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雷
關燈
小
中
大
反對傳統唯心論哲學的新實在論的發難,是柏雷(R.B.Perry,l876—1957)1901年發表的批評魯一士的《世界與個人》的一篇文章。
此文似發表在當時一哲學刊物上。
隻讀到一篇“關于獨立存在的新實在論學說”,見《新實在論文集》,六個美國新實在論哲學家論文合刊(1912);又柏雷著有《當前哲學諸傾向》一書(1912),是他的代表作。
今天,新實在論在現代哲學界中已蔚為大國了,柏雷卻并沒有太大的建樹,他隻算是一個揭竿起義者,所謂但開風氣不為師的人。
他反對的是魯一士,但他真正反對的卻隻是貝克萊的“存在就是被感知”的學說。
這裡我們介紹一下他那有名的對唯心論的兩大诘難(arguments),那是後來的唯心論者一直沒有将他駁倒的,也許是反唯心論諸說中最為精彩的辯論。
第一個诘難,論事物離心而獨立存在的可能。
這是針對貝克萊之說而發的。
貝克萊以為“我所見的花”是一個觀念,凡觀念必在心中,因此要說我所見的花在心之外實是一個矛盾。
柏雷讨論貝克萊這點,以為貝氏的說法實際上不過是“我所見之花非我所未見之花”一句話的變形,也即是等于不說的一句廢話的改頭換面罷了。
花被我看見以後,成為一個觀念,是永遠不會離心獨立的。
但是今天看見的花,昨天沒有看見,難道它昨天就不存在了麼?難道一切事物都是在我看見或知道時無中生有地一下由不存在變為存在的麼?還有所謂自開自滅,永遠不被人知道的空谷幽蘭,難道也一律否認它們的存在?因此,柏雷評貝克萊說:他并沒有看見自然事物。
柏雷以為自然事物是應當屬于兩個範圍的;在觀念範圍之内或是在獨立境地(independentorder)之中。
貝克萊隻看見了前者而抹煞了後者,或者認為事物一被認知,事物的獨立性立刻就失掉了似的,這當然是錯誤的。
柏雷更從邏輯上分析,以為貝克萊犯了緣末求本甚至或以末為本的錯誤。
貝克萊的工作隻是尋求事物最初最普遍的特點,再拿這特點來代表事物的本質,這也即是根據最初稱謂來下定義的辦法(De.nitionbyinitialpredication)。
柏雷舉例說:哥倫比亞大學是為了紀念哥倫布而設立的學校,現在如反過來,說哥倫布就是哥倫比亞大學紀念的那個人,也僅是哥倫比亞大學所紀念的那個人。
這樣一來,哥倫布将不能離我們的紀念而存在了,豈不大謬?唯心論推演結果,和這種結論完全相同:現在我們心中有一個哥倫布的觀念,于是根據我們的觀念對哥倫布下定義,假如不去思想它,沒有了觀念,則哥倫布的定義也因而消失,哥倫布也就不複存在了。
于是柏雷提出他的事物獨立于心外,不賴思想知覺而存在的主張,說:“對于存在的事物,知是不必需,不重要的。
” 柏雷的第二個诘難,就是有名的“自我中心的困難”(Theego-centricpredicament)。
這是有感于康德對于一切都加上“我思”一語而生的。
我們不能“設想”某個事物離開我們意識而存在,因為“設想”一個事物,那事物就已經進入我們觀念之中了。
我們不能說出一個不是觀念的事物,因為說的時候,對于那個事物就已經形成觀念。
因此人能感知、人能報導的事物必定是觀念,是認識對象,也必定在感知者報導者經驗中,這種現象柏雷并不否認,因為這正是他所說的自我中心的困難,由于這種困難,我們毫無辦法達到客觀的知識。
根據柏雷分析,自我中心的困難有下列幾點: (一)對象進入知識範圍,立刻成為觀念,知者無法将它的“對象”(實際上就是觀念)和外在的非觀念的真正對象相比較,以求出這對象的本來面目。
(二)對于一件對象,知者無法征求他人的意見,因為人家把他的意見告訴我以後,他的意見又已進入我的意識範圍了。
(三)在自身意識以内,知者無法擺脫認識的關系,以求得事物的原形(求事物原形即所知的事物)。
(四)假如掃除一切認識關系,就不會有知識,也失掉了對象。
這些困難是柏雷所深深了解的,但柏雷以為這些絲毫不能證明“存在就是被感知”,唯心論者也絕對不能利用這些困難來
此文似發表在當時一哲學刊物上。
隻讀到一篇“關于獨立存在的新實在論學說”,見《新實在論文集》,六個美國新實在論哲學家論文合刊(1912);又柏雷著有《當前哲學諸傾向》一書(1912),是他的代表作。
今天,新實在論在現代哲學界中已蔚為大國了,柏雷卻并沒有太大的建樹,他隻算是一個揭竿起義者,所謂但開風氣不為師的人。
他反對的是魯一士,但他真正反對的卻隻是貝克萊的“存在就是被感知”的學說。
這裡我們介紹一下他那有名的對唯心論的兩大诘難(arguments),那是後來的唯心論者一直沒有将他駁倒的,也許是反唯心論諸說中最為精彩的辯論。
第一個诘難,論事物離心而獨立存在的可能。
這是針對貝克萊之說而發的。
貝克萊以為“我所見的花”是一個觀念,凡觀念必在心中,因此要說我所見的花在心之外實是一個矛盾。
柏雷讨論貝克萊這點,以為貝氏的說法實際上不過是“我所見之花非我所未見之花”一句話的變形,也即是等于不說的一句廢話的改頭換面罷了。
花被我看見以後,成為一個觀念,是永遠不會離心獨立的。
但是今天看見的花,昨天沒有看見,難道它昨天就不存在了麼?難道一切事物都是在我看見或知道時無中生有地一下由不存在變為存在的麼?還有所謂自開自滅,永遠不被人知道的空谷幽蘭,難道也一律否認它們的存在?因此,柏雷評貝克萊說:他并沒有看見自然事物。
柏雷以為自然事物是應當屬于兩個範圍的;在觀念範圍之内或是在獨立境地(independentorder)之中。
貝克萊隻看見了前者而抹煞了後者,或者認為事物一被認知,事物的獨立性立刻就失掉了似的,這當然是錯誤的。
柏雷更從邏輯上分析,以為貝克萊犯了緣末求本甚至或以末為本的錯誤。
貝克萊的工作隻是尋求事物最初最普遍的特點,再拿這特點來代表事物的本質,這也即是根據最初稱謂來下定義的辦法(De.nitionbyinitialpredication)。
柏雷舉例說:哥倫比亞大學是為了紀念哥倫布而設立的學校,現在如反過來,說哥倫布就是哥倫比亞大學紀念的那個人,也僅是哥倫比亞大學所紀念的那個人。
這樣一來,哥倫布将不能離我們的紀念而存在了,豈不大謬?唯心論推演結果,和這種結論完全相同:現在我們心中有一個哥倫布的觀念,于是根據我們的觀念對哥倫布下定義,假如不去思想它,沒有了觀念,則哥倫布的定義也因而消失,哥倫布也就不複存在了。
于是柏雷提出他的事物獨立于心外,不賴思想知覺而存在的主張,說:“對于存在的事物,知是不必需,不重要的。
” 柏雷的第二個诘難,就是有名的“自我中心的困難”(Theego-centricpredicament)。
這是有感于康德對于一切都加上“我思”一語而生的。
我們不能“設想”某個事物離開我們意識而存在,因為“設想”一個事物,那事物就已經進入我們觀念之中了。
我們不能說出一個不是觀念的事物,因為說的時候,對于那個事物就已經形成觀念。
因此人能感知、人能報導的事物必定是觀念,是認識對象,也必定在感知者報導者經驗中,這種現象柏雷并不否認,因為這正是他所說的自我中心的困難,由于這種困難,我們毫無辦法達到客觀的知識。
根據柏雷分析,自我中心的困難有下列幾點: (一)對象進入知識範圍,立刻成為觀念,知者無法将它的“對象”(實際上就是觀念)和外在的非觀念的真正對象相比較,以求出這對象的本來面目。
(二)對于一件對象,知者無法征求他人的意見,因為人家把他的意見告訴我以後,他的意見又已進入我的意識範圍了。
(三)在自身意識以内,知者無法擺脫認識的關系,以求得事物的原形(求事物原形即所知的事物)。
(四)假如掃除一切認識關系,就不會有知識,也失掉了對象。
這些困難是柏雷所深深了解的,但柏雷以為這些絲毫不能證明“存在就是被感知”,唯心論者也絕對不能利用這些困難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