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廉·詹姆斯

關燈
能中斷,一般常識上的所謂中斷,事實上依然有過渡部分在那兒潛潛流轉,隻是人們不易覺察罷了。

    對于前人對過渡部分的解釋,詹姆斯都表不滿,例如康德以為把不相連屬的複雜事物連接起來,出于理性、理智的作用。

    詹姆斯則以為關聯就在經驗之中,就在意識之流裡,因為“我們有種對關系的感覺”(詹姆斯原語),所以他反對康德對關系範疇的說法,而代之以意識之流。

    不過在感覺中的關系,隻是心理學中的感覺;而邏輯學中的範疇,乃是理智的規定,是使普遍、必然的科學知識可能的邏輯條件。

     從詹姆斯心理學的第一要義意識的活動狀态出發,他完成了他的實用主義;從第二要義意識之流出發,他建立了他的徹底的經驗主義。

     《實用主義》(Pragmatism)1907年初版,是兼含實驗、實效、實用三個意思的主義。

    凡是治西洋哲學的人差不多都知道,實用主義是詹姆斯哲學系統中和他那潇灑神秘不重功利的性情相去最遠的一個部門,但在他的系統裡面卻隻能數這一部分對當時哲學界發生的影響最大,這的确是非常有趣的。

    大體上實用主義最基本的精神就是“心理上的實驗室态度”。

    本着這個态度人們就應該丢開抽象思維和先天原則,轉向具體事實和實際效用,“不看最初的事物、原則、‘範疇’、設想的必然性,而看最後的事物、收獲、後果、事實的态度”。

    這裡面也就包含了詹姆斯對真理的看法。

    絕對真理對于他是不存在的,真理隻是為了适應環境,為了生活而找出來的假設,或者說工具。

    真理不是柏拉圖所說的理念或是亞裡士多德所謂的範型,真理之是否确是真理必須看觀念和它所引起的實際效果是否相合,所以他說:“觀念是引領我們達到某一結果的向導。

    ”真的觀念可以指導我們解釋說明其他的觀念,而産生圓滿的關系,在這種意義下,真理就包括了“觀念的有效性”。

    一個學說如果能夠解決問題、困難,就是真理,猶如醫生的能夠使病人痊可的方劑就是良方一樣,如此一來,效用就成了考驗真理的标準。

    這代表實驗室的精神,也代表今日美國人尊崇功利的态度。

     實用主義的創始人本來是查理·皮爾斯(CharlesPeirce,1839—1914),詹姆斯曾經說過他的實用主義的名詞和思想都是從皮爾斯那裡得來的。

    皮爾斯認為思想産生行為,而行為必有效果。

    要研究思想的正确與否,與其從思想本身來辯論,當不如幹脆就看它行為的效果如何。

    這樣最容易使人的思想清楚,因而許多聚訟千年無法解決的哲學問題也就可以迎刃而解了。

    就思想論思想,終免不掉抽象的毛病,所以要認識事物的性質固要看它們的效果功能,要認識思想的性質也同樣如此。

    這就是由外而内的真理辨認法,這主要是皮爾斯首先提出的作為方法的實用主義,與詹姆斯帶有主觀唯心論思想是有區别的。

     徹底的經驗主義(radicalempiricism)和實用主義都是從詹姆斯心理學裡引申發揮出來的。

    但二者毫不相幹,而且前者在他的系統中也遠比後者重要。

    所謂徹底的經驗主義,就是把一切抽象概念如關系等以及一切超經驗的事物法則都解釋成感官經驗的延續。

    不但對“實在”要完全拿經驗名詞來解釋,而且以為經驗本身就是一個獨立自足、首尾連貫、諧和而沒有矛盾的自存的系統。

    凡是康德認為是邏輯的、先驗的,在詹姆斯看來都是心理的經驗。

    經驗之上絕對沒有超乎經驗的東西。

    上面所說意識之流中那種獨立圓滿交融貫通的經驗,詹姆斯稱為純粹經驗,純粹經驗又分兩類,一類叫做外在實在,一類叫做内在思想,不論是實在或是思想,都隸屬于純粹經驗之中,僅隻類别不同而已。

    譬如現在見到一支筆,筆就在我的經驗中,它的顔色體積形狀質料等構成它的外在實在,而它的性質、觀念、意義等則構成它的内在思想。

    不管是實在或是思想,都不能超經驗而獨立,都是我的純粹經驗的一部分,不過是筆這一個東西在我的純粹經驗之中形成的兩個方面罷了。

     本着這個看法,羅素建立了他那中立的一元論,就是經驗,不屬于心也不屬于物,是由許多事件構成的。

    這一組事件叫做物,另一組事件叫做心,所以心和物都不過是中立的經驗裡面的兩個方面而已。

    羅素的這一套可以說是完全來自詹姆斯,詹姆斯也即想利用他的純粹經驗說來避免唯心論和唯物論的對立,使心物之間的根本的差異在純粹經驗中同歸泯滅。

    ——事實上仍然是一種主觀唯心論。

     徹底的經驗主義在消極方面反對康德的拿超經驗的邏輯原則和範疇來連接人類的經驗,這即是反對關系,反對有所謂超出經驗的自我或理性,而以為經驗與經驗間的關系等等仍在經驗之中。

    例如因果的關系,康德以為是規定經驗的範疇,不在經驗之中的東西,詹姆斯認為依然逃不掉經驗的範圍,因為我們對于各種關系仍有一種知覺,知覺就是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