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默生
關燈
小
中
大
,妒忌是無知,快活來自依靠自我。
當一個人全心全意地投入工作并且盡了最大的努力時,他就是寬慰的、高興的;否則他說的和做的就會讓他不得安甯。
(三)遵從習慣和傳統就會喪失人格與個性。
如果你幹每件事時都遵從陳規舊習,那麼人們就很難覺察出,嚴格講來你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去幹你的工作,那麼我就能了解你。
幹你的工作,你就能增強你自己。
” (四)隻有依靠自我方能擺脫千篇一律之感,并使得你從對你過去言行的尊崇中解放出來。
愛默生說:“生活在新的一天中卻要與以前完全一緻,一個偉人也隻會完全無事可做的。
今天用尖銳的話說出你現在所想的,明天再用尖銳的話去說出你明天所想的,盡管可能與你今天說的一切相抵觸。
”可是人們可能要說:自相矛盾可能引起誤解呀。
愛默生答道:“蘇格拉底、耶稣是遭人誤解的,偉大人物總是要被誤解的(Tobegreatistobemisunderstood)。
” 作為一個熱心擁護“依靠自我”的人,愛默生反對一切妨礙自我能力發揮的東西。
他稱祈禱為意志的不健全,稱獨斷的教條為理智上的不健全。
他要用他的依靠自我的學說來醫治所有這些不健全。
他甚至反對旅行,他說:“迷信旅行是缺乏自學精神的迹象。
”“旅行是傻瓜的樂園。
”(不過他本人曾到歐洲去旅行三次。
)他又說:“堅持你自己,決不要去模仿。
”他有權威性的主張:“宗教、教育和藝術不應面向外部,而應面向内部。
我們對這些外來事物的依賴導緻我們對這些東西的奴隸般的尊敬。
隻有一個不要一切外來支持、獨自堅持的人,我才認為他是一個有力的、優勝的人。
”确實,華盛頓宣告了美國政治上的獨立,愛默生則宣告了美國理智上的獨立。
另一件引起興趣和注意的事是在愛默生的著作中,我們能找到許多功利主義和實用主義的概念,這些概念預示了詹姆斯的實用主義和杜威的工具主義。
愛默生贊賞邊沁就如同他贊賞科爾裡奇一樣。
對愛默生來講,生活的目的就是得到權力、成功、富裕,善就等同于有用。
“生活是對權力的追求。
”愛默生這樣說:“工作就是勝利。
無論何時,做了工作就會獲得成功。
”“成功存在于對世界規律的适應中,存在于理智的和道德的服從之中,因為這種規律是理智和道德的。
政治經濟學實際上等同于流傳給我們的《聖經》那樣的一本書。
” 愛默生重視财富,他說:“擁有财富就獲得了進入各種最重要人物的大事業中去的門票。
世界是屬于那些有錢去越過它的人。
”“人是靠花錢才成立的,他需要富裕。
” 對于愛默生思想上的功利主義方面就說這麼多,他的實用主義值得我們更多注意。
他說:“自然是以效用學說(thedoctrineofuse)來教育人的;就是說,一個事物是好的僅僅因為它有用。
各個方面,各種努力協力促成一個目标的達到,這對于每個人來說都是必需的。
” “當我們運用各種手段的時候,我們的本性,天性就迫使我們重視目的。
……那是一個好的開端,适合于達到目的并且擁有達到目的的手段。
”“在上帝那裡,每一個目的都被轉變為一個新的手段。
”所有這些聽起來都象現代人說的話,我讀它們就如同讀詹姆斯和杜威的書一樣,我奇怪為什麼詹姆斯沒有把愛默生而把皮爾斯視為自己名義上的先行者。
因為皮爾斯主要是個數理邏輯家,他用“實用主義”這名詞,目的是要使觀念清楚明晰,他承認客體的真實存在。
他不贊同詹姆斯對pragmatism這一詞的解釋和用法,乃改用pragmaticism去代替它。
而詹姆斯用名詞很随便,杜威的文章又較晦澀,也不符合皮爾斯觀念明晰的要求。
愛默生還進一步議論道:“所謂好的就是有效的、有生産力的,能為它自己創造出房屋、食物和同盟者。
”“一切好的總是有再生産能力的。
”所有這些論述明确預示了詹姆斯的實用理論。
二、作為一種生活的先驗論 總之,就我們所知,愛默生的作為一種學說的先驗論是認靈魂為最高的價值所在,自然被認為是靈魂的影象或外部表現。
他以自然來證明靈魂導緻了泛神論的宗教信仰。
依靠自我或依靠個人直覺是愛默生倫理學說的中心概念,他的許多道德的、社會的、宗教的觀點都是這個學說的副産品。
最後,雖然愛默生是一個精神導師,一個浪漫主義的詩人,但功利主義和實用主義的觀念仍然在他的實踐道德學中占一個重要的地位。
現在我們可以轉而來讨論我們的第二個主要論題——作為一種生活的先驗論。
作為一種生活,先驗論一方面主張完全地展現個人靈魂的能力,完全服從或相信個人直覺;另一方面又主張從自然中得到最多的收獲。
或多或少建立在這種原則上的由愛默生表達的先驗論的生活理想,可以分為以下四種形式:詩人的生活,改革者的生活,冒險者的生活和工人農夫的生活。
一個詩人的生活必須是孤獨的。
詩人必須把孤獨當作新娘來擁抱,要有自己獨自的歡樂與憂愁。
“為什麼學者一定要孤獨、安靜呢?”他在對美國學者的講演中這樣發問。
“因為這樣他才能熟悉自己的思想。
”這是他的回答。
而且,“作為一個熱愛自然的人,詩人即使到了成年也應保持幼年時的心靈,在與世界的原始關聯中欣享樂園之樂”。
與天地萬物的交往,成了他每日生活必需的一部分。
但是,一個詩人的生活并非一種夢想的坐在搖椅裡空想
當一個人全心全意地投入工作并且盡了最大的努力時,他就是寬慰的、高興的;否則他說的和做的就會讓他不得安甯。
(三)遵從習慣和傳統就會喪失人格與個性。
如果你幹每件事時都遵從陳規舊習,那麼人們就很難覺察出,嚴格講來你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去幹你的工作,那麼我就能了解你。
幹你的工作,你就能增強你自己。
” (四)隻有依靠自我方能擺脫千篇一律之感,并使得你從對你過去言行的尊崇中解放出來。
愛默生說:“生活在新的一天中卻要與以前完全一緻,一個偉人也隻會完全無事可做的。
今天用尖銳的話說出你現在所想的,明天再用尖銳的話去說出你明天所想的,盡管可能與你今天說的一切相抵觸。
”可是人們可能要說:自相矛盾可能引起誤解呀。
愛默生答道:“蘇格拉底、耶稣是遭人誤解的,偉大人物總是要被誤解的(Tobegreatistobemisunderstood)。
” 作為一個熱心擁護“依靠自我”的人,愛默生反對一切妨礙自我能力發揮的東西。
他稱祈禱為意志的不健全,稱獨斷的教條為理智上的不健全。
他要用他的依靠自我的學說來醫治所有這些不健全。
他甚至反對旅行,他說:“迷信旅行是缺乏自學精神的迹象。
”“旅行是傻瓜的樂園。
”(不過他本人曾到歐洲去旅行三次。
)他又說:“堅持你自己,決不要去模仿。
”他有權威性的主張:“宗教、教育和藝術不應面向外部,而應面向内部。
我們對這些外來事物的依賴導緻我們對這些東西的奴隸般的尊敬。
隻有一個不要一切外來支持、獨自堅持的人,我才認為他是一個有力的、優勝的人。
”确實,華盛頓宣告了美國政治上的獨立,愛默生則宣告了美國理智上的獨立。
另一件引起興趣和注意的事是在愛默生的著作中,我們能找到許多功利主義和實用主義的概念,這些概念預示了詹姆斯的實用主義和杜威的工具主義。
愛默生贊賞邊沁就如同他贊賞科爾裡奇一樣。
對愛默生來講,生活的目的就是得到權力、成功、富裕,善就等同于有用。
“生活是對權力的追求。
”愛默生這樣說:“工作就是勝利。
無論何時,做了工作就會獲得成功。
”“成功存在于對世界規律的适應中,存在于理智的和道德的服從之中,因為這種規律是理智和道德的。
政治經濟學實際上等同于流傳給我們的《聖經》那樣的一本書。
” 愛默生重視财富,他說:“擁有财富就獲得了進入各種最重要人物的大事業中去的門票。
世界是屬于那些有錢去越過它的人。
”“人是靠花錢才成立的,他需要富裕。
” 對于愛默生思想上的功利主義方面就說這麼多,他的實用主義值得我們更多注意。
他說:“自然是以效用學說(thedoctrineofuse)來教育人的;就是說,一個事物是好的僅僅因為它有用。
各個方面,各種努力協力促成一個目标的達到,這對于每個人來說都是必需的。
” “當我們運用各種手段的時候,我們的本性,天性就迫使我們重視目的。
……那是一個好的開端,适合于達到目的并且擁有達到目的的手段。
”“在上帝那裡,每一個目的都被轉變為一個新的手段。
”所有這些聽起來都象現代人說的話,我讀它們就如同讀詹姆斯和杜威的書一樣,我奇怪為什麼詹姆斯沒有把愛默生而把皮爾斯視為自己名義上的先行者。
因為皮爾斯主要是個數理邏輯家,他用“實用主義”這名詞,目的是要使觀念清楚明晰,他承認客體的真實存在。
他不贊同詹姆斯對pragmatism這一詞的解釋和用法,乃改用pragmaticism去代替它。
而詹姆斯用名詞很随便,杜威的文章又較晦澀,也不符合皮爾斯觀念明晰的要求。
愛默生還進一步議論道:“所謂好的就是有效的、有生産力的,能為它自己創造出房屋、食物和同盟者。
”“一切好的總是有再生産能力的。
”所有這些論述明确預示了詹姆斯的實用理論。
二、作為一種生活的先驗論 總之,就我們所知,愛默生的作為一種學說的先驗論是認靈魂為最高的價值所在,自然被認為是靈魂的影象或外部表現。
他以自然來證明靈魂導緻了泛神論的宗教信仰。
依靠自我或依靠個人直覺是愛默生倫理學說的中心概念,他的許多道德的、社會的、宗教的觀點都是這個學說的副産品。
最後,雖然愛默生是一個精神導師,一個浪漫主義的詩人,但功利主義和實用主義的觀念仍然在他的實踐道德學中占一個重要的地位。
現在我們可以轉而來讨論我們的第二個主要論題——作為一種生活的先驗論。
作為一種生活,先驗論一方面主張完全地展現個人靈魂的能力,完全服從或相信個人直覺;另一方面又主張從自然中得到最多的收獲。
或多或少建立在這種原則上的由愛默生表達的先驗論的生活理想,可以分為以下四種形式:詩人的生活,改革者的生活,冒險者的生活和工人農夫的生活。
一個詩人的生活必須是孤獨的。
詩人必須把孤獨當作新娘來擁抱,要有自己獨自的歡樂與憂愁。
“為什麼學者一定要孤獨、安靜呢?”他在對美國學者的講演中這樣發問。
“因為這樣他才能熟悉自己的思想。
”這是他的回答。
而且,“作為一個熱愛自然的人,詩人即使到了成年也應保持幼年時的心靈,在與世界的原始關聯中欣享樂園之樂”。
與天地萬物的交往,成了他每日生活必需的一部分。
但是,一個詩人的生活并非一種夢想的坐在搖椅裡空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