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廉·詹姆斯

關燈
驗。

    又如一人投江溺死,康德派的人都以投江為因,溺死為果,整理出因果關系來,而把這關系認作理智的先驗的産物。

    詹姆斯仍然把這種關系納入經驗之中,說是投江為因溺死為果的這種關系的發現仍是一種經驗,理智或者思想,如上所述,不過純粹經驗裡和實在相對的一方面,仍不逾越經驗的藩籬。

    積極方面,徹底的經驗主義主張意識之流中就包含心物的關系,那同一事物兩個方面的關系,所謂主體不過是經驗之流或意識之流的開端,對象不過是經驗之流或意識之流的終點,隻有先後始末之分,決沒有主客内外的區别。

    這個學說對後來新實在論的影響很大,它這些對于心物關系、主客關系、因果關系等都是從經驗中分出的說法,幾乎完全被新實在論接受過去成為它的學說的開端。

     詹姆斯的意識複合性說多少是從19世紀中葉德國哲學家菲希納(G.T.Fechner,l801—1887)的世界靈魂說演變的。

    大約詹姆斯想用這個說法來應付絕對唯心論,就是要在自我意識之外找出一個超乎自我意識的更根本的東西,不過這東西卻決非絕對唯心論裡所說的絕對自我、絕對理念等等。

    它近似菲希納的世界靈魂。

    詹姆斯以為它不空疏,不屬于邏輯,不超乎時間,它是個實際上能生效果的存在。

    按照絕對唯心論的說法,宇宙間有絕對精神、絕對理念,或稱永恒的神聖的心靈,有如中國哲學裡的天理、天道、天心,它是合理的、永恒的,是支配宇宙的最高法則,個人的心靈或者意識隻是永恒心靈的複現,個人的意識應當實現永恒的心靈,因為它是個人意識的本源又是個人意識的歸宿。

    詹姆斯也許受了柏格森的創化論的影響,根本就不承認宇宙間有永恒不變的事物,以為那隻是塊闆的宇宙(blockuniverse)。

    他反對理性,因而也就反對這個所謂永恒的心靈,絕對的理念。

    他以為超出個人意識之上的有兩東西,一是超意識(Supra-human-consciousness),一是潛意識。

    超意識相當于菲希納的世界靈魂,潛意識介乎超意識和個人意識之間,茫昧而不自覺,隻能被變态心理學所研究。

    因為它接近世界靈魂,所以也算一個強有力的大意識,可以把從超意識那邊傳來的力量支配影響個人意識,使得個人意識具有複合性,而人類也就永遠居住在一個看不見的精神環境中,靠了下意識的媒介作用,我們可以和這個世界靈魂相往來,成為這個偉大靈魂的工具,但這個世界靈魂,或者超意識卻決非天理、天道或所謂永恒的理念。

    它支配我們,一面也予我們以助力,我們的意識常常在它的影響籠罩之下,因此它不空疏,不隻是邏輯的意義的存在,而是在實際上有所表現的。

    詹姆斯在他《宗教經驗的類别》裡舉了許多實例,如“自動書寫”,在變态心理下,個人意識不能控制本身,自然寫出心中的秘密。

    又如“神靈附體”,在宗教心理裡面,常有忽然不能作事,感覺到言行思想都被一超出自身的力量所支配的情形。

    凡此種種宗教心理學和變态心理學的研究對象,都成了詹姆斯意識的複合性說法的證據。

    這個說法擴大了我們的意識範圍,而世界靈魂或者超意識在詹姆斯系統中遂取得了相當于柏格森的記憶一般的地位。

     總結起來,我們可以說詹姆斯是一個反理智主義者,邏輯、理性等等柏格森所反對的東西,在他的哲學中同樣也是沒有任何地位的。

    他和柏格森都隻講心而不講理,講的是心學,這個“心”是在經驗内的、形而下的、心理學上的心,和哲學裡那形而上的、純理性的邏輯意義的心毫不相涉。

    他對于關系的講法就是最好的例子。

    一般說來,關系應該有心理的關系、邏輯的關系之分;前者是自然的,後者是理性的;前者是科學事實,後者是立法作用。

    詹姆斯和康德距離太遠了,根本就否認掉理性的立法作用,因而他講關系,也就始終不能逾越心理關系的範圍。

    就某種意義說來,詹姆斯的哲學也算唯心論,但不是正統的唯心論。

    他講情感、重意志、崇實用,可算是唯心論的一個旁支,有時也被叫做唯意志主義。

    唯意志主義在他的體系裡一面發展成實用主義的注重實效、實用的精神,一面又衍出了好些神秘主義色彩很重的說法。

    他哲學裡的神秘主義和他性情裡的浪漫的成分連接起來,與他那舉世知名的實用主義的對比就未免顯得不相配合。

    這個矛盾,我們不能深責詹姆斯,因為這正是西洋人普遍的矛盾現象;實際生活裡太功利太計算了,精神自然而然地就會逃向神秘缥缈的地方,而被壓抑的情感也無時不要求浪漫荒唐的心理學上所謂過渡補償式的滿足。

    詹姆斯的哲學就是這種普遍矛盾現象理論化以後的代表。

     雖說有如許可評論的地方,詹姆斯依然算得美國現代初期最有代表性的影響世界的哲學家。

    他的學說對心理學的貢獻固然很多,而我們最應表彰的卻當是他學說那種刺激世人思想、啟發世人心情的作用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