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 四

關燈
卿則其稱人,何?貶。

    曷為貶?卿不得憂諸侯也。

    ”《春秋繁露·王道》篇曰:“大夫盟于澶淵,刺大夫之專之政也。

    ” 魯三家張則譏。

     定六年:“冬,城中城。

    ”《穀梁傳》曰:“城中城者,三家張也。

    ” 君在而大夫盟則刺。

     襄十六年:“三月,公會晉侯、宋公、衛侯、鄭伯、曹伯、莒子、邾妻子、薛伯、杞伯、小邾妻子于溴梁。

    戊寅,大夫盟。

    ”《公羊傳》曰:“諸侯皆在是,其言大夫盟,何?信在大夫也。

    何言乎信在大夫?遍刺天下之大夫也。

    曷為遍刺天下之大夫?君若贅旒然。

    ”《穀梁傳》曰:“溴梁之會,諸侯失正矣。

    諸侯會而曰大夫盟,正在大夫也。

    〔注三〕諸侯在而不曰諸侯之大夫,大夫不臣也。

    ”《春秋繁露·竹林》篇曰:“溴梁之盟,信在大夫,而《春秋》刺之,為其奪君尊也。

     君在而大夫平則貶。

     宣十五年:“夏五月,宋人及楚人平。

    ”《公羊傳》曰:“此皆大夫也,其稱人,何?貶。

    曷為貶?平者在下也。

    ”何《注》雲:“言在下者,譏二子在君側,不先以便宜反報,歸美于君,而生事專平,故貶稱人。

    ” 君在而大夫會則譏。

     襄八年:“季孫宿會晉侯、鄭伯、齊人、宋人、衛人、邾人于邢丘。

    ”《穀梁傳》曰:“見魯之失正也,公在而大夫會也。

    ” 諸侯盟大夫又盟則譏。

     襄三年:“六月,公會單子、晉侯、宋公、衛侯、鄭伯、莒子、邾子、齊世子光。

    己未,同盟于雞澤。

    戊寅,叔孫豹及諸侯之大夫及陳袁僑盟。

    ”《穀梁傳》曰:“諸侯盟,又大夫相與私盟,是大夫張也。

    故雞澤之會,諸侯始失正矣,大夫執國權。

    ” 天子嫁女乎諸侯,必使諸侯同姓者主之。

     故單伯逆王姬,書。

     莊元年:夏,“單伯逆王姬。

    ”《公羊傳》曰:“單伯者何?吾大夫之命乎天子者也。

    何以不稱使?天子召而使之也。

    逆之者何?使我主之也。

    曷為使這主之?天子嫁女乎諸侯,必使諸侯同姓者主之。

    諸侯嫁女于大夫,必使大夫同姓者主之。

    ”何《注》雲:“不自為主者,尊卑不敵,共行婚姻之禮,則傷君臣之義。

    行君臣之禮,則廢婚姻之好。

    故必使同姓有血脈之屬宜為父道與所适敵體者主之。

    ”《白虎通·嫁娶》篇曰:“王者嫁女,必使同姓主之,何?昏禮貴和,不可相答,為傷君臣之義,亦欲使女不以天子尊乘諸侯也。

    《春秋傳》曰:天子嫁女乎諸侯,使同姓諸侯王之。

    諸侯嫁女于大夫,使大夫同姓者主之。

    必使同姓者,以其同宗共祖,可以主親也,故使攝父事。

    不使同姓卿主之,何?尊加諸侯,為威厭不得舒也。

    ”《後漢書·荀爽傳》曰:“《春秋》之義,王姬嫁齊,使魯主之,不以天子之尊加于諸侯也。

    ” 諸侯嫁女于大夫,必使大夫同姓者主之。

     故莒慶逆叔姬,譏。

     莊二十七年:“莒慶來逆叔姬。

    ”《穀梁傳》曰:“諸侯之嫁子于大夫,主大夫以與之。

    來者,接内也。

    不正其接内,故不與夫歸之稱也。

    ”範《注》雲:“君不敵臣,接内,謂與君為禮也。

    ” 此尊尊之見于禮儀者也。

     天子曰崩,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祿。

     隐三年:“三月庚戌,天王崩。

    ”《公羊傳》曰:“曷為或言崩,或言薨?天子曰崩,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祿。

    ” 此尊尊之見于言辭者也。

     然《春秋》貶天子,退諸侯。

     《春秋繁露·王道》篇曰:“孔子明得失,差貴賤,反王道之本,譏天王以緻太平。

    ”《史記·自序》曰:“太史公曰:”餘聞董生曰:周道衰廢,孔子為魯司寇,諸侯害之,大夫壅之。

    孔子知言之不用,道之不行也,是非二百四十二年之中,以為天下儀表,貶天子,退諸侯,讨大夫,以達王事而已矣。

    ” 故周襄王不能乎母,則書出以示絕。

     僖二十四年:“冬,天王出居于鄭。

    ”《公羊傳》曰:“王者無外,此其言出,何?不能乎母也。

    魯子曰:是王也,不能乎母者,其諸此之謂與!”何《注》雲:“不能事母,罪莫大于不孝,故絕之言出也。

    ”《春秋繁露·精華》篇曰:“出天王,不為不尊上。

    ”《漢書·霍光傳》:“奏廢昌邑王曰:”五辟之屬,莫大不孝。

    周襄王不能事母,《春秋》曰‘天王出居于鄭’,繇不孝出之,絕之于天下也。

    ”又《嚴助傳》曰:“助上書謝曰:《春秋》天王出居于鄭,不能事母,故絕之。

    ”《禮記·曲禮下》篇曰:“天子不言出。

    ”鄭《注》雲:“天子之言出,諸侯之生名,皆有大惡。

    君子所遠,出名以絕之。

    《春秋傳》曰:天王出居于鄭,衛侯朔入于衛,是也。

    ” 頃王使毛伯求金,則譏其非王者。

     文九年:“春,毛伯來求金。

    ”《公羊傳》曰:“毛伯者何?天子之大夫也。

    毛伯來求金,何以書?譏。

    何譏爾?王者無求,求金,非禮也。

    然則是王者與?曰:非也。

    非王者,則曷為謂之王者?王者無求,曰:是子也,繼文王之體,守文王之法度。

    文王之法無求,而求,故譏之也。

    ”《穀梁傳》曰:“求車猶可,求金甚矣。

    ”《左氏傳》曰:“毛伯衛來求金,非禮也。

    ”《說苑·貴德》篇曰:“凡人之性,莫不欲善其德,然而不能為善德者,利敗之也。

    故君子羞言利名;言利名尚羞之,況居而求利者也!周天子使家父、毛伯求金于諸侯,《春秋》譏之。

    故天子好利則諸侯貪,諸侯貪則大夫鄙,大夫鄙則庶人盜;上之變下,猶風之靡草也。

    ” 桓王求赙則譏。

     隐三年:“秋,武氏子來求赙。

    ”《公羊傳》曰:“武氏子者何?天子之大夫也。

    武氏子來求赙何以書?譏。

    何譏爾?喪事無求,求赙,非禮也。

    ”《穀梁傳》曰:“歸死者曰赗,歸生者曰赙。

    歸之者,正也。

    求之者,非正也。

    周雖不求,魯不可以不歸。

    魯雖不歸,周不可以求之。

    求之為言,得不得未可知之辭也。

    交譏之。

    ”《春秋繁露·玉英》篇曰:“夫處位動風化者,徒言利之名爾,猶惡之,況求利乎?故天王使人求赙求金,皆為大惡而書。

     求車則譏。

     桓十五年:“春二月,天王使家父來求車。

    ”《公羊傳》曰:“何以書?譏。

    何譏爾?王者無求,求車,非禮也。

    ”《穀梁傳》曰:“古者諸侯時獻于天子以其國之所有,故有辭讓而無征求。

    求車,非禮也。

    ”《左氏傳》曰:“天王使家父來求車,非禮也。

    諸侯不貢車服,天子不私求财。

    ”《春秋繁露·王道》篇曰:“刺家父求車,武氏毛伯求赙、金。

    ” 追錫桓公命則譏。

     莊元年:“王使榮叔來錫桓公命。

    ”《公羊傳》曰:“錫者何?賜也。

    命者何?加我服也。

    其言桓公,何?追命也。

    ”何《注》雲:“不言天王者,桓行實惡,而乃追錫之,尤悖天道,故雲爾。

    ”《穀梁傳》曰:“禮:有受命,無來錫命。

    錫命,非正也。

    生服之,死行之,禮也;生不服,死追錫之,不正甚矣。

    ”《通典》引《五經異義》曰:“《春秋公羊》說:王使榮叔錫魯桓公命,追錫死者,非禮也。

    死者功可追而錫,如有罪,又可追而刑耶?《春秋》左氏譏其錫篡殺之君。

    ” 此天子見貶之事也。

     克段則大鄭莊之惡。

     隐元年:“夏,五月,鄭伯克段于鄢。

    ”《公羊傳》曰:“克之者何?殺之也。

    殺之則曷為謂之克?大鄭伯之惡也。

    曷為大鄭伯之惡?母欲立之,己殺之,如勿與而已矣。

    ”《穀梁傳》曰:“克者何?能也。

    何能也?能殺也。

    何以不言殺?見段之有徒衆也。

    段,鄭伯弟也。

    何以知其為弟也?殺世子,母弟目君;以其目君,知其為弟也。

    段弟也而弗謂弟,公子也而弗謂公子,貶之也。

    段失子弟之道矣,賤段而甚鄭伯也。

    何甚乎鄭伯?甚鄭伯之處心積慮成于殺也。

    ”《左氏傳》曰:“稱鄭伯,譏失教也。

    ” 賤絕則斥陳佗之名。

     桓六年:“蔡人殺陳佗。

    ”《公羊傳》曰:“陳佗者何?陳君也。

    陳君則曷為謂之陳佗?絕也。

    曷為絕之?賤也。

    其賤奈何?外淫也。

    惡乎淫?淫于蔡,蔡人殺之。

    ”《穀梁傳》曰:“陳佗者,陳君也。

    其曰陳佗,何也?匹夫行,故匹夫稱之也。

    其匹夫行奈何?陳侯喜獵,淫獵于蔡,與祭人争禽,蔡人不知其是陳君也而殺之。

    ”(按:二傳說異賤佗之義則同。

    ) 曹伯執則稱甚惡。

     僖二十八:“三月丙午,晉侯入曹,執曹伯,升宋人。

    ”《公羊傳》曰:“畀者何?與也。

    其言升宋人,何?與使聽之也。

    曹伯之罪何?甚惡也。

    其甚惡奈何?不可以一罪言也。

    ” 晉厲弑則稱君惡。

     成十八年:“正月庚申,晉弑其君州蒲。

    ”《穀梁傳》曰:“稱國以弑其君,君惡甚矣。

    ” 郓潰則譏魯昭。

     昭二十九年:“冬十月,郓潰。

    ”《穀梁傳》曰:“潰之為言,上下不相得也。

    上下不相得,則惡矣,亦譏公也。

    昭公出奔,民如釋重負。

    ” 盜殺鄭大夫則稱惡上。

     襄十年:“冬,盜殺鄭公子斐、公子發、公孫辄。

    ”《穀梁傳》曰:“稱盜以殺大夫,弗以上下道,惡上也。

    ” 此諸侯見貶之事也。

    (按:《春秋》貶諸侯事至多,不能盡舉。

    姑舉此數事爾。

    ) 知《春秋》固不以尊尊沒是非善惡之公矣。

     大受命第二十一 《春秋》之義,臣子大受命。

     莊元年:“三月,夫人孫于齊。

    ”《穀梁傳》曰:“人之于天也,以道受命;于人也,以言受命。

    不若于道者,天絕之也;〔注四〕不若于言者,人絕之也。

    臣子大受命。

    ”《春秋繁露·順命》篇曰:“人于天也,以道受命;其于人,以言受命。

    不若于道者,天絕之;不若于言者,人絕之。

    臣子大受命于君。

    ” 尊王命,王人微者可先乎諸侯。

     僖八年:“春王正月,公會王人、齊侯、宋公、衛侯、許男、曹伯、陳世子款、鄭世子華明于洮。

    ”《公羊傳》曰:“王人者何?微者也。

    曷為序乎諸侯之上?先王命也。

    ”《穀梁傳》曰:“王人之先諸侯,何也?貴王命也。

    朝服雖敝,必加于上;弁冕難舊,必加于首;周室雖衰,必先諸侯。

    ”《漢書·翟方進傳》:“涓勳奏曰:《春秋》之義,王人微者序乎諸侯之上,尊王命也。

    ” 矯王命。

    王劄子以不臣見罪。

     宣十五年:“王劄子殺召伯、毛伯。

    ”《穀梁傳》曰:“王劄子者,當上之辭也。

    殺召伯、毛伯不言其,何也?兩下相殺也。

    〔注五〕兩下相殺不志乎《春秋》,此其志,何也?矯王命以殺之,非忿怒相殺也。

    故曰:以王命殺也。

    以王命殺則何志焉?為天下主者天也,繼天者君也;君之所存者命也,為人臣而侵其君之命而用之,是不臣也;為人君而失其命,是不君也。

    君不君,臣不臣,此天下所以傾也。

    ” 犯王命,衛侯朔以稱名見絕。

     莊六年:“夏六月,衛侯朔入于衛。

    ”《公羊傳》曰:“衛侯逆何以名?絕。

    曷為絕之?犯命也。

    其言入,何?篡辭也。

    ”《穀梁傳》曰:“入者何,内弗受也。

    何用弗受也?為以王命絕之也。

    朔之名,惡也。

    朔入逆則出順矣。

    朔出入名,以王命絕之也。

    ”《春秋繁露·順命》篇:“公侯不能奉天子之名,則名絕而不得就位,衛侯朔是也。

    ” 重君命,公子買不戍衛而書戍。

     僖二十八年:“公子買戍衛,不卒戍,刺之。

    ”《公羊傳》曰:“不卒戍者何?不卒戍者,内辭也,不可使往也。

    不可使往,則其言戍衛,何?遂公意也。

    ”何《注》雲:“使臣子,不可使,恥深,故諱使若往不卒竟事者,明臣不得壅塞君命。

    ” 公孫敖未如京師而書如。

     文八年:“公孫敖如京師,不至而複。

    丙戌,奔莒。

    ”《公羊傳》曰:“不至複者何?不至複者,内辭也,不可使往也。

    不可使往,則其言如京師,何?遂公意也。

    ”何《注》雲:“正其義,不使君命壅塞。

    ”《穀梁傳》曰:“不言所至,未如也。

    未如而曰如,不廢君命也。

    ” 有君命,魯公孫嬰齊得以大夫卒。

     成十七年:“十一月壬申,公孫嬰齊卒于狸轸。

    ”《公羊傳》曰:“非此月日也,曷為以此月日卒之?待君命然後卒大夫。

    曷為待君命然後卒大夫?前此者,嬰齊走之晉,公會晉侯,将執公,嬰齊為公請,公許之反為大夫,歸至于狸轸而卒。

    無君命不敢卒大夫。

    公至,曰:‘吾固許之反為大夫,然後卒之。

    ’”何《注》雲:“國人未被君命,不敢使從大夫禮。

    許反為大夫,即受命矣。

    善其不敢自專,故引其死日下就公至月卒之。

    ” 衛石曼姑可以距蒯聩。

     哀三年:“春,齊國夏、衛石曼姑帥師圍戚。

    ”《公羊傳》曰:“齊國夏曷為與衛石曼姑帥師圍戚?伯讨也。

    此其為伯讨奈何?曼姑受命乎靈公而立辄,以曼姑之義為固可以距之也。

    ”《春秋繁露·玉英》篇曰:“晉荀息死而不聽,衛曼姑拒而弗内。

    事異而同心,其義一也。

    荀息死之,貴先君之命。

    曼姑拒之,亦貴先君之命也。

    事雖相反,所為同,俱為貴先君之命耳。

    ”又《順命》篇曰:“子不奉父命,則有伯讨之罪,衛世子蒯聩是也。

    ” 無君命,晉趙鞅雖讨惡而書叛。

     定十三年:“秋,晉趙鞅入于晉陽以叛。

    冬,晉荀寅士吉射入于朝歌以叛。

    晉趙鞅歸于晉。

    ”《公羊傳》曰:“此叛也,其言歸,何?以地正國也。

    其以地正國奈何?晉趙鞅取晉陽之甲以逐荀寅與士吉射。

    荀寅與士吉射曷為者也?君側之惡人也。

    此逐君側之惡人,曷為以叛言之?無君命也。

    ”《穀梁傳》曰:“此叛也,其以歸言之,何也?貴其以地反也。

    貴其以地反,則是大利也。

    非大利也,許悔過也。

    許悔過則何以言叛也?以地正國也。

    以地正國則何以言叛?其入無君命也。

    ”《春秋繁露·順命》篇曰:“臣不奉君命,雖善以叛言,晉趙鞅入于晉陽以叛是也。

    ”《史記·趙世家》曰:“魯定公十四年,範、中行作亂,明年春,簡子謂邯鄲大夫午曰:‘歸我衛士五百家,吾将置之晉陽。

    ’午許諾,歸而其父兄不聽,倍言,趙鞅捕午,囚之晉陽。

    孔子聞趙簡子不請晉君而執邯鄲午,保晉陽。

    故書《春秋》曰:‘趙鞅以晉陽畔。

    ’” 魯公子遂以擅複而見譏。

     宣八年:“夏六月,公子遂如齊。

    至黃,乃複。

    ”《公羊傳》曰:“其言至黃乃複何?有疾也。

    何言乎有疾乃複?譏。

    何譏爾?大夫以君命出,聞喪,徐行而不返。

    ”《春秋繁露·精華》篇曰:“聞喪徐行不反者,謂不以親害尊,不以私妨公也。

    ”《白虎通·喪服》篇曰:“大夫使,受命而出,聞父母之喪,非君命不返者,蓋重君也。

    故《春秋傳》曰:大夫以君命出,聞喪,徐行不返。

    ” 故曰大夫無遂事。

     《漢書·馮奉世傳》:“杜欽上疏,追訟奉世前功曰:奉世以衛侯便宜發兵誅莎車王,策定城郭,功施邊境。

    議者以奉世奉使有指,《春秋》之義無遂事,漢家之法有矯制,故不得侯。

    ” 祭公逆王後則譏。

     桓八年:“祭公來,遂逆王後于紀。

    ”《公羊傳》曰:“遂者何?生事也。

    大夫無遂事,此其言遂,何?成使乎我也。

    其成使乎我奈何?使我為媒,可則因用是往逆矣。

    ”何《注》雲:“疾王者不重妃匹,逆天下之母若逆婢妾,将謂海内何哉!故譏之。

    ”《穀梁傳》曰:“其不言使焉,何也?不正其以宗廟之大事即謀于我,故弗與使也。

    遂,繼事之辭也。

    其曰遂逆王後,故略之也。

    ”範《注》雲:“時天子命祭公就魯共蔔擇紀女可中後者便逆之。

    不複返命,以其遂逆無禮,故不書逆女而曰王後。

    ”《春秋繁露·王道》篇曰:“祭公來逆王後,譏失禮也。

    ” 魯公子遂如晉則譏。

     僖三十年:“公子遂如京師,遂如晉。

    ”《公羊傳》曰:“大夫無遂事,此其言遂,何?公不得為政爾。

    ”何《注》雲:“不從公政令也。

    時見使如京師,而橫生事,矯君命聘晉,故疾其驕蹇自專,當絕之。

    ”《春秋繁露·精華》篇文見下。

    《說苑·尊賢》篇曰:“公子遂不聽君命而擅之晉,内侵于臣下,外困于兵亂。

    弱之患也。

    ” 季孫宿入運則譏。

     襄十二年:“季孫宿帥師救台,遂入運。

    ”《公羊傳》曰:“大夫無遂事,此其言遂,何?公不得為政爾。

    ”何《注》雲:“時公微弱,政教不行,故季孫宿遂取運而自益其邑。

    ”《穀梁傳》曰:“遂,繼事也。

    受命而救邰,不受命而入郓,惡季孫宿也。

    ” 諸大夫城虎牢則譏。

     襄二年:“冬,仲孫蔑會晉荀、齊崔杼、宋華元、衛孫林父、曹人、邾婁人、滕人、薛人、小邾婁人于戚。

    遂城虎牢。

    ”《公羊傳》曰:“虎牢者何?鄭之邑也。

    其言城之,何?取之也。

    取之則曷為不言取之?為中國諱也。

    曷為為中國諱?諱伐喪也。

    曷為不系乎鄭?為中國諱也。

    大夫無遂事,此其言遂,何?歸惡乎大夫也。

    ” 然晉士匄不伐喪而還,則許其進退在大夫而大之。

     襄十九年:“晉士匄帥師侵齊,至穀,聞齊侯卒,乃還。

    ”《公羊傳》曰:“還者何?善辭也。

    何善爾?大其不伐喪也。

    此受命乎君而伐齊,則何大乎其不伐喪?大夫以君命出,進退在大夫也。

    ”《白虎通·三軍》篇曰:“大夫将出兵,不從中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