂圖畫式的空間和富于情調的時間。
圖畫式的空間有一個先驗的中心在人的精神之内,其他的空間地位都本着這一中心向四面八方依次排列,作着球形的擴張。
這個中心的本身不是空間,沒有長寬高的度量,是存在中心超乎經驗的,這就是球形擴張的圖畫式空間的球心所在。
本着這一概念,我們可以在天文學家了解的宇宙之外另立一個文學家眼中的宇宙,這就是古代人類假定的以地球為中心,日月星辰繞地運轉的宇宙。
這個宇宙就是圖畫式空間的最完美的模型。
圖畫式的空間這一概念的造成,由于每一有機體,包括動物,都生而具有以自己為宇宙中心的趨勢和每一有機體有關的各戲劇性的動作和反應都莫不是圍繞着這一機體而發生它對于這一機體的意義的。
任何動物隻要它能夠察知它的環境,它就必然會有一個圖畫式空間的觀念,然後就會有一個道德的先驗的中心,而以為空間觀念,應該以自己所在的地方為中心而漸加擴大,自己的一切行為都從這裡出發。
這個中心,說得最簡單,就是“此地”“這兒”。
“此地”是一切注意集聚的焦點。
“條條大路通羅馬”,一切的事物也都向“此地”集中。
不過這裡所謂“此地”是先驗的,是一個實際上無法存在的性質,決不指任何真正的地方。
這種空間的概念,這種宇宙觀才是最詩化、最美麗的。
富于情調的時間猶如圖畫式空間的以“此地”“這兒”為中心,它也有一個為一切時間所集聚的真正的焦點,一切時間襯托出來的頂點:“此時”“現在”。
這也是先驗的,實際上無法存在的性質,不指時間之流在任何一個固定的刹那。
隻要我們的精神是清醒的,我們就會覺到它的潛存。
這種時間具有能夠引起人的情緒的内容,如桑提耶納所說,它非常富于令人感傷的情緒。
“此時”包括了兩個意義,一是永遠存有希望,一是永遠趨向死滅,就是一面不斷地在生發,而一面又不斷地在衰亡,所以最易激起人們的情感。
此外,它還具有崇高性和悲劇性——崇高的“永遠”和悲劇式的“決不”,兩個從“此時”衍出的概念。
這都是以人為中心,以帶感情的眼光觀看自然得來的。
“永遠”一詞表示超出時空以内的确定的存在而把時間提升為永恒。
說一件事物永遠即是說它超出時空,超出變化,因而表現出“永遠”的偉大和崇高。
“決不”一詞則是宣布對于一件事物最後的絕望,所以是悲劇性地一去不複返的。
它的性質是把一個本性或理念從整個的過去或将來中予以絕對的取消。
例如說一物決不美麗,就是對于美麗這一本性在時間上絕對的排斥。
當然,桑提耶納另外也有所補充。
他說“決不”一面使人失望,但一面也使人放心。
這些都是富于情調的時間裡面主要的情緒内容。
桑提耶納以為他的富于情調的時間才是近代唯心論者所承認的真正的時間,凡是近代唯心論諸大師康德、費希特、黑格爾、叔本華等人所講的時間固然也有豐富的内容,但仍是從邏輯意義上推衍而得,他們一提到時間必定牽涉到曆史和發展;即使具有詩意卻絕沒有桑提耶納那樣濃厚,因此,我們覺得這二者倒大可不必混為一談。
對于肉體的價值,桑提耶納也有和過去哲學家不同的看法。
希臘時期有一些哲學家都以為肉體是靈魂的監獄。
桑提耶納卻說:“肉體不是監獄而是瞭望台。
”他以為憑借了肉體,我們的玲珑透徹的靈魂才可以縱覽上下古今,得到圖畫式的空間和富于情調的時間所具的那些美麗憂郁的感受,變化不居的外界也才得以傳入精神,供我們作藝術的賞玩。
杜甫“乾坤萬裡——眼,時序百年——心”這句詩所描寫的,我以為正是桑提耶納這種時空觀念的意境。
這就是哲學上面所謂主觀的時空。
時間和空間在這一意義下都成了心靈的透視。
從上面這些看來,桑提耶納是罕有的文學意味特濃的哲學家,我們很難把他歸入普通哲學上的任何主義,勉強地說,他是自然主義者,但他講的是美化的有價值的自然,和普通了解的自然主義者仍舊不一樣。
有人說他是唯物論者,但他的所謂物質是美化了的。
他認為物質是活動的,自化的,物質與物質之間有交互作用,一切的物質都是自生自長自化,不能用循因緻果的方法來把握它,隻能描述過去不能矚瞻未來,這和法國唯物論似有相當的距離。
一般說來都以他為批判實在論的代表,而批判實在論表面上好象是接近柏拉圖的客觀唯心論,然而在桑提耶納這裡已轉變成為直覺主義,成為主觀唯心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