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馬斯·希爾·格林
關燈
小
中
大
格林(T.H.Green,1836—1882)是19世紀英國最卓越的哲學家之一,也是他那時代最晦澀的哲學家之一。
他是一位非常卓越的哲學家,因為他是康德的繼承人,是德國唯心論在英國的先驅,是英國近代思想史上批評性很強的一位思想家。
一方面,他批判英國自洛克、休谟以來的傳統經驗主義,另一方面他也反對當時盛行的邊沁和穆勒派人的功利主義。
他和希爾伯特·斯賓塞也明顯地處于對立地位,因為斯賓塞隻想把倫理學建立在經驗科學的基礎上,而格林卻想給倫理學提供一個形而上學基礎。
他的名字同托馬斯·赫胥黎、紐曼主教并列于英國學術界。
紐曼的興趣在于宗教,赫胥黎的成就在于科學,而格林的貢獻則在哲學和倫理學。
後繼的英國大哲學家和倫理思想家,象開爾德兄弟、布拉德雷和鮑桑凱這些人都是共同趨赴格林的路向。
格林所創導的這條思想路線在英國官方哲學裡大約統治了四十年。
美國的杜威早期也有許多倫理思想曾受過格林的影響,因為格林每出版一書,杜威總要發表一篇認真的書評,有所肯定,有所批評。
格林也是當時一位最晦澀的哲學家。
因為在他生前,除牛津大學外,一般讀者群衆很少有人熟悉他的姓名和著作。
就是在他死後,他的學說和他的著作,也很少适當地和廣泛地受到人們欣賞。
他不是一位通俗的演說家,他的演講不容易聽懂,雖然他的一小部分學生傾聽他、贊揚他、尊敬他,然而他的著作對于他們大多數人來說卻很難吸收理解。
他的論文非常難讀,他的哲學筆調通常很專門,有時近于晦澀。
甚至他的一些支持者也不能正确解釋他的觀點。
簡言之,我們可以說,之所以他的學說和著作在他生前不能被及時而廣泛地理解,就是因為其太晦澀。
但是他的重要性并不亞于穆勒、斯賓塞和赫胥黎,隻是他的名聲沒有他們那樣大罷了。
這樣,我們感到,對于這位卓越哲學家的不為外人所知的生活和晦澀的倫理學進行一定的研究也有同等的重要。
格林1836年誕生于英國約克郡,伯爾金(Birkin,Yorkshire)。
他比約翰·穆勒要小三十歲,比斯賓塞小十六歲,比赫胥黎小十一歲,比亨利·西吉威克(H.Sidgwick)大兩歲,他和西吉威克曾經關于享樂主義進行了一場争論。
格林的時代是英國維多利亞擴張海上霸權的全盛時代。
自由黨首領格拉斯通(Gladstone)主張“小英格蘭”政治,而保守黨的領袖狄斯累利(Disraeli)卻極力想擴張在非洲、埃及和印度的領土。
所以我們可以看到,在學術上,格林是生長在一個經驗主義、功利主義和進化論的環境中,在政治上,他是生長在一個新起的帝國主義時代。
但是,格林思想傾向是反潮流的,作為一個唯心主義者,格林既反對經驗主義,又反對功利主義,企圖限制生物進化論的草率應用;作為一位自由黨人或激進派人物(象有人稱呼他那樣),他反對當時政府的帝國主義政策,他一般被認為是一個“小英格蘭派”。
十四歲他在魯比(Ruby)念中學時,老師和同學們就已經感到他的理智能力了,但是在學校的正規課程中,他倒很少表現出很大的才能。
考試時他寫得很慢,并經常不能按時交作業。
由于倫敦晨冷多霧,每天他難于早起。
但他精神的獨立自主和突出的個性,在他早年時期就表現出來了。
在思想和性格上,他異于他的同學。
他不混雜在同學的日常生活中,他不為普通的獎賞所引誘,他不參與學校内一般遊藝和任何黨派的活動。
所以一般來說,他既不是影響很大的,又不是名聲出衆的。
對于他,我們唯一可說的隻是:他給人們印象很深,由于他的思維認真和文學興趣。
1855年他進了牛津貝利奧爾(Balliol)學院,譯注柏拉圖全集的本加明·喬威特是他的導師。
在這裡度過了他其餘的全部生活:從學生開始,繼而在這個學院作有獎學金待遇的研究員、指導個别新生的教師、講師,最後在1878年他被選出擔任“懷特講座”的道德哲學教授,這個位置一直到他1882年逝世為止。
格林,雖然在生前很不出衆,但他确實在他朋友和學生裡發生了巨大的影響。
“凡是和他交談過的人無不會帶回一些東西去思考,凡是他所說或所寫的東西無不打上強烈的個人性格的烙印。
這是一個自己為自己思想的精神,一位有創見的堅實的人物。
”他不僅賦有哲學的才能,而且也秉賦實踐的才幹。
因為除了盡學校教師職務外,他還緻力于教育、政治等社會實際工作。
他經常對下層人們表露出深厚的同情,對民主抱有持久的信念。
正如浦萊士所說:“人們尊敬他那高貴的義務感,簡樸、正直和熱忱獻身于理想的偉大品格,更勝于贊揚他的理智能力。
”他是一位酷愛和平和反侵略的戰士。
浦萊士講到格林時說:“他的國家觀念是高尚的,大衆的幸福是這個觀念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他看來,大衆的幸福高于任何暴力。
他曾經說過,他甯可看到英國的國旗在地上被踐踏,也不願意給苛刻窮人的稅吏加六個便士。
”喬威特
他是一位非常卓越的哲學家,因為他是康德的繼承人,是德國唯心論在英國的先驅,是英國近代思想史上批評性很強的一位思想家。
一方面,他批判英國自洛克、休谟以來的傳統經驗主義,另一方面他也反對當時盛行的邊沁和穆勒派人的功利主義。
他和希爾伯特·斯賓塞也明顯地處于對立地位,因為斯賓塞隻想把倫理學建立在經驗科學的基礎上,而格林卻想給倫理學提供一個形而上學基礎。
他的名字同托馬斯·赫胥黎、紐曼主教并列于英國學術界。
紐曼的興趣在于宗教,赫胥黎的成就在于科學,而格林的貢獻則在哲學和倫理學。
後繼的英國大哲學家和倫理思想家,象開爾德兄弟、布拉德雷和鮑桑凱這些人都是共同趨赴格林的路向。
格林所創導的這條思想路線在英國官方哲學裡大約統治了四十年。
美國的杜威早期也有許多倫理思想曾受過格林的影響,因為格林每出版一書,杜威總要發表一篇認真的書評,有所肯定,有所批評。
格林也是當時一位最晦澀的哲學家。
因為在他生前,除牛津大學外,一般讀者群衆很少有人熟悉他的姓名和著作。
就是在他死後,他的學說和他的著作,也很少适當地和廣泛地受到人們欣賞。
他不是一位通俗的演說家,他的演講不容易聽懂,雖然他的一小部分學生傾聽他、贊揚他、尊敬他,然而他的著作對于他們大多數人來說卻很難吸收理解。
他的論文非常難讀,他的哲學筆調通常很專門,有時近于晦澀。
甚至他的一些支持者也不能正确解釋他的觀點。
簡言之,我們可以說,之所以他的學說和著作在他生前不能被及時而廣泛地理解,就是因為其太晦澀。
但是他的重要性并不亞于穆勒、斯賓塞和赫胥黎,隻是他的名聲沒有他們那樣大罷了。
這樣,我們感到,對于這位卓越哲學家的不為外人所知的生活和晦澀的倫理學進行一定的研究也有同等的重要。
格林1836年誕生于英國約克郡,伯爾金(Birkin,Yorkshire)。
他比約翰·穆勒要小三十歲,比斯賓塞小十六歲,比赫胥黎小十一歲,比亨利·西吉威克(H.Sidgwick)大兩歲,他和西吉威克曾經關于享樂主義進行了一場争論。
格林的時代是英國維多利亞擴張海上霸權的全盛時代。
自由黨首領格拉斯通(Gladstone)主張“小英格蘭”政治,而保守黨的領袖狄斯累利(Disraeli)卻極力想擴張在非洲、埃及和印度的領土。
所以我們可以看到,在學術上,格林是生長在一個經驗主義、功利主義和進化論的環境中,在政治上,他是生長在一個新起的帝國主義時代。
但是,格林思想傾向是反潮流的,作為一個唯心主義者,格林既反對經驗主義,又反對功利主義,企圖限制生物進化論的草率應用;作為一位自由黨人或激進派人物(象有人稱呼他那樣),他反對當時政府的帝國主義政策,他一般被認為是一個“小英格蘭派”。
十四歲他在魯比(Ruby)念中學時,老師和同學們就已經感到他的理智能力了,但是在學校的正規課程中,他倒很少表現出很大的才能。
考試時他寫得很慢,并經常不能按時交作業。
由于倫敦晨冷多霧,每天他難于早起。
但他精神的獨立自主和突出的個性,在他早年時期就表現出來了。
在思想和性格上,他異于他的同學。
他不混雜在同學的日常生活中,他不為普通的獎賞所引誘,他不參與學校内一般遊藝和任何黨派的活動。
所以一般來說,他既不是影響很大的,又不是名聲出衆的。
對于他,我們唯一可說的隻是:他給人們印象很深,由于他的思維認真和文學興趣。
1855年他進了牛津貝利奧爾(Balliol)學院,譯注柏拉圖全集的本加明·喬威特是他的導師。
在這裡度過了他其餘的全部生活:從學生開始,繼而在這個學院作有獎學金待遇的研究員、指導個别新生的教師、講師,最後在1878年他被選出擔任“懷特講座”的道德哲學教授,這個位置一直到他1882年逝世為止。
格林,雖然在生前很不出衆,但他确實在他朋友和學生裡發生了巨大的影響。
“凡是和他交談過的人無不會帶回一些東西去思考,凡是他所說或所寫的東西無不打上強烈的個人性格的烙印。
這是一個自己為自己思想的精神,一位有創見的堅實的人物。
”他不僅賦有哲學的才能,而且也秉賦實踐的才幹。
因為除了盡學校教師職務外,他還緻力于教育、政治等社會實際工作。
他經常對下層人們表露出深厚的同情,對民主抱有持久的信念。
正如浦萊士所說:“人們尊敬他那高貴的義務感,簡樸、正直和熱忱獻身于理想的偉大品格,更勝于贊揚他的理智能力。
”他是一位酷愛和平和反侵略的戰士。
浦萊士講到格林時說:“他的國家觀念是高尚的,大衆的幸福是這個觀念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他看來,大衆的幸福高于任何暴力。
他曾經說過,他甯可看到英國的國旗在地上被踐踏,也不願意給苛刻窮人的稅吏加六個便士。
”喬威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