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翰·杜威
關燈
小
中
大
杜威(JohnDewey,1859—1952)是出身農家的美國東北部緬因州人,在約翰霍布金斯大學得了博士學位以後,就在米西根大學任教,後來米西根市特設“杜威路”來紀念他。
在米西根一個時期以後,他轉赴芝加哥大學,正式成立芝加哥學派的實用主義,創辦了一個附屬芝加哥大學的實驗學校。
芝加哥大學校長和他非常不睦,趁他某年去西歐度假時,就把這實驗學校的經費給取消了。
他暑假回來,立刻辭職,辭職後本想托詹姆斯介紹他進哈佛去任教,沒有成功,一年後才被聘執教于哥倫比亞大學。
失業這一年中,他帶着妻子去英、意等國,境況非常艱苦。
他的七歲男孩在意大利死掉,到了英國又死掉女兒,他的妻子因此神經失常,一直沒有醫好,這是他一生裡最暗淡的時期。
既入哥倫比亞大學後,他的聲望和影響都逐漸增長,沒有聽說遇到重大不愉快的事情。
他為人誠摯,富于同情心,心中充溢着對于人類的熱愛,因此他非常注意人類物質生活的改善,多少帶了些實利主義色彩,其實他個人倒是潇然出塵的。
他興趣極廣,生活卻極有規律,每隔一月半月,總要寫篇讨論實際問題的短文。
他曾經想正式參與政治,可惜他想在美國共和、民主二黨之外另組一黨沒有成功。
但對于社會改革運動的贊助,仍是數十年如一日。
晚年他也涉及藝術和宗教,寫了《作為經驗的藝術》《确定的尋求》(ArtasExperience,TheQuestforCertainty)兩書,書中主張人要在實際生活中不斷地求改革,要在行動中尋求确定不移(certainty)的東西。
此外,他也許受了維也納學派的影響,主張純哲學具有詩和藝術的價值。
在《當代美國哲學家》的自述中,他自稱比較喜歡讀柏拉圖。
現在他的哲學幾乎成了美國的官方哲學,雖說美國政府并不特别尊崇他。
他每到一處,學生都望風而受其影響。
他畢生著作,種類和數量都是非常豐富的。
他是詹姆斯學說的繼承者、弱點補救者和發揚光大者。
譬如詹姆斯沒有邏輯,杜威卻要成立實驗邏輯;詹姆斯說話寫文章都很不謹慎,有時常有幾套不相連屬的思想同時出現,杜威卻自成系統,一切都非常謹嚴,都圍繞着他整個學說的中心。
他的學說簡直是“一以貫之”。
以至于不管他講什麼問題,聽的人大概都事先可以揣測到他的結論,不再有絲毫新鮮感覺。
此外,詹姆斯注重個人性情,所以深染浪漫、放任、神秘的色彩,俨然主張個人神聖,是天才詩人的派頭。
杜威則完全是社會興趣為主,一切都為了社會,很少談到個人的任性。
我本人曾經在1928年美國哲學年會上,聽到他宣讀過一篇題名“社會作為一個哲學範疇”(SocialasaCategory)的論文,想提出“社會”作為認識論的一個範疇,作為批判哲學的标準。
孟泰格當時在哲學年會上曾向他提意見,說他那種說法實無異于把“社會”尊崇為黑格爾式的絕對者。
這些都是他替詹姆斯補救偏重個人的地方,也都是他比詹姆斯更進一步的地方。
杜威的哲學有三個重要的淵源,第一是黑格爾派的學說,第二是進化論,第三是美國文化。
我們可以說杜威的整個系統就是這三者的融合體。
大體上黑格爾學說是他的哲學最初的來源,進化論是他的科學根據,美國文化則是他的社會背景。
三者裡面當然以黑格爾的成分較為重要,杜威大約在三十五歲以前本是受黑格爾學說影響的。
自1867年起哈裡士(W.T.Harris,1835—1909)開始在聖路易斯市創辦最有曆史重要性的《思辨哲學雜志》,并創立一個“康德學會”以傳播介紹康德到黑格爾的德國古典哲學。
杜威曾多次在這刊物上發表過文章。
又1842年到1844年,杜威在約翰霍布金斯大學進修,并得博士學位,是在傳播康德黑格爾思想的著名的摩裡士(G.S.Morris)教授指導之下完成的。
此外杜威和托夫茨(J.H.Tufts)合寫的《倫理學》1908年出版。
書中杜威所寫倫理學理論部分也包含有不少的黑格爾學派的思想。
他的黑格爾思想還從英國新黑格爾主義者格林(T.H.Green,1836—1882)和鮑桑凱(B.Bosanquet,1848—1923)等人的著作裡間接得來,當時格林每出一書,杜威都要撰文評論。
他那時隻說格林的理論陳義太高,和現實生活隔得太遠,不免使人對于理想産生宗教式的狂熱,如此而已。
到了後來,他才漸漸改變,走上實用主義的道路,但依然保留着好些接納黑格爾學說的地方。
下面這三點就是比較重要的:(一)對社會事業的興趣。
黑格爾“社會”一詞的意義特指市民社會和國家,而杜威的卻是泛指社會,他們都以為個人是以社會為歸總的。
(二)社會本位的道德思想,個人道德生活的目的就在求得與社會的協調。
(三)辯證的直觀,猶如詹姆斯的稱這為黑格爾式的觀照(Hegelianvision),杜威哲學裡也有這個觀念。
此外,杜威還有對立統一的看法,如手段和目的的合一,人文和自然的合一(自然須得人文化,人生也應該自然化),理想和行為的合一,特别是他的系統裡非常注重知行合一,這種對立統一的看法當然不全和
在米西根一個時期以後,他轉赴芝加哥大學,正式成立芝加哥學派的實用主義,創辦了一個附屬芝加哥大學的實驗學校。
芝加哥大學校長和他非常不睦,趁他某年去西歐度假時,就把這實驗學校的經費給取消了。
他暑假回來,立刻辭職,辭職後本想托詹姆斯介紹他進哈佛去任教,沒有成功,一年後才被聘執教于哥倫比亞大學。
失業這一年中,他帶着妻子去英、意等國,境況非常艱苦。
他的七歲男孩在意大利死掉,到了英國又死掉女兒,他的妻子因此神經失常,一直沒有醫好,這是他一生裡最暗淡的時期。
既入哥倫比亞大學後,他的聲望和影響都逐漸增長,沒有聽說遇到重大不愉快的事情。
他為人誠摯,富于同情心,心中充溢着對于人類的熱愛,因此他非常注意人類物質生活的改善,多少帶了些實利主義色彩,其實他個人倒是潇然出塵的。
他興趣極廣,生活卻極有規律,每隔一月半月,總要寫篇讨論實際問題的短文。
他曾經想正式參與政治,可惜他想在美國共和、民主二黨之外另組一黨沒有成功。
但對于社會改革運動的贊助,仍是數十年如一日。
晚年他也涉及藝術和宗教,寫了《作為經驗的藝術》《确定的尋求》(ArtasExperience,TheQuestforCertainty)兩書,書中主張人要在實際生活中不斷地求改革,要在行動中尋求确定不移(certainty)的東西。
此外,他也許受了維也納學派的影響,主張純哲學具有詩和藝術的價值。
在《當代美國哲學家》的自述中,他自稱比較喜歡讀柏拉圖。
現在他的哲學幾乎成了美國的官方哲學,雖說美國政府并不特别尊崇他。
他每到一處,學生都望風而受其影響。
他畢生著作,種類和數量都是非常豐富的。
他是詹姆斯學說的繼承者、弱點補救者和發揚光大者。
譬如詹姆斯沒有邏輯,杜威卻要成立實驗邏輯;詹姆斯說話寫文章都很不謹慎,有時常有幾套不相連屬的思想同時出現,杜威卻自成系統,一切都非常謹嚴,都圍繞着他整個學說的中心。
他的學說簡直是“一以貫之”。
以至于不管他講什麼問題,聽的人大概都事先可以揣測到他的結論,不再有絲毫新鮮感覺。
此外,詹姆斯注重個人性情,所以深染浪漫、放任、神秘的色彩,俨然主張個人神聖,是天才詩人的派頭。
杜威則完全是社會興趣為主,一切都為了社會,很少談到個人的任性。
我本人曾經在1928年美國哲學年會上,聽到他宣讀過一篇題名“社會作為一個哲學範疇”(SocialasaCategory)的論文,想提出“社會”作為認識論的一個範疇,作為批判哲學的标準。
孟泰格當時在哲學年會上曾向他提意見,說他那種說法實無異于把“社會”尊崇為黑格爾式的絕對者。
這些都是他替詹姆斯補救偏重個人的地方,也都是他比詹姆斯更進一步的地方。
杜威的哲學有三個重要的淵源,第一是黑格爾派的學說,第二是進化論,第三是美國文化。
我們可以說杜威的整個系統就是這三者的融合體。
大體上黑格爾學說是他的哲學最初的來源,進化論是他的科學根據,美國文化則是他的社會背景。
三者裡面當然以黑格爾的成分較為重要,杜威大約在三十五歲以前本是受黑格爾學說影響的。
自1867年起哈裡士(W.T.Harris,1835—1909)開始在聖路易斯市創辦最有曆史重要性的《思辨哲學雜志》,并創立一個“康德學會”以傳播介紹康德到黑格爾的德國古典哲學。
杜威曾多次在這刊物上發表過文章。
又1842年到1844年,杜威在約翰霍布金斯大學進修,并得博士學位,是在傳播康德黑格爾思想的著名的摩裡士(G.S.Morris)教授指導之下完成的。
此外杜威和托夫茨(J.H.Tufts)合寫的《倫理學》1908年出版。
書中杜威所寫倫理學理論部分也包含有不少的黑格爾學派的思想。
他的黑格爾思想還從英國新黑格爾主義者格林(T.H.Green,1836—1882)和鮑桑凱(B.Bosanquet,1848—1923)等人的著作裡間接得來,當時格林每出一書,杜威都要撰文評論。
他那時隻說格林的理論陳義太高,和現實生活隔得太遠,不免使人對于理想産生宗教式的狂熱,如此而已。
到了後來,他才漸漸改變,走上實用主義的道路,但依然保留着好些接納黑格爾學說的地方。
下面這三點就是比較重要的:(一)對社會事業的興趣。
黑格爾“社會”一詞的意義特指市民社會和國家,而杜威的卻是泛指社會,他們都以為個人是以社會為歸總的。
(二)社會本位的道德思想,個人道德生活的目的就在求得與社會的協調。
(三)辯證的直觀,猶如詹姆斯的稱這為黑格爾式的觀照(Hegelianvision),杜威哲學裡也有這個觀念。
此外,杜威還有對立統一的看法,如手段和目的的合一,人文和自然的合一(自然須得人文化,人生也應該自然化),理想和行為的合一,特别是他的系統裡非常注重知行合一,這種對立統一的看法當然不全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