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 三
關燈
小
中
大
明權第十三
《春秋》明權。
鄭祭仲知權則賢之。
桓十一年:“九月,宋人執鄭祭仲。
”《公羊傳》曰:“祭仲者何?鄭相也。
何以不名?賢也。
何賢乎祭仲?以為知權也。
其為知權奈何?古者鄭國處于留,先鄭伯有善于郐公者,通乎夫人以取其國,而遷鄭焉,而野留。
〔注一〕莊公死,已葬。
祭仲将往省于留,途出于宋,宋人執之,謂之曰:‘為我出忽而立突。
’祭仲不從其言,則君必死,國必亡;從其言,則君可以生易死,國可以存易亡。
少遼緩之,則突可故出而忽可故反。
是不可得,則病,然後有鄭國。
古之人有權者,祭仲之權是也。
權者何?權者,反于經然後有善者也。
權之所設,舍死亡無所設。
行權有道,自貶損以行權,不害人以行權。
殺人以自生,亡人以自存,君子不為也。
”何《注》雲:“權者稱也,所以别輕重。
喻祭仲知國重君輕。
君子以存國除逐君之罪。
”《春秋繁露·竹林》篇曰:“夫去位而避兄弟者,君子之所甚貴;獲虜逃遁者,君子之所甚賤。
祭仲措其君于人所甚貴以生其君,《春秋》以為知權而賢之。
醜父措其君于人所甚賤以生其君,《春秋》以為不知權而簡之。
其俱枉正以存君,相似也。
其使君榮之與使君辱不同理。
故凡人之有為也,前枉而後義者謂之中權。
雖不能成,《春秋》善之。
魯隐公、鄭祭仲是也。
”《漢書·鄒陽傳》:“公孫玃說梁孝王曰:昔者鄭祭仲許宋人立公子突以活其君,非義也。
《春秋》記之,為其以生易死,以存易亡也。
”《鹽鐵論·論儒》篇曰:“祭仲自貶損以行權,時也。
”《後漢書·馮衍傳》:“衍說廉丹曰:衍聞:順而成者,道之所大也;逆而功者,權之所貴也。
是故期于有成,不問所由;論于大業,不守小節。
昔逢醜父伏轼而使其君取食,稱于諸侯;鄭祭仲立突而出忽,終得複位,美于《春秋》。
蓋以死易生,以亡易存,君子之道也。
詭于衆意,甯國存身,賢者之慮也。
”孔氏廣森《通義》雲:“《春秋》之于祭仲,取其詭詞從宋以生忽存鄭為近于知權耳。
仲後逡巡畏懼,不終其志,《經》于忽之弑、子亹子儀之立,一切沒而不書,所以醇順其文,成仲之權,使可為後法。
故假祭仲以見行權之道,猶齊襄公未必非利紀也,而假以立複雠之準。
所謂《春秋》非記事之書,明義之書也。
苟明其義,其事可略也。
俗儒責仲當守死不聰。
仲既被執,終無能為,仲死而突故入,忽故亡。
匹夫之諒,何所取之!外大夫例恒書名,獨祭仲書字,灼然見賢。
必不信《傳》,将不信《經》乎!仲惟得于本事不名,季友沒仍稱字,又可以明仲一時之權,固未若季子之盡善矣。
伯莒之戰,《傳》曰:吳何以稱子?夷狄也而憂中國。
其下吳入楚,《傳》曰:吳何以不稱子?反夷狄也。
由是言之,一簡之中,随宜褒貶。
仲時所行,暫得合權。
校其後事,仍自無取。
正猶不保其往,不與其退。
苟達于此,了無閡義矣。
” 魯隐公權立則賢之。
隐元年:“春王正月。
”《公羊傳》曰:“公何以不言即位?成公意也。
何成乎公之意?公将平國而反之桓,桓幼而貴,隐長而卑。
其為尊卑也微,國人莫知。
隐長而賢,諸大夫扳隐而立之。
隐于是焉而辭立,則未知桓之将必得立也。
且如桓立,則恐諸大夫之不能相幼君也。
故凡隐之立,為桓立也。
隐長又賢,何以不宜立?立适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
桓何以貴?母貴也。
母貴則子何以貴?子以母貴,母以子貴。
”《穀梁傳》曰:“公何以不言即位?成公志也。
焉成之?言君之不取為公也。
君之不取為公,何也?将以讓桓也。
”《春秋繁露·竹林》篇曰:“故凡人之有為也,前枉而後義者謂之中權,雖不能成,《春秋》善之,魯隐公、鄭祭仲是也。
” 宋目夷權立則賢之。
僖二十一年:“楚人使宜申來獻捷。
”《公羊傳》曰:“此楚子也,其稱人何?貶。
曷為貶?為執宋公貶。
曷為為執宋公貶?宋公與楚子期以乘車之會。
公子目夷谏曰:‘楚,夷國也,強而無義。
請君以兵車之會往。
’宋公曰:‘不可!吾與之約以乘車之會。
自我為之,自我堕之。
’曰:‘不可!終以乘車之會往。
楚人果伏兵車,執宋公以伐宋。
宋公謂公子目夷曰:‘子歸守國矣。
國,子之國也,吾不從子之言以至乎此。
’公子目夷複曰:‘君雖不言國,國固臣之國也。
’于是歸,設守械而守國。
楚人謂宋人曰:‘子不與我國,吾将殺子君矣。
’宋人應之曰:‘吾賴社稷之神靈,吾國已有君矣。
”楚人知雖殺宋公猶不得宋國,于是釋宋公。
宋公釋乎執,走之衛。
公子目夷複曰:‘國為君守之,君曷為不入?’然後逆襄公歸。
惡乎捷?捷乎宋。
曷為不言捷乎宋?為襄公諱也。
此圍辭也,曷為不言其圍?為公子目夷諱也。
”《春秋繁露·王道》篇曰:‘魯隐之代桓立,祭仲之出忽立突,仇牧、孔父、荀息之死節,公子目夷不與楚國,此皆執權存國,行正世之義,守拳拳之心,《春秋》加氣義焉,故皆見之,複正之謂也。
’又《玉英》篇曰:‘夫權雖反經,亦必在可以然之域,不在不可以然之域。
故雖死亡,終弗為也。
公子目夷是也。
公子目夷複其君,終不與國。
祭仲已與,後改之。
晉荀息死而不聽。
衛曼姑拒而弗内。
此四臣事異而同心,其義一也。
目夷之弗與,重宗廟。
祭仲與之,亦重宗廟。
荀息死之,貴先君之命;曼姑拒之,亦貴先君之命也。
事雖相反,所為同,俱為重宗廟,貴先君之命耳。
” 衛叔武權立則賢之。
僖二十八年:“晉人執衛侯,歸之于京師。
”《公羊傳》曰:“歸之于者何?歸于者何?歸之于者,罪已定矣。
歸于者,罪未定也。
衛侯之罪何?殺叔武也。
何以不書?為叔武諱也。
《春秋》為賢者諱。
何賢乎叔武?讓國也。
其讓國奈何?文公逐衛侯而立叔武,叔武辭立而他人立,則恐衛侯之不得反也,故于是己立。
然後為踐土之會,治反衛侯。
衛侯得反,曰:‘叔武篡我。
’元咺争之曰:‘叔武無罪。
’終殺叔武,元咺走而出。
” 若弦高矯君命以存鄭。
僖三十三年:“夏四月辛巳,晉人及姜戎敗秦于殽。
”《公羊傳》曰:‘其謂之秦,何?夷狄之也。
曷為夷狄之?秦伯将襲鄭,百裡子與蹇叔子谏曰:“千裡而襲人,未有不亡者也。
”秦伯怒曰:“若爾之年者,宰上之木拱矣。
爾曷知?”師出,百裡子與蹇叔子送其子而戒之曰:“爾即死,必于殽之風嵚岩,是文王之所避風雨者也,吾将屍爾焉。
”子揖師而行,百裡子與蹇叔子從其子而哭之。
秦伯怒曰:“爾曷為哭吾師?”對曰:“臣非敢哭君師,哭臣之子也。
”弦高者,鄭商也。
遇之殽,矯以鄭伯之命而犒師焉。
或曰:往矣;或曰:反矣。
〔注二〕然而晉人與姜戎要之殽而擊之,匹馬隻輸無反者。
” 季子辟内難而如陳。
莊二十七年:“秋,公子友如陳,葬原仲。
”《公羊傳》曰:“原仲者何?陳大夫也。
大夫不書葬,此何以書?通乎季子之私行也。
何通乎季子之私行?辟内難也。
君子辟内難而不辟外難。
内難者何?公子慶父、公子牙、公子友,皆莊公之母弟也。
公子慶父、公子牙通乎夫人以脅公,季子起而治之,則不得與于國政。
坐而視之,則親親因不忍見也。
故于是複請至于陳而葬原仲也。
” 皆《春秋》所許也。
至于逢醜父措其君于可賤之域,雖殺身以生君,固不得謂為知權矣。
成二年:“秋,七月,齊侯使國佐如師。
己酉,及國佐盟于袁妻。
”《公羊傳》曰:“君不使乎大夫,此其行使乎大夫,何?佚獲也。
其佚獲奈何?師還齊侯,晉郤克投戟逡巡再拜稽首馬前。
逢醜父者,頃公之車右也。
面目與頃公相似,衣服與頃公相似。
代頃公當左,使頃公取飲。
頃公操飲而至,曰:‘革取清者。
’頃公用是佚而不反。
逢醜父曰:‘吾賴社稷之神靈,吾君已免矣。
’郤克曰:‘欺三軍者其法奈何?’曰:‘法斫。
’于是斫逢醜父。
”何《注》雲:“佚獲者,已獲而逃亡也。
醜父死君,不賢之者,經有使乎大夫,于王法頃公當絕。
如賢醜父,是賞人臣之絕其君也。
若以醜父故不絕頃公,是開諸侯戰不能死難也。
”《春秋繁露·竹林》篇曰:“逢醜父殺其身以生其君,何以不得謂知權?醜父欺晉,祭仲許宋,俱枉正以存其君。
然而醜父之所為難于祭仲,祭仲見賢,而醜父猶見非,何也?曰:是非難别者在此。
此其嫌疑相似而不同理者,不可不察。
夫去位而避兄弟者,君子之所甚貴。
獲虜逃遁者,君子之所甚賤。
祭仲措其君于人所甚貴以生其君,故《春秋》以為知權而賢之。
醜父措其君于人所甚賤以生其君,《春秋》以為不知權而簡之。
其俱枉正以存君,相似也。
其使君榮之與使君辱不同理。
故凡人之有為也,前枉而後義者謂之知權,雖不能成,《春秋》善之,魯隐公、鄭祭仲是也。
前正而後有枉者謂之邪道,雖能成之,《春秋》不愛,齊頃公、逢醜父是也。
夫冒大辱以生,其情無樂,故賢人不為也,而衆人疑焉。
《春秋》以為人不知義而疑也,故示之以義,曰:國滅君死之,正也。
正也者,正于天之為人性命也。
天之為人性命,使行仁義而羞可恥,非若鳥獸然苟為生苟為利而已。
是故《春秋》推天施而順人理,以至尊為不可以加于至辱大羞,故獲者絕之;以至辱為不可以加于至尊大位,故雖失位,弗君也。
已反國,在位矣,而《春秋》猶有不君之辭,況其溷然方獲而虜邪?其于義也,非君定矣。
若非君,則醜父何權矣!故欺三軍為大罪于晉;其免頃公為辱宗廟于齊,是以雖難而《春秋》不愛。
醜父大義,宜言于頃公曰‘君慢侮而怒諸侯,是失禮大矣。
今被大辱而弗能死,是無恥也,而複重罪。
請俱死,無辱宗廟,無羞社稷。
’如此,雖陷其身,尚有廉名。
當此之時,死賢于生。
故君子生以辱,不如死以榮,正是之謂也。
由法論之,則醜父欺而不中權,忠而不中義。
” 謹始第十四 《春秋》謹始。
故無事必書正月。
隐元年:“春王正月。
”《穀梁傳》曰:“雖無事,必舉正月,謹始也。
” 齊師遷紀郱、鄑、郚,滅紀之始也。
莊元年:“齊師遷紀郱、鄑、郚。
”《公羊傳》曰:“外取邑不書,此何以書?大之也。
〔注三〕何大爾?自是始滅也。
”何《注》雲:“将大滅紀,從此始,故重而書之。
”四年:“紀侯大去其國。
”《公羊傳》曰:“大去者,何?滅也。
孰滅之?齊滅之。
曷為不言齊滅之?為襄公諱也。
” 蕭同侄子笑客,齊患之始也。
成二年:“秋七月,齊侯使國佐如師。
己酉,及國佐盟于袁婁。
”《公羊傳》曰:“前此者,晉郤克與臧孫許同時而聘于齊。
蕭同侄子者,齊君之母也。
踴于踣而窺客,則客或跛或眇。
于是使跛者迓跛者,使眇者迓眇者。
二大夫出,相與踦闾而語,移日然後相去。
齊人皆曰:‘患之起必自此始。
’二大夫歸,相與率師為鞍之戰,齊師大敗。
”成元年《穀梁傳》曰:“冬十月,季孫行父秃,晉郤克眇,衛孫良夫跛,曹公了手偻,同時而聘于齊。
齊使秃者禦秃者,使眇者禦眇者,使跛者禦跛者,使偻者禦偻者。
蕭同侄子處台上而笑之,聞于客,客不說而去,相與立胥闾而語,移日不解。
齊人有知之者,曰:‘齊之患必自此始矣。
’” 晉三郤之殺,晉禍之始也。
成十七年:“晉殺其大夫郤锜、郤犨、郤至。
”《穀梁傳》曰:“自禍于是起矣。
”範《注》雲:“厲公見殺之禍。
”十八年:“晉弑其君州蒲。
” 魯僖公以楚師伐齊,有緻禍之道。
其得免者,幸爾。
僖二十六年:“公以楚師伐齊,取穀。
公至自伐齊。
”《公羊傳》曰:“此已取穀矣,何以緻伐?未得乎取穀也。
曷為未得乎取穀?曰:患之起必自此始也。
”何《注》雲:“魯内虛而外乞師以犯強齊,會齊侯昭卒,晉文行霸,幸而得免。
故雖得意猶緻伐也。
”《春秋繁露·俞序》篇曰:“愛人之大者,莫大乎思患而豫防之;故蔡得意于吳,魯得意于齊,而《春秋》皆不善,故次以言。
怨人不可迩,敵國不可狎,攘竊之國不可使久親,皆防患為民除害之意。
”《說苑·尊賢》篇曰:“季子卒後,邾擊其南,齊伐其北。
魯不勝其患,乞師于楚以取全身。
故《傳》曰:患之起,必自此始也。
” 惟謹始也,故為惡始見于《春秋》者疾之,所謂疾始也。
僖十七年:“夏,滅頃。
”《公羊傳》曰:“君子之惡惡也疾始,善善也樂終。
”《春秋繁露·王道》篇曰:“誅犯始者,省刑絕惡疾始也。
” 故始參盟則志之。
〔注四〕 隐八年:“秋七月庚午,宋公、齊侯、衛侯盟于瓦屋。
”《穀梁傳》曰:“外盟不日,此其日,何也?諸侯之參盟于是始,故謹而日之也。
诰誓不及五帝,盟詛不及三王,交質子不及二伯。
” 始滅國則疾之。
隐二年:“無駭帥師入極。
”《公羊傳》曰:“無駭者何?展無駭也。
何以不氏?貶。
曷為貶?疾始滅也。
始滅昉于此乎?前此矣。
前此則曷為始乎此?托始焉爾。
曷為托始焉爾?《春秋》之始也。
此滅也,其言入,何?内大惡諱也。
”何《注》雲:“言疾始滅者,諸滅複見不複貶,皆從此取法,所以省文也。
”樹達按:莊四年《公羊傳》曰:“不可勝譏,故将一譏而已。
”疾始滅者,滅不可勝貶,于其始見者一貶之,而以下之滅為貶可知也。
他疾始皆同此。
《穀梁傳》曰:“入者,内弗
鄭祭仲知權則賢之。
桓十一年:“九月,宋人執鄭祭仲。
”《公羊傳》曰:“祭仲者何?鄭相也。
何以不名?賢也。
何賢乎祭仲?以為知權也。
其為知權奈何?古者鄭國處于留,先鄭伯有善于郐公者,通乎夫人以取其國,而遷鄭焉,而野留。
〔注一〕莊公死,已葬。
祭仲将往省于留,途出于宋,宋人執之,謂之曰:‘為我出忽而立突。
’祭仲不從其言,則君必死,國必亡;從其言,則君可以生易死,國可以存易亡。
少遼緩之,則突可故出而忽可故反。
是不可得,則病,然後有鄭國。
古之人有權者,祭仲之權是也。
權者何?權者,反于經然後有善者也。
權之所設,舍死亡無所設。
行權有道,自貶損以行權,不害人以行權。
殺人以自生,亡人以自存,君子不為也。
”何《注》雲:“權者稱也,所以别輕重。
喻祭仲知國重君輕。
君子以存國除逐君之罪。
”《春秋繁露·竹林》篇曰:“夫去位而避兄弟者,君子之所甚貴;獲虜逃遁者,君子之所甚賤。
祭仲措其君于人所甚貴以生其君,《春秋》以為知權而賢之。
醜父措其君于人所甚賤以生其君,《春秋》以為不知權而簡之。
其俱枉正以存君,相似也。
其使君榮之與使君辱不同理。
故凡人之有為也,前枉而後義者謂之中權。
雖不能成,《春秋》善之。
魯隐公、鄭祭仲是也。
”《漢書·鄒陽傳》:“公孫玃說梁孝王曰:昔者鄭祭仲許宋人立公子突以活其君,非義也。
《春秋》記之,為其以生易死,以存易亡也。
”《鹽鐵論·論儒》篇曰:“祭仲自貶損以行權,時也。
”《後漢書·馮衍傳》:“衍說廉丹曰:衍聞:順而成者,道之所大也;逆而功者,權之所貴也。
是故期于有成,不問所由;論于大業,不守小節。
昔逢醜父伏轼而使其君取食,稱于諸侯;鄭祭仲立突而出忽,終得複位,美于《春秋》。
蓋以死易生,以亡易存,君子之道也。
詭于衆意,甯國存身,賢者之慮也。
”孔氏廣森《通義》雲:“《春秋》之于祭仲,取其詭詞從宋以生忽存鄭為近于知權耳。
仲後逡巡畏懼,不終其志,《經》于忽之弑、子亹子儀之立,一切沒而不書,所以醇順其文,成仲之權,使可為後法。
故假祭仲以見行權之道,猶齊襄公未必非利紀也,而假以立複雠之準。
所謂《春秋》非記事之書,明義之書也。
苟明其義,其事可略也。
俗儒責仲當守死不聰。
仲既被執,終無能為,仲死而突故入,忽故亡。
匹夫之諒,何所取之!外大夫例恒書名,獨祭仲書字,灼然見賢。
必不信《傳》,将不信《經》乎!仲惟得于本事不名,季友沒仍稱字,又可以明仲一時之權,固未若季子之盡善矣。
伯莒之戰,《傳》曰:吳何以稱子?夷狄也而憂中國。
其下吳入楚,《傳》曰:吳何以不稱子?反夷狄也。
由是言之,一簡之中,随宜褒貶。
仲時所行,暫得合權。
校其後事,仍自無取。
正猶不保其往,不與其退。
苟達于此,了無閡義矣。
” 魯隐公權立則賢之。
隐元年:“春王正月。
”《公羊傳》曰:“公何以不言即位?成公意也。
何成乎公之意?公将平國而反之桓,桓幼而貴,隐長而卑。
其為尊卑也微,國人莫知。
隐長而賢,諸大夫扳隐而立之。
隐于是焉而辭立,則未知桓之将必得立也。
且如桓立,則恐諸大夫之不能相幼君也。
故凡隐之立,為桓立也。
隐長又賢,何以不宜立?立适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
桓何以貴?母貴也。
母貴則子何以貴?子以母貴,母以子貴。
”《穀梁傳》曰:“公何以不言即位?成公志也。
焉成之?言君之不取為公也。
君之不取為公,何也?将以讓桓也。
”《春秋繁露·竹林》篇曰:“故凡人之有為也,前枉而後義者謂之中權,雖不能成,《春秋》善之,魯隐公、鄭祭仲是也。
” 宋目夷權立則賢之。
僖二十一年:“楚人使宜申來獻捷。
”《公羊傳》曰:“此楚子也,其稱人何?貶。
曷為貶?為執宋公貶。
曷為為執宋公貶?宋公與楚子期以乘車之會。
公子目夷谏曰:‘楚,夷國也,強而無義。
請君以兵車之會往。
’宋公曰:‘不可!吾與之約以乘車之會。
自我為之,自我堕之。
’曰:‘不可!終以乘車之會往。
楚人果伏兵車,執宋公以伐宋。
宋公謂公子目夷曰:‘子歸守國矣。
國,子之國也,吾不從子之言以至乎此。
’公子目夷複曰:‘君雖不言國,國固臣之國也。
’于是歸,設守械而守國。
楚人謂宋人曰:‘子不與我國,吾将殺子君矣。
’宋人應之曰:‘吾賴社稷之神靈,吾國已有君矣。
”楚人知雖殺宋公猶不得宋國,于是釋宋公。
宋公釋乎執,走之衛。
公子目夷複曰:‘國為君守之,君曷為不入?’然後逆襄公歸。
惡乎捷?捷乎宋。
曷為不言捷乎宋?為襄公諱也。
此圍辭也,曷為不言其圍?為公子目夷諱也。
”《春秋繁露·王道》篇曰:‘魯隐之代桓立,祭仲之出忽立突,仇牧、孔父、荀息之死節,公子目夷不與楚國,此皆執權存國,行正世之義,守拳拳之心,《春秋》加氣義焉,故皆見之,複正之謂也。
’又《玉英》篇曰:‘夫權雖反經,亦必在可以然之域,不在不可以然之域。
故雖死亡,終弗為也。
公子目夷是也。
公子目夷複其君,終不與國。
祭仲已與,後改之。
晉荀息死而不聽。
衛曼姑拒而弗内。
此四臣事異而同心,其義一也。
目夷之弗與,重宗廟。
祭仲與之,亦重宗廟。
荀息死之,貴先君之命;曼姑拒之,亦貴先君之命也。
事雖相反,所為同,俱為重宗廟,貴先君之命耳。
” 衛叔武權立則賢之。
僖二十八年:“晉人執衛侯,歸之于京師。
”《公羊傳》曰:“歸之于者何?歸于者何?歸之于者,罪已定矣。
歸于者,罪未定也。
衛侯之罪何?殺叔武也。
何以不書?為叔武諱也。
《春秋》為賢者諱。
何賢乎叔武?讓國也。
其讓國奈何?文公逐衛侯而立叔武,叔武辭立而他人立,則恐衛侯之不得反也,故于是己立。
然後為踐土之會,治反衛侯。
衛侯得反,曰:‘叔武篡我。
’元咺争之曰:‘叔武無罪。
’終殺叔武,元咺走而出。
” 若弦高矯君命以存鄭。
僖三十三年:“夏四月辛巳,晉人及姜戎敗秦于殽。
”《公羊傳》曰:‘其謂之秦,何?夷狄之也。
曷為夷狄之?秦伯将襲鄭,百裡子與蹇叔子谏曰:“千裡而襲人,未有不亡者也。
”秦伯怒曰:“若爾之年者,宰上之木拱矣。
爾曷知?”師出,百裡子與蹇叔子送其子而戒之曰:“爾即死,必于殽之風嵚岩,是文王之所避風雨者也,吾将屍爾焉。
”子揖師而行,百裡子與蹇叔子從其子而哭之。
秦伯怒曰:“爾曷為哭吾師?”對曰:“臣非敢哭君師,哭臣之子也。
”弦高者,鄭商也。
遇之殽,矯以鄭伯之命而犒師焉。
或曰:往矣;或曰:反矣。
〔注二〕然而晉人與姜戎要之殽而擊之,匹馬隻輸無反者。
” 季子辟内難而如陳。
莊二十七年:“秋,公子友如陳,葬原仲。
”《公羊傳》曰:“原仲者何?陳大夫也。
大夫不書葬,此何以書?通乎季子之私行也。
何通乎季子之私行?辟内難也。
君子辟内難而不辟外難。
内難者何?公子慶父、公子牙、公子友,皆莊公之母弟也。
公子慶父、公子牙通乎夫人以脅公,季子起而治之,則不得與于國政。
坐而視之,則親親因不忍見也。
故于是複請至于陳而葬原仲也。
” 皆《春秋》所許也。
至于逢醜父措其君于可賤之域,雖殺身以生君,固不得謂為知權矣。
成二年:“秋,七月,齊侯使國佐如師。
己酉,及國佐盟于袁妻。
”《公羊傳》曰:“君不使乎大夫,此其行使乎大夫,何?佚獲也。
其佚獲奈何?師還齊侯,晉郤克投戟逡巡再拜稽首馬前。
逢醜父者,頃公之車右也。
面目與頃公相似,衣服與頃公相似。
代頃公當左,使頃公取飲。
頃公操飲而至,曰:‘革取清者。
’頃公用是佚而不反。
逢醜父曰:‘吾賴社稷之神靈,吾君已免矣。
’郤克曰:‘欺三軍者其法奈何?’曰:‘法斫。
’于是斫逢醜父。
”何《注》雲:“佚獲者,已獲而逃亡也。
醜父死君,不賢之者,經有使乎大夫,于王法頃公當絕。
如賢醜父,是賞人臣之絕其君也。
若以醜父故不絕頃公,是開諸侯戰不能死難也。
”《春秋繁露·竹林》篇曰:“逢醜父殺其身以生其君,何以不得謂知權?醜父欺晉,祭仲許宋,俱枉正以存其君。
然而醜父之所為難于祭仲,祭仲見賢,而醜父猶見非,何也?曰:是非難别者在此。
此其嫌疑相似而不同理者,不可不察。
夫去位而避兄弟者,君子之所甚貴。
獲虜逃遁者,君子之所甚賤。
祭仲措其君于人所甚貴以生其君,故《春秋》以為知權而賢之。
醜父措其君于人所甚賤以生其君,《春秋》以為不知權而簡之。
其俱枉正以存君,相似也。
其使君榮之與使君辱不同理。
故凡人之有為也,前枉而後義者謂之知權,雖不能成,《春秋》善之,魯隐公、鄭祭仲是也。
前正而後有枉者謂之邪道,雖能成之,《春秋》不愛,齊頃公、逢醜父是也。
夫冒大辱以生,其情無樂,故賢人不為也,而衆人疑焉。
《春秋》以為人不知義而疑也,故示之以義,曰:國滅君死之,正也。
正也者,正于天之為人性命也。
天之為人性命,使行仁義而羞可恥,非若鳥獸然苟為生苟為利而已。
是故《春秋》推天施而順人理,以至尊為不可以加于至辱大羞,故獲者絕之;以至辱為不可以加于至尊大位,故雖失位,弗君也。
已反國,在位矣,而《春秋》猶有不君之辭,況其溷然方獲而虜邪?其于義也,非君定矣。
若非君,則醜父何權矣!故欺三軍為大罪于晉;其免頃公為辱宗廟于齊,是以雖難而《春秋》不愛。
醜父大義,宜言于頃公曰‘君慢侮而怒諸侯,是失禮大矣。
今被大辱而弗能死,是無恥也,而複重罪。
請俱死,無辱宗廟,無羞社稷。
’如此,雖陷其身,尚有廉名。
當此之時,死賢于生。
故君子生以辱,不如死以榮,正是之謂也。
由法論之,則醜父欺而不中權,忠而不中義。
” 謹始第十四 《春秋》謹始。
故無事必書正月。
隐元年:“春王正月。
”《穀梁傳》曰:“雖無事,必舉正月,謹始也。
” 齊師遷紀郱、鄑、郚,滅紀之始也。
莊元年:“齊師遷紀郱、鄑、郚。
”《公羊傳》曰:“外取邑不書,此何以書?大之也。
〔注三〕何大爾?自是始滅也。
”何《注》雲:“将大滅紀,從此始,故重而書之。
”四年:“紀侯大去其國。
”《公羊傳》曰:“大去者,何?滅也。
孰滅之?齊滅之。
曷為不言齊滅之?為襄公諱也。
” 蕭同侄子笑客,齊患之始也。
成二年:“秋七月,齊侯使國佐如師。
己酉,及國佐盟于袁婁。
”《公羊傳》曰:“前此者,晉郤克與臧孫許同時而聘于齊。
蕭同侄子者,齊君之母也。
踴于踣而窺客,則客或跛或眇。
于是使跛者迓跛者,使眇者迓眇者。
二大夫出,相與踦闾而語,移日然後相去。
齊人皆曰:‘患之起必自此始。
’二大夫歸,相與率師為鞍之戰,齊師大敗。
”成元年《穀梁傳》曰:“冬十月,季孫行父秃,晉郤克眇,衛孫良夫跛,曹公了手偻,同時而聘于齊。
齊使秃者禦秃者,使眇者禦眇者,使跛者禦跛者,使偻者禦偻者。
蕭同侄子處台上而笑之,聞于客,客不說而去,相與立胥闾而語,移日不解。
齊人有知之者,曰:‘齊之患必自此始矣。
’” 晉三郤之殺,晉禍之始也。
成十七年:“晉殺其大夫郤锜、郤犨、郤至。
”《穀梁傳》曰:“自禍于是起矣。
”範《注》雲:“厲公見殺之禍。
”十八年:“晉弑其君州蒲。
” 魯僖公以楚師伐齊,有緻禍之道。
其得免者,幸爾。
僖二十六年:“公以楚師伐齊,取穀。
公至自伐齊。
”《公羊傳》曰:“此已取穀矣,何以緻伐?未得乎取穀也。
曷為未得乎取穀?曰:患之起必自此始也。
”何《注》雲:“魯内虛而外乞師以犯強齊,會齊侯昭卒,晉文行霸,幸而得免。
故雖得意猶緻伐也。
”《春秋繁露·俞序》篇曰:“愛人之大者,莫大乎思患而豫防之;故蔡得意于吳,魯得意于齊,而《春秋》皆不善,故次以言。
怨人不可迩,敵國不可狎,攘竊之國不可使久親,皆防患為民除害之意。
”《說苑·尊賢》篇曰:“季子卒後,邾擊其南,齊伐其北。
魯不勝其患,乞師于楚以取全身。
故《傳》曰:患之起,必自此始也。
” 惟謹始也,故為惡始見于《春秋》者疾之,所謂疾始也。
僖十七年:“夏,滅頃。
”《公羊傳》曰:“君子之惡惡也疾始,善善也樂終。
”《春秋繁露·王道》篇曰:“誅犯始者,省刑絕惡疾始也。
” 故始參盟則志之。
〔注四〕 隐八年:“秋七月庚午,宋公、齊侯、衛侯盟于瓦屋。
”《穀梁傳》曰:“外盟不日,此其日,何也?諸侯之參盟于是始,故謹而日之也。
诰誓不及五帝,盟詛不及三王,交質子不及二伯。
” 始滅國則疾之。
隐二年:“無駭帥師入極。
”《公羊傳》曰:“無駭者何?展無駭也。
何以不氏?貶。
曷為貶?疾始滅也。
始滅昉于此乎?前此矣。
前此則曷為始乎此?托始焉爾。
曷為托始焉爾?《春秋》之始也。
此滅也,其言入,何?内大惡諱也。
”何《注》雲:“言疾始滅者,諸滅複見不複貶,皆從此取法,所以省文也。
”樹達按:莊四年《公羊傳》曰:“不可勝譏,故将一譏而已。
”疾始滅者,滅不可勝貶,于其始見者一貶之,而以下之滅為貶可知也。
他疾始皆同此。
《穀梁傳》曰:“入者,内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