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 四

關燈
尊尊第二十 分莫尊于天子。

     故戰則王者無敵。

     成元年:“秋,王師敗績于貿戎。

    ”《公羊傳》曰:“孰敗之?蓋晉敗之。

    或曰:貿戎敗之。

    然則曷為不言晉敗之?王者無敵,莫敢當也。

    ”《穀梁傳》曰:“不言戰,莫之敢敵也。

    為尊者諱敵不諱敗,為親者諱敗不諱敵,尊尊親親之義也。

    然則孰敗之?晉也。

    ”《漢書·五行志下之上》曰:“《春秋》曰:王師敗績于貿戎。

    不言敗之者?以自敗為文,尊尊之意也。

    ”《鹽鐵論·世務》篇曰:“《春秋》王者無敵,言其仁厚,其德美,天下賓服,莫敢受交也。

    ” 盟則王人序首。

     僖八年:“春王正月,公會王人、齊侯、宋公、衛侯、許男、曹伯、陳世子款、鄭世子華盟于洮。

    ”《公羊傳》曰:“王人者何?微者也。

    曷為序乎諸侯之上?先王命也。

    ”《穀梁傳》曰:“王人之先諸侯,何也?貴王命也。

    朝服雖敝,必加于上;弁冕雖舊,必加于首。

    周室雖衰,必先諸侯。

    ”《漢書·翟方進傳》:“涓勳奏曰:《春秋》之義,王人微者序乎諸侯之上,尊王命也。

    ”《周禮·内司服》注曰:“《春秋》之義,王人雖微者,猶序于諸侯之上,所以尊尊也。

    ” 天子之大夫執則稱伐。

     隐七年:“冬,天王使凡伯來聘。

    戎伐凡伯于楚丘,以歸。

    ”《公羊傳》曰:“凡伯者何?天子之大夫也。

    此聘也,其言伐之,何?執之也。

    執之則其言伐之,何?大之也。

    曷為大之?不與夷狄之執中國也。

    ”《穀梁傳》曰:“凡伯者,何也?天子之大夫也。

    國而曰伐,此一人而曰伐,何也?大夫子之命也。

    ”範《注》雲:“以一人當一國,皆尊尊之正義,《春秋》之微旨。

    ”《春秋繁露·王道》篇曰:“諸侯不得執天子之大夫。

    執天子之大夫,與伐國同罪。

    執凡伯言伐,止亂之道也,非諸侯所當為也。

    觀乎執凡伯,知犯上之法。

    ” 奔則言來。

     隐元年:“祭伯來。

    ”《公羊傳》曰:“祭伯者何?天子之大夫也。

    何以不稱使?奔也。

    奔則曷為不言奔?王者無外,言奔,則有外之辭也。

    ” 不敢逆天王,故伐衛不言納朔。

     莊五年:“冬,公會齊人、宋人、陳人、蔡人伐衛。

    ”《公羊傳》曰:“此伐衛,何?納朔也。

    曷為不言納衛侯朔?辟王也。

    ”《穀梁傳》曰:“是齊侯、宋公也。

    其曰人,何也?人諸侯所以人公也。

    其言公,何也?逆天王之命也。

    ”六年:“夏六月,衛侯朔入于衛。

    ”《穀梁傳》曰:“其不言伐衛納朔,何也?不逆天王之命也。

    ” 不敢勝天子,故魯莊緻伐。

     莊六年:“公至自伐衛。

    ”《公羊傳》曰:“曷為或言緻會?或言緻伐?得意緻會,不得意緻伐。

    衛侯朔入于衛,保以緻伐?不敢勝天子也。

    ”(書公至自伐某國為緻伐,書公至自會某國為緻會。

    ) 辟王号,故吳楚之君不書葬。

     宣十八年:“七月甲戌,楚子旅卒。

    ”《公羊傳》曰:“何以不書葬?吳、楚之君不書葬,辟其号也。

    ”何《注》雲:“旅即莊王也。

    葬從臣子辭,當稱王。

    故絕其辭,明當誅之。

    ”《禮記·坊記》篇曰:“子雲:天無二日,土無二王,家無二主,尊無二上,示民有君臣之别也。

    《春秋》不稱楚、越之王喪,禮:君不稱天,大夫不稱君,恐民之惑也。

    ”《注》雲:“楚、越之君僭号稱王,不稱其喪,謂不書葬也。

    ” 諸侯舞天子之樂則譏。

     隐五年:“初獻六羽。

    ”《公羊傳》:“初者何?始也。

    六羽者何?舞也。

    初獻六羽何以書?譏。

    何譏爾?譏始僭諸公也。

    六羽之為僭奈何?天子八佾,諸公六,諸侯四。

    始僭諸公昉于此乎?前此矣。

    前此則曷為始乎此?僭諸公猶可言也,僭天子不可言也。

    ”何《注》雲:“前僭八佾于惠公廟,大惡不可言也。

    ”《穀梁傳》曰:“初,始也。

    穀梁子曰:舞夏,天子八佾,諸公六佾,諸侯四佾。

    初獻六羽,始僭樂矣。

    ”昭二十五年:“齊侯唁公于野井。

    ”《公羊傳》曰:“昭公将弑季氏,告子家駒曰:‘季氏為無道,僭于公室久矣,吾欲弑之,何如?’子家駒曰:‘諸侯僭于天子,大夫僭于諸侯久矣。

    ’昭公曰:‘吾何僭矣哉?’子家駒曰:‘設兩觀,乘大路,朱幹玉戚以舞大夏,八佾以舞大武,此皆天子之禮也。

    ’”《春秋繁露·王道》篇曰:“諸侯不得舞天子之樂。

    魯舞八佾,北祭泰山,郊天祀地,如天子之為。

    獻八佾,諱八言六,止亂之道也,非諸侯所當為也。

    觀乎獻六羽,知上下之差。

    ” 郊祀則譏。

     僖三十一年:“夏四月,四蔔郊,不從,乃免牲,猶三望。

    ”《公羊傳》曰:“蔔郊,非禮也。

    蔔郊何以非禮?魯郊非禮也。

    魯郊何以非禮?天子祭天,諸侯祭土。

    天子有方望之事,無所不通。

    諸侯,山川有不在其封内者,則不祭也。

    ” 得罪于天子則絕。

     桓十六年:“十有一月,衛侯朔出奔齊。

    ”《公羊傳》曰:“衛侯朔何以名?絕。

    曷為絕之?得罪于天子也。

    其得罪于天子奈何?見使守衛朔,而不能使衛小衆。

    越在岱陰齊,屬負茲舍,不即罪爾。

    ”《穀梁傳》曰:“朔之名,惡也。

    天子召而不往也。

    ”《春秋繁露·王道》篇曰:“無以先天下,召衛侯不能緻。

    觀乎衛侯朔,知不即召之罪。

    ” 犯王命則絕。

     莊六年:“夏,六月,衛侯朔入于衛。

    ”《公羊傳》曰:“衛侯朔何以名?絕。

    曷主絕之?犯命也。

    其言入,何?篡辭也。

    ”《穀梁傳》曰:“入者何?内弗受也。

    何用弗受也?為以王命絕之也。

    朔之名,惡也。

    朔入逆則出順矣。

    朔出入名,以王命絕之也。

    ”《春秋繁露·順命》篇曰:“公侯不能奉天子之命,則名絕而不得就位,衛侯朔是也。

    ” 緻天子則不與。

    〔注一〕 僖二十八年:“五月,癸醜,公會晉侯、齊侯、宋公、蔡侯、鄭伯、衛子、莒子盟于踐土,公朝于王所。

    ”《公羊傳》曰:“曷為不言公如京師?天子在是也。

    天子在是,則曷為不言天子在是?不與緻天子也。

    ”何《注》雲:“時晉文公年老,恐霸功不成,故上白天子曰:‘諸侯不可卒緻,願王居踐土。

    ’下謂諸侯曰:‘天子在是,不可不朝。

    ’迫使正君臣。

    ”《穀梁傳》曰:“諱會天王也。

    ”“公朝于王所”,《穀梁傳》曰:“朝不言所。

    言所者,非其所也。

    ”“冬,公會晉侯、齊侯、宋公、蔡侯、鄭伯、陳子、莒子、邾婁子、秦人于溫。

    天王狩于河陽。

    ”《公羊傳》曰:“狩不書,此何以書?不與再緻天子也。

    ”何《注》雲:“再失禮,重,故深正其義,使若天子自狩,非緻也。

    ”《穀梁傳》:“全天王之行也,為若将守(同狩)。

    而遇諸侯之朝也,為天王諱也。

    壬申,公朝于王所。

    朝于廟,禮也。

    于外,非禮也。

    獨公朝與?諸侯盡朝也。

    其日,以其再緻天子,故謹而日之。

    日系于月,月系于時。

    壬申,公朝于王所。

    其不月,失其所系也。

    以為晉文公之行事為已傎矣。

    ”《左氏傳》曰:“是會也,晉侯召王,以諸侯見,且使王狩。

    仲尼曰:‘以臣召君,不可以訓。

    ’故書曰:‘天王狩于河陽。

    ’言非其地也,且明德也。

    ”《春秋繁露·玉英》篇曰:“《春秋》之書事,時詭其實,以有避也。

    故詭晉文得志之實以狩,諱避緻王也。

    ”又《王道》篇曰:“晉文再緻天子,諱緻言狩,止亂之道也。

    非諸侯所當為也。

    ”又《楚莊王》篇曰:“晉文不予緻王而朝。

    ”《史記·周本紀》曰:“晉文公召襄王,襄王會之踐土,諸侯畢朝。

    書諱曰:‘天王狩于河陽。

    ’”又《晉世家》曰:“晉侯會諸侯于溫,欲率之朝周。

    乃使人言周襄王狩于河陽。

    壬申,遂率諸侯朝王于踐土。

    孔子讀《史記》至文公,曰‘諸侯無召王’‘王狩河陽’者,《春秋》諱之也。

    ”又《孔子世家》曰:“踐土之會,實召天子,而《春秋》諱之曰‘天王狩于河陽’,推此類以繩當世。

    貶損之義,後有王者舉而開之。

    《春秋》之義行,則天下亂臣賊子懼焉。

    ” 伐天子則不與。

     宣元年:“冬,晉趙穿帥師侵柳。

    ”《公羊傳》曰:“柳者何?天子之邑也。

    曷為不系乎周?不與伐天子也。

    ”昭二十三年:“晉人圍郊。

    ”《公羊傳》曰:“郊者何?天子之邑也。

    曷為不系于周?不與伐天子也。

    ” 有天子在,諸侯不得專地。

     《春秋繁露·王道》篇曰:“《春秋》立義,有天子在,諸侯不得專地。

    ” 故易地則諱之。

     桓元年:“鄭伯以璧假許田。

    ”《公羊傳》曰:“其言以璧假之,何?易之也。

    易之,則其言假之,何?為恭也。

    曷為為恭?有天子存,則諸侯不得專地也。

    ”《穀梁傳》曰:“假不言以,言以,非假也。

    非假而曰假,諱易地也。

    禮:天子在上,諸侯不得以地相與也。

    ”《春秋繁露·王道》篇曰:“鄭魯易地,諱易言假,止亂之道也,非諸侯所當為也。

    觀乎許田,知諸侯不得專地。

    ”(地本誤作封,據陳立校改。

    )《漢書·匡衡傳》曰:“《春秋》之義,諸侯不得專地,所以一統尊法制也。

    ” 與地則惡之。

     隐八年:“三月,鄭伯使宛來歸邴。

    ”《穀梁傳》曰:“名宛,所以貶鄭伯,惡與地也。

    邴者,鄭伯所受命于天子而祭泰山之邑也。

    ”《史記·魯世家》曰:“隐公八年,與鄭易天子之泰山之邑祊(與邴同)。

    及許田,君子譏之。

    ” 封建自天子,諸侯不得專封。

     《春秋繁露·王道》篇曰:“《春秋》立義,有天子在,諸侯不得專封。

    ” 故救邢不稱齊侯。

     僖元年:“齊師、宋師、曹師次于聶北,救邢。

    ”《公羊傳》曰:“曷為先言次而後言救?君也。

    君則其稱師,何?不與諸侯專封也。

    ” 城楚丘不稱桓公。

     僖二年:“春王正月,城楚丘。

    ”《公羊傳》曰:“孰城?城衛也。

    曷為不言城衛?滅也。

    孰滅之?蓋狄滅之。

    然則孰城之?桓公城之。

    曷為不言桓公城之?不與諸侯專封也。

    曷為不與?實與而文不與。

    〔注二〕文曷為不與?諸侯之義不得專封也。

    ”《穀梁傳》曰:“楚丘者何?衛邑也。

    國而曰城,此邑也,其曰城,何也?封衛也。

    則其不言城衛,何也?衛未遷也。

    其不言衛之遷焉,何也?不與齊侯專封也。

    其言城之者,專辭也。

    故非天子不得專封諸侯。

    諸侯不得專封諸侯,(王引之雲:不得二字,因上衍。

    )雖通其仁,以義而不與也,故曰仁不勝道。

    ” 城緣陵不稱桓公。

     僖十四年:“春,諸侯城緣陵。

    ”《公羊傳》曰:“孰城?城杞也。

    曷為城杞?滅也。

    孰滅之?蓋徐莒脅之。

    然則孰城之?桓公城之。

    曷為不言桓公城之?不與諸侯專封也。

    曷為不與?實與而文不與。

    文曷為不與?諸侯之義不得專封也。

    ”《春秋繁露·楚莊王篇》曰:“齊桓不予專地而封。

    ” 讨慶封不稱伐防。

     昭四年:“秋七月,楚子、蔡侯、陳侯、許男、頓子、胡子、沈子、淮夷伐吳,執齊慶封,殺之。

    ”《公羊傳》曰:“此伐吳也,其言執齊慶封,何?為齊誅也。

    其為齊誅奈何?慶封走之吳,吳封之于防。

    然則曷為不言伐防?不與諸侯專封也。

    慶封之罪何?脅齊君而亂齊國也。

    ”《穀梁傳》曰:“此入而殺。

    其不言入,何也?慶封封乎吳鐘離。

    其不言伐鐘離,何也?不與吳封也。

    ” 讨魚石系彭城于宋。

     襄元年:“仲孫蔑會晉樂黡、宋華元、衛甯殖、曹人、莒人、邾婁人、滕人、薛人圍彭城。

    ”《公羊傳》曰:“宋華元曷為與諸侯圍宋彭城?為宋誅也。

    其為宋誅奈何?魚石走之楚,楚為之伐宋,取彭城,以封魚石。

    魚石之罪奈何?以入是為罪也。

    楚已取之矣,曷為系之宋?不與諸侯專封也。

    ”《穀梁傳》曰:“系彭城于宋者,不與魚石正也。

    ” 蔡侯廬、陳侯吳皆書歸。

     昭十三年:“祭侯廬歸于蔡,陳侯吳歸于陳。

    ”《公羊傳》曰:“此皆滅國也,其言歸,何?不與諸侯專封也。

    ”何《注》雲:“故使若有國自歸者也。

    ” 征伐自天子方伯,故諸侯不得專讨。

     宣十一年:“冬十月,楚人殺陳夏徵舒。

    ”《公羊傳》曰:“此楚子也,其稱人,何?貶。

    曷為貶?不與外讨也。

    不與外讨者,因其讨乎外而不與也,雖内讨亦不與也。

    曷為不與?實與而文不與。

    文曷為不與?諸侯之義不得專讨也。

    ”《春秋繁露·楚莊王》篇曰:“楚莊王殺陳夏徵舒。

    《春秋》貶其文,不予專讨也。

    靈王殺齊慶封,而直稱楚子,何也?曰:莊王之行賢,而徵舒之罪重,以賢君讨重罪,其于人心善;若不貶,孰知其非正經。

    《春秋》常于其嫌得者見其不得也,是故齊侯不予專地而封,晉文不予緻王而朝,楚莊弗予專殺而讨。

    ” 蔡衛陳從王伐鄭,則正之。

     桓五年:“秋,蔡人、衛人、陳人從王伐鄭。

    ”《公羊傳》曰:“其言從王伐鄭,何?從王,正也。

    ”何《注》雲:“美其得正義也,故以從王征伐錄之。

    蓋起時天子微弱,諸侯背叛,莫肯從王者征伐,以善三國之君獨尊天子死節。

    ” 大夫不得專廢置。

     文十四年:“晉人納接菑子邾婁,弗克納。

    ”《公羊傳》曰:“此晉郤缺也,其稱人,何?貶。

    曷為貶?不與大夫專廢置君也。

    曷為不與?實與而文不與。

    文曷為不與?大夫之義不得專廢置君也。

    ”《春秋繁露·王道》篇曰:“《春秋》立義,大夫不得廢置君。

    觀乎晉郤缺之伐邾婁,知臣下作福之誅。

    ” 不得專執。

     定元年:“三月,晉人執宋仲幾于京師。

    ”《公羊傳》曰:“仲幾之罪何?不蓑城也。

    其言于京師,何?伯讨也。

    伯讨則其稱人,何?貶。

    曷為貶?不與大夫專執也。

    曷為不與?寶與而文不與。

    文曷為不與?大專之義不得專執也。

    ”何《注》雲:“大夫不得傳相執,辟諸侯也。

    ”《穀梁傳》曰:“此大夫,其曰人,何也?微之也。

    何為微之?不正其執人于尊者之所也,不與大夫之伯讨也。

    ” 尊降于天子者為諸侯,次諸侯者為大夫。

     會則君不會大夫。

     故趙盾之師稱晉師。

     宣元年:“宋公、陳侯、衛侯、曹伯會晉師于棐林,伐鄭。

    ”《公羊傳》曰:“此晉趙盾之師也,曷為不言趙盾之師?君不會大夫之辭也。

    ”何《注》雲:“時諸侯為趙盾所會,不與卑緻尊,故正之。

    ” 衛甯速之會以随莒子。

     僖二十六年:“春王正月己未,公會莒子、衛甯速盟于向。

    ”《穀梁傳》曰:“公不會大夫,其曰甯速,何?曰:以其随莒子,可以言會也。

    ” 戰則大夫不敵君。

     故子玉得臣稱楚人。

     僖二十八年:“夏四月己巳,晉侯、齊師、宋師、秦師及楚人戰于城濮,楚師敗績。

    ”《公羊傳》曰:“此大戰也,曷為使微者?子玉得臣也。

    子玉得臣則其稱人,何?貶。

    曷為貶?大夫不敵君也。

    ”何《注》雲:“臣無敵君戰之義,故絕正也。

    ”《春秋繁露·王道》篇曰:“古者人君立于陰,大夫立于陽,所以别位明貴賤。

    今宋闵公與臣相對而博,置婦人在側,此君人無别也,猶得殺死之道也。

    《春秋傳》曰:大夫不适君,遠此逼也。

    ” 晉荀林父之書與楚子。

     宣十二年:“夏六月乙卯,晉荀林父帥師及楚子戰于邲,晉師敗績。

    ”《公羊傳》曰:“大夫不敵君,此其稱名氏以敵楚子,何?不與晉而與楚子為禮也。

    ” 魯君與大夫盟,則諱不言公。

     莊二十二年:“秋七月丙申,及高傒盟于防。

    ”《公羊傳》曰:“齊高傒者何?貴大夫也。

    曷為就吾微者而盟?公也。

    公則曷為不言公?諱與大夫盟也。

    ”《穀梁傳》曰:“不言公,高傒伉也。

    ”範《注》雲:“高傒驕伉,與公敵體,恥之,故不書公。

    ”文二年:“三月己巳,及晉處父盟。

    ”《穀梁傳》曰:“不言公,處父伉也,為公諱也。

    ” 所與盟之大夫,易稱曰人。

     隐八年:“九月辛卯,公及莒人盟于包來。

    ”《公羊傳》曰:“公曷為與微者盟?稱人則從不疑也。

    ”《穀梁傳》曰:“可言公及人,不可言公及大夫。

    ”範《注》雲:“稱人,衆辭,可言公及人,若舉國之人皆盟也。

    不可言公及大夫,如以大夫敵公也。

    ”樹達按:此公與莒大夫盟,明書大夫,則有大夫敵公之疑。

    故《公羊傳》雲:“稱人則從不疑也。

    ”與《穀梁傳》義實相同。

    董生及何休謂盟者為莒子。

    果為莒子,與魯同為諸侯,何疑之有邪?《公羊傳》文本無誤,此說《春秋傳》者之失也。

     或名而不氏。

     文二年:“三月乙巳,及晉處父盟。

    ”《公羊傳》曰:“此晉陽處父也,何以不氏?諱與大夫盟也。

    ”樹達按:此與前記《穀梁傳》義相足。

     盟國無君,則泛稱大夫而不名。

     莊九年:“公及齊大夫盟于暨。

    ”《公羊傳》曰:“公曷為與大夫盟?齊無君也。

    然則何以不名?為其諱與大夫盟也,使若衆然。

    ”何《注》雲:“鄰國之臣猶吾臣也。

    君之于臣當告從命行,而反歃血約誓,故諱,使若悉得齊諸大夫約束之者愈也。

    ”《穀梁傳》曰:“公不及大夫,大夫不名,無君也。

    ” 大夫專政則貶。

     襄三十年:“晉人、齊人、宋人、衛人、鄭人、曹人、莒人、邾婁人、滕人、薛人、杞人、小邾婁人會于澶淵,宋災故。

    ”《公羊傳》曰:“此大事也,曷為使微者?卿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