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 五
關燈
小
中
大
齊’,惡之也。
”孔氏廣森《公羊通義》雲:“《史記·齊世家》曰:襄公殺誅數不當,群弟恐禍及,故次弟糾奔魯,次弟小白奔莒。
《莊子》曰:小白殺兄入嫂。
《荀子》曰:齊桓,五霸之盛者也。
前事則殺兄而争國。
管子大匡曰:齊僖公生公子諸兒即襄公、公子糾、公子小白。
檢尋諸文,并是糾長。
乃或專據薄昭詭詞,以為桓兄糾弟,謬矣。
” 而蔡季以貴見稱。
桓十七年:“六月丁醜,蔡侯封人卒。
秋八月,蔡季自陳歸于蔡。
”《穀梁傳》曰:“蔡季,蔡之貴者也。
自陳,陳有奉焉爾。
”《公羊》無傳。
何《注》雲:“稱字者,蔡侯封人無子,季次當立,封人欲立獻舞而疾害季,季辟之陳。
封人死,歸反奔喪,思慕三年,卒無怨心,故賢而字之。
”樹達按:《左傳》謂季與獻舞為一人,何說與彼異。
均之子也,先立貴。
故魯隐公不宜立。
隐元年:“春王正月。
”《公羊傳》曰:“公何以不言即位?成公意也。
何成乎公之意?公将平國而反之桓。
桓幼而貴,隐長而卑。
其為尊卑也微,國人莫知。
隐長又賢,諸大夫扳隐而立之。
隐于是焉而辭立,則未知桓之将必得立也。
且如桓立,則恐諸大夫之不能相幼君也。
故凡隐之立,為桓立也。
隐長又賢,何以不宜立?立适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
桓何以貴?母貴也。
母貴則子何以貴?子以母貴,母以子貴。
”《白虎通·封公侯》篇曰:“曾子問曰:立适以長不以賢,何?以為賢不肖不可知也。
《尚書》曰:惟帝其難之。
立子以貴不以長,妨愛憎也。
《春秋傳》曰:立适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也。
”《史記·魯世家》曰:“惠公卒,長庶子息攝當國,行君事,是為隐公。
初,惠公适夫人無子,公賤妾聲子生子息。
息長,為娶于宋。
宋女至而好,惠公奪而自妻之,生子允。
登宋女為夫人,以允為太子。
為允少故,魯人共令息攝政,不言即位。
” 魯宣公為篡嫡。
文十八年:“冬十月,子卒。
”《公羊傳》曰:“子卒者孰謂?謂子赤也。
何以不日?隐之爾。
何隐爾?弑也。
弑則何以不日?不忍言也。
”《穀梁傳》曰:“不日,故也。
〔注五〕”《春秋繁露·楚莊王》篇曰:“子赤殺,弗忍言日,痛其禍也。
”宣元年:“春王正月,公即位。
”《公羊傳》曰:“繼弑君不言即位,此其言即位,何?其意也。
”《穀梁傳》曰:“繼故而言即位,與聞乎故也。
”成十五年:“三月乙巳,仲嬰齊卒。
”《公羊傳》曰:“叔仲惠伯,傳子赤者也。
文公死,子幼。
公子遂謂叔仲惠伯曰:‘君幼,如之何?願與子慮之。
’叔仲惠伯曰:‘吾子相之,老夫抱之,何幼君之有!’公子遂知其不可與謀,退而殺叔仲惠伯,弑子赤而立宣公。
”《史記·魯世家》曰:“文公十八年二月,文公卒。
文公有二妃:長妃齊女哀姜,生子惡及視;(惡,《公羊傳》作亦,此與《左傳》同。
)次妃敬嬴,嬖愛,生子俀。
俀私事襄仲,襄仲欲立之,叔仲曰不可。
襄仲請齊惠公,惠公新立,欲親魯,許之。
冬十月,襄仲殺子惡及視而立俀,是為宣公。
哀姜歸齊,哭而過市,曰:‘天乎!襄仲為不道,殺适立庶!’市人皆哭。
魯人謂之哀姜。
” 而鄭厲公出奔,以奪正稱名。
桓十五年:“五月,鄭伯突出奔蔡。
”《公羊傳》曰:“突何以名?奪正也。
”《穀梁傳》曰:“譏奪正也。
” 昭公複歸,以複正稱世子。
桓十五年:“鄭世子忽複歸于鄭。
”《公羊傳》曰:“其稱世子,何?複正也。
”《穀梁傳》曰:“反正也。
”《史記·鄭世家》曰:“所謂三公子者,太子忽,其弟突,次弟子亹也。
祭仲甚有寵于莊公,莊公使為卿。
公使娶鄧女,生太子忽,是為昭公。
莊公又聚宋雍氏女,生厲公突。
” 均之庶子也,先立長。
故邾婁貜且正而接菑為不正。
文十四年:“晉人納接菑于邾婁,弗克納。
”《公羊傳》曰:“納者何?入辭也。
其言弗克納,何?大其弗克納也。
何大乎其弗克納?晉郤缺帥師革車八百乘,以納接菑于邾婁,力沛若有餘而納之。
邾婁人言曰:‘接菑,晉出也。
貜且,齊出也。
子以其指,則接菑也四,貜且也六。
子以大國壓之,則未知齊、晉孰有之也。
貴則皆貴矣,雖然,貜且也長。
’郤缺曰:‘非吾力不能納也,義實不爾克也。
’引師而去之。
郤君子大其弗克納也。
”徐《疏》雲:“地四,地六,皆非天數,喻皆庶子矣。
”《穀梁傳》曰:“未伐而曰弗克,何也?弗克其義也。
接菑,晉出也。
貜且,齊出也。
貜且正也,接菑不正也。
” 名分定則觊觎絕,此聖人之用心也。
至如兄有疾而立弟。
昭二十年:“秋,盜殺衛侯之兄辄。
”《公羊傳》曰:“母兄稱兄,兄何以不立?有疾也。
何疾爾?惡疾也。
”《穀梁傳》曰:“盜,賤也。
其曰兄,母兄也。
目衛侯,衛侯累也。
然則何為不為君也?曰:有天疾者不得入宗廟。
辄者何也?曰:爾足不能相過,齊謂之綦,楚謂之踙,衛謂之辄。
”《白虎通·封公侯》篇曰:“世子有惡疾廢者,以其不可承先祖也。
故《春秋傳》曰:兄何以不立?有疾也。
何疾爾?惡疾也。
” 子有罪而立孫。
哀三年:“春,齊國夏、衛石曼姑率師圍戚。
”《公羊傳》曰:“齊國夏曷為與衛石曼姑率師圍戚?伯讨也。
此其為伯讨奈何?曼姑受命乎靈公而立辄,以曼姑之義為固可以距之也。
辄者,曷為者也?蒯聩之子也。
然則曷為不立蒯聩而立辄?蒯聩為無道,靈公逐蒯聩而立辄。
然則辄之義可以立乎?曰:可。
其可奈何?不以父命辭王父命。
以王父命辭父命,是父之行乎子也。
不以家事辭王事。
以王事辭家事,是上之行乎下也。
” 皆事之變者也。
晉獻公殺正而立不正,釀三世之禍。
僖五年:“春,晉侯殺其世子申生。
”九年:“冬,晉裡克弑其君之子奚齊。
”十年:“晉裡克弑其君卓子及其大夫荀息。
”《公羊傳》曰:“奚齊卓子者,骊姬之子也,荀息傅焉。
骊姬者,國色也獻公愛之甚,欲立其子,于是殺世子申生。
申生者,裡克傅之。
獻公死,奚齊立。
裡克謂荀息曰:‘君殺正而立不正,廢長而立幼,如之何?願與子慮之。
’荀息曰:‘君嘗訊臣矣,臣封曰:使死者反生,生者不愧乎其言,則可謂信矣。
’裡克知其不可與謀,退殺奚齊。
荀息立卓子,裡克弑卓子,荀息死之。
” 魯公子牙一生一及之議,成般闵之弑。
莊三十二年:“秋七月癸巳,公子牙卒。
”《公羊傳》曰:“莊公病将死,以病召季子。
季子至而授之以國政。
曰:‘寡人即不起此病,吾将焉緻乎魯國。
’季子曰:‘般也存,君何憂焉’公曰:‘庸得若是乎!牙謂我曰:魯一生一及,君已知之矣,慶父也存。
’季子曰:‘夫何敢!是将為亂乎!夫何敢!’冬十月乙未,子般卒。
”闵元年:“春王正月。
”《公羊傳》曰:“公何以不言即位?繼弑君不言即位。
孰繼?繼子般也。
孰弑子般?慶父也。
”二年:“秋八月辛醜,公薨。
”《公羊傳》曰:“公薨何以不地?隐之也。
何隐爾?弑也。
孰弑之?慶父也。
”《穀梁傳》曰:“不地,故也。
” 吳之弟兄疊為君,釀阖廬之禍。
襄二十九年:“吳子使劄來聘。
”《公羊傳》曰:“吳無君,無大夫,此何以有君,有大夫?賢季子也。
何賢乎季子?讓國也。
其讓國奈何?谒也,餘祭也,夷昧也,與季子同母者四。
季子弱而才,兄弟皆愛之,同欲立之以為君。
谒曰:‘今若是迮而與季子國,季子猶不受也。
請無與子而與弟,弟兄疊為君,而緻國乎季子。
’皆曰:‘諾。
’故諸為君者皆輕死為勇,飲食必祝,曰:‘天苟有吳國,尚速有悔于予身。
’故谒也死,餘祭也立;餘祭也死,夷昧也立;夷昧也死,則國宜之季子者也。
季子使而亡焉。
僚者,庶長也,即之,季子使而反,至而君之爾。
阖廬曰:‘先君之所以不與子國而與弟者,凡為季子故也。
将從先君之命與?則國宜之季子者也;如不從先君之命與?則我宜立者也。
僚惡得為君乎?’于是使專諸刺僚,而緻國乎季子。
季子不受,曰:“爾弑吾君,吾受爾國,是吾與爾為篡也;爾殺吾兄,吾又殺爾,是父子兄弟相殺終身無已也。
”去之延陵,終身不入吳國。
故君子以其不受為義,以其不殺為仁。
” 皆《春秋》所大戒也。
至乎鄫子取後乎莒,《春秋》惡之,書曰莒人滅鄫。
襄五年:“叔孫豹、鄫世子巫如晉。
”《公羊傳》曰:“外相如不書,此何以書?為叔孫豹率而與之俱也。
叔孫豹則曷為率而與之俱?蓋舅出也。
〔注六〕莒将滅之,故相與往殆乎晉也。
〔注七〕莒将滅之?則曷為相與往殆乎晉?取後乎莒也。
其取後乎莒奈何?鄫女有為莒夫人者,(鄫莒二字本互誤,茲從王引之說校正。
)蓋欲立其出也。
”六年:“莒人滅缯。
”《穀梁傳》曰:“非滅也。
家有既亡,國有既滅。
滅而不自知,由别之而不别也。
莒人滅缯,非滅也。
非立異姓以莅祭祀,〔注八〕滅亡之道也。
”《春秋繁露·玉英》篇曰:“夫權雖反經,亦必在可以然之域,故諸侯父子兄弟不宜立而立者,《春秋》視其國與宜立之君無以異也,此皆在可以然之域也。
至乎鄫取乎莒,以之為司君,俞樾雲:司君與嗣君同。
目曰莒人滅鄫,此在不可以然之域也。
” 蓋宗法之世,于族類之辨特嚴矣。
諱辭第二十七 《春秋》有諱辭。
有為尊者諱者。
闵元年:“冬,齊仲孫來。
”《公羊傳》曰:“《春秋》為尊者諱,為親者諱,為賢者諱。
”晉文緻天子,諱緻言狩。
僖二十八年:“五月癸醜,公會晉侯、齊侯、宋公、蔡侯、鄭伯、衛子、莒子盟于踐土。
公朝于王所。
”《公羊傳》曰:“曷為不言公如京師?天子在是也。
天子在是,則曷為不言天子在是?不與緻天子也。
”《穀梁傳》曰:“諱會天王也。
朝不言所,言所者,非其所也。
”“天五狩于河陽。
”《公羊傳》曰:“狩不書,此何以書?不與再緻天子也。
”《穀梁傳》曰:‘全天王之行也,為若将狩而遇諸侯之朝也,為天王諱也。
”《左氏傳》曰:“是會也,晉侯朝王,以諸侯見,且使王狩。
仲尼曰:‘以臣召君,不可以訓。
’故書曰:‘天王狩于河陽。
’言非其地也。
”《春秋繁露·玉英》篇曰:“《春秋》之書事,時詭其實,以有避也。
故詭晉文得志之實以狩,諱避緻王也。
”又《王道》篇曰:“晉文再緻天子,諱緻言狩。
”《史記·孔子世家》曰:“踐土之會,實召周天子,而《春秋》諱之曰‘天王狩于河陽’:推此類以繩當世。
貶損之義,後有王者舉而開之。
《春秋》之義行,則天下亂臣賊子懼焉。
”又《周本紀》曰:“晉文公召襄王,襄王會之河陽、踐土,諸侯畢朝。
書諱曰‘天王狩于河陽’。
”又《晉世家》曰:“冬,晉侯會諸侯于溫,欲率之朝周。
乃使人言周襄王狩于河陽。
壬申,遂率諸侯朝王于踐土。
孔子讀《史記》至文公,曰:‘諸侯無召王’‘王狩河陽’者,《春秋》諱之也。
” 晉敗王師,齊如自敗。
成元年:“秋,王師敗績于貿戎。
”《公羊傳》曰:“孰敗之?蓋晉敗之,或曰貿戎敗之。
然則曷為不言晉敗之?王者無敵,莫敢當也。
”《穀梁傳》曰:“不言戰,莫之敢敵也。
為尊者諱敵不諱敗,為親者諱敗不諱敵。
尊尊親親之義也。
然則孰敗之?晉也。
”《鹽鐵論·世務》篇曰:“《春秋》王者無敵。
言其仁厚,其德美,天下賓服,莫敢受交也。
”《漢書·五行志》下之上曰:“《春秋》曰:‘王師敗績于貿戎。
’不言敗之者,以自敗為文,尊尊之意也。
” 趙穿侵柳,晉人圍郊,不系乎周,皆其事也。
宣元年:“冬,晉趙穿帥師侵柳。
”《公羊傳》曰:“柳者何?天子之邑也。
曷為不系乎周?不與伐天子也。
”何《注》雲:“絕正其義,使若兩國自相伐。
”昭二十三年:“晉人圍郊。
”《公羊傳》曰:“郊者何?天子之邑也。
曷為不系乎周?不與伐天子也。
” 有為賢者諱者。
齊襄能複仇,故取紀郱、鄑、郚,諱取言遷。
莊元年:“齊師遷紀郱、鄑、郚。
”《公羊傳》曰:“遷之者何?取之也。
取之則曷為不言取之也?為襄公諱也。
外取邑不書,此何以書?大之也。
何大爾?自是始滅也。
”何《注》雲:“襄公将複仇于紀,故先孤弱取其邑,本不為利舉,故為諱。
” 滅紀,諱滅言大去。
莊四年:“紀侯大去其國。
”《公羊傳》曰:“大去者何?滅也。
孰滅之?齊滅之。
曷為不言齊滅之?為襄公諱也。
《春秋》為賢者諱。
何賢乎襄公?複仇也。
何仇爾?達祖也。
哀公享乎周,紀侯谮之。
以襄公之為于此焉者,事祖祢之心盡矣。
盡者何?襄公将複仇乎紀,蔔之曰:‘師喪分焉。
’‘寡人死之,不為不吉也。
’遠祖者,幾世乎?九世矣。
九世獨可以複仇乎?雖百世可也。
家亦可乎?曰:不可,國何以可?國君一體也。
先君之恥獨今君之恥也,今君之恥猶先君之恥也。
國君何以為一體?國君以國為體,諸侯世,故國君為一體也。
今紀無罪,此非怒與?曰:非也,古者有明天子,則紀侯必誅,必無紀者。
紀侯之不誅,至今有紀者,猶無明天子也。
古者諸侯必有會聚之事,相朝聘之道,号辭必稱先君以相接。
然則齊、紀無說焉,不可以并立乎天下。
故将去紀侯者,不得不去紀也。
” 齊桓尊王攘夷,存亡繼絕,故取鄣諱取言降。
莊三十年:“秋七月,齊人降鄣。
”《公羊傳》曰:“鄣者何?紀之遺邑也。
降之者何?取之也。
取之則曷為不言取之?為桓公諱也。
”何《注》雲:“時霸功足以除惡,故為諱。
” 滅項諱不言齊。
僖十七年:“夏,滅項。
”《公羊傳》曰:“孰滅之?齊滅之。
曷為不言齊滅之?為桓公諱也。
《春秋》為賢者諱。
此滅人之國,何賢爾?君子之惡惡也疾始,善善也樂終。
桓公嘗有存亡繼絕之功,故君子為之諱也。
”《穀梁傳》曰:“孰滅之?桓公也。
何以不書桓公也?為賢者諱也。
項,國也,不可滅而滅之乎?桓公知項之可滅也,而不知己之不可以滅也。
既滅人之國矣,何賢乎?君子惡惡疾其始,善善樂其終。
桓公嘗有存亡繼絕之功,故君子為之諱也。
”《漢書·陳湯傳》:“劉向上疏訟湯曰:昔齊桓公前有尊周之功,後有滅項之罪,君子以功覆過而為之諱行事。
”又《田延年傳》曰:“丞相議秦延年‘主守盜三千萬,不道’。
禦史大夫田廣明謂太仆杜延年:‘《春秋》之義,以功覆過。
當廢昌邑王時,非田子賓之言大事不成。
今縣官出三千萬自乞之何哉?願以愚言白大将軍。
’”《後漢書·馬援傳》:“朱勃上書曰:臣聞《春秋》之義,罪以功除;聖王之祀,臣有五義。
若援,所謂以死勤事者也。
願下公卿平援功罪,宜絕宜續,以厭海内之望。
” 狄滅邢不書。
僖元年:“齊師、宋師、曹師次于聶北,救邢。
”《公羊傳》曰:“救邢,救不言次,此其言次,何?不及事也。
不及事者何?邢已亡矣。
孰亡之?蓋狄滅之。
曷為不言狄滅之?為桓公諱也。
曷為為桓公諱?上無天子,下無方伯,天下諸侯有相滅亡者,桓公不能救,則桓公恥之。
曷為先言次而後言救?君也。
君則其稱師,何?不與諸侯專封也。
曷為不與?實與而文不與。
文曷為不與?諸侯之義不得專封也。
諸侯之義不得專封,則其曰實與之,何?上無天子,下無方伯,天下諸侯有相滅亡者,力能救之,則救之可也。
” 滅衛不書。
僖二年:“春王正月,城楚丘。
”《公羊傳》曰:“孰城?城衛也。
曷為不言城衛?滅也。
孰滅之?蓋狄滅之。
”孔氏廣森《公羊通義》雲:“《史記·齊世家》曰:襄公殺誅數不當,群弟恐禍及,故次弟糾奔魯,次弟小白奔莒。
《莊子》曰:小白殺兄入嫂。
《荀子》曰:齊桓,五霸之盛者也。
前事則殺兄而争國。
管子大匡曰:齊僖公生公子諸兒即襄公、公子糾、公子小白。
檢尋諸文,并是糾長。
乃或專據薄昭詭詞,以為桓兄糾弟,謬矣。
” 而蔡季以貴見稱。
桓十七年:“六月丁醜,蔡侯封人卒。
秋八月,蔡季自陳歸于蔡。
”《穀梁傳》曰:“蔡季,蔡之貴者也。
自陳,陳有奉焉爾。
”《公羊》無傳。
何《注》雲:“稱字者,蔡侯封人無子,季次當立,封人欲立獻舞而疾害季,季辟之陳。
封人死,歸反奔喪,思慕三年,卒無怨心,故賢而字之。
”樹達按:《左傳》謂季與獻舞為一人,何說與彼異。
均之子也,先立貴。
故魯隐公不宜立。
隐元年:“春王正月。
”《公羊傳》曰:“公何以不言即位?成公意也。
何成乎公之意?公将平國而反之桓。
桓幼而貴,隐長而卑。
其為尊卑也微,國人莫知。
隐長又賢,諸大夫扳隐而立之。
隐于是焉而辭立,則未知桓之将必得立也。
且如桓立,則恐諸大夫之不能相幼君也。
故凡隐之立,為桓立也。
隐長又賢,何以不宜立?立适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
桓何以貴?母貴也。
母貴則子何以貴?子以母貴,母以子貴。
”《白虎通·封公侯》篇曰:“曾子問曰:立适以長不以賢,何?以為賢不肖不可知也。
《尚書》曰:惟帝其難之。
立子以貴不以長,妨愛憎也。
《春秋傳》曰:立适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也。
”《史記·魯世家》曰:“惠公卒,長庶子息攝當國,行君事,是為隐公。
初,惠公适夫人無子,公賤妾聲子生子息。
息長,為娶于宋。
宋女至而好,惠公奪而自妻之,生子允。
登宋女為夫人,以允為太子。
為允少故,魯人共令息攝政,不言即位。
” 魯宣公為篡嫡。
文十八年:“冬十月,子卒。
”《公羊傳》曰:“子卒者孰謂?謂子赤也。
何以不日?隐之爾。
何隐爾?弑也。
弑則何以不日?不忍言也。
”《穀梁傳》曰:“不日,故也。
〔注五〕”《春秋繁露·楚莊王》篇曰:“子赤殺,弗忍言日,痛其禍也。
”宣元年:“春王正月,公即位。
”《公羊傳》曰:“繼弑君不言即位,此其言即位,何?其意也。
”《穀梁傳》曰:“繼故而言即位,與聞乎故也。
”成十五年:“三月乙巳,仲嬰齊卒。
”《公羊傳》曰:“叔仲惠伯,傳子赤者也。
文公死,子幼。
公子遂謂叔仲惠伯曰:‘君幼,如之何?願與子慮之。
’叔仲惠伯曰:‘吾子相之,老夫抱之,何幼君之有!’公子遂知其不可與謀,退而殺叔仲惠伯,弑子赤而立宣公。
”《史記·魯世家》曰:“文公十八年二月,文公卒。
文公有二妃:長妃齊女哀姜,生子惡及視;(惡,《公羊傳》作亦,此與《左傳》同。
)次妃敬嬴,嬖愛,生子俀。
俀私事襄仲,襄仲欲立之,叔仲曰不可。
襄仲請齊惠公,惠公新立,欲親魯,許之。
冬十月,襄仲殺子惡及視而立俀,是為宣公。
哀姜歸齊,哭而過市,曰:‘天乎!襄仲為不道,殺适立庶!’市人皆哭。
魯人謂之哀姜。
” 而鄭厲公出奔,以奪正稱名。
桓十五年:“五月,鄭伯突出奔蔡。
”《公羊傳》曰:“突何以名?奪正也。
”《穀梁傳》曰:“譏奪正也。
” 昭公複歸,以複正稱世子。
桓十五年:“鄭世子忽複歸于鄭。
”《公羊傳》曰:“其稱世子,何?複正也。
”《穀梁傳》曰:“反正也。
”《史記·鄭世家》曰:“所謂三公子者,太子忽,其弟突,次弟子亹也。
祭仲甚有寵于莊公,莊公使為卿。
公使娶鄧女,生太子忽,是為昭公。
莊公又聚宋雍氏女,生厲公突。
” 均之庶子也,先立長。
故邾婁貜且正而接菑為不正。
文十四年:“晉人納接菑于邾婁,弗克納。
”《公羊傳》曰:“納者何?入辭也。
其言弗克納,何?大其弗克納也。
何大乎其弗克納?晉郤缺帥師革車八百乘,以納接菑于邾婁,力沛若有餘而納之。
邾婁人言曰:‘接菑,晉出也。
貜且,齊出也。
子以其指,則接菑也四,貜且也六。
子以大國壓之,則未知齊、晉孰有之也。
貴則皆貴矣,雖然,貜且也長。
’郤缺曰:‘非吾力不能納也,義實不爾克也。
’引師而去之。
郤君子大其弗克納也。
”徐《疏》雲:“地四,地六,皆非天數,喻皆庶子矣。
”《穀梁傳》曰:“未伐而曰弗克,何也?弗克其義也。
接菑,晉出也。
貜且,齊出也。
貜且正也,接菑不正也。
” 名分定則觊觎絕,此聖人之用心也。
至如兄有疾而立弟。
昭二十年:“秋,盜殺衛侯之兄辄。
”《公羊傳》曰:“母兄稱兄,兄何以不立?有疾也。
何疾爾?惡疾也。
”《穀梁傳》曰:“盜,賤也。
其曰兄,母兄也。
目衛侯,衛侯累也。
然則何為不為君也?曰:有天疾者不得入宗廟。
辄者何也?曰:爾足不能相過,齊謂之綦,楚謂之踙,衛謂之辄。
”《白虎通·封公侯》篇曰:“世子有惡疾廢者,以其不可承先祖也。
故《春秋傳》曰:兄何以不立?有疾也。
何疾爾?惡疾也。
” 子有罪而立孫。
哀三年:“春,齊國夏、衛石曼姑率師圍戚。
”《公羊傳》曰:“齊國夏曷為與衛石曼姑率師圍戚?伯讨也。
此其為伯讨奈何?曼姑受命乎靈公而立辄,以曼姑之義為固可以距之也。
辄者,曷為者也?蒯聩之子也。
然則曷為不立蒯聩而立辄?蒯聩為無道,靈公逐蒯聩而立辄。
然則辄之義可以立乎?曰:可。
其可奈何?不以父命辭王父命。
以王父命辭父命,是父之行乎子也。
不以家事辭王事。
以王事辭家事,是上之行乎下也。
” 皆事之變者也。
晉獻公殺正而立不正,釀三世之禍。
僖五年:“春,晉侯殺其世子申生。
”九年:“冬,晉裡克弑其君之子奚齊。
”十年:“晉裡克弑其君卓子及其大夫荀息。
”《公羊傳》曰:“奚齊卓子者,骊姬之子也,荀息傅焉。
骊姬者,國色也獻公愛之甚,欲立其子,于是殺世子申生。
申生者,裡克傅之。
獻公死,奚齊立。
裡克謂荀息曰:‘君殺正而立不正,廢長而立幼,如之何?願與子慮之。
’荀息曰:‘君嘗訊臣矣,臣封曰:使死者反生,生者不愧乎其言,則可謂信矣。
’裡克知其不可與謀,退殺奚齊。
荀息立卓子,裡克弑卓子,荀息死之。
” 魯公子牙一生一及之議,成般闵之弑。
莊三十二年:“秋七月癸巳,公子牙卒。
”《公羊傳》曰:“莊公病将死,以病召季子。
季子至而授之以國政。
曰:‘寡人即不起此病,吾将焉緻乎魯國。
’季子曰:‘般也存,君何憂焉’公曰:‘庸得若是乎!牙謂我曰:魯一生一及,君已知之矣,慶父也存。
’季子曰:‘夫何敢!是将為亂乎!夫何敢!’冬十月乙未,子般卒。
”闵元年:“春王正月。
”《公羊傳》曰:“公何以不言即位?繼弑君不言即位。
孰繼?繼子般也。
孰弑子般?慶父也。
”二年:“秋八月辛醜,公薨。
”《公羊傳》曰:“公薨何以不地?隐之也。
何隐爾?弑也。
孰弑之?慶父也。
”《穀梁傳》曰:“不地,故也。
” 吳之弟兄疊為君,釀阖廬之禍。
襄二十九年:“吳子使劄來聘。
”《公羊傳》曰:“吳無君,無大夫,此何以有君,有大夫?賢季子也。
何賢乎季子?讓國也。
其讓國奈何?谒也,餘祭也,夷昧也,與季子同母者四。
季子弱而才,兄弟皆愛之,同欲立之以為君。
谒曰:‘今若是迮而與季子國,季子猶不受也。
請無與子而與弟,弟兄疊為君,而緻國乎季子。
’皆曰:‘諾。
’故諸為君者皆輕死為勇,飲食必祝,曰:‘天苟有吳國,尚速有悔于予身。
’故谒也死,餘祭也立;餘祭也死,夷昧也立;夷昧也死,則國宜之季子者也。
季子使而亡焉。
僚者,庶長也,即之,季子使而反,至而君之爾。
阖廬曰:‘先君之所以不與子國而與弟者,凡為季子故也。
将從先君之命與?則國宜之季子者也;如不從先君之命與?則我宜立者也。
僚惡得為君乎?’于是使專諸刺僚,而緻國乎季子。
季子不受,曰:“爾弑吾君,吾受爾國,是吾與爾為篡也;爾殺吾兄,吾又殺爾,是父子兄弟相殺終身無已也。
”去之延陵,終身不入吳國。
故君子以其不受為義,以其不殺為仁。
” 皆《春秋》所大戒也。
至乎鄫子取後乎莒,《春秋》惡之,書曰莒人滅鄫。
襄五年:“叔孫豹、鄫世子巫如晉。
”《公羊傳》曰:“外相如不書,此何以書?為叔孫豹率而與之俱也。
叔孫豹則曷為率而與之俱?蓋舅出也。
〔注六〕莒将滅之,故相與往殆乎晉也。
〔注七〕莒将滅之?則曷為相與往殆乎晉?取後乎莒也。
其取後乎莒奈何?鄫女有為莒夫人者,(鄫莒二字本互誤,茲從王引之說校正。
)蓋欲立其出也。
”六年:“莒人滅缯。
”《穀梁傳》曰:“非滅也。
家有既亡,國有既滅。
滅而不自知,由别之而不别也。
莒人滅缯,非滅也。
非立異姓以莅祭祀,〔注八〕滅亡之道也。
”《春秋繁露·玉英》篇曰:“夫權雖反經,亦必在可以然之域,故諸侯父子兄弟不宜立而立者,《春秋》視其國與宜立之君無以異也,此皆在可以然之域也。
至乎鄫取乎莒,以之為司君,俞樾雲:司君與嗣君同。
目曰莒人滅鄫,此在不可以然之域也。
” 蓋宗法之世,于族類之辨特嚴矣。
諱辭第二十七 《春秋》有諱辭。
有為尊者諱者。
闵元年:“冬,齊仲孫來。
”《公羊傳》曰:“《春秋》為尊者諱,為親者諱,為賢者諱。
”晉文緻天子,諱緻言狩。
僖二十八年:“五月癸醜,公會晉侯、齊侯、宋公、蔡侯、鄭伯、衛子、莒子盟于踐土。
公朝于王所。
”《公羊傳》曰:“曷為不言公如京師?天子在是也。
天子在是,則曷為不言天子在是?不與緻天子也。
”《穀梁傳》曰:“諱會天王也。
朝不言所,言所者,非其所也。
”“天五狩于河陽。
”《公羊傳》曰:“狩不書,此何以書?不與再緻天子也。
”《穀梁傳》曰:‘全天王之行也,為若将狩而遇諸侯之朝也,為天王諱也。
”《左氏傳》曰:“是會也,晉侯朝王,以諸侯見,且使王狩。
仲尼曰:‘以臣召君,不可以訓。
’故書曰:‘天王狩于河陽。
’言非其地也。
”《春秋繁露·玉英》篇曰:“《春秋》之書事,時詭其實,以有避也。
故詭晉文得志之實以狩,諱避緻王也。
”又《王道》篇曰:“晉文再緻天子,諱緻言狩。
”《史記·孔子世家》曰:“踐土之會,實召周天子,而《春秋》諱之曰‘天王狩于河陽’:推此類以繩當世。
貶損之義,後有王者舉而開之。
《春秋》之義行,則天下亂臣賊子懼焉。
”又《周本紀》曰:“晉文公召襄王,襄王會之河陽、踐土,諸侯畢朝。
書諱曰‘天王狩于河陽’。
”又《晉世家》曰:“冬,晉侯會諸侯于溫,欲率之朝周。
乃使人言周襄王狩于河陽。
壬申,遂率諸侯朝王于踐土。
孔子讀《史記》至文公,曰:‘諸侯無召王’‘王狩河陽’者,《春秋》諱之也。
” 晉敗王師,齊如自敗。
成元年:“秋,王師敗績于貿戎。
”《公羊傳》曰:“孰敗之?蓋晉敗之,或曰貿戎敗之。
然則曷為不言晉敗之?王者無敵,莫敢當也。
”《穀梁傳》曰:“不言戰,莫之敢敵也。
為尊者諱敵不諱敗,為親者諱敗不諱敵。
尊尊親親之義也。
然則孰敗之?晉也。
”《鹽鐵論·世務》篇曰:“《春秋》王者無敵。
言其仁厚,其德美,天下賓服,莫敢受交也。
”《漢書·五行志》下之上曰:“《春秋》曰:‘王師敗績于貿戎。
’不言敗之者,以自敗為文,尊尊之意也。
” 趙穿侵柳,晉人圍郊,不系乎周,皆其事也。
宣元年:“冬,晉趙穿帥師侵柳。
”《公羊傳》曰:“柳者何?天子之邑也。
曷為不系乎周?不與伐天子也。
”何《注》雲:“絕正其義,使若兩國自相伐。
”昭二十三年:“晉人圍郊。
”《公羊傳》曰:“郊者何?天子之邑也。
曷為不系乎周?不與伐天子也。
” 有為賢者諱者。
齊襄能複仇,故取紀郱、鄑、郚,諱取言遷。
莊元年:“齊師遷紀郱、鄑、郚。
”《公羊傳》曰:“遷之者何?取之也。
取之則曷為不言取之也?為襄公諱也。
外取邑不書,此何以書?大之也。
何大爾?自是始滅也。
”何《注》雲:“襄公将複仇于紀,故先孤弱取其邑,本不為利舉,故為諱。
” 滅紀,諱滅言大去。
莊四年:“紀侯大去其國。
”《公羊傳》曰:“大去者何?滅也。
孰滅之?齊滅之。
曷為不言齊滅之?為襄公諱也。
《春秋》為賢者諱。
何賢乎襄公?複仇也。
何仇爾?達祖也。
哀公享乎周,紀侯谮之。
以襄公之為于此焉者,事祖祢之心盡矣。
盡者何?襄公将複仇乎紀,蔔之曰:‘師喪分焉。
’‘寡人死之,不為不吉也。
’遠祖者,幾世乎?九世矣。
九世獨可以複仇乎?雖百世可也。
家亦可乎?曰:不可,國何以可?國君一體也。
先君之恥獨今君之恥也,今君之恥猶先君之恥也。
國君何以為一體?國君以國為體,諸侯世,故國君為一體也。
今紀無罪,此非怒與?曰:非也,古者有明天子,則紀侯必誅,必無紀者。
紀侯之不誅,至今有紀者,猶無明天子也。
古者諸侯必有會聚之事,相朝聘之道,号辭必稱先君以相接。
然則齊、紀無說焉,不可以并立乎天下。
故将去紀侯者,不得不去紀也。
” 齊桓尊王攘夷,存亡繼絕,故取鄣諱取言降。
莊三十年:“秋七月,齊人降鄣。
”《公羊傳》曰:“鄣者何?紀之遺邑也。
降之者何?取之也。
取之則曷為不言取之?為桓公諱也。
”何《注》雲:“時霸功足以除惡,故為諱。
” 滅項諱不言齊。
僖十七年:“夏,滅項。
”《公羊傳》曰:“孰滅之?齊滅之。
曷為不言齊滅之?為桓公諱也。
《春秋》為賢者諱。
此滅人之國,何賢爾?君子之惡惡也疾始,善善也樂終。
桓公嘗有存亡繼絕之功,故君子為之諱也。
”《穀梁傳》曰:“孰滅之?桓公也。
何以不書桓公也?為賢者諱也。
項,國也,不可滅而滅之乎?桓公知項之可滅也,而不知己之不可以滅也。
既滅人之國矣,何賢乎?君子惡惡疾其始,善善樂其終。
桓公嘗有存亡繼絕之功,故君子為之諱也。
”《漢書·陳湯傳》:“劉向上疏訟湯曰:昔齊桓公前有尊周之功,後有滅項之罪,君子以功覆過而為之諱行事。
”又《田延年傳》曰:“丞相議秦延年‘主守盜三千萬,不道’。
禦史大夫田廣明謂太仆杜延年:‘《春秋》之義,以功覆過。
當廢昌邑王時,非田子賓之言大事不成。
今縣官出三千萬自乞之何哉?願以愚言白大将軍。
’”《後漢書·馬援傳》:“朱勃上書曰:臣聞《春秋》之義,罪以功除;聖王之祀,臣有五義。
若援,所謂以死勤事者也。
願下公卿平援功罪,宜絕宜續,以厭海内之望。
” 狄滅邢不書。
僖元年:“齊師、宋師、曹師次于聶北,救邢。
”《公羊傳》曰:“救邢,救不言次,此其言次,何?不及事也。
不及事者何?邢已亡矣。
孰亡之?蓋狄滅之。
曷為不言狄滅之?為桓公諱也。
曷為為桓公諱?上無天子,下無方伯,天下諸侯有相滅亡者,桓公不能救,則桓公恥之。
曷為先言次而後言救?君也。
君則其稱師,何?不與諸侯專封也。
曷為不與?實與而文不與。
文曷為不與?諸侯之義不得專封也。
諸侯之義不得專封,則其曰實與之,何?上無天子,下無方伯,天下諸侯有相滅亡者,力能救之,則救之可也。
” 滅衛不書。
僖二年:“春王正月,城楚丘。
”《公羊傳》曰:“孰城?城衛也。
曷為不言城衛?滅也。
孰滅之?蓋狄滅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