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 三
關燈
小
中
大
受也。
極,國也。
苟焉以入人為志者,人亦入之矣。
不稱氏者,滅同姓,貶也。
”八年:“冬十有二月,無駭卒。
”《公羊傳》曰:“此展無駭也。
何以不氏?疾始滅也。
故終其身不氏。
”《春秋繁露·王道》篇曰:“無駭滅極,不能誅,諸侯得以大亂篡弑無已。
”《後漢書·李固傳》:“固奏記商曰:《春秋》褒儀父以開義路,貶無駭以閉利門。
” 始取邑則疾之。
隐四年:“春王二月,莒人伐杞,取牟婁。
”《公羊傳》曰:“牟婁者何?杞之邑也。
外取邑不書,此何以書?疾始取邑也。
”《穀梁傳》曰:“言伐言取,所惡也。
諸侯相伐取地于是始,故謹而志之也。
” 始以火攻則疾之。
桓七年:“春二月己亥,焚鹹丘。
”《公羊傳》曰:“焚之者何?樵之也。
樵之者何?以火攻也。
何言乎以火攻?疾始以火攻也。
鹹丘者何?邾婁之邑也。
”《穀梁傳》曰:“其不言邾鹹丘,何也?疾其以火攻也。
” 初稅畝則譏之。
宣十五年:“初稅畝。
”《公羊傳》曰:“初者何?始也。
稅畝者何?履畝而稅也。
初稅畝何以書?譏。
何譏爾?譏始履畝而稅也。
何譏乎始履畝而稅?古者什一而藉。
古者曷為什一而藉?什一者,天下之中正也。
多乎什一,大桀小桀;寡乎什一,大貉小貉。
什一者,天下之中正也。
什一行而頌聲作矣。
”《穀梁傳》曰:“初者,始也。
古者什一,藉而不稅。
初稅畝,非正也。
古者三百步為裡,名曰井田。
井田者九百畝,公田居一。
私田稼不善則非吏,公田稼不善則非民。
初稅畝者,非公之去公田而履畝十取一也,以公之與民為已悉矣。
古者公田為居,井竈蔥韭盡取焉。
”《左氏傳》曰:“初稅畝,非禮也。
穀出不過藉,以豐财也。
”《鹽鐵論·取下》篇曰:“德惠塞而嗜欲衆,君奢侈而上求多,民困于下,怠于公事,是以有履畝之稅,《碩鼠》之詩作也。
” 始用田賦則譏之。
哀十二年:“春,用田賦。
”《公羊傳》曰:“何以書,譏?何譏爾?譏始用田賦也。
”《穀梁傳》曰:“古者公田什一,用田賦,非正也。
” 始丘使則譏之。
成元年:“三月,作丘甲。
”《公羊傳》曰:“何以書?譏。
何譏爾?譏始丘使也。
”《穀梁傳》曰:“作,為也。
丘為甲也。
丘甲,國之始也。
丘作甲,非正也。
丘作甲之為非正,何也?古者立國家,百官具,農工皆有職以事上。
古者有四民:有士民,有商民,有農民,有工民。
夫甲非人人之所能為也,丘作甲,非正也。
” 始僭諸公則譏之。
隐五年:“初獻六羽。
”《公羊傳》曰:“初者何?始也。
六羽者何?舞也。
初獻六羽何以書?譏。
何譏爾?譏始僭諸公也。
六羽之為僭奈何?天子八佾,諸公六,諸侯四。
始僭諸公昉于此乎?前此矣。
前此則曷為始乎此?僭諸公猶可言也,僭天子不可言也。
”《穀梁傳》曰:“始僭樂矣。
屍子曰:舞夏,自天子至諸侯皆用八佾。
初獻六羽,始萬樂矣。
”《春秋繁露·王道》篇曰:“魯舞八佾,如天子之為。
又曰:獻八佾。
諱八言六。
” 始不親迎則譏之。
隐二年:“九月,紀履來迎女。
”《公羊傳》曰:“紀履者何?紀大夫也。
外逆女不書,此何以書?譏。
何譏爾?譏始不親迎也。
始不親迎昉于此乎?前此矣。
前些則曷為始乎此?托始焉爾。
曷為托始焉爾?《春秋》之始也。
”《穀梁傳》曰:“逆女,親者也。
使大夫,非正也。
”《漢書·外戚傳》曰:“故《易》基《乾坤》,《詩》首《關雎》,《書》美厘降,《春秋》譏不親迎。
夫婦之際,人道之大倫也。
” 始不三年喪則譏之。
闵二年:“夏五月乙酉,吉禘于莊公。
”《公羊傳》曰:“其言吉,何?吉者,未可以吉也。
曷為未可以吉?未三年也。
三年矣,曷為謂之未三年?三年之喪,實以二十五月。
吉禘于莊公何以書?譏。
何譏爾?譏始不三年也。
”《穀梁傳》曰:“吉禘者,不吉者也。
喪事未畢而舉吉祭,故非之也。
” 始忌省則譏之。
莊二十二年:“春王正月肆大省。
”《公羊傳》曰:“肆者何?跌也。
大省者何?災省也。
肆大省何以書?譏。
何譏爾?譏始忌省也。
” 此皆《春秋》謹始之事也。
重意第十五 《春秋》之論事也重意。
《春秋繁露·玉杯》篇曰:“《春秋》之論事,莫重于志,緣此以論禮。
禮之所重者在其志:志敬而節具,則君子予之知禮;〔注五〕志和而音雅,則君子予之知樂;志哀而居約,則君子予之知喪。
故曰:非虛加之,重志之謂也。
志為質,物為文。
質文兩備,然後其禮成。
不能備而偏行之,甯有質而無文。
雖弗予能禮,尚少善之。
介葛盧來是也。
有文無質,非直不予,乃少惡之。
謂州公實來是也。
然則《春秋》之序道也,先質而後文,右志而左物。
故曰:‘禮雲禮雲,玉帛雲乎哉!’推而前之,亦宜曰:朝雲朝雲,辭令雲乎哉!‘樂雲樂雲,鐘鼓雲乎哉!’引而後之,亦宜曰:喪雲喪雲,衣服雲乎哉!是故孔子立新王之道,明其貴志以反和,見其好誠以滅僞。
其有繼周之弊故若此也。
”又曰:“《春秋》之好微與其貴志也。
”又《精華》篇曰:“《春秋》之聽獄也,必本其事而原其志。
志邪者不待成,首惡者罪特重,本直者其論輕。
”《漢書·薛宣傳》曰:“《春秋》之義,意惡功遂,不免于誅。
”又曰:“《春秋》之義,原心定罪。
”《鹽鐵論·刑德》篇:“《春秋》之治獄,論心定罪。
志善而違于法者免,志惡而合于法者誅。
” 意善者,著之以成其美:魯隐之将讓位于桓也,于不書即位見之。
隐元年:“春,王正月。
”《公羊傳》曰:“何以不言即位?成公意也。
何成乎公之意?公将平國而反之桓。
故凡隐之立,為桓立也。
”《穀梁傳》曰:“公何以不言即位?成公志也。
焉成之?言君之不取為公也。
君之不取為公,何也?将以讓桓也。
” 于書天王歸仲子之赗見之。
隐元年:“秋,七月,天王使宰咺來歸惠公、仲子之赗。
”《公羊傳》曰:“惠公者何?隐之考也。
仲子者何?桓之母也。
何以不稱夫人?桓未君也。
桓未君,則諸侯曷為來赗之?隐為桓立,故以桓母之喪告于諸侯。
然則何言爾?成公意也。
”何《注》雲:“尊貴桓母,以赴告天子諸侯,彰桓當立,得事之宜。
故善而書仲子,所以起其意,成其賢。
” 于子氏不書葬見之。
隐二年:“十有二月,乙卯,夫人子氏薨。
”《公羊傳》曰:“夫人子氏者,何?隐公之母也。
何以不書葬?成公意也。
何成乎公之意?子将不終為君,故母亦不終為夫人也。
”何《注》雲:“時隐公卑屈其母,不以夫人禮葬之,以妾禮葬之,以卑下桓母,無終為君之心,得事之宜。
故善而不書葬,所以起其意而成其賢。
”《左氏傳》以子氏為桓公之母,而以三年君氏卒為隐公母。
《傳》曰:“夏,君氏卒。
聲子也。
不赴于諸侯,不反哭于寢,不袝于姑,故不曰薨。
不稱夫人,故不言葬。
”與《公羊》說異而義仍同。
于考仲子之宮見之。
隐五年:“九月,考仲子之宮。
”《公羊傳》曰:“考宮者何?考猶入室也,始祭仲子也。
桓未君,則曷為祭仲子?隐為桓立,故為桓祭其母也。
然則何言爾?成公意也。
”何《注》雲:“尊桓之母,為立廟,所以彰桓當立,得事之宜。
故善而書之,所以起其意,成其賢也。
” 魯季子不忍暴其兄之罪,故為之諱殺公子牙。
莊三十二年:“秋七月癸巳,公子牙卒。
”《公羊傳》曰:“何以不稱弟?殺也。
殺則曷為不言刺?為季子諱殺也。
曷為為季子諱殺?季子之遏惡也,不以為國獄。
緣季子之心而為之諱。
”陳立《義疏》雲:“推季子親親之心,不忍顯揚其罪之故,為之諱刺言卒,使若非以罪見殺然。
” 又為之諱慶父出奔。
莊三十二年:“公子慶父如齊。
”何《注》雲:“如齊者,奔也。
不言奔者,起季子不探其情,不暴其罪。
” 曹羁正谏,故諱曹不言滅。
莊二十四年:“冬,戎侵曹。
曹羁出奔陳。
”《公羊傳》曰:“曹羁者何?曹大夫也。
曹無大夫,此何以書?賢也。
何賢乎曹羁?戎将侵曹,曹羁谏曰:‘戎衆以無義,君請勿自敵也。
’曹伯曰:‘不可!’三谏,不從,遂去之。
故君子以為得君臣之義也。
”二十六年:“曹殺其大夫。
”《公羊傳》曰:“何以不名?衆也。
曷為衆殺之?不死于曹君者也。
君死乎位曰滅,曷為不言其滅?為曹羁諱也。
此蓋戰也,何以不言戰?為曹羁諱也。
”何《注》雲:“所谏者,戰也。
故為去戰滅之文,所以緻其意也。
” 宋襄公憂中國而見執,故為諱不言楚捷。
僖二十一年:“楚人使宜申來獻捷。
”《公羊傳》曰:“此楚子也,其稱人何?貶。
曷為貶?為執宋公貶。
宋公與楚子期以乘車之會。
公子目夷谏曰:‘楚,夷國也。
強而無義,請君以兵車之會往。
’宋公曰:‘不可,吾與之約以乘車之會。
’自我為之,自我堕之,曰‘不可’。
終以乘車之會往。
楚人果伏兵車,執宋公以伐宋。
宋公謂公子目夷曰:‘子歸守國矣。
國,子之國也。
吾不從子之言,以至乎此。
’公子目夷複曰:‘君雖不言國,國固臣之國也。
’于是歸,設守械而守國。
楚人謂宋人曰:‘子不與我國,吾将殺子君矣。
’宋人應之曰:‘吾賴社稷之神靈,吾國已有君矣。
’楚人知雖殺宋公猶不得宋國,于是釋宋公。
宋公釋乎執,走之衛。
公子目夷複曰:‘國為君守之,君曷為不入?’然後逆襄公歸。
惡乎捷?捷乎宋。
曷為不言捷乎宋?為襄公諱也。
”何《注》雲:“襄公本會楚,欲行霸憂中國也。
不用目夷之言,而見詐執伐宋,幾亡其國,故為諱滅國文,所以申善志。
” 公子目夷欲存其國免其君,故為諱不言楚圍。
前《傳》續曰:“此圍辭也,曷為不言其圍?為公子目夷諱也。
”何《注》雲:“目夷遭難,設權救君,有解圍存國免主之功,故為諱圍,起其事,所以彰目夷之賢也。
”《春秋繁露·玉英》篇曰:“夫權雖反經,亦必在可以然之域,不在不可以然之域。
故雖死亡,終弗為也,公子目夷是也。
公子目夷複其君,終不與國。
祭仲已與,後改之。
事異而同心,其義一也。
目夷之弗與,重宗廟。
祭仲與之,亦重宗廟。
事雖相反,所為同,俱為重宗廟耳。
”孔氏廣森《通義》雲:“目夷之事,欲彰其賢而反諱之,此聖經之高義,賢傳之達言;蓋以鳴其孝者非令子,矝其忠者非令臣。
原臣子之道,莫不欲尊榮君父。
故讓則歸美,過則稱己。
曹羁以義去,公子目夷以仁守。
目夷有成勞矣,羁雖不克濟君于難,而并有愛國之心,悃悃忱忱,殊武安倖敗之意,鮮慶鄭愎谏之怼。
《春秋》緣羁與目夷之心,而君死國辱,為不忍言焉。
斯二臣之風氣,千載可想矣。
” 衛叔武欲其兄飨國,故為之諱見殺。
僖二十八年:“晉人執衛侯,歸之于京師。
”《公羊傳》曰:“歸之于者何?歸于者何?歸之于者,罪已定矣。
歸于者,罪未定也。
罪未定則何以得為伯讨?歸之于者,執之于天子之側者也,罪定不定已可知矣。
歸于者,非執之于天子之側者也,罪定不定未可知也。
衛侯之罪何?殺叔武也。
何以不書?為叔武諱也。
《春秋》為賢者諱。
何賢乎叔武?讓國也。
其讓國奈何?文公逐衛侯而立叔武。
叔武辭立而他人立,則恐衛侯之不得反也。
故于是己立,然後為踐土之會,治反衛侯。
衛侯得反,曰:‘叔武篡我。
’元咺争之曰:‘叔武無罪。
’終殺叔武,元咺走而出。
”何《注》雲:“叔武讓國見殺,而為叔武諱殺者,叔武治反衛侯,欲兄飨國。
故為去殺己之罪,所以起其功而重衛侯之無道。
” 吳季子不欲父子兄弟相殺,故弑僚諱不書阖廬。
襄二十九年:“吳子使劄來聘。
”《公羊傳》曰:“吳無君,無大夫,此何以有君、有大夫?賢季子也。
何賢乎季子?讓國也。
其讓國奈何?谒也、餘祭也、夷昧也,與季子同母者四。
季子弱而才,兄弟皆愛之,同欲立之以為君。
谒曰:‘今若是迮而與季子國,季子猶不受也,請無與子而與弟,弟兄疊為君,而緻國乎季子。
’皆曰:‘諾。
’故諸為君者皆輕死為勇,飲食必祝曰:‘天苟有吳國,尚速有悔于予身。
’故谒也死,餘祭也立;餘祭也死,夷昧也立;夷昧也死,則國宜之季子者也。
季子使而亡焉。
僚者,庶長也,即之。
季子使而反,至而君之爾。
阖廬曰:‘先君之所以不與子國而與弟者,凡為季子故也。
将從先君之命與?則國宜之季子者也;如不從先君之命與?則我宜立者也。
僚惡得為君乎!’于是使專諸刺僚,而緻國乎季子。
季子不受,曰:‘爾弑吾君,吾受爾國,是吾與爾為篡也;爾殺吾兄,吾又殺爾,是父子兄弟相殺終身無已也。
’去之延陵,終身不入吳國。
故君子以其不受為義,以其不殺為仁。
’昭二十七年:“夏四月,吳弑其君僚。
”何《注》雲:“不書阖廬弑其君者,為季子諱。
明季子不忍父子兄弟自相殺,讓國阖廬,欲其享之,故為沒其罪也。
” 其意不善者,亦顯示之著其惡,魯桓、宣篡君,皆書即位。
桓元年:“春王正月,公即位。
”《公羊傳》曰:“繼弑君不言即位。
此其言即位,何?如其意也。
”何《注》雲:“弑君欲即位,故如其意以著其惡。
”《春秋繁露·玉英》篇曰:“桓之志無王,故
極,國也。
苟焉以入人為志者,人亦入之矣。
不稱氏者,滅同姓,貶也。
”八年:“冬十有二月,無駭卒。
”《公羊傳》曰:“此展無駭也。
何以不氏?疾始滅也。
故終其身不氏。
”《春秋繁露·王道》篇曰:“無駭滅極,不能誅,諸侯得以大亂篡弑無已。
”《後漢書·李固傳》:“固奏記商曰:《春秋》褒儀父以開義路,貶無駭以閉利門。
” 始取邑則疾之。
隐四年:“春王二月,莒人伐杞,取牟婁。
”《公羊傳》曰:“牟婁者何?杞之邑也。
外取邑不書,此何以書?疾始取邑也。
”《穀梁傳》曰:“言伐言取,所惡也。
諸侯相伐取地于是始,故謹而志之也。
” 始以火攻則疾之。
桓七年:“春二月己亥,焚鹹丘。
”《公羊傳》曰:“焚之者何?樵之也。
樵之者何?以火攻也。
何言乎以火攻?疾始以火攻也。
鹹丘者何?邾婁之邑也。
”《穀梁傳》曰:“其不言邾鹹丘,何也?疾其以火攻也。
” 初稅畝則譏之。
宣十五年:“初稅畝。
”《公羊傳》曰:“初者何?始也。
稅畝者何?履畝而稅也。
初稅畝何以書?譏。
何譏爾?譏始履畝而稅也。
何譏乎始履畝而稅?古者什一而藉。
古者曷為什一而藉?什一者,天下之中正也。
多乎什一,大桀小桀;寡乎什一,大貉小貉。
什一者,天下之中正也。
什一行而頌聲作矣。
”《穀梁傳》曰:“初者,始也。
古者什一,藉而不稅。
初稅畝,非正也。
古者三百步為裡,名曰井田。
井田者九百畝,公田居一。
私田稼不善則非吏,公田稼不善則非民。
初稅畝者,非公之去公田而履畝十取一也,以公之與民為已悉矣。
古者公田為居,井竈蔥韭盡取焉。
”《左氏傳》曰:“初稅畝,非禮也。
穀出不過藉,以豐财也。
”《鹽鐵論·取下》篇曰:“德惠塞而嗜欲衆,君奢侈而上求多,民困于下,怠于公事,是以有履畝之稅,《碩鼠》之詩作也。
” 始用田賦則譏之。
哀十二年:“春,用田賦。
”《公羊傳》曰:“何以書,譏?何譏爾?譏始用田賦也。
”《穀梁傳》曰:“古者公田什一,用田賦,非正也。
” 始丘使則譏之。
成元年:“三月,作丘甲。
”《公羊傳》曰:“何以書?譏。
何譏爾?譏始丘使也。
”《穀梁傳》曰:“作,為也。
丘為甲也。
丘甲,國之始也。
丘作甲,非正也。
丘作甲之為非正,何也?古者立國家,百官具,農工皆有職以事上。
古者有四民:有士民,有商民,有農民,有工民。
夫甲非人人之所能為也,丘作甲,非正也。
” 始僭諸公則譏之。
隐五年:“初獻六羽。
”《公羊傳》曰:“初者何?始也。
六羽者何?舞也。
初獻六羽何以書?譏。
何譏爾?譏始僭諸公也。
六羽之為僭奈何?天子八佾,諸公六,諸侯四。
始僭諸公昉于此乎?前此矣。
前此則曷為始乎此?僭諸公猶可言也,僭天子不可言也。
”《穀梁傳》曰:“始僭樂矣。
屍子曰:舞夏,自天子至諸侯皆用八佾。
初獻六羽,始萬樂矣。
”《春秋繁露·王道》篇曰:“魯舞八佾,如天子之為。
又曰:獻八佾。
諱八言六。
” 始不親迎則譏之。
隐二年:“九月,紀履來迎女。
”《公羊傳》曰:“紀履者何?紀大夫也。
外逆女不書,此何以書?譏。
何譏爾?譏始不親迎也。
始不親迎昉于此乎?前此矣。
前些則曷為始乎此?托始焉爾。
曷為托始焉爾?《春秋》之始也。
”《穀梁傳》曰:“逆女,親者也。
使大夫,非正也。
”《漢書·外戚傳》曰:“故《易》基《乾坤》,《詩》首《關雎》,《書》美厘降,《春秋》譏不親迎。
夫婦之際,人道之大倫也。
” 始不三年喪則譏之。
闵二年:“夏五月乙酉,吉禘于莊公。
”《公羊傳》曰:“其言吉,何?吉者,未可以吉也。
曷為未可以吉?未三年也。
三年矣,曷為謂之未三年?三年之喪,實以二十五月。
吉禘于莊公何以書?譏。
何譏爾?譏始不三年也。
”《穀梁傳》曰:“吉禘者,不吉者也。
喪事未畢而舉吉祭,故非之也。
” 始忌省則譏之。
莊二十二年:“春王正月肆大省。
”《公羊傳》曰:“肆者何?跌也。
大省者何?災省也。
肆大省何以書?譏。
何譏爾?譏始忌省也。
” 此皆《春秋》謹始之事也。
重意第十五 《春秋》之論事也重意。
《春秋繁露·玉杯》篇曰:“《春秋》之論事,莫重于志,緣此以論禮。
禮之所重者在其志:志敬而節具,則君子予之知禮;〔注五〕志和而音雅,則君子予之知樂;志哀而居約,則君子予之知喪。
故曰:非虛加之,重志之謂也。
志為質,物為文。
質文兩備,然後其禮成。
不能備而偏行之,甯有質而無文。
雖弗予能禮,尚少善之。
介葛盧來是也。
有文無質,非直不予,乃少惡之。
謂州公實來是也。
然則《春秋》之序道也,先質而後文,右志而左物。
故曰:‘禮雲禮雲,玉帛雲乎哉!’推而前之,亦宜曰:朝雲朝雲,辭令雲乎哉!‘樂雲樂雲,鐘鼓雲乎哉!’引而後之,亦宜曰:喪雲喪雲,衣服雲乎哉!是故孔子立新王之道,明其貴志以反和,見其好誠以滅僞。
其有繼周之弊故若此也。
”又曰:“《春秋》之好微與其貴志也。
”又《精華》篇曰:“《春秋》之聽獄也,必本其事而原其志。
志邪者不待成,首惡者罪特重,本直者其論輕。
”《漢書·薛宣傳》曰:“《春秋》之義,意惡功遂,不免于誅。
”又曰:“《春秋》之義,原心定罪。
”《鹽鐵論·刑德》篇:“《春秋》之治獄,論心定罪。
志善而違于法者免,志惡而合于法者誅。
” 意善者,著之以成其美:魯隐之将讓位于桓也,于不書即位見之。
隐元年:“春,王正月。
”《公羊傳》曰:“何以不言即位?成公意也。
何成乎公之意?公将平國而反之桓。
故凡隐之立,為桓立也。
”《穀梁傳》曰:“公何以不言即位?成公志也。
焉成之?言君之不取為公也。
君之不取為公,何也?将以讓桓也。
” 于書天王歸仲子之赗見之。
隐元年:“秋,七月,天王使宰咺來歸惠公、仲子之赗。
”《公羊傳》曰:“惠公者何?隐之考也。
仲子者何?桓之母也。
何以不稱夫人?桓未君也。
桓未君,則諸侯曷為來赗之?隐為桓立,故以桓母之喪告于諸侯。
然則何言爾?成公意也。
”何《注》雲:“尊貴桓母,以赴告天子諸侯,彰桓當立,得事之宜。
故善而書仲子,所以起其意,成其賢。
” 于子氏不書葬見之。
隐二年:“十有二月,乙卯,夫人子氏薨。
”《公羊傳》曰:“夫人子氏者,何?隐公之母也。
何以不書葬?成公意也。
何成乎公之意?子将不終為君,故母亦不終為夫人也。
”何《注》雲:“時隐公卑屈其母,不以夫人禮葬之,以妾禮葬之,以卑下桓母,無終為君之心,得事之宜。
故善而不書葬,所以起其意而成其賢。
”《左氏傳》以子氏為桓公之母,而以三年君氏卒為隐公母。
《傳》曰:“夏,君氏卒。
聲子也。
不赴于諸侯,不反哭于寢,不袝于姑,故不曰薨。
不稱夫人,故不言葬。
”與《公羊》說異而義仍同。
于考仲子之宮見之。
隐五年:“九月,考仲子之宮。
”《公羊傳》曰:“考宮者何?考猶入室也,始祭仲子也。
桓未君,則曷為祭仲子?隐為桓立,故為桓祭其母也。
然則何言爾?成公意也。
”何《注》雲:“尊桓之母,為立廟,所以彰桓當立,得事之宜。
故善而書之,所以起其意,成其賢也。
” 魯季子不忍暴其兄之罪,故為之諱殺公子牙。
莊三十二年:“秋七月癸巳,公子牙卒。
”《公羊傳》曰:“何以不稱弟?殺也。
殺則曷為不言刺?為季子諱殺也。
曷為為季子諱殺?季子之遏惡也,不以為國獄。
緣季子之心而為之諱。
”陳立《義疏》雲:“推季子親親之心,不忍顯揚其罪之故,為之諱刺言卒,使若非以罪見殺然。
” 又為之諱慶父出奔。
莊三十二年:“公子慶父如齊。
”何《注》雲:“如齊者,奔也。
不言奔者,起季子不探其情,不暴其罪。
” 曹羁正谏,故諱曹不言滅。
莊二十四年:“冬,戎侵曹。
曹羁出奔陳。
”《公羊傳》曰:“曹羁者何?曹大夫也。
曹無大夫,此何以書?賢也。
何賢乎曹羁?戎将侵曹,曹羁谏曰:‘戎衆以無義,君請勿自敵也。
’曹伯曰:‘不可!’三谏,不從,遂去之。
故君子以為得君臣之義也。
”二十六年:“曹殺其大夫。
”《公羊傳》曰:“何以不名?衆也。
曷為衆殺之?不死于曹君者也。
君死乎位曰滅,曷為不言其滅?為曹羁諱也。
此蓋戰也,何以不言戰?為曹羁諱也。
”何《注》雲:“所谏者,戰也。
故為去戰滅之文,所以緻其意也。
” 宋襄公憂中國而見執,故為諱不言楚捷。
僖二十一年:“楚人使宜申來獻捷。
”《公羊傳》曰:“此楚子也,其稱人何?貶。
曷為貶?為執宋公貶。
宋公與楚子期以乘車之會。
公子目夷谏曰:‘楚,夷國也。
強而無義,請君以兵車之會往。
’宋公曰:‘不可,吾與之約以乘車之會。
’自我為之,自我堕之,曰‘不可’。
終以乘車之會往。
楚人果伏兵車,執宋公以伐宋。
宋公謂公子目夷曰:‘子歸守國矣。
國,子之國也。
吾不從子之言,以至乎此。
’公子目夷複曰:‘君雖不言國,國固臣之國也。
’于是歸,設守械而守國。
楚人謂宋人曰:‘子不與我國,吾将殺子君矣。
’宋人應之曰:‘吾賴社稷之神靈,吾國已有君矣。
’楚人知雖殺宋公猶不得宋國,于是釋宋公。
宋公釋乎執,走之衛。
公子目夷複曰:‘國為君守之,君曷為不入?’然後逆襄公歸。
惡乎捷?捷乎宋。
曷為不言捷乎宋?為襄公諱也。
”何《注》雲:“襄公本會楚,欲行霸憂中國也。
不用目夷之言,而見詐執伐宋,幾亡其國,故為諱滅國文,所以申善志。
” 公子目夷欲存其國免其君,故為諱不言楚圍。
前《傳》續曰:“此圍辭也,曷為不言其圍?為公子目夷諱也。
”何《注》雲:“目夷遭難,設權救君,有解圍存國免主之功,故為諱圍,起其事,所以彰目夷之賢也。
”《春秋繁露·玉英》篇曰:“夫權雖反經,亦必在可以然之域,不在不可以然之域。
故雖死亡,終弗為也,公子目夷是也。
公子目夷複其君,終不與國。
祭仲已與,後改之。
事異而同心,其義一也。
目夷之弗與,重宗廟。
祭仲與之,亦重宗廟。
事雖相反,所為同,俱為重宗廟耳。
”孔氏廣森《通義》雲:“目夷之事,欲彰其賢而反諱之,此聖經之高義,賢傳之達言;蓋以鳴其孝者非令子,矝其忠者非令臣。
原臣子之道,莫不欲尊榮君父。
故讓則歸美,過則稱己。
曹羁以義去,公子目夷以仁守。
目夷有成勞矣,羁雖不克濟君于難,而并有愛國之心,悃悃忱忱,殊武安倖敗之意,鮮慶鄭愎谏之怼。
《春秋》緣羁與目夷之心,而君死國辱,為不忍言焉。
斯二臣之風氣,千載可想矣。
” 衛叔武欲其兄飨國,故為之諱見殺。
僖二十八年:“晉人執衛侯,歸之于京師。
”《公羊傳》曰:“歸之于者何?歸于者何?歸之于者,罪已定矣。
歸于者,罪未定也。
罪未定則何以得為伯讨?歸之于者,執之于天子之側者也,罪定不定已可知矣。
歸于者,非執之于天子之側者也,罪定不定未可知也。
衛侯之罪何?殺叔武也。
何以不書?為叔武諱也。
《春秋》為賢者諱。
何賢乎叔武?讓國也。
其讓國奈何?文公逐衛侯而立叔武。
叔武辭立而他人立,則恐衛侯之不得反也。
故于是己立,然後為踐土之會,治反衛侯。
衛侯得反,曰:‘叔武篡我。
’元咺争之曰:‘叔武無罪。
’終殺叔武,元咺走而出。
”何《注》雲:“叔武讓國見殺,而為叔武諱殺者,叔武治反衛侯,欲兄飨國。
故為去殺己之罪,所以起其功而重衛侯之無道。
” 吳季子不欲父子兄弟相殺,故弑僚諱不書阖廬。
襄二十九年:“吳子使劄來聘。
”《公羊傳》曰:“吳無君,無大夫,此何以有君、有大夫?賢季子也。
何賢乎季子?讓國也。
其讓國奈何?谒也、餘祭也、夷昧也,與季子同母者四。
季子弱而才,兄弟皆愛之,同欲立之以為君。
谒曰:‘今若是迮而與季子國,季子猶不受也,請無與子而與弟,弟兄疊為君,而緻國乎季子。
’皆曰:‘諾。
’故諸為君者皆輕死為勇,飲食必祝曰:‘天苟有吳國,尚速有悔于予身。
’故谒也死,餘祭也立;餘祭也死,夷昧也立;夷昧也死,則國宜之季子者也。
季子使而亡焉。
僚者,庶長也,即之。
季子使而反,至而君之爾。
阖廬曰:‘先君之所以不與子國而與弟者,凡為季子故也。
将從先君之命與?則國宜之季子者也;如不從先君之命與?則我宜立者也。
僚惡得為君乎!’于是使專諸刺僚,而緻國乎季子。
季子不受,曰:‘爾弑吾君,吾受爾國,是吾與爾為篡也;爾殺吾兄,吾又殺爾,是父子兄弟相殺終身無已也。
’去之延陵,終身不入吳國。
故君子以其不受為義,以其不殺為仁。
’昭二十七年:“夏四月,吳弑其君僚。
”何《注》雲:“不書阖廬弑其君者,為季子諱。
明季子不忍父子兄弟自相殺,讓國阖廬,欲其享之,故為沒其罪也。
” 其意不善者,亦顯示之著其惡,魯桓、宣篡君,皆書即位。
桓元年:“春王正月,公即位。
”《公羊傳》曰:“繼弑君不言即位。
此其言即位,何?如其意也。
”何《注》雲:“弑君欲即位,故如其意以著其惡。
”《春秋繁露·玉英》篇曰:“桓之志無王,故