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關燈
小
中
大
主義的實用主義剖析”(1962年)兩篇更有特色、更為有力。
前篇從方法論上揭露和批判了胡适的所謂“大膽的假設,小心的求證”的謬論,觀點鮮明,論據充分。
作者進一步發揮艾思奇同志對胡适的主觀唯心主義的方法論的批判,概括成以下三點: (一)大膽虛構,大膽武斷——這是最狂妄的方法。
(二)現象羅列的方法——這是最膚淺的方法。
(三)詭辯,亦即奇怪的邏輯——這是最兇惡的方法。
作者還在艾文的基礎上進一步揭露和批判了胡适的所謂“自然主義的人生觀”,從正面對艾文作了解釋和補充。
在“胡克反馬克思主義的實用主義剖析”一文裡,對胡克早期的、迷惑作用較大的代表作《從黑格爾到馬克思》的揭露和批判,是很重要的,它說明胡克反馬克思主義是由來已久的了。
文中揭露了胡克所以大肆吹捧杜威是有他的目的的,是想把杜威作為反對馬克思主義和社會主義的一面黑旗。
文中還聯系批判了杜威的哲學思想。
這和上篇關于杜威的論述形成鮮明的對比。
還要指出的是,文中對胡克于五十年代末出版的《政治權力與個人自由》一書的批判,說明作者已經自覺地、理直氣壯地起來捍衛馬克思主義學說和社會主義制度了。
作者認為,“哪裡有革命,哪裡就有辯證唯物主義作為指導的原則。
誰要革命,誰遲早都會接受辯證唯物主義這一戰無不勝的革命的理論武器”。
這可以說是作者自己親身感受的經驗之談。
關于新黑格爾主義的批判,也是有特色的。
作者先分别批判了幾個代表人物及其著作,然後再作一總的批判。
在總的批判中,着重批判了他們的哲學觀、政治思想和對黑格爾辯證法的形而上學化和神秘化。
最為重要的是最後一部分的内容,把新黑格爾主義的主要特點揭露出來了,把他們如何歪曲和糟蹋黑格爾辯證法的許多言論揭示于讀者面前。
最後得出結論說,新黑格爾主義是從右邊從反動的方向去“發展”德國古典唯心主義哲學,這是一條沒有前途的道路;隻有從馬克思主義的高度批判地研究康德黑格爾哲學,才是正确而有效的道路。
以上說明賀麟教授在治學态度上嚴謹、認真;不空談,而注意掌握材料;不落俗套,而有自己的見解。
當然,這在不同的時代和道路上,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
他不諱言,他對哲學史上有地位的、傳統的古典唯心主義是很有感情的,這從本書上篇的各次講演裡便可看出,他對現代西方哲學各流派都有不同程度的同情。
這是由于各種因素形成的,是可以理解的,正象他自己所說的,當時還沒有馬克思主義的覺醒。
人是可以變化的,他的經曆充分說明了這一點。
随着思想認識的變化,感情也是會變化的。
一個人的思想的根本變化,即世界觀的轉變,決非一朝一夕可以奏效的,往往要經過曲折、坎坷、考驗的過程,才能逐漸有所進展的。
全國解放後,由于他真心真意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接觸新事物,這才逐漸抛棄舊思想,樹立起新觀點,這個轉變既是痛苦的又是愉快的。
從解放後他的講稿和文章裡,也可以看出這個轉變過程。
比如,《小邏輯》的“新版序言”(1980年)和最初的“譯者引言”(1954年)相比,《精神現象學》的“譯者導言”的修改稿(1978年)和最初的稿(1961年)相比,都有着明顯的變化。
特别是在《小邏輯》的“新版序言”裡,他談了學習馬列主義經典著作和譯述黑格爾哲學的四點體會,可以說是他幾十年的經驗總結。
這對我們也都是有啟發、有教益的。
不論解放前或解放後,賀麟教授都多次講授過黑格爾哲學,據我所知,他也一直保存着這些講稿(或記錄稿)。
如果也能彙集出版,肯定也會受到讀者歡迎的,我們期待着這又一個佳音。
最後,衷心祝願賀麟同志在黨的十二大的精神鼓舞和指引下,為黨和人民的社會科學事業做出更多更大的貢獻! 1982年12月8日于上海
前篇從方法論上揭露和批判了胡适的所謂“大膽的假設,小心的求證”的謬論,觀點鮮明,論據充分。
作者進一步發揮艾思奇同志對胡适的主觀唯心主義的方法論的批判,概括成以下三點: (一)大膽虛構,大膽武斷——這是最狂妄的方法。
(二)現象羅列的方法——這是最膚淺的方法。
(三)詭辯,亦即奇怪的邏輯——這是最兇惡的方法。
作者還在艾文的基礎上進一步揭露和批判了胡适的所謂“自然主義的人生觀”,從正面對艾文作了解釋和補充。
在“胡克反馬克思主義的實用主義剖析”一文裡,對胡克早期的、迷惑作用較大的代表作《從黑格爾到馬克思》的揭露和批判,是很重要的,它說明胡克反馬克思主義是由來已久的了。
文中揭露了胡克所以大肆吹捧杜威是有他的目的的,是想把杜威作為反對馬克思主義和社會主義的一面黑旗。
文中還聯系批判了杜威的哲學思想。
這和上篇關于杜威的論述形成鮮明的對比。
還要指出的是,文中對胡克于五十年代末出版的《政治權力與個人自由》一書的批判,說明作者已經自覺地、理直氣壯地起來捍衛馬克思主義學說和社會主義制度了。
作者認為,“哪裡有革命,哪裡就有辯證唯物主義作為指導的原則。
誰要革命,誰遲早都會接受辯證唯物主義這一戰無不勝的革命的理論武器”。
這可以說是作者自己親身感受的經驗之談。
關于新黑格爾主義的批判,也是有特色的。
作者先分别批判了幾個代表人物及其著作,然後再作一總的批判。
在總的批判中,着重批判了他們的哲學觀、政治思想和對黑格爾辯證法的形而上學化和神秘化。
最為重要的是最後一部分的内容,把新黑格爾主義的主要特點揭露出來了,把他們如何歪曲和糟蹋黑格爾辯證法的許多言論揭示于讀者面前。
最後得出結論說,新黑格爾主義是從右邊從反動的方向去“發展”德國古典唯心主義哲學,這是一條沒有前途的道路;隻有從馬克思主義的高度批判地研究康德黑格爾哲學,才是正确而有效的道路。
以上說明賀麟教授在治學态度上嚴謹、認真;不空談,而注意掌握材料;不落俗套,而有自己的見解。
當然,這在不同的時代和道路上,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
他不諱言,他對哲學史上有地位的、傳統的古典唯心主義是很有感情的,這從本書上篇的各次講演裡便可看出,他對現代西方哲學各流派都有不同程度的同情。
這是由于各種因素形成的,是可以理解的,正象他自己所說的,當時還沒有馬克思主義的覺醒。
人是可以變化的,他的經曆充分說明了這一點。
随着思想認識的變化,感情也是會變化的。
一個人的思想的根本變化,即世界觀的轉變,決非一朝一夕可以奏效的,往往要經過曲折、坎坷、考驗的過程,才能逐漸有所進展的。
全國解放後,由于他真心真意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接觸新事物,這才逐漸抛棄舊思想,樹立起新觀點,這個轉變既是痛苦的又是愉快的。
從解放後他的講稿和文章裡,也可以看出這個轉變過程。
比如,《小邏輯》的“新版序言”(1980年)和最初的“譯者引言”(1954年)相比,《精神現象學》的“譯者導言”的修改稿(1978年)和最初的稿(1961年)相比,都有着明顯的變化。
特别是在《小邏輯》的“新版序言”裡,他談了學習馬列主義經典著作和譯述黑格爾哲學的四點體會,可以說是他幾十年的經驗總結。
這對我們也都是有啟發、有教益的。
不論解放前或解放後,賀麟教授都多次講授過黑格爾哲學,據我所知,他也一直保存着這些講稿(或記錄稿)。
如果也能彙集出版,肯定也會受到讀者歡迎的,我們期待着這又一個佳音。
最後,衷心祝願賀麟同志在黨的十二大的精神鼓舞和指引下,為黨和人民的社會科學事業做出更多更大的貢獻! 1982年12月8日于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