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實在論

關燈
新實在論(NewRealism)是20世紀初葉興起的聲勢浩大的學派,它的最基本的态度就是反對黑格爾派唯心論的異軍突起。

    最初是魯一士著了《世界與個人》一書,想靠這建立起他的唯心論系統來。

    上冊在1900年出版,引起了哈佛哲學教授柏雷(R.B.Perry)在次年發表的一篇攻擊性的書評,這篇書評據說就是新實在論的第一炮。

    等到下冊出版,英國的摩爾(G.E.Moore)又發表了一篇題名“反駁唯心論”(TheRefutationofIdealism)的針鋒相對的文字。

    柏雷和摩爾的文章裡都是破壞的成分居多,并沒有積極的建樹。

    但他們的地位好象新實在論運動裡面的陳涉吳廣,在他們發難之後,大批的新實在論者風起雲湧,到了薩穆耳·亞曆山大和懷特海兩人手中,新實在論大體上綜合性的系統算是達到了完成。

    他們兩人也就成為這一學派偉大的代表。

    不過這一學派最初隻是反對傳統唯心論者的大聯合,内部的陣線并不一緻,理論上面并不太堅實。

    懷特海雖然偉大,但他的思想色彩卻很不鮮明,到今天還被實在論者和唯心論者拔河般拖來拖去。

     新實在論的特點,也就是它反對唯心論的地方,可以分做四點來叙述。

     (一)方法論——離全而言分。

    新實在論者反對唯心論所用的曆史方法,辯證法和直覺,而代之以分析的方法。

    他們以為黑格爾派的哲學家完全拿哲學史來做哲學的基礎,但如太重哲學史,自己的思想就會被古人籠罩掩覆,以緻無法推陳創新。

    因此,新實在論者幾乎都不研究哲學史,鮑桑凱就說新實在論者中除了亞曆山大比較有學問以外,其餘的人對于古今思潮演變情形幾乎都是茫然無知的。

    新實在論者對于辯證法更是棄之如敝屣,說它既不是哲學方法又不是曆史方法,更不能稱為科學方法,他們之中沒有誰應用辯證法的。

    至于直覺,他們認為根本說不上是方法。

    直覺偶爾可以獲得神秘的經驗,也許這種神秘經驗對獲得者來說,價值可以非常之高,但直覺無論如何是不能得到哲學思想的。

     因此,新實在論者主張哲學方法和科學方法應該沒有區别,哲學方法就是科學方法,就是重分而不重全的分析研究的方法。

    他們反對的曆史方法,辯證法和直覺都是求全的方法,而他們認為全是不可知的。

    他們主張哲學的目的在于求部分知識。

    他們不覺得這個世界是有機的全體,不認為從分可以知全,一葉可以知秋。

    所以他們注重理智的分析,是其長處。

    于是專門研究名詞意義的語義學就在這種新的研究态度下面應運而生。

    受到新實在論和實用主義鼓勵而産生的邏輯實證論,也是現代哲學的重要流派之一。

     對于新實在論采用分析方法的主張,羅素有非常詳盡的論述。

    他說:“哲學應該從科學裡,而不應該從宗教上道德上求取鼓勵。

    把哲學和自然科學加以區别,認為哲學自有它特殊的方法,恐怕是中古神學遺傳下來的不幸的結果。

    ” 羅素又說:“哲學正如純粹數學,是演繹的研究,它隻研究抽象的先天的概念而不假定任何事物存在。

    哲學不是研究真實的學問,它隻研究可能。

    ”這樣,哲學的性質也就大大改變了,不再研究真實,它研究的隻是可能的存在。

     (二)獨立說——離心而言物。

    新實在論者否認貝克萊的“存在就是被感知”一語,以為認識對象,不依賴認識主體,仍可取得獨立客觀的存在。

    這種外物離心而存在的獨立說正是新實在論的中心思想。

    獨立說在消極方面企圖摧毀貝克萊式的學說,在積極方面它用分析方法讨論意識和認識的性質,證明外物的離心而存在。

    它有所謂意識橫斷面的觀察,以為意識隻是一面鏡子,外物經過意識以後,外物和意識都依然如故。

    它們的關系是外在的,沒有任何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