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 四
關燈
小
中
大
欲盛其威,使士卒一意系心也。
故但聞軍令,不聞君命,明進退在大夫也。
”《春秋傳》曰:“此受命于君而伐齊,則還,何?大其不伐喪也。
大夫以君命出,進退在大夫也。
” 公子結與齊侯、宋公盟,則曰:有可以安社稷利國家者,專之可也。
莊十九年:“秋,公子結媵陳人之婦于鄄,遂及齊侯、宋公盟。
”《公羊傳》曰:“媵不書,此何以書?為其有遂事書。
大夫無遂事,此其言遂,何?聘禮:大夫受命不受辭,出竟,有可以安社稷利國家者,專之可也。
”何《注》雲:“先是鄄、幽之會,公比不至。
公子結出竟,遭齊、宋欲深謀伐魯,故專矯君命而與之盟。
除國家之難,全百姓之命,故善而詳錄之。
”《春秋繁露·順命》篇曰:“臣子大受命于君,辭而出疆,唯有社稷國家之危,猶得發辭而專安之,鄄盟是也。
”(鄄字原脫,依陳立校補。
)又《滅國下》篇曰:“魯大國,幽之會,莊公不往。
戎人乃窺兵于濟西,由見魯孤獨而莫之救也。
此時大夫廢君命,專救危者。
”按:此下文奪,按其文義,蓋指此事為言。
何《注》雲“鄄幽之會,公比不至”雲雲,亦用董義也。
《漢書·終軍傳》曰:“徐偃矯制,使膠東、魯國鼓鑄鹽鐵。
張湯劾偃矯制大害,法至死。
偃以為《春秋》之義,大夫出疆,有可以安社稷存萬民,颛之可也。
湯以緻其法,不能诎其義。
有诏下軍問狀,軍诘偃曰:‘古者諸侯國異俗分,百裡不通,時有聘會之事,安危之勢,呼吸成變,故有不受辭造命颛己之宜;今天下為一,萬裡同風,故《春秋》“王者無外”。
偃巡封域之中,稱以出疆。
何也?且鹽鐵,郡有餘臧,正二國慶,國家不足以為利害,而以安社稷存萬民為辭,何也?’偃窮诎,服罪。
”又《馮奉世傳》曰:“莎車與旁國共攻殺漢所置莎車王萬年,并殺漢使者。
奉世以為不亟擊之,則莎車日強,其勢難制,必危西域;遂進擊莎車,攻拔其城。
莎車王自殺,傳其首詣長安。
諸國悉平,威振西域。
上甚說,下議封奉世。
丞相、将軍皆曰:‘《春秋》之義,大夫出疆,有可以安國家,則颛之可也。
奉世功效尤著,宜加爵士之賞。
’”《後漢書·宋均傳》曰:“會武陵蠻反,圍武威将軍劉尚,诏使均乘傳發江夏奔命三千人往救之。
既至而尚已沒。
會伏波将軍馬援至,诏因令均監軍,與諸侯俱進,賊拒厄不得前。
及馬援卒于師,軍士多溫濕疾病,死者大半。
均慮軍遂不反,乃與諸将議曰:‘今道遠士病,不可以戰,欲權承制降之,何如?’諸将皆伏地莫敢應。
均曰:‘夫忠臣出境,有可以安國家,專之可也。
’乃矯制調伏波司馬呂種守沅陵長,命種奉诏書入虜營,告以恩信,因勒兵随其後。
蠻夷震怖,即共斬其大帥而降。
于是入賊營,散其衆,遣歸本郡,為置長吏而還。
均未至,先自劾矯制之罪。
光武嘉其功,迎賜以金帛,令過家上冢。
其後每有四方異議,數訪問焉。
”《春秋繁露·精華》篇曰:“難者曰:《春秋》之法,大夫無遂事。
又曰:出境,有可以安社稷利國家,則專之可也。
又曰:大夫以君命出,進退在大夫。
又曰:聞喪,徐行而不返也。
夫既曰無遂事矣,又曰專之可也;既曰進退在大夫矣,又曰徐行而不返也。
若相悖然,是何謂也?曰:四者各有所處,得其處則皆是也,失其處則皆非也。
《春秋》固有常義,又有應變。
無遂事者,謂平生安甯也;專之可也者,謂救危除患也;進退在大夫者,謂将率用兵也;徐行不返者,謂不以親害尊,不以私妨公也。
此之謂将得其私,(句有誤字。
)知其指。
故公子結受命往媵陳人之婦于鄄,道生事,從齊桓盟,《春秋》弗非,以為救莊公之危。
公子遂受命使京師,道生事之晉,《春秋》非之,以為是時僖公安甯無危。
故有危而不專救,謂之不忠。
無危,而擅生事,是卑君也。
故此二臣俱生事,《春秋》有是有非,其義然也。
”《說苑·奉使》篇曰:“《春秋》之辭有相反者四:既曰大夫無遂事,不得擅生事矣,又曰出境可以安社稷利國家者,則專之可也;既曰大夫以君命出進退在大夫矣,又曰以君命出,聞喪,徐行而不反者,何也?曰:此四者各止其科,不轉移也;不得擅生事者,謂平生常經也;專之可者,謂救危除患者也;進退在大夫者,謂将帥用兵也。
徐行而不反者,謂出使道聞君親之喪也。
公子結擅生事,《春秋》不非,以為救莊公危也。
公子遂擅生事,《春秋》譏之,以為僖公無危事也。
故君有危而是不專救,是不忠也;君無危而擅生事,是不臣也。
《傳》曰:《詩》無通故,《易》無通吉,《春秋》無通義,此之謂也。
” 若鄭弦高以救鄭國之危,矯君命而犒秦師。
僖三十三年:“夏四月辛巳,晉人及姜戎敗秦于殽。
”《公羊傳》曰:“其謂之秦,何?夷狄之也。
曷為夷狄之?秦伯将襲鄭,百裡子與蹇叔子谏曰:‘千裡而襲人,未有不亡者也。
’秦伯怒曰:‘若爾之年者,宰上之木拱矣。
爾曷知?’師出,百裡子與蹇叔子送其子而戒之曰:‘爾即死,必于殽之嵚岩,是文王之所辟風雨者也,吾将屍爾焉。
’子揖師而行,百裡子與蹇叔子從其子而哭之。
秦伯怒曰:‘爾曷為哭吾師?’對曰:‘臣非敢哭君師,哭臣之子也。
’弦高者,鄭商也,遇之殽,矯以鄭伯之命而犒師焉。
或曰:住矣;或曰:反矣。
然而晉人與姜戎要之殽而擊之,匹馬隻輪無反者。
” 楚子反以矜宋人之厄,廢君命以平宋人。
宣十五年:“夏五月,宋人及楚人平。
”《公羊傳》曰:“外平不書,此何以書?大其平乎己也。
何大乎其平乎己?莊王圍宋,軍有七日之糧爾,盡此不勝,将去而歸爾。
于是使司馬子反乘堙而窺宋城,宋華元亦乘堙而見之。
司馬子反曰:‘子之國何如?’華元曰:‘憊矣!’曰‘何如?’曰:‘易子而食之,析骸而炊之。
’司馬子反曰:‘嘻,甚矣憊!雖然,吾聞之也,圍者鉗馬而秣之,使肥者應客。
是何子之情也!’華元曰:‘吾聞之,君子見人之厄則矜之,小人見人之厄則幸之。
吾見子之君子也,是以告情于子也。
’司馬子反曰:‘諾,勉之矣!吾軍亦有七日之糧爾。
盡此不勝,将去而歸爾。
’揖而去之,反于莊王。
莊王曰:‘何如?’司馬子反曰:‘憊矣!’曰:‘何如?’曰:‘易子而食之,析骸而炊之。
’莊王曰:‘嘻,甚矣憊!雖然,吾今取此然後而歸爾。
’司馬子反曰:‘不可!臣已告之矣,軍有七日之糧爾。
’莊王怒曰:‘吾使子往視之,子曷為告之?’司馬子反曰:‘以區區之宋,猶有不欺人之臣,可以楚而無乎!是以告之也。
’莊王曰:‘諾,舍而止。
雖然,吾猶取此然後歸爾。
’司馬子反曰:‘然則君請處于此,臣請歸爾。
’莊王曰:‘子去我而歸,吾孰與處于此,吾亦從子而歸爾。
’引師而去之。
故君子大其平乎己也。
”《春秋繁露·竹林》篇曰:“司馬子反為其君使,廢君命,與敵情,從其所請,與宋平。
是内專政而外擅名也。
專政則輕君,擅名則不臣,而《春秋》大之,奚由哉?曰:為其有慘怛之恩,不忍餓一國之民,使之相食。
推恩者遠之而大,為仁者自然而美。
今子反出己之心,矜宋之民,無計其間,故大之也。
難者曰:《春秋》之法,卿不憂諸侯,政不在大夫。
子反為楚臣而恤宋民,是憂諸侯也;不複其君而與敵平,是政在大夫也。
溴梁之盟,信在大夫,而《春秋》刺之,為其奪君尊也。
平在大夫,亦奪君尊,而《春秋》大之,此所間也。
且《春秋》之義,臣有惡,擅名義;故忠臣不顯谏。
欲其為君出也。
書曰:‘爾有嘉謀嘉猷,入告爾君于内,爾乃順之于外,曰:此謀此猷,惟我君之德。
’此為人臣之法也。
古之良大夫,其事君皆若是。
今子反去君近而不複,莊王可見而不告,皆以其解二國之難為不得已也。
奈其奪君名美何?此所惑也。
曰:《春秋》之道,固有常有變;變用于變,常用于常,各止其科,非相妨也。
今諸子所稱,皆天下之常,雷同之義也。
子反之行,一曲之變,獨修之意也。
夫目驚而體失其容,心驚而事有所忘,人之情也。
通于驚之情者,取其一美,不盡其失。
《詩》曰:‘采葑采菲,無以下體。
’此之謂也。
今子反往視宋,聞人相食,大驚而哀之,不意之至于此也,是以心駭目動而違常禮。
禮者,庶于仁文質而成體者也。
今使人相食,大失其仁,安著其禮?方救其質,奚恤其文?故曰:當仁不讓,此之謂也。
今讓者,《春秋》之所貴,雖然,見人相食,驚人相爨,救之忘其讓。
君子之道,有貴于讓者也,故說《春秋》者,無以平定之常義疑變故之大,則義幾可論矣。
”《後漢書·王望傳》曰:“昔華元、子反,楚、宋之良臣。
不禀君命,擅平二國。
《春秋》之義,以為美談。
”皆《春秋》所許也。
錄正谏第二十二 《春秋》貴正谏。
曹僖不從曹羁之谏,而死于戎。
莊二十四年:“冬,戎侵曹,曹羁出奔陳。
”《公羊傳》曰:“曹羁者何?曹大夫也。
曹無大夫,此何以書?賢也。
何賢乎曹羁?戎将侵曹,曹羁谏曰:‘戎衆以無義,君請勿自敵也。
’曹伯曰:‘不可。
’三谏不從,遂去之。
”二十六年:“曹殺其大夫。
”《公羊傳》曰:“何以不名?衆也。
曷為衆殺之?不死于曹君者也。
君死乎位曰滅,曷為不言其滅?為曹羁諱也。
此蓋戰也,何以不言戰?為曹羁諱也。
”《春秋繁露·王道》篇曰:“有正谏而不用,卒皆取亡。
曹羁谏其君曰:‘戎衆以無義,君無自适。
’君不聽,果死戎寇。
”《說苑·正谏》篇曰:“夫不谏則危君,固谏則危身。
與其危君,甯危身。
危身而終不用,則谏亦無功矣。
智者度君權時,調其緩急,而處其宜。
上不敢危君,下不以危身。
故在國而國不危,在身而身不殆。
昔陳靈公不聽洩冶之谏而殺之,曹羁三谏曹君,不聽而去。
《春秋》序義雖俱賢,而曹羁合禮。
”又《尊賢》篇曰:“曹不用僖負羁之谏,敗死于戎。
”樹達按:此以曹羁與僖負羁為一人。
宋襄不從目夷之谏而執于楚。
僖二十一年:“楚人使宜申來獻捷。
”《公羊傳》曰:“宋公與楚子期以乘車之會。
公子目夷谏曰:‘楚,夷國也,強而無義,請君以兵車之會往。
’宋公曰:‘不可!吾與之約以乘車之會。
自我為之,自我堕之。
’曰:‘不可!’終以乘車之會往。
楚人果伏兵車,執宋公以伐宋。
宋公謂公子目夷曰:‘子歸守國矣。
國,子之國也,吾不從子之言以緻乎此。
’” 虞君不從宮之奇之言而滅虞、虢。
僖二年:“虞師晉師滅夏陽。
”《公羊傳》曰:“虞,微國也。
曷為序乎大國之上?使虞首惡也。
曷為使虞首惡?虞受賂,假滅國者道,以取亡焉。
其受賂奈何?獻公朝諸大夫而問焉,曰:‘寡人夜者寝而不寐,其意也何?’諸大夫有進對者曰:‘寝不安與?其諸侍禦有不在側者與?’獻公不應。
荀息進曰:‘虞郭見與?’獻公揖而進之,遂與之入而謀曰:‘吾欲攻郭,則虞救之;攻虞則郭救之。
如之何?願與子慮之。
’荀息對曰:‘君若用臣之謀,則今日取郭而明日取虞爾。
君何憂焉!’獻公曰:‘然則奈何?’荀息曰:‘請以屈産之乘與垂棘之白璧往,必可得也;則寶出之内藏藏之外府,馬出之内廄系之外廄爾。
君何喪焉!’獻公曰:‘諾,雖然,宮之奇存焉,如之何?’荀息曰:‘宮之奇知則知矣。
雖然,虞公貪而好寶。
見寶,必不從其言。
請終以往。
’于是終以往。
虞公見寶,許諾。
宮之奇果谏:‘記曰:唇亡則齒寒。
虞、郭之相救,非相為賜,則晉今日取郭,而明日虞從而亡爾。
君請勿許也。
’虞公不從其言,終假之道以取郭。
還四年,反取虞。
虞公抱寶牽馬而至。
荀息曰:‘臣之謀何如?’獻公曰:‘子之謀則已行矣。
寶則吾寶也,雖然,吾馬之齒亦已長矣。
’蓋戲之也。
”《穀梁傳》曰:“夏陽者,虞、虢之塞邑也。
滅夏陽而虞、虢與矣。
虞之為主乎滅夏陽,何也?晉獻公欲伐虢,荀息曰:‘君何不以屈産之乘、垂棘之璧而借道乎虞也。
’公曰:‘此晉國之寶也,如受吾币而不借吾道,則如之何。
’荀息曰:‘此小國之所以事大國也。
彼不借吾道,必不敢受吾币;如受吾币而借吾道,則是我取之中府而藏之外府,取之中廄而置之外廄也。
’公曰:‘宮之奇存焉,必不使受之也。
’荀息曰:‘宮之奇之為人也,達心而懦,又少長于君。
達心則其言略,懦則不能強谏。
少長于君則君輕之。
且夫玩好在耳目之前,而患在一國之後,此中知以上乃能慮之,臣料虞君中知以下也。
’公遂借道而伐虢。
宮之奇谏曰:‘晉國之使者,其辭卑而币重,必不便于虞。
’虞公弗聽,遂受其币而借之道。
宮之奇谏曰:‘語曰:唇亡則齒寒,其斯之謂與!’挈其妻子以奔曹。
獻公亡虢,五年而後舉虞,荀息牽馬操璧而前曰:‘璧則猶是也,而馬齒加長矣。
’”《春秋繁露·王道》篇曰:晉假道虞,虞公許之。
宮之奇谏曰:‘唇亡齒寒,虞、虢之相救,非相為賜也。
君請勿許。
’虞公不聽。
後虞果亡于晉。
《春秋》明此,存亡道可觀也。
”《新序·善謀》篇曰:“虞、虢皆小國也。
虞有夏陽之阻塞,虞、虢共守之,晉不能禽也。
晉獻公用荀息之謀而禽虞,虞不用宮之奇謀而亡。
故荀息非霸王之佐,戰鬥并兼之臣也。
若宮之奇,則可謂忠臣之謀也。
” 齊桓不從管仲之言而棄江黃。
僖十二年:“夏,楚人滅黃。
”《穀梁傳》曰:“貫之盟,管仲曰:‘江、黃遠齊而近楚。
楚,為利之國也。
若伐而不能救,則無以宗諸侯矣。
’桓公不聽,遂與之盟。
管仲死,楚伐江滅黃,桓公不能救,故君子闵之也。
” 秦穆公不從百裡、蹇叔之谏而敗于晉。
僖三十三年:“夏四月辛巳,晉人及姜戎敗秦于殽。
”《公羊傳》曰:“秦伯将襲鄭,百裡子與蹇叔子谏曰:‘千裡而襲人,未有不亡者也。
’秦伯怒曰:‘若爾之年者,宰上之木拱矣。
爾曷知?’百裡子與蹇叔子送其子而戒之曰:‘爾即死,必于殽之嵚岩,是文王之所辟風雨者也,吾将屍爾焉。
’子揖師而行。
百裡子與蹇叔子從其子而哭之,秦伯怒曰:‘爾曷為哭吾師?’對曰:‘臣非敢哭君師,哭臣之子也。
’弦高者,鄭商也,遇之殽,矯以鄭伯之命而犒師焉。
或曰:往矣;或曰:反矣。
然而晉人與姜戎要之殽而擊之,匹馬隻輪無反者。
”《穀梁傳》曰:“不言戰而言敗,何也?狄秦也。
其狄之,何也?秦越千裡之險入虛國。
進不能守,退敗其師徒。
亂人子女之教,無男女之别。
秦之為狄,自殽之戰始也。
秦伯将襲鄭,百裡子與蹇叔子谏曰:‘千裡而襲人,未有不亡者也。
’秦伯曰:‘子之冢木已拱矣,何知?’師行,百裡子與蹇叔子送其子而戒之曰:‘女死,必于殽之岩唫之下,我将屍汝于是。
’師行,百裡子與蹇叔子随其子而哭之。
秦伯怒曰:‘何為哭吾師也?’二子曰:‘非敢哭師也,哭吾子也。
我老矣,彼不死則我死矣。
’晉人與姜戎要而擊之殽,匹馬倚輪無反者。
”《春秋繁露·竹林》篇曰:“秦穆侮蹇叔而大敗,鄭文輕衆而喪師,《春秋》之敬賢重民如是。
”《新序》卷五《雜事》篇曰:“《詩》曰:‘老夫灌灌,小子跷跷。
’言老夫欲盡其謀,而少者跷而不受也。
秦穆公所以敗其師,殷纣所以亡天下也。
故《書》曰:‘黃發之言,則無所愆。
’《詩》曰:‘壽胥與試。
’美用老人之言以安國也。
” 魯昭不從子家駒之谏而走于齊。
昭二十五年:“齊侯唁公于野井。
”《公羊傳》曰:“昭公将弑季氏,告子家駒曰:‘季氏為無道,僭于公室久矣。
吾欲弑之,何如?’子家駒曰:‘諸侯僭于天子,大夫僭于諸侯久矣,且夫牛馬維婁委己者也而柔焉。
季氏得民衆久矣,君無多辱焉。
’昭公不從其言,終弑而敗焉,走之齊。
”《後漢書·曹節傳》:“審忠上書曰:虞公抱寶牽馬,魯昭風逐乾侯,以不用宮之奇、子家駒,以至滅辱。
” 陳靈不用洩冶之言而殺其身。
宣九年:“陳殺其大夫洩冶。
”《穀梁傳》曰:“稱國以殺其大夫,殺無罪也。
洩冶之無罪如何?陳靈公通于夏徵舒之家,公孫甯、儀行父亦通于其家。
或衣其衣,或衷其襦,以相戲于朝。
洩冶聞之,入谏曰:‘使國人聞之猶可,使仁人聞之則不可。
’君愧于洩冶,不能用其言而殺之。
”十年:“五月癸巳,陳夏徵舒弑其君平國。
” 此皆人臣正谏,人君不納以緻敗者也。
楚莊不從子重之言而緻霸。
宣十二年:“楚子圍鄭。
六月乙卯,晉荀林父帥師及楚子戰于邲,晉師敗績。
”《公羊傳》曰:“大夫不敵君,此其稱名氏以敵楚子,何?不與晉而與楚子為禮也。
莊王伐鄭,勝乎皇鬥,放乎路衢。
鄭伯肉袒,左執茅旌,右執彎刀,以逆莊王。
曰:‘寡人無良過垂之臣,以幹天禍,是以使君王沛焉辱到敝邑。
君如矜此喪人,錫之不毛之地,使帥一二耋老而綏焉,請唯君王之命。
’莊王曰:‘君之不令臣交易為言,是以使寡人得見君之玉面,而微至乎此。
’莊王親自手旌,左右軍,退舍七裡。
将軍子重谏曰:‘南郢之與鄭,相去數千裡。
諸大夫死者數人,厮役扈養死者數百人。
今君勝鄭而不有,無乃失民臣之力乎?’莊王曰:‘古者杅不穿、皮不蠹,則不出乎四方。
是以君子笃于禮而薄于利,要其人而不要其土。
告從
故但聞軍令,不聞君命,明進退在大夫也。
”《春秋傳》曰:“此受命于君而伐齊,則還,何?大其不伐喪也。
大夫以君命出,進退在大夫也。
” 公子結與齊侯、宋公盟,則曰:有可以安社稷利國家者,專之可也。
莊十九年:“秋,公子結媵陳人之婦于鄄,遂及齊侯、宋公盟。
”《公羊傳》曰:“媵不書,此何以書?為其有遂事書。
大夫無遂事,此其言遂,何?聘禮:大夫受命不受辭,出竟,有可以安社稷利國家者,專之可也。
”何《注》雲:“先是鄄、幽之會,公比不至。
公子結出竟,遭齊、宋欲深謀伐魯,故專矯君命而與之盟。
除國家之難,全百姓之命,故善而詳錄之。
”《春秋繁露·順命》篇曰:“臣子大受命于君,辭而出疆,唯有社稷國家之危,猶得發辭而專安之,鄄盟是也。
”(鄄字原脫,依陳立校補。
)又《滅國下》篇曰:“魯大國,幽之會,莊公不往。
戎人乃窺兵于濟西,由見魯孤獨而莫之救也。
此時大夫廢君命,專救危者。
”按:此下文奪,按其文義,蓋指此事為言。
何《注》雲“鄄幽之會,公比不至”雲雲,亦用董義也。
《漢書·終軍傳》曰:“徐偃矯制,使膠東、魯國鼓鑄鹽鐵。
張湯劾偃矯制大害,法至死。
偃以為《春秋》之義,大夫出疆,有可以安社稷存萬民,颛之可也。
湯以緻其法,不能诎其義。
有诏下軍問狀,軍诘偃曰:‘古者諸侯國異俗分,百裡不通,時有聘會之事,安危之勢,呼吸成變,故有不受辭造命颛己之宜;今天下為一,萬裡同風,故《春秋》“王者無外”。
偃巡封域之中,稱以出疆。
何也?且鹽鐵,郡有餘臧,正二國慶,國家不足以為利害,而以安社稷存萬民為辭,何也?’偃窮诎,服罪。
”又《馮奉世傳》曰:“莎車與旁國共攻殺漢所置莎車王萬年,并殺漢使者。
奉世以為不亟擊之,則莎車日強,其勢難制,必危西域;遂進擊莎車,攻拔其城。
莎車王自殺,傳其首詣長安。
諸國悉平,威振西域。
上甚說,下議封奉世。
丞相、将軍皆曰:‘《春秋》之義,大夫出疆,有可以安國家,則颛之可也。
奉世功效尤著,宜加爵士之賞。
’”《後漢書·宋均傳》曰:“會武陵蠻反,圍武威将軍劉尚,诏使均乘傳發江夏奔命三千人往救之。
既至而尚已沒。
會伏波将軍馬援至,诏因令均監軍,與諸侯俱進,賊拒厄不得前。
及馬援卒于師,軍士多溫濕疾病,死者大半。
均慮軍遂不反,乃與諸将議曰:‘今道遠士病,不可以戰,欲權承制降之,何如?’諸将皆伏地莫敢應。
均曰:‘夫忠臣出境,有可以安國家,專之可也。
’乃矯制調伏波司馬呂種守沅陵長,命種奉诏書入虜營,告以恩信,因勒兵随其後。
蠻夷震怖,即共斬其大帥而降。
于是入賊營,散其衆,遣歸本郡,為置長吏而還。
均未至,先自劾矯制之罪。
光武嘉其功,迎賜以金帛,令過家上冢。
其後每有四方異議,數訪問焉。
”《春秋繁露·精華》篇曰:“難者曰:《春秋》之法,大夫無遂事。
又曰:出境,有可以安社稷利國家,則專之可也。
又曰:大夫以君命出,進退在大夫。
又曰:聞喪,徐行而不返也。
夫既曰無遂事矣,又曰專之可也;既曰進退在大夫矣,又曰徐行而不返也。
若相悖然,是何謂也?曰:四者各有所處,得其處則皆是也,失其處則皆非也。
《春秋》固有常義,又有應變。
無遂事者,謂平生安甯也;專之可也者,謂救危除患也;進退在大夫者,謂将率用兵也;徐行不返者,謂不以親害尊,不以私妨公也。
此之謂将得其私,(句有誤字。
)知其指。
故公子結受命往媵陳人之婦于鄄,道生事,從齊桓盟,《春秋》弗非,以為救莊公之危。
公子遂受命使京師,道生事之晉,《春秋》非之,以為是時僖公安甯無危。
故有危而不專救,謂之不忠。
無危,而擅生事,是卑君也。
故此二臣俱生事,《春秋》有是有非,其義然也。
”《說苑·奉使》篇曰:“《春秋》之辭有相反者四:既曰大夫無遂事,不得擅生事矣,又曰出境可以安社稷利國家者,則專之可也;既曰大夫以君命出進退在大夫矣,又曰以君命出,聞喪,徐行而不反者,何也?曰:此四者各止其科,不轉移也;不得擅生事者,謂平生常經也;專之可者,謂救危除患者也;進退在大夫者,謂将帥用兵也。
徐行而不反者,謂出使道聞君親之喪也。
公子結擅生事,《春秋》不非,以為救莊公危也。
公子遂擅生事,《春秋》譏之,以為僖公無危事也。
故君有危而是不專救,是不忠也;君無危而擅生事,是不臣也。
《傳》曰:《詩》無通故,《易》無通吉,《春秋》無通義,此之謂也。
” 若鄭弦高以救鄭國之危,矯君命而犒秦師。
僖三十三年:“夏四月辛巳,晉人及姜戎敗秦于殽。
”《公羊傳》曰:“其謂之秦,何?夷狄之也。
曷為夷狄之?秦伯将襲鄭,百裡子與蹇叔子谏曰:‘千裡而襲人,未有不亡者也。
’秦伯怒曰:‘若爾之年者,宰上之木拱矣。
爾曷知?’師出,百裡子與蹇叔子送其子而戒之曰:‘爾即死,必于殽之嵚岩,是文王之所辟風雨者也,吾将屍爾焉。
’子揖師而行,百裡子與蹇叔子從其子而哭之。
秦伯怒曰:‘爾曷為哭吾師?’對曰:‘臣非敢哭君師,哭臣之子也。
’弦高者,鄭商也,遇之殽,矯以鄭伯之命而犒師焉。
或曰:住矣;或曰:反矣。
然而晉人與姜戎要之殽而擊之,匹馬隻輪無反者。
” 楚子反以矜宋人之厄,廢君命以平宋人。
宣十五年:“夏五月,宋人及楚人平。
”《公羊傳》曰:“外平不書,此何以書?大其平乎己也。
何大乎其平乎己?莊王圍宋,軍有七日之糧爾,盡此不勝,将去而歸爾。
于是使司馬子反乘堙而窺宋城,宋華元亦乘堙而見之。
司馬子反曰:‘子之國何如?’華元曰:‘憊矣!’曰‘何如?’曰:‘易子而食之,析骸而炊之。
’司馬子反曰:‘嘻,甚矣憊!雖然,吾聞之也,圍者鉗馬而秣之,使肥者應客。
是何子之情也!’華元曰:‘吾聞之,君子見人之厄則矜之,小人見人之厄則幸之。
吾見子之君子也,是以告情于子也。
’司馬子反曰:‘諾,勉之矣!吾軍亦有七日之糧爾。
盡此不勝,将去而歸爾。
’揖而去之,反于莊王。
莊王曰:‘何如?’司馬子反曰:‘憊矣!’曰:‘何如?’曰:‘易子而食之,析骸而炊之。
’莊王曰:‘嘻,甚矣憊!雖然,吾今取此然後而歸爾。
’司馬子反曰:‘不可!臣已告之矣,軍有七日之糧爾。
’莊王怒曰:‘吾使子往視之,子曷為告之?’司馬子反曰:‘以區區之宋,猶有不欺人之臣,可以楚而無乎!是以告之也。
’莊王曰:‘諾,舍而止。
雖然,吾猶取此然後歸爾。
’司馬子反曰:‘然則君請處于此,臣請歸爾。
’莊王曰:‘子去我而歸,吾孰與處于此,吾亦從子而歸爾。
’引師而去之。
故君子大其平乎己也。
”《春秋繁露·竹林》篇曰:“司馬子反為其君使,廢君命,與敵情,從其所請,與宋平。
是内專政而外擅名也。
專政則輕君,擅名則不臣,而《春秋》大之,奚由哉?曰:為其有慘怛之恩,不忍餓一國之民,使之相食。
推恩者遠之而大,為仁者自然而美。
今子反出己之心,矜宋之民,無計其間,故大之也。
難者曰:《春秋》之法,卿不憂諸侯,政不在大夫。
子反為楚臣而恤宋民,是憂諸侯也;不複其君而與敵平,是政在大夫也。
溴梁之盟,信在大夫,而《春秋》刺之,為其奪君尊也。
平在大夫,亦奪君尊,而《春秋》大之,此所間也。
且《春秋》之義,臣有惡,擅名義;故忠臣不顯谏。
欲其為君出也。
書曰:‘爾有嘉謀嘉猷,入告爾君于内,爾乃順之于外,曰:此謀此猷,惟我君之德。
’此為人臣之法也。
古之良大夫,其事君皆若是。
今子反去君近而不複,莊王可見而不告,皆以其解二國之難為不得已也。
奈其奪君名美何?此所惑也。
曰:《春秋》之道,固有常有變;變用于變,常用于常,各止其科,非相妨也。
今諸子所稱,皆天下之常,雷同之義也。
子反之行,一曲之變,獨修之意也。
夫目驚而體失其容,心驚而事有所忘,人之情也。
通于驚之情者,取其一美,不盡其失。
《詩》曰:‘采葑采菲,無以下體。
’此之謂也。
今子反往視宋,聞人相食,大驚而哀之,不意之至于此也,是以心駭目動而違常禮。
禮者,庶于仁文質而成體者也。
今使人相食,大失其仁,安著其禮?方救其質,奚恤其文?故曰:當仁不讓,此之謂也。
今讓者,《春秋》之所貴,雖然,見人相食,驚人相爨,救之忘其讓。
君子之道,有貴于讓者也,故說《春秋》者,無以平定之常義疑變故之大,則義幾可論矣。
”《後漢書·王望傳》曰:“昔華元、子反,楚、宋之良臣。
不禀君命,擅平二國。
《春秋》之義,以為美談。
”皆《春秋》所許也。
錄正谏第二十二 《春秋》貴正谏。
曹僖不從曹羁之谏,而死于戎。
莊二十四年:“冬,戎侵曹,曹羁出奔陳。
”《公羊傳》曰:“曹羁者何?曹大夫也。
曹無大夫,此何以書?賢也。
何賢乎曹羁?戎将侵曹,曹羁谏曰:‘戎衆以無義,君請勿自敵也。
’曹伯曰:‘不可。
’三谏不從,遂去之。
”二十六年:“曹殺其大夫。
”《公羊傳》曰:“何以不名?衆也。
曷為衆殺之?不死于曹君者也。
君死乎位曰滅,曷為不言其滅?為曹羁諱也。
此蓋戰也,何以不言戰?為曹羁諱也。
”《春秋繁露·王道》篇曰:“有正谏而不用,卒皆取亡。
曹羁谏其君曰:‘戎衆以無義,君無自适。
’君不聽,果死戎寇。
”《說苑·正谏》篇曰:“夫不谏則危君,固谏則危身。
與其危君,甯危身。
危身而終不用,則谏亦無功矣。
智者度君權時,調其緩急,而處其宜。
上不敢危君,下不以危身。
故在國而國不危,在身而身不殆。
昔陳靈公不聽洩冶之谏而殺之,曹羁三谏曹君,不聽而去。
《春秋》序義雖俱賢,而曹羁合禮。
”又《尊賢》篇曰:“曹不用僖負羁之谏,敗死于戎。
”樹達按:此以曹羁與僖負羁為一人。
宋襄不從目夷之谏而執于楚。
僖二十一年:“楚人使宜申來獻捷。
”《公羊傳》曰:“宋公與楚子期以乘車之會。
公子目夷谏曰:‘楚,夷國也,強而無義,請君以兵車之會往。
’宋公曰:‘不可!吾與之約以乘車之會。
自我為之,自我堕之。
’曰:‘不可!’終以乘車之會往。
楚人果伏兵車,執宋公以伐宋。
宋公謂公子目夷曰:‘子歸守國矣。
國,子之國也,吾不從子之言以緻乎此。
’” 虞君不從宮之奇之言而滅虞、虢。
僖二年:“虞師晉師滅夏陽。
”《公羊傳》曰:“虞,微國也。
曷為序乎大國之上?使虞首惡也。
曷為使虞首惡?虞受賂,假滅國者道,以取亡焉。
其受賂奈何?獻公朝諸大夫而問焉,曰:‘寡人夜者寝而不寐,其意也何?’諸大夫有進對者曰:‘寝不安與?其諸侍禦有不在側者與?’獻公不應。
荀息進曰:‘虞郭見與?’獻公揖而進之,遂與之入而謀曰:‘吾欲攻郭,則虞救之;攻虞則郭救之。
如之何?願與子慮之。
’荀息對曰:‘君若用臣之謀,則今日取郭而明日取虞爾。
君何憂焉!’獻公曰:‘然則奈何?’荀息曰:‘請以屈産之乘與垂棘之白璧往,必可得也;則寶出之内藏藏之外府,馬出之内廄系之外廄爾。
君何喪焉!’獻公曰:‘諾,雖然,宮之奇存焉,如之何?’荀息曰:‘宮之奇知則知矣。
雖然,虞公貪而好寶。
見寶,必不從其言。
請終以往。
’于是終以往。
虞公見寶,許諾。
宮之奇果谏:‘記曰:唇亡則齒寒。
虞、郭之相救,非相為賜,則晉今日取郭,而明日虞從而亡爾。
君請勿許也。
’虞公不從其言,終假之道以取郭。
還四年,反取虞。
虞公抱寶牽馬而至。
荀息曰:‘臣之謀何如?’獻公曰:‘子之謀則已行矣。
寶則吾寶也,雖然,吾馬之齒亦已長矣。
’蓋戲之也。
”《穀梁傳》曰:“夏陽者,虞、虢之塞邑也。
滅夏陽而虞、虢與矣。
虞之為主乎滅夏陽,何也?晉獻公欲伐虢,荀息曰:‘君何不以屈産之乘、垂棘之璧而借道乎虞也。
’公曰:‘此晉國之寶也,如受吾币而不借吾道,則如之何。
’荀息曰:‘此小國之所以事大國也。
彼不借吾道,必不敢受吾币;如受吾币而借吾道,則是我取之中府而藏之外府,取之中廄而置之外廄也。
’公曰:‘宮之奇存焉,必不使受之也。
’荀息曰:‘宮之奇之為人也,達心而懦,又少長于君。
達心則其言略,懦則不能強谏。
少長于君則君輕之。
且夫玩好在耳目之前,而患在一國之後,此中知以上乃能慮之,臣料虞君中知以下也。
’公遂借道而伐虢。
宮之奇谏曰:‘晉國之使者,其辭卑而币重,必不便于虞。
’虞公弗聽,遂受其币而借之道。
宮之奇谏曰:‘語曰:唇亡則齒寒,其斯之謂與!’挈其妻子以奔曹。
獻公亡虢,五年而後舉虞,荀息牽馬操璧而前曰:‘璧則猶是也,而馬齒加長矣。
’”《春秋繁露·王道》篇曰:晉假道虞,虞公許之。
宮之奇谏曰:‘唇亡齒寒,虞、虢之相救,非相為賜也。
君請勿許。
’虞公不聽。
後虞果亡于晉。
《春秋》明此,存亡道可觀也。
”《新序·善謀》篇曰:“虞、虢皆小國也。
虞有夏陽之阻塞,虞、虢共守之,晉不能禽也。
晉獻公用荀息之謀而禽虞,虞不用宮之奇謀而亡。
故荀息非霸王之佐,戰鬥并兼之臣也。
若宮之奇,則可謂忠臣之謀也。
” 齊桓不從管仲之言而棄江黃。
僖十二年:“夏,楚人滅黃。
”《穀梁傳》曰:“貫之盟,管仲曰:‘江、黃遠齊而近楚。
楚,為利之國也。
若伐而不能救,則無以宗諸侯矣。
’桓公不聽,遂與之盟。
管仲死,楚伐江滅黃,桓公不能救,故君子闵之也。
” 秦穆公不從百裡、蹇叔之谏而敗于晉。
僖三十三年:“夏四月辛巳,晉人及姜戎敗秦于殽。
”《公羊傳》曰:“秦伯将襲鄭,百裡子與蹇叔子谏曰:‘千裡而襲人,未有不亡者也。
’秦伯怒曰:‘若爾之年者,宰上之木拱矣。
爾曷知?’百裡子與蹇叔子送其子而戒之曰:‘爾即死,必于殽之嵚岩,是文王之所辟風雨者也,吾将屍爾焉。
’子揖師而行。
百裡子與蹇叔子從其子而哭之,秦伯怒曰:‘爾曷為哭吾師?’對曰:‘臣非敢哭君師,哭臣之子也。
’弦高者,鄭商也,遇之殽,矯以鄭伯之命而犒師焉。
或曰:往矣;或曰:反矣。
然而晉人與姜戎要之殽而擊之,匹馬隻輪無反者。
”《穀梁傳》曰:“不言戰而言敗,何也?狄秦也。
其狄之,何也?秦越千裡之險入虛國。
進不能守,退敗其師徒。
亂人子女之教,無男女之别。
秦之為狄,自殽之戰始也。
秦伯将襲鄭,百裡子與蹇叔子谏曰:‘千裡而襲人,未有不亡者也。
’秦伯曰:‘子之冢木已拱矣,何知?’師行,百裡子與蹇叔子送其子而戒之曰:‘女死,必于殽之岩唫之下,我将屍汝于是。
’師行,百裡子與蹇叔子随其子而哭之。
秦伯怒曰:‘何為哭吾師也?’二子曰:‘非敢哭師也,哭吾子也。
我老矣,彼不死則我死矣。
’晉人與姜戎要而擊之殽,匹馬倚輪無反者。
”《春秋繁露·竹林》篇曰:“秦穆侮蹇叔而大敗,鄭文輕衆而喪師,《春秋》之敬賢重民如是。
”《新序》卷五《雜事》篇曰:“《詩》曰:‘老夫灌灌,小子跷跷。
’言老夫欲盡其謀,而少者跷而不受也。
秦穆公所以敗其師,殷纣所以亡天下也。
故《書》曰:‘黃發之言,則無所愆。
’《詩》曰:‘壽胥與試。
’美用老人之言以安國也。
” 魯昭不從子家駒之谏而走于齊。
昭二十五年:“齊侯唁公于野井。
”《公羊傳》曰:“昭公将弑季氏,告子家駒曰:‘季氏為無道,僭于公室久矣。
吾欲弑之,何如?’子家駒曰:‘諸侯僭于天子,大夫僭于諸侯久矣,且夫牛馬維婁委己者也而柔焉。
季氏得民衆久矣,君無多辱焉。
’昭公不從其言,終弑而敗焉,走之齊。
”《後漢書·曹節傳》:“審忠上書曰:虞公抱寶牽馬,魯昭風逐乾侯,以不用宮之奇、子家駒,以至滅辱。
” 陳靈不用洩冶之言而殺其身。
宣九年:“陳殺其大夫洩冶。
”《穀梁傳》曰:“稱國以殺其大夫,殺無罪也。
洩冶之無罪如何?陳靈公通于夏徵舒之家,公孫甯、儀行父亦通于其家。
或衣其衣,或衷其襦,以相戲于朝。
洩冶聞之,入谏曰:‘使國人聞之猶可,使仁人聞之則不可。
’君愧于洩冶,不能用其言而殺之。
”十年:“五月癸巳,陳夏徵舒弑其君平國。
” 此皆人臣正谏,人君不納以緻敗者也。
楚莊不從子重之言而緻霸。
宣十二年:“楚子圍鄭。
六月乙卯,晉荀林父帥師及楚子戰于邲,晉師敗績。
”《公羊傳》曰:“大夫不敵君,此其稱名氏以敵楚子,何?不與晉而與楚子為禮也。
莊王伐鄭,勝乎皇鬥,放乎路衢。
鄭伯肉袒,左執茅旌,右執彎刀,以逆莊王。
曰:‘寡人無良過垂之臣,以幹天禍,是以使君王沛焉辱到敝邑。
君如矜此喪人,錫之不毛之地,使帥一二耋老而綏焉,請唯君王之命。
’莊王曰:‘君之不令臣交易為言,是以使寡人得見君之玉面,而微至乎此。
’莊王親自手旌,左右軍,退舍七裡。
将軍子重谏曰:‘南郢之與鄭,相去數千裡。
諸大夫死者數人,厮役扈養死者數百人。
今君勝鄭而不有,無乃失民臣之力乎?’莊王曰:‘古者杅不穿、皮不蠹,則不出乎四方。
是以君子笃于禮而薄于利,要其人而不要其土。
告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