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 五

關燈
曷為不言狄滅之?為桓公諱也。

    曷為為桓公諱?上無天子,下無方伯,天下諸侯有相滅亡者,桓公不能救,則桓公恥之也。

    然則孰城之?桓公城之。

    曷為不言桓公城之?不與諸侯專封也。

    曷為不與?實與而文不與。

    文曷為不與?諸侯之義不得專封也。

    諸侯之義不得專封,則其曰實與之,何?上無天子,下無方伯,天下諸侯有相滅亡者,力能救之,則救之可也。

    ”《春秋繁露·觀德》篇曰:“邢、衛,魯之同姓也,狄人滅之。

    《春秋》為諱,避齊桓也。

    ” 徐、莒滅杞不書。

     僖十四年:“諸侯城緣陵。

    ”《公羊傳》曰:“孰城?城杞也。

    曷為城杞?滅也。

    孰滅之?蓋徐、莒脅之。

    曷為不言徐、莒脅之?為桓公諱也。

    曷為為桓公諱?上無天子,下無方伯,天下諸侯有相滅亡者,桓公不能救,則桓公恥之也。

    然則孰城之?桓公城之。

    曷為不言桓公城之?不與諸侯專封也。

    曷為不與?實與而文不與。

    文曷為不與?諸侯之義不得專封也。

    諸侯之義不得專封,則其曰實與之,何?上無天子,下無方伯,天下諸侯有相滅亡者,力能救之,則救之可也。

    ” 宋襄能憂中國尊周室,故宋桓公不書葬。

     僖九年:“春王三月丁醜,宋公禦說卒。

    ”《公羊傳》曰:“何以不書葬?為襄公諱也。

    ”何《注》雲:“襄公背殡出會宰周公,有不子之惡;後有征齊憂中國尊周室之心,功足以除惡,故諱不書葬,使若非背殡也。

    ” 楚人獻捷不言宋。

     僖二十一年:“楚人使宜申來獻捷。

    ”《公羊傳》曰:“惡乎捷?捷乎宋。

    曷為不言捷乎宋?為襄公諱也。

    何《注》雲:“襄公本會楚,欲行霸憂中國也。

    不用目夷之言,而見詐執伐宋,幾亡其國,故為諱沒國文,所以申善志。

    ”孔氏廣森《通義》雲:“高襄公,故不與楚捷乎宋也。

    ” 晉文能尊周室,故晉諸君不書出入。

     僖十年:“晉殺其大夫裡克。

    ”《公羊傳》曰:“然則曷為不言惠公之入?晉之不言出入者,踴為文公諱也。

    齊小白入于齊,則曷為不為桓公諱?桓公之享國也長,美見乎天下,故不為之諱本惡也。

    文公之享國也短,美未見乎天下,故為之諱本惡也。

    ”何《注》雲:“踴,豫也,齊人語。

    ”樹達按:入者篡辭。

    如惠公書入,則文公與惠公情事相同,亦當書入。

    《春秋》賢文公,以其功足除惡,故不書其入。

    因文公不書入,并不書惠公之入。

    惠公之入先于文公,故雲豫為文公諱。

    何《注》謂文公功足并掩前人之惡,又謂踴猶關西言渾,皆非也。

     緻天子諱言狩。

     僖二十八年:“五月癸醜,公會晉侯、齊侯、宋公、蔡侯、鄭伯、衛子、莒子盟于踐土。

    公朝于王所。

    ”《公羊傳》曰:“曷為不言公如京師?天子在是也。

    天子在是,則曷為不言天子在是?不與緻天子也。

    ”何《注》雲:“時晉文公年老,恐霸功不成,故上白天子曰:‘諸侯不可卒緻,願王居踐土。

    ”下謂諸侯曰:‘天子在是,不可不朝。

    ’迫使正君臣,明王法。

    雖非正,起時可與,故書朝,因正其義。

    ”《穀梁傳》曰:“諱會天王也。

    朝不言所,言所者,非其所也。

    ”“冬,公會晉侯、齊侯、宋公、蔡侯、鄭伯、陳子、莒子、邾婁子、秦人于溫。

    天王狩于河陽。

    ”《公羊傳》曰:“狩不書,此何以書?不與再緻天子也。

    ”《穀梁傳》曰:“全天王之行也。

    為若将狩而遇諸侯之朝也。

    ”“壬申,公朝于王所。

    ”《穀梁傳》曰:“朝于廟,禮也;于外,非禮也。

    獨公朝與?諸侯盡朝也。

    其日,以其再緻天子,故謹而日之。

    言曰公朝,逆辭也,而尊天子。

    日系于月,月系于時。

    壬申,公朝于王所,其不月,失其所系也。

    以為晉文公之行事為已傎矣。

    ”《春秋繁露·王道》篇曰:“晉文再緻天子,諱緻言狩。

    ”又雲:“晉文再緻天子,皆正不誅。

    善其牧諸侯,奉獻天子而服周室。

    《春秋》予之為伯,誅意不誅辭之謂也。

    ”按:此事本篇再見,一為天王諱,一為晉文公諱也。

     此為賢君諱者也。

     曹羁正谏,故曹諱不言滅,不書與戎戰。

     莊二十四年:“冬,戎侵曹、曹羁出奔陳。

    ”《公羊傳》曰:“曹羁者何?曹大夫也。

    曹無大夫,此何以書?賢也。

    何賢乎曹羁?戎将侵曹,曹羁谏曰:‘戎衆以無義,君請勿自敵也。

    ’曹伯曰:‘不可。

    ’三谏,不從,遂去之。

    故君子以為得君臣之義也。

    ”二十六年:“曹殺其大夫。

    ”《公羊傳》曰:“何以不名?衆也。

    曷為衆殺之?不死于曹君者也。

    君死乎位曰滅,曷為不言其滅?為曹羁諱也。

    此蓋戰也,何以不言戰?為曹羁諱也。

    ”何《注》雲:“所谏者戰也,故為去戰滅之文,所以緻其意也。

    ” 魯季子親親,故公子牙諱不書刺。

     莊三十二年:“秋七月癸巳,公子牙卒。

    ”《公羊傳》曰:“何以不稱弟?殺也。

    殺則可以不言刺?為季子諱殺也。

    曷為為季子諱殺?季子之遏惡也,不以為國獄。

    緣季子之心而為之諱。

    ”陳氏立《義疏》雲:“推季子親親之心,不忍顯揚其兄之罪,故為之諱刺言卒,若不以罪見殺然。

    ” 公子慶父諱不言奔。

     莊三十二年:“公子慶父如齊。

    ”《公羊》無傳。

    何《注》雲:“如齊者,奔也。

    不言奔者,起季子不探其情不暴其罪。

    ”《穀梁傳》曰:“此奔也,其曰如,何也?諱莫如深,深則隐。

    苟有所見,莫如深也。

    ” 宋公子目夷能存國免君,故諱楚不言圍。

     僖二十一年:“楚人使宜申來獻捷。

    ”《公羊傳》曰:“此楚子也,其稱人,何?貶。

    曷為貶?為執宋公貶。

    宋公與楚子期以乘車之會。

    公子目夷谏曰:‘楚,夷國也,疆而無義,請君以兵車之會往。

    ’宋公曰:‘不可。

    吾與之約以乘車之會。

    自我為之,自我堕之。

    ’曰:‘不可。

    ’終以乘車之會往。

    楚人果伏兵車,執宋公以伐宋。

    宋公謂公子目夷曰:‘子歸守國矣。

    國,子之國也,吾不從子之言以至乎此。

    ’公子目夷複曰:‘君雖不言國,國固臣之國也。

    ’于是歸,設守械而守國。

    楚人謂宋人曰:‘子不與我國,吾将殺子君矣。

    ’宋人應之曰:‘吾賴社稷之神靈,吾國已有君矣。

    ’楚人知雖殺宋公猶不得宋國,于是釋宋公。

    宋公釋乎執,走之衛。

    公子目夷複曰:‘國為君守之,君曷為不入?’然後逆襄公歸。

    此圍辭也,曷為不言其圍?為公子目夷諱也。

    ”何《注》雲:“目夷遭難,設權救君,有解圍存國免主之功,故為諱國,起其事,所以彰目夷之賢也。

    ” 衛叔武能讓國,故為不書見殺。

     僖二十八年:“晉人執衛侯,歸之于京師。

    ”《公羊傳》曰:“衛侯之罪何?殺叔武也。

    何以不書?為叔武諱也。

    《春秋》為賢者諱。

    何賢乎叔武?讓國也。

    其讓國奈何?文公逐衛侯而立叔武。

    叔武辭立而他人立,則恐衛侯之不得反也,故于是己立。

    然後為踐土之會,治反衛侯。

    衛侯得反,曰:‘叔武篡我。

    ’元咺争之曰:‘叔武無罪。

    ’終殺叔武。

    元咺走而出。

    ”何《注》雲:“叔武讓國見殺,而為叔武諱殺者,明叔武治反衛侯,欲兄飨國,故為去殺己之罪,所以起其功而重衛侯之無道。

    ’陳氏立《義疏》雲:“《春秋》之法,許人臣者必使臣,叔武讓國,不見諒于君兄,反為所殺。

    若見書殺己,其罪益著。

    故緣叔武之心而為之諱,叔武之賢愈明,衛侯之無道愈見,所謂志而顯也。

    ” 曹喜時能讓國,故公孫會諱不言畔。

     昭二十年:“夏,曹公孫會自鄸出奔宋。

    ”《公羊傳》曰:“奔未有言自者,此其言自,何?畔也。

    畔則曷為不言其畔?為公子喜時之後諱也。

    《春秋》為賢者諱。

    何賢乎公子喜時?讓國也。

    其讓國奈何?曹伯廬卒于師,則未知公子喜時從與?公子負刍從與?或為主于國,或為主于師。

    公子喜時見公子負刍之當主也,逡巡而退。

    賢公子喜時,則曷為為會諱?君子之善善也長,惡惡也短。

    惡惡止其身,善善及子孫。

    賢者子孫,故君子為之諱也。

    ”何《注》雲:“君子不使行善者有後患,故以喜進之讓,除會之叛。

    ”《新序·節士》篇曰:“曹公子喜時字子臧。

    子臧讓千乘之國,可謂賢矣。

    故《春秋》賢而褒其後。

    ”《後漢書·盧植傳》曰:“《春秋》之義,賢者子孫宜有殊禮。

    ” 吳季劄不忍父子兄弟相殺,故殺僚諱不書阖廬。

     襄二十九年:“吳子使劄來聘。

    ”《公羊傳》曰:“吳無君,無大夫,此何以有君,有大夫?賢季子也。

    何賢乎季子?讓國也。

    其讓國奈何?谒也,餘祭也,夷昧也,與季子同母者四,季子弱而才,兄弟皆愛之,同欲立之以為君。

    谒曰:‘今若是迮而與季子國,季子猶不受也,請無與子而與弟,弟兄疊為君,而緻國乎季子。

    ’皆曰:‘諾。

    ’故諸為君者皆輕死為勇,飲食必祝,曰:‘天苟有吳國,尚速有悔于予身。

    ’故谒也死,餘祭也立;餘祭也死,夷昧也立;夷昧也死,則國宜之季子者也。

    季子使而亡焉。

    僚者,長庶也,即之。

    季子使而反,至而君之爾。

    阖廬曰:‘先君之所以不與子國而與弟者,凡為季子故也。

    将從先君之命與?則國宜之季子者也;如不從先君之命與?則我宜立者也。

    僚惡得為君乎!’于是使專諸刺僚,而緻國乎季子。

    季子不受,曰:‘爾弑吾君,吾受爾國,是吾與爾為篡也;爾殺吾兄,吾又殺爾,是父子兄弟相殺終身無已也。

    ’去之延陵,終身不入吳國。

    故君子以其不受為義,以其不殺為仁。

    ”昭二十七年:“夏四月,吳弑其君僚。

    ”《公羊》無傳。

    何《注》雲:“不書阖廬弑其君者,為季子諱,明季子不忍父子兄弟自相殺,讓國阖廬,欲其享之,故為沒其罪也。

    ” 此為賢臣諱者也。

     有為親者諱者。

     按:《春秋》内其國而外諸夏,内諸夏而外夷狄。

    内之者,親之也,故内大惡諱,即内其國也。

    為中國諱,即内諸夏也。

    傳文于魯事多言内辭,即為魯諱之辭也。

    桓二年《傳》雲:曷為為隐諱?隐賢而桓賤也。

    則為魯隐諱,可視為為親者諱,亦可視為為賢者諱,頗難分别,茲據一體言之爾。

     戎執凡伯,諱不言執。

     隐七年:“冬,天王使凡伯來聘,戎伐凡伯于楚丘,以歸。

    ”《公羊傳》曰:“凡伯者何?天子之大夫也。

    此聘也,其言伐之,何?執之也。

    執之則其言伐之,何?大之也。

    曷為大之?不與夷狄之執中國也。

    ”《穀梁傳》曰:“凡伯者,何也?天子之大夫也。

    國而曰伐,此一人而曰伐,何也?大天子之命也。

    以歸,猶愈乎執也。

    ”範《注》雲:“諱執言以歸,皆尊尊之正義,《春秋》之微旨。

    ” 荊獲蔡侯,諱不言獲。

     莊十年:“秋九月,荊敗蔡師于莘,以蔡侯獻舞歸。

    ”《公羊傳》曰:“蔡侯獻舞何以名?絕。

    曷為絕之?獲也,曷為不言其獲?不與夷狄之獲中國也。

    ”《穀梁傳》曰:“中國不言敗,此其言敗,何也?中國不言敗。

    蔡侯其見獲乎!其言敗,何也?釋蔡侯之獲也。

    以歸,猶愈乎執也。

    ”範《注》雲:“為中國諱見執,故言以歸。

    ”《春秋繁露·精華》篇曰:“《春秋》慎辭,謹于名倫等物者也。

    是故小夷言伐而不得言戰,大夷言戰而不得言獲,中國言獲而不言執,各有辭也。

    有小夷避大夷而不得言戰,大夷避中國而不得言獲,中國避天子而不得言執,名倫弗予,嫌于相臣之辭也。

    是故大小不踰等,貴賤如其倫,義之正也。

    ” 諸侯取虎牢,諱取言城。

     襄二年:“六月,庚辰,鄭伯卒。

    冬,仲孫蔑會晉荀罃、齊崔杼、宋華元、衛孫林父、曹人、邾婁人、滕人、薛人、小邾婁人于戚,遂城虎牢。

    ”《公羊傳》曰“:虎牢何者?鄭之邑也。

    其言城之,何?取之也。

    取之則曷為不言取之?為國中諱也。

    曷為為中國諱?諱伐喪也。

    曷為不系乎鄭?為中國諱也。

     鄭僖見弑,諱弑言卒。

     襄七年:“十有二月,公會晉侯、宋公、陳侯、衛侯、曹伯、莒子、邾婁子于。

    鄭伯髠原如會,未見諸侯。

    丙戌,卒于操。

    ”《公羊傳》曰:“操者何?鄭之邑也。

    諸侯卒其封内不地,此何以地?隐之也。

    何隐爾?弑也。

    孰弑之?其大夫弑之。

    曷為不言其大夫弑之?為中國諱也。

    曷為為中國諱?鄭伯将會諸侯于,其大夫谏曰:‘中國不足歸也,則不若與楚。

    ’鄭伯曰:‘不可。

    ’其大夫曰:‘以中國為義,則伐我喪。

    以中國為強,則不若楚。

    ’于是弑之。

    ”何《注》雲“:禍由中國無義,故深諱使若自卒。

    ”《穀梁傳》曰“:鄭伯将會中國,其臣欲從楚,不勝,其臣弑而死。

    其不言弑,何也?不使夷狄之民加乎中國之君也。

    ”《春秋繁露·王道》篇曰:“鄭伯髠原卒于會,諱弑,痛強臣專君,君不得為善也。

    ”陳氏立《義疏》雲:“不書弑,蓋兼二義:一為中國諱,一為鄭伯棄強夷即中國而見弑,故深隐之也。

    ” 故賊不讨而亦書葬。

     襄八年:“夏,葬鄭僖公。

    ”《公羊傳》曰:“賊未讨何以書葬?為中國諱也。

    ” 蔡景見弑,亦賊不讨而書葬。

     襄三十年:“夏四月,蔡世子般弑其君固。

    冬十月,葬蔡景公。

    ”《公羊傳》曰:“賊未讨,書葬,君子辭也。

    ”何《注》雲:“君子為中國諱,使若加弑。

    ”樹達按:本非弑而以弑罪加之曰加弑,昭十九年許世子止是也。

     此為中國諱者也。

     魯君與夫人奔,諱奔謂之孫。

     昭二十五年:“九月己亥,公孫于齊。

    ”《穀梁傳》曰:“孫之為言猶孫也,諱奔也。

    ”莊元年:“二月,夫人孫于齊。

    ”《公羊傳》曰:“孫者何?孫猶孫也。

    内諱奔謂之孫。

    ”《穀梁傳》曰:“孫之為言猶孫也,諱奔也。

    ” 殺大夫,諱弑言刺。

     僖二十八年:“公子買戍衛,不卒戍,刺之。

    ”《公羊傳》曰:“刺之者何?殺之也。

    殺之則曷為謂之刺之?内諱殺大夫謂之刺之也。

    ”何《注》雲:“有罪無罪,皆不得專殺,故諱殺言刺之。

    ”陳氏立《義疏》雲:“《周禮》司刺職掌三刺之法:壹刺曰訊群臣,再刺曰訊群吏,三刺曰訊萬民。

    注:刺,殺也。

    然則《春秋》于他大國書殺,于内殺大夫書刺,若皆殺當其罪然,故諱之曰刺。

    杜預注《左傳》雲:‘内殺大夫皆書刺,言用《周禮》三刺之法,示不枉濫也’,是也。

    ” 無駭滅極,諱滅言入。

     隐二年:“無駭帥師入極。

    ”《公羊傳》曰:“無駭者何?展無駭也。

    何以不氏?貶。

    曷為貶?疾始滅也。

    此滅也,其言入,何?内大惡諱也。

    ” 滅鄫,諱滅言取。

     昭四年:“九月,取鄫。

    ”《公羊傳》曰:“其言取之,何?滅之也。

    滅之則其言取之,何?内大惡諱也。

    ” 易地,諱易言假。

     桓元年:“鄭伯以璧假許田。

    ”《公羊傳》曰:“其言以璧假之,何?易之也。

    易之則其言假之,何?為恭也。

    曷為為恭?有天子存,則諸侯不得專地也。

    許田者何?魯朝宿之邑也。

    諸侯時朝乎天子,天子之郊,諸侯皆有朝宿之邑焉。

    ”《穀梁傳》曰:“假不言以,言以,非假也。

    非假而曰假,諱易地也。

    禮:天子在上,諸侯不得以地相與也。

    ”《春秋繁露·王道》篇曰:“鄭、魯易地,諱易言假,止亂之道也,非諸侯所當為也。

    ” 隐公張魚,諱張言觀。

     隐五年:“春,公觀魚于棠。

    ”《公羊傳》曰:“何以書?譏。

    何譏爾?遠也。

    公曷為遠而觀魚?登來之也。

    百金之魚,公張之。

    ”何《注》雲:“實譏張魚,而言觀譏遠者,恥公去南面之位,下與百姓争利,匹夫無異,故諱使若以遠觀為譏也。

    ”《春秋繁露·玉英》篇曰:“公觀魚于棠,何惡也?凡人之性莫不善義,然而不能義者,利敗之也。

    故君子終日言不及利,欲以勿言愧之而已。

    愧之,以塞其源也。

    夫處位動風化者,徒言利之名爾,猶惡之,況求利乎?故天五使人求赙求金,皆為大惡而書。

    今非直使人也,親自求之,是為甚惡。

    譏,何故言觀魚?猶言觀社也。

    皆諱大惡之辭也。

    ” 獻八佾,諱八言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