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 五

關燈


     隐五年:“初獻六羽。

    ”《公羊傳》曰:“初者何?始也。

    六羽者何?舞也。

    初獻六羽何以書?譏。

    何譏爾?譏始僭諸公也。

    六羽之為僭奈何?天子八佾,諸公六,諸侯四。

    始僭諸公昉于此乎?前此矣。

    前此則曷為始乎此?僭諸公猶可言也,僭天子不可言也。

    ”《春秋繁露·王道》篇曰:“獻八佾,諱八言六,止亂之道也。

    非諸侯所當為也。

    觀乎獻六羽,知上下之差。

    ” 莊公圍盛,諱盛言成。

     莊八年:“夏,師及齊師圍成,成降于齊師。

    ”《公羊傳》曰:“成者何?盛也。

    盛則曷為謂之成?諱滅同姓也。

    曷為不言降吾師?辟之也。

    ”〔注九〕《春秋繁露·王道》篇曰:“變盛謂之成,諱大惡也。

    ” 隐、桓、闵三公見弑,諱弑言薨。

     隐四年:“秋,翚帥師會宋公、陳侯、蔡人、衛人伐鄭。

    ”《公羊傳》曰:“翚者何?公子翚也。

    何以不稱公子?貶。

    曷為貶?與弑公也。

    其與弑公奈何?公子翚谄乎隐公,謂隐公曰:‘百姓安子,諸侯說子,盍終為君矣?’隐曰:‘吾否,吾使修塗裘,吾将老焉。

    ’公子翚恐若其言聞乎桓,于是謂桓曰:‘吾為子口隐矣,隐曰:吾不反也。

    ’桓曰:‘然則奈何?’曰:‘請作難弑隐公。

    ’于鐘巫之祭焉弑隐公也。

    ”按:弑隐在十一年,此記後事。

    十一年:“冬十有一月壬辰,公薨。

    ”《公羊傳》曰:“何以不書葬?隐之也。

    何隐爾?弑也。

    ”桓十八年:“夏四月丙子,公薨于齊。

    ”何《注》雲:“不書齊誘弑公者,深諱恥也。

    ”莊元年:“三月,夫人孫于齊。

    ”《公羊傳》曰:“夫人何以不稱姜氏?貶。

    曷為貶?與弑公也。

    其與弑公奈何?夫人谮公于齊侯:‘公曰:同非吾子,齊侯之子也。

    ’齊侯怒,與之飲酒。

    于其出焉,使公子彭生送之。

    于其乘焉,協幹而殺之。

    ”闵二年:“秋八月辛醜,公薨。

    ”《公羊傳》曰:“公薨何以不地?隐之也。

    何隐爾?弑也。

    孰弑之?慶父也。

    ” 子般、子赤見弑,諱弑言卒。

     莊三十二年:“冬十月乙未,子般卒。

    ”《公羊傳》曰:“子般卒,何以不書葬?未踰年之君也。

    闵元年:“春王正月。

    ”《公羊傳》曰:“孰弑子般?慶父也。

    ”文十八年:“冬十月子卒。

    ”《公羊傳》曰:“子卒者孰謂?謂子赤也。

    何以不曰?隐之也。

    何隐爾?弑也。

    弑則何以不曰?不忍言也。

    ”《春秋繁露·楚莊王》篇曰:“子赤殺,弗忍言曰,痛其禍也。

    ” 隐公及莒大夫盟,諱之言莒人。

     隐八年:“九月辛卯,公及莒人盟于包來。

    ”《公羊傳》曰:“公曷為與微者盟?稱人則從來疑也。

    ”《穀梁傳》曰:“可言公及人,不可言公及大夫。

    ”範《注》雲:“不可言公及大夫,如以大夫敵公故也。

    ”樹達按:據《穀梁傳》,隐公乃與莒大夫盟,以大夫不敵公,故諱之稱莒人,其言最為切當。

    而何休注《公羊》乃雲:“從者,随從也。

    實莒子也。

    言莒子則行微不肖,諸侯不肯随從公盟。

    而公反随從之,故使稱人,則随從公不疑矣。

    ”《春秋繁露·玉英》篇亦雲:“《春秋》之書事,時詭其實,以有避也。

    其書人時易其名,以有諱也。

    詭莒子号謂之人,避隐公也。

    ”考之《公羊傳》文,未見諱與莒子盟之義,董、何誤會傳文,其說非也。

     昭公取吳女,諱之言孟子。

     哀十二年:“夏五月甲辰,孟子卒。

    ”《公羊傳》曰:“孟子者何?昭公之夫人也其稱孟子,何?諱娶同姓,蓋吳女也。

    ”《穀梁傳》曰:“孟子者何也?昭公夫人也。

    不言夫人,何也?諱取同姓也。

    ”《左氏傳》曰:“夏五月,昭夫人孟子卒。

    昭公娶于吳,故不書姓。

    ”《論語·述而》篇曰:“陳司敗問:‘昭公知禮乎?’孔子曰:‘知禮。

    ’孔子退,揖巫馬期而進之,曰:‘君取于吳,為同姓,謂之吳孟子。

    君而知禮,孰不知禮!’”《禮記·坊記》篇曰:“子雲:取妻不取同姓,以厚别也。

    故買妾不知其姓,則蔔之,以此坊民,魯《春秋》猶書夫人之姓曰吳,其死曰孟子卒。

    ” 桓公易周田,諱而擊之許。

     桓元年:“鄭伯以璧假許田。

    ”《公羊傳》曰:“許田者何?魯朝宿之邑也。

    諸侯時朝乎天子,天子之郊,諸侯皆有朝宿之邑焉。

    此魯朝宿之邑也,則何為謂之許田?諱取周田也。

    諱取周田,則曷為謂之許田?擊之許也。

    曷為擊之許?近許也。

    ” 魯仲孫來,諱而擊之齊。

     闵元年:“冬,齊仲孫來。

    ”《公羊傳》曰:“齊仲孫者何?公子慶父也。

    公子慶父則曷為謂之齊仲孫?擊之齊也。

    曷為擊之齊?外之也。

    曷為外之?《春秋》為尊者諱,為親者諱,為賢者諱。

    子女子曰:“以《春秋》為《春秋》,齊無仲孫,其諸吾仲孫與?”《穀梁傳》曰:“其曰齊仲孫?外之也。

    其不目而曰仲孫,疏之也。

    其言齊以累桓也。

    ”《春秋繁露·玉英》篇曰:“易慶父之名謂之仲孫,諱大惡也。

    ”又《順命》篇曰:“公子慶父罪,不當擊國以親之,故為之諱而謂之齊仲孫,書其公子之親也。

    故有大罪不奉其天命者,皆棄其天倫。

    ” 宣公賂齊濟西田,諱之言齊取。

     宣元年:“齊人取濟西田。

    ”《公羊傳》曰:“外取邑不書,此何以書?所以賂齊也。

    曷為賂齊?為弑子赤之賂也。

    ”何《注》雲:“子赤,齊外孫。

    宣公篡弑之,恐為齊所誅,為是賂之。

    故諱使若齊自取之者。

    ”《穀梁傳》曰:“内不言取,言取,授之也。

    以是為賂齊也。

    ” 哀公賂齊及,亦諱之言齊取。

     哀八年“:夏,齊人取及。

    ”《公羊傳》曰:“外取邑不書,此何以書?所以賂齊也。

    曷為賂齊?為以邾婁子益來也。

    ”何《注》雲:“邾婁,齊與國。

    畏為齊所怒而賂之,恥甚,故諱使若齊自取。

    ”《穀梁傳》曰:“惡内也。

    ” 桃丘之會,桓公不見要,諱之言弗遇。

     桓十年:“秋,公會衛侯于桃丘,弗遇。

    ”《公羊傳》曰:“會者何?期辭也。

    其言弗遇,何?公不見要也。

    ”何《注》雲:“時實桓公欲要見衛侯,衛侯不肯見公,以非禮動見拒。

    有恥,故諱使若會而不相遇。

    言弗遇者,起公要之也。

    弗者,不之深也。

    起公見拒深,傳言公不見要者,順經諱文。

    ” 陽谷之盟,文公不見與盟,諱之言齊侯弗及盟。

     文十六年:“春,季孫行父會齊侯于陽谷。

    齊侯弗及盟。

    ”《公羊傳》曰:“其言弗及盟,何?不見與盟也。

    ”何《注》雲:“與齊期盟,為叔姬故。

    中見簡賤,不見與盟,侮辱有恥,故諱。

    使若行父會而去,齊侯不及得與盟,故言齊侯弗及,亦所以起齊侯不肯。

    ”《穀梁傳》曰:“弗及者,内辭也。

    行父失命矣,齊得内辭也。

    ” 如晉之行,昭公不見納,諱之言有疾。

     昭二十三年:“冬,公如晉,至河。

    公有疾乃複。

    ”《公羊傳》曰:“何言乎公有疾乃複?殺恥也。

    ”《穀梁傳》曰:“疾不志,此其志,何也?釋不得入乎晉也。

    ”《春秋繁露·随本消息》篇曰:“魯昭公以事楚之故,楚強而得意,伐強吳,為齊誅亂臣,魯得其威以滅鄫。

    先晉昭卒一年,楚國内亂,吳大敗楚之黨六國于雞父。

    公如晉而大辱,《春秋》為之諱而言有疾。

    ”又《玉杯》篇曰:“問者曰:晉惡而不可親,公往而不敢至,乃人情耳,君子何恥而稱公有疾也?曰:惡無故自來,君子不恥。

    内省不疚,保憂于志是已。

    今《春秋》恥之者,昭公有以取之也。

    臣陵其君,始于文而甚于昭。

    公受亂陵夷而無懼惕之心,嚣嚣然輕計妄讨,犯大禮而取同姓,接不義而重自輕也。

    人之言曰:國家治則四鄰賀,國家亂則四鄰散。

    是故季孫專其位,而大國莫之正。

    出走八年,死乃得歸,身亡子危,困之至也。

    君子不恥其困而恥其所以窮。

    昭公雖逢此時,苟不取同姓,讵至于是!雖取同姓,能用孔子自輔,亦不至于是。

    時難而治簡,行枉而無救,是其所以窮也。

    ” 公子買戍衛,不可使往,則曰不卒戍。

     僖二十八年:“公子買戍衛,不卒戍,刺之。

    ”《公羊傳》曰:“不卒戍者何?内辭也。

    不可使往也。

    不可使往,則其言戍衛,何?遂公意也。

    ”何《注》雲:“使臣子,不可使,恥深,故諱。

    使若往不卒竟事者,明臣不得壅塞君命。

    ”《說苑·尊賢》篇曰:“公子買不可使戍衛,内侵于臣下,外困于兵亂,弱之患也。

    ” 公孫敖如京師,不可使往,則曰不至。

     文八年:“公孫敖如京師、不至,複。

    丙戌,奔莒。

    ”《公羊傳》曰:“不至複者何?不至複者,内辭也。

    不可使往也。

    不可使往,則其言如京師,何?遂公意也。

    ”何《注》雲:“安居不肯行,故諱使若己行,但不至還爾。

    ”《穀梁傳》曰:“不言所至,未如也。

    未如則未複也。

    未如而曰如,不廢君命也。

    未複而曰複,不專君命也。

    其如,非如也。

    其複,非複也。

    唯奔莒之為信,故謹而曰之也。

    ”《春秋繁露·玉杯》篇曰:“文公命大夫弗為使,是不臣之效也。

    出侮于外,入奪于内,無位之君也。

    孔子曰:‘政逮于大夫四世矣。

    ’蓋自文公以來之謂也。

    ” 齊脅我殺子糾,則書曰齊取。

     莊九年:“九月,齊人取子糾,殺之。

    ”《公羊傳》曰:“其取之何?内辭也。

    脅我使殺之也。

    ”《穀梁傳》曰:“外不言取,言取,病内也。

    取,易辭也。

    猶曰取其子糾而殺之雲爾。

    十室之邑,可以逃難。

    百室之邑,可以隐死。

    以千乘之魯而不能存子糾,以公為病矣。

    ” 晉脅我歸汶陽之田,則書曰來言。

     成八年:“春,晉侯使韓穿來言汶陽之田歸之于齊。

    ”《公羊傳》曰:“來言者,何?内辭也。

    脅我使歸之也。

    ” 我脅杞歸叔姬之喪,則書曰來逆。

     成九年:“春王正月,杞伯來逆叔姬之喪以歸。

    ”《公羊傳》曰:“杞伯曷為來逆叔姬之喪以歸?内辭也。

    脅而歸之也。

    ”何《注》雲:“己棄而脅歸其喪,悖義,恥深惡重,故使若杞伯自來逆之。

    ” 杞伯姬與其子俱來朝,則曰來朝其子。

     僖五年:“杞伯姬來朝其子。

    ”《公羊傳》曰:“其言來朝其子,何?内辭也。

    與其子俱來朝也。

    ”季姬使鄫子來請己,則曰使鄫子來朝。

     僖十四年:“夏六月,季姬及鄫子遇于防,使鄫子來朝。

    ”《公羊傳》曰:“鄫子曷為使乎季姬來朝?〔注一○〕内辭也。

    非使來朝,使其請己也。

    ”《穀梁傳》曰:“遇者,同謀也。

    來朝者,來請己也。

    朝不言使,言使,非正也。

    以病鄫子也。

    ” 此變其辭以為諱者也。

     莊公淫泆,諱之言納币。

     莊二十二年:“冬,公如齊納币。

    ”《公羊傳》曰:“納币不書,此何以書,譏?何譏爾?親納币,非禮也。

    ”何《注》雲:“時莊公實以淫泆,大惡不可言。

    故因其有事于納币,以無廉恥為譏。

    不譏喪娶者,舉淫為重也。

    ” 言觀社。

     莊二十三年:“夏,公如齊觀社。

    ”《公羊傳》曰:“何以書?譏,何譏爾?諸侯越竟觀社,非禮也。

    ”何《注》雲:“觀社者,觀祭社。

    諱淫言觀社者,與親納币同義。

    ”《穀梁傳》曰:“常事曰視,非常曰觀。

    觀,無事之辭也。

    以是為屍女也。

    無事不出竟。

    ”《春秋繁露·竹林》篇曰:“故言觀魚猶言觀社也,皆諱大惡之辭也。

    ” 昭公逐季氏,諱之言又雩。

     昭二十五年:“秋七月上辛,大雩。

    季辛,又雩。

    ”《公羊傳》曰:“又雩者何?又雩者,非雩也。

    聚衆以逐季氏也。

    ”何《注》雲:“昭公依托上雩,生事聚衆,欲以逐季氏。

    不書逐季氏者,諱不能逐,反起下孫及為所敗,故因雩起其事也。

    ”《春秋繁露·楚莊王》篇曰:“是故逐季氏而言又雩,微其辭也。

    ” 齊侯威我,諱之言獻捷。

     莊三十一年:“六月,齊侯來獻戎捷。

    ”《公羊傳》曰:“齊,大國也。

    曷為親來獻戎捷?威我也。

    其威我奈何?旗獲而過我也。

    ”何《注》雲:“旗獲,建旗縣所獲得以過我也。

    不書威魯者,恥不能為齊所忌難,見輕侮也。

    ” 此變其事以為諱者也。

     戰敗,諱不言敗。

     桓十年:“冬十有二月丙午,齊侯、衛侯、鄭伯來戰于郎。

    ”《公羊傳》曰:“此偏戰也,何以不言師敗績?内不言戰,言戰乃敗矣。

    ”《穀梁傳》曰:“來戰者,前定之戰也。

    内不言戰,言戰則敗也。

    不言其人,以吾敗也。

    不言及者、為内諱也。

    ”十二年:“十有二月,及鄭師伐宋。

    丁未,戰于宋。

    ”《公羊傳》曰:“此偏戰也,何以不言師敗績?内不言戰,言戰乃敗矣。

    ”《穀梁傳》曰:“于是與戰,敗也。

    内諱敗,與其可道者也。

    ”十七年:“夏五月丙午,及齊師戰于郎。

    ”《穀梁傳》曰:“内諱敗,舉其可道者也。

    不言其人,以吾敗也。

    不言及之者,為内諱也。

    ”二十二年:“秋,八月丁未,及邾人戰于升陉。

    ”《穀梁傳》曰:“内諱敗,舉其可道者。

    不言其人,以吾敗也。

    不言及之獲者,為内諱也。

    ” 隐公見獲,諱不言戰。

     隐六年:“春,鄭人來輸平。

    ”《公羊傳》曰:“狐壞之戰,隐公獲焉。

    然則何以不言戰?諱獲也。

    ” 伐衛納朔,諱不言納。

     莊五年:“冬,公會齊人、宋人、陳人、蔡人伐衛。

    ”《公羊傳》曰:“此伐衛,何?納朔也,曷為不言納衛侯朔?辟王也。

    ” 獲長狄,諱不言獲。

     文十一年:“冬十月甲午,叔孫得臣敗狄于鹹。

    ”《穀梁傳》曰:“長狄也。

    兄弟三人佚宕中國,瓦石不能害。

    叔孫得臣,最善射者也。

    射其目,身橫九畝,斷其首而載之,眉見于轼。

    然則何以不言獲也?曰:古者不重創,不禽二毛,故不言獲,為内諱也。

    ” 獲邾子,諱不言獲。

     哀七年:“秋,公伐邾婁,八月己酉,入邾婁,以邾婁子益來。

    ”《公羊傳》曰:“邾婁子益何以名?絕。

    曷為絕之?獲也。

    曷為不言其獲?内大惡諱也。

    ” 宋滅曹國,諱不言滅。

     哀八年:“春王正月,宋公入曹,以曹伯陽歸。

    ”《公羊傳》曰:“曹伯陽何以名?絕。

    曷為絕之?滅也。

    曷為不言滅?諱同姓之滅也,何諱乎同姓之滅?力能救之而不救也。

    ” 公與大夫盟,則不夫不名。

     莊九年:“公及齊大夫盟于暨。

    ”《公羊傳》曰:“公曷為與大夫盟?齊無君也。

    然則何以不名?為其諱與大夫盟也。

    使若衆然。

    ”《穀梁傳》曰:“公不及大夫,大夫不名,無君也,盟納子糾也。

    ”文七年:“秋,八月,公會諸侯晉大夫盟于扈。

    ”《公羊傳》曰:“諸侯何以不序?大夫何以不名?公失序也。

    公失序奈何?諸侯不可使與公盟,眣晉大夫使與公盟也。

    ”何《注》雲:“文公内則欲久喪而後不能,喪娶逆祀;外則貪利取邑,為諸侯所薄賤。

    不見序,故深諱為不可知之辭。

    ” 或不氏。

     文二年:“三月乙巳,及晉處父盟。

    ”《公羊傳》曰:“此晉陽處父也,何以不氏?諱與大夫盟也。

    ” 或沒公。

     莊二十二年:“秋七月丙申,及齊高傒盟于防。

    ”《公羊傳》曰:“齊高傒者何?貴大夫也。

    曷為就吾微者而盟?公也。

    公則曷為不言公?諱與大夫盟也。

    ”文二年:“三月乙巳,及晉處父盟。

    ”《穀梁傳》曰:“不言公,處父伉也,為公諱之也。

    ” 取濟西田,諱不言曹。

     僖三十一年:“春,取濟西田。

    ”《公羊傳》曰:“惡乎取之?取之曹也。

    曷為不言取之曹?諱取同姓之田也。

    ” 取根牟、取鄟、取詩、取阚,諱不言邾婁。

     宣九年:“秋,取根牟。

    ”《公羊傳》曰:“根牟者何?邾婁之邑也。

    曷為不擊乎邾婁?諱亟也。

    ”成六年:“取鄟。

    ”《公羊傳》曰:“鄟者何?邾婁之邑也。

    曷為不擊乎邾婁?諱亟也。

    ”襄十三年:“夏,取詩。

    ”《公羊傳》曰:“詩者何?邾婁之邑也。

    曷為不擊乎邾婁?諱亟也。

    ”昭三十二年:“取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